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课程标准及素养目标] 1.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球圈层结构。2.依据地理要素,判断地球的圈层结构,并能够知道每个圈层的突出特征(区域认知)。3.依据地震波的不同类型,分析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和结构特点(综合思维)。4.通过对地球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认识,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念(人地协调观)。
知识点一 地球的内部圈层
1.圈层划分依据
地震波在不同物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如图所示,A为横波,B为纵波。
[注意]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因为震级是表示地震释放能量大小的概念。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烈度吗?
一次地震可以有多个烈度,因为烈度受震中距、地质构造、建筑物抗震强度等因素的影响。
发生地震时,陆上行人与湖中船只上的游客感受的震动感觉是相同的吗?
不一样。处于街道上的行人首先感到地面上下颠簸,然后水平晃动,因为陆地上纵波、横波都能通过,且纵波传播速度比横波快;处于湖中船上的人只能感到上下颠簸,因为只有纵波能在液体中传播,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
2.分界面
D为莫霍面,F为古登堡面。
3.内部结构
C为地壳,E为地幔,G为外地核,H为内地核。
4.圈层特点
(1)地壳:由岩石组成,厚度不一,大洋部分较薄,大陆部分较厚。
[微思考] 世界上地壳最厚和最薄的地方是哪里?
提示:最厚的地方是喜马拉雅山脉,最薄的地方是马里亚纳海沟。
(2)地幔: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两部分,其中上地幔上部的软流层被认为是岩浆的发源地。
软流层又叫软流圈,位于上地幔上部,岩石圈之下,深度为80~400千米,是一个基本上呈全球性分布的地内圈层。软流层温度较高,但刚性较弱,能够长期缓慢变形,相对低温的、刚性的岩石圈可作为一个整体漂流在软流层之上。据地震波的传播可以推测:软流层的物质从总体上看仍是固态的,因为纵波、横波都能通过;然而波速的降低又能说明该层的物质较岩石要软要热些,这里软硬的差异是冷热的必然结果。
(3)岩石圈: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的上地幔)组成。
1.岩石圈不等于地壳。岩石圈不仅包含地壳而且还包含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部分。
2.生物圈渗透于水圈、大气圈和岩石圈的交界地带,不占有独立空间。
(4)地核:主要由铁和镍组成,分为外地核和内地核。
知识点二 地球的外部圈层
1.大气圈
指环绕地球的气体层,其下部的边界为地球海陆表面。大气的密度随着高度增加而逐渐减小。
2.水圈
是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的不规则圈层。包括地表水(海洋、河流、湖泊等)、地下水、大气水、生物水等。
3.生物圈
广义上的生物圈是由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构成的圈层。狭义上的生物圈则指生物本身。生物圈并不单独占有空间,而是存在于大气圈下层、整个水圈和岩石圈上层。
[微思考] 为什么说生物圈是自然环境系统中最活跃的圈层?
提示:生物圈中的生物,不仅使自然界中的化学元素进行了迁移,而且改造了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从而使地球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因此,自然环境系统中最活跃的圈层是生物圈。
[微思考] 地球表层由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智慧圈五大圈层组成, “智慧圈”是哪个圈层?
提示:人类。
一、判断题
1.海洋地壳和大陆地壳厚度相同。(×)
2.软流层位于上地慢,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3.地震发生时,位于震中地面上的人们先感觉到上下颠簸,然后左右摇晃。(√)
4.从地幔到地壳,地震波的传播速度越来越慢。(√)
5.生物圈就是地表生物的总称。(×)
6.水圈的水是不停流动的,是最活跃的圈层。(×)
二、选择题
北京时间2021年3月20日17时09分,日本本州东岸近海(38.43°N,141.84°E)发生里氏7.0级地震,震源深度大约60千米。据此完成1~2题。
1.此次地震震源可能位于( )
A.地壳 B.地幔
C.外地核 D.内地核
2.此次地震震源所在地可能( )
A.由固体岩石组成 B.纵波完全消失
C.横波传播速度下降 D.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1.B 2.D [第1题,地壳厚薄不一,海洋地壳薄,一般为5~10千米,大陆地壳厚,平均厚度为39~41千米。据材料可知,此次地震发生在日本本州近海,震源深度约60千米,判断震源可能位于地幔。B正确。第2题,结合上题分析可知,此次地震震源位于地幔,地幔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上地幔的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D正确。上地幔上部的软流层呈熔融状态,A错误。横波和纵波在地幔的传播速度都增加,B、C错误。]
读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部分),回答3~4题。
3.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的空间范围最接近于( )
A.生物圈 B.水圈
C.①圈层 D.②圈层
4.下列有关图中各地球圈层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水圈都分布在海平面以下
B.生物圈孕育于其他圈层中
C.①圈层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递减
D.②圈层中硅镁层在大洋洋底缺失
3.A 4.B [第3题,生物包括动物和植物,人属于生物圈,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的空间范围最接近生物圈,A对。水圈中主要是海洋生物,B错。①圈层是大气圈,②圈层是岩石圈,不是人类最接近的圈层。C、D错。第4题,水圈、大气圈、岩石圈有交错在一起的部分,所以水圈不都分布在海平面以下,A错。生物圈主要分布在这个交错地带,所以说孕育于其他圈层中,B对。①圈层在底部的对流层的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递减,中部平流层随高度增加而温度增加,C错。②圈层中硅铝层在大洋洋底缺失,不是硅镁层,D错。]
三、填图题
写出如图中数字符号的含义。
图1:①莫霍面,②地幔,③地核。
