章末综合提升
请根据下面的体系图快速回顾本章内容,把各序号代表的含义填到对应的方框内,构建出清晰的知识网络。
答案:①文献资料和图片 ②仪器设备和装备 ③观察点和观察线路的选择 ④综合分析 ⑤利用太阳 ⑥野外地图的绘制和填图 ⑦定位、导航 ⑧气象及地质灾害的监测与救援 ⑨航空像片 ⑩环境和灾害监测 模式研究
专题一 遥感影像的判读
遥感影像图在颜色上的判读不便考查。所以主要是从形状特征上考查,或者借助色调的深浅进行判读。一般地物,如水体、城市、道路、农业用地、林地等的简易判读标志如下表所示:
类型 形状特征和色调深浅
河流 常为界线明显、自然弯曲、宽窄不一的带状,上面常有堤坝、桥梁等人工建筑。河水比较混浊或者水较浅,则色调浅;河水清澈或水较深,则色调深
湖泊 湖岸呈自然弯曲的闭合曲线,轮廓较为明显。常为均匀的深色调
城市 钢筋水泥结构的房屋,排列较规则整齐;砖木结构的房屋排列不规则;钢筋水泥结构的房屋色调 多为浅灰;砖木结构的房屋色调多为深灰;城市的夜景在周围深色调的背景下,呈现点状或面状亮区
道路 一般呈线状延伸,道路间有交叉点。色调从浅灰到深灰。简易公路多为砂石路面,色调较浅,沥青路面呈现深灰色
农业用地 在形态特征上常常是被道路分隔为一块块长方形
林地 往往可以观察到高大树木投下的阴影
[应用体验]
1.如图为我国北方某河流入海口1989年和2009年的卫星影像。该河口区河流主流曾于1996年人工改道。比较两幅影像,可判读和分析出( )
A.河流主流流向由东北改向东南
B.河流故道南部海岸继续淤积增长
C.河水含沙量明显增加
D.三角洲形态变化主要与河流改道有关
D [图示显示,三角洲面积减小,故泥沙含量减少;三角洲故道南岸侵蚀作用增强;河流主流流向由东南改向东北。]
2.如图为我国西北某地遥感影像图,利用该图可以( )
A.了解地形和地貌特征,开展土地资源调查
B.监测风沙和干旱灾害,进行灾情预测分析
C.确定时间和空间定位,进行路线筛选导航
D.测算经济和人口数据,确定商业网点布局
A [遥感主要是人的视力的延伸,用它可以获得图像,了解地形和地貌特征,开展土地资源调查。B选项中的灾情预测分析、C选项中的路线筛选、D选项中测算经济和人口数据只能由GIS来决定。]
专题二 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
1.遥感在防灾救灾中的应用
运用遥感技术,可以实时监测洪涝、台风等灾害的形成过程,进行准确的预报、预警;能够快速识别地震等突发性自然灾害的影响范围,并给灾害统计、灾害救援等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可总结为:灾前预警、实时跟踪、灾后评估、提出救灾决策建议。
如图以对长江流域洪水的监测为例,分析遥感技术与传统方法相比的优势。
2.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在防灾救灾中的应用
3.地理信息系统在防灾救灾中的应用
在防灾救灾领域,地理信息系统可利用遥感技术、全球导航卫星系统等提供的地理数据,进行自然灾害动态监测、预报预警,快速确定受灾范围及受灾情况,为制定救灾预案、评估灾害损失和指导灾后恢复重建等提供依据。具体如图所示:
4.由地理信息技术组成的自然灾害监测系统
(1)监测系统的工作原理
(2)监测系统的应用范围
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的一些灾害均可进行监测,如对洪水灾情的监测、植被状况及病虫害的严重程度的监测等。
[应用体验]
台风是我国夏秋季节东南沿海地区多发的自然灾害,我国气象局采取多种信息技术对其进行监测和预报。据此回答3~5题。
3.判断台风的生成地点,可利用的地理信息技术为( )
A.遥感技术 B.全球导航卫星系统
C.地理信息系统 D.数字地球
4.预测台风的移动方向及可能的登陆地点,可利用的主要地理信息技术为( )
A.遥感技术 B.全球导航卫星系统
C.地理信息系统 D.数字地球
5.确定台风过境产生洪涝灾害的影响范围,可利用的主要地理信息技术为( )
①遥感技术 ②全球导航卫星系统 ③地理信息系统 ④数字地球
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3.A 4.C 5.A [第3题,判断台风的生成地点需要通过分析气象图,遥感技术可提供气象图和对其进行空间监测。第4题,预测台风的移动方向及登陆地点,需要处理相关的信息,故可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第5题,确定灾害的影响范围,既需要获取资料,也需要分析相关信息,故可利用的技术主要为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
单元检测卷(四) 自然地理实践的基本方法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白鹿塬位于西安市东南部,是当地最大的黄土塬。如图为2020年3月份某野外考察者拍摄的白鹿塬自然状况下的土壤剖面照片。据此完成1~2题。
1.考察土壤剖面选择3月份的原因最可能是此时 ( )
A.无冻土影响 B.少有降水影响
C.无植被覆盖 D.表土没有发生流失
2.照片中黄土塬顶部土壤中有腐殖质,底部土壤中有根孔、气孔。中上部明显泛灰发白的层次的成因最可能是( )
A.化工厂废水污染 B.季节性土壤返盐
C.史前干旱期盐尘 D.人类增施草木灰
1.C 2.D [ 第1题,3月份我国北方地区植被刚刚萌芽,不足以覆盖地表,有利于土壤剖面的观察。第2题,底部土壤中有根孔说明形成该层时已经有人类的农业生产,所以其后形成的土壤泛灰发白最可能是因为人类增施了草木灰。]
下表示意某野外实习调查所得信息处理后的数据。据此完成3~4题。
月份 12 1 2 3 4 5
含沙量 (g/m3) 0.87 1.18 1.02 1.03 0.60 0.52
月份 6 7 8 9 10 11
含沙量 (g/m3) 0.49 0.38 0.35 0.31 0.52 0.74
3.该表格数据最可能来自( )
A.气象站 B.植物园
C.水文站 D.地质所
4.这次实习报告还可以延伸的内容是( )
A.中国气候和植被的分布和变化
B.自然带垂直分布规律变化趋势
C.气候、植被、地形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D.河道形态对泥沙的拦截作用
