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二章自然地理要素及现象第六节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课件+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二章自然地理要素及现象第六节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课件+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中图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8-28 15:07:08

文档简介

(共79张PPT)
第六节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第二章 自然地理要素及现象
课程标准及素养目标
1.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说明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2.了解不同土壤分布地区的地理环境特征(区域认知)。3.通过野外观察,认识自然土壤剖面及耕作土壤剖面(地理实践力)。4.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理解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及各因素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综合思维)。
新知导学 夯实基础
知识梳理
知识点一 土壤及其物质组成
1.概念:位于地球陆地表层和浅水域底部,由_________和无机物质组成,具有一定______,且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层。
2.厚度:一般为数十厘米到两米。
3.组成
(1)土壤由________、有机质、水分、空气和_________组成。
(2)最适于植物生长的土壤的体积组成:土壤孔隙占50%,内含______和空气,且比例约为1∶1;土壤固体占50%,其中矿物质占45%,________占5%。
有机物质
肥力
矿物质
土壤生物
水分
有机质
特别提醒
1.土壤只是构成土地的要素之一,而土地是陆地的表层部分,除土壤外还包括岩石和岩石的风化物(成土母质)等。
2.土壤中的养分包括矿物养分和有机养分,成土母质是土壤中矿物养分的主要来源,有机质是土壤中有机养分的主要来源。  
知识点二 土壤剖面
1.概念:从地表垂直向下的土壤纵切面。
2.特征
________层 出现在土壤表层。依据有机质的集聚状态,分为凋落物层、________层和泥炭层
______层 因淋溶作用而使土壤物质发生迁移和损失的土层
淀积层 土壤物质积累的地方,往往和________相伴存在
母质层和母岩层 岩石风化后形成的疏松碎屑物质称为成土母质,简称母质。母质层和母岩层是土壤形成的原始物质基础
有机质
腐殖质
淋溶
淋溶层
微思考 有人用“插根筷子就能发芽”来形容东北的黑土。东北的土壤为什么是黑色的?这句话反映了东北土壤的什么特点?
提示:腐殖质层较厚,呈现黑色。黑土土质肥沃。
微思考 所有的土壤剖面都具有五层的结构吗?
提示:不是。只有发育成熟的土壤剖面才具有五层的结构。
知识点三 土壤形成的影响因素
影响因素 特征
成土母质 母质是土壤形成的___________,母质的特性决定了土壤的性质
______ 包括植物、土壤微生物和土壤动物,是土壤有机质的_________和分解者,是土壤形成和发育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
气候 是影响土壤形成的__________,影响岩石矿物__________,对土壤有机质的积累和分解起重要作用
地形 通过控制成土母质、气候及生物因素,对土壤的发育和特性产生强烈的间接影响。对土壤发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______、坡度和______上
时间 成土母质、生物、气候、地形等因素对土壤形成的作用随时间的增长而______
人类活动 人类活动可以通过改变某一种成土因素或各因素间的关系,来改变和控制土壤______和______的方向。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形成和发育的影响是双向的
物质基础
生物
制造者
基本因素
风化强度
高度
坡向
加强
发育
演化
知识链接
1.土壤发生层:土壤剖面可以表示土壤的外部特征,包括土壤的若干发生层次、颜色、质地、结构、新生体等。在土壤形成过程中,由于物质的迁移和转化,土壤分化成一系列组成、性质和形态各不相同的层次,称为发生层。发生层的顺序及变化情况,反映了土壤的形成过程及土壤性质。
2.休耕:休耕不是让土地荒芜,而是让其“休养生息”,用地养地相结合来提升和巩固粮食生产力。即农场主通过与政府签订合同的方式,自愿对生产严重过剩的农产品所使用的耕地实行休耕。有时候休耕并不一定是停止一年,也有可能是许多年。
3.轮作:指在同一田块上有顺序地在季节间和年度间轮换种植不同农作物的种植方式。如一年一熟的大豆→小麦→玉米三年轮作,这是在年间进行的单一农作物的轮作;在一年多熟条件下既有年间的轮作,也有年内的换茬,如南方的绿肥水稻→水稻→油菜→水稻→小麦→水稻→水稻轮作,这种轮作有不同的复种方式组成,因此也称为复种轮作。
4.农家肥:主要是人的粪尿、牲畜的粪尿、厨余垃圾(剩菜剩饭)和厩肥、绿肥、堆肥和沤肥等。农家肥大多是有机肥料。施用有机肥料有利于促进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使土壤中空气和水的比例协调,使土壤疏松,增加保水、保温、透气、保肥的能力。  
微思考 长江流域有两种肥沃的土壤,水稻土和四川盆地的紫色土,你知道分别受哪一因素影响吗?
提示:水稻土——人类改造;紫色土——成土母质。
一、判断题
1.我们到田地中观察到的土壤都是自然土壤。 (  )
2.耕作土壤没有有机层。 (  )
3.土壤中的矿物质、有机质主要来源于成土母质。 (  )
4.地表由岩石裸露变为草木丛生,土壤的肥力下降。 (  )
5.土壤在合理的经营下肥力会不断得到改良和提高,利用不当,则会引起土壤肥力减退。 (  )
自我诊断

×
×
×

二、选择题
  土壤是指陆地表层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据此回答1~2题。
1.组成土壤的四种物质分别是
A.岩石、有机质、水分、空气
B.砾石、矿物质、水分、空气
C.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
D.岩石、砾石、有机质、水分
2.下列土壤以颜色命名的是
A.黑土、水稻土     B.黑土、黄壤
C.水稻土、红壤 D.荒漠土、黄壤


读各种成土因素作用示意图,回答3~4题。
3.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是
A.气候 B.地貌
C.生物 D.成土母质
4.在土壤的发育过程中,成土母质主要影响土壤的
A.有机质含量 B.物理性状和化学组成
C.发育程度和肥力大小 D.土层厚度


三、填图题
读亚马孙河流域的土壤(如图),回答问题。
(1)亚马孙河流域属于__________气候,其气候特征为______________。
(2)亚马孙河流域自然土壤形成速度比较____(快、慢),土壤的淋溶作用____(强、弱),土壤黏粒比重____(高、低)。
(3)与自然土壤相比,亚马孙河流域的人工土壤土层较____(多、少)。
自然土壤  改良后土壤
热带雨林 
终年高温多雨
快 
强 
高  