图2:④大气圈,⑤生物圈,⑥水圈。
探究点一 地球的内部圈层
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2021年01月19日02时21分在黄海海域(北纬35.79°,东经123.97°)发生4.6级地震,震源深度12千米。
问题1 判断此次地震震源处在地球内部圈层中的哪一层? (综合思维)
提示:地幔。
问题2 此次地震发生的能量是如何传到地面的?(综合思维)
提示:地震发生的能量以地震波的形式传到地面。
问题3 地震发生时,蓬莱区的人有怎样的震感?为什么?(地理实践力)
提示:处在蓬莱区的人首先感到地面上下颠簸,然后水平晃动,因为陆地上纵波、横波都能通过,且纵波传播速度比横波快。
1.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划分及特征
以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为界,可以将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层。具体如下所示:
圈层名称 分层面 深度/千米 物质形态 特征
地壳 莫霍面 古登堡面 17(平均) 固态 由岩石组成的坚硬外壳,厚度不均,大洋部分薄,大陆部分厚
幔地 上地幔 1 000 固态 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
下地幔 温度、压力、密度均增大
地核 外核 2 900 液态或熔 融状态 横波不能通过
内核 5 150 固态 温度很高,密度、压力都很大
2.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结构特征
根据地壳化学组成的差异和地震波传播速度的不同,将地壳分为上下两层(如图),这两层的物质组成和结构有着明显的区别(如下表)。
分层 名称 主要成分 密度 分布
上层 硅铝层 由硅、铝成分较多的花岗岩类组成 小 不连续分布;在大洋底部非常罕见,即使有也非常薄
下层 硅镁层 由镁、铁、钙、玄武岩类组成,成分增多 大 连续分布;大陆和大洋地壳中都有分布
3.地壳与岩石圈的区别与联系
地壳位于莫霍面以上,是地球表面一层薄薄的、由岩石组成的坚硬的外壳。岩石圈不同于地壳,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二者关系如图所示:
4.地震波的应用
(1)根据地震波在地球介质中传播的规律来研究地球内部的结构、矿产资源和油气资源的分布以及与大型工程建设相关的近地表地层的复杂结构。
(2)在油田开发中的应用。人们通过研究地震波在地下岩石中的传播规律来确定被研究储层的岩性、物性及含气性,从而为油田开发提供决策支持。
(3)工程探测。在工程实施当中,地质条件复杂、施工环境恶劣、施工工艺不规范、工序不严格等诸多因素,可能导致混凝土结构存在振捣不密实、存有孔洞、出现蜂窝状等问题,从而给隧道、桥梁以及其他土木工程项目中的结构体带来质量隐患。因此常用地震CT对土木工程进行勘探。
如图示意地震波波速的变化,据此可以了解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回答1~2题。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地壳,②—地幔,③—地核
B.在①层中的地震波波速随深度加深而增快
C.甲波由①层进入②层波速急剧上升
D.乙波无法通过地幔
2.上图中的X处即为( )
A.莫霍面
B.古登堡面
C.岩石圈与软流层交界处
D.内地核与外地核交界
1.B 2.B [第1题,根据深度和波速的大小及变化可知,①为地壳和地幔,②为外地核,③为内地核;甲波由①层进入②层波速急剧降低;乙波为横波,可在地幔中通过。第2题,X处为地幔和地核的分界面,是古登堡面。]
2021年4月9日位于加勒比海圣文森特岛上的苏弗里耶尔火山喷发。下面两图分别示意火山喷发景观和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据此完成3~4题。
3.从火山口喷发出的炽热岩浆,一般来源于( )
A.①圈层 B.②圈层
C.③圈层 D.④圈层
4.下列关于地球内部圈层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圈层海洋部分的厚度较陆地大
B.②圈层横波不能通过
C.③圈层最可能为液态
D.④圈层的温度较低,压力和密度较小
3.B 4.C [第3题,一般认为岩浆来源于上地幔上部的软流层,图中②圈层为地幔,故选B项。第4题,①圈层为地壳,大陆部分厚度比海洋大;②圈层为地幔,其物质以固态为主,横波可以通过;③圈层为外地核,横波不能通过,可能为液态;④圈层为内地核,温度很高,压力和密度很大。C项正确。]
探究点二 地球的外部圈层
2020年11月10日,我国载人潜水器“奋斗者”号在世界最深的马里亚纳海沟成功坐底,下潜深度达10 909米,再一次创造了我国载人深潜的新纪录。“奋斗者”号这次在海底停留了6个小时。执行拍摄、巡航、采样等一系列深海勘探考察活动。利用潜水器集
成的机械设备采集了沉积物、矿物、深海水样以及深海生物等样本,并在深海完成了与海面上的通话,还带回了一些海底地形地貌、海洋生物等珍贵的图像资料。
问题1 分析“奋斗者”号下潜的位置处于地球的哪个圈层?该圈层是否都分布在海平面以下?(综合思维)
提示:水圈。该圈层是地表和近地表各种形态水体的总称,其主体是海洋,还包括陆地上的河流、湖泊、沼泽、冰川、地下水等。因此,该圈层不是都分布在海平面以下。
问题2 “奋斗者”号最大下潜深度的位置处于哪一大板块上?该板块属于地球的哪个圈层?(区域认知)
提示:太平洋板块。岩石圈。
地球外部圈层的概况比较
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这些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各外部圈层的概况、特点见下表:
外部圈层 概念 组成 其他
大气圈 包裹地球的气体层 气体和悬浮物质,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 厚度2 000~3 000千米,是地球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水圈 地表和近地表的各种形态水体的总称 地表水、地下水、大气水、生物水等 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且处于不间断的循环运动之中
生物圈 地球表层生物的总称 生物及其生活环境 生物圈与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是最活跃的圈层
读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回答5~6题。
5.关于图中各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球外部圈层由A、B、C、D四部分组成
B.地球内部圈层由E、F、G三部分组成
C.外部圈层的温度总体上高于内部圈层
D.圈层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形成自然环境
6.地球各圈层中( )
A.水圈由地球上各种水体构成,连续但不规则
B.大气圈是由不同类型气体组成的,干燥洁净
C.生物圈是各种类型的生物的总称,生机勃勃
D.岩石圈由莫霍界面以上的岩石组成,厚度不均
