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8张PPT)
第四节 水循环过程及地理意义
第二章 自然地理要素及现象
课程标准及素养目标
1.运用示意图等,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及其地理意义。2.运用水循环示意图观察、识别、描述水循环现象(地理实践力)。3.利用水循环示意图,分析水循环的地理意义,说明其对人类的影响(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4.能够结合“认识砂田影响的水循环环节”实例,辨识水循环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方式和结果(人地协调观)。
新知导学 夯实基础
知识梳理
知识点一 水循环
1.概念
在自然界中,水通过______、植物蒸腾、__________、凝结降水、______和径流等环节,在各水体之间进行着连续不断变化的过程。
2.类型
根据发生的空间范围,分为___________、陆地内循环和____________。
蒸发
水汽输送
下渗
海陆间循环
海上内循环
3.过程及主要环节
类型 环节名称
海上内循环 A蒸发→B______
海陆间循环
陆地内循环
降水
特别提醒
1.外流区域既存在海陆间循环,又存在陆地内循环,以海陆间循环为主;而内流区域只存在陆地内循环。
2.三种水循环类型共有的环节是蒸发和降水。
3.海陆间循环是水循环环节最多、范围最广的类型。但它参与的水量不是最多的,就参与的水量而言,海上内循环是海陆间循环的十倍左右。
微思考 陆上内循环只发生在内流区域,海洋只有海上内循环,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提示:不对,陆上内循环发生在陆地与陆地的上空之间, 内流区和外流区都发生,外流区既有陆地内循环也有海陆间循环。海洋水既参与海上内循环,又参与海陆间循环。
4.成因
内因 水在自然界中的三态变化
外因 _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为水循环提供能量和动力
知识链接
1.水循环的内因是水在通常环境条件下气态、液态、固态易于转化的特性;外因(能量和动力来源)是太阳辐射能和水的重力作用。
2.农业生产中在土地上增铺砂砾层的主要作用:(1)砂砾层减少了水分的蒸发;(2)白天增温快,夜间冷却快,昼夜温差大,利于瓜果糖分的积累;(3)可以有效减少(风沙等造成的)土壤养分流失。
太阳辐射
重力作用
知识点二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1.不断更新陆地水资源,维持全球水量__________。
2.进行能量交换和__________。
3.塑造______形态。
易错辨析
水循环使水资源不断更新,但水资源是有限的,如果人类用水过多,超过水体更新的速度,或者水资源遭到污染,就会导致水资源短缺。因而水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微思考 目前,人类主要对水循环的哪些环节施加影响?
提示:地表径流(建水库,跨流域调水);降水(人工降水);下渗(破坏植被等);陆地水的蒸发(围湖造田等)。
动态平衡
物质迁移
地表
一、判断题
1.外流河只参与海陆间循环,不参与陆地内循环。 ( )
2.水循环中参与水量最大的是海上内循环。 ( )
3.人类活动最容易影响的水循环环节是地表径流。 ( )
4.黄河三角洲的形成,是水循环促进海陆物质迁移的具体体现。 ( )
5.水循环可以缓解不同纬度地区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 ( )
自我诊断
×
√
√
√
√
二、选择题
如图为水循环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能正确反映海陆间循环过程的是
A.a→f→h→g
B.e→f→h→d
C.c→a→b→d
D.d→a→b→c
2.水循环中的
A.a环节的主要动力是季风
B.b环节主要集中在夏季
C.c环节不断塑造着地表形态
D.d环节为水汽输送
√
√
2020年9月9日是为西部干旱缺水地区
募集用于修建水窖所需善款的“母亲水窖
·爱心信用卡”在全国推出九周年的日子。
如图为水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
3.“母亲水窖”是重点帮助西部地区老百姓摆脱严重缺水带来的贫困和落后的工程,人们在地下修建的蓄积雨水的容器,被称为水窖。该工程可缓解水资源的
A.空间分布不均 B.时间分配不均
C.地区利用不平衡 D.循环利用率低
4.修建“母亲水窖”,主要对水循环施加影响的环节有
A.A、B B.B、C C.D、E D.A、D
√
√
三、填图题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水循环过程,给图中未标明箭
头的直线标注箭头。
答案:A↑ C D↑
(2)填出水循环各环节的名称:
A_______、C__________、E______、
F__________。
(3)由A与B组成的水循环叫作____________;由D与E组成的水循环叫作____________。
(4)我国的南水北调工程与哪一个环节关系最密切?______(填字母)。
(5)环节B与E水量较大的是______。
←
蒸发
水汽输送
降水
地表径流
陆地内循环
海上内循环
F
E
返回
合作探究 素能提升
探究点一 水循环的类型及特点
《中国西部经济发展报告》指出,我国西部地区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注重开发新水源。一是利用新技术开发水源,在严重干旱地区模拟“人造山脉”,进行人工增雨(雪)。二是发展集雨工程。中西部十多个省区目前已建成大量的集雨水窖、水池、水柜、水塘等小微型蓄水工程,不仅解决了部分人的饮水困难问题,而且还为农田抗旱提供了水源,提高了水资源利用率。
情境探究
问题1 分析为什么我国中西部十多个省区大量建造集雨水窖、水池?(区域认知)
提示:我国中西部的部分地区地处大陆内部,降水较少,不能满足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用水。
问题2 分析发展集雨工程主要是对水循环的哪一环节施加影响?此工程的有利影响主要是什么?(综合思维)
提示:主要对地表径流施加影响。有利影响主要是涵养水源,调节水资源的时间分布,保障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问题3 为提高集雨工程的水质,请你对当地居民的传统习惯提出建议。(地理实践力)
提示:家禽、家畜集中圈养;生活垃圾和污水集中处理;厕所应远离集雨工程。
1.水循环的类型及过程
水循环主要分为三种类型,其主要环节和特点可列表总结如下:
核心归纳
类型 海陆间循环 陆地内循环 海上内循环
发生领域 海洋与陆地之间 陆地与陆地上空之间 海洋与海洋上空之间
主要环节
及示意图
特点 最重要的类型,又被称为大循环,使陆地上的水不断得到补充,水资源得以再生 补给陆地水的水量很小 参与水量最大的水循环,是海陆间循环的近十倍
典例 长江流域的水循环 塔里木河流域的水循环 未登陆的台风参与的水循环
