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史铁生
5 秋天的怀念
第二单元
■语言运用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画面,领会朴实语言中蕴含的丰富情感。
■思维能力
品味语言,体会将浓烈的感情寄托在叙事中的写法。
■审美鉴赏 感受作者通过生活中的小事,甚至细微动作、只言片语,来表现深沉的母爱。
■文化自信 领悟文章蕴涵的深沉无私的母爱,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感恩情怀。
“三十岁时,我的第一篇小说发表了。母亲却已不在人世,过了几年,我的另一篇小说又侥幸获奖,母亲已经离开我整整七年。
获奖之后,登门采访的记者就多,大家都好心好意,认为我不容易。但是我只准备了一套话,说来说去就觉得心烦。我摇着车躲出去,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迷迷糊糊的,我听见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我的心得到一点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在树林里吹过。”
这段文字节选自史铁生的散文《合欢树》,表达了作者对母亲强烈的思念之情。学习了史铁生回忆母亲的散文《秋天的怀念》,我们会对这种情感有更深的体会。
史铁生(1951—2010),作家。1951年生于北京,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发展到尿毒症,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代表作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务虚笔记》,散文《我与地坛》《合欢树》《病隙碎笔》等。
2010年,12月3日因突发脑溢血在北京宣武医院去世。根据遗愿,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器官捐献给医学研究,其肝脏移植给天津的一位病人。
作者介绍
瘫 痪 暴 怒 沉 寂 侍 弄 捶 打
憔 悴 央 求 絮 叨 诀 别 淡 雅
高 洁 烂 漫 翻 来 覆 去 喜 出 望 外
tān huàn
bào nù
chén jì
shì nòng
chuí dǎ
字词检测
qiáo cuì
yāng qiú
xù dāo
jué bié
dàn yǎ
gāo jié
làn màn
fān lái fù qù
xǐ chū wàng wài
了解内容
读完课文,课文内容用最简洁的话可以概括为“母亲照顾我”,请大家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层次,围绕主要事件概括。
概括内容 了解文意
母亲提议去看菊花照顾乱发脾气的我,被我拒绝
母亲再次提议去看菊花安慰看着窗外发呆的我。我答应了
母亲溘然长逝前仍不忘照顾双腿瘫痪的我
母亲的爱感动我,我立志好好儿活。
感情基调是指一篇文章整体的、基本的感彩和声音语调。朗读时,内心对文章的感情基调有一个明确的把握和提示,才能恰如其分的表达出作者的感情。
全文的感情基调: 深沉 哀伤 自责
朗读指导
确定感情基调
朗读声音: 低沉 缓慢 多停顿
节奏是朗读全篇时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高低起伏等声音变化构成的整体感。
(二)体会感情起伏 掌握节奏变化
节奏要与内容、感情基调、情感起伏一致,我们可以用曲线来表示情感起伏和节奏变化之间的关系。
愤怒
(扬、急)
愧疚
(抑、缓)
豁达积极
(扬、稍急)
轻松
(抑、缓)
悔恨 内疚
(扬、缓)
1段
2段
3段
4段
5段
6段
7段
母亲的爱艰难、坚忍在哪里?
默读课文,从人物描写的角度找出文中的相关句子,再小组交流,说一说母亲在哪些地方触动了你。
提示: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
重点感悟
①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②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
③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④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⑤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重点感悟
⑥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
⑦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⑧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
⑨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
⑩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重点感悟
1.母亲的艰难不仅在于重病,还在于心灵与精神的折磨,有病的儿子和未成年的女儿,都是母亲心里说不出的苦。
2.面对失去生的希望的“我”,母亲对“我”的爱是小心翼翼、隐忍、敏感的、有耐心的,再现了一个无私、宽厚、坚忍的母亲形象。
母亲的爱艰难、坚忍在哪里?