5.D 6.A [第5题,读图可知,A为大气圈,B为生物圈,C为水圈,D为地壳,E、F和软流层共同构成地幔,G为地核。地球外部圈层温度总体上低于内部圈层,C错误。圈层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第6题,水圈由地球上各种水体构成,连续但不规则,A正确。大气圈是由干洁空气、水汽和固体杂质组成的,B正确;生物圈是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环境的的总称,生机勃勃,C错误;岩石圈由软流层以上的岩石组成,厚度不均,D错误。]
读图,回答7~8题。
7.图中甲、乙、丙、丁所代表的地球圈层依次是( )
A.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
B.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
C.生物圈、水圈、岩石圈、大气圈
D.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水圈
8.乙圈层的主要特点是( )
A.连续但不规则 B.主要由岩石组成
C.无固定空间位置 D.主要由气体组成
7.B 8.A [第7题,据图可知,丁指向甲通过蒸腾作用,说明丁为生物圈,甲是大气圈;乙指向丙通过下渗作用,说明乙为水圈,丙为岩石圈。第8题,据上题知,乙圈层为水圈,水圈是一个连续但分布不规则的圈层;水圈由呈固态、液态、气态分布于海洋、陆地、大气中的各种水体共同组成。]
[知识网络]
[重点必背]
1.地震波主要有横波和纵波两种类型。纵波传播速度快于横波,纵波能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
2.根据地震波在地下不同深度传播速度的变化,可将地球的内部圈层分为三层:地壳、地幔和地核。
3.地壳指地表至莫霍面之间的部分。地壳是地球的坚硬外壳,它由岩石组成。地壳的厚度不均,平均厚度为17千米。大洋地壳部分较薄,平均厚度为5~10千米;大陆地壳平均厚度为39~41千米,但各地差异很大。
4.莫霍面以下至古登堡面之间部分是地幔。地幔可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在上地幔上部,物质组成与地壳相似,但由于温度超过物质熔点,物质处于熔融状态,这一部分称为软流层。软流层被认为是岩浆的发源地。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的上地幔),合称岩石圈。
5.古登堡面以下至地心为地核,它主要由铁和镍组成。地核分为外地核和内地核。研究表明,外地核可能呈熔融状态,包围着内地核。内地核由于压力极大,铁原子和镍原子被挤到一起形成一个固态金属球。
6.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三个圈层。这些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形成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
7.大气圈是环绕地球的气体层,其下部边界为地球海陆表面,2 000~3 000千米的高空可大致看作大气的上界。大气的密度随着高度增加而逐渐减小。
8.水圈是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的不规则圈层。包括地表水(海洋、河流、湖泊等)、地下水、大气水、生物水等。
9.广义上的生物圈由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构成的圈层。狭义上的生物圈指生物本身。生物圈存在于大气圈的下层、整个水圈和岩石圈上层。生物绝大部分集中在地面以上100米至水面以下200米之间,这是生物圈的核心部分。
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这些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读地球圈层构造示意图,回答1~3题。
1.图中所示的圈层A、B、C分别是( )
A.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B.生物圈、岩石圈、水圈
C.岩石圈、水圈、生物圈 D.生物圈、水圈、岩石圈
2.B圈层是一个( )
A.不连续但规则的圈层 B.连续、不规则的圈层
C.连续且规则的圈层 D.不连续、不规则的圈层
3.A圈层不同于其他圈层的特点是( )
①包含了地球上大部分的生物
②不单独占有空间,渗透于其他圈层之中
③占有独立空间,厚度约为300米
④是地球上非常活跃的特殊圈层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1.D 2.B 3.D [第1题,生物圈包括大气圈底部、水圈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即生物圈不单独占有空间。结合图中A、B、C及大气圈的位置可判断出A为生物圈,B为水圈,C为岩石圈。第2题,水圈的水处于不间断的循环运动之中,水圈是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第3题,生物圈包含了地球表层所有的生物,它非常活跃,是地球上极其特殊和重要的圈层。]
课时精练(二) 地球的圈层结构
(时间:45分钟 满分:60分)
(1—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读某地地震波传播速度随深度的变化图,回答1~3题。
1.该地莫霍面大约位于地下( )
A.5 km处 B.17 km处
C.33 km处 D.2 900 km处
2.该地最可能位于( )
A.东非大裂谷 B.青藏高原
C.吐鲁番盆地 D.太平洋
3.下列关于图中表示的地震波及判断理由正确的是( )
A.横波 传播速度较慢 B.纵波 传播速度较慢
C.纵波 传播速度较快 D.横波 传播速度较快
1.A 2.D 3.C [第1题,该地地震波在向下传播过程中,速度在地下5 km处突然增大,故该地莫霍面大约位于地下5 km处。第2题,该地地壳特别薄,约5 km,只有大洋地壳符合这一特点。第3题,纵波在地壳中的传播速度较快,超过6 km/s。]
冰岛是欧洲第二大岛,全岛11.5%的面积被冰川覆盖,但冰岛是世界上地热资源最丰富的国家,85%的冰岛人口利用地热取暖。据此回答4~5题。
4.地热是来自地球内部的一种能源,一般认为它主要是地球内部熔岩的热量向地表传递产生的,这些熔岩主要分布在( )
A.地壳 B.上地幔
C.下地幔 D.地核
5.有关熔岩所在圈层与地壳间界面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该界面为古登堡界面
B.该界面处只有地震波的纵波能够穿过
C.该界面的地下深度在海洋上较大
D.地震波在该界面附近的传播速度明显加快
4.B 5.D [第4题,本题考查地球内部圈层。地幔上部存在一个由熔融状态物质组成的软流层,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材料中所说的地热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内部熔岩释放的能量,而熔岩物质主要分布在位于上地幔的软流层。第5题,本题考查地球内部圈层的特点。根据上题分析可知,熔岩所在圈层在上地幔,与地壳的界面是莫霍界面;横波和纵波均能穿过该界面,且波速明显加快;该界面的地下深度在陆地上比在海洋上大。]
读黄果树瀑布景观图,回答6~8题。
6.构成该景观的主体要素属于的圈层是( )
A.生物圈 B.水圈 C.岩石圈 D.地壳
