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检测(一)
(限时:75分钟。总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周公东征后在战略要冲设置隶属中央的地方军政机构,诸侯作为周王派遣到地方政区的主官,需要接受中央任免与监督。三卿等地方封国的主要官僚,由中央直接任命。这表明( )。
A.周初君主专制制度初步建立起来
B.内外服制度有利于对地方的管理
C.周公创立分封制协调了央地矛盾
D.周初央地关系带有中央集权属性
2.清朝康熙皇帝常以日食等灾异督责大臣。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正月,谕大学士、九卿曰:“元旦日食……政或有阙失,诸臣确议以闻。”此传统一直保持下来,直到同治年间仍有类似诏书。清朝统治者的这类行为实际上反映了( )。
A.天人感应的影响 B.官员行为的失当
C.迷信思想的延续 D.君主专制的加强
3.元朝的行省制度不是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地方分权,它的实行既是为了避免宋代过度分权造成行政效率低下,也是为了避免出现类似唐末五代藩镇割据的局面。这说明行省( )。
A.主要着力于政治与军事控制
B.是地方行政制度调整的产物
C.彻底缓和了中央与地方矛盾
D.成为最高地方行政区划机构
4.宋、元、明三朝监察官员的选拔基本遵循“台官自选”的原则;清朝顺治时期则规定:“科道官考选、差遣、内升、外转俱候朕裁定,永著为例。”这一变化( )。
A.实现了监察权力的独立
B.削弱了地方政府的权力
C.扩大了监察官员的职权
D.适应了加强皇权的需要
5.孟德斯鸠认为,古罗马政体的优良之处在于:它自建立以来,借助人民的精神、元老院的力量和某些官员的威望,使所有滥权行为都得到了矫正。他意在强调罗马政体( )。
A.蕴含着权力制衡的因素
B.缓和了社会矛盾
C.是三权分立思想的源头
D.避免了绝对权力
6.下表所示是某时期英国议会的一则令状。据此可知,当时( )。
主教及其他高级教士、郡守、男爵、郡属骑士、市民代表和市民议员、其他辖区的人士:遵照国王陛下的旨意,你们需赶赴议会。国王非常感谢各位前来参会,也希望大家不久便能返回各自的家园,所以诸位要抓紧时间迅速赶来,不得延误。不过主教、郡守、男爵、审判官、法官及其他王室议事会成员如果没有国王的特别指令则不得擅自离会。你们还需要留在议事会行使职责、处理公务。
A.英王在议会中居于中心地位
B.责任内阁制度亟须完善
C.市民阶层成为议会主导力量
D.英国教会摆脱教廷控制
7.英国学者贝蒂·肯波指出,从“光荣革命”到1832年议会改革,英国国王和下议院的权力分配关系在不断变化着。其中1689年至1716年是国王和下议院“确定关系”的时期;1716年至1783年是两者关系保持“均衡”的时期;在1784年至1832年,两者之间的均衡关系遭到破坏。这说明“光荣革命”后英国( )。
A.君主立宪政体逐渐完善
B.国王依然享有行政立法大权
C.国家政体没有彻底改变
D.议会尚未成为国家权力中心
8.从苏格拉底时代到近代以前,西方主流学界对“民主政治”的评价普遍较低,认为它是暴民政治的代名词;但到了近代,它逐渐摆脱了这种不光彩的色调,成为政治正确的代名词与时代发展的潮流,也是西方向世界推广的核心价值之一。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 )。
A.雅典民主的局限性
B.世界市场的不断拓展
C.启蒙思想家的宣传
D.民主政治内涵和形式的发展
9.(改编)下表为1912—1913年江苏各县知事的出身经历简表(单位:人)。
总人数 拥有科举功名者 不具有科举功名、只受过新式教育者 有清朝为官或任差经历者
185 134 46 139
这一现象( )。
A.反映了新旧交替的社会特征
B.是南北势力妥协的结果
C.说明封建残余思想根深蒂固
D.埋下了帝制复辟的隐患
10.1939年,朱德指出,“在中国,由议会选举政府,决定施政方针,边区是第一个”。1940年,毛泽东再次强调这种政权“是一切赞成抗日又赞成民主的人们的政权,是几个革命阶级联合起来对于汉奸和反动派的民主专政”。这说明边区政府( )。
A.性质是工农民主的政权
B.脱离了国民政府管辖
C.适应了当时战争的需要
D.仿行苏联的政治制度
11.民间歌曲往往带有时代印记。下图所示是中国近代某时段出版的歌曲集《人权之歌》(反饥饿反内战歌选),其中有《人权之歌》《美国货害人精》等歌曲。据此可知,这些歌曲( )。
A.揭露了袁世凯破坏共和的阴谋
B.讴歌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
C.激励了全国民众参与抗战的热情
D.批判了国民党倒行逆施的恶行
12.1954年,中共中央提出,在没有党组织的12万个新区乡村、2万个老区乡村中建立党组织。此后,中共中央又在第一次全国农村党的组织工作会议上要求,1955年到1957年再发展200万到300万农村新党员,使农村党员总数达到600万至700万。这些规划有利于( )。
A.促进农村经济的恢复
B.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
C.维护人民的政治权利
D.组织建设促进社会过渡
13.孝文帝的定姓族使魏晋以来的“士族传统”完成了具体化和制度化转变,其实质是采取强制方式,加快鲜卑贵族向封建士族地主的转化,使汉族的门阀制度在北魏迅速得到推广。孝文帝此举意在( )。
A.整合政治认同以维护统治
B.移风易俗消弭民族差异
C.凝聚鲜卑贵族集团的力量
D.借鉴汉族政权统治智慧
14.(改编)下表所示是两则取自《商子》的材料。这反映了当时秦国( )。
《画策》 “父遗其子,兄遗其弟,妻遗其夫,皆曰:‘不得(不打胜仗),无(勿)返’”
《赏刑》 “富贵之门必出于兵,是故民闻战而相贺也,起居、饮食所歌谣者,战也”
A.民间私斗风气影响军队战力
B.军队的战斗力及国家动员能力强大