2.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有利影响 修建水库:能改变地表径流的季节分配,减少洪水期径流量,增加枯水期径流量;同时由于水面面积的扩大和下渗增大使地下水位提高,可加大蒸发量和降水量
跨流域调水:能改变地表径流的空间分布
植树造林、保护湿地:能起到涵养水源的作用,使下渗增多,地表径流减少
城市绿化:可减少地表径流,增加下渗,减轻城市内涝灾害
人工增雨:增大降雨量,缓解旱情
不利影响 滥伐森林,破坏地表植被:平时会减少蒸腾,空气中水汽减少,使降水量减少;降雨时,下渗减少,地表径流汇聚加快,容易发生洪涝灾害
围湖造田:能减少湖泊自然蓄水量,削弱其防洪抗旱能力,也能减弱湖泊水体对周围地区气候的调节作用
城市路面硬化:能增加地表径流,减少下渗,减小地下径流,使地面蒸发量减少,易造成城市内涝
用水不当:河流上游地区过度引水灌溉,会导致下游水量减少,甚至出现断流;对地下水过量开采和使用,地下水位下降,会使有泉水出露的地方出现断流,绿洲地区出现生态恶化和土地荒漠化
3.影响水循环各环节的自然因素
(1)影响蒸发的因素
(2)影响水汽输送的因素
水汽输送的动力是风
海洋上空的水汽 陆地
(3)影响降水的因素
风带(信风带、西风带)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形成的季风
(4)影响地表径流的因素
影响因素 对地表径流的影响
年降水量 决定地表径流流量大小的最主要因素
流域面积
(支流数量) 同地表径流流量呈正相关
植被 涵养水源,起到“削峰补枯”的作用
地质条件
(土壤质地) 河流流经喀斯特地貌区、沙质土壤区,河水易下渗,减少地表径流的流量
蒸发 主要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对地表径流影响大
(5)影响下渗的因素
(6)影响地下径流的因素
影响地下径流的因素可参考影响地表径流、下渗的因素,并重点考虑喀斯特地貌(岩溶地貌),因为喀斯特地貌区地下溶洞、地下河流众多,能储存众多的地下水。
水循环维持了全球水的动态平衡,如图是全球多年平均水循环模式图,S线代表地球表面,假设水循环总量为100单位。读图,完成1~2题。
1.遵循全球水的动态平衡规律,图中陆地降水量和入海径流量单位数分别是
A.79、13 B.79、8
C.21、13 D.21、8
典题应用
√
由所学知识可知,地球表面水体蒸发量最大的是海洋,这些水体大部分形成海洋上的降水,故海上内循环是参与水量最大的水循环,由此可推断出图中海水蒸发为87,海洋上的降水为79,陆地蒸发为13,陆地降水为21;陆地降水除了被蒸发的部分,剩余部分以径流的形式流回海洋,故入海径流量为8。故选D。
2.a、b为水循环主要环节,则
①环节a不断地向海洋输送泥沙 ②环节a主要动力源自太阳辐射 ③环节b参与地表形态的塑造 ④环节b可以输送水汽和热量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根据上题分析可知,环节a为水汽输送,该环节将海洋上的水汽输送到陆地上空,其主要动力源自太阳辐射;环节b为地表径流,参与地表形态的塑造。
√
如图为我国某地水循环示意图,图中序号表示水循环环节。读图,回答3~4题。
3.李煜在《虞美人》中写道:“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一江春水向东流”指的是图中的
A.①
B.②
C.③
D.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中①②③④⑤⑥环节分别表示水循环的蒸发、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水汽输送。“一江春水向东流”指河水流入海洋,即地表径流环节③。
√
4.增加④环节水量可采取的措施是
A.修建机井
B.修建水窖
C.植树造林
D.跨流域调水
④环节为下渗,森林具有拦蓄地表径流、涵养水源的功能,植树造林能增加水分下渗。
√
探究点二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在漓江的游船上游览,远处的山峰有的像一个大桃子,有的像一匹骆驼,有的看着就像一个人的脸……各种各样的山峰形态,漂亮极了。尤其是“九马画山”,“九马画山”就像一幅巨大的水墨画,画上是一个“找马游戏”,你要是很仔细地看,就有可能找到九匹马;你要是粗略地看,很可能一匹马都找不到……
情境探究
问题1 漓江所在地区的气候特征是什么?漓江在该地的水循环中扮演了什么角色?(区域认知)
提示:此地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漓江在此地的水循环中属于地表径流环节。
问题2 漓江两岸的山峰形态各异,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综合思维)
提示:流水的侵蚀作用。
问题3 漓江两岸的山峰会保持固定的形态吗?为什么?(地理实践力)
提示:不会。该地的水循环比较活跃,流水对地表形态的塑造作用会持续进行,因此漓江两岸的山峰形态将会不断变化。
水循环的意义及含义
核心归纳
意义 含义
联系四大圈层 水循环把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有机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整体,形成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维持全球水量的动态平衡 在一定时期内,全球的海洋水、陆地水和大气水不会增多,也不会减少
不同水体的自然更新 水的连续运动、转化,使地球上的各种水体处于不断更新状态,使陆地水资源得到补充和更新
地球上物质的迁移 地表径流源源不断地向海洋输送大量的泥沙、有机物和无机盐类,水循环成为海陆间联系的主要纽带
能量转换的重要过程 水循环对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能起到吸收、转化和传输作用,缓解了不同纬度地区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
塑造地表形态 水循环是自然界最富动力作用的循环运动,不断塑造和改变地表形态
影响全球的气候和生态 水循环促进了不同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和水分的输送和交换,促进了全球的水热平衡,影响全球的气候和生态
如图为水循环示意图,①②③④代表水循环的四个环节。据此完成5~6题。
5.①②③④代表
A.下渗、地表径流、蒸发、地下径流
B.蒸发、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
C.地表径流、蒸发、下渗、地下径流
D.蒸发、地下径流、下渗、地表径流
典题应用
①从海洋和地表水指向大气,为蒸发;②从地表水指向海洋,为地表径流;③从地表水指向地下水,为下渗;④从地下水指向海洋,为地下径流。
√
6.关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联系四大圈层,使地理环境呈现差异性
B.促进各种水体的更新,使水资源用之不竭
C.改造地表形态,使黄土高原地表更加支离破碎