双腿瘫痪的苦痛,让“我”对母亲的爱变得迟钝麻木,忽略了母亲的身体病痛,忽略了母亲内心的煎熬,也忽略了母亲的关爱,当母亲突然去世时,“我”最终理解了一切。细读文章语句,感受“我”对母爱的顿悟与反思。
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子欲养而亲不待”,留下永世难偿的遗憾。
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那时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着想,他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她有一个长到二十岁上忽然截瘫了的儿子,这是她唯一的儿子;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而不是儿子,可这事无法代替;她想,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呢也行,可她又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这条路呢,没有谁能保证她的儿子最终能找到。──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史铁生《我与地坛》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最后一段,想象画面,体会作者内心。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母亲生前一直提议带我去北海看菊花,可惜因为我的暴怒,因为母亲的突然病逝没有实现,作者去北海看菊花,是为了告慰母亲。菊花是母亲,也是我对生活的热爱,终究,我懂得了母亲的良苦用心,也明白了母亲的期盼。坚强勇敢地面对生活,以此告慰母亲。
文章结尾描写菊花,有什么含义
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
白色的花高洁
黄色的花淡雅
明确:菊花淡雅、高洁,是母亲品质的写照;菊花热烈深沉,是母爱的写照;母亲爱花,“我”看菊花是对母亲的缅怀。
①要接受现实,不要自暴自弃,你的路还长着呢。②要儿子珍爱生命,勇敢地活下去,找 到属于自己的幸福。③病重的母亲要在仅有的时间里陪伴儿子 “好好儿活”。
母亲把“好好儿活”这句话重复了两次,究竟要告诉儿子什么呢
细读本文,你能体会到作者在写作此文时是怎样的心情?
悔恨
悲痛
怀念
本文在内容上主要表达对“母亲”的怀念,但作者却不以《怀念我的母亲》为题,而以《秋天的怀念》为题,这个题目好在哪里
题目的表层意义是,文章回忆的往事发生在秋天,文章表达的是对母亲的怀念。深层意义是,“秋天”常常隐喻着生命的成熟、思想感情的沉淀;
“秋天的怀念”,暗示着作者经受过命运残酷的打击,经历过暴躁绝望的心理过程,在母亲去世后,在风轻云淡的秋天,在菊花绽放的时节,才真正体会到了母爱的坚忍和伟大,懂得了母亲的期望,悟出了生命存在的意义。如果说题目中的“怀念”直接指向母亲,那么“秋天”则蕴含着“生命”的意味。
课堂总结
课文用深沉的笔调回忆了一位重病缠身的母亲,体贴入微地照顾双腿瘫痪的儿子,鼓励儿子好好活下去的故事,歌颂了伟大而无私的母爱,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怀念之情。也流露了自己的忏悔。
也启示我们世界本来就是不完美的。不是有这样的缺憾就有那样的痛苦。世界上有看得见的痛苦打击,也有看不见的痛苦和打击。身体的局限,生活的挫折,命运的安排,我们这辈子可能改变不了,但可以改变的是我们的心理局限——我们都要好好活。
1.下列红色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瘫痪(tān) 雁阵(yàn) 昏迷(hūn)
B.沉寂(jì) 憔悴(cuì) 诀别(jué)
C.絮叨(xù) 侍弄(sì) 淡雅(yǎ)
D.敏感(mǐn) 高洁(jié) 烂漫(màn)
C
[解析]“侍弄”的“侍”应读作“shì”
课堂训练
2.下面的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史铁生先生的代表作《我与地坛》,曾被誉为20世纪中国最杰出作品以及中国当代50本经典著作。
B.读着《秋天的怀念》,我们无不被母爱的无私与伟大感动。C.史铁生的作品《合欢树》大约有2000字左右,被收录在高二语文教材中。
D.这部学术著作的作者是由北京大学的两位年轻教授写成的。
B
课堂训练
布置作业
基础作业:再读课文,思考:
1.“我”对母亲有爱,更有深深的愧疚,“我”为什么愧疚?
2.联系文章的最后一自然段和“好好儿活”,说一说母亲为什么几次央求“去北海看菊花”。
3.作者在最后终于明白了母亲所说的“好好儿活”,你认为作者理解的“好好儿活”的内涵是什么?
布置作业
拓展作业:
选择下列其中一个话题,写一写。
1.又是一年秋天,假如你是史铁生,站在母亲的墓旁,你想对母亲说些什么?请用第一人称书写,50字左右。
2.如果史铁生能收到你的来信,你会给史铁生写些什么呢?发挥自己的想象写一写,5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