C.变法得到广大民众普遍拥护
D.商鞅变法深刻影响社会心理和行为
15.下图所示为谭嗣同于1898年写的家书,其中画线部分文字为:朝廷毅然变法,国事大有可为。这可用来说明( )。
A.百日维新的影响力度
B.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
C.维新志士的周密计划
D.思想交锋的激烈程度
16.1985年5月,党中央推行教育改革,改革高等学校的招生计划和毕业生分配制度,实行国家计划招生、用人单位委托招生和在国家计划外招收少量自费生三种办法……成立国家教育委员会,统筹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这表明,我国教育改革( )。
A.厘清了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关系
B.适应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
C.开启了我国高等院校调整的历程
D.解决了国家财政收入紧张的问题
二、非选择题(52分)
17.(13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必然结果就是贵族制让位于官僚制。官僚制是顺应中央集权和皇权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在官僚制时代,不管是旧贵族、新贵族,还是新兴的士人阶层,都必须通过任命转化为官僚,才能成为政体的直接参与者。从这个意义上说,贵族从分封制下的社会政治阶层转化成了郡县制下的社会阶层。成为官僚的贵族不再具有封地主人和天子臣属的双重身份,而仅仅只有天子臣属这一种身份。
材料二 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的调动、官吏的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显而易见,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
——摘编自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 特点与历史作用》
(1)根据材料一,指出分封制转型为郡县制所反映的政治体制的变化。(4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元代地方行政制度创新的主要内涵并分析其影响。(9分)
18.(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时期 时间 重大事件
中世纪时期 11—13世纪中期 英格兰王室逐渐建立起强大的中央集权,国王的权力得到巩固,但是,也面临着与贵族、教会等势力的权力斗争
议会崛 起时期 13世纪中后期—17世纪中期 13世纪,英国首次出现了由贵族和高级教士组成的议会。这个议会在14世纪逐渐发展为两院制,即上议院和下议院,君主制度开始与民主机构相结合
君主立宪制 度的建立 17世纪下半叶 在17世纪英国内战和“光荣革命”期间,君主立宪制度得到确立。“光荣革命”后,威廉三世和玛丽二世接受了《权利法案》,明确了君主的权力受到限制,国会在立法和税收等方面拥有更大的权力
政党政治 兴起时期 17世纪后期—18世纪 17世纪后期,英国两个主要政党——托利党和辉格党(后来演变为保守党和自由党)相互竞争,政权力量逐渐向议会集中
一人一票 的民主制 度的建立 19世纪 19世纪,英国进行了一系列选举改革,如1832年的第一次议会改革和1867年的第二次议会改革,逐渐实现了一人一票制的普选制度。这些改革扩大了参与政治的人口范围,加强了民主政治制度
——整理自程汉大《英国政治制度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归纳13—19世纪英国政治体制四个阶段的特征。(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1—19世纪英国政治体制发展变化的主要趋势。(7分)
19.(12分)在长期革命与建设的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根据自己的国情逐步推进人民民主政权的建设。
材料
时间 法律 内容节选
1931年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 苏维埃全政权是属于工人、农民、红军兵士及一切劳苦民众的……一切剥削人的人和反革命分子是没有选派代表参加政权和政治上自由的权利的……凡上述苏维埃公民在十六岁以上皆享有苏维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1941年 《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 在候选名单中确定共产党员只占三分之一,以便各党各派及无党无派人士均能参加边区民意机关之活动与边区行政之管理……保证一切抗日人民(地主、资本家、农民、工人等)的人权、政权、财权……
1954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十八岁的公民……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任选两个阶段,写一则历史短文,解读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进行政权建设的艰辛探索历程。(12分,要求:题目自拟,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20.(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历史的透视:一幅宣传画