返回
合作探究 素能提升
探究点一 观察土壤

  北京中山公园内保留着明代所建的社稷坛,是古代帝王祭土神、谷神的场所。社稷坛中,五色土是最引人注目的:中黄、东青、南红、西白、北黑,象征金、木、水、火、土五行,也象征东、南、西、北、中五方。坛中央原有一方形石柱,又名“江山石”,象征江山永固。石柱半埋土中,后全埋。
情境探究
问题1 我国黄土主要分布区在哪里?(区域认知)
提示:黄土高原地区。
问题2 土壤的观察除了颜色外,还可以观察哪些方面?(地理实践力、综合思维)
提示:土壤质地、土壤剖面构造。
问题3 为什么不同地区的土壤颜色不同?(综合思维)
提示:不同地区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差异巨大。
观察土壤
1.土壤的物质组成
野外对土壤的观察,一般从土壤颜色、土壤质地、土壤剖面构造等方面进行。
2.土壤颜色
土壤颜色是土壤最重要的外部特征之一。有些土壤就是用颜色来命名的。
核心归纳
土壤 特征
红壤 颜色发红、质地黏重、有机质含量低
黄土 发黄、多孔隙、直立性好
黑土 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
紫色土 一般含碳酸钙,呈中性或微碱性;有机质含量低,磷、钾丰富;矿物养分含量丰富,肥力较高
3.土壤质地
从土壤质地看,土壤一般分为砂土、壤土和黏土,在野外可根据手指研磨土壤的感觉近似地做出判断。具体如下表:
土壤 成分 性能 判断方法 示意图
砂土 以砂
砾占
优势 ①大孔隙多,毛细管孔隙少,通气、透气、透水性强,保水、蓄水性能弱
②有机质易分解,保肥性能弱
③易耕作 用食指和拇指搓捏时有沙砾
土壤 成分 性能 判断方法 示意图
黏土 黏粒
占优势  ①通气、透水性差,蓄水、保水性能强
②有机质分解缓慢,易积累,保肥性能好
③因质地黏重,不易耕作 用食指和拇指搓捏时有细腻感,可见到光泽面,干时细土可进入指纹,湿时可塑性强
壤土 所含的砂粒、黏粒比例适中 ①兼有砂土和黏土的优点,不仅通气、透水性能良好,而且蓄水、保肥性能强
②是农业生产理想的土壤质地 除了砂土和黏土类的,可以粗略地归为壤土类
4.土壤剖面构造
(1)自然土壤剖面构造
在自然土壤中,森林土壤尤为复杂。森林土壤剖面及各土层特点如下所示:
(2)耕作土壤剖面构造
自然土壤经过人为耕作就变成耕作土壤。耕作土壤剖面及各土层特点如下所示:
  如图为我国东部地区红壤、黑土、水稻土的土壤成分构成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甲、乙、丙分别对应
A.水稻土、黑土、红壤  
B.红壤、水稻土、黑土
C.黑土、水稻土、红壤
D.红壤、黑土、水稻土
典题应用
依据图例可以看出,丙土壤矿物质比重高,有机质很少,土壤贫瘠,可能是红壤;甲土壤有机质含量高,土壤肥沃,是黑土;乙土壤介于甲、丙之间,且水分含量较高,可能是水稻土。

2.关于土壤透水性的比较
A.甲最好
B.乙最好
C.丙最好
D.三者一样
由上题可知,丙为红壤,红壤的特征是酸黏贫,透水性较差。乙为水稻土,是在人类长期耕作和培育下形成的,土壤中空气含量最少,水稻土的透气性和透水性最差。甲为黑土,土壤中空气含量最高,因此土壤透水性最好。

  浙江某高中地理老师带领高一学生在山坡观察某森林土壤剖面,发现土壤略微发红,并完成了该土壤剖面的分层划分(如图所示)。据此完成3~4题。
3.观察土壤剖面后,同学们发表了下列不同
观点,其中正确的是
A.甲同学:有机层厚度大质地粗
B.乙同学:腐殖质层颜色偏暗黑
C.丙同学:淋溶层富含枯枝落叶
D.丁同学:淀积层色泽呈灰黑色

腐殖质层是土壤腐殖质积累而形成的暗色
土层,呈灰黑或黑色。森林植被下,有机
质主要以地表枯枝落叶的形式进入土壤,
明显集中在土壤表层,有机层厚度不大。
淋溶层是由于淋溶作用使得物质迁移和损
失的土层,不会含有枯枝落叶。淀积层是
土壤物质沉淀、积累的层次,因不含腐殖
质,颜色不会呈灰黑色。
4.当地森林土壤颜色偏红,说明该地气候
A.温暖多雨
B.炎热干燥
C.温和湿润
D.寒冷干燥
土壤发红是因为土壤中矿物质的淋溶作用强烈,氧化铁等含量较高。温暖多雨的气候下,土壤淋溶作用强。

探究点二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东北地区俗称黑土地,主要原因是分布着典型的黑土,人们常说黑土地上是“捏把黑土冒油花,插双筷子也发芽”。黑土是大自然给予人类的得天独厚的宝藏,是一种性状好、肥力高、非常适合植物生长的土壤。世界上仅有三块黑土平原:北美洲的密西西比平原、欧洲的乌克兰平原、亚洲的东北平原。
情境探究
问题1 黑土肥沃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综合思维)
提示:黑土中含有丰富的有机质,肥力高。
问题2 黑土是在什么样的气候环境中发育形成的?(综合思维)
提示:黑土都分布在纬度较高的地区,说明是在冷湿的环境中发育形成的。
问题3 我国南方的湿热地区植被茂密,但发育的土壤反而有机质含量较低,比较贫瘠,其主要原因是什么?(综合思维)
提示:我国南方地区气候湿热,降水较多,土壤的淋溶作用强烈,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低,比较贫瘠。
1.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土壤的形成受成土母质、生物、气候、地貌等自然要素及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体现了自然环境要素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一个整体。
(1)自然环境要素与土壤的关系
核心归纳
(2)成土母质与土壤
成土母质的粒度与化学成分对土壤质地和化学元素的影响如图所示:
(3)气候与土壤
(4)生物与土壤
生物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起着主导作用。图解如下:
(5)地貌与土壤
地貌主要通过对物质、能量的再分配间接地作用于土壤。
(6)时间与土壤:土壤发育的时间越长,土壤层越厚,土层分化越明显。
(7)人类活动与土壤
人类活动主要通过改变成土因素而作用于土壤的形成与演化,其中以改变地表生物状况的影响最为突出。人类通过合理的耕作经营,可以培育出一些肥沃、高产的耕作土壤,如水稻土等。违背自然成土规律会造成土壤退化,如肥力下降、水土流失、盐渍化、荒漠化和土壤污染等消极影响。
2.土壤的形成过程
(1)形成过程

(2)生物对成土母质的改造作用:有机质的积累过程和养分元素的富集过程,在土壤形成中起主导作用。
(3)人类活动参与成土过程:合理耕作经营,可使土壤不断改良;反之,则会引起土壤退化。
  如图为土壤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图。完成
5~6题。
5.下列成土因素,比较活跃的是
A.气候和地貌
B.气候和生物
C.成土母质和生物
D.地貌和成土母质
典题应用
气候和生物是在土壤的形成过程中比较活跃的因素,B正确。成土母质和地貌相对稳定,不会发生明显变化,成土母质、地貌对土壤的形成都有影响,但不是比较活跃的因素。

6.与陡坡相比,缓坡土壤肥力一般较高是因为
A.自然植被茂密
B.有机质积累多
C.生物残体分解快
D.矿物养分流失快
据图分析,在陡坡上,水流速度快,侵蚀作用强,地表疏松物质迁移速度较快,有机质、矿物养分难以保留,很难发育成深厚的土壤;缓坡水流速度慢,地表疏松物质迁移速度较慢,有机质、矿物养分积累多,土壤肥力一般较高,B正确。