3.C 4.C [第3题,表格中数据表示水体中含沙量随时间的变化情况,最可能来自水文站。第4题,水体含沙量与水流速度有关,径流速度与地形关系较大;植被、气候则是影响水土流失的重要因素,所以该实习报告还可以延伸的内容是气候、植被、地形对水土流失的影响,C项正确。]
某中学地理小组对图示区域进行考察。读图,完成5~6 题。
5.在同学们绘制的地形剖面图中,依据图中甲、乙两处连线绘制的是( )
6.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当地政府计划将图中a、b、c、d四处居民点集中到一处。地理小组建议居民集中建在水源最丰富的地方,该地应选择( )
A.a处 B.b处
C.c处 D.d处
5.C 6.A [第5题,甲地海拔高于400米,从甲到乙的过程中,海拔先降低,然后经过海拔大于300米小于400米的区域,海拔再次降低,经过200米等高线后海拔升高,但一直小于400米。C项符合。第6题,根据等高线的弯曲可以判断,a处为山谷,是集水区域,水源最为充足。]
如图为120急救指挥中心对某次马拉松比赛出救示意图。读图,完成7~10题。
7.组委会接到赛道某地点一个急救电话,需要通过120急救指挥中心在最短的时间内指挥救护车到达事故地点。指挥中心要确定哪一辆救护车离事故地点最近,需利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
A.遥感
B.全球导航卫星系统、遥感
C.全球导航卫星系统、地理信息系统
D.地理信息系统、遥感
8.救护车司机要想随时确定自己所处的地理坐标,需要拥有( )
A.计算机技术
B.全球导航卫星信号接收机
C.地理信息系统
D.遥感
9.通常确定地球上任何一点的地理位置应该具备以下三个数据( )
A.经度、距离、海拔
B.经度、纬度、海拔
C.纬度、相对高度、距离
D.到两极、赤道的距离和等高线
10.下列关于全球导航卫星系统在交通运输中的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车辆跟踪 B.合理分配车辆
C.降低能耗 D.提高运营成本
7.C 8.B 9.B 10.D [第7题,首先,运用全球导航卫星系统定位,然后,运用地理信息系统分析各路段交通状况,分析最佳线路,通知救护车迅速赶到出事地点。第8题,救护车只要有全球导航卫星信号接收机,就能利用定位卫星收到自己的地理坐标,随时知道自己所处的位置。第9题,通常确定地球上任何一点的地理位置,要知道该地点的经度、纬度和海拔。第10题,根据全球导航卫星系统可以合理分配车辆,进行车辆跟踪,进行合理线路分配,进而降低能耗,降低运营成本。]
麦收时节,种粮大户老刘利用手机上的一款软件解决了收粮问题。他的小麦作业需求、地理位置等信息,被麦收大数据处理平台推送到半径20千米内注册的农机手手机上。半个小时内,有多个农机手抢单成功。据此完成11~12题。
11.现代化麦收所用到的地理信息技术有( )
A.RS、GIS B.BDS、GIS
C.RS、BDS D.BDS、数字地球
12.与传统人工寻找农机手的手段相比,手机软件平台的介入( )
A.提高了收割机麦收的速度
B.降低了农机手的经济效益
C.增加了种植户的麦收成本
D.提高了收割机使用效率
11.B 12.D [第11题,麦收大数据处理平台向农机手推送信息需要对小麦田进行定位,要用到全球导航卫星系统,北斗导航卫星系统(BDS)属于全球导航卫星系统;老刘家小麦的相关信息被麦收大数据处理平台推送到半径20千米内注册的农机手手机上,并被农机手抢单,需要进行数据处理,用到了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分析、处理等功能。故选B。第12题,手机软件平台的介入提高了农户和农机手的对接效率,农机手及时找到订单,收割机使用效率提升。故选D。]
北斗导航卫星系统(BDS)是我国自主建设、独立运行,与世界其他导航卫星系统兼容共用的全球导航卫星系统,可在全球范围内全天候、全天时,为各类用户提供高精度的定位、导航和授时服务。据此完成13~14 题。
13.北斗导航卫星系统可用于( )
①交通运输 ②搜索营救 ③调度指挥 ④导弹发射
A.②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② D.③④
14.当前,北斗导航卫星系统未能完成的服务是( )
A.分析判断区域人口增长数量
B.提高救灾物资快速投放的精确度
C.为科研机构提供准确的授时服务
D.为研究动物的迁徙提供科学依据
13.B 14.A [第13题,交通运输、搜索营救、调度指挥、导弹发射等都涉及定位、导航的问题,因此,这些都是北斗导航卫星系统所能胜任的工作。第14题,北斗导航卫星系统主要功能是定位、导航,不能分析判断区域人口增长数量。]
2020年7月下旬重庆武隆区某地发生了山体滑坡,堵塞了乌江支流,形成堰塞湖,严重威胁沿河居民生命财产安全。如图是滑坡示意图。据此完成15~16题。
15.滑坡发生后,坡面等高线示意图(单位:米)为( )
16.为防范滑坡,加强对山体的动态监测需使用 ( )
A.遥感 B.北斗导航卫星系统
C.地理信息系统 D.无人机群
15.D 16.A [第15题,结合材料,滑坡发生后,堵塞乌江支流,形成堰塞湖,可知滑坡体位于河谷之中,等高线应向高值处凸出;结合滑坡示意图可知,山体滑坡处呈阶梯状。综上所述,D符合题意。第16题,遥感技术借助传感器来接收遥远的地物发射或反射的电磁波,主要用于自然灾害的动态监测,可用于防范滑坡,加强对山体的监测。故选A。]
浙江嘉兴某中学地理小组于3月21日(春分日)日落后3小时30分(北京时间21时58分),对当地地理纬度进行测定,方法如图所示。回答17~18题。
17.若观测者位于嘉兴南湖畔,要想知道地理坐标,除了材料提供的信息外,还需要( )
A.树的高度 B.北极星的仰角
C.北极星到地平面的距离 D.海拔高度
18.观测者沿小路到甲地的过程中行进方向为( )
A.先向南北再向东西 B.先向西北再向东北
C.先向东北再向东南 D.先向西北再向西南
17.B 18.B [第17题,可以通过材料中的时间信息测出当地的经度,而该地的地理坐标还包括当地的纬度。根据所学地理知识可知,在北半球,北极星的仰角即为当地的纬度,因此还需要测出北极星的仰角,B正确;通过树的高度、当地的海拔、北极星到地平面的距离无法测得当地的纬度,A、C、D错误。故选B。第18题,读图分析,北极星所在的方向为当地的正北方向,由此可作为指向标判断出图中的方位。根据图中小路的延伸可知,观测者面向的小路方向,先向西北行进,再向东北行进。故选B。]
如图为某同学在我国辽宁某景区面向正北方向拍摄的景点指向标示意图。读图,完成19~20题。
