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百花中学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年级期末考试
语 文
本试卷共8页,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3月6日下午,中央领导人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民里、民进、教育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听到来自北京邮电大学的徐坤委员谈论“人工智能或为加快实现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的关健变量”,他对这一话题饶有兴致:“敢育数字化,有些问题要分清楚。”
“现在,一方面,有了智联同、人工智能,教育的工具和方法会发生变化,学生能力培养会有变化,这些正需要与时俱进地进行改革。另一方面,对于学生的启智、心灵的培养和基本的认知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是不能放松的。基本功还得有。”
今昔对比,他举例说道:过去,到南店买东西,发現有的人找零钱得一个个数去算,往往判断达是数学基本能力不足的表现。而用上计算机以后,这方面的基本能力要求跟以前打算盘时不一样了。即便如此,“投育,不能把最基本的丢掉”。
正所谓,“正其末者端其本,善其后者慎其先”,比如阅读。文化的繁盛,离不开阅读带来的精神滋养。“阅读碎片化”,也是伴随数字化的一个“烦恼”。
“数字化时代,社会节奏快,静下心来、耐着性子坐着读本书不容易。”他从过去的书香世家,讲到现在提倡建设书香校因、书香社会,他饱含期待:“书香是一种氛围。”
听到来自福建师范大学的郑家建委员提出“打造多元立体的儿童青少年阅读生态”,他予以肯定:“数字阅读要和传统阅读结合起来,守住我们的内核和素养。”
“要实施国家板育数字化战略,建设学习型社会,推动各类型各层次人才竞相涌现。”他就这一话题同大家深入交流。
在教育数字化机遇面前,既怀持定力又主动作为,为的是书香氤氲、人才辈出,为的是中华民族的未来。
(摘编自谢环驰《“教育,不能把最基本的丢掉”》)
材料一:
上学时,语文课本的课后练习常有这么一题,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怎么叫“有感情” 最近,一名和中生在网络上分享自已明读课文的视频,地神情投入,感情饱满。让人直呼“把课文愈活了”。不少同友加入这场热潮,用朗读再现、演绎课文,语文的魅力具象化。
朗读课文,馋何吸引人 文字被让入声的,恰似被赋予了灵劝的精魂。读《致像树》,温柔而坚定的诉讼中,并肩而立的爱情引人向往;读《出师表》,声线颤抖处,“他表弟宰,不知所言”里的复杂情感沮于官表1读《将进洒》,激昂豪迈的吟诵闻,“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豪情扑面而来;读《骨影》,质朴平实的语调里,“鸸猾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的深沉父爱触劝人心……鄏临抑杨顿桂,传退出文学最本真的重量与温度。它们宛如潺潺的溪流,源润读者的心灵,又像激昂的哥角,佩奋人们的精神。“声”临其境,更能感同身变。
不止于声音的力量。这两年,互联网上掀起了一股“语文热”。“跟着语文课本去旅行”,教科书解锁万里路的新打开方式。《记承天寺夜游》中的一句“怀民亦未寝”,催生热梗无数,在“寻找张怀民”的接力中,许多人生出“人生难得一知己”的感慨。“那些年读过的语文课文"掀起分享热潮,已经走出校园的人们,余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恍然“课本里尽是人生”。