知识网络
学习小结
重点必背
1.土壤是指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且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等物质组成,从地面向下一般可以分为腐殖质层、淋溶层、淀积层和成土母质层。
2.成土母质是土壤发育的物质基础,为土壤形成提供矿物质和无机养分。
3.气候为土壤的形成提供水分和热量,是土壤形成的动力因素。
4.生物为土壤提供有机物,形成土壤肥力,是土壤形成的决定性因素。
5.地形影响土壤的发育;时间决定着土壤的发育进程;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形成也有重要作用。
6.土壤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是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关键环节;土壤是很多生物生存的场所和营养来源;土壤具有重要的蓄水、保水功能;土壤是人类种植农作物的物质基础,是人类可利用的珍贵自然资源。
7.有些土壤不能满足耕作需要,人们会设法对其进行改良或改造。如亚马孙河流域人们利用生物炭改良土壤。
8.优良的土壤,人们也会注重种养结合,以保持土壤持续提供高效肥力的能力。如休耕、种植绿肥、作物轮作、广施农家肥等。
返回
随堂演练 对点落实
  牙刷草是找铜矿的指示植物。“牙刷草,开紫花,哪里有铜,哪里就有它”,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广为流传的谚语。完成1~2题。
1.牙刷草生长所需的铜元素主要来自
A.生物         B.气候
C.地形 D.成土母质
成土母质是形成土壤的基本的原始物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除氮外)的最初来源。

2.有关土壤形成的叙述,正确的是
A.气候和地形是比较稳定的影响因素
B.成土母质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
C.陡峭的山坡很难发育成深厚的土壤
D.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风化物逐渐加厚
陡峭的山坡受重力影响,地表疏松物质的迁移速度快,很难发育成深厚的土壤。土壤形成过程中,气候和生物是比较活跃的影响因素,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随着时间的演变而不断变化。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由低纬度向高纬度,气温降低,风化物逐渐变薄。

  原始热带雨林地区植被茂密但土壤贫瘠。由于人类的开发,某热带雨林地区“刀耕火种”盛行,土地退化严重。烧荒后的土地,有的开垦为耕地,有的因反复烧荒退化成荒草坡。耕地栽种作物一两年后会让土地休息几年,恢复地力,形成次生林,再进行新一轮砍烧种植。下表示意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养分衰退率(%)。据此完成3~4题。
有机质 有效氮 速效磷 速效钾
次生林 2.06 0.83 7.61 5.45
耕地 33.44 39.83 0.37 -53.92
荒草坡 48.96 48.87 93.48 52.78
注:假定原始自然土壤养分为100%
3.造成原始热带雨林地区土壤贫瘠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A.成土母质 B.生物
C.气候 D.地形
原始热带雨林地区全年高温多雨,微生物活动旺盛,全年都能分解有机质,会导致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少,土壤比较贫瘠。故选C。

4.“刀耕火种”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表现为
A.刚刚烧荒后的土地,土壤养分含量低
B.次生林土壤养分与自然土壤差别大
C.荒草坡土壤养分减幅最大
D.耕地土壤中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相对较低
据材料可知,刚刚烧荒后的土地,可以开垦为耕地,表明其土壤养分含量较高,A错误。由表中数据可知,次生林养分衰退率比较低,这表明次生林土壤养分与自然土壤差别不大,B错误。表中数据显示,荒草坡土壤养分衰退率最大,即土壤养分减幅最大,C正确。由题中信息无法得出耕地土壤中速效磷和速效钾的含量,D错误。故选C。

5.读土壤在自然环境中的地位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①~④代表的地球圈层是:
①______圈,②____圈,③______圈,④______圈。
岩石 
水 
大气
生物 
读图,根据图中各圈层的位置可写出圈层的名称。
(2)土壤是处于四大圈层中紧密接触的______地带,是陆地环境各要素______作用的产物,是地表______循环和______转化非常活跃的地带。
过渡 
综合 
物质 
能量 
考查土壤在地球圈层中的位置和作用。
(3)在构成自然环境的各种要素中,______在土壤形成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
生物
在构成自然环境的各种要素中,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
(4)自然土壤在人类精心耕作和管理下,会成为
A.盐碱土 B.沙化土
C.农业土壤 D.成土母质
人类活动会影响土壤,在人类精心耕作和管理下,会成为农业土壤。

返回
课时精练
  如图为土壤剖面图。完成1~3题。
1.各土层名称对应正确的是
A.①-母质层      
B.②-有机层
C.③-淀积层
D.④-腐殖质层
根据图示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①是有机层,②是腐殖质层,③淀积层,④母质层。

2.下列气候条件下,土壤有机质分解速度最快
的是
A.常年高温多雨
B.夏季高温冬季温和
C.常年低温少雨
D.夏季凉爽冬季寒冷
根据图示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常年高温多雨,生物活动旺盛,有机质分解快,流失多,腐殖质少,土壤质地较黏重,土壤肥力较低。

3.能发育出深厚黑色腐殖质层的植被是
A.热带雨林
B.温带草原
C.温带荒漠
D.常绿阔叶林
根据图示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温带草原地区由于气候较干旱,有机质主要通过草的根系进入土壤,腐殖质含量自表层向下逐渐减少,且有机质分解慢、流失少,因此温带草原地区的土壤腐殖质层深厚,自然肥力较高,结构良好;热带雨林地区常年高温多雨,生物活动旺盛,有机质分解快,土壤肥力较低;温带荒漠地区植被覆盖率低;常绿阔叶林分布区生物活动旺盛,有机质分解快,土壤肥力较低。

  在长期积水和滞水的情况下,土壤有机质分解十分缓慢,从而使有机质的积累超过有机质的分解,形成有机土。如图为某湖泊沼泽地的有机土等厚度线图。读图,回答4~6题。
4.该湖泊沼泽地
A.有机土厚度甲大于乙
B.有机土厚度甲乙可能相同
C.有机土厚度甲小于乙
D.有机土厚度与水域的深度无关
结合图中有机土等厚度线可读出,甲处有机土厚度为2.0~2.5 m,乙处有机土厚度为2.5~3.0 m,有机土厚度甲小于乙,C正确。

5.影响有机土成土的主要因素有
①气温 ②湿度 ③成土母质 
④人类活动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由材料可知,有机土是在长期积水和滞水的情况下形成的,说明影响有机土成土的主要因素有湿度;由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影响有机质分解速度的主要因素是气温,A正确。

6.下列地区中,有机土面积广阔的是
A.三江源自然保护区
B.黄土高原
C.四川盆地
D.江南丘陵
由材料可知,形成有机土的因素是土壤湿度大、气温低,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位于青藏高原,海拔高,气温低,湿地面积广,有机土面积广阔,A正确。

  田间自然垒结状态下单位容积土体(包括土粒和孔隙)的质量或重量(g/cm3),称为土壤容重。黄土区的严重土壤侵蚀导致养分的大量流失,土壤物理性质严重退化,主要表现在土壤容重的增加等。下表示意晋西黄土退耕区三种植被类型及旱作耕地的土壤容重分布情况。据此完成7~8题。
土层深
度/cm 土壤容重/(g/cm3)
自然恢复阔叶林 人工混交林 人工纯林 旱作耕地
0~10 0.78 1.13 1.17 1.23
10~20 0.79 1.18 1.20 1.35
20~40 0.87 1.19 1.23 1.45
40~60 0.93 1.23 1.25 1.47
60~80 1.15 1.24 1.28 1.30
80~100 1.24 1.27 1.30 1.33
7.据表可知
A.土壤容重随土层深度增加逐渐增大
B.人为耕作活动有利于提高土壤养分
C.自然恢复阔叶林保持水土效果最好
D.土层越深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容重差值越大