D.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使各地降水趋于平均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有联系四大圈层,在各圈层之间进行物质迁移、能量交换,A错;促进各种水体的更新,使水资源得以循环利用,B错;改造地表形态,使黄土高原地表更加支离破碎,C对;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但不会使各地降水趋于平均,D错。
√
读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水循环示意图,完成7~8题。
7.“云气西行,云云然,冬夏不辍;水泉东流,日夜不休,上不竭,下不满……”(《吕氏春秋·国道》),这段文字涉及的水循环的环节主要是
A.①②④
B.③⑤⑥
C.④⑤⑥
D.⑤⑥⑦
图中①表示蒸发、②表示海洋上降水、③表示水汽输送、④表示陆地降水、⑤表示地表径流、⑥表示地下径流、⑦表示植物蒸腾。云气西行为水汽输送③,水泉东流为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⑤⑥。
√
8.下列关于水循环意义的叙述,正确的是
A.使水呈三态变化
B.使海平面不断上升
C.加速陆地冰川融化
D.使陆地水资源不断更新
水在水循环这个庞大的系统中不断运动、转化,使水资源不断更新,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水呈三态变化的影响因素是温度。海平面不断上升和加速陆地冰川融化的原因是全球变暖,而不是水循环。
√
知识网络
学习小结
重点必背
1.水循环包括海上内循环(蒸发、降水)、陆上内循环(蒸发、蒸腾、降水)和海陆间大循环(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
2.人类可以通过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人工降雨、植树造林、围湖造田等活动对水循环环节施加影响。
3.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1)使各种水体相互联系、相互转化,使水体得以更新;
(2)促进了地球表层区域之间、圈层之间的物质迁移;
(3)促进了圈层之间的能量交换,调节地表温度;
(4)改变一些地区的生态和生活环境;
(5)改造地表形态。
返回
随堂演练 对点落实
如图表示水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能够表示的水循环类型有
①海陆间水循环 ②海上内循环 ③陆地内循环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②③
图中有陆地也有海洋,能够表示海陆间水循环、海上内循环、陆地内循环。
√
2.图中缺少的水循环环节是
A.地表径流
B.下渗
C.植物蒸腾
D.没有缺少
图中向上箭头表示蒸发和蒸腾、大气上空由海洋指向陆地箭头表示水汽输送、向下箭头表示降水、河流表示地表径流、左下角向下箭头表示下渗,没有缺少环节。
√
《宋书·天文志》中记载“百川发源,皆自山出,由高趋下,归注于海”如图为水循环示意图。读图,完成3~4 题。
3.图中序号与“归注于海”对应的水循环环节是
A.①—降水
B.②—蒸发
C.③—水汽输送
D.④—地表径流
读图可知,①表示海洋水汽蒸发,②表示水汽输送,③表示降水,④表示地表径流。“归注于海”为地表径流环节。故选D。
√
4.下列关于水循环意义的比喻及其解释,正确的是
A.“纽带”——地球表面物质迁移的强大动力
B.“调节器”——对全球的水分和热量进行再分配
C.“雕塑家”——调节地球各圈层之间的能量
D.“传送带”——塑造了丰富多彩的地表基本形态
水循环是海陆间联系的主要纽带;水循环是地球上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的重要过程,具有“传送带”的功能;水循环对调节全球热量和水分有重要作用,被称为“调节器”;水循环通过降水和地表径流,塑造出丰富的地表形态,具有“雕塑家”的作用。故选B。
√
5.读水循环示意图,回答问题。
(1)写出水循环的环节:
②______;③_________;⑦_________;
⑧___________。
蒸发
水汽输送
地下径流
(植物)蒸腾
水循环环节中,②是蒸发;③是水汽输送;⑦是地下径流;⑧是蒸腾。
(2)促使水循环连续进行的内因是______________,外因是太阳能和地球重力能。
水的三态变化
促使水循环连续进行的内因是常温常压下水的三态变化;外因是太阳能和地球重力作用。
(3)我国西北内陆地区的水循环类型主要是____________;华北地区的河流参与的水循环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陆地内循环
海陆间循环和陆地内循环
我国西北内陆地区的水循环类型主要是陆地内循环,华北地区的河流参与的水循环类型是海陆间循环和陆地内循环。
(4)自然界水循环意义是:
①____________;② ______________;
③ ________________。
答案:降水和地表径流不断塑造地表形态 海陆间联系的主要纽带 缓解不同地区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 各圈层物质和能量的输送和转换(任答三点即可)
自然界水循环意义是海陆间联系主要纽带,各圈层进行物质和能量的输送和转换,调节水分和热量的地区分布不均,塑造地表形态等。
返回
课时精练
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模拟的海陆间水循环过程实验如图所示(实验用品包括烧瓶、石棉网、带有弯玻璃导管的橡皮塞、玻璃板、不渗水托盘、铁架台、酒精灯、火柴、自来水,冰块等)。据此完成1~2题。
1.该实验没有模拟出的水循环环节是
A.水汽输送 B.降水
C.地下径流 D.蒸发
由材料可知,冰块被酒精灯加热,变成水蒸气,为蒸发过程,然后在导管中运动到玻璃板下方,为水汽输送环节,遇到玻璃板的水汽凝结下落到托盘上,为降水过程,而托盘为不渗水的,没有下渗环节,形不成地下径流。
√
2.可以直接改变该实验中甲代表环节的人类活动是
①人工降雨 ②修建水库 ③海水淡化
④跨流域调水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图中甲为地表径流环节,人类通过修建水库和跨流域调水可以对地表径流环节进行干预,②④对。人工降雨属于干预降水环节,海水淡化是海水蒸发后冷凝,与甲环节不符,①③错。
√
降雨量的测量,对于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在雨量器发明之前,人们通常根据雨后泥土的湿润程度判断降雨情况。如图中的古代雨量筒由黄铜制成,呈圆筒状,筒高约50厘米、直径约23厘米,放置在测雨台上。据此完成3~4题。
3.根据雨后泥土湿润程度判断降雨情况,涉及的水循环环节最可能是
A.水汽输送 B.蒸发
C.水汽凝结 D.下渗
由所学知识可知,降水后,部分水分会沿泥土孔隙下渗,下渗深度和降水量有密切关系。所以根据泥土湿润程度判断降雨情况,涉及的水循环环节主要是下渗。
√