《领到选民证》,20世纪50年代王绪阳绘(局部)
结合所学知识,以“《领到选民证》赏析”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12分,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参考答案
1.D 周公在战略要冲设置隶属中央的地方军政机构,分封诸侯到地方,中央直接任命地方封国的主要官僚,这些措施加强了西周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带有中央集权属性,D项正确;君主专制制度建立是在秦朝统一后,排除A项;内外服制度为商朝地方管理制度,排除B项;材料除了提及分封诸侯,还提及在战略要冲设置隶属中央的地方军政机构等加强对地方管控的举措,“分封制协调了央地矛盾”不能完整概括题干信息,排除C项。
2.D 据“常以日食等灾异督责大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皇帝将日食等自然界的灾异现象与政治联系起来,实际上反映了皇帝借此行为来巩固统治,起到了加强皇权的效果,D项正确;在古代传统观念中,君主被视为上天在人间的代表,“天人感应”思想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了君主的行为,而不是大臣的行为,排除A项;题干没有体现官员行为是否失当,只是统治者借灾异督责大臣,排除B项;题干所示更多是一种政治手段,并非迷信思想的延续,排除C项。
3.B 从题干中的“既是为了……也是为了……”可以看出,元朝的行省制是在吸取以前地方行政制度的经验教训基础上产生的,故选B项;元朝行省制度对地方的管理不仅包括政治与军事控制,还包括经济等方面,排除A项;C项“彻底”说法太绝对,排除;D项表述正确,但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4.D 根据材料可知,宋、元、明三朝监察官员的选拔基本遵循“台官自选”的原则,而清朝则是“俱候朕裁定,永著为例”,这说明监察官选拔权集中到了皇帝手中,适应了加强皇权的需要,D项正确;根据清朝时期监察官员“俱候朕裁定”可知,监察权并未独立,排除A项;题干不涉及地方政府,无法得出地方政府权力被削弱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只提及了监察官员的选拔和任用,不涉及监察官员的职权,排除C项。
5.A 根据材料“借助人民的精神、元老院的力量和某些官员的威望,使所有滥权行为都得到了矫正”可知,古罗马政体利用人民、元老院和有威望的官员对权力机构进行限制,防止滥权行为发生,这体现了古罗马政体蕴含着权力制衡的因素,A项正确;材料未提及社会矛盾缓和的问题,排除B项;C项结论仅由材料无法得出,排除;“避免了绝对权力”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
6.A 根据材料“遵照国王陛下的旨意,你们需赶赴议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英国议会君主制下,国王处于国家政权的中心,议会需要服从国王的指令,为国王服务,A项正确;责任内阁制建立后,国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与材料中国王处于政权中心地位不符,排除B项;材料表明市民阶层也需要参加国王召集的议会,但这不能体现市民阶层成为议会主导力量,排除C项;材料涉及的是王权在议会中的作用及其他力量与国王的关系,未涉及英国教会与罗马教廷的关系,排除D项。
7.A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1689年英国颁布《权利法案》,国王的权力受到法律限制,逐渐统而不治,从法律上确立君主立宪制;1721年沃波尔当选为首相,标志着国王失去行政权;1832年议会改革,增加了工业资产阶级在议会中的议席。在此过程中,英国的君主立宪制不断走向完善,故A项正确。“光荣革命”后,议会掌握立法权,排除B项;“光荣革命”后,英国政体从君主专制转为君主立宪,发生了根本转变,排除C项;“光荣革命”后,议会成为国家权力中心,排除D项。
8.D 根据材料可知,西方民主政治从评价较低到成为政治正确的代名词,主要是由于其内涵和形式的逐渐发展,启蒙运动时期,思想家们提出了民主价值观念的新内涵,强调个人自由、选举制度、法律平等等,使民主政治在理论上得到提升,D项正确;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的局限性是近代以前人们对民主政治评价普遍较低的原因,而材料强调的是近代民主政治摆脱了不光彩的色调,排除A项;世界市场的形成和拓展与民主政治的评价变化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项;启蒙思想家的宣传属于助推因素,但仍需以民主政治内涵和形式的发展作为基础,排除C项。
9.A 材料提及民国初年,江苏各县知事中“拥有科举功名者”“有清朝为官或任差经历者”占比很大,当然也有不少“不具有科举功名、只受过新式教育者”,由此可知江苏各县知事中,既有传统教育的出身者,也有新式教育的经历者,这反映了新旧交替的社会特征,故选A项。
10.C 据材料“是一切赞成抗日又赞成民主的人们的政权,是几个革命阶级联合起来对于汉奸和反动派的民主专政”并结合所学可知,边区政府是几个革命阶级联合起来的民主专政,这有利于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共同抗日,适应了全民族抗战的需要,C项正确;边区政府是几个革命阶级联合起来的民主专政政府,不仅仅是工农民主的政权,排除A项;抗战时期,边区政府作为民国地方政府,是国民政府管辖下的特别政府,未脱离国民政府管辖,排除B项;边区政府是当时中国特殊国情下的产物,不是仿行苏联的政治制度,排除D项。