土层深
度/cm 土壤容重/(g/cm3)
自然恢复阔叶林 人工混交林 人工纯林 旱作耕地
0~10 0.78 1.13 1.17 1.23
10~20 0.79 1.18 1.20 1.35
20~40 0.87 1.19 1.23 1.45
40~60 0.93 1.23 1.25 1.47
60~80 1.15 1.24 1.28 1.30
80~100 1.24 1.27 1.30 1.33
从表中看,旱作耕地土壤容重随土层深度先增加后减少;自然恢复阔叶林容重低,说明自然恢复阔叶林保持水土效果最好;人为耕作活动不利于提高土壤养分;土层越深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容重差值越小。
土层深
度/cm 土壤容重/(g/cm3)
自然恢复阔叶林 人工混交林 人工纯林 旱作耕地
0~10 0.78 1.13 1.17 1.23
10~20 0.79 1.18 1.20 1.35
20~40 0.87 1.19 1.23 1.45
40~60 0.93 1.23 1.25 1.47
60~80 1.15 1.24 1.28 1.30
80~100 1.24 1.27 1.30 1.33
8.能减少当地耕地土壤容重的合理措施是
A.施用化肥 B.增施有机肥
C.掺施熟石灰 D.压实保墒
由材料可知当地耕地土壤容重减少的主要原因是土壤养分流失,减少当地耕地土壤容重的措施就是提高土壤养分和肥力,合理的是增施有机肥,B正确;施用化肥易出现土壤板结,导致土壤容重增加;掺熟石灰和压实保墒不会增加土壤肥力。

  为了探究土壤颗粒与透水性的关系,森特设计了一组对照实验:在4个漏斗中分别装入等量的甲、乙、丙、丁土壤样品(下表),再倒入等量的纯净水;静置3分钟后,观察滴入锥形瓶中的水量。实验装置与结果如图所示。据此完成9~10题。
土壤
样品 砂粒占
比(%) 粉粒占
比(%) 黏粒占
比(%)
甲 90 5 5
乙 80 10 10
丙 35 35 30
丁 5 5 90
9.该实验中,自变量和因变量分别是
A.土壤种类和加入漏斗的水量
B.土壤种类和锥形瓶中的水量
C.锥形瓶中的水量和土壤种类
D.加入漏斗的水量和锥形瓶中的水量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是土壤种类,即土壤中不同颗粒物的含量;因变量是锥形瓶中的水量;而加入漏斗的水量应该固定,是需要控制的变量。故选B。

10.根据以上实验结果,可以得出的实验结论是
A.砂粒占比越高,土壤透水性越好
B.粉粒占比越高,土壤透水性越好
C.黏粒占比越高,土壤透水性越好
D.土壤透水性的高低与颗粒关系不大
根据材料可知,锥形瓶中的水量越多,说明土壤透水性越好。锥形瓶中水量由多到少分别为甲、乙、丙、丁,故甲瓶土壤透水性最好,说明砂粒占比越高,土壤透水性越好。故选A。

  土壤有机碳是通过微生物作用所形成的腐殖质、动植物残体和微生物体的合称,是衡量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大小取决于土壤有机碳输入、输出及相关土壤性质和过程。如图是艾比湖湿地7种植被覆盖下土壤有机碳密度随深度分布状况。读图,回答11~12题。
11.当地土壤有机碳密度分布的特
征是
A.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高于深层
B.干涸湖底土壤有机碳密度最大
C.土壤有机碳密度距湖越远越小
D.植被对土壤有机碳密度影响小

直接读图可以看出,表层土壤0~20 cm有机碳密度最高,且随深度增加而下降;盐生草甸土壤有机碳密度最大;土壤有机碳密度距湖越远越大;由材料可知,植被对土壤有机碳密度影响很大。
12.艾比湖湿地盐生草甸土壤有
机碳密度大的原因是
A.土壤中有机碳分解迅速
B.盐生草甸灌溉农业发达
C.盐生草甸的生物总量大
D.盐生草甸土壤含盐量高
由材料“土壤有机碳是通过微生物作用所形成的腐殖质、动植物残体和微生物体的合称”可知,艾比湖湿地盐生草甸土壤有机碳密度大的原因是盐生草甸的生物总量大;与土壤中有机碳分解、灌溉农业发达、土壤含盐量高与无关。