“语文热”,因何而起 这里面,有传统与现代、文化与科技的融合互促。一方面,数字技术搭建起全民舞台,无论是 祝频里的朗读再现,还是热帖里的全句翻新,人人皆能以经典为篮本、以生活为灵感,来一场即兴的创作,抒发个性、另一方面,互联网的传播机制,刷断了互动、共创的丈化休险。你用声音讲“活”了故事,我把古诗词改编成说唱形式;你分享课本里的人生感悟,我在评论区里寻找知音……从学生时代的“朗读”“背诵”,到互联网时代的“活学活用”“二创”,许多人加入对文学经典的再表达、再创造,让这些经典作品衍生出无数创意果实,以全断姿态融入大众的日常交流,既成为走进千家万户的“生活调味剂”,也成为连接不同群体思想与情感的独特血带。
“语文共”兴起,更源于文字本身所蕴含的震撼人心的力量。《游子吟》中的密密针脚,逢补着“异乡客”的孤独;《游褒禅山记》里的“非常之观”,召唤“有志者”勇往直前;《我与地坛》留下的车辙印记,导航年轻人探寻生活的意义……绵延积淀的人生智慧、“官有尽而意无穷”的审美旨趣,构筑起经典不息的生命力,凝结成中华儿女共同的基因密码。正因如此,即使我们已经走出了一方课空,纵然大家相隔千山万水,也总能因一句话、一段文,泛起相似的涟漪。那正是文化基因的觉醒和碰撞,从这个角度说,这场关于语文的热潮,是一次情感的唤醒,也是一场文化的潮源,它让人们借由对课文的回味,触摸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化的脉络,感受文化根脉中最馵朴、最深厚的力量。
当然,当人们沉浸在对往昔课文的回忆与热议里时,也有网友表达了这样的缺憾:可惜 时候没有读懂其中意;不该急着赶路而将那些文字匆匆掠过……
由此想起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有人向家曼板授提出的一个问题:“书读究记不住怎么办 ”“你不记得去年的今天中午吃了什么,但没有那顿饭,你长不成现在的模样。”一番话令人稍许释然。很多人可能曾只把语文当作一门学科、把读书视作一项硬性任务。对此,也未必需要懊悔。书,本就是常读常新的。何况,那些曾经不求甚解的文字,或许早已布下草蛇灰线,会在未来的某一天,再度叩击心灵,带领我们追寻精神原乡,也牵引我们走向无尽远方。
(摘编自郭玥《朗读中聆听文字的回响》)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中“算盘与计算机”的例子,宣在说明教育工具的革新应与基础能力的保留相协调。
B.材料一主张“数字阅读与传统阅读结合”,是为了彻底清除数字化时代的碎片化阅读现象。
C.材料二认为朗诵《将进酒》能够传递豪情,这是因分声的可以赋予文字灵动的精神力量。
D.材料二提到“课本剧展演”活动,体现了经典通过人的再创伟融入当代生活的文化活力。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虽然人工智能会使教育工具和方法发生变化,但不能因此放松对学生的启智、心灵的濡养和基本能力的培养,
B.数字化时代,社会节奏快,人们不简静心阅读,所以要坚守传统的纸质阅读,限制数字阅读,反对周读碎片化、
C.由于文字本身的魅力和课文对于人生的启迪,加之传统与现代、文化与科技的融合互促,互取网兴起“语文热”。
D.书香是一种氛围,阅读给人以精神滋养,朗读传递文学最本真的力量,“语文热”则是情感的唤墨与文化的湿源。
3.下列选项中,不符合材料一中“教育要守住根基”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A.某高中推行“无纸化课堂”,要求所有课堂笔记、学生作业均通过电子设备提交。
B.采初中将诵读《论语》《千家诗》设为晨读必修内容,并举办“经典章句辩论赛”。
C、某校引人AI 作文批改系统,但仍要求学生每周手写两篇纸质随笔并相互评点。
D.某小学开设“节气厨房”选诊课程,带领学生制作传统节气食物并背诵相关诗词。
4.中央领导人提出“教育数字化要与传统教育相结合”的辩证观点,请结合材料一分析他是从哪些方面阐述这一观点的。(4分)