7.在景观图中,代表自然地理系统中最活跃圈层的要素是( )
A.瀑布 B.岩石
C.树木花草 D.大气
8.该景观的形成过程,充分说明了( )
A.图中各圈层都是连续而不规则的,且都相互联系
B.图中的各圈层之间存在着物质迁移和能量转化
C.图中的各圈层是独立发展变化的
D.图中各圈层内部物质运动的能量都来自太阳辐射能
6.B 7.C 8.B [第6题,景观图中涉及的圈层有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该景观的主体要素是瀑布,应归属于水圈。第7题,生物圈是最活跃的圈层。第8题,该瀑布的形成说明地球圈层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它们之间不断进行着物质迁移与能量转化。各圈层内部物质运动的能量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分别是地球内能、重力能、太阳辐射能。]
读我国青岛—拉萨地形起伏与相应地壳厚度变化对比剖面图,回答9~10题。
9.图中M面为( )
A.地表 B.莫霍面
C.软流层 D.古登堡面
10.下列有关图示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地形高低与地壳厚度变化基本呈正相关
B.距海越远,地壳厚度越大
C.山地、高原地区的地壳厚度较平原地区厚
D.板块碰撞挤压处的地壳厚度一般比周围地区厚
9.B 10.B [第9题,M面在青藏高原地区的深度可达70 km,在青岛附近的深度约为30 km。由所学知识可知,图中M面为地壳和地幔分界面——莫霍面,故选B。第10题,地形起伏与地壳厚度变化基本呈正相关,即地势越高,地壳厚度越大,A项不符合要求;距海远近与地壳厚度无相关性,B项符合要求;山地、高原地区的地壳厚度较平原地区厚,C项不符合要求;板块碰撞挤压处的地壳厚度一般比周围地区厚,D项不符合要求。]
读如图,完成11~12题。
11.组成该山体岩石的矿物,直接来自( )
A.地表 B.地壳上部
C.地壳下部 D.地幔
12.在岩石圈的物质循环中,该山体岩石在地球表层,可以转换成( )
A.喷出岩 B.侵入岩
C.沉积岩 D.变质岩
11.D 12.C [第1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火山正在喷发,火山喷发会产生岩浆、碎屑物质和气体;岩浆冷却后,与碎屑物质一起,沉积在山体表面;因此组成该山体的岩石,主要是火山喷发的产物。火山喷发的物质来源,主要来自上地幔的软流层,因此D正确。第12题,岩浆岩,可以转化为沉积岩(地表)和变质岩(地下);在地表,岩浆岩经过风化、侵蚀、搬运、堆积等外力过程,逐渐沉积,固结成岩;在地下,在高温高压的环境下,会发生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题干中说的是地表,因此C的沉积岩正确。]
13.(10分)读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
(1)图中甲、乙是地球内部的两个不连续面,其名称分别是:甲____________,乙____________。(3分)
(2)当A地发生地震时,B、C、D、E、F五个观测点都测到了A地发出的地震波,B测得的地震震级为8.3 级,对B、E两点所测到的纵波波速进行比较,波速较快的是________观测点,造成两地波速差异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3)请在图中用斜线画出接收不到横波的区域。(3分)
解析:第(1)题,主要考查地下两个不连续面,即地壳与地幔的分界面莫霍界面和地幔与地核的分界面古登堡界面。第(2)题,主要考查地震波的传播特点,从A至B只经过地壳,从A至E,经过地壳和地幔,纵波在地壳和地幔中的传播速度不同。第(3)题,地核的外核为熔融状态,横波不能通过。
答案:(1)莫霍界面 古登堡界面
(2)E 纵波在地幔中的传播速度要高于在地壳中的传播速度
(3)如图(过A点作地核外缘小圆的切线,两线之间部分为接收不到横波的区域)。
14.(14分)结合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京时间2018年10月31日16时29分,在四川省凉山州西昌市(27.7°W,102.08°E)发生里氏5.1级地震,震源深度19 km。
材料二 甲图为我国大陆部分地壳等厚度线图,乙图为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图。
(1)为探测莫霍界面的情况,在下列四地同时进行了地震波的测定,最迟从莫霍界面传来地震波的是( )(2分)
A.拉萨 B.乌鲁木齐
C.上海 D.北京
(2)掌握地震发生规律可有效减少危害,要了解地球各圈层组成物质和结构特征,目前主要的研究依据是______,乙图中A为________,B为________,并写出其判断依据。(6分)
(3)在地壳等厚度线图中,0 km表示________(界面)。说出甲图所示区域地壳厚度大致分布规律____________________,根据材料可以推断出,西昌市地震的震源位于______。(填地壳、地幔或地核)(6分)
解析:第(1)题,在地球的大范围固体表面,海拔越高,地壳越厚,拉萨位于青藏高原,海拔高,地壳厚度大,故地震波到达得晚。第(2)题,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目前主要依靠地震波;乙图中A的传播速度较B慢,故判断A为横波,B为纵波。第(3)题,地壳是指莫霍界面以上的部分,故地壳厚度为0,表示位于莫霍界面上。甲图中等值线的分布规律,直接读图即可得出。材料反映该次地震的震源深度为19 km,而大陆地壳的平均厚度约33 km,故判断地震震源位于地壳。
答案:(1)A
(2)地震波 横波 纵波 地震波的传播速度随着所通过物质的性质变化;纵波能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且速度快,横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
(3)莫霍界面 从西北向东南递减 地壳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63张PPT)
第二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课程标准及素养目标
1.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球圈层结构。2.依据地理要素,判断地球的圈层结构,并能够知道每个圈层的突出特征(区域认知)。3.依据地震波的不同类型,分析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和结构特点(综合思维)。4.通过对地球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认识,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念(人地协调观)。
新知导学 夯实基础
知识梳理
知识点一 地球的内部圈层
1.圈层划分依据
地震波在不同物质中的_________不同。如图所示,A为___波,B为___波。
注意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因为震级是表示地震释放能量大小的概念。
传播速度
横
纵
易错辨析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烈度吗?