13.(9分)有机质含量的高低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标志。某地理兴趣小组在暑假期间,对我国东南地区的土壤进行了考察,发现该地区土壤多为黏土。如图为兴趣小组绘制的该地土壤有机质含量随土壤深度变化分布图,据此完成下列要求。
(1)推测该地土壤在农业生产中的优势和劣势。(4分)
答案:优势:黏土蓄水保水能力强,保肥性能良好等。劣势:质地黏重,不易耕作;土壤通气、透水性差等。
黏土的特点为质地黏重,土粒间孔隙小,因此黏土具有透气、透水性差,不利于耕作的劣势。但正因为其质地黏重的特性,又具有保水、保肥能力强,养分不易淋失的优点。
(2)由图可知该地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较____,试从成土因素角度分析原因。(5分)
答案:气候湿热,降水较多,枯枝落叶分解释放出的养分易被地表径流带走,积累到土壤中的养分少;多丘陵地形,坡度较陡,土壤因淋溶作用而流失养分;土壤养分需供生物生长,土壤中所积累和补充的养分较少。
低 
由图文材料可知,该地位于我国东南地区,土壤多为黏土,有机质含量较低。该地区植被覆盖率较高,因此有机质来源不是造成土壤有机质含量低的原因,应从有机质流失角度进行分析。东南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气温高,降水丰富,微生物活跃,对有机质的分解快,积累到土壤中的有机质少;东南地区多山地丘陵,坡度较大,土壤因淋溶作用而流失养分;生物生长需要一定的养分,从而使土壤中积累和补充的养分较少。
14.(15分)如图是不同气候条件下风化壳深度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1)a、b、c三条曲线,____曲线表示蒸发量。(2分)
a
图中F处风化壳最深,且表层为砖红壤风化壳,判断该处为高温多雨地区,降水量应大于蒸发量,D为干旱地区,结合图中纵坐标可判断a曲线表示蒸发量,b曲线表示气温,c曲线表示降水量。
(2)A、D、E、G四个地带中能形成完整土壤剖面的有________(填写字母)地带;即使增加降水也很难形成完整土壤剖面的是_____(填写字母)地带。(3分)
E、G  
A 
A处为寒冷的极地地区,D为干旱的荒漠环境,只有E、G处,降水较多,气温较高,风化壳较深,有一定植被,能形成完整的土壤剖面;A处因为气温极低,即使降水增多,也很难形成完整的土壤剖面。
(3)一个发育成熟的土壤剖面一般具有_______________层、腐殖质层、______层、淀积层和母质层。(2分)
有机(枯枝落叶) 
淋溶
考查基础知识。
(4)D范围内的植被类型是__________,开发该区域的关键性制约因素是______。(2分)
温带荒漠
水分
由D处的气温、降水量、蒸发量数据和对应极薄的风化壳,判断该处为温带荒漠,那么制约性因素当然就是“缺水”了。
(5)C、D两个地带不能发育森林植被的共同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F地带能形成深厚风化壳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分)
降水量小于蒸发量
高温、多雨、湿润(降水量大于蒸发量)、植物茂盛
由图可知,C、D两处降水量小于蒸发量,为干旱地区,所以不能发育成森林植被,而F处为高温多雨的环境,淋溶作用强,物理化学风化作用强,所以风化壳最厚。
返回第六节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课程标准及素养目标] 1.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说明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2.了解不同土壤分布地区的地理环境特征(区域认知)。3.通过野外观察,认识自然土壤剖面及耕作土壤剖面(地理实践力)。4.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理解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及各因素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综合思维)。
知识点一 土壤及其物质组成
1.概念:位于地球陆地表层和浅水域底部,由有机物质和无机物质组成,具有一定肥力,且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层。
2.厚度:一般为数十厘米到两米。
3.组成
(1)土壤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和土壤生物组成。
(2)最适于植物生长的土壤的体积组成:土壤孔隙占50%,内含水分和空气,且比例约为1∶1;土壤固体占50%,其中矿物质占45%,有机质占5%。
1.土壤只是构成土地的要素之一,而土地是陆地的表层部分,除土壤外还包括岩石和岩石的风化物(成土母质)等。
2.土壤中的养分包括矿物养分和有机养分,成土母质是土壤中矿物养分的主要来源,有机质是土壤中有机养分的主要来源。  
知识点二 土壤剖面
1.概念:从地表垂直向下的土壤纵切面。
2.特征
有机质层 出现在土壤表层。依据有机质的集聚状态,分为凋落物层、腐殖质层和泥炭层
淋溶层 因淋溶作用而使土壤物质发生迁移和损失的土层
淀积层 土壤物质积累的地方,往往和淋溶层相伴存在
母质层和母岩层 岩石风化后形成的疏松碎屑物质称为成土母质,简称母质。母质层和母岩层是土壤形成的原始物质基础
[微思考] 有人用“插根筷子就能发芽”来形容东北的黑土。东北的土壤为什么是黑色的?这句话反映了东北土壤的什么特点?
提示:腐殖质层较厚,呈现黑色。黑土土质肥沃。
[微思考] 所有的土壤剖面都具有五层的结构吗?
提示:不是。只有发育成熟的土壤剖面才具有五层的结构。
知识点三 土壤形成的影响因素
影响因素 特征
成土母质 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母质的特性决定了土壤的性质
生物 包括植物、土壤微生物和土壤动物,是土壤有机质的制造者和分解者,是土壤形成和发育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
气候 是影响土壤形成的基本因素,影响岩石矿物风化强度,对土壤有机质的积累和分解起重要作用
地形 通过控制成土母质、气候及生物因素,对土壤的发育和特性产生强烈的间接影响。对土壤发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高度、坡度和坡向上
时间 成土母质、生物、气候、地形等因素对土壤形成的作用随时间的增长而加强
人类活动 人类活动可以通过改变某一种成土因素或各因素间的关系,来改变和控制土壤发育和演化的方向。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形成和发育的影响是双向的
1.土壤发生层:土壤剖面可以表示土壤的外部特征,包括土壤的若干发生层次、颜色、质地、结构、新生体等。在土壤形成过程中,由于物质的迁移和转化,土壤分化成一系列组成、性质和形态各不相同的层次,称为发生层。发生层的顺序及变化情况,反映了土壤的形成过程及土壤性质。
2.休耕:休耕不是让土地荒芜,而是让其“休养生息”,用地养地相结合来提升和巩固粮食生产力。即农场主通过与政府签订合同的方式,自愿对生产严重过剩的农产品所使用的耕地实行休耕。有时候休耕并不一定是停止一年,也有可能是许多年。
3.轮作:指在同一田块上有顺序地在季节间和年度间轮换种植不同农作物的种植方式。如一年一熟的大豆→小麦→玉米三年轮作,这是在年间进行的单一农作物的轮作;在一年多熟条件下既有年间的轮作,也有年内的换茬,如南方的绿肥水稻→水稻→油菜→水稻→小麦→水稻→水稻轮作,这种轮作有不同的复种方式组成,因此也称为复种轮作。
4.农家肥:主要是人的粪尿、牲畜的粪尿、厨余垃圾(剩菜剩饭)和厩肥、绿肥、堆肥和沤肥等。农家肥大多是有机肥料。施用有机肥料有利于促进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使土壤中空气和水的比例协调,使土壤疏松,增加保水、保温、透气、保肥的能力。  
[微思考] 长江流域有两种肥沃的土壤,水稻土和四川盆地的紫色土,你知道分别受哪一因素影响吗?
提示:水稻土——人类改造;紫色土——成土母质。
一、判断题
1.我们到田地中观察到的土壤都是自然土壤。(×)
2.耕作土壤没有有机层。(√)
3.土壤中的矿物质、有机质主要来源于成土母质。(×)
4.地表由岩石裸露变为草木丛生,土壤的肥力下降。 (×)
5.土壤在合理的经营下肥力会不断得到改良和提高,利用不当,则会引起土壤肥力减退。(√)
二、选择题
土壤是指陆地表层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据此回答1~2题。
1.组成土壤的四种物质分别是(  )
A.岩石、有机质、水分、空气
B.砾石、矿物质、水分、空气
C.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
D.岩石、砾石、有机质、水分
2.下列土壤以颜色命名的是(  )
A.黑土、水稻土      B.黑土、黄壤
C.水稻土、红壤 D.荒漠土、黄壤
1.C 2.B
读各种成土因素作用示意图,回答3~4题。
3.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是(  )
A.气候 B.地貌
C.生物 D.成土母质
4.在土壤的发育过程中,成土母质主要影响土壤的(  )
A.有机质含量 B.物理性状和化学组成
C.发育程度和肥力大小 D.土层厚度
3.C 4.B
三、填图题
读亚马孙河流域的土壤(如图),回答问题。
自然土壤  改良后土壤
(1)亚马孙河流域属于____________气候,其气候特征为________________。
(2)亚马孙河流域自然土壤形成速度比较____(快、慢),土壤的淋溶作用______(强、弱),土壤黏粒比重____(高、低)。
(3)与自然土壤相比,亚马孙河流域的人工土壤土层较____(多、少)。
答案:(1)热带雨林 终年高温多雨
(2)快 强 高  (3)多
探究点一 观察土壤
北京中山公园内保留着明代所建的社稷坛,是古代帝王祭土神、谷神的场所。社稷坛中,五色土是最引人注目的:中黄、东青、南红、西白、北黑,象征金、木、水、火、土五行,也象征东、南、西、北、中五方。坛中央原有一方形石柱,又名“江山石”,象征江山永固。石柱半埋土中,后全埋。
问题1 我国黄土主要分布区在哪里?(区域认知)
提示:黄土高原地区。
问题2 土壤的观察除了颜色外,还可以观察哪些方面?(地理实践力、综合思维)
提示:土壤质地、土壤剖面构造。
问题3 为什么不同地区的土壤颜色不同?(综合思维)
提示:不同地区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差异巨大。
观察土壤
1.土壤的物质组成
野外对土壤的观察,一般从土壤颜色、土壤质地、土壤剖面构造等方面进行。
2.土壤颜色
土壤颜色是土壤最重要的外部特征之一。有些土壤就是用颜色来命名的。
土壤 特征
红壤 颜色发红、质地黏重、有机质含量低
黄土 发黄、多孔隙、直立性好
黑土 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
紫色土 一般含碳酸钙,呈中性或微碱性;有机质含量低,磷、钾丰富;矿物养分含量丰富,肥力较高
3.土壤质地
从土壤质地看,土壤一般分为砂土、壤土和黏土,在野外可根据手指研磨土壤的感觉近似地做出判断。具体如下表:
土壤 成分 性能 判断方法 示意图
砂土 以砂 砾占 优势 ①大孔隙多,毛细管孔隙少,通气、透气、透水性强,保水、蓄水性能弱 ②有机质易分解,保肥性能弱 ③易耕作 用食指和拇指搓捏时有沙砾
黏土 黏粒 占优 势  ①通气、透水性差,蓄水、保水性能强 ②有机质分解缓慢,易积累,保肥性能好 ③因质地黏重,不易耕作 用食指和拇指搓捏时有细腻感,可见到光泽面,干时细土可进入指纹,湿时可塑性强
壤土 所含的砂粒、黏粒比例适中 ①兼有砂土和黏土的优点,不仅通气、透水性能良好,而且蓄水、保肥性能强 ②是农业生产理想的土壤质地 除了砂土和黏土类的,可以粗略地归为壤土类
4.土壤剖面构造
(1)自然土壤剖面构造
在自然土壤中,森林土壤尤为复杂。森林土壤剖面及各土层特点如下所示:
(2)耕作土壤剖面构造
自然土壤经过人为耕作就变成耕作土壤。耕作土壤剖面及各土层特点如下所示:
     