19. 观音阁可能位于果树母本园的( )
A.西北方向 B.东南方向
C.西南方向 D.东北方向
20.该同学在公园某处看见一个树桩,树木年轮清晰可见,该树桩年轮示意图最可能是如图中的( )
19.B 20.D [第19题,该图是面向正北方向拍摄的,由图中景点指向标可知,果树母本园在指向标的北方,观音阁在指向标的东方,由此可判断,观音阁可能位于果树母本园的东南方向。B正确。第20题,辽宁地处北回归线以北,太阳始终在其南边,故南边为向阳面;所以树木朝南的一面生长快、年轮宽,朝北的一面年轮窄。D项正确。]
下面是某次地震前后某区域的对比照片,左图是地震前拍摄的图像,如图是地震后拍摄的图像。读图,回答21~23题。
21.获得此组照片采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
A.遥感 B.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C.地理信息系统 D.数字地球
22.政府对此次灾害损失进行统计并合理安排灾后重建工作,需借助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
A.遥感 B.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C.地理信息系统 D.数字地球
23.抗震救灾期间某运输公司在中心调度系统中快速查询本公司救灾运输车队的位置信息,所采用的技术是( )
A.遥感
B.地理信息系统
C.遥感和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D.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21.A 22.C 23.D [第21题,遥感技术具有速度快、范围大、限制少等优势,可以快速地获取地理事物的信息。第22题,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分析、处理,指导人们进行抗灾活动,需借助地理信息系统。第23题,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是定位系统,确定运输车队的位置需用全球卫星导航系统;运输公司在中心高度系统快速查询本公司运输车队的位置信息还需采用地理信息系统。]
如图为遥感技术、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的相互关系示意图。读图,完成24~25题。
24.如果①③表示反馈影像信息处理结果,②⑥表示提供影像数据的功能,④⑤表示提供定位信息功能。关于甲、乙、丙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甲是地理信息系统
B.乙是地理信息系统
C.丙是遥感技术
D.甲是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25.有关地理信息技术运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遥感技术可以获取人口增长的动态信息 ②遥感技术可以获取水灾淹没区域的动态信息 ③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可以确定运钞车位置 ④地理信息系统可以获取森林火场遥感信息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4.A 25.B [第24题,地理信息系统具有处理信息结果的作用,遥感技术具有提供影像的功能,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具有提供定位信息的功能。读图,①③表示反馈影像信息的处理结果,说明甲是地理信息系统;②⑥表示提供影像数据的功能,说明乙为遥感技术。第25题,结合上题分析可知,遥感技术不能获取人口增长的动态信息,①错;遥感技术可以通过卫星影像获取水灾淹没区域的动态信息,②对;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利用其定位功能,可以确定运钞车位置,③对;获取森林火场遥感信息是遥感技术的功能,④错。]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0分。)
26.(12分)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庐山是野外地理实习开展较多的地区,是地理学科知识实践理想验证场所。多数人在夏季到此游学、考察。一地理实习小组12人在暑假中考察三叠泉,请你参与其中、并主导该次考察实习活动。
三叠泉风景区位于江西省著名风景区庐山风景区中,总面积16.5平方千米,山峰高峻,峡谷幽深。三叠泉又名三级泉、水帘泉,古人称“匡庐瀑布,首推三叠”,被誉为“庐山第一奇观”,由大月山、五老峰的涧水汇合,从大月山流出,经过五老峰背,由北崖悬口依次梯级跌下而故名。古人描绘曰:“上级如飘云拖练,中级如碎石摧冰,下级如玉龙走潭。”
(1)野外实地近距离考察三叠泉瀑布,需要做好哪些准备?(3分)
(2)考察线路怎样安排?途中怎样做记录?(3分)
(3)考察活动中需要考虑的安全问题有哪些?(3分)
(4)对瀑布的考察特别注意哪些内容?(3分)
解析:第(1)题,从资料收集、考察用品的准备、生活用品的准备三方面回答。第(2)题,根据目的地选择路线,从影像和文字两方面记录考察内容。第(3)题,从气候、生物、自然灾害等方面考虑。第(4)题,从水量、落差、岩石性质等方面分析。
答案:(1)考察地区的资料准备:三叠泉的有关资料,包括其地理位置、所在地自然地理环境等,考察期间的天气情况。考察用品准备:地质锤、罗盘、望远镜、登山绳、安全带、升降器等;生活用品准备:(防湿)长衣长裤、登山手套、登山鞋(靴)、创可贴、防蚊虫药品等。
(2)考察线路沿三叠泉的上下方向。途中以拍照记录为主;部分可以用铅笔记录;不采集岩石样本。
(3)登山时防止跌落;接近瀑布时防水淋;攀爬途中防止蚊虫叮咬等。
(4)水量大小;跌落高差;山势陡缓(坡度);岩石性质(软硬)等。
27.(10分)深圳某中学研究性学习小组搜集有关南极科考与地理信息技术应用的资料,开展研究性学习。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18年11月2日,中国第35次南极科学考察队乘“雪龙”号科考船从上海出发,远征南极,执行南极科学考察任务。