4.导致图示雨量筒测量不够准确的原因最可能是
A.由黄铜制成
B.直径过小
C.置于测雨台
D.位于树荫下
降水量需要在露天环境下监测。由图可知,该测雨台周边树木较多,树木枝叶会阻挡部分大气降水落到地面,从而导致雨量筒测量不够准确,故D项正确。测量准确程度与雨量筒的制作材料、放置高度及直径大小关系不大。
√
如图为长江三峡流域示意图。读图,完成5~6题。
5.“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中“西归”主要依靠的水循环环节是
A.植物蒸腾
B.地表径流
C.水汽输送
D.地下径流
百川东到海,指的是地表径流向东流,“何时复西归”中“西归”主要依靠的是水汽输送。
√
6.如图能直接体现的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是
A.缓解不同纬度热量不平衡的矛盾
B.使陆地水体不断更新
C.把地球各大圈层联系起来
D.不断塑造地表形态
长江三峡为流水侵蚀地貌,图中直接体现的是水循环不断塑造地表形态。缓解不同纬度热量不平衡的矛盾、使陆地水体不断更新、把地球各大圈层联系起来,都是水循环的意义,但从图中不能直接体现。
√
城市内涝的发生与城市的水
循环密切相关。如图为某城市水
系统的自然循环和社会循环模式
示意图,据此回答7~8题。
7.图中甲、乙、丙、丁分别为
A.蒸发、地表径流、跨流域调水、降水
B.降水、地表径流、蒸发、跨流域调水
C.跨流域调水、下渗、地下径流、蒸发
D.降水、蒸发、地表径流、跨流域调水
从图中可以看出,甲为降水;乙为地表径流;丙为蒸发;丁为跨流域调水。
√
8.近年来,我国许多城市内
涝严重,从水循环的角度来看,
造成城市内涝的主要人为原因
有
①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频
发,特大暴雨不断增多 ②城
市化速度加快,地面硬化率扩大,地面渗透力下降 ③城市多地处平原或谷地,地势低洼,容易形成积水 ④城市河湖的蓄、泄洪和排水管网的排水设计能力偏低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题干要求分析的是人为原因,据此分析即可。
√
如图为某地理考察小组在沙漠地区利用日光蒸馏法取水示意图。读图,完成9~10题。
9.该实验所揭示的水循环的主要动力为
①风力 ②地球重力 ③太阳能 ④温室效应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本题组考查水循环的动力和环节,沙漠中气候干旱,晴天多,太阳辐射强,从图中可见,地面的水分在太阳辐射下蒸发出来,而又被塑料薄膜拦截,塑料薄膜随坑自然凹陷,坑面与塑料薄膜形成弧形,水滴在重力作用下汇集于凹陷部位,降落在容器中。故动力为太阳辐射能和重力能。
√
10.该实验可以明显模拟出的水循环环节主要有
①蒸发 ②水汽输送 ③大气降水 ④地表径流
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可以模拟的水循环环节有蒸发和大气降水。
√
读我国某城市雨水收集利用示意图,完成
11~12题。
11.图中①②③④分别表示
A.植物蒸腾、雨水收集利用、降水、下
水道处理水再利用
B.蒸发、雨水收集利用、降水、下水道处理水再利用
C.下渗、雨水收集利用、下水道处理水再利用、植物蒸腾
D.降水、雨水收集利用、下水道处理水再利用、蒸发
该图示意城市中的水循环,①为下渗,②为收集的雨水再利用,③为下水道收集的生活污水和部分下渗的雨水经净化处理后再利用,④为植物蒸腾。
√
12.该雨水收集利用系统的使用,可
A.加剧城市内涝
B.补充地下水
C.加重城市土壤盐碱化
D.增加海陆间循环的总水量
该城市集雨设施可以收集雨水,减轻城市内涝,补充地下水,但它对城市土壤盐碱化、海陆间循环总水量影响不大。
√
13.(12分)读某地地形剖面——水循环局部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目前,人类活动施加影响最多的水循环环节主要是什么?其主要的具体措施是什么?(4分)
答案:地表径流。措施:跨流域调水、修建水库、植树造林等。
(2)在哪些自然条件下,环节⑥水量会变大?(4分)
答案:降水多,历时长,强度小;地面坡度小,岩石透水性强,土质疏松;植被覆盖度好。
(3)图中,如果在D地区过量开采地下水,可能会对当地环境产生哪些影响?(4分)
答案:地下水短缺甚至枯竭;形成地下水漏斗区(地下水位下降),导致地面沉降甚至塌陷;海水入侵,污染地下水(水质变坏)。
14.(12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城市内涝是指由于强降水或连续性降水超过城市排水能力,致使城市内产生积水灾害的现象。
材料三 某城市中心区与郊外平原区的水循环数据比较表。(单位:mm)
区域 年平均
降水量 转化为径流
的总降水量 转化为地表径
流的降水量 转化为地下径
流的降水量
城市中心区 675 405 337 68
郊外平原区 645 267 96 171
(1)写出材料一图中水循环②、⑤环节的名称。(2分)
答案:水汽输送 地下径流
据材料一图可知,①为海水蒸发②为水汽输送③为降水④为地表径流⑤为地下径流⑥为下渗。
(2)促使水循环连续进行的动力是______________。(1分)
太阳辐射能
太阳辐射能是水循环的根本动力,导致水发生三态变化。
(3)根据表中数据变化,从水循环角度推断该城市中心区易发生内涝的原因。(3分)
答案:城市中心区降水多,下渗量少,转化为地表径流多,超过了排水能力形成内涝。
区域 年平均
降水量 转化为径流
的总降水量 转化为地表径
流的降水量 转化为地下径
流的降水量
城市中心区 675 405 337 68
郊外平原区 645 267 96 171
据材料三表格信息可知,城市中心区相对于郊外平原区而言,降水多,下渗量少,转化为地表径流多,超过了排水能力,因此形成内涝。
(4)近年来,每到汛期我国许多城市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内涝。试分析解决城市内涝问题的措施。(3分)
答案:增加城市绿地;使用透水砖(增加通透式路面);改善城市排水系统;建雨水花园、海绵城市等。
解决城市内涝问题的措施有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例如增加城市绿地面积或者水域面积;使用透水砖;改善城市排水系统;建雨水花园、海绵城市等。
(5)简述水循环的地理意义。(3分)
答案:水循环把大气圈、岩石圈、水圈和生物圈有机联系起来,使地球上的各种水体处于不断更新状态,从而维持全球水量的动态平衡;降水和地表径流不断塑造地表形态;水循环成为海陆间联系的主要纽带;缓解不同纬度地区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影响全球气候和生态。
水循环系统是多环节的庞大动态系统,自然界中的水是通过多种路线实现其循环和相变的。水循环把大气圈、岩石圈、水圈和生物圈有机联系起来,使地球上的各种水体处于不断更新状态,从而维持全球水量的动态平衡;降水和地表径流不断塑造地表形态;水循环成为海陆间联系的主要纽带;缓解不同纬度地区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影响全球气候和生态。
返回第四节 水循环过程及地理意义