5.材料二中提到“经典作品衍生出无数创意果实”,这种“语文热”现象对青少年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有哪些积极作用 请结合材料简要回答。(6分)
(二)阅读Ⅱ(本题共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出关(节选)
鲁迅
老子到了画谷关,没有直走通到关口的大道,却把青牛一勒,转入岔路,在城根下慢慢地绕着。他想爬城。城墙倒并不高,只要站在牛背上,将身一耸,是勉强爬得上的;但是青牛留在城里,却没法搬出城外去。倘要搬,得用起重机,无奈这时鲁班和墨翟还都没有出世,老子自己也想不到会有这玩意,总而言之;他用尽哲学的脑筋,只是一个没有法。
然而他更料不到当他宆进岔路的时候,已经给探子望见,立刻去报告了关官,关官,就是关尹喜,还带着四个逗号和两个签子手。
“站住!”几个人大叫着。
老子连忙勒住青牛,自己是一动也不动,好像一段呆木头。
“阿呀!”关官一冲上前,看见了老子的脸,就惊叫了一声,即刻滚鞍下马,打着拱,说道:“我道是谁,原来是老聃馆长。”
老子也赶紧爬下牛背来,细着眼睛,看了那人一看,含含糊糊地说:“我记性坏……”
“自然,自然,先生是忘记了的。我是关尹喜,先前因为上图书馆去查《税收精又》,曾经拜访过先生……先生在城圈边溜溜 ”
“不,我想出去,换换新鲜空气……”
“那很好!那好极了!现在谁都讲卫生,卫生是顶要紧的。不过机会难得,我们要请先生到关上去住几天,听听先生的教训……”
老子还没有回答,四个巡警就一拥上前,把他扛在牛背上,签子手用签子在牛屁股上制了一下,牛把尾巴一卷,就放开脚步,一同向关口跑去了。
老子休息一会之后,关尹喜就提议要他讲学了。老子早知道这是免不掉的,就漏口答应。于是轰轰了一阵,屋里逐渐坐满了听讲的人们。同来的八人之外,还有四个巡警,两个签子手,五个探子,一个书记,账房和厨房,有几个还带着笔、刀、木札,预备抄讲又。
老子像一段呆木头似的坐在中央,沉默了一会,这才咳嗽几声,白胡子里面的嘴唇在动起来了。大家即副屏住呼吸,侧着耳朵听。只听得他慢慢地说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大家彼此面面相觑,没有抄。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老子搂着说,“常有欲以观其窍。此两者,同出而异名……”
大家显出苦脸来了,有些人还似乎手足失措。一个签子手打了一个大呵欠,书记先生竞打起磕睡来,“哗嘟”一声,刀、笔、木札,都从手里落在席子上面了。
老子仿佛并没有觉得,但仿佛又有些觉得似的,因为他从此讲得详细了一点。然而他没有牙齿,发音不清,打着陕西腔,矢上湖南音,“哩”“呢”不分,又爱说什么吗;大家还是听不懂。可是时间加长了,来听他讲学的人,倒格外的受苦。
为面子起见,人们只好熬着,但后来总不免七倒八歪斜,各人想着自己的事,待到讲到“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住了口了,还是谁也不动弹。老子等了一会,就加上一句道:“哂,完了!”
大家这才如大梦切醒,虽然因为坐得太久,两腿都麻木了,一时站不起身,但心里又惊又喜,恰如遇到大赦的一样。
于是老子被送到厢房里休息。人们却还在外面纷纷议论。过不多久,就有四个代表进来见老子,大意是说他的话讲得太快了,加上国语不大纯粹,所以谁也不能笔记。没有记录,可惜非常,所以要请他补发些讲义。
“来笃话哈西,俺实直头听弗ved!”账房说。
“还是耐自家写子出来末哉。写子出来末,总算弗白嚼妞一场哉。阿是 ”书记先生道。
老子也不十分听得怪,但看见别的两个把笔、刀、木桃,都摆在自己的面前了,就料是一定要他纺讲义。佗知道这是免不掉的,于是满口答应;不过今天太晚了,要明天才开手。
代表们认这结果为满意,退出去了。
老子写了 整一天半,也不过五千个大字。
“为了出关,我看这也款衍得过去了。”他想。
于是取了绳子,穿起木轧来,计两串,扶着技杖,到关尹喜的公事房里去交稿,并且声明他立射要走的意思。