材料二 在南极中山站前使用探测仪器的科考队员。
(1)南极科学考察队为安装大型望远镜设备选址并准备场地,应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________;考察队员监测南极冰川和海岸线变化要利用到的地理信息技术是________。(4分)
(2)“数字南极”的构建是我国南极科考的重要任务。下列对“数字南极”利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2分)
A.方便查阅南极地区的三维地图及地图信息
B.可以对附近地区冰川、海岸线的变化进行观察分析
C.为防止极冰融化提供治理的技术
D.对地物相关信息的分析采用数字化处理
(3)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对南极地区进行勘探研究过程中,除了上述应用外,还有哪些用途?试举两例。(4分)
解析:第(1)题,选址过程要通过地理信息系统进行空间分析,位置的确定要运用全球导航卫星系统,监测环境利用的是遥感技术。第(2)题,“数字南极”不能提供治理极冰融化的技术,但能为极冰融化的治理提供有用的分析数据。第(3)题,可根据全球导航卫星系统、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的特点,结合南极科考现状进行分析。
答案:(1)全球导航卫星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 遥感
(2)C
(3)利用全球导航卫星系统测量观测点的海拔,确定科考队员的位置;利用遥感探测资源状况;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绘制资源分布图等。
28.(14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15年5月11日,中央气象台发布台风预报:第6号台风“红霞”5月11日下午减弱为台风级,下午5时其中心位于台湾鹅銮鼻东偏北约220千米的台湾以东洋面上,即(22.5°N,122.9°E),中心附近最大风力有13级(38米/秒),中心最低气压为965百帕,7级风圈半径250~300千米,10级风圈半径70千米,12级风圈半径30千米。
材料二 第6号台风“红霞”路径概率预报图(北京时间2015年5月11日17时~13日5时)。
(1)监测台风“红霞”的位置,采用的地理信息技术为( )(2分)
A.遥感技术 B.全球导航卫星系统
C.地理信息系统 D.数字地球
(2)2015年5月11日,台湾一艘正行驶在东海上的渔船发出求救信号,调度船只进行营救时,需要运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3)要完成台风“红霞”2015年5月11日17时~13日5时的路径概率预报图的整个绘制,需要采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手段有________和________。(4分)
(4)试举出第(3)题所用两项地理信息技术综合应用的其他实例。(4分)
解析:第(1)题,监测台风的位置是遥感的主要功能。第(2)题,调度船只进行营救时需要准确定位和导航,定位和导航是全球导航卫星系统的主要功能。第(3)题,要完成台风“红霞”的路径概率预报图,需要通过遥感影像获取台风发展的基本数据资料,而对数据资料进行处理与分析并绘制地图,需要借助地理信息系统。第(4)题,遥感主要应用于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地理信息系统在遥感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分析,为防灾救灾提供决策支持。
答案:(1)A
(2)全球导航卫星系统
(3)遥感技术 地理信息系统
(4)如利用遥感技术获取水灾淹没区的动态信息,运用地理信息系统分析水灾损失,并为防灾救灾提供决策支持。
29.(14分)阅读材料,并结合教材相关内容,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所谓“卫片执法”,是指依据卫星拍摄的遥感图片进行土地执法检查。国土资源部门有专门租用查处土地违法行为的卫星,通过对不同时间拍摄的卫星图片进行对比,即可发现违法用地行为。据了解,2013年第十二次“卫片执法”检查,厦门市实际违法用地图斑总数为240个,总违法用地面积6 188亩、违法占用耕地面积132.0亩。
材料二 2009年7月25日凌晨4:10左右,汶川县国道213线都汉路44 km+200 m处,因连日大雨导致山体滑坡,山上崩塌巨石砸断彻底关大桥桥墩,造成桥面垮塌,致使汶川灾后重建“生命线”中断。
材料三 2011年9月25日新疆生态环境遥感中心对阿尔泰地区的火灾进行分析,通过卫星遥感时火灾地区进行跟踪监测,已连续3天无明火和烟雾,表明两场林火已扑灭。经对比分析,两次火灾共造成火场植被显著变化的面积约2 250亩,经济损失巨大,造成区域生态环境严重退化。
(1)你能说出遥感技术在种植业方面有哪些具体应用吗?(3分)
(2)遥感监测只能获取即时信息,不可监测动态变化,这种观点对吗?(3分)
(3)试说明在材料二、三两次救灾中遥感的作用。 (4分)
(4)利用遥感技术监测森林火灾的原理是什么?为什么利用遥感技术还可以进行森林病虫害监测?(4分)
解析:第(1)题,遥感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可以识别作物,计算种植面积;监测作物长势并进行估产等。第(2)题,通过多次或逐月逐年对同一地区遥感影像进行叠加可以反映出地物长时间变化特点。第(3)题,通过遥感技术可以给指挥部及时提供大量的灾情遥感图像,为指挥部科学救灾提供依据。第(4)题,不同地物,同一地物不同性状,其反射波谱特征不同。森林遭受病虫害时,其本身发出的辐射量会大大减少,反射波谱也就与正常森林有显著差别,因此可以根据特定卫星图像上某些波段的反射率的变化来判断森林是否发生病虫害。
答案:(1)识别各类农作物,计算其种植面积,并根据作物生长情况估计产量;在作物生长过程中,可以利用遥感技术分析其长势,及时进行灌溉、施肥和收割等,当农作物受灾时,可以及时预报。
(2)这种观点是错误的。通过多次或逐月逐年对同一地区遥感影像图叠加可以反映出地物长时间变化特点,如城市的扩张、海岸侵蚀变化、湖泊的消长等。