[课程标准及素养目标] 1.运用示意图等,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及其地理意义。2.运用水循环示意图观察、识别、描述水循环现象(地理实践力)。3.利用水循环示意图,分析水循环的地理意义,说明其对人类的影响(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4.能够结合“认识砂田影响的水循环环节”实例,辨识水循环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方式和结果(人地协调观)。
知识点一 水循环
1.概念
在自然界中,水通过蒸发、植物蒸腾、水汽输送、凝结降水、下渗和径流等环节,在各水体之间进行着连续不断变化的过程。
2.类型
根据发生的空间范围,分为海陆间循环、陆地内循环和海上内循环。
3.过程及主要环节
类型 环节名称
海上内循环 A蒸发→B降水
海陆间循环
陆地内循环
1.外流区域既存在海陆间循环,又存在陆地内循环,以海陆间循环为主;而内流区域只存在陆地内循环。
2.三种水循环类型共有的环节是蒸发和降水。
3.海陆间循环是水循环环节最多、范围最广的类型。但它参与的水量不是最多的,就参与的水量而言,海上内循环是海陆间循环的十倍左右。
[微思考] 陆上内循环只发生在内流区域,海洋只有海上内循环,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提示:不对,陆上内循环发生在陆地与陆地的上空之间, 内流区和外流区都发生,外流区既有陆地内循环也有海陆间循环。海洋水既参与海上内循环,又参与海陆间循环。
4.成因
内因 水在自然界中的三态变化
外因 太阳辐射和重力作用为水循环提供能量和动力
1.水循环的内因是水在通常环境条件下气态、液态、固态易于转化的特性;外因(能量和动力来源)是太阳辐射能和水的重力作用。
2.农业生产中在土地上增铺砂砾层的主要作用:(1)砂砾层减少了水分的蒸发;(2)白天增温快,夜间冷却快,昼夜温差大,利于瓜果糖分的积累;(3)可以有效减少(风沙等造成的)土壤养分流失。
知识点二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1.不断更新陆地水资源,维持全球水量动态平衡。
2.进行能量交换和物质迁移。
3.塑造地表形态。
水循环使水资源不断更新,但水资源是有限的,如果人类用水过多,超过水体更新的速度,或者水资源遭到污染,就会导致水资源短缺。因而水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微思考] 目前,人类主要对水循环的哪些环节施加影响?
提示:地表径流(建水库,跨流域调水);降水(人工降水);下渗(破坏植被等);陆地水的蒸发(围湖造田等)。
一、判断题
1.外流河只参与海陆间循环,不参与陆地内循环。(×)
2.水循环中参与水量最大的是海上内循环。(√)
3.人类活动最容易影响的水循环环节是地表径流。(√)
4.黄河三角洲的形成,是水循环促进海陆物质迁移的具体体现。(√)
5.水循环可以缓解不同纬度地区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
二、选择题
如图为水循环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能正确反映海陆间循环过程的是( )
A.a→f→h→g B.e→f→h→d
C.c→a→b→d D.d→a→b→c
2.水循环中的( )
A.a环节的主要动力是季风
B.b环节主要集中在夏季
C.c环节不断塑造着地表形态
D.d环节为水汽输送
1.D 2.C
2020年9月9日是为西部干旱缺水地区募集用于修建水窖所需善款的“母亲水窖·爱心信用卡”在全国推出九周年的日子。如图为水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
3.“母亲水窖”是重点帮助西部地区老百姓摆脱严重缺水带来的贫困和落后的工程,人们在地下修建的蓄积雨水的容器,被称为水窖。该工程可缓解水资源的( )
A.空间分布不均 B.时间分配不均
C.地区利用不平衡 D.循环利用率低
4.修建“母亲水窖”,主要对水循环施加影响的环节有( )
A.A、B B.B、C C.D、E D.A、D
3.B 4.C
三、填图题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水循环过程,给图中未标明箭头的直线标注箭头。
(2)填出水循环各环节的名称:
A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E____________、F____________。
(3)由A与B组成的水循环叫作__________;由D与E组成的水循环叫作__________。
(4)我国的南水北调工程与哪一个环节关系最密切?__________(填字母)。
(5)环节B与E水量较大的是__________。
答案:(1)A↑ C← D↑
(2)蒸发 水汽输送 降水 地表径流
(3)陆地内循环 海上内循环
(4)F (5)E
探究点一 水循环的类型及特点
《中国西部经济发展报告》指出,我国西部地区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注重开发新水源。一是利用新技术开发水源,在严重干旱地区模拟“人造山脉”,进行人工增雨(雪)。二是发展集雨工程。中西部十多个省区目前已建成大量的集雨水窖、水池、水柜、水塘等小微型蓄水工程,不仅解决了部分人的饮水困难问题,而且还为农田抗旱提供了水源,提高了水资源利用率。
问题1 分析为什么我国中西部十多个省区大量建造集雨水窖、水池?(区域认知)
提示:我国中西部的部分地区地处大陆内部,降水较少,不能满足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用水。
问题2 分析发展集雨工程主要是对水循环的哪一环节施加影响?此工程的有利影响主要是什么?(综合思维)
提示:主要对地表径流施加影响。有利影响主要是涵养水源,调节水资源的时间分布,保障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问题3 为提高集雨工程的水质,请你对当地居民的传统习惯提出建议。(地理实践力)
提示:家禽、家畜集中圈养;生活垃圾和污水集中处理;厕所应远离集雨工程。
1.水循环的类型及过程
水循环主要分为三种类型,其主要环节和特点可列表总结如下:
类型 海陆间循环 陆地内循环 海上内循环
发生 领域 海洋与 陆地之间 陆地与陆地 上空之间 海洋与海洋 上空之间
主要 环节 及示 意图
特点 最重要的类型,又被称为大循环,使陆地上的水不断得到补充,水资源得以再生 补给陆地水的水量很小 参与水量最大的水循环,是海陆间循环的近十倍
典例 长江流域的水循环 塔里木河流域的水循环 未登陆的台风参与的水循环
2.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有利影响 修建水库:能改变地表径流的季节分配,减少洪水期径流量,增加枯水期径流量;同时由于水面面积的扩大和下渗增大使地下水位提高,可加大蒸发量和降水量
跨流域调水:能改变地表径流的空间分布
植树造林、保护湿地:能起到涵养水源的作用,使下渗增多,地表径流减少
城市绿化:可减少地表径流,增加下渗,减轻城市内涝灾害
