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三章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与避防第二节常见自然灾害的避防课件+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三章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与避防第二节常见自然灾害的避防课件+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中图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8-28 15:07:08

文档简介

第二节 常见自然灾害的避防
[课程标准及素养目标] 1.运用资料,了解避灾、防灾的措施。2.运用资料,了解避灾、防灾的措施,并能分析原因(综合思维)。3.结合材料,了解防灾减灾的主要手段,树立防灾减灾自救意识(人地协调观)。
知识点一 自然灾害的监测和防御
1.灾害监测
(1)目的:提供数据和信息,从而进行预警和预报,直至据此直接转入应急的抗灾救灾行动。
(2)自然灾害监测系统:进行灾前预警、灾时跟踪、灾后评估,并提出减灾决策建议。
2.灾害防御
指在自然灾害发生之前采取工程性或非工程性防御措施,以防止或延迟灾害的发生,或减轻灾害发生时造成的危害和损失。
工程性防御措施 通过修建防灾减灾工程,改变地表环境,控制灾害与人口和财物等的直接接触,提高财物的抗灾性能
非工程性防御措施 通过国际组织和各个国家的减灾规划与防灾法律法规、各级行政部门的减灾管理、公众减灾教育
非工程措施和工程措施
凡是通过规划、法律、管理及教育等途径达到防灾减灾目的的防御,即非工程措施,其中最著名的就是20世纪末的“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决议案”。工程防御措施的关键是修建防灾工程。故二者的区别就在于“工程”是“软件”还是“硬件”。  
知识点二 自然灾害的救援与救助
1.救灾准备
(1)涉及方面:救灾物资和救灾物资储备基地。
(2)我国的救灾物资储备
①救灾物资分类:生活、救生、医用和取暖御寒物品四大类。
②10个国家级救灾物资储备基地:天津、哈尔滨、沈阳、合肥、郑州、武汉、长沙、南宁、成都和西安。
2.灾中救援:指灾害发生后,相关救灾部门采取的各种积极措施对灾民进行救护和救济,对损坏的各种设施进行抢修,以最大限度减少灾害所造成的损失。
3.灾后恢复
(1)概念:指自然灾害发生以后开展的恢复生产和重建家园的活动。
(2)目的:一方面将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尽量降低;另一方面是增强抵抗未来灾害的能力。
(3)对灾民的救助形式:政府救济、民间救济和国际救济。
[微思考] 成都国家级救灾物资储备基地储备的物质主要是防御哪些自然灾害?
提示:洪涝、地震、滑坡、泥石流等。
1.生命线工程
生命线工程主要指维持城市生存功能系统和对国计民生有重大影响的工程,主要包括供水、排水系统的工程;电、天然气及石油管线等能源供给系统的工程;电话和广播电视等清报通信系统的工程;大型医疗系统的工程及公路、铁路等交通系统的工程等。
2.我国7小时救灾圈
为了提高应急能力,我国在北京、天津、哈尔滨、沈阳、合肥、郑州、武汉、长沙、南宁、成都和西安等地建立中央救灾物资储备库。遇灾时若采用空运救援,从距灾区最近的基地出发,最多7小时就可到达受灾地点。  
知识点三 避防自然灾害的措施和方法
1.地震灾害的避防
(1)基本方针:“预防为主”
(2)震前准备
①为每个家庭成员准备一个应急包和一张应急卡片。
②经常清理物品,以保持通道通畅。
(3)避震措施
①平房室内:跑到室外空旷区。
②楼房:躲避。
③户外:向开阔的地方转移。
(4)震后自救
被埋压在废墟下短时间 ①保持呼吸畅通,避开身体上方容易掉落的物体,稳定和扩大生存空间,然后设法脱离险境;②保存体力,敲击能发出声响的物体,向外发出呼救信号
长时间 尽量寻找食物和水,想办法维持自己的生命
[微思考] 在学校怎样避震?
提示:①正在上课时,要在老师指挥下迅速抱头、闭眼、躲在各自的课桌下;②在操场或室外时,可原地不动蹲下,双手保护头部。注意避开高大建筑物或危险物;③不要回到教室去;④震后应当有组织地撤离;⑤必要时应在室外上课。
2.滑坡灾害的避防
(1)沉着冷静,不要慌乱。向滑坡方向的两侧逃离,并就近寻找安全地带。
(2)无法继续逃离时,应迅速抱住身边的树木等固定物体。
(3)不要再闯入已经发生滑坡的地区找寻损失的财物。
(4)滑坡发生后,在确认居住的房屋远离滑坡区域,完全安全时,才可进入屋内。
3.旱灾的避防
(1)扩大抗旱作物的种植面积,旱后及时改种或补种。
(2)选育抗旱作物,选择早熟的品种。
(3)采用稻草、麦秆、树枝、树叶、地膜等覆盖物,盖在地上,减少土壤水分的蒸发。
4.台风的避防
(1)台风到达前,应当对房屋等建筑物进行检查,必要时应给予加固。
(2)来临时,要采取相应的防御和躲避措施。
5.洪涝灾害的避防
(1)防洪准备:以防灾标准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关注天气预报;注意自身技能的培训;熟悉逃生线路,储备逃生物资。
(2)洪水中的自救
①若能逃脱,尽快撤到较高地方避洪。
②若不能撤离,应抓住能在水中漂浮的物体,避免身体下沉,等待救援。
(3)洪水中的互救
①采用抛救生圈、救生衣或划船、游泳等方法把落水人员抢救上岸。
②对溺水人员采用正确控水和人工呼吸等救助方法。
[微思考] 为了减轻洪涝灾害所造成的损失,你认为应当采取哪些措施?
提示:①兴建水库,退耕还湖、还林、还草,修筑堤坝,疏浚河道等;②增强人们对灾害问题的认识,提高人们防灾减灾的意识;③充分利用现代地理信息技术,加大对洪涝灾害的预报、监测等。
[微思考] 地震和洪水中的救助重点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提示:地震中救助的重点在于自救,因为地震的发生是瞬间的,只有先救己才能救别人;而洪水中救助的重点在于互救,因为洪水的发生具有可预报性和一定的滞后性,转移过程中的互救显得尤为重要。
6.风暴潮的避防
(1)关注天气和海浪预报信息,特别是有关警报,提前做好各种防灾准备。
(2)低洼地区、海边的人员要及时安全撤离。
(3)及时关闭海滨旅游项目。
(4)航舶行中遭遇风暴潮的袭击时,要及时与岸上有关部门联系。岸上人员尽快弄清船只与风暴潮相对位置,将船只驶入避风港。
7.虫害防治
方法 具体措施
农业防治 清除田间杂草、合理排灌水、选用抗虫品种等
人工防治 主要指人工杀虫,包括食物诱杀和灯光诱杀
生物防治 保护和利用生物天敌来消灭害虫
化学防治 喷洒农药
一、判断题
1.建立自然灾害监测系统能避免发生自然灾害。(×)
2.确定救灾物资储备基地是灾前准备的核心任务。(×)
3.泥石流多发区应储备的救生物品是救生圈、救生舟、救生衣等。(×)
4.当灾难来临时,应保持镇定,等待救援。(√)
5.室内地震以跑为主,一定要跑出建筑物,以防不测。(×)
6.地震过后,可立即回家拿物品。(×)
二、选择题
我国自然灾害多发,需要重点开展自然灾害监测技术和仪器设备研究,加强高新技术在灾害监测领域的应用,进一步完善自然灾害监测系统。据此完成1~2题。
1.关于自然灾害监测系统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是由国家、区域及地方等各级组织来监测
B.只起到灾前预警、灾中跟踪和灾后评估的作用
C.监测平台既有空中的,也有地面上的
D.可以对大气圈中的热带气旋、干旱、寒潮等进行监测
2.下列选项中不是我国已经利用现代化科学技术建立起的自然灾害监测系统的是(  )
A.气象监测网       B.地震监测网
C.水文监测网 D.资源监测网
1.B 2.D
地震是最猛烈、最突然和造成人员伤亡最多的自然灾害之一,也是人们最为恐惧的自然巨变。据此回答3~4题。
3.灾前提高防灾意识,做好防震准备有助于减少自己及周围人在地震中的伤亡,下列防震准备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制定防震避震对策
B.明确疏散路线和避难地点,定出最快捷、最安全的路径
C.每人身上装一个小急救卡片,便于他人营救时参考
D.在易于形成三角空间的地方蹲下或坐下,尽量蜷曲身体,降低身体重心
4.地震发生时,应采取的自救措施有(  )