关尹喜非含高兴、非含感谢、又非常饱着,坚固他多住一些时,但看见留不佳,便换了一副悲哀的脸相,答应了,命令逗餐给青牛加鞍。你过别,拨转牛头,便向峻坂的大路上慢慢地走去。
不多久,牛就放开了脚步。大家在关口目送着,去了两三丈逃,还辨得出白皮、黄袍、青牛、白口袋,楼着就尘头逐步而起,罩着人和牛,一律变成灰色,再一会,已只有黄尘浓浪,什么也看不见了。
(节选自《故事新编》,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老子想爬墙出城,一改往日哲学大家的形象,既凸显他顽皮、可爱的个性,也体现出他怕被留下和想离开的决心。
B.没拒顺利爬填出城反而被巡警当作小偷,“一动不动”写出了老子作为一代哲学大师折了风骨之后的从容和淡定。
C.老子的讲学,听讲的人并无心听,讲学的人也无心讲,双方都只是在完成各自的任务,只需要一个讲学的结果。
D、“讲得太快了,加上闻语不大纯粹”,明明是自己没有听,却说是因为语言的障碍没有记录,表现了众人的虚伪。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倘要握,得用起重机,无奈这时鲁班和墨翟还都没有出世”,青牛无法爬墙出城、由此联想到起重机,远古背景与现代科技的碰撞产生了幽默效果。
B.“老子还没有回答,四个巡警就一拥上前,把他扛在牛背上”,所用动词非常精炼,一个“扛”字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巡督的租鲁和对知识分子的蔑视。
C.小说中的第四段和第十二段两处用“一段呆木头”来比喻老子,把老子“画”成一个呆头呆脑的老头子,也“画”出了老子的思想过时、呆板、毫无生气。
D.大家因讲学结束而表现出的欣喜与前面想听讲学的热情形成强烈对比,将众人的惺惺作态表现得淋漓尽致,强烈的幽默效果传达出强烈的讽刺意味。
8.作者在缩故事时为了增加生动性,采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请举出两种,并加以分析。(4分)
9.小说取材于“老子出函谷关”的典故,对其进行“新编”,有哪些现实意义 请简要概括。(6分)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2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项籍有百战百胜之才,而死于垓下,无惑也。吾观其战于巨鹿也,见其虑之不长、量之不大,未尝不怪其死于城下之晚也。方籍之渡河,沛公始整兵向关,筿于此时,若急引军趋秦,及其锋而用之,可以据咸阳,创天下。不知出此,而区区与秦将争一旦之命,既全巨庞,而犹徘徊河南、折安间。至晶谷,则沛公入成阳数月矣。夫秦人既已安洁公而仇籍,则其势不得强而臣,故籍虽迁沛公汉
中,而辛郁彭城,使沛公得还定卫杂,则灭下之势在汉不在楚。楚虽百战百胜,尚何盛哉!故曰:我腻下之死者,巨鹿之战也。或曰:“虽然,悟必能入秦乎 ”曰:“项梁死,章邯谓楚不足虐,故移兵伐赵,有轻楚心,而良将劝兵尽于巨鹿。籍诚能以必死之士,击其轻收寡弱之师,入之易耳。且亡愿之守关,与沛公之守,善否可知也。沛公之攻关,与藉之欢,甚否又可知也。以秦之守而沛公攻入之。沛公之守而籍攻入之,然则亡丞之守,藉不能入哉 ”
(节选自苏洵《权书》)
材料二:
初,项羽与宋义北叔赵,及项羽杀宋又,代为上将军,诸将黥布皆属,破秦将王离军,降章邯,诸侯皆附。及赵高已杀二世,使人来,欲约分王关中。沛公以为许,乃用张良计使郦生陆贾往说秦将咬以利,因袭攻武关,攻之。又与秦军战于蓝田南,益张疑兵旗帜,诸所过毋得掠卤,秦人垂,秦军解,因大破之。又战其北,大破之。来胜,遂破之,汉元年十月,沛公兵遂先诸侯臣霸上,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爪颈以组,封皇令玺符节,降积道旁。诸将或言诛秦王。沛公曰:“始怀王逵我,困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乃以秦王属史,遂西入咸阳。