一次地震可以有多个烈度,因为烈度受震中距、地质构造、建筑物抗震强度等因素的影响。
发生地震时,陆上行人与湖中船只上的游客感受的震动感觉是相同的吗?
不一样。处于街道上的行人首先感到地面上下颠簸,然后水平晃动,因为陆地上纵波、横波都能通过,且纵波传播速度比横波快;处于湖中船上的人只能感到上下颠簸,因为只有纵波能在液体中传播,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
2.分界面
D为________,F为_________。
3.内部结构
C为_____,E为_____,G为_______,H为_______。
4.圈层特点
(1)地壳:由岩石组成,厚度不一,大洋部分_____,大陆部分_____。
微思考 世界上地壳最厚和最薄的地方是哪里?
提示:最厚的地方是喜马拉雅山脉,最薄的地方是马里亚纳海沟。
(2)地幔:分为_______和________两部分,其中上地幔上部的_______被认为是岩浆的发源地。
莫霍面
古登堡面
地壳
地幔
外地核
内地核
较薄
较厚
上地幔
下地幔
软流层
知识链接
软流层又叫软流圈,位于上地幔上部,岩石圈之下,深度为80~400千米,是一个基本上呈全球性分布的地内圈层。软流层温度较高,但刚性较弱,能够长期缓慢变形,相对低温的、刚性的岩石圈可作为一个整体漂流在软流层之上。据地震波的传播可以推测:软流层的物质从总体上看仍是固态的,因为纵波、横波都能通过;然而波速的降低又能说明该层的物质较岩石要软要热些,这里软硬的差异是冷热的必然结果。
(3)岩石圈:由地壳和____________(软流层以上的上地幔)组成。
特别提醒
1.岩石圈不等于地壳。岩石圈不仅包含地壳而且还包含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部分。
2.生物圈渗透于水圈、大气圈和岩石圈的交界地带,不占有独立空间。
(4)地核:主要由___和___组成,分为_______和_______。
上地幔顶部
铁
镍
外地核
内地核
知识点二 地球的外部圈层
1.大气圈
指环绕地球的气体层,其下部的边界为地球海陆表面。大气的密度随着高度_____而逐渐减小。
2.水圈
是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_____的_______圈层。包括______(海洋、河流、湖泊等)、地下水、大气水、生物水等。
3.生物圈
广义上的生物圈是由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构成的圈层。狭义上的生物圈则指生物本身。生物圈并不单独占有空间,而是存在于________下层、整个_____和_______上层。
增加
连续
不规则
地表水
大气圈
水圈
岩石圈
微思考 为什么说生物圈是自然环境系统中最活跃的圈层?
提示:生物圈中的生物,不仅使自然界中的化学元素进行了迁移,而且改造了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从而使地球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因此,自然环境系统中最活跃的圈层是生物圈。
微思考 地球表层由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智慧圈五大圈层组成,“智慧圈”是哪个圈层?
提示:人类。
一、判断题
1.海洋地壳和大陆地壳厚度相同。 ( )
2.软流层位于上地慢,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 )
3.地震发生时,位于震中地面上的人们先感觉到上下颠簸,然后左右摇晃。 ( )
4.从地幔到地壳,地震波的传播速度越来越慢。 ( )
5.生物圈就是地表生物的总称。 ( )
6.水圈的水是不停流动的,是最活跃的圈层。 ( )
自我诊断
×
√
√
√
×
×
二、选择题
北京时间2021年3月20日17时09分,日本本州东岸近海(38.43°N,141.84°E)发生里氏7.0级地震,震源深度大约60千米。据此完成1~2题。
1.此次地震震源可能位于
A.地壳 B.地幔
C.外地核 D.内地核
地壳厚薄不一,海洋地壳薄,一般为5~10千米,大陆地壳厚,平均厚度为39~41千米。据材料可知,此次地震发生在日本本州近海,震源深度约60千米,判断震源可能位于地幔。B正确。
√
2.此次地震震源所在地可能
A.由固体岩石组成 B.纵波完全消失
C.横波传播速度下降 D.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结合上题分析可知,此次地震震源位于地幔,地幔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上地幔的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D正确。上地幔上部的软流层呈熔融状态,A错误。横波和纵波在地幔的传播速度都增加,B、C错误。
√
读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部分),回答3~4题。
3.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的空间范围最接
近于
A.生物圈 B.水圈
C.①圈层 D.②圈层
生物包括动物和植物,人属于生物圈,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的空间范围最接近生物圈,A对。水圈中主要是海洋生物,B错。①圈层是大气圈,②圈层是岩石圈,不是人类最接近的圈层。C、D错。
√
4.下列有关图中各地球圈层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水圈都分布在海平面以下
B.生物圈孕育于其他圈层中
C.①圈层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递减
D.②圈层中硅镁层在大洋洋底缺失
√
水圈、大气圈、岩石圈有交错在一起的部分,所以水圈不都分布在海平面以下,A错。生物圈主要分布在这个交错地带,所以说孕育于其他圈层中,B对。①圈层在底部的对流层的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递减,中部平流层随高度增加而温度增加,C错。②圈层中硅铝层在大洋洋底缺失,不是硅镁层,D错。
三、填图题
写出如图中数字符号的含义。
图1:①_________,②______,③______。
图2:④_________,⑤_________,⑥______。
返回
莫霍面
地幔
地核
大气圈
生物圈
水圈
合作探究 素能提升
探究点一 地球的内部圈层