①如果住的是平房,迅速跑到门外;如果住的是楼房,马上跳楼 ②立即切断电闸,关掉煤气,暂避到洗手间等跨度小的地方 ③如果在街道上遇到地震,应用手护住头部,迅速远离楼房到大树下躲避 ④在大运动场内,最明智的选择应该是先向运动场中央空旷处撤退,然后再选择合适时机撤离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④
3.D 4.D
三、连线题
将灾害与逃生方法连起来。
探究点一 防灾减灾手段
通过“三北”四期工程建设,黑龙江省森林资源和生态总量持续扩大。全省有林地面积达2 097.7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46.14%,活立木总蓄积达到18.29亿立方米。土地沙化得到有效遏制。黑龙江省累计完成治沙造林193.5万亩,杜绝了“风剥地、撸籽粒”的现象。防护林体系不断完善,松嫩、三江两大平原区农田防护林面积达634.3万亩,农田庇护率达到75%以上。营造水保林面积达1 185万亩,治理侵蚀沟2.3万条,治理水土流失地面积6 946.5万亩,基本构建了乔灌草、带网片结合的防护林体系。
问题1 我国“三北”防护林主要防御的自然灾害是什么?(综合思维)
提示:沙尘暴、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
问题2 “三北”防护林的建设属于哪一种防御措施?(地理实践力)
提示:工程措施。
1.灾害监测
灾害监测是防灾减灾工程的先期性措施。它通过监测与自然灾害有关的环境因素的变化情况,提供数据和信息,从而进行预警和预报,据此直接转入应急的抗灾救灾行动。具体分析如下:
2.灾害防御
灾害防御指在自然灾害发生之前采取措施,以防止或延迟灾害的发生,或减轻灾害发生造成的危害和损失。我国从非工程防御措施和工程防御措施两方面进行。
(1)非工程性防御措施
(2)工程性防御措施
3.灾害救援与救助
发生自然灾害并达到应急响应程度时,应按照国家有关自然灾害的应急预案,调动救援物资和人员,尽快稳定社会秩序,救治伤员,展开心理援助。
重要环节 具体内容 作用
救灾准备 救灾物资的种类、数量 是救灾的物质基础
救灾物资储备基地 决定了救灾物资的到达时间
灾中应急 应急交通线的通行能力 节约时间
快速高效 应急预案
4.灾后恢复
灾后恢复指自然灾害发生以后开展的恢复生产和重建家园的活动。灾后要尽快恢复灾区群众的生产生活,并促进灾区经济和社会的恢复和发展,这一过程也能帮助重建区增强防灾能力。
自然灾害给我国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为了保障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防灾减灾建设。据此完成1~2题。
1.防灾减灾应做到(  )
①减少灾害发生的次数 ②战胜自然灾害 ③杜绝自然灾害 ④减轻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下列有关我国防灾减灾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的方针
B.面对重大自然灾害,要各自为战,不必统一行动
C.严密组织各种力量,全民参与抗灾
D.中央统一决策,地方部门要分工协作
1.C 2.B [第1题,防灾减灾的关键在于“减”,就是做到减少灾害、减轻灾情,而不是“战胜自然灾害”“杜绝自然灾害”。第2题,我国在实践中总结出的防灾减灾方法:应对自然灾害应当采取“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的方针;面对重大灾害,应当采取中央统一决策、地方部门分工协作的方式,严密组织各种力量,全民参与抗灾。以防为主就是防患于未然;全民参与就是避免各自为战,应集中抗灾力量,克服重大灾情。]
在山区公路和铁路道旁经常可以看到如图所示的工程建设。据图完成3~4题。
3.图中的防护工程主要是针对下列灾害中(  )
①地震 ②滑坡 ③泥石流 ④崩塌 ⑤山洪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4.图中边坡上网格状建设的主要功能是(  )
A.加速径流 B.保持水土
C.促进蒸发 D.美化环境
3.C 4.B [第3题,挖方边坡、护栏、碎落台可以防止滑坡、崩塌;排水边沟可减轻泥石流和山洪灾害危害。第4题,挖方边坡上网格状工程建设可以减缓地表径流,拦截泥沙,起到保持水土的作用。]
探究点二 自救与互救
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自2009年起,每年5月12日为全国“防灾减灾日”。一方面顺应社会各界对我国防灾减灾关注的诉求,另一方面提醒国民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更加重视防灾减灾,努力减少灾害损失。图标以彩虹、伞、人为基本构图元素。其中,雨后天晴的彩虹蕴意着美好、未来和希望;伞是人们防雨的最常用工具,其弧形形象代表着保护、呵护之意;两个人代表着一男一女、一老一少……大家携手,共同防灾减灾。整个标识体现出积极向上的思想和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之意。
问题1 分析防灾减灾的主要手段有哪些?(综合思维)
提示:灾害监测、灾害防御、灾害救援与救助、灾后恢复等。
问题2 分析自救与互救包括哪些方面?(综合思维)
提示:灾前准备、灾中救助、灾后自我保护。
问题3 假如野外遇到滑坡、泥石流,怎样进行自救与互救?(地理实践力)
提示:滑坡、泥石流大多发生在持续暴雨后山区、半山区的村庄,在暴雨过后应格外警惕滑坡现象的发生。在野外遇到泥石流时,要向垂直于泥石流前进方向的山坡跑,切忌顺着滚石方向往山下跑;要特别注意保护好头部。泥石流的面积一般不会很宽,可根据现场地形,向未发生泥石流的高处逃避。在山区扎营,不要选在谷底的排洪通道以及河道弯曲、汇合处。
1.地震中的自救与互救
地震是最具破坏性的自然灾害之一,做好地震中的自救与互救,可最大限度地减少伤亡,具体措施如下所示:
(1)震前准备
(2)避震方法
(3)震后的自救与互救
2.洪水中的自救与互救
(1)防洪准备
(2)洪水应急
(3)洪水中的救助
3.其他自然灾害的自救与互救
自然灾害 自救或预防措施
龙卷风 ①接到龙卷风警报:立即躲进地下室或坚固的混凝土建筑物中隐藏起来 ②在室内:适当将窗户留出一些缝隙,以平衡建筑物内外压力 ③在野外的开阔地:就近寻找低洼地伏于地面
台风 ①不要启程远足或到海滩游泳,不要驾船出海 ②在海上行驶的船只应尽快靠岸 ③外出的人应尽快回家,待在室内,切勿靠近窗户,尤其不要接近向风的窗户 ④“台风眼”在上空掠过时,会平静一段时间,但切勿以为风暴已经结束
滑坡 暴雨过后如有滑坡迹象,应马上转移疏散,待形势稳定后再设法同外界联系,求得救助
泥石流 ①向垂直于泥石流前进方向的高处跑,切忌顺着滚石方向往山下跑,要特别注意保护头部 ②根据现场地形,向未发生泥石流的高处逃避 ③在山区扎营,不要选在谷底排洪的通道,以及河道弯曲、汇合处
大雾 尽可能减少驾车出行或减速慢行
沙尘暴 出行时准备好防风用品,如风镜、口罩等,用以保护眼睛和口鼻
据媒体介绍,四川安县桑枣中学紧邻北川,在汶川大地震中也遭遇重创,但由于平时的多次演习,地震发生时,全校2 200多名学生、上百名老师,从不同的教学楼和不同的教室中,全部冲到操场,以班级为组织站好,用时1分36秒,无一伤亡,创造了一大奇迹。据此完成5~6题。
5.下列室内避震方法,正确的是(  )
①在家里,可躲在床、桌子下 ②在影剧院应迅速离开剧院,到室外开阔空地 ③在教室里,可躲在书桌下或墙角处 ④选择室内空间大的房间躲避
A.③④ B.①②
C.②③ D.①③
6.地震时,若不幸被压埋在废墟下,下列自救方法正确的是(  )
A.不停地大声呼救
B.通过睡觉来减少体力消耗
C.用毛巾、衣袖等捂住口鼻,谨防烟尘呛闷窒息
D.不停地祷告
5.D 6.C [第5题,地震来临时,不同地点应选择不同的避震方式:在家里、教室里,如果不能立刻出去,应选择牢固的遮挡物,“伏而待定”;在人数多的影剧院,不能盲目外出,以防踩踏,应躲在坐椅下;应选择物体结实、有支撑的、易于形成三角空间、空间小的地方。第6题,不停大声呼救,会导致体力的大量消耗;睡觉可能错过营救机会。]
一个周末,有20多名“驴友”通过网络自发组织,去邻近的浙江一山区探险旅行。傍晚他们就在山沟一个水道弯曲处的平地上搭上帐篷扎营过夜。夜里突发山洪,一名女性“驴友”在这次山洪中死亡。据此完成7~8 题。
7.造成这个事故的原因之一是防洪准备不充分,具体表现为(  )
A.没有关注天气预报,不该在雨季去山区探险
B.没有事先进行登高、快跑能力训练
C.没有准备好急救药品
D.没有学会并具备游泳、划船等救生技能
8.当这样的山洪来临时,人们最好的逃生方法是(  )
A.迅速顺着山沟向低处跑
B.迅速朝山洪来向的山沟高处跑
C.迅速向垂直于山沟的高处跑