欲止宫休舍,樊哙、张良谏,乃封秦重宝财物府库,还军霸上,召诸县父老豪杰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柩罪。余悉除去奏法。诸吏人皆案堵如故。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所以还军窗上,待诸侯至而定约來耳。”乃使人与秦吏行县乡邑,告谕之。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沛公又让不受,曰:“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
(节选自《史记·高祖本纪》)
10.材料二两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选项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乃用张良A计B使郦生C陆贾往D说E秦F将G啖以利
11.本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河,这里指黄河,与《鸿门宴》中“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的“河”意思相同。
B.制,意思是“控制”,与《齐桓晋文之事》中“明君制民之产”的“制”意思相同。
C.北,这里是方位名词用作状语,与《赤壁赋》中“烦流而东也”的“东”用法不同。
D.先,意思是“先于”,与《六国论》中“思厥先祖父”的“先”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洵认为项羽虽然有百战百胜的才能,但他缺乏深谋远虑,最后他在垓下兵败而亡,也并不令人奇怪。
B.苏洵认为项羽如果在巨鹿之战胜利后,率领拼死作战的士兵攻击秦军,那么攻入咸阳是很容易的事。
C.项羽杀死了宋义,取代宋义做了上将军,许多将领都归顺了他。他率军击败了秦国的军队,戚震诸侯、
D.刘邦进入咸阳前,秦王投降了。刘邦认为杀掉秦王是不吉利的,于是遵照楚怀王的嘱咐而善待秦王。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画译成现代汉迹,(8分)
(1)夫景人既已安讳公面仇畴,则其势不得强而臣。
(2)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
14、刘邦为什么能够较为顺利地占领关中 请根据材料二内容们纳原因.(5分)
(四)阅读Ⅳ(本题共2 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西江月·桂州同僚性别。
张孝祥
窗户青红 高湿,主人已作白期。空中宾客尽邹杖 ,盛事它年应记、
厨酒深深但劝,臭歌服城休侬,扁舟明日持清淡,好月相更千里,
[注]①此词作于班李梓即再离开桂州之际。②青红:此处指法率。③邹枚:汉代名士匈阳和枚乘。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诃开篇“阄”“已”二字,既有对任职时间短暂的感慨,又流露出不舍分别之情。
B.词人盛赞在座的宾客都是才学出众之名士,并与他们一同回忆过往的美好盛事。
C.司的下阕开头两句仍然描写饯别宴会上的情景,离歌缓缓,主客频频举杯劝酒。
D.这首词虽与(念奴娇·过洞庭)题材不同,但也展现词人清旷风雅的艺术风格。
16.有人认为本词下片结尾两句表达的离别之情过于西脱,不能体现出与同僚分别的深沉哀伤。你同意这种观点吗 请简要说明。(6分)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 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参加学校组织的春游时,小智想到了(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描绘的春日:沐俗祈福的画面:成年人带着几个孩子“ , ”,然后唱着歌回家、