人工增雨:增大降雨量,缓解旱情
不利影响 滥伐森林,破坏地表植被:平时会减少蒸腾,空气中水汽减少,使降水量减少;降雨时,下渗减少,地表径流汇聚加快,容易发生洪涝灾害
围湖造田:能减少湖泊自然蓄水量,削弱其防洪抗旱能力,也能减弱湖泊水体对周围地区气候的调节作用
城市路面硬化:能增加地表径流,减少下渗,减小地下径流,使地面蒸发量减少,易造成城市内涝
用水不当:河流上游地区过度引水灌溉,会导致下游水量减少,甚至出现断流;对地下水过量开采和使用,地下水位下降,会使有泉水出露的地方出现断流,绿洲地区出现生态恶化和土地荒漠化
3.影响水循环各环节的自然因素
(1)影响蒸发的因素
(2)影响水汽输送的因素
水汽输送的动力是风
海洋上空的水汽陆地
(3)影响降水的因素
(4)影响地表径流的因素
影响因素 对地表径流的影响
年降水量 决定地表径流流量大小的最主要因素
流域面积 (支流数量) 同地表径流流量呈正相关
植被 涵养水源,起到“削峰补枯”的作用
地质条件 (土壤质地) 河流流经喀斯特地貌区、沙质土壤区,河水易下渗,减少地表径流的流量
蒸发 主要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对地表径流影响大
(5)影响下渗的因素
(6)影响地下径流的因素
影响地下径流的因素可参考影响地表径流、下渗的因素,并重点考虑喀斯特地貌(岩溶地貌),因为喀斯特地貌区地下溶洞、地下河流众多,能储存众多的地下水。
水循环维持了全球水的动态平衡,如图是全球多年平均水循环模式图,S线代表地球表面,假设水循环总量为100单位。读图,完成1~2题。
1.遵循全球水的动态平衡规律,图中陆地降水量和入海径流量单位数分别是( )
A.79、13 B.79、8
C.21、13 D.21、8
2.a、b为水循环主要环节,则( )
①环节a不断地向海洋输送泥沙 ②环节a主要动力源自太阳辐射 ③环节b参与地表形态的塑造 ④环节b可以输送水汽和热量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1.D 2.C [第1题,由所学知识可知,地球表面水体蒸发量最大的是海洋,这些水体大部分形成海洋上的降水,故海上内循环是参与水量最大的水循环,由此可推断出图中海水蒸发为87,海洋上的降水为79,陆地蒸发为13,陆地降水为21;陆地降水除了被蒸发的部分,剩余部分以径流的形式流回海洋,故入海径流量为8。故选D。第2题,根据上题分析可知,环节a为水汽输送,该环节将海洋上的水汽输送到陆地上空,其主要动力源自太阳辐射;环节b为地表径流,参与地表形态的塑造。]
如图为我国某地水循环示意图,图中序号表示水循环环节。读图,回答3~4题。
3.李煜在《虞美人》中写道:“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一江春水向东流”指的是图中的( )
A.① B.②
C.③ D.④
4.增加④环节水量可采取的措施是( )
A.修建机井 B.修建水窖
C.植树造林 D.跨流域调水
3.C 4.C [第3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中①②③④⑤⑥环节分别表示水循环的蒸发、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水汽输送。“一江春水向东流”指河水流入海洋,即地表径流环节③。第4题,④环节为下渗,森林具有拦蓄地表径流、涵养水源的功能,植树造林能增加水分下渗。]
探究点二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在漓江的游船上游览,远处的山峰有的像一个大桃子,有的像一匹骆驼,有的看着就像一个人的脸……各种各样的山峰形态,漂亮极了。尤其是“九马画山”,“九马画山”就像一幅巨大的水墨画,画上是一个“找马游戏”,你要是很仔细地看,就有可能找到九匹马;你要是粗略地看,很可能一匹马都找不到……
问题1 漓江所在地区的气候特征是什么?漓江在该地的水循环中扮演了什么角色?(区域认知)
提示:此地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漓江在此地的水循环中属于地表径流环节。
问题2 漓江两岸的山峰形态各异,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综合思维)
提示:流水的侵蚀作用。
问题3 漓江两岸的山峰会保持固定的形态吗?为什么?(地理实践力)
提示:不会。该地的水循环比较活跃,流水对地表形态的塑造作用会持续进行,因此漓江两岸的山峰形态将会不断变化。
水循环的意义及含义
意义 含义
联系四大圈层 水循环把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有机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整体,形成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维持全球水量的动态平衡 在一定时期内,全球的海洋水、陆地水和大气水不会增多,也不会减少
不同水体的自然更新 水的连续运动、转化,使地球上的各种水体处于不断更新状态,使陆地水资源得到补充和更新
地球上物质的迁移 地表径流源源不断地向海洋输送大量的泥沙、有机物和无机盐类,水循环成为海陆间联系的主要纽带
能量转换的重要过程 水循环对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能起到吸收、转化和传输作用,缓解了不同纬度地区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
塑造地表形态 水循环是自然界最富动力作用的循环运动,不断塑造和改变地表形态
影响全球的气候和生态 水循环促进了不同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和水分的输送和交换,促进了全球的水热平衡,影响全球的气候和生态
如图为水循环示意图,①②③④代表水循环的四个环节。据此完成5~6题。
5.①②③④代表( )
A.下渗、地表径流、蒸发、地下径流
B.蒸发、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
C.地表径流、蒸发、下渗、地下径流
D.蒸发、地下径流、下渗、地表径流
6.关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联系四大圈层,使地理环境呈现差异性
B.促进各种水体的更新,使水资源用之不竭
C.改造地表形态,使黄土高原地表更加支离破碎
D.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使各地降水趋于平均
5.B 6.C [第5题,①从海洋和地表水指向大气,为蒸发;②从地表水指向海洋,为地表径流;③从地表水指向地下水,为下渗;④从地下水指向海洋,为地下径流。第6题,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有联系四大圈层,在各圈层之间进行物质迁移、能量交换,A错;促进各种水体的更新,使水资源得以循环利用,B错;改造地表形态,使黄土高原地表更加支离破碎,C对;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但不会使各地降水趋于平均,D错。]