如图为我国东部地区红壤、黑土、水稻土的土壤成分构成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甲、乙、丙分别对应(  )
A.水稻土、黑土、红壤   B.红壤、水稻土、黑土
C.黑土、水稻土、红壤 D.红壤、黑土、水稻土
2.关于土壤透水性的比较(  )
A.甲最好 B.乙最好
C.丙最好 D.三者一样
1.C 2.A [第1题,依据图例可以看出,丙土壤矿物质比重高,有机质很少,土壤贫瘠,可能是红壤;甲土壤有机质含量高,土壤肥沃,是黑土;乙土壤介于甲、丙之间,且水分含量较高,可能是水稻土。第2题,由上题可知,丙为红壤,红壤的特征是酸黏贫,透水性较差。乙为水稻土,是在人类长期耕作和培育下形成的,土壤中空气含量最少,水稻土的透气性和透水性最差。甲为黑土,土壤中空气含量最高,因此土壤透水性最好。]
浙江某高中地理老师带领高一学生在山坡观察某森林土壤剖面,发现土壤略微发红,并完成了该土壤剖面的分层划分(如图所示)。据此完成3~4题。
3.观察土壤剖面后,同学们发表了下列不同观点,其中正确的是(  )
A.甲同学:有机层厚度大质地粗
B.乙同学:腐殖质层颜色偏暗黑
C.丙同学:淋溶层富含枯枝落叶
D.丁同学:淀积层色泽呈灰黑色
4.当地森林土壤颜色偏红,说明该地气候(  )
A.温暖多雨 B.炎热干燥
C.温和湿润 D.寒冷干燥
3.B 4.A [第3题,腐殖质层是土壤腐殖质积累而形成的暗色土层,呈灰黑或黑色。森林植被下,有机质主要以地表枯枝落叶的形式进入土壤,明显集中在土壤表层,有机层厚度不大。淋溶层是由于淋溶作用使得物质迁移和损失的土层,不会含有枯枝落叶。淀积层是土壤物质沉淀、积累的层次,因不含腐殖质,颜色不会呈灰黑色。第4题,土壤发红是因为土壤中矿物质的淋溶作用强烈,氧化铁等含量较高。温暖多雨的气候下,土壤淋溶作用强。]
探究点二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东北地区俗称黑土地,主要原因是分布着典型的黑土,人们常说黑土地上是“捏把黑土冒油花,插双筷子也发芽”。黑土是大自然给予人类的得天独厚的宝藏,是一种性状好、肥力高、非常适合植物生长的土壤。世界上仅有三块黑土平原:北美洲的密西西比平原、欧洲的乌克兰平原、亚洲的东北平原。
问题1 黑土肥沃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综合思维)
提示:黑土中含有丰富的有机质,肥力高。
问题2 黑土是在什么样的气候环境中发育形成的?(综合思维)
提示:黑土都分布在纬度较高的地区,说明是在冷湿的环境中发育形成的。
问题3 我国南方的湿热地区植被茂密,但发育的土壤反而有机质含量较低,比较贫瘠,其主要原因是什么?(综合思维)
提示:我国南方地区气候湿热,降水较多,土壤的淋溶作用强烈,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低,比较贫瘠。
1.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土壤的形成受成土母质、生物、气候、地貌等自然要素及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体现了自然环境要素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一个整体。
(1)自然环境要素与土壤的关系
(2)成土母质与土壤
成土母质的粒度与化学成分对土壤质地和化学元素的影响如图所示:
(3)气候与土壤
(4)生物与土壤
生物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起着主导作用。图解如下:
(5)地貌与土壤
地貌主要通过对物质、能量的再分配间接地作用于土壤。
(6)时间与土壤:土壤发育的时间越长,土壤层越厚,土层分化越明显。
(7)人类活动与土壤
人类活动主要通过改变成土因素而作用于土壤的形成与演化,其中以改变地表生物状况的影响最为突出。人类通过合理的耕作经营,可以培育出一些肥沃、高产的耕作土壤,如水稻土等。违背自然成土规律会造成土壤退化,如肥力下降、水土流失、盐渍化、荒漠化和土壤污染等消极影响。
2.土壤的形成过程
(1)形成过程
(2)生物对成土母质的改造作用:有机质的积累过程和养分元素的富集过程,在土壤形成中起主导作用。
(3)人类活动参与成土过程:合理耕作经营,可使土壤不断改良;反之,则会引起土壤退化。
如图为土壤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图。完成5~6题。
5.下列成土因素,比较活跃的是(  )
A.气候和地貌 B.气候和生物
C.成土母质和生物 D.地貌和成土母质
6.与陡坡相比,缓坡土壤肥力一般较高是因为(  )
A.自然植被茂密 B.有机质积累多
C.生物残体分解快 D.矿物养分流失快
5.B 6.B [第5题,气候和生物是在土壤的形成过程中比较活跃的因素,B正确。成土母质和地貌相对稳定,不会发生明显变化,成土母质、地貌对土壤的形成都有影响,但不是比较活跃的因素。第6题,据图分析,在陡坡上,水流速度快,侵蚀作用强,地表疏松物质迁移速度较快,有机质、矿物养分难以保留,很难发育成深厚的土壤;缓坡水流速度慢,地表疏松物质迁移速度较慢,有机质、矿物养分积累多,土壤肥力一般较高,B正确。]
[知识网络]
[重点必背]
1.土壤是指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且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等物质组成,从地面向下一般可以分为腐殖质层、淋溶层、淀积层和成土母质层。
2.成土母质是土壤发育的物质基础,为土壤形成提供矿物质和无机养分。
3.气候为土壤的形成提供水分和热量,是土壤形成的动力因素。
4.生物为土壤提供有机物,形成土壤肥力,是土壤形成的决定性因素。
5.地形影响土壤的发育;时间决定着土壤的发育进程;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形成也有重要作用。
6.土壤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是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关键环节;土壤是很多生物生存的场所和营养来源;土壤具有重要的蓄水、保水功能;土壤是人类种植农作物的物质基础,是人类可利用的珍贵自然资源。
7.有些土壤不能满足耕作需要,人们会设法对其进行改良或改造。如亚马孙河流域人们利用生物炭改良土壤。
8.优良的土壤,人们也会注重种养结合,以保持土壤持续提供高效肥力的能力。如休耕、种植绿肥、作物轮作、广施农家肥等。
牙刷草是找铜矿的指示植物。“牙刷草,开紫花,哪里有铜,哪里就有它”,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广为流传的谚语。完成1~2题。
1.牙刷草生长所需的铜元素主要来自(  )
A.生物         B.气候
C.地形 D.成土母质
2.有关土壤形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气候和地形是比较稳定的影响因素
B.成土母质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
C.陡峭的山坡很难发育成深厚的土壤
D.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风化物逐渐加厚