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2021年01月19日02时21分在黄海海域(北纬35.79°,东经123.97°)发生4.6级地震,震源深度12千米。
问题1 判断此次地震震源处在地球内部圈层中的哪一层? (综合思维)
提示:地幔。
问题2 此次地震发生的能量是如何传到地面的?(综合思维)
提示:地震发生的能量以地震波的形式传到地面。
问题3 地震发生时,蓬莱区的人有怎样的震感?为什么?(地理实践力)
提示:处在蓬莱区的人首先感到地面上下颠簸,然后水平晃动,因为陆地上纵波、横波都能通过,且纵波传播速度比横波快。
情境探究
1.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划分及特征
以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为界,可以将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层。具体如下所示:
核心归纳
圈层名称 分层面 深度/千米 物质形态 特征
地壳 莫霍面
古登堡面 17(平均) 固态 由岩石组成的坚硬外壳,厚度不均,大洋部分薄,大陆部分厚
幔地 上地幔 1 000 固态 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
下地幔 温度、压力、密度均增大
地核 外核 2 900 液态或熔
融状态 横波不能通过
内核 5 150 固态 温度很高,密度、压力都很大
2.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结构特征
根据地壳化学组成的差异和地震波传播速度的不同,将地壳分为上下两层(如图),这两层的物质组成和结构有着明显的区别(如下表)。
分层 名称 主要成分 密度 分布
上层 硅铝层 由硅、铝成分较多的花岗岩类组成 小 不连续分布;在大洋底部非常罕见,即使有也非常薄
下层 硅镁层 由镁、铁、钙、玄武岩类组成,成分增多 大 连续分布;大陆和大洋地壳中都有分布
3.地壳与岩石圈的区别与联系
地壳位于莫霍面以上,是地球表面一层薄薄的、由岩石组成的坚硬的外壳。岩石圈不同于地壳,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二者关系如图所示:
4.地震波的应用
(1)根据地震波在地球介质中传播的规律来研究地球内部的结构、矿产资源和油气资源的分布以及与大型工程建设相关的近地表地层的复杂结构。
(2)在油田开发中的应用。人们通过研究地震波在地下岩石中的传播规律来确定被研究储层的岩性、物性及含气性,从而为油田开发提供决策支持。
(3)工程探测。在工程实施当中,地质条件复杂、施工环境恶劣、施工工艺不规范、工序不严格等诸多因素,可能导致混凝土结构存在振捣不密实、存有孔洞、出现蜂窝状等问题,从而给隧道、桥梁以及其他土木工程项目中的结构体带来质量隐患。因此常用地震CT对土木工程进行勘探。
如图示意地震波波速的变化,据此可以了解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回答1~2题。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①—地壳,②—地幔,③—地核
B.在①层中的地震波波速随深度加深而增快
C.甲波由①层进入②层波速急剧上升
D.乙波无法通过地幔
典题应用
√
根据深度和波速的大小及变化可知,①为地壳和地幔,②为外地核,③为内地核;甲波由①层进入②层波速急剧降低;乙波为横波,可在地幔中通过。
2.图中的X处即为
A.莫霍面
B.古登堡面
C.岩石圈与软流层交界处
D.内地核与外地核交界
X处为地幔和地核的分界面,是古登堡面。
√
2021年4月9日位于加勒比海圣文森特岛上的苏弗里耶尔火山喷发。下面两图分别示意火山喷发景观和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据此完成3~4题。
3.从火山口喷发出的炽热岩浆,一般来源于
A.①圈层
B.②圈层
C.③圈层
D.④圈层
一般认为岩浆来源于上地幔上部的软流层,图中②圈层为地幔,故选B项。
√
4.下列关于地球内部圈层特点
的叙述,正确的是
A.①圈层海洋部分的厚度较陆
地大
B.②圈层横波不能通过
C.③圈层最可能为液态
D.④圈层的温度较低,压力和密度较小
①圈层为地壳,大陆部分厚度比海洋大;②圈层为地幔,其物质以固态为主,横波可以通过;③圈层为外地核,横波不能通过,可能为液态;④圈层为内地核,温度很高,压力和密度很大。C项正确。
√
探究点二 地球的外部圈层
2020年11月10日,我国载人潜水器“奋斗者”号在世界最深的马里亚纳海沟成功坐底,下潜深度达10 909米,再一次创造了我国载人深潜的新纪录。“奋斗者”号这次在海底停留了6个小时。执行拍摄、巡航、采样等一系列深海勘探考察活动。利用潜水器集成的机械设备采集了沉积物、矿物、深海水样以及深海生物等样本,并在深海完成了与海面上的通话,还带回了一些海底地形地貌、海洋生物等珍贵的图像资料。
情境探究
问题1 分析“奋斗者”号下潜的位置处于地球的哪个圈层?该圈层是否都分布在海平面以下?(综合思维)
提示:水圈。该圈层是地表和近地表各种形态水体的总称,其主体是海洋,还包括陆地上的河流、湖泊、沼泽、冰川、地下水等。因此,该圈层不是都分布在海平面以下。
问题2 “奋斗者”号最大下潜深度的位置处于哪一大板块上?该板块属于地球的哪个圈层?(区域认知)
提示:太平洋板块。岩石圈。
地球外部圈层的概况比较
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这些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各外部圈层的概况、特点见下表:
核心归纳
外部圈层 概念 组成 其他
大气圈 包裹地球的气体层 气体和悬浮物质,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 厚度2 000~3 000千米,是地球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水圈 地表和近地表的各种形态水体的总称 地表水、地下水、大气水、生物水等 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且处于不间断的循环运动之中
生物圈 地球表层生物的总称 生物及其生活环境 生物圈与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是最活跃的圈层
读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回答5~6题。
5.关于图中各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球外部圈层由A、B、C、D四部分组成
B.地球内部圈层由E、F、G三部分组成
