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限时:20分钟。总分:6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基础达标】
1.春秋时期,诸侯王曾多次接受并重用大夫荐举的官员,将相往往由国君从平民中提拔任命,中下级官吏则通过“养士”和“军功”培养。这表明( )。
A.察举制已经形成 B.君主的选官权旁落
C.世官制受到冲击 D.举荐人才成为共识
2.汉初察举制度下,地方长官在辖区内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人才经过试用考核,中央再任命官职。这一制度的实施( )。
A.有助于选拔具有真才实学的官员
B.推动了贵族政治彻底终结
C.使得地方政府完全控制了用人权
D.保证了官员队伍廉洁高效
3.西晋初年,刘寔在《崇让论》中说:“官职有缺,主选之吏不知所用,但案官次而举之。同才之人先用者,非势家之子,则必为有势者之所念也。”造成这一现象的制度因素是( )。
A.分封制 B.三公九卿制
C.世卿世禄制 D.九品中正制
4.它的创新之处在于“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其最大合理性“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客观上激发了个人的奋斗精神。这种古代选官制度是( )。
A.军功爵制 B.科举制
C.察举制 D.九品中正制
5.据专家研究统计,两宋科举共取士115 427人,平均每年361人。以年平均数计,宋代的取士人数约为唐代的5倍,元代的30倍,明代的4倍,清代的3.4倍。上述统计与下列现象最为契合的是( )。
A.“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B.“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
C.“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D.“愚以为八股之害,等于焚书”
【拓展提升】
6.出土于江苏连云港尹湾汉墓的木牍《集簿》记录了东海郡的行政建置、吏员设置、户口、垦田和钱谷出入等方面的年度统计数据,作呈报朝廷之用,类似于地方工作报告。该文物可用于考证汉代( )。
A.中央官制的结构
B.地方官员的考核
C.疆域的大致范围
D.监察体系的发展
7.《汉官典职仪》记载:“刺史班宣,周行郡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以六条(监察的六个内容)问事,非条所问,即不省(省,察也)。”这说明汉代刺史( )。
A.位高权重
B.专治冤狱
C.司法独立
D.职权有限
8.两汉时期社会评品之风盛行,这种对人物的评品,在东汉时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后汉书·许劭传》记载,许劭与其兄许靖咸誉高名,爱好评论乡里人物之曲直,每月更换品题,以致汝南有“月旦评”之风。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基于( )。
A.分科考试选官制的建立
B.察举制度的实施
C.九品官人之法的推行
D.社会环境的宽松
9.(原创)从汉献帝时期到东晋时期,门阀出身的官员在官场上所占的比例从约30%升至80%左右;但到陈朝时,门阀的社会声望、政治影响力、人才实力都大幅下降。由此可见,陈朝( )。
A.选官权被士族把持
B.军功成为选官的依据
C.选官制度发生根本改变
D.九品中正制受到冲击
10.考课是古代官吏考核制度的一种。唐代官员的考课等级共分九等,获得中上以上等级者,每进一等,加禄一季;获得中中者,保持本禄不变;获得中下以下等级者,每退一等,减禄一季。据此可知,唐代的考课制度( )。
A.是科举制度发展的产物
B.是维护等级制度的工具
C.保证了政治局面的稳定
D.有利于国家吏治的改善
11.(原创)唐太宗时期,宰相多由御史台的御史大夫提拔,根据唐制,御史言事需要先上报御史台长官方可奏报。到了宋仁宗时期,掌管御史台的刘子仪明确规定,凡是御史有事进奏,无需上报,直接向皇帝上奏。这说明唐宋时期御史台发展的特点是( )。
A.独立性逐渐增强 B.体现了台谏合一
C.受行政部门制约 D.监察权逐渐减弱
12.(改编)明朝吏部司官的铨选实行分省配额制,除个别地区外,遵循“省必一人”原则。嘉靖年间,吏部官员高简引荐浙江人茅坤入吏部,挤占北直隶员缺,引发北直隶官员强烈不满,高简也因“引用私人、布植党与(羽)”被劾,受杖充军。明朝吏部司官的铨选( )。
A.增强了官僚群体的乡党意识
B.推动了区域经济均衡发展
C.促进了科举制的发展和完善
D.导致了官员之间相互倾轧
二、非选择题(12分)
13.(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时期 例证
秦汉:监察制度形成期 汉武帝时设置十三州部刺史,专职监察,但也会被派遣担任军事、出使、司法等具体使命。西汉末年,以御史中丞为台长的御史台建立
魏晋南北朝:监察制度巩固期 御史台脱离少府,完全独立。侍御史人数增加,可以监察太子、王公和文武百官,还可以“风闻言事”(根据传闻弹劾)。州变为行政区,地方监察削弱
隋唐宋元:监察制度成熟期 监察组织健全,职能广泛,法规较完备,选任有制度。御史台实行台、殿、察三院制,有谏官组织,地方监察系统完备。监察权严重掣肘行政权
明清:监察制度烂熟期 一台三院变为都察院一院制,但又形成道、科分工。监察机关职权高度膨胀,监察范围甚至涉及思想学术领域。出现特务监察——明厂卫、清密折,鼓励告密
——整理自王晓天《中国古代监察制度述论》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发展提炼一个论题,并加以阐述。(12分,要求:论题可大可小,可纵可横,写明论题,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参考答案
1.C 根据材料可知,春秋时期举荐制和军功爵制成为平民和中下级官吏的选官途径,传统的世卿世禄制受到了冲击,C项正确;汉朝时期察举制形成,排除A项;根据材料可知,君主只是接受大夫举荐的官员,并不代表君主的选官权旁落,排除B项;春秋时期世卿世禄依然具有一定影响,且由材料不能看到社会大众对举荐人才的态度,排除D项。
2.A 根据材料“地方长官……选取人才……推荐……考核,中央再任命官职”可知,地方推荐的人才必须经过考核才会被任命官职,这有利于考察官员的实干水平,选拔有才干的官员,故选A项;“彻底”一词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完全”一词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考核官员的实干能力,与官员的廉洁无关,排除D项。