(3)给救灾指挥部及时提供大量地面宏观灾情遥感图像,为指挥部科学评估灾情,采取有效救灾、防灾、抢险措施做出贡献。
(4)不同地物,同一地物不同性状,其反射波谱特征不同。森林遭受病虫害时,其本身发出的辐射量会大大减少,反射波谱也就与正常森林有显著差别,因此可以根据特定卫星图像上某些波段的反射率的变化来判断森林是否发生病虫害。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66张PPT)
章末综合提升
第四章 自然地理实践的基本方法
体系构建
返回
请根据下面的体系图快速回顾本章内容,把各序号代表的含义填到对应的方框内,构建出清晰的知识网络。
文献资料
和图片
仪器设备
和装备
观察点和观察
线路的选择
综合分析
利用太阳
野外地图的绘制和填图
定位、导航
气象及地质灾害的监测与救援
航空像片
环境和灾害监测
模式研究
专题突破
专题一 遥感影像的判读
遥感影像图在颜色上的判读不便考查。所以主要是从形状特征上考查,或者借助色调的深浅进行判读。一般地物,如水体、城市、道路、农业用地、林地等的简易判读标志如下表所示:
类型 形状特征和色调深浅
河流 常为界线明显、自然弯曲、宽窄不一的带状,上面常有堤坝、桥梁等人工建筑。河水比较混浊或者水较浅,则色调浅;河水清澈或水较深,则色调深
湖泊 湖岸呈自然弯曲的闭合曲线,轮廓较为明显。常为均匀的深色调
城市 钢筋水泥结构的房屋,排列较规则整齐;砖木结构的房屋排列不规则;钢筋水泥结构的房屋色调 多为浅灰;砖木结构的房屋色调多为深灰;城市的夜景在周围深色调的背景下,呈现点状或面状亮区
道路 一般呈线状延伸,道路间有交叉点。色调从浅灰到深灰。简易公路多为砂石路面,色调较浅,沥青路面呈现深灰色
农业用地 在形态特征上常常是被道路分隔为一块块长方形
林地 往往可以观察到高大树木投下的阴影
应用体验
1.如图为我国北方某河流入海口1989年和2009年的卫星影像。该河口区河流主流曾于1996年人工改道。比较两幅影像,可判读和分析出
A.河流主流流向由东北改向东南
B.河流故道南部海岸继续淤积增长
C.河水含沙量明显增加
D.三角洲形态变化主要与河流改道有关
图示显示,三角洲面积减小,故泥沙含量减少;三角洲故道南岸侵蚀作用增强;河流主流流向由东南改向东北。
√
2.如图为我国西北某地遥感影像图,利用该图可以
A.了解地形和地貌特征,开展土地资源调查
B.监测风沙和干旱灾害,进行灾情预测分析
C.确定时间和空间定位,进行路线筛选导航
D.测算经济和人口数据,确定商业网点布局
遥感主要是人的视力的延伸,用它可以获得图像,了解地形和地貌特征,开展土地资源调查。B选项中的灾情预测分析、C选项中的路线筛选、D选项中测算经济和人口数据只能由GIS来决定。
√
专题二 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
1.遥感在防灾救灾中的应用
运用遥感技术,可以实时监测洪涝、台风等灾害的形成过程,进行准确的预报、预警;能够快速识别地震等突发性自然灾害的影响范围,并给灾害统计、灾害救援等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可总结为:灾前预警、实时跟踪、灾后评估、提出救灾决策建议。
如图以对长江流域洪水的监测为例,分析遥感技术与传统方法相比的优势。
2.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在防灾救灾中的应用
3.地理信息系统在防灾救灾中的应用
在防灾救灾领域,地理信息系统可利用遥感技术、全球导航卫星系统等提供的地理数据,进行自然灾害动态监测、预报预警,快速确定受灾范围及受灾情况,为制定救灾预案、评估灾害损失和指导灾后恢复重建等提供依据。具体如图所示:
4.由地理信息技术组成的自然灾害监测系统
(1)监测系统的工作原理
(2)监测系统的应用范围
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的一些灾害均可进行监测,如对洪水灾情的监测、植被状况及病虫害的严重程度的监测等。
应用体验
台风是我国夏秋季节东南沿海地区多发的自然灾害,我国气象局采取多种信息技术对其进行监测和预报。据此回答3~5题。
3.判断台风的生成地点,可利用的地理信息技术为
A.遥感技术 B.全球导航卫星系统
C.地理信息系统 D.数字地球
判断台风的生成地点需要通过分析气象图,遥感技术可提供气象图和对其进行空间监测。
√
4.预测台风的移动方向及可能的登陆地点,可利用的主要地理信息技术为
A.遥感技术 B.全球导航卫星系统
C.地理信息系统 D.数字地球
预测台风的移动方向及登陆地点,需要处理相关的信息,故可利用地理信息系统。
√
5.确定台风过境产生洪涝灾害的影响范围,可利用的主要地理信息技术为
①遥感技术 ②全球导航卫星系统 ③地理信息系统 ④数字地球
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确定灾害的影响范围,既需要获取资料,也需要分析相关信息,故可利用的技术主要为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
√
返回
单元检测卷
白鹿塬位于西安市东南部,是当地最大的黄土塬。如图为2020年3月份某野外考察者拍摄的白鹿塬自然状况下的土壤剖面照片。据此完成1~2题。
1.考察土壤剖面选择3月份的原因最可能是此时
A.无冻土影响 B.少有降水影响
C.无植被覆盖 D.表土没有发生流失
3月份我国北方地区植被刚刚萌芽,不足以覆盖地表,有利于土壤剖面的观察。
√
2.照片中黄土塬顶部土壤中有腐殖质,底部土
壤中有根孔、气孔。中上部明显泛灰发白的层
次的成因最可能是
A.化工厂废水污染 B.季节性土壤返盐
C.史前干旱期盐尘 D.人类增施草木灰
底部土壤中有根孔说明形成该层时已经有人类的农业生产,所以其后形成的土壤泛灰发白最可能是因为人类增施了草木灰。
√
下表示意某野外实习调查所得信息处理后的数据。据此完成3~4题。
3.该表格数据最可能来自
A.气象站 B.植物园
C.水文站 D.地质所
表格中数据表示水体中含沙量随时间的变化情况,最可能来自水文站。
√
月份 12 1 2 3 4 5
含沙量(g/m3) 0.87 1.18 1.02 1.03 0.60 0.52
月份 6 7 8 9 10 11
含沙量(g/m3) 0.49 0.38 0.35 0.31 0.52 0.74
4.这次实习报告还可以延伸的内容是
A.中国气候和植被的分布和变化