(2)(答司马谏议书)中“ , ”两句,体现了王安石在变法时的坚定决心和果敢精神,也是历史上许多改革家所共有的品质。
(3)《念奴娇·过洞庭》中“ ”两句,写张孝祥于萧条与冷落中,仍泛舟于浩渺的洞庭之上,心神不动,气魄不减。
二、语盲文字运用(本题共5 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
古人以立夏寄情自然与时光,如宋·翁卷《乡村四月》:“绿遮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庄稼吐税,虫鸣昼起,万物生长,农耕忙作,好一派 的景
象。《月令七十二侯集解》也说:“立夏,四月节。立字解见春。夏,假也。物量此时皆假火包。”时至立夏、万秋凤灵,自然界阳气渐长、阴气渐弱;而对人体脏腑来说,刚肝气潮弱,心气衔强。因此。夏季养生,要以养心”为主。
如何进行“界心” ()进入立夏后,日出早而落晚,昼长夜睡更明显,此时要顺应自然界阳盛阴虚的史化,可以适当校迟睡眠时间,提前起床。因为“晚睡”“早起”,可以让人休阳气外发,阴气内伏,以接受灭地的清明之气。同时,也应注意避好“子午觉”,尤其要干睡,以保证饱渴的精神状态以及充足的体力。但午睡的时间不宜太长,一般以30分钟到1小时为宜。饮食宜清淡,①建议以易消化、富合埃生素的食物为主,②大鱼大肉和油腻辛辣的食物要少吃,③可多吃一些清热利湿作用的食物,④如赤小丘、薏苡仁、绿丝、冬瓜、丝瓜、鸭肉等,⑤也可以吃些苦瓜、苦菜以及茶水,咖啡、巧克力等苦味食品。⑥不仅食用这些食品能清心除烦、闷脑捉神,⑦且可健脾利胃、增进食欲:
立夏,既承载着古人对天地的敬畏,也寄托着今人对生活的热爱。从“森生”到“夏长”,万物在炽热中蓬勃,亦启迪人们以昂扬姿态迎接生命的繁盛时节。
18.文中第一段有多处错别字,请找出两处并加以改正,并说明修改的原因。(4分)
19.下列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欣欣向荣 B.车水马龙 C.花红柳绿 D.万人空巷
20.下列填入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为了心平气和、健脾祛湿,绝大多数人选择调节日常的起居饮食。
B.绝大多数人不借通过调节日常的起居饮食,以助心平气和、健脾祛湿。
C.对绝大多数人来说,为了心平气和、健脾祛湿,选择调节日常的起居饮食,
D.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可通过调节日常的起居饮食,以助心平气和、健脾祛湿。
21.文中第二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22.文中加点的“适当”、有人说可以保留,有人说可以删除。你的看法是什么 请简要说明理由.(4分)
三、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有人说:活着,最重要的就是让自己开心。“让自己开心”真的是“最重要的”吗
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和感悟 请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高一语文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6 7 10 11 12 15 19 20
答案 B B A B B BCG B D B A D
1. B
2. B
3. A
4. ①工具方法方面:教育数字化带来教学工具革新,需与时俱进改革学生能力培养方式。②基础教育方面:强调启智教育、心灵培养、认知能力等基本功不能放松。③阅读传承方面:提出数字阅读要结合传统阅读,守住文化内核与人文素养。(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