读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水循环示意图,完成7~8题。
7.“云气西行,云云然,冬夏不辍;水泉东流,日夜不休,上不竭,下不满……”(《吕氏春秋·国道》),这段文字涉及的水循环的环节主要是( )
A.①②④ B.③⑤⑥
C.④⑤⑥ D.⑤⑥⑦
8.下列关于水循环意义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使水呈三态变化
B.使海平面不断上升
C.加速陆地冰川融化
D.使陆地水资源不断更新
7.B 8.D [第7题,图中①表示蒸发、②表示海洋上降水、③表示水汽输送、④表示陆地降水、⑤表示地表径流、⑥表示地下径流、⑦表示植物蒸腾。云气西行为水汽输送③,水泉东流为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⑤⑥。第8题,水在水循环这个庞大的系统中不断运动、转化,使水资源不断更新,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水呈三态变化的影响因素是温度。海平面不断上升和加速陆地冰川融化的原因是全球变暖,而不是水循环。]
[知识网络]
[重点必背]
1.水循环包括海上内循环(蒸发、降水)、陆上内循环(蒸发、蒸腾、降水)和海陆间大循环(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
2.人类可以通过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人工降雨、植树造林、围湖造田等活动对水循环环节施加影响。
3.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1)使各种水体相互联系、相互转化,使水体得以更新;
(2)促进了地球表层区域之间、圈层之间的物质迁移;
(3)促进了圈层之间的能量交换,调节地表温度;
(4)改变一些地区的生态和生活环境;
(5)改造地表形态。
如图表示水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能够表示的水循环类型有( )
①海陆间水循环 ②海上内循环 ③陆地内循环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②③
2.图中缺少的水循环环节是( )
A.地表径流 B.下渗
C.植物蒸腾 D.没有缺少
1.D 2.D [第1题,图中有陆地也有海洋,能够表示海陆间水循环、海上内循环、陆地内循环。第2题,图中向上箭头表示蒸发和蒸腾、大气上空由海洋指向陆地箭头表示水汽输送、向下箭头表示降水、河流表示地表径流、左下角向下箭头表示下渗,没有缺少环节。]
《宋书·天文志》中记载“百川发源,皆自山出,由高趋下,归注于海”如图为水循环示意图。读图,完成3~4 题。
3.图中序号与“归注于海”对应的水循环环节是( )
A.①—降水 B.②—蒸发
C.③—水汽输送 D.④—地表径流
4.下列关于水循环意义的比喻及其解释,正确的是( )
A.“纽带”——地球表面物质迁移的强大动力
B.“调节器”——对全球的水分和热量进行再分配
C.“雕塑家”——调节地球各圈层之间的能量
D.“传送带”——塑造了丰富多彩的地表基本形态
3.D 4.B [第3题,读图可知,①表示海洋水汽蒸发,②表示水汽输送,③表示降水,④表示地表径流。“归注于海”为地表径流环节。故选D。第4题,水循环是海陆间联系的主要纽带;水循环是地球上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的重要过程,具有“传送带”的功能;水循环对调节全球热量和水分有重要作用,被称为“调节器”;水循环通过降水和地表径流,塑造出丰富的地表形态,具有“雕塑家”的作用。故选B。]
5.读水循环示意图,回答问题。
(1)写出水循环的环节:
②__________;③__________;⑦__________;⑧__________。
(2)促使水循环连续进行的内因是__________,外因是太阳能和地球重力能。
(3)我国西北内陆地区的水循环类型主要是________;华北地区的河流参与的水循环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自然界水循环意义是: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第(1)题,水循环环节中,②是蒸发;③是水汽输送;⑦是地下径流;⑧是蒸腾。第(2)题,促使水循环连续进行的内因是常温常压下水的三态变化;外因是太阳能和地球重力作用。第(3)题,我国西北内陆地区的水循环类型主要是陆地内循环,华北地区的河流参与的水循环类型是海陆间循环和陆地内循环。第(4)题,自然界水循环意义是海陆间联系主要纽带,各圈层进行物质和能量的输送和转换,调节水分和热量的地区分布不均,塑造地表形态等。
答案:(1)蒸发 水汽输送 地下径流 (植物)蒸腾
(2)水的三态变化
(3)陆地内循环 海陆间循环和陆地内循环
(4)降水和地表径流不断塑造地表形态 海陆间联系的主要纽带 缓解不同地区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 各圈层物质和能量的输送和转换(任答三点即可)
课时精练(七) 水循环过程及地理意义
(时间:45分钟 满分:60分)
(1—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模拟的海陆间水循环过程实验如图所示(实验用品包括烧瓶、石棉网、带有弯玻璃导管的橡皮塞、玻璃板、不渗水托盘、铁架台、酒精灯、火柴、自来水,冰块等)。据此完成1~2题。
1.该实验没有模拟出的水循环环节是( )
A.水汽输送 B.降水
C.地下径流 D.蒸发
2.可以直接改变该实验中甲代表环节的人类活动是( )
①人工降雨 ②修建水库 ③海水淡化 ④跨流域调水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1.C 2.B [第1题,由材料可知,冰块被酒精灯加热,变成水蒸气,为蒸发过程,然后在导管中运动到玻璃板下方,为水汽输送环节,遇到玻璃板的水汽凝结下落到托盘上,为降水过程,而托盘为不渗水的,没有下渗环节,形不成地下径流。第2题,图中甲为地表径流环节,人类通过修建水库和跨流域调水可以对地表径流环节进行干预,②④对。人工降雨属于干预降水环节,海水淡化是海水蒸发后冷凝,与甲环节不符,①③错。]
降雨量的测量,对于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在雨量器发明之前,人们通常根据雨后泥土的湿润程度判断降雨情况。如图中的古代雨量筒由黄铜制成,呈圆筒状,筒高约50厘米、直径约23厘米,放置在测雨台上。据此完成3~4题。
3.根据雨后泥土湿润程度判断降雨情况,涉及的水循环环节最可能是( )
A.水汽输送 B.蒸发
C.水汽凝结 D.下渗
4.导致图示雨量筒测量不够准确的原因最可能是 ( )
A.由黄铜制成 B.直径过小
C.置于测雨台 D.位于树荫下
3.D 4.D [第3题,由所学知识可知,降水后,部分水分会沿泥土孔隙下渗,下渗深度和降水量有密切关系。所以根据泥土湿润程度判断降雨情况,涉及的水循环环节主要是下渗。第4题,降水量需要在露天环境下监测。由图可知,该测雨台周边树木较多,树木枝叶会阻挡部分大气降水落到地面,从而导致雨量筒测量不够准确,故D项正确。测量准确程度与雨量筒的制作材料、放置高度及直径大小关系不大。]