B.自然带垂直分布规律变化趋势
C.气候、植被、地形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D.河道形态对泥沙的拦截作用
水体含沙量与水流速度有关,径流速度与地形关系较大;植被、气候则是影响水土流失的重要因素,所以该实习报告还可以延伸的内容是气候、植被、地形对水土流失的影响,C项正确。
√
某中学地理小组对图示区域进行考察。读图,完成5~6 题。
5.在同学们绘制的地形剖面图中,依据图中甲、乙两处连线绘制的是
甲地海拔高于400米,从甲到乙的过程中,海拔先降低,然后经过海拔大于300米小于400米的区域,海拔再次降低,经过200米等高线后海拔升高,但一直小于400米。C项符合。
√
6.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当地政府计划将图中a、b、c、d四处居民点集中到一处。地理小组建议居民集中建在水源最丰富的地方,该地应选择
A.a处 B.b处
C.c处 D.d处
根据等高线的弯曲可以判断,a处为山谷,是集水区域,水源最为充足。
√
如图为120急救指挥中心对某次马拉松比赛出救示意图。读图,完成7~10题。
7.组委会接到赛道某地点一个急救电话,需要通过120急救指挥中心在最短的时间内指挥救护车到达事故地点。指挥中心要确定哪一辆救护车离事故地点最近,需利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A.遥感
B.全球导航卫星系统、遥感
C.全球导航卫星系统、地理信息系统
D.地理信息系统、遥感
√
首先,运用全球导航卫星系统定位,然后,运用地理信息系统分析各路段交通状况,分析最佳线路,通知救护车迅速赶到出事地点。
8.救护车司机要想随时确定自己所处的地理
坐标,需要拥有
A.计算机技术
B.全球导航卫星信号接收机
C.地理信息系统
D.遥感
救护车只要有全球导航卫星信号接收机,就能利用定位卫星收到自己的地理坐标,随时知道自己所处的位置。
√
9.通常确定地球上任何一点的地理位置应
该具备以下三个数据
A.经度、距离、海拔
B.经度、纬度、海拔
C.纬度、相对高度、距离
D.到两极、赤道的距离和等高线
通常确定地球上任何一点的地理位置,要知道该地点的经度、纬度和海拔。
√
10.下列关于全球导航卫星系统在交通
运输中的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A.车辆跟踪
B.合理分配车辆
C.降低能耗
D.提高运营成本
根据全球导航卫星系统可以合理分配车辆,进行车辆跟踪,进行合理线路分配,进而降低能耗,降低运营成本。
√
麦收时节,种粮大户老刘利用手机上的一款软件解决了收粮问题。他的小麦作业需求、地理位置等信息,被麦收大数据处理平台推送到半径20千米内注册的农机手手机上。半个小时内,有多个农机手抢单成功。据此完成11~12题。
11.现代化麦收所用到的地理信息技术有
A.RS、GIS B.BDS、GIS
C.RS、BDS D.BDS、数字地球
√
麦收大数据处理平台向农机手推送信息需要对小麦田进行定位,要用到全球导航卫星系统,北斗导航卫星系统(BDS)属于全球导航卫星系统;老刘家小麦的相关信息被麦收大数据处理平台推送到半径20千米内注册的农机手手机上,并被农机手抢单,需要进行数据处理,用到了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分析、处理等功能。故选B。
12.与传统人工寻找农机手的手段相比,手机软件平台的介入
A.提高了收割机麦收的速度
B.降低了农机手的经济效益
C.增加了种植户的麦收成本
D.提高了收割机使用效率
手机软件平台的介入提高了农户和农机手的对接效率,农机手及时找到订单,收割机使用效率提升。故选D。
√
北斗导航卫星系统(BDS)是我国自主建设、独立运行,与世界其他导航卫星系统兼容共用的全球导航卫星系统,可在全球范围内全天候、全天时,为各类用户提供高精度的定位、导航和授时服务。据此完成13~14 题。
13.北斗导航卫星系统可用于
①交通运输 ②搜索营救 ③调度指挥 ④导弹发射
A.②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② D.③④
交通运输、搜索营救、调度指挥、导弹发射等都涉及定位、导航的问题,因此,这些都是北斗导航卫星系统所能胜任的工作。
√
14.当前,北斗导航卫星系统未能完成的服务是
A.分析判断区域人口增长数量
B.提高救灾物资快速投放的精确度
C.为科研机构提供准确的授时服务
D.为研究动物的迁徙提供科学依据
北斗导航卫星系统主要功能是定位、导航,不能分析判断区域人口增长数量。
√
2020年7月下旬重庆武隆区某地发生了山体滑坡,堵塞了乌江支流,形成堰塞湖,严重威胁沿河居民生命财产安全。如图是滑坡示意图。据此完成15~16题。
15.滑坡发生后,坡面等高线示意图(单位:米)为
√
结合材料,滑坡发生后,堵塞乌江支流,形成堰塞湖,可知滑坡体位于河谷之中,等高线应向高值处凸出;结合滑坡示意图可知,山体滑坡处呈阶梯状。综上所述,D符合题意。
16.为防范滑坡,加强对山体的动态监测需使用
A.遥感 B.北斗导航卫星系统
C.地理信息系统 D.无人机群
遥感技术借助传感器来接收遥远的地物发射或反射的电磁波,主要用于自然灾害的动态监测,可用于防范滑坡,加强对山体的监测。故选A。
√
浙江嘉兴某中学地理小组于3月21日(春分日)日落后3小时30分(北京时间21时58分),对当地地理纬度进行测定,方法如图所示。回答17~18题。
17.若观测者位于嘉兴南湖畔,要想知道地理坐标,除了材料提供的信息外,还需要
A.树的高度
B.北极星的仰角
C.北极星到地平面的距离
D.海拔高度
√
可以通过材料中的时间信息测出当地的经度,而该地的地理坐标还包括当地的纬度。根据所学地理知识可知,在北半球,北极星的仰角即为当地的纬度,因此还需要测出北极星的仰角,B正确;通过树的高度、当地的海拔、北极星到地平面的距离无法测得当地的纬度,A、C、D错误。故选B。
18.观测者沿小路到甲地的过程中行进方向为
A.先向南北再向东西
B.先向西北再向东北
C.先向东北再向东南
D.先向西北再向西南
√
读图分析,北极星所在的方向为当地的正北方向,由此可作为指向标判断出图中的方位。根据图中小路的延伸可知,观测者面向的小路方向,先向西北行进,再向东北行进。故选B。
如图为某同学在我国辽宁某景区面向正北方向拍摄的景点指向标示意图。读图,完成19~20题。
19. 观音阁可能位于果树母本园的
A.西北方向
B.东南方向
C.西南方向