D.迅速找到树枝漂浮不下沉
7.A 8.C [第7题,雨季发生山洪、地质灾害的概率大,不宜去山区探险旅游。第8题,山洪突发性强、速度快,且有异于一般洪水,向垂直于山沟的高处跑能最快地躲避山洪。]
[知识网络]
[重点必背]
1.防灾减灾工作指导方针:“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
2.防灾减灾工作包括灾害监测、灾害防御、灾害救援与救助、灾后恢复等。
3.我国为控制和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一方面修建水库、堤坝、防护林等防灾工程(工程性防御);另一方面施行防灾减灾的法律法规,开展减灾教育(非工程性防御)。
4.自救与互救包括灾前准备、灾中救助和灾后自我保护三个方面。
5.在洪水多发区,应及时关注天气预报及灾害预警信息,做好灾前准备;若洪涝来袭,应尽可能向地势高的地方逃生。洪水过后,不吃洪水浸泡过的食物,要喝煮沸的水,入住前对房屋进行全面消毒。
6.地震多发区应准备应急救援包,牢记地震撤退路线和附近应急避难场所位置,经常参加地震演习活动,树立防震意识;地震发生时,应及时、有序撤到安全地带。地震发生后不可立即返回家中,要远离危墙、广告牌、电线杆等危险区域。
7.当滑坡发生时,如果在滑坡体上,应向滑坡体的两侧迅速逃离;如果处在沟谷处,应迅速向沟谷两侧的山坡方向逃离。
8.当泥石流发生时,应向大致与泥石流运动方向垂直的高处逃生。切忌顺着滚石方向往山下跑;要特别注意保护好头部。
某年12月,受寒潮影响,新疆北部地区迎来暴雪天气,新疆西北部积雪深度为30~70 cm。据此回答1~2题。
1.此次寒潮对新疆北部的主要危害有(  )
①危害人畜生命安全 ②电信、电力中断 ③交通受阻 ④海上翻船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2.预防寒潮的首要工作是(  )
A.发布准确的寒潮信息和警报
B.随时做好防寒准备
C.海上的船只在寒潮到来时及时回港
D.为牲畜提前准备饲料
1.C 2.A [第1题,由材料可知,此次寒潮使新疆北部地区出现暴雪天气,暴雪天气会危害人畜生命安全,导致电信、电力中断,交通受阻。新疆位于内陆地区,此次寒潮不会导致海上翻船。第2题,发布准确的寒潮信息和警报是预防寒潮的首要工作,这样才能为人们争取足够的时间做好应对准备。]
据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统计,截至2020年6月23日,洪涝灾害造成全国1 122万人次受灾,57.1万人次紧急转移安置,21.3万人次需紧急生活救助;直接经济损失241亿元。据此完成3~5题。
3.当洪水来临时,应对洪水灾害的正确方法是(  )
A.躲到屋顶、大树或附近小山丘上暂避
B.及时报告,统一组织抢险救灾
C.要注意保护水源地
D.有序地将人员和财产向高处转移
4.在洪水灾害中抢救溺水者的步骤是(  )
①清除口、鼻腔内的异物 ②排去呛入体内的水 ③救上船或陆地 ④送医院抢救
A.①②③④ B.③④①②
C.③②①④ D.③①②④
5.被洪水围困时,正确的做法是(  )
A.抱紧电杆
B.躲在巨石之下
C.用手电筒发求救信号
D.水性好的人,在洪水汹涌时游泳逃生
3.D 4.D 5.C [第3题,应对洪水灾害,在不同阶段、不同情况下按轻重缓急有不同的方法、步骤。当洪水来临时,将人员和财产有序地迁往其他安全地区;当洪水袭来时,没有迁移出去的人,采取应急措施向高处转移并注意保护水源地;当洪水猛涨时,可先躲到屋顶、大树或附近小山丘上暂避;当发生险情时,及时报告。 第4题,抢救溺水者首先要把其救到岸上去,清除口、鼻内异物才有利于排水,紧急救助之后再送医院。第5题,抱紧电杆易被电击,躲在巨石之下可能会遭岩石倾覆砸伤,洪水汹涌时危险太大,游泳难度系数高。只有发求救信号才是可行办法。]
6.由于自然灾害导致死亡的人中,立即死亡者不到1/3,而大部分的死亡者属于“丧失生命机会”的人。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判断下面在灾害发生时的做法是否正确,并说明判断理由。
(2)结合如图说明地震后被埋压时如何进行自救?
解析: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图中内容。第(1)题,①顺泥石流方向跑;②藏在大石后;③用毛巾掩住口鼻匍匐前进;④离开桥梁;⑤抱头屈膝躲在屋梁下;⑥躲避在墙角,头顶棉被。第(2)题,结合图形内容可知,地震发生后若被埋压,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用木棍支撑、包扎伤口、敲击水管和静卧。
答案:(1)①不正确。顺着泥石流的方向逃跑会被掩埋。
②正确。山崩时躲在巨石背后,以防被乱石击伤。
③正确。发生火灾时地面可获得氧气,匍匐前行可逃离火场。
④正确。洪水来临时应远离河流和桥梁。
⑤不正确。屋梁在地震中易倒塌。
⑥正确。屋角稳定,不易倒塌;头顶棉被,保护头部。
(2)首先,把上覆块体支撑牢固,以防继续塌落;其次,要处理好伤口,以防失血昏迷;再次,用石块敲击掩埋的物体求救;最后,要保存体力,等待救援,不能惊慌失措,大喊大叫。
课时精练(十二) 常见自然灾害的避防
(时间:45分钟 满分:60分)
(1—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读图,回答1~3题。
1.图中所示的人工建筑工程,主要是用来(  )
A.实施小流域开发
B.蓄水—灌溉—防洪等
C.拦沙—泄水—防治泥石流
D.固坡—护山—防治山体滑坡
2.图示区域可能分布在我国的(  )
A.东北地区        B.西北地区
C.西南地区 D.东南沿海
3.该工程属于工程性防御中的(  )
A.改变地表环境
B.阻隔或控制灾害与人口、财产等的直接相遇
C.改变财物等的特征,提高抗灾性能
D.以上都不符合
1.C 2.C 3.B [第1题,图示为格栅坝预防地质灾害图,据此不难得出答案。第2题,四地中的西南地区多滑坡、泥石流灾害。第3题,格栅坝既可以使水流下泻,又能够阻止泥石流中的大块物质冲击村庄、交通线等。]
某学校组织学生去浙江省某山区进行夏令营活动,需提前做好各方面物质和思想准备,包括宿营地的选择。理想的宿营地应该是可以防风防雨,山洪淹不着的较高处,而且此地坡度不能太大,不会受到落石或滑坡的威胁等。读图,回答4~5题。
4.夏令营活动期间需防范的自然灾害有(  )
①洪水 ②台风 ③寒潮 ④干旱 ⑤地震 ⑥滑坡 ⑦泥石流
A.①②⑥⑦ B.①②④⑥⑦
C.①②④⑤⑥⑦ D.①②③④⑤⑥⑦
5. 图中①②③④四个地点,最适合在活动期间搭帐篷宿营的是(  )
A.①地 B.②地
C.③地 D.④地
4.A 5.C [第4题,读材料可知,某校组织学生去浙江省某山区进行夏令营活动,浙江省地处沿海,可能有台风;某山区可能有滑坡、泥石流;夏令营,夏季有洪水,但没有寒潮;故需防范的自然灾害有①②⑥⑦,A正确。第5题,根据题干可知,浙江省位于我国南方地区,夏季山区容易发生洪水,图中①地离河边太近易发生洪灾;②地位于山谷谷口,容易发育成河流,是暂时性洪流必经之地,危险系数大;④地位于陡崖下方,可能有落石或崩塌的危险;③地地势平坦,距河远,即使发生山洪,也不会造成威胁,故选C。]
一个记者报道:凌晨3时10分,一个沉闷的声音突然响起,从窗外望去,地平线上有耀眼的光出现,大地剧烈地抖动起来,很多人来不及知道是怎么回事,就被埋在倒塌的房屋里。据此回答6~8题。
6.该现象发生的地质灾害属于(  )
A.泥石流 B.地震
C.火山喷发 D.滑坡
7.此灾害(  )
A.主要发生于海洋边缘地带
B.会造成人类生命财产的巨大损失,是最严重的地质灾害
C.纯属自然现象,与人类活动无关
D.人类不合理的活动会加强其发生的频率和强度
8.为减少该灾害的破坏,人们应(  )
A.听天由命,无法抗拒
B.虔诚祷告,祈求神灵保佑
C.灾害发生时尽可能跑出房屋,必要时可跳出窗外
D.通过对地质、生物、水文等的观测,对此灾害进行预报
6.B 7.B 8.D [第6题,强烈地震发生时,地表上下颠簸、左右摇晃相当剧烈,出现山崩地裂和地表变形,致使地面上房屋建筑、道路、桥梁、水电设施等遭到严重破坏。第7题,地震主要发生于板块交界处,主要是自然原因造成的。第8题,适当的避震措施会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
如图是某地区大地震后救灾工作程序示意图。读图,回答9~10题。
9.图中所示救灾工作程序还可能适用于(  )
A.鼠害   B.洪涝 C.旱灾   D.寒潮
10.为降低大城市震后救灾活动强度,应采取的主要防灾减灾措施包括(  )