11.D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反饥饿反内战”发生于解放战争时期,由于国民党的独裁统治,国统区人民的权益被严重破坏,加上国民党出卖国家利益,以致美国商品大肆倾销,所以这些歌曲批判了国民党倒行逆施的恶行,D项正确;从“反内战”“美国货”等信息可知,歌曲内容与袁世凯破坏共和和抗战关系不大,排除A、C两项;材料未体现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排除B项。
12.D 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规划有利于加强农村党组织建设,1954—1956年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农村党组织建设有利于促进社会过渡,D项正确;材料是对农村党组织的建设,而农村经济的恢复在1952年底就完成了,排除A项;材料是对农村党组织的建设,与农民的文化水平无关,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加强农村党组织的建设,加强党对农村的领导,而不是维护人民的政治权利,排除C项。
13.A 根据材料可知,孝文帝定姓族,加快了鲜卑贵族向封建士族地主的转化,使汉族的门阀制度在北魏迅速得到推广,有利于获得汉人的认可与合作,这体现出孝文帝强化政治认同以维护鲜卑统治,A项正确;“消弭民族差异”不是主要目的,且民族差异不可能完全消除,排除B项;材料所述举措的主要目的是整合政治认同以维护统治,而不是凝聚鲜卑贵族集团力量,排除C项;孝文帝借鉴汉族政权的统治方式或智慧,属于手段而不是目的,排除D项。
14.D 根据材料可知,秦国商鞅变法奖励耕战,致使秦国“父遗其子,兄遗其弟,妻遗其夫”,不打胜仗不许返回,而且人们听说要用兵都相互庆贺,起居饮食的习惯也与战争相关,这说明商鞅变法的政策已深入社会,深刻影响着人们的心理和行为,D项正确。
15.B 根据材料“朝廷毅然变法,国事大有可为”可知,谭嗣同对维新变法的前景十分乐观,对清政府抱有幻想,这是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之一,B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百日维新的影响力度,排除A项;材料并未体现维新志士的周密计划,排除C项;材料并未涉及思想交锋,排除D项。
16.B 由材料可知,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内容是实行三种招生方式,成立国家教育委员会统筹教育事业发展,使高等教育人才适应国家、用人单位的需要,结合1985年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可知,我国教育体制改革适应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B项正确;材料强调国家、单位与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并未强调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关系,排除A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已开启了高等院校调整,排除C项;材料主要涉及教育改革,与国家财政关联不大,排除D项。
17.【答案】(1)变化:从贵族体制到官僚体制;官僚从世袭到任命;从地方分治到中央集权。(4分,任答两点即可)
(2)内涵:创立了一种以行省为枢纽,以中央集权为主、辅以部分地方分权的新体制。(3分)
影响:行省制度较好地协调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国古代省制的开端。(6分)
【解析】第(1)问,据材料一“贵族制让位于官僚制……顺应中央集权和皇权的需要……都必须通过任命转化为官僚”可得从贵族体制到官僚体制;官僚从世袭到任命;从地方分治到中央集权。第(2)问第①小问,据材料二“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的调动、官吏的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可得创立了一种以行省为枢纽,以中央集权为主、辅以部分地方分权的新体制。第②小问,据材料二“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可得行省制度较好地协调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加强了中央集权;据所学行省制度的作用可得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国古代省制的开端。
18.【答案】(1)特征:13世纪中后期—17世纪中期,议会建立,两院制形成,君主制与民主机构相结合;17世纪下半叶,君主立宪制逐步形成,议会权力上升;17世纪后期—18世纪,政党政治时期,议会成为国家权力中心;19世纪,议会改革,普选制度建立,民主政治继续发展。(8分)
(2)趋势:从君主专制到议会政治(代议制度、政党政治);从绝对君主制到虚君制;从君权神授到君权民授;从“王在法上”到“王在法下”,议会逐渐成为国家权力中心;从国王恩荫制到考试选官制;从局部选举制到普选制。(任答两点即可,7分)