1.D 2.C [第1题,成土母质是形成土壤的基本的原始物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除氮外)的最初来源。第2题,陡峭的山坡受重力影响,地表疏松物质的迁移速度快,很难发育成深厚的土壤。土壤形成过程中,气候和生物是比较活跃的影响因素,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随着时间的演变而不断变化。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由低纬度向高纬度,气温降低,风化物逐渐变薄。]
原始热带雨林地区植被茂密但土壤贫瘠。由于人类的开发,某热带雨林地区“刀耕火种”盛行,土地退化严重。烧荒后的土地,有的开垦为耕地,有的因反复烧荒退化成荒草坡。耕地栽种作物一两年后会让土地休息几年,恢复地力,形成次生林,再进行新一轮砍烧种植。下表示意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养分衰退率(%)。据此完成3~4题。
有机质 有效氮 速效磷 速效钾
次生林 2.06 0.83 7.61 5.45
耕地 33.44 39.83 0.37 -53.92
荒草坡 48.96 48.87 93.48 52.78
注:假定原始自然土壤养分为100%
3.造成原始热带雨林地区土壤贫瘠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成土母质 B.生物
C.气候 D.地形
4.“刀耕火种”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表现为(  )
A.刚刚烧荒后的土地,土壤养分含量低
B.次生林土壤养分与自然土壤差别大
C.荒草坡土壤养分减幅最大
D.耕地土壤中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相对较低
3.C 4.C [第3题,原始热带雨林地区全年高温多雨,微生物活动旺盛,全年都能分解有机质,会导致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少,土壤比较贫瘠。故选C。第4题,据材料可知,刚刚烧荒后的土地,可以开垦为耕地,表明其土壤养分含量较高,A错误。由表中数据可知,次生林养分衰退率比较低,这表明次生林土壤养分与自然土壤差别不大,B错误。表中数据显示,荒草坡土壤养分衰退率最大,即土壤养分减幅最大,C正确。由题中信息无法得出耕地土壤中速效磷和速效钾的含量,D错误。故选C。]
5.读土壤在自然环境中的地位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①~④代表的地球圈层是:
①__________圈,②__________圈,③________圈,④______圈。
(2)土壤是处于四大圈层中紧密接触的________地带,是陆地环境各要素________作用的产物,是地表________循环和________转化非常活跃的地带。
(3)在构成自然环境的各种要素中,________在土壤形成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
(4)自然土壤在人类精心耕作和管理下,会成为(  )
A.盐碱土 B.沙化土
C.农业土壤 D.成土母质
解析:第(1)题,读图,根据图中各圈层的位置可写出圈层的名称。第(2)题,考查土壤在地球圈层中的位置和作用。第(3)题,在构成自然环境的各种要素中,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第(4)题,人类活动会影响土壤,在人类精心耕作和管理下,会成为农业土壤。
答案:(1)①岩石 ②水 ③大气 ④生物 
(2)过渡 综合 物质 能量 
(3)生物
(4)C
课时精练(九)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时间:45分钟 满分:60分)
(1—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如图为土壤剖面图。完成1~3题。
1.各土层名称对应正确的是(  )
A.①-母质层      B.②-有机层
C.③-淀积层 D.④-腐殖质层
2.下列气候条件下,土壤有机质分解速度最快的是(  )
A.常年高温多雨 B.夏季高温冬季温和
C.常年低温少雨 D.夏季凉爽冬季寒冷
3.能发育出深厚黑色腐殖质层的植被是(  )
A.热带雨林 B.温带草原
C.温带荒漠 D.常绿阔叶林
1.C 2.A 3.B [第1题,根据图示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①是有机层,②是腐殖质层,③淀积层,④母质层。第2题,根据图示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常年高温多雨,生物活动旺盛,有机质分解快,流失多,腐殖质少,土壤质地较黏重,土壤肥力较低。第3题,根据图示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温带草原地区由于气候较干旱,有机质主要通过草的根系进入土壤,腐殖质含量自表层向下逐渐减少,且有机质分解慢、流失少,因此温带草原地区的土壤腐殖质层深厚,自然肥力较高,结构良好;热带雨林地区常年高温多雨,生物活动旺盛,有机质分解快,土壤肥力较低;温带荒漠地区植被覆盖率低;常绿阔叶林分布区生物活动旺盛,有机质分解快,土壤肥力较低。]
在长期积水和滞水的情况下,土壤有机质分解十分缓慢,从而使有机质的积累超过有机质的分解,形成有机土。如图为某湖泊沼泽地的有机土等厚度线图。读图,回答4~6题。
4.该湖泊沼泽地(  )
A.有机土厚度甲大于乙
B.有机土厚度甲乙可能相同
C.有机土厚度甲小于乙
D.有机土厚度与水域的深度无关
5.影响有机土成土的主要因素有(  )
①气温 ②湿度 ③成土母质 ④人类活动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6.下列地区中,有机土面积广阔的是 (  )
A.三江源自然保护区 B.黄土高原
C.四川盆地 D.江南丘陵
4.C 5.A 6.A [第4题,结合图中有机土等厚度线可读出,甲处有机土厚度为2.0~2.5 m,乙处有机土厚度为2.5~3.0 m,有机土厚度甲小于乙,C正确。第5题,由材料可知,有机土是在长期积水和滞水的情况下形成的,说明影响有机土成土的主要因素有湿度;由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影响有机质分解速度的主要因素是气温,A正确。第6题,由材料可知,形成有机土的因素是土壤湿度大、气温低,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位于青藏高原,海拔高,气温低,湿地面积广,有机土面积广阔,A正确。]
田间自然垒结状态下单位容积土体(包括土粒和孔隙)的质量或重量(g/cm3),称为土壤容重。黄土区的严重土壤侵蚀导致养分的大量流失,土壤物理性质严重退化,主要表现在土壤容重的增加等。下表示意晋西黄土退耕区三种植被类型及旱作耕地的土壤容重分布情况。据此完成7~8题。
土层深 度/cm 土壤容重/(g/cm3)
自然恢复阔叶林 人工混交林 人工纯林 旱作耕地
0~10 0.78 1.13 1.17 1.23
10~20 0.79 1.18 1.20 1.35
20~40 0.87 1.19 1.23 1.45