①完善城市功能区划 ②调整产业结构 ③人口外迁 ④房屋加固 ⑤组建志愿者队伍 ⑥避灾自救技能培训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④⑤⑥ D.①②③④⑤⑥
9.B 10.C [第9题,读图分析可知,该救灾程序有紧急救援、安居工程、公共设施恢复重建等,且恢复重建持续时间长。四个选项中,鼠害、旱灾、寒潮对农业生产影响较大,但对住房的破坏较小,公共设施恢复难度较小,恢复时间较短;而洪涝灾害有一定的突发性,对生活、生产及公共设施造成破坏的程度大,甚至会彻底破坏,因此恢复重建持续时间长。综上分析,图中所示救灾工作程序适用于洪涝的可能性更大。第10题,为减灾救灾,应实施完善城市功能区划、尽量加固房屋、组建救灾志愿者队伍、培训避灾自救技能等措施,以促进震后救灾活动的有序进行,使防灾减灾达到良好的效果。调整产业结构与防灾减灾关系不大;人口外迁不符合大城市实际情况。]
读等高线图(单位:m),回答11~12题。
11.在a、b、c、d四处,最容易发生自然灾害的地方是(  )
A.a     B.b      C.c    D.d
12.若在最易发生自然灾害的地方有一游客,则发生泥石流灾害时该游客逃生的方向是(  )
A.北 B.南
C.东北 D.东南
11.A 12.C [第11题,由等高线图可知,a、d处是汇水区,容易发生自然灾害。a处等高线密集,坡度大,所以a处最容易发生洪灾或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第12题,由上题分析可知,最易发生自然灾害的地方是a处,若发生泥石流灾害,逃跑时应跑向与泥石流的流动方向垂直的高处。根据图中指向标,可以判断a处泥石流流向是自北向南,因此该游客逃生的方向是东北或西北,结合选项可知,C正确。]
13.(10分)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泥石流是指在降水、溃坝或冰雪融化形成的地面流水作用下,在沟谷或山坡上产生的一种挟带大量泥沙、石块等固体物质的特殊洪流。华北山地、黄土高原、川滇山地和青藏高原东南部山地,是我国泥石流的主要发育地区。
材料二 泥石流示意图及泥石流逃生示意图。
(1)解释导致泥石流暴发的自然条件。(4分)
(2)当泥石流发生时,在泥石流的流经区和堆积区的游客,应该如何正确逃生?(6分)
解析:第(1)题,泥石流发生要具备的三个条件分别是地形陡峻、具有丰富的松散碎屑物、短时间内有大量水流。 第(2)题,泥石流发生时伴随有巨大的声音,所以只要听到泥石流的声音和发出的泥石流警报,应快速向主河道两岸的高山地区跑,要跑到相当的高度才安全。
答案:(1)地势陡峭,山高沟深,利于水流汇集;有大量的石块、泥沙和松软土壤;多暴雨或冰雪融水;植被稀疏等。
(2)只要听到泥石流的声音和发出的泥石流警报,应快速向主河道两岸的高山地区跑,要跑到相当的高度才安全。
14.(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0年5月18日21时47分在云南昭通市巧家县(北纬27.18°,东经103.16°)发生里氏5.0级地震,震源深度8千米。截至19日凌晨6时,本次地震已造成4人死亡,23人受伤。
(1)在地震多发区,应以什么为单位进行防震准备?主要包括哪些内容?(6分)
(2)假如地震时,你正在家中,应该怎样避震?(4分)
(3)假如地震后,你被掩埋在废墟中,怎样做才能更好地获得生存的机会?(4分)
解析:第(1)题,考查灾前准备的内容,在地震多发区,通常以家庭为单位进行防震准备。第(2)题,在地震发生时,应根据具体情况确定是就地躲藏还是跑。第(3)题,震后的自救,要谨防烟尘呛闷窒息,尽快想办法摆脱困境。若不能自救,要保存体力,寻找食物等。
答案:(1)在地震多发区,通常以家庭为单位进行防震准备。内容包括让每一个成员树立防震意识,清楚地震时逃生的途径,掌握自救和互救的方法。
(2)如果是在平房或者一楼,应选择快速跑出室内,选择较为空旷的地带避震。其他情况应以就地躲避为主,可以躲到墙角或管道多、整体性好的小跨度卫生间等处。
(3)要谨防烟尘呛闷窒息的危险,可用毛巾、衣袖等捂住口鼻,尽快想办法摆脱困境。如果只能留在原地等待救援,要听到外面有人时再呼喊,尽量减少体力消耗,寻找一切可以充饥的物品,并想办法与外面的救援人员取得联系。在此过程中,要有生存的勇气和顽强的毅力。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84张PPT)
第二节 常见自然灾害的避防
第三章 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与避防
课程标准及素养目标
1.运用资料,了解避灾、防灾的措施。2.运用资料,了解避灾、防灾的措施,并能分析原因(综合思维)。3.结合材料,了解防灾减灾的主要手段,树立防灾减灾自救意识(人地协调观)。
新知导学 夯实基础
知识梳理
知识点一 自然灾害的监测和防御
1.灾害监测
(1)目的:提供______和信息,从而进行______和预报,直至据此直接转入应急的__________行动。
(2)自然灾害监测系统:进行灾前______、灾时跟踪、灾后______,并提出减灾___________。
数据
预警
抗灾救灾
预警
评估
决策建议
2.灾害防御
指在自然灾害发生之前采取工程性或非_______防御措施,以_____或延迟灾害的发生,或减轻灾害发生时造成的______和损失。
工程性防御措施 通过修建防灾减灾工程,改变地表环境,控制灾害与人口和财物等的__________,提高财物的抗灾性能
非工程性防御措施 通过国际组织和各个国家的减灾规划与防灾法律法规、各级行政部门的减灾管理、______________
工程性
防止
危害
直接接触
公众减灾教育
易错辨析
非工程措施和工程措施
  凡是通过规划、法律、管理及教育等途径达到防灾减灾目的的防御,即非工程措施,其中最著名的就是20世纪末的“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决议案”。工程防御措施的关键是修建防灾工程。故二者的区别就在于“工程”是“软件”还是“硬件”。  
知识点二 自然灾害的救援与救助
1.救灾准备
(1)涉及方面:__________和救灾物资储备基地。
(2)我国的救灾物资储备
①救灾物资分类:生活、______、医用和取暖御寒物品四大类。
②10个国家级救灾物资储备基地:天津、________、沈阳、合肥、______、武汉、长沙、南宁、成都和西安。
2.灾中救援:指灾害发生后,相关救灾部门采取的各种积极措施对灾民进行______和救济,对损坏的各种设施进行抢修,以最大限度减少灾害所造成的损失。
救灾物资
救生
哈尔滨
郑州
救护
3.灾后恢复
(1)概念:指自然灾害发生以后开展的__________和重建家园的活动。
(2)目的:一方面将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尽量______;另一方面是增强抵抗未来灾害的能力。
(3)对灾民的救助形式:______救济、民间救济和______救济。
微思考 成都国家级救灾物资储备基地储备的物质主要是防御哪些自然灾害?
提示:洪涝、地震、滑坡、泥石流等。
恢复生产
降低
政府
国际
知识链接
1.生命线工程
生命线工程主要指维持城市生存功能系统和对国计民生有重大影响的工程,主要包括供水、排水系统的工程;电、天然气及石油管线等能源供给系统的工程;电话和广播电视等清报通信系统的工程;大型医疗系统的工程及公路、铁路等交通系统的工程等。
2.我国7小时救灾圈
为了提高应急能力,我国在北京、天津、哈尔滨、沈阳、合肥、郑州、武汉、长沙、南宁、成都和西安等地建立中央救灾物资储备库。遇灾时若采用空运救援,从距灾区最近的基地出发,最多7小时就可到达受灾地点。  
知识点三 避防自然灾害的措施和方法
1.地震灾害的避防
(1)基本方针:“__________”
(2)震前准备
①为每个家庭成员准备一个________和一张应急卡片。
②经常清理物品,以保持______通畅。
(3)避震措施
①平房室内:跑到室外________。
②楼房:______。
③户外:向开阔的地方转移。
预防为主
应急包
通道
空旷区
躲避
(4)震后自救
微思考 在学校怎样避震?
提示:①正在上课时,要在老师指挥下迅速抱头、闭眼、躲在各自的课桌下;②在操场或室外时,可原地不动蹲下,双手保护头部。注意避开高大建筑物或危险物;③不要回到教室去;④震后应当有组织地撤离;⑤必要时应在室外上课。
被埋压在废墟下短时间 ①保持______畅通,避开身体上方容易掉落的物体,稳定和扩大生存空间,然后设法脱离险境;②保存______,敲击能发出声响的物体,向外发出呼救信号
长时间 尽量寻找食物和___,想办法维持自己的生命
呼吸
体力