C.外部圈层的温度总体上高于内部圈层
D.圈层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形成自然环境
典题应用
读图可知,A为大气圈,B为生物圈,C为水圈,D为地壳,E、F和软流层共同构成地幔,G为地核。地球外部圈层温度总体上低于内部圈层,C错误。圈层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
√
6.地球各圈层中
A.水圈由地球上各种水体构成,连续但不规则
B.大气圈是由不同类型气体组成的,干燥洁净
C.生物圈是各种类型的生物的总称,生机勃勃
D.岩石圈由莫霍界面以上的岩石组成,厚度不均
水圈由地球上各种水体构成,连续但不规则,A正确。大气圈是由干洁空气、水汽和固体杂质组成的,B正确;生物圈是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环境的的总称,生机勃勃,C错误;岩石圈由软流层以上的岩石组成,厚度不均,D错误。
√
读图,回答7~8题。
7.图中甲、乙、丙、丁所代表的地球圈层依次是
A.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
B.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
C.生物圈、水圈、岩石圈、大气圈
D.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水圈
据图可知,丁指向甲通过蒸腾作用,说明丁为生物圈,甲是大气圈;乙指向丙通过下渗作用,说明乙为水圈,丙为岩石圈。
√
8.乙圈层的主要特点是
A.连续但不规则
B.主要由岩石组成
C.无固定空间位置
D.主要由气体组成
据上题知,乙圈层为水圈,水圈是一个连续但分布不规则的圈层;水圈由呈固态、液态、气态分布于海洋、陆地、大气中的各种水体共同组成。
√
知识网络
学习小结
重点必背
1.地震波主要有横波和纵波两种类型。纵波传播速度快于横波,纵波能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
2.根据地震波在地下不同深度传播速度的变化,可将地球的内部圈层分为三层:地壳、地幔和地核。
3.地壳指地表至莫霍面之间的部分。地壳是地球的坚硬外壳,它由岩石组成。地壳的厚度不均,平均厚度为17千米。大洋地壳部分较薄,平均厚度为5~10千米;大陆地壳平均厚度为39~41千米,但各地差异很大。
4.莫霍面以下至古登堡面之间部分是地幔。地幔可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在上地幔上部,物质组成与地壳相似,但由于温度超过物质熔点,物质处于熔融状态,这一部分称为软流层。软流层被认为是岩浆的发源地。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的上地幔),合称岩石圈。
5.古登堡面以下至地心为地核,它主要由铁和镍组成。地核分为外地核和内地核。研究表明,外地核可能呈熔融状态,包围着内地核。内地核由于压力极大,铁原子和镍原子被挤到一起形成一个固态金属球。
6.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三个圈层。这些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形成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
7.大气圈是环绕地球的气体层,其下部边界为地球海陆表面,2 000~ 3 000千米的高空可大致看作大气的上界。大气的密度随着高度增加而逐渐减小。
8.水圈是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的不规则圈层。包括地表水(海洋、河流、湖泊等)、地下水、大气水、生物水等。
9.广义上的生物圈由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构成的圈层。狭义上的生物圈指生物本身。生物圈存在于大气圈的下层、整个水圈和岩石圈上层。生物绝大部分集中在地面以上100米至水面以下200米之间,这是生物圈的核心部分。
返回
随堂演练 对点落实
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这些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读地球圈层构造示意图,回答1~3题。
1.图中所示的圈层A、B、C分别是
A.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B.生物圈、岩石圈、水圈
C.岩石圈、水圈、生物圈 D.生物圈、水圈、岩石圈
生物圈包括大气圈底部、水圈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即生物圈不单独占有空间。结合图中A、B、C及大气圈的位置可判断出A为生物圈,B为水圈,C为岩石圈。
√
2.B圈层是一个
A.不连续但规则的圈层
B.连续、不规则的圈层
C.连续且规则的圈层
D.不连续、不规则的圈层
水圈的水处于不间断的循环运动之中,水圈是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
3.A圈层不同于其他圈层的特点是
①包含了地球上大部分的生物
②不单独占有空间,渗透于其他圈层之中
③占有独立空间,厚度约为300米
④是地球上非常活跃的特殊圈层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生物圈包含了地球表层所有的生物,它非常活跃,是地球上极其特殊和重要的圈层。
√
返回
课时精练
读某地地震波传播速度随深度的变化图,回答1~3题。
1.该地莫霍面大约位于地下
A.5 km处
B.17 km处
C.33 km处
D.2 900 km处
该地地震波在向下传播过程中,速度在地下5 km处突然增大,故该地莫霍面大约位于地下5 km处。
√
2.该地最可能位于
A.东非大裂谷
B.青藏高原
C.吐鲁番盆地
D.太平洋
该地地壳特别薄,约5 km,只有大洋地壳符合这一特点。
√
3.下列关于图中表示的地震波及判断理由正确的是
A.横波 传播速度较慢
B.纵波 传播速度较慢
C.纵波 传播速度较快
D.横波 传播速度较快
纵波在地壳中的传播速度较快,超过6 km/s。
√
冰岛是欧洲第二大岛,全岛11.5%的面积被冰川覆盖,但冰岛是世界上地热资源最丰富的国家,85%的冰岛人口利用地热取暖。据此回答4~5题。
4.地热是来自地球内部的一种能源,一般认为它主要是地球内部熔岩的热量向地表传递产生的,这些熔岩主要分布在
A.地壳 B.上地幔
C.下地幔 D.地核