如图为长江三峡流域示意图。读图,完成5~6题。
5.“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中“西归”主要依靠的水循环环节是( )
A.植物蒸腾 B.地表径流
C.水汽输送 D.地下径流
6.如图能直接体现的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是( )
A.缓解不同纬度热量不平衡的矛盾
B.使陆地水体不断更新
C.把地球各大圈层联系起来
D.不断塑造地表形态
5.C 6.D [第5题,百川东到海,指的是地表径流向东流,“何时复西归”中“西归”主要依靠的是水汽输送。第6题,长江三峡为流水侵蚀地貌,图中直接体现的是水循环不断塑造地表形态。缓解不同纬度热量不平衡的矛盾、使陆地水体不断更新、把地球各大圈层联系起来,都是水循环的意义,但从图中不能直接体现。]
城市内涝的发生与城市的水循环密切相关。如图为某城市水系统的自然循环和社会循环模式示意图,据此回答7~8题。
7.图中甲、乙、丙、丁分别为( )
A.蒸发、地表径流、跨流域调水、降水
B.降水、地表径流、蒸发、跨流域调水
C.跨流域调水、下渗、地下径流、蒸发
D.降水、蒸发、地表径流、跨流域调水
8.近年来,我国许多城市内涝严重,从水循环的角度来看,造成城市内涝的主要人为原因有( )
①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频发,特大暴雨不断增多 ②城市化速度加快,地面硬化率扩大,地面渗透力下降 ③城市多地处平原或谷地,地势低洼,容易形成积水 ④城市河湖的蓄、泄洪和排水管网的排水设计能力偏低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7.B 8.D [第7题,从图中可以看出,甲为降水;乙为地表径流;丙为蒸发;丁为跨流域调水。第8题,题干要求分析的是人为原因,据此分析即可。]
如图为某地理考察小组在沙漠地区利用日光蒸馏法取水示意图。读图,完成9~10题。
9.该实验所揭示的水循环的主要动力为( )
①风力 ②地球重力 ③太阳能 ④温室效应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0.该实验可以明显模拟出的水循环环节主要有( )
①蒸发 ②水汽输送 ③大气降水 ④地表径流
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9.B 10.B [本题组考查水循环的动力和环节,第9题,沙漠中气候干旱,晴天多,太阳辐射强,从图中可见,地面的水分在太阳辐射下蒸发出来,而又被塑料薄膜拦截,塑料薄膜随坑自然凹陷,坑面与塑料薄膜形成弧形,水滴在重力作用下汇集于凹陷部位,降落在容器中。故动力为太阳辐射能和重力能。第10题,可以模拟的水循环环节有蒸发和大气降水。]
读我国某城市雨水收集利用示意图,完成11~12题。
11.图中①②③④分别表示( )
A.植物蒸腾、雨水收集利用、降水、下水道处理水再利用
B.蒸发、雨水收集利用、降水、下水道处理水再利用
C.下渗、雨水收集利用、下水道处理水再利用、植物蒸腾
D.降水、雨水收集利用、下水道处理水再利用、蒸发
12.该雨水收集利用系统的使用,可( )
A.加剧城市内涝
B.补充地下水
C.加重城市土壤盐碱化
D.增加海陆间循环的总水量
11.C 12.B [第11题,该图示意城市中的水循环,①为下渗,②为收集的雨水再利用,③为下水道收集的生活污水和部分下渗的雨水经净化处理后再利用,④为植物蒸腾。第12题,该城市集雨设施可以收集雨水,减轻城市内涝,补充地下水,但它对城市土壤盐碱化、海陆间循环总水量影响不大。]
13.(12分)读某地地形剖面——水循环局部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目前,人类活动施加影响最多的水循环环节主要是什么?其主要的具体措施是什么?(4分)
(2)在哪些自然条件下,环节⑥水量会变大?(4分)
(3)上图中,如果在D地区过量开采地下水,可能会对当地环境产生哪些影响?(4分)
答案:(1)地表径流。措施:跨流域调水、修建水库、植树造林等。
(2)降水多,历时长,强度小;地面坡度小,岩石透水性强,土质疏松;植被覆盖度好。
(3)地下水短缺甚至枯竭;形成地下水漏斗区(地下水位下降),导致地面沉降甚至塌陷;海水入侵,污染地下水(水质变坏)。
14.(12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城市内涝是指由于强降水或连续性降水超过城市排水能力,致使城市内产生积水灾害的现象。
材料三 某城市中心区与郊外平原区的水循环数据比较表。(单位:mm)
区域 年平均 降水量 转化为径流 的总降水量 转化为地表径 流的降水量 转化为地下径 流的降水量
城市中心区 675 405 337 68
郊外平原区 645 267 96 171
(1)写出材料一图中水循环②、⑤环节的名称。(2分)
(2)促使水循环连续进行的动力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分)
(3)根据表中数据变化,从水循环角度推断该城市中心区易发生内涝的原因。(3分)
(4)近年来,每到汛期我国许多城市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内涝。试分析解决城市内涝问题的措施。(3分)
(5)简述水循环的地理意义。(3分)
解析:第(1)题,据材料一图可知,①为海水蒸发②为水汽输送③为降水④为地表径流⑤为地下径流⑥为下渗。第(2)题,太阳辐射能是水循环的根本动力,导致水发生三态变化。第(3)题,据材料三表格信息可知,城市中心区相对于郊外平原区而言,降水多,下渗量少,转化为地表径流多,超过了排水能力,因此形成内涝。第(4)题,解决城市内涝问题的措施有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例如增加城市绿地面积或者水域面积;使用透水砖;改善城市排水系统;建雨水花园、海绵城市等。第(5)题,水循环系统是多环节的庞大动态系统,自然界中的水是通过多种路线实现其循环和相变的。水循环把大气圈、岩石圈、水圈和生物圈有机联系起来,使地球上的各种水体处于不断更新状态,从而维持全球水量的动态平衡;降水和地表径流不断塑造地表形态;水循环成为海陆间联系的主要纽带;缓解不同纬度地区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影响全球气候和生态。
答案:(1)水汽输送 地下径流
(2)太阳辐射能
(3)城市中心区降水多,下渗量少,转化为地表径流多,超过了排水能力形成内涝。
(4)增加城市绿地;使用透水砖(增加通透式路面);改善城市排水系统;建雨水花园、海绵城市等。
(5)水循环把大气圈、岩石圈、水圈和生物圈有机联系起来,使地球上的各种水体处于不断更新状态,从而维持全球水量的动态平衡;降水和地表径流不断塑造地表形态;水循环成为海陆间联系的主要纽带;缓解不同纬度地区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影响全球气候和生态。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