2.滑坡灾害的避防
(1)沉着冷静,不要慌乱。向滑坡方向的______逃离,并就近寻找安全地带。
(2)无法继续逃离时,应迅速抱住身边的树木等__________。
(3)不要再闯入已经发生滑坡的地区找寻损失的财物。
(4)滑坡发生后,在确认居住的房屋远离滑坡区域,完全安全时,才可进入屋内。
两侧
固定物体
3.旱灾的避防
(1)扩大抗旱作物的__________,旱后及时改种或______。
(2)选育______作物,选择早熟的品种。
(3)采用稻草、麦秆、树枝、树叶、地膜等覆盖物,盖在地上,减少土壤______的蒸发。
4.台风的避防
(1)台风到达前,应当对房屋等建筑物进行______,必要时应给予加固。
(2)来临时,要采取相应的防御和躲避措施。
种植面积
补种
抗旱
水分
检查
5.洪涝灾害的避防
(1)防洪准备:以防灾标准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关注__________;注意自身技能的培训;熟悉逃生______,储备逃生物资。
(2)洪水中的自救
①若能逃脱,尽快撤到较高地方避洪。
②若不能撤离,应抓住能在水中漂浮的物体,避免___________,等待救援。
(3)洪水中的互救
①采用抛救生圈、救生衣或划船、游泳等方法把______人员抢救上岸。
②对溺水人员采用正确控水和人工呼吸等救助方法。
天气预报
线路
身体下沉
落水
微思考 为了减轻洪涝灾害所造成的损失,你认为应当采取哪些措施?
提示:①兴建水库,退耕还湖、还林、还草,修筑堤坝,疏浚河道等;②增强人们对灾害问题的认识,提高人们防灾减灾的意识;③充分利用现代地理信息技术,加大对洪涝灾害的预报、监测等。
微思考 地震和洪水中的救助重点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提示:地震中救助的重点在于自救,因为地震的发生是瞬间的,只有先救己才能救别人;而洪水中救助的重点在于互救,因为洪水的发生具有可预报性和一定的滞后性,转移过程中的互救显得尤为重要。
6.风暴潮的避防
(1)关注天气和海浪预报信息,特别是有关警报,提前做好各种防灾准备。
(2)低洼地区、海边的人员要及时安全撤离。
(3)及时关闭海滨旅游项目。
(4)航舶行中遭遇风暴潮的袭击时,要及时与岸上有关部门联系。岸上人员尽快弄清船只与风暴潮相对位置,将船只驶入避风港。
7.虫害防治
方法 具体措施
______防治 清除田间杂草、合理排灌水、选用抗虫品种等
人工防治 主要指人工杀虫,包括食物诱杀和灯光诱杀
______防治 保护和利用生物天敌来消灭害虫
______防治 喷洒农药
农业
生物
化学
一、判断题
1.建立自然灾害监测系统能避免发生自然灾害。 (  )
2.确定救灾物资储备基地是灾前准备的核心任务。 (  )
3.泥石流多发区应储备的救生物品是救生圈、救生舟、救生衣等。(  )
4.当灾难来临时,应保持镇定,等待救援。 (  )
5.室内地震以跑为主,一定要跑出建筑物,以防不测。 (  )
6.地震过后,可立即回家拿物品。 (  )
自我诊断
×
×
×