5. ①激发学习兴趣:如将古诗词改编为说唱,以新颖形式吸引青少年主动接触古诗文。②深化文化理解:通过短视频朗读演绎,帮助青少年理解文字背后的魅力。③增强情感共鸣:“怀民亦未寝”热梗引发对知音情谊的讨论,拉近经典与现实的关联。④鼓励实践参与:网友在评论区分享课本感悟或进行二次创作(如改编古诗词),增强文化参与感。⑤练好语文基本功:通过新工具、新形式引导青少年学习经典作品,有利于培养其在语文学习方面的基本能力。(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
6.B
7.B
8.①人物的语言描写,为了表现老子学说的深奥、玄虚,作者故意引用了老子的言论,还想象了老子在讲学时“打着陕西腔”“夹上湖南音”等,增加了故事的生动性。②细节描写,如写众人听老子讲学时的疲倦相,“一个签子手打了一个大呵欠,书记先生竟打起磕睡来,‘哗啷’一声,刀、笔、木札,都从手里落在席子上面了”,形象逼真。③环境描写,最后一段写了老子离去时的场景,给人以缥缈、玄虚之感。(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其他答案分析合理可酌情给分)
9.①讽刺人们对名人的盲目崇拜。②讽刺当时已病重的中国社会中人们不切实际、崇尚空谈、不务实事的社会现象。③批评了上层社会对于学问的冷漠轻视。④指出玄学清谈不能解决实际问题。⑤反思了知识分子脱离生活实际的状态。(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
10. BCG
11. B
12.D
13.(1)秦地人民已经安心接受刘邦的统治而对项籍产生了仇视心理,那么在这种形势下不能再强迫他们臣服项籍了。(关键词“安”“仇”“臣”各1分,译出大意1分)
(2)况且我把军队撤回霸上的原因,只是为了等待各路诸侯到来后共同制定规约罢了。(关键词“所以”“定”“约束”各1分,译出大意1分)
14.①善用谋略:刘邦采纳张良的计策,派郦生、陆贾游说秦将,以利益引诱其投降。②军事优势:刘邦的军队与秦军战于蓝田,利用正确的战术瓦解敌军,取得胜利。③政治策略:刘邦进咸阳后,废除秦朝苛法,与百姓约定“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不贪图百姓财物,赢得百姓支持。④信誉与承诺:刘邦始终遵守与诸侯“先入关者王之”的约定,将秦王子婴交还吏属(非杀之),展现其仁义的形象。⑤团队协作:重用贤臣(如张良、樊哙等);分工明确(如派郦生和陆贾外交、樊哙谏言)。
(答出一点给1分,答出两点给3分,答出三点给5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项籍有百战百胜的才能,却死在垓下,这没什么可疑惑的。我看他在巨鹿作战时,发现他谋划不长远、气量不够大,未尝不责怪他死在垓下太晚了。当项籍渡河的时候,沛公才开始整顿军队向函谷关进发,项籍在这个时候,如果急速率领军队奔向秦地,趁着军队的锐气来使用他们,就可以占据咸阳,控制天下。他却不知道这样做,而是仅仅和秦将争夺一时的胜负,在保全巨鹿之后,还在河南、新安之间徘徊,等到了函谷关,沛公已经进入咸阳几个月了。秦地人民已经安心接受刘邦的统治而对项籍产生了仇视心理,那么在这种形势下不能再强迫他们臣服项籍了。所以项籍虽然把沛公迁到汉中,最终自己定都彭城,使得沛公能够回去平定三秦,那么天下的形势就掌握在汉而不在楚了。楚国即使百战百胜,又有什么益处呢!所以说:预示着垓下之死的,是巨鹿之战。有人说:“即使这样,项籍一定能进入秦地吗?”回答说:“项梁死后,章邯认为楚国不值得忧虑,所以调兵攻打赵国,有轻视楚国的心思,而且秦国的良将精兵都集中在巨鹿。项籍如果真的能率领抱着必死决心的士兵,攻击秦国那些轻敌又兵力薄弱的军队,进入秦地是很容易的。况且即将灭亡的秦国的守关情况,和沛公守关的情况相比,谁好谁坏是可以知道的。沛公的攻关能力,和项籍的攻关能力相比,谁强谁弱也是可以知道的。凭借秦国的防守,沛公能够攻进去,凭借沛公的防守,项籍能够攻进去,那么即将灭亡的秦国的防守,项籍难道不能攻进去吗?”