40~60 0.93 1.23 1.25 1.47
60~80 1.15 1.24 1.28 1.30
80~100 1.24 1.27 1.30 1.33
7.据表可知(  )
A.土壤容重随土层深度增加逐渐增大
B.人为耕作活动有利于提高土壤养分
C.自然恢复阔叶林保持水土效果最好
D.土层越深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容重差值越大
8.能减少当地耕地土壤容重的合理措施是(  )
A.施用化肥 B.增施有机肥
C.掺施熟石灰 D.压实保墒
7.C 8.B [第7题,从表中看,旱作耕地土壤容重随土层深度先增加后减少;自然恢复阔叶林容重低,说明自然恢复阔叶林保持水土效果最好;人为耕作活动不利于提高土壤养分;土层越深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容重差值越小。第8题,由材料可知当地耕地土壤容重减少的主要原因是土壤养分流失,减少当地耕地土壤容重的措施就是提高土壤养分和肥力,合理的是增施有机肥,B正确;施用化肥易出现土壤板结,导致土壤容重增加;掺熟石灰和压实保墒不会增加土壤肥力。]
为了探究土壤颗粒与透水性的关系,森特设计了一组对照实验:在4个漏斗中分别装入等量的甲、乙、丙、丁土壤样品(下表),再倒入等量的纯净水;静置3分钟后,观察滴入锥形瓶中的水量。实验装置与结果如图所示。据此完成9~10题。
土壤样品 砂粒占比(%) 粉粒占比(%) 黏粒占比(%)
甲 90 5 5
乙 80 10 10
丙 35 35 30
丁 5 5 90
9.该实验中,自变量和因变量分别是(  )
A.土壤种类和加入漏斗的水量
B.土壤种类和锥形瓶中的水量
C.锥形瓶中的水量和土壤种类
D.加入漏斗的水量和锥形瓶中的水量
10.根据以上实验结果,可以得出的实验结论是(  )
A.砂粒占比越高,土壤透水性越好
B.粉粒占比越高,土壤透水性越好
C.黏粒占比越高,土壤透水性越好
D.土壤透水性的高低与颗粒关系不大
9.B 10.A [ 第9题,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是土壤种类,即土壤中不同颗粒物的含量;因变量是锥形瓶中的水量;而加入漏斗的水量应该固定,是需要控制的变量。故选B。第10题,根据材料可知,锥形瓶中的水量越多,说明土壤透水性越好。锥形瓶中水量由多到少分别为甲、乙、丙、丁,故甲瓶土壤透水性最好,说明砂粒占比越高,土壤透水性越好。故选A。]
土壤有机碳是通过微生物作用所形成的腐殖质、动植物残体和微生物体的合称,是衡量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大小取决于土壤有机碳输入、输出及相关土壤性质和过程。如图是艾比湖湿地7种植被覆盖下土壤有机碳密度随深度分布状况。读图,回答11~12题。
11.当地土壤有机碳密度分布的特征是(  )
A.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高于深层
B.干涸湖底土壤有机碳密度最大
C.土壤有机碳密度距湖越远越小
D.植被对土壤有机碳密度影响小
12.艾比湖湿地盐生草甸土壤有机碳密度大的原因是(  )
A.土壤中有机碳分解迅速
B.盐生草甸灌溉农业发达
C.盐生草甸的生物总量大
D.盐生草甸土壤含盐量高
11.A 12.C [第11题,直接读图可以看出,表层土壤0~20 cm有机碳密度最高,且随深度增加而下降;盐生草甸土壤有机碳密度最大;土壤有机碳密度距湖越远越大;由材料可知,植被对土壤有机碳密度影响很大。第12题,由材料“土壤有机碳是通过微生物作用所形成的腐殖质、动植物残体和微生物体的合称”可知,艾比湖湿地盐生草甸土壤有机碳密度大的原因是盐生草甸的生物总量大;与土壤中有机碳分解、灌溉农业发达、土壤含盐量高与无关。]
13.(9分)有机质含量的高低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标志。某地理兴趣小组在暑假期间,对我国东南地区的土壤进行了考察,发现该地区土壤多为黏土。如图为兴趣小组绘制的该地土壤有机质含量随土壤深度变化分布图,据此完成下列要求。
(1)推测该地土壤在农业生产中的优势和劣势。(4分)
(2)由图可知该地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较____________,试从成土因素角度分析原因。(5分)
解析:第(1)题,黏土的特点为质地黏重,土粒间孔隙小,因此黏土具有透气、透水性差,不利于耕作的劣势。但正因为其质地黏重的特性,又具有保水、保肥能力强,养分不易淋失的优点。第(2)题,由图文材料可知,该地位于我国东南地区,土壤多为黏土,有机质含量较低。该地区植被覆盖率较高,因此有机质来源不是造成土壤有机质含量低的原因,应从有机质流失角度进行分析。东南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气温高,降水丰富,微生物活跃,对有机质的分解快,积累到土壤中的有机质少;东南地区多山地丘陵,坡度较大,土壤因淋溶作用而流失养分;生物生长需要一定的养分,从而使土壤中积累和补充的养分较少。
答案:(1)优势:黏土蓄水保水能力强,保肥性能良好等。劣势:质地黏重,不易耕作;土壤通气、透水性差等。
(2)低 气候湿热,降水较多,枯枝落叶分解释放出的养分易被地表径流带走,积累到土壤中的养分少;多丘陵地形,坡度较陡,土壤因淋溶作用而流失养分;土壤养分需供生物生长,土壤中所积累和补充的养分较少。
14.(15分)如图是不同气候条件下风化壳深度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1)a、b、c三条曲线,________曲线表示蒸发量。(2分)
(2)A、D、E、G四个地带中能形成完整土壤剖面的有________(填写字母)地带;即使增加降水也很难形成完整土壤剖面的是________(填写字母)地带。(3分)
(3)一个发育成熟的土壤剖面一般具有________层、腐殖质层、________层、淀积层和母质层。(2分)
(4)D范围内的植被类型是________,开发该区域的关键性制约因素是________。(2分)
(5)C、D两个地带不能发育森林植被的共同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F地带能形成深厚风化壳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分)
解析:第(1)题,图中F处风化壳最深,且表层为砖红壤风化壳,判断该处为高温多雨地区,降水量应大于蒸发量,D为干旱地区,结合图中纵坐标可判断a曲线表示蒸发量,b曲线表示气温,c曲线表示降水量。第(2)题,A处为寒冷的极地地区,D为干旱的荒漠环境,只有E、G处,降水较多,气温较高,风化壳较深,有一定植被,能形成完整的土壤剖面;A处因为气温极低,即使降水增多,也很难形成完整的土壤剖面。第(3)题,考查基础知识。第(4)题,由D处的气温、降水量、蒸发量数据和对应极薄的风化壳,判断该处为温带荒漠,那么制约性因素当然就是“缺水”了。第(5)题,由图可知,C、D两处降水量小于蒸发量,为干旱地区,所以不能发育成森林植被,而F处为高温多雨的环境,淋溶作用强,物理化学风化作用强,所以风化壳最厚。
答案:(1)a  (2)E、G A 
(3)有机(枯枝落叶) 淋溶
(4)温带荒漠 水分 
(5)降水量小于蒸发量 高温、多雨、湿润(降水量大于蒸发量)、植物茂盛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