×
×
二、选择题
  我国自然灾害多发,需要重点开展自然灾害监测技术和仪器设备研究,加强高新技术在灾害监测领域的应用,进一步完善自然灾害监测系统。据此完成1~2题。
1.关于自然灾害监测系统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是由国家、区域及地方等各级组织来监测
B.只起到灾前预警、灾中跟踪和灾后评估的作用
C.监测平台既有空中的,也有地面上的
D.可以对大气圈中的热带气旋、干旱、寒潮等进行监测

2.下列选项中不是我国已经利用现代化科学技术建立起的自然灾害监测系统的是
A.气象监测网      B.地震监测网
C.水文监测网 D.资源监测网

  地震是最猛烈、最突然和造成人员伤亡最多的自然灾害之一,也是人们最为恐惧的自然巨变。据此回答3~4题。
3.灾前提高防灾意识,做好防震准备有助于减少自己及周围人在地震中的伤亡,下列防震准备说法不正确的是
A.制定防震避震对策
B.明确疏散路线和避难地点,定出最快捷、最安全的路径
C.每人身上装一个小急救卡片,便于他人营救时参考
D.在易于形成三角空间的地方蹲下或坐下,尽量蜷曲身体,降低身体重心

4.地震发生时,应采取的自救措施有
①如果住的是平房,迅速跑到门外;如果住的是楼房,马上跳楼 ②立即切断电闸,关掉煤气,暂避到洗手间等跨度小的地方 ③如果在街道上遇到地震,应用手护住头部,迅速远离楼房到大树下躲避 ④在大运动场内,最明智的选择应该是先向运动场中央空旷处撤退,然后再选择合适时机撤离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④

三、连线题
将灾害与逃生方法连起来。
返回
合作探究 素能提升
探究点一 防灾减灾手段

  通过“三北”四期工程建设,黑龙江省森林资源和生态总量持续扩大。全省有林地面积达2 097.7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46.14%,活立木总蓄积达到18.29亿立方米。土地沙化得到有效遏制。黑龙江省累计完成治沙造林193.5万亩,杜绝了“风剥地、撸籽粒”的现象。防护林体系不断完善,松嫩、三江两大平原区农田防护林面积达634.3万亩,农田庇护率达到75%以上。营造水保林面积达1 185万亩,治理侵蚀沟2.3万条,治理水土流失地面积6 946.5万亩,基本构建了乔灌草、带网片结合的防护林体系。
情境探究
问题1 我国“三北”防护林主要防御的自然灾害是什么?(综合思维)
提示:沙尘暴、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
问题2 “三北”防护林的建设属于哪一种防御措施?(地理实践力)
提示:工程措施。
1.灾害监测
灾害监测是防灾减灾工程的先期性措施。它通过监测与自然灾害有关的环境因素的变化情况,提供数据和信息,从而进行预警和预报,据此直接转入应急的抗灾救灾行动。具体分析如下:
核心归纳
2.灾害防御
灾害防御指在自然灾害发生之前采取措施,以防止或延迟灾害的发生,或减轻灾害发生造成的危害和损失。我国从非工程防御措施和工程防御措施两方面进行。
(1)非工程性防御措施
(2)工程性防御措施
3.灾害救援与救助
发生自然灾害并达到应急响应程度时,应按照国家有关自然灾害的应急预案,调动救援物资和人员,尽快稳定社会秩序,救治伤员,展开心理援助。
重要环节 具体内容 作用
救灾准备 救灾物资的种类、数量 是救灾的物质基础
救灾物资储备基地 决定了救灾物资的到达时间
灾中应急 应急交通线的通行能力 节约时间
快速高效 应急预案
4.灾后恢复
灾后恢复指自然灾害发生以后开展的恢复生产和重建家园的活动。灾后要尽快恢复灾区群众的生产生活,并促进灾区经济和社会的恢复和发展,这一过程也能帮助重建区增强防灾能力。
  自然灾害给我国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为了保障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防灾减灾建设。据此完成1~2题。
1.防灾减灾应做到
①减少灾害发生的次数 ②战胜自然灾害 ③杜绝自然灾害 ④减轻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典题应用
防灾减灾的关键在于“减”,就是做到减少灾害、减轻灾情,而不是“战胜自然灾害”“杜绝自然灾害”。

2.下列有关我国防灾减灾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的方针
B.面对重大自然灾害,要各自为战,不必统一行动
C.严密组织各种力量,全民参与抗灾
D.中央统一决策,地方部门要分工协作
我国在实践中总结出的防灾减灾方法:应对自然灾害应当采取“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的方针;面对重大灾害,应当采取中央统一决策、地方部门分工协作的方式,严密组织各种力量,全民参与抗灾。以防为主就是防患于未然;全民参与就是避免各自为战,应集中抗灾力量,克服重大灾情。

  在山区公路和铁路道旁经常可以看到如图
所示的工程建设。据图完成3~4题。
3.图中的防护工程主要是针对下列灾害中
①地震 ②滑坡 ③泥石流 ④崩塌 ⑤山洪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挖方边坡、护栏、碎落台可以防止滑坡、崩塌;排水边沟可减轻泥石流和山洪灾害危害。

4.图中边坡上网格状建设的主要功能是
A.加速径流
B.保持水土
C.促进蒸发
D.美化环境
挖方边坡上网格状工程建设可以减缓地表径流,拦截泥沙,起到保持水土的作用。

探究点二 自救与互救

  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自2009年起,每年5
月12日为全国“防灾减灾日”。一方面顺应社会各界对我
国防灾减灾关注的诉求,另一方面提醒国民前事不忘,后
事之师,更加重视防灾减灾,努力减少灾害损失。图标以
彩虹、伞、人为基本构图元素。其中,雨后天晴的彩虹蕴意着美好、未来和希望;伞是人们防雨的最常用工具,其弧形形象代表着保护、呵护之意;两个人代表着一男一女、一老一少……大家携手,共同防灾减灾。整个标识体现出积极向上的思想和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之意。
情境探究
问题1 分析防灾减灾的主要手段有哪些?(综合思维)
提示:灾害监测、灾害防御、灾害救援与救助、灾后恢复等。
问题2 分析自救与互救包括哪些方面?(综合思维)
提示:灾前准备、灾中救助、灾后自我保护。
问题3 假如野外遇到滑坡、泥石流,怎样进行自救与互救?(地理实践力)
提示:滑坡、泥石流大多发生在持续暴雨后山区、半山区的村庄,在暴雨过后应格外警惕滑坡现象的发生。在野外遇到泥石流时,要向垂直于泥石流前进方向的山坡跑,切忌顺着滚石方向往山下跑;要特别注意保护好头部。泥石流的面积一般不会很宽,可根据现场地形,向未发生泥石流的高处逃避。在山区扎营,不要选在谷底的排洪通道以及河道弯曲、汇合处。
1.地震中的自救与互救
地震是最具破坏性的自然灾害之一,做好地震中的自救与互救,可最大限度地减少伤亡,具体措施如下所示:
(1)震前准备
核心归纳
(2)避震方法
(3)震后的自救与互救
2.洪水中的自救与互救
(1)防洪准备
(2)洪水应急
(3)洪水中的救助
3.其他自然灾害的自救与互救
自然灾害 自救或预防措施
龙卷风 ①接到龙卷风警报:立即躲进地下室或坚固的混凝土建筑物中隐藏起来
②在室内:适当将窗户留出一些缝隙,以平衡建筑物内外压力
③在野外的开阔地:就近寻找低洼地伏于地面
台风 ①不要启程远足或到海滩游泳,不要驾船出海
②在海上行驶的船只应尽快靠岸
③外出的人应尽快回家,待在室内,切勿靠近窗户,尤其不要接近向风的窗户
④“台风眼”在上空掠过时,会平静一段时间,但切勿以为风暴已经结束
自然灾害 自救或预防措施
滑坡 暴雨过后如有滑坡迹象,应马上转移疏散,待形势稳定后再设法同外界联系,求得救助
泥石流 ①向垂直于泥石流前进方向的高处跑,切忌顺着滚石方向往山下跑,要特别注意保护头部
②根据现场地形,向未发生泥石流的高处逃避
③在山区扎营,不要选在谷底排洪的通道,以及河道弯曲、汇合处
大雾 尽可能减少驾车出行或减速慢行
沙尘暴 出行时准备好防风用品,如风镜、口罩等,用以保护眼睛和口鼻
  据媒体介绍,四川安县桑枣中学紧邻北川,在汶川大地震中也遭遇重创,但由于平时的多次演习,地震发生时,全校2 200多名学生、上百名老师,从不同的教学楼和不同的教室中,全部冲到操场,以班级为组织站好,用时1分36秒,无一伤亡,创造了一大奇迹。据此完成5~6题。
5.下列室内避震方法,正确的是
①在家里,可躲在床、桌子下 ②在影剧院应迅速离开剧院,到室外开阔空地 ③在教室里,可躲在书桌下或墙角处 ④选择室内空间大的房间躲避
A.③④ B.①②
C.②③ D.①③
典题应用