3.D 根据材料“官职有缺,主选之吏不知所用,但案官次而举之。同才之人先用者,非势家之子,则必为有势者之所念也”及所学可知,随着门阀士族势力的发展,九品中正制的选官依据逐渐变为门第、出身,进而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D项正确。
4.B 据材料“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其最大合理性‘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可知,这一选官制度是科举制,B项正确。
5.A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代重文轻武,出现了“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局面,对科举考试尤其重视,因此科举录取人数大大增加,A项正确。
6.B 从《集簿》的内容“行政建置、吏员设置、户口、垦田和钱谷出入等”和功能“作呈报朝廷之用,类似于地方工作报告”可以看出,地方治理的效果是汉代考核地方官员的重要内容之一,B项正确;据材料可知,《集簿》类似于地方工作报告,与中央官制的结构无关,排除A项;仅凭材料不能判断汉代的疆域范围,排除C项;《集簿》主要记录地方钱谷出入等方面的“年度统计数据”,与监察体系无关,排除D项。
7.D 根据材料可知,汉代刺史负责监察,监察的主要依据是“六条问事”,其职权所规定的范围外,“不省”,说明汉代刺史的监察职能是在一定范围内实行的,即职权有限,D项正确;汉代刺史位卑权重,排除A项;B项是“六条问事”的内容之一,并非刺史的所有职能,排除;刺史负责的是监察而不是司法,排除C项。
8.B 据材料“两汉时期社会评品之风盛行,这种对人物的评品,在东汉时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汉时期的选官制度主要是察举制,再根据题干内容可知,“评品之风”在两汉时期盛行,如许劭和许靖的故事,他们“爱好评论乡里人物之曲直”,汝南甚至出现了“月旦评”的风气。据此可知,“察举”这一指挥棒导致了社会中“评品之风”盛行,B项正确。隋朝建立之后,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这与题干时间“两汉”不一致,排除A项;“九品官人之法”即九品中正制,该选官制度主要流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与题干时间“两汉”不一致,排除C项;两汉时期“评品”的主要内容是个人的道德、品行、才能,而这些内容正是察举制的标准,与“社会环境”无关,排除D项。
9.D 结合所学可知,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是士族门阀把持政权的工具。依据材料可知,陈朝以后,门阀势力的社会声望、政治影响力、人才实力都大幅下降,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士族垄断选官权的局面,说明九品中正制受到冲击,D项正确,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军功,而且九品中正制以门第族望作为选官依据,排除B项;选官制度发生根本改变的标志是隋唐时期科举制度的创立,陈朝时科举制度尚未创立,排除C项。
10.D 根据材料可知,唐代官员的升迁与考课成绩关系密切,这就促使官员不得不做好本职工作,不敢稍有松懈,这有利于国家吏治的改善,故D项正确;考课在秦汉时期就存在,排除A项;“考课等级共分九等”指的是唐代考课制度具有严密而公正的标准,与等级制度无关,排除B项;考课制度不能保证政治局面的稳定,安史之乱的发生就证明了这一点,排除C项。
11.A 根据材料可知,唐代御史台可能受宰相行政权力的影响,到了宋代,御史台直接对皇帝负责,不受行政部门制约,这说明御史台的独立性逐渐增强,故A项正确;台谏合一是宋代监察制度的一大变化,它表现为御史有谏官的议事权,谏官有了御史的监察权,但材料无法体现这个,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唐代御史台一定程度上受行政部门的制约,而宋代御史台不受行政部门影响,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作为最高的监察机构,御史台逐渐摆脱行政权的制约,这说明其监察权逐渐增强,故D项错误。
12.A 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明朝吏部司官的铨选基本遵循“省必一人”的原则,各省官僚对本省利益的维护,造成乡党意识的增强,久而久之,来自共同地域的官员容易相互勾结,进而形成乡党政治,造成政治腐败问题,A项正确。
13.【答案】示例
论题: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发展服务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2分)
阐述:在地方上,汉武帝设刺史加强对地方豪强和郡守、国相的监察;宋代的路作为一级监察区,四司皆有监察职能,知州旁设通判。地方监察系统日益完备,中央集权得到有效加强。而在中央,秦设御史大夫,其兼有监察百官的职能;魏晋以后,专职监察的御史台走向独立;唐宋进一步形成台、殿、察三院制;明清监察权高度膨胀,甚至出现特务监察。监察制度一切服务于皇权,君主专制日益强化。(8分)
由此可见,中国古代监察制度随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建立、巩固和发展而得到相应的发展,已然成为其中的一部分。(2分)
【解析】首先,据材料中不同时期的监察制度可知,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是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重要举措,据此拟定论题: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发展服务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然后进行阐述,阐述时对材料中的地方监察制度和中央监察制度分别进行说明,强调监察制度服务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并不断走向膨胀、强化;最后进行总结升华,阐明中国古代监察制度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