D.东北方向
√
该图是面向正北方向拍摄的,由图中景点指向标可知,果树母本园在指向标的北方,观音阁在指向标的东方,由此可判断,观音阁可能位于果树母本园的东南方向。B正确。
20.该同学在公园某处看见一个树桩,树木年轮清晰可见,该树桩年轮示意图最可能是如图中的
辽宁地处北回归线以北,太阳始终在其南边,故南边为向阳面;所以树木朝南的一面生长快、年轮宽,朝北的一面年轮窄。D项正确。
√
下面是某次地震前后某区域的对比照片,左图是地震前拍摄的图像,如图是地震后拍摄的图像。读图,回答21~23题。
21.获得此组照片采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A.遥感
B.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C.地理信息系统
D.数字地球
√
遥感技术具有速度快、范围大、限制少等优势,可以快速地获取地理事物的信息。
22.政府对此次灾害损失进行统计并合理安排灾后重建工作,需借助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A.遥感
B.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C.地理信息系统
D.数字地球
√
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分析、处理,指导人们进行抗灾活动,需借助地理信息系统。
23.抗震救灾期间某运输公司在中心调度系统中快速查询本公司救灾运输车队的位置信息,所采用的技术是
A.遥感
B.地理信息系统
C.遥感和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D.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
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是定位系统,确定运输车队的位置需用全球卫星导航系统;运输公司在中心高度系统快速查询本公司运输车队的位置信息还需采用地理信息系统。
如图为遥感技术、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的相互关系示意图。读图,完成24~25题。
24.如果①③表示反馈影像信息处理结果,②⑥表示提供影像数据的功能,④⑤表示提供定位信息功能。关于甲、乙、丙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甲是地理信息系统 B.乙是地理信息系统
C.丙是遥感技术 D.甲是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
地理信息系统具有处理信息结果的作用,遥感技术具有提供影像的功能,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具有提供定位信息的功能。读图,①③表示反馈影像信息的处理结果,说明甲是地理信息系统;②⑥表示提供影像数据的功能,说明乙为遥感技术。
25.有关地理信息技术运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遥感技术可以获取人口增长的动态信息 ②遥感技术可以获取水灾淹没区域的动态信息 ③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可以确定运钞车位置 ④地理信息系统可以获取森林火场遥感信息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
结合上题分析可知,遥感技术不能获取人口增长的动态信息,①错;遥感技术可以通过卫星影像获取水灾淹没区域的动态信息,②对;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利用其定位功能,可以确定运钞车位置,③对;获取森林火场遥感信息是遥感技术的功能,④错。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0分。)
26.(12分)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庐山是野外地理实习开展较多的地区,是地理学
科知识实践理想验证场所。多数人在夏季到此游学、
考察。一地理实习小组12人在暑假中考察三叠泉,请
你参与其中、并主导该次考察实习活动。
三叠泉风景区位于江西省著名风景区庐山风景区中,总面积16.5平方千米,山峰高峻,峡谷幽深。三叠泉又名三级泉、水帘泉,古人称“匡庐瀑布,首推三叠”,被誉为“庐山第一奇观”,由大月山、五老峰的涧水汇合,从大月山流出,经过五老峰背,由北崖悬口依次梯级跌下而故名。古人描绘曰:“上级如飘云拖练,中级如碎石摧冰,下级如玉龙走潭。”
(1)野外实地近距离考察三叠泉瀑布,需要做好哪些准备?(3分)
答案:考察地区的资料准备:三叠泉的有关资料,包括其地理位置、所在地自然地理环境等,考察期间的天气情况。考察用品准备:地质锤、罗盘、望远镜、登山绳、安全带、升降器等;生活用品准备:(防湿)长衣长裤、登山手套、登山鞋(靴)、创可贴、防蚊虫药品等。
从资料收集、考察用品的准备、生活用品的准备三方面回答。
(2)考察线路怎样安排?途中怎样做记录?(3分)
答案:考察线路沿三叠泉的上下方向。途中以拍照记录为主;部分可以用铅笔记录;不采集岩石样本。
根据目的地选择路线,从影像和文字两方面记录考察内容。
(3)考察活动中需要考虑的安全问题有哪些?(3分)
答案:登山时防止跌落;接近瀑布时防水淋;攀爬途中防止蚊虫叮咬等。
从气候、生物、自然灾害等方面考虑。
(4)对瀑布的考察特别注意哪些内容?(3分)
答案:水量大小;跌落高差;山势陡缓(坡度);岩石性质(软硬)等。
从水量、落差、岩石性质等方面分析。
27.(10分)深圳某中学研究性学习小组搜集有关南极科考与地理信息技术应用的资料,开展研究性学习。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18年11月2日,中国第35次南极科学考察队乘“雪龙”号科考船从上海出发,远征南极,执行南极科学考察任务。
材料二 在南极中山站前使用探测仪器的科考队员。
(1)南极科学考察队为安装大型望远镜设备选址并准备场地,应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考察队员监测南极冰川和海岸线变化要利用到的地理信息技术是________。(4分)