地震来临时,不同地点应选择不同的避震方式:在家里、教室里,如果不能立刻出去,应选择牢固的遮挡物,“伏而待定”;在人数多的影剧院,不能盲目外出,以防踩踏,应躲在坐椅下;应选择物体结实、有支撑的、易于形成三角空间、空间小的地方。
6.地震时,若不幸被压埋在废墟下,下列自救方法正确的是
A.不停地大声呼救
B.通过睡觉来减少体力消耗
C.用毛巾、衣袖等捂住口鼻,谨防烟尘呛闷窒息
D.不停地祷告
不停大声呼救,会导致体力的大量消耗;睡觉可能错过营救机会。

  一个周末,有20多名“驴友”通过网络自发组织,去邻近的浙江一山区探险旅行。傍晚他们就在山沟一个水道弯曲处的平地上搭上帐篷扎营过夜。夜里突发山洪,一名女性“驴友”在这次山洪中死亡。据此完成7~8 题。
7.造成这个事故的原因之一是防洪准备不充分,具体表现为
A.没有关注天气预报,不该在雨季去山区探险
B.没有事先进行登高、快跑能力训练
C.没有准备好急救药品
D.没有学会并具备游泳、划船等救生技能
雨季发生山洪、地质灾害的概率大,不宜去山区探险旅游。

8.当这样的山洪来临时,人们最好的逃生方法是
A.迅速顺着山沟向低处跑
B.迅速朝山洪来向的山沟高处跑
C.迅速向垂直于山沟的高处跑
D.迅速找到树枝漂浮不下沉
山洪突发性强、速度快,且有异于一般洪水,向垂直于山沟的高处跑能最快地躲避山洪。

知识网络
学习小结
重点必背
1.防灾减灾工作指导方针:“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
2.防灾减灾工作包括灾害监测、灾害防御、灾害救援与救助、灾后恢复等。
3.我国为控制和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一方面修建水库、堤坝、防护林等防灾工程(工程性防御);另一方面施行防灾减灾的法律法规,开展减灾教育(非工程性防御)。
4.自救与互救包括灾前准备、灾中救助和灾后自我保护三个方面。
5.在洪水多发区,应及时关注天气预报及灾害预警信息,做好灾前准备;若洪涝来袭,应尽可能向地势高的地方逃生。洪水过后,不吃洪水浸泡过的食物,要喝煮沸的水,入住前对房屋进行全面消毒。
6.地震多发区应准备应急救援包,牢记地震撤退路线和附近应急避难场所位置,经常参加地震演习活动,树立防震意识;地震发生时,应及时、有序撤到安全地带。地震发生后不可立即返回家中,要远离危墙、广告牌、电线杆等危险区域。
7.当滑坡发生时,如果在滑坡体上,应向滑坡体的两侧迅速逃离;如果处在沟谷处,应迅速向沟谷两侧的山坡方向逃离。
8.当泥石流发生时,应向大致与泥石流运动方向垂直的高处逃生。切忌顺着滚石方向往山下跑;要特别注意保护好头部。
返回
随堂演练 对点落实
  某年12月,受寒潮影响,新疆北部地区迎来暴雪天气,新疆西北部积雪深度为30~70 cm。据此回答1~2题。
1.此次寒潮对新疆北部的主要危害有
①危害人畜生命安全 ②电信、电力中断 ③交通受阻 ④海上翻船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由材料可知,此次寒潮使新疆北部地区出现暴雪天气,暴雪天气会危害人畜生命安全,导致电信、电力中断,交通受阻。新疆位于内陆地区,此次寒潮不会导致海上翻船。

2.预防寒潮的首要工作是
A.发布准确的寒潮信息和警报
B.随时做好防寒准备
C.海上的船只在寒潮到来时及时回港
D.为牲畜提前准备饲料
发布准确的寒潮信息和警报是预防寒潮的首要工作,这样才能为人们争取足够的时间做好应对准备。

  据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统计,截至2020年6月23日,洪涝灾害造成全国1 122万人次受灾,57.1万人次紧急转移安置,21.3万人次需紧急生活救助;直接经济损失241亿元。据此完成3~5题。
3.当洪水来临时,应对洪水灾害的正确方法是
A.躲到屋顶、大树或附近小山丘上暂避
B.及时报告,统一组织抢险救灾
C.要注意保护水源地
D.有序地将人员和财产向高处转移

应对洪水灾害,在不同阶段、不同情况下按轻重缓急有不同的方法、步骤。当洪水来临时,将人员和财产有序地迁往其他安全地区;当洪水袭来时,没有迁移出去的人,采取应急措施向高处转移并注意保护水源地;当洪水猛涨时,可先躲到屋顶、大树或附近小山丘上暂避;当发生险情时,及时报告。
4.在洪水灾害中抢救溺水者的步骤是
①清除口、鼻腔内的异物 ②排去呛入体内的水 ③救上船或陆地 ④送医院抢救
A.①②③④ B.③④①②
C.③②①④ D.③①②④
抢救溺水者首先要把其救到岸上去,清除口、鼻内异物才有利于排水,紧急救助之后再送医院。

5.被洪水围困时,正确的做法是
A.抱紧电杆
B.躲在巨石之下
C.用手电筒发求救信号
D.水性好的人,在洪水汹涌时游泳逃生
抱紧电杆易被电击,躲在巨石之下可能会遭岩石倾覆砸伤,洪水汹涌时危险太大,游泳难度系数高。只有发求救信号才是可行办法。

6.由于自然灾害导致死亡的人中,立即死亡者不到1/3,而大部分的死亡者属于“丧失生命机会”的人。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判断下面在灾害发生时的做法是否正确,并说明判断理由。
答案:①不正确。顺着泥石流的方向逃跑会被掩埋。
②正确。山崩时躲在巨石背后,以防被乱石击伤。
③正确。发生火灾时地面可获得氧气,匍匐前行可逃离火场。
④正确。洪水来临时应远离河流和桥梁。
⑤不正确。屋梁在地震中易倒塌。
⑥正确。屋角稳定,不易倒塌;头顶棉被,保护头部。
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图中内容。①顺泥石流方向跑;②藏在大石后;③用毛巾掩住口鼻匍匐前进;④离开桥梁;⑤抱头屈膝躲在屋梁下;⑥躲避在墙角,头顶棉被。
(2)结合如图说明地震后被埋压时如何进行自救?
答案:首先,把上覆块体支撑牢固,以防继续塌落;其次,要处理好伤口,以防失血昏迷;再次,用石块敲击掩埋的物体求救;最后,要保存体力,等待救援,不能惊慌失措,大喊大叫。
结合图形内容可知,地震发生后若被埋压,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用木棍支撑、包扎伤口、敲击水管和静卧。
返回
课时精练
读图,回答1~3题。
1.图中所示的人工建筑工程,主要是用来
A.实施小流域开发
B.蓄水—灌溉—防洪等
C.拦沙—泄水—防治泥石流
D.固坡—护山—防治山体滑坡
图示为格栅坝预防地质灾害图,据此不难得出答案。