【解析】第(1)问,据材料“13世纪,英国首次出现了由贵族和高级教士组成的议会”“即上议院和下议院,君主制度开始与民主机构相结合”并结合所学可知,13世纪中后期—17世纪中期,议会建立,两院制形成,君主制与民主机构相结合;据材料“君主立宪制度得到确立”“明确了君主的权力受到限制,国会在立法和税收等方面拥有更大的权力”可知,17世纪下半叶,君主立宪制逐步形成,议会权力上升;据材料“17世纪后期,英国两个主要政党——托利党和辉格党”并结合所学可知,17世纪后期—18世纪,政党政治时期,议会成为国家权力中心;据材料“1832年的第一次议会改革和1867年的第二次议会改革,逐渐实现了一人一票制的普选制度”并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议会改革、普选制度建立,民主政治继续发展。第(2)问,据材料“英格兰王室逐渐建立起强大的中央集权,国王的权力得到巩固”“明确了君主的权力受到限制,国会在立法和税收等方面拥有更大的权力”可知,从君主专制到议会政治(代议制度、政党政治),从绝对君主制到虚君制;据材料“1832年的第一次议会改革和1867年的第二次议会改革,逐渐实现了一人一票制的普选制度”并结合所学可知,从君权神授到君权民授;据材料“明确了君主的权力受到限制,国会在立法和税收等方面拥有更大的权力”“政权力量逐渐向议会集中”并结合所学可知,从“王在法上”到“王在法下”,议会逐渐成为国家权力中心;据材料“英格兰王室逐渐建立起强大的中央集权,国王的权力得到巩固”并结合所学可知,从国王恩荫制到考试选官制;据材料“这些改革扩大了参与政治的人口范围,加强了民主政治制度”并结合所学可知,从局部选举制到普选制。
19.【答案】论题: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的不同历史时期,不断进行人民民主政权建设的探索。(2分)
阐释:土地革命时期,国共对峙。《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明确了苏维埃政权的性质,保障了工农劳苦大众、红军的政治权利,是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尝试。抗日战争时期,民族矛盾突出。《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创立抗日民主政权,通过“三三制”原则,建立边区政府,最大限度团结社会各阶层,扩大政权基础。抗日民主政权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壮大了抗日力量。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推行民主集中制,使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了可靠的制度保障。至此,人民民主政权正式确立。(8分,答出其中两个阶段即可)
综上,在人民民主政权的建设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依据国情,与时俱进,始终将人民利益放在首位,确保人民当家作主。(2分)
【解析】首先,概括主题,即指出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的不同历史时期,不断进行人民民主政权建设的探索。然后,结合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从党在不同阶段的主要任务、政权建设重大举措和意义等方面说明其主要历程,如土地革命时期,颁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明确苏维埃政权的性质,保障了工农和红军的政治权利,是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尝试;抗日战争时期,通过《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创立抗日民主政权,通过“三三制”原则,建立边区政府,团结各阶层,扩大政权基础,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壮大了抗日力量;新中国成立后通过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推行民主集中制,正式确立了人民民主政权。最后,升华认识,指出在建设人民民主政权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依据国情,与时俱进,始终将人民利益放在首位,确保人民当家作主。
20.【答案】论题:《领到选民证》赏析。
阐述:新中国成立后,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广大人民被压迫的现状得到改变。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初步推动了人民民主权利的实现。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国家根本法的形式规定了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奠定了新中国各项政治建设的基础,规范了政府和人民的关系,昭示了国家权力属于人民,显示了社会主义民主的广泛性。材料中的“选民证”就是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前夕进行准备工作的体现,说明我国人民的民主权利得到国家的保障,也说明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特征。(12分)
【解析】根据题干时间“20世纪50年代”“选民证”和所学知识可知,这体现了20世纪50年代初期的民主政治建设,因此关于《领到选民证》赏析的阐述可从新中国成立初期民主政治发展的表现、对人民民主权利的保障及民主政治建设的影响等角度进行,最后进行归纳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