全球导航卫星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
遥感
选址过程要通过地理信息系统进行空间分析,位置的确定要运用全球导航卫星系统,监测环境利用的是遥感技术。
(2)“数字南极”的构建是我国南极科考的重要任务。下列对“数字南极”利用的叙述,错误的是(2分)
A.方便查阅南极地区的三维地图及地图信息
B.可以对附近地区冰川、海岸线的变化进行观察分析
C.为防止极冰融化提供治理的技术
D.对地物相关信息的分析采用数字化处理
√
“数字南极”不能提供治理极冰融化的技术,但能为极冰融化的治理提供有用的分析数据。
(3)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对南极地区进行勘探研究过程中,除了上述应用外,还有哪些用途?试举两例。(4分)
答案:利用全球导航卫星系统测量观测点的海拔,确定科考队员的位置;利用遥感探测资源状况;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绘制资源分布图等。
可根据全球导航卫星系统、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的特点,结合南极科考现状进行分析。
28.(14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15年5月11日,中央气象台发布台风预报:第6号台风“红霞”5月11日下午减弱为台风级,下午5时其中心位于台湾鹅銮鼻东偏北约220千米的台湾以东洋面上,即(22.5°N,122.9°E),中心附近最大风力有13级(38米/秒),中心最低气压为965百帕,7级风圈半径250~300千米,10级风圈半径70千米,12级风圈半径30千米。
材料二 第6号台风“红霞”路径概率预报图(北京时间2015年5月11日17时~13日5时)。
(1)监测台风“红霞”的位置,采用的地理信息技术为(2分)
A.遥感技术 B.全球导航卫星系统
C.地理信息系统 D.数字地球
√
监测台风的位置是遥感的主要功能。
(2)2015年5月11日,台湾一艘正行驶在东海上的渔船发出求救信号,调度船只进行营救时,需要运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_________________。(4分)
全球导航卫星系统
调度船只进行营救时需要准确定位和导航,定位和导航是全球导航卫星系统的主要功能。
(3)要完成台风“红霞”2015年5月11日17时~13日5时的路径概率预报图的整个绘制,需要采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手段有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4分)
遥感技术
地理信息系统
要完成台风“红霞”的路径概率预报图,需要通过遥感影像获取台风发展的基本数据资料,而对数据资料进行处理与分析并绘制地图,需要借助地理信息系统。
(4)试举出第(3)题所用两项地理信息技术综合应用的其他实例。(4分)
答案:如利用遥感技术获取水灾淹没区的动态信息,运用地理信息系统分析水灾损失,并为防灾救灾提供决策支持。
遥感主要应用于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地理信息系统在遥感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分析,为防灾救灾提供决策支持。
29.(14分)阅读材料,并结合教材相关内容,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所谓“卫片执法”,是指依据卫星拍摄的遥感图片进行土地执法检查。国土资源部门有专门租用查处土地违法行为的卫星,通过对不同时间拍摄的卫星图片进行对比,即可发现违法用地行为。据了解,2013年第十二次“卫片执法”检查,厦门市实际违法用地图斑总数为240个,总违法用地面积6 188亩、违法占用耕地面积132.0亩。
材料二 2009年7月25日凌晨4:10左右,汶川县国道213线都汉路44 km+200 m处,因连日大雨导致山体滑坡,山上崩塌巨石砸断彻底关大桥桥墩,造成桥面垮塌,致使汶川灾后重建“生命线”中断。
材料三 2011年9月25日新疆生态环境遥感中心对阿尔泰地区的火灾进行分析,通过卫星遥感时火灾地区进行跟踪监测,已连续3天无明火和烟雾,表明两场林火已扑灭。经对比分析,两次火灾共造成火场植被显著变化的面积约2 250亩,经济损失巨大,造成区域生态环境严重退化。
(1)你能说出遥感技术在种植业方面有哪些具体应用吗?(3分)
答案:识别各类农作物,计算其种植面积,并根据作物生长情况估计产量;在作物生长过程中,可以利用遥感技术分析其长势,及时进行灌溉、施肥和收割等,当农作物受灾时,可以及时预报。
遥感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可以识别作物,计算种植面积;监测作物长势并进行估产等。
(2)遥感监测只能获取即时信息,不可监测动态变化,这种观点对吗?(3分)
答案:这种观点是错误的。通过多次或逐月逐年对同一地区遥感影像图叠加可以反映出地物长时间变化特点,如城市的扩张、海岸侵蚀变化、湖泊的消长等。
通过多次或逐月逐年对同一地区遥感影像进行叠加可以反映出地物长时间变化特点。
(3)试说明在材料二、三两次救灾中遥感的作用。 (4分)
答案:给救灾指挥部及时提供大量地面宏观灾情遥感图像,为指挥部科学评估灾情,采取有效救灾、防灾、抢险措施做出贡献。
通过遥感技术可以给指挥部及时提供大量的灾情遥感图像,为指挥部科学救灾提供依据。
(4)利用遥感技术监测森林火灾的原理是什么?为什么利用遥感技术还可以进行森林病虫害监测?(4分)
答案:不同地物,同一地物不同性状,其反射波谱特征不同。森林遭受病虫害时,其本身发出的辐射量会大大减少,反射波谱也就与正常森林有显著差别,因此可以根据特定卫星图像上某些波段的反射率的变化来判断森林是否发生病虫害。
不同地物,同一地物不同性状,其反射波谱特征不同。森林遭受病虫害时,其本身发出的辐射量会大大减少,反射波谱也就与正常森林有显著差别,因此可以根据特定卫星图像上某些波段的反射率的变化来判断森林是否发生病虫害。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