本题考查地球内部圈层。地幔上部存在一个由熔融状态物质组成的软流层,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材料中所说的地热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内部熔岩释放的能量,而熔岩物质主要分布在位于上地幔的软流层。
√
5.有关熔岩所在圈层与地壳间界面的说法,正确的是
A.该界面为古登堡界面
B.该界面处只有地震波的纵波能够穿过
C.该界面的地下深度在海洋上较大
D.地震波在该界面附近的传播速度明显加快
本题考查地球内部圈层的特点。根据上题分析可知,熔岩所在圈层在上地幔,与地壳的界面是莫霍界面;横波和纵波均能穿过该界面,且波速明显加快;该界面的地下深度在陆地上比在海洋上大。
√
6.构成该景观的主体要素属于的圈层是
A.生物圈 B.水圈
C.岩石圈 D.地壳
景观图中涉及的圈层有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该景观的主体要素是瀑布,应归属于水圈。
√
7.在景观图中,代表自然地理系统中最活跃圈层的
要素是
A.瀑布 B.岩石
C.树木花草 D.大气
生物圈是最活跃的圈层。
√
8.该景观的形成过程,充分说明了
A.图中各圈层都是连续而不规则的,且都相互联系
B.图中的各圈层之间存在着物质迁移和能量转化
C.图中的各圈层是独立发展变化的
D.图中各圈层内部物质运动的能量都来自太阳辐射能
该瀑布的形成说明地球圈层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它们之间不断进行着物质迁移与能量转化。各圈层内部物质运动的能量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分别是地球内能、重力能、太阳辐射能。
√
读我国青岛—拉萨地形起伏与相应地壳厚度变化对比剖面图,回答9~10题。
9.图中M面为
A.地表 B.莫霍面
C.软流层 D.古登堡面
M面在青藏高原地区的深度可达70 km,在青岛附近的深度约为30 km。由所学知识可知,图中M面为地壳和地幔分界面——莫霍面,故选B。
√
10.下列有关图示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地形高低与地壳厚度变化基本呈正相关
B.距海越远,地壳厚度越大
C.山地、高原地区的地壳厚度较平原地区厚
D.板块碰撞挤压处的地壳厚度一般比周围地区厚
地形起伏与地壳厚度变化基本呈正相关,即地势越高,地壳厚度越大,A项不符合要求;距海远近与地壳厚度无相关性,B项符合要求;山地、高原地区的地壳厚度较平原地区厚,C项不符合要求;板块碰撞挤压处的地壳厚度一般比周围地区厚,D项不符合要求。
√
读如图,完成11~12题。
11.组成该山体岩石的矿物,直接来自
A.地表 B.地壳上部
C.地壳下部 D.地幔
从图中可以看出,火山正在喷发,火山喷发会产生岩浆、碎屑物质和气体;岩浆冷却后,与碎屑物质一起,沉积在山体表面;因此组成该山体的岩石,主要是火山喷发的产物。火山喷发的物质来源,主要来自上地幔的软流层,因此D正确。
√
12.在岩石圈的物质循环中,该山体岩石在地球表
层,可以转换成
A.喷出岩 B.侵入岩
C.沉积岩 D.变质岩
岩浆岩,可以转化为沉积岩(地表)和变质岩(地下);在地表,岩浆岩经过风化、侵蚀、搬运、堆积等外力过程,逐渐沉积,固结成岩;在地下,在高温高压的环境下,会发生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题干中说的是地表,因此C的沉积岩正确。
√
13.(10分)读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
(1)图中甲、乙是地球内部的两个不连续面,其名称分别是:甲____________,乙____________。(3分)
莫霍界面
古登堡界面
主要考查地下两个不连续面,即地壳与地幔的分界面莫霍界面和地幔与地核的分界面古登堡界面。
(2)当A地发生地震时,B、C、D、E、F五个观测点都测到了A地发出的地震波,B测得的地震震级为8.3 级,对B、E两点所测到的纵波波速进行比较,波速较快的是____观测点,造成两地波速差异的原因是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E
纵波在地幔中的传播速度要高于在地壳中的传播速度
主要考查地震波的传播特点,从A至B只经过地壳,从A至E,经过地壳和地幔,纵波在地壳和地幔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3)请在图中用斜线画出接收不到横波的区域。(3分)
答案:如图(过A点作地核外缘小圆的切线,两线之间部分为接收不到横波的区域)。
地核的外核为熔融状态,横波不能通过。
14.(14分)结合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京时间2018年10月31日16时29分,在四川省凉山州西昌市(27.7°W,102.08°E)发生里氏5.1级地震,震源深度19 km。
材料二 甲图为我国大陆部分地壳等厚度线图,乙图为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图。
(1)为探测莫霍界面的情况,在下列四地同时进行了地震波的测定,最迟从莫霍界面传来地震波的是(2分)
A.拉萨 B.乌鲁木齐
C.上海 D.北京
√
在地球的大范围固体表面,海拔越高,地壳越厚,拉萨位于青藏高原,海拔高,地壳厚度大,故地震波到达得晚。
(2)掌握地震发生规律可有效减少危害,要了解地球各圈层组成物质和结构特征,目前主要的研究依据是_______,乙图中A为______,B为______,并写出其判断依据。(6分)
答案:地震波的传播速度随着所通过物质的性质变化;纵波能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且速度快,横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
地震波
横波
纵波
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目前主要依靠地震波;乙图中A的传播速度较B慢,故判断A为横波,B为纵波。
(3)在地壳等厚度线图中,0 km表示_________(界面)。说出甲图所示区域地壳厚度大致分布规律________________,根据材料可以推断出,西昌市地震的震源位于______。(填地壳、地幔或地核)(6分)
莫霍界面
从西北向东南递减
地壳
地壳是指莫霍界面以上的部分,故地壳厚度为0,表示位于莫霍界面上。甲图中等值线的分布规律,直接读图即可得出。材料反映该次地震的震源深度为19 km,而大陆地壳的平均厚度约33 km,故判断地震震源位于地壳。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