材料二:
当初,项羽和宋义向北救援赵国,等到项羽杀了宋义,代替他做了上将军,众将领如黥布等都归属项羽,项羽打败了秦将王离的军队,使章邯投降,诸侯都归附了他。等到赵高杀了秦二世,派人来,想和刘邦约定在关中分别称王。沛公认为这是欺诈,(沛公)就用了张良的计策,派郦生、陆贾去游说秦将,并用财利引诱秦将,趁机袭击攻打武关,攻破了它。又和秦军在蓝田南面交战,多多张挂疑兵的旗帜,所经过的地方不准掳掠,秦地的百姓很高兴,秦军懈怠了,于是大败秦军。又在蓝田北面交战,大败秦军。乘胜追击,就彻底打败了秦军。汉元年十月,沛公的军队于是先于诸侯到达霸上。秦王子婴坐着白车白马,用丝带系着脖子,封好皇帝的玉玺、符节,在轵道旁投降。众将领中有人说要诛杀秦王。沛公说:“当初怀王派我来,本来就是因为我能宽厚容人;况且人家已经投降了,再杀他,不吉利。”于是把秦王交给官吏看管,就向西进入咸阳。沛公想留在宫中休息,樊哙、张良劝谏,于是封存了秦国的贵重宝物、财物和府库,回军驻扎在霸上。沛公召集各县的父老、豪杰说:“父老们苦于秦朝的苛法已经很久了,批评朝政的要灭族,相聚谈话的要处死。我和诸侯约定,先进入关中的人做关中王,我应当在关中称王。和父老们约定,法律只有三条:杀人的处死,伤人以及盗窃的抵罪。其余的秦朝法律全部废除。各级官吏都像往常一样各安其职。我之所以到这里来,是为父老们除害,不是来侵害你们、施暴的,不要害怕!况且我把军队撤回霸上的原因,只是为了等待各路诸侯到来后共同制定规约罢了。”于是派人和秦朝的官吏到各县、乡、邑去宣传说明。秦地的百姓非常高兴,争着拿牛羊酒食来慰劳士兵。沛公又推辞不接受,说:“仓库里的粮食很多,不缺,不想让大家破费。”百姓更加高兴,唯恐沛公不做秦王。
15. B
16. 观点一:同意。①“扁舟”“清溪”“好月”等意象勾勒出宁静优美之景,氛围超脱闲适,无哀伤之感。②“好月相望千里”体现豁达心境,寄情明月维系情谊,未展现离别时的痛苦不舍,洒脱有余,难见与同僚分别的深沉哀伤。
观点二:不同意。①洒脱表象实掩离别愁绪。“扁舟明日转清溪”暗示独行漂泊,藏有淡淡哀愁。②“好月相望千里”虽显豁达,却透露出难相见的无奈,是以含蓄之法表达内心深处的哀伤。(答出观点2分,分析每点2分)
17. (1)浴乎沂 风乎舞雩
(2)度义而后动 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3)短发萧骚襟袖冷 稳泛沧浪空阔(每句1分)
18. ①“税”改为“穗”;庄稼吐穗描绘的是谷物长出穗儿,应为“穗”;②“叠”改为“迭”;虫鸣迭起描绘的是昆虫叫声此起彼伏,一次接着一次地响起,应为“迭”;③“凡”改“繁”,万物繁茂,这里指的是自然界的花草树木繁密茂盛,应为“繁”。(每找出并改对一处错别字得1分,合理解释修改原因得1分。给满4分为止)
19. A
20. D
21. ③处修改为:可多吃一些具有清热利湿作用的食物(2分)
⑥处修改为:食用这些食品不仅能清心除烦、醒脑提神(2分)
22. 示例一:可以保留。“适当”修饰“推迟”,起到限定作用,说明不是无限制地推迟,而是有一定的时间范围,这符合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思维逻辑,更能体现语言的准确性。
示例二:可以删除。删除以后,“推迟”前面有“可以”修饰,表明人们根据时令变化,可以晚睡,但不是必须晚睡,并不影响表达效果。(答出观点给1分。理由有说服力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3. 写作指导:材料抛出了一个关于活着的核心问题——如何在利己与利他、开心与责任之间找到平衡点。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看,若仅追求自身开心,可能忽视对他人的责任与关爱;但完全否定自我愉悦同样危险,适度的自我关怀是健全人格的基石。我们需思考在自我愉悦的同时,如何兼顾社会责任,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从时间维度而言,当下让自己开心的选择,也许会对未来造成影响。还可从开心的本质出发,剖析开心是物质带来的短暂快感,还是精神富足带来的深层愉悦。写作时可结合生活实例,如为了追求个人开心而放弃团队合作机会,探讨这种行为的利弊,从而引导读者思考活着的真正的意义,不能简单归结为“最重要的就是让自己开心”。参考立意:①活着,不止于开心的浅滩;②独乐乐快乐,众乐乐更乐;③以开心为笔,绘就活着的多彩篇章;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