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科学学科
【5E+T教学模式】大象版科学二上1课《把盐藏起来》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时是大象版科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溶解》的起始课。教材从小红军藏盐的故事引入,引导学生探究盐在水中的溶解现象。通过 “把盐藏起来” 这一有趣的任务驱动,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比较等探究过程,初步认识溶解的概念,为后续深入学习溶解的相关知识奠定基础。在“应用与迁移”“阅读与新知”部分,通过实验和生活实际的联系,知道盐溶解后可通过一定方式分离,构建 “物质变化与分离” 的初步科学观念 ,符合二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兴趣需求。
二、设计思路 以小红军藏盐故事创设情境,引发 “盐藏在哪、能否化入水中” 的问题。通过引导学生开展盐在水中溶解的实验,观察、分析盐粒下沉、变少、消失及水变咸等现象,理解溶解概念。接着依据实验现象进行排序反思,深化对溶解过程的认知。再从帮小红军取盐、海水取盐拓展,让学生掌握溶解及分离应用,贯穿科学观念、思维、探究实践与责任态度的培养,实现知识理解与能力素养提升 。
三、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理解溶解概念,认识到物质溶解后可通过一定方式分离。 科学思维:基于小红军藏盐情境与实验,运用逻辑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发展科学思维的逻辑性与创新性 。 探究实践: (1)能规范操作盐溶解和分离实验,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2)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学会自主设计简单探究方案。 态度责任: (1)渗透爱国教育与革命智慧传承,增强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感悟科学知识在实际困境中的应用价值。 (2)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乐于合作交流,在探究中培养团队协作与分享精神 。
三、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意图1.吸引环节盐,不仅是生活必需品,也是我们身体的生长发育的重要物质。从交流生活用盐现象入手,意识到样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讲述AI 生成的红军故事,唤醒学生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感悟科学知识在实际困境中的应用价值。 教师提出问题“小红军把盐藏到哪里?”引导学生展开讨论,自然引出“盐溶解”实验环节。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展开主动思考,自主提出探究需求,自然巧妙地引出课题《把盐藏起来》,帮助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本环节利用技术手段帮助学生建立真实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2.探究环节探究活动:实验探究盐溶解现象 1. 呈现实验材料(盐、水、透明杯子、玻璃棒、小勺),按照教材实验步骤,边演示边指导学生实验操作,并强调每环节注意事项。具体步骤和要求如下: (1)将适量的水倒入透明的玻璃杯中,约占杯子三分之一或四分之一。 (2)向水中加一勺盐。手不能接触盐,盐不能粘到杯子内壁。 (3)用玻璃棒轻轻搅拌,加快盐的溶解。沿杯壁同一方向搅拌,不触碰杯底和杯壁。 (4)观察实验的变化。(食盐“化”到水里) 2. 结合实验,鼓励学生从实验前——实验中——实验后三个阶段积极交流实验现象: (1)实验前,观察到的食盐特点:白色的小颗粒 (2)实验中,食盐在水中的变化过程:沉入水底→慢慢变小,变少→消失了。 (3)实验后,用玻璃棒沾一滴杯中水,品一品:水变“咸”了,盐“化”在水里。(此时,教师应该强调学生注意,为安全起见,不能随意品尝不知名的物品。)在任务驱动下,学生小组协作,完成盐溶解实验,在情境化体验中完成知识从抽象概念到具象成果的转化,借助多媒体数字技术,实现科学认知的建构与实践能力的发展。3.解释环节结合实验现象,给出溶解定义 “像盐粒这样‘消失’在水中的现象就是溶解”。教师可以适当补充更多能溶解的物质,如糖、奶粉、醋、酱油、咖啡等,强化理解溶解概念。帮助学生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进一步深化学生对溶解的认识和理解。4.迁移环节1. 围绕“用什么办法帮小红军把盐取出来?”展开讨论交流,并通过实验验证:蒸发能使盐从水中分离出来。实验材料和实验方法如下: (1)准备实验材料:浓盐水、滴管、玻璃片 (2)实验方法:玻璃片上滴一滴盐水,放到太阳底下晒,玻璃片上水消失了,出现白色的晶体。 2. 阅读图文资料,交流海水取盐经过: ①将海水引入盐田。 ②风吹、日晒,让水蒸发。 ③水越来越少,盐慢慢出来了。 ④采盐了! 3. 比较工人的海水取盐和小红军水中取盐共同之处:让含盐的水蒸发掉,蒸发能使盐和水分离。与开头小红军藏盐故事情节相呼应,升华知识理解。同时让学生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迁移到新的学习情境中,延续科学探究热情,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5.评价环节 1. 课堂反思与评价 PPT展示教材中 “反思与评价” 的图片排序任务(盐粒沉入水底、变少、“消失”),让学生思考排序,然后呈现正确顺序(①盐粒沉入水底→③盐粒变少→②盐粒 “消失” ),讲解排序依据,巩固实验现象认知。 2. 课堂练习评价 通过精选测评题,PPT展示,对学生进行课堂检测,了解学生课堂掌握情况。 3. 评价采用自我评价、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三种方式。 三类评价相互补充,确保客观性与全面性,有效培养学生批判思维和鉴赏能力,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反馈,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和不足之处,促进学生的自我反思和自我完善。
五、数智融合特色 1.情境创设智能化 利用AI生成动态视频和个性化剧本,营造沉浸式学习氛围。 2.探究过程数字化 利用多媒体技术可视化教学,变抽象为具体。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