2.图示区域可能分布在我国的
A.东北地区       
B.西北地区
C.西南地区
D.东南沿海
四地中的西南地区多滑坡、泥石流灾害。

3.该工程属于工程性防御中的
A.改变地表环境
B.阻隔或控制灾害与人口、财产等的直接相遇
C.改变财物等的特征,提高抗灾性能
D.以上都不符合
格栅坝既可以使水流下泻,又能够阻止泥石流中的大块物质冲击村庄、交通线等。

  某学校组织学生去浙江省某山区进行夏令营活动,需提前做好各方面物质和思想准备,包括宿营地的选择。理想的宿营地应该是可以防风防雨,山洪淹不着的较高处,而且此地坡度不能太大,不会受到落石或滑坡的威胁等。读图,回答4~5题。
4.夏令营活动期间需防范的自然灾害有
①洪水 ②台风 ③寒潮 ④干旱 
⑤地震 ⑥滑坡 ⑦泥石流
A.①②⑥⑦
B.①②④⑥⑦
C.①②④⑤⑥⑦
D.①②③④⑤⑥⑦

读材料可知,某校组织学生去浙江省某山区进行夏令营活动,浙江省地处沿海,可能有台风;某山区可能有滑坡、泥石流;夏令营,夏季有洪水,但没有寒潮;故需防范的自然灾害有①②⑥⑦,A正确。
5. 图中①②③④四个地点,最适合
在活动期间搭帐篷宿营的是
A.①地
B.②地
C.③地
D.④地
根据题干可知,浙江省位于我国南方地区,夏季山区容易发生洪水,图中①地离河边太近易发生洪灾;②地位于山谷谷口,容易发育成河流,是暂时性洪流必经之地,危险系数大;④地位于陡崖下方,可能有落石或崩塌的危险;③地地势平坦,距河远,即使发生山洪,也不会造成威胁,故选C。

  一个记者报道:凌晨3时10分,一个沉闷的声音突然响起,从窗外望去,地平线上有耀眼的光出现,大地剧烈地抖动起来,很多人来不及知道是怎么回事,就被埋在倒塌的房屋里。据此回答6~8题。
6.该现象发生的地质灾害属于
A.泥石流 B.地震
C.火山喷发 D.滑坡
强烈地震发生时,地表上下颠簸、左右摇晃相当剧烈,出现山崩地裂和地表变形,致使地面上房屋建筑、道路、桥梁、水电设施等遭到严重破坏。

7.此灾害
A.主要发生于海洋边缘地带
B.会造成人类生命财产的巨大损失,是最严重的地质灾害
C.纯属自然现象,与人类活动无关
D.人类不合理的活动会加强其发生的频率和强度
地震主要发生于板块交界处,主要是自然原因造成的。

8.为减少该灾害的破坏,人们应
A.听天由命,无法抗拒
B.虔诚祷告,祈求神灵保佑
C.灾害发生时尽可能跑出房屋,必要时可跳出窗外
D.通过对地质、生物、水文等的观测,对此灾害进行预报
适当的避震措施会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

  如图是某地区大地震后救灾工作程序示意图。读图,回答9~10题。
9.图中所示救灾工作程序还可能适用于
A.鼠害   B.洪涝   C.旱灾   D.寒潮

读图分析可知,该救灾程序有紧急救援、安居工程、公共设施恢复重建等,且恢复重建持续时间长。四个选项中,鼠害、旱灾、寒潮对农业生产影响较大,但对住房的破坏较小,公共设施恢复难度较小,恢复时间较短;而洪涝灾害有一定的突发性,对生活、生产及公共设施造成破坏的程度大,甚至会彻底破坏,因此恢复重建持续时间长。综上分析,图中所示救灾工作程序适用于洪涝的可能性更大。
10.为降低大城市震后救灾活动强度,应采取的主要防灾减灾措施包括
①完善城市功能区划 ②调整产业结构 ③人口外迁 ④房屋加固 ⑤组建志愿者队伍 ⑥避灾自救技能培训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④⑤⑥
D.①②③④⑤⑥
为减灾救灾,应实施完善城市功能区划、尽量加固房屋、组建救灾志愿者队伍、培训避灾自救技能等措施,以促进震后救灾活动的有序进行,使防灾减灾达到良好的效果。调整产业结构与防灾减灾关系不大;人口外迁不符合大城市实际情况。

读等高线图(单位:m),回答11~12题。
11.在a、b、c、d四处,最容易发生自
然灾害的地方是
A.a      B.b      
C.c     D.d
由等高线图可知,a、d处是汇水区,容易发生自然灾害。a处等高线密集,坡度大,所以a处最容易发生洪灾或泥石流等自然灾害。

12.若在最易发生自然灾害的地方有一游客,
则发生泥石流灾害时该游客逃生的方向是
A.北 B.南
C.东北 D.东南
由上题分析可知,最易发生自然灾害的地方是a处,若发生泥石流灾害,逃跑时应跑向与泥石流的流动方向垂直的高处。根据图中指向标,可以判断a处泥石流流向是自北向南,因此该游客逃生的方向是东北或西北,结合选项可知,C正确。

13.(10分)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泥石流是指在降水、溃坝或冰雪融化形成的地面流水作用下,在沟谷或山坡上产生的一种挟带大量泥沙、石块等固体物质的特殊洪流。华北山地、黄土高原、川滇山地和青藏高原东南部山地,是我国泥石流的主要发育地区。
材料二 泥石流示意图及泥石流逃生示意图。
(1)解释导致泥石流暴发的自然条件。(4分)
答案:地势陡峭,山高沟深,利于水流汇集;有大量的石块、泥沙和松软土壤;多暴雨或冰雪融水;植被稀疏等。
泥石流发生要具备的三个条件分别是地形陡峻、具有丰富的松散碎屑物、短时间内有大量水流。
(2)当泥石流发生时,在泥石流的流经区和堆积区的游客,应该如何正确逃生?(6分)
答案:只要听到泥石流的声音和发出的泥石流警报,应快速向主河道两岸的高山地区跑,要跑到相当的高度才安全。
泥石流发生时伴随有巨大的声音,所以只要听到泥石流的声音和发出的泥石流警报,应快速向主河道两岸的高山地区跑,要跑到相当的高度才安全。
14.(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0年5月18日21时47分在云南昭通市巧家县
(北纬27.18°,东经103.16°)发生里氏5.0级地震,
震源深度8千米。截至19日凌晨6时,本次地震已
造成4人死亡,23人受伤。
(1)在地震多发区,应以什么为单位进行防震准备?主要包括哪些内容?(6分)
答案:在地震多发区,通常以家庭为单位进行防震准备。内容包括让每一个成员树立防震意识,清楚地震时逃生的途径,掌握自救和互救的方法。
考查灾前准备的内容,在地震多发区,通常以家庭为单位进行防震准备。
(2)假如地震时,你正在家中,应该怎样避震?(4分)
答案:如果是在平房或者一楼,应选择快速跑出室内,选择较为空旷的地带避震。其他情况应以就地躲避为主,可以躲到墙角或管道多、整体性好的小跨度卫生间等处。
在地震发生时,应根据具体情况确定是就地躲藏还是跑。
(3)假如地震后,你被掩埋在废墟中,怎样做才能更好地获得生存的机会?(4分)
答案:要谨防烟尘呛闷窒息的危险,可用毛巾、衣袖等捂住口鼻,尽快想办法摆脱困境。如果只能留在原地等待救援,要听到外面有人时再呼喊,尽量减少体力消耗,寻找一切可以充饥的物品,并想办法与外面的救援人员取得联系。在此过程中,要有生存的勇气和顽强的毅力。
震后的自救,要谨防烟尘呛闷窒息,尽快想办法摆脱困境。若不能自救,要保存体力,寻找食物等。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