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1 生态系统的构成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3.7.1 生态系统的构成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8.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5-08-21 23:28: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7.1 生态系统的构成》教学设计
一、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7.1 生态系统的构成
学科:生物学
年级:初中
课时:1 课时(45 分钟)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说出生物生存的基本环境条件(水、温度、光、空气等),并能举例说明其对生物生活和分布的影响。
区分生态因素中的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列举生物因素的常见关系类型(捕食、竞争、合作、寄生)。
描述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环境影响生物、生物适应环境、生物影响环境),并能结合实例分析。
阐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明确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定义、职能及常见实例,理解各成分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参与 “影响鼠妇分布的生态因素” 实验探究,学会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交流)。
掌握对照实验的设计原则(单一变量原则、对照原则、重复实验原则),能分析实验数据并得出合理结论。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生物与环境的统一性,形成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的意识。
培养科学探究的严谨态度和合作精神,增强对生物学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生态因素的类型及对生物生活和分布的影响。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各成分的职能。
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和对照实验设计原则。
(二)教学难点
区分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理解生物因素的复杂关系。
对照实验中单一变量原则的具体应用。
生态系统各成分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结合实例讲解核心概念和理论知识。
实验探究法:组织学生参与鼠妇实验,体验科学探究过程。
讨论法:针对实验设计、实例分析等问题开展小组讨论。
直观演示法:利用 PPT 图片、视频、表格等辅助材料,增强教学直观性。
五、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PPT 课件(包含知识点讲解、图片、实验步骤、练习题等);实验器材(解剖盘、不透明盖板、透明盖板、装有清水的喷壶、鼠妇、湿土、干土等);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示意图。
学生准备:预习课本相关内容;记录本和笔(用于实验记录)。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 分钟)
情境导入:展示沙漠 “不毛之地” 与绿洲的对比图片,提问:“为什么沙漠中只有靠近水源的地方才有生物生存?” 引导学生思考环境条件对生物的影响。
引出课题:生物的生存离不开环境,环境中的各种因素会影响生物,而生物也会与环境相互作用,共同构成生态系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 “7.1 生态系统的构成”。
(二)新课讲授(30 分钟)
1. 生物生存的环境条件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课本中 “生物生存的环境条件” 部分,找出生物生存依赖的基本环境条件。
讲解分析:
非生物因素:结合 PPT 图片讲解水、温度、光的影响:
水:“沙漠绿洲” 实例说明水决定生物分布,强调水是生物体内物质运输、代谢废物排出的必需物质。
温度:展示高山阔叶林(低海拔)和针叶林(高海拔)的分布图片,说明温度影响生物分布;结合 “大雁南飞”“蛇晒太阳” 实例,说明温度影响生物生活。
光:强调 “没有阳光就没有生命”,绿色植物光合作用依赖光。
生物因素:提问 “除了非生物因素,还有哪些因素会影响生物?” 引出生物因素的定义(同一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生活和分布的其他生物),列举关系类型:捕食(如螳螂捕蝉)、竞争(如植物争夺阳光)、合作(如蜜蜂采蜜)、寄生(如菟丝子寄生在植物上)。
小结: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和分布的因素统称为生态因素,包括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
2. 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
实验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生态因素(15 分钟):
提出问题:结合课本中鼠妇 “栖息于阴暗角落,光线明亮处少见” 的生活习性,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光会影响鼠妇的分布吗?” 或 “湿度会影响鼠妇的分布吗?”
作出假设:根据生活经验,假设 “鼠妇适于生活在阴暗环境中,光会影响鼠妇的分布” 或 “鼠妇适于生活在潮湿环境中,湿度会影响鼠妇的分布”。
制定计划:分组讨论实验设计,教师强调对照实验原则:
单一变量:如探究湿度时,仅湿度不同(一侧湿土、一侧干土),其他条件(光照、温度等)相同。
重复实验:使用 10 只鼠妇,避免偶然性,减少误差。
实施计划:学生分组实验,按步骤操作(两侧各放 5 只鼠妇,静置 2 分钟后,每分钟统计一次不同环境的鼠妇数量,共统计 10 次),记录数据。
得出结论:分析实验数据(如潮湿环境中鼠妇数量更多),得出 “湿度会影响鼠妇的分布” 或 “光会影响鼠妇的分布” 的结论。
表达交流:各小组分享实验结果,讨论实验中的问题(如数据异常的原因)。
拓展实例:
生物适应环境:沙漠仙人掌柱状结构减少水分散失;雷鸟羽色随季节变化与环境一致。
生物影响环境:退耕还林改善气候;过度放牧毁坏草原;“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3.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概念讲解:展示生态系统示意图,定义生态系统:“在一定区域内,生物与非生物环境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构成的有机整体”。
成分分析:结合表格和图片,讲解生态系统的四大成分
成分 定义 常见实例 职能 地位
生产者 能利用光能制造有机物的生物 绿色植物、蓝藻、硝化细菌 为其他生物提供营养和能量 必不可少
消费者 不能制造有机物,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的生物 动物、寄生生物、食虫植物(如猪笼草) 获取物质和能量 依赖生产者
分解者 能将动植物遗体、排泄物分解为无机物的生物 腐生细菌、真菌 将无机物归还环境,供生产者再利用 必不可少
非生物环境 生物生存的无机环境 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等 为生物提供生存条件 基础支撑
相互关系:展示 “生态系统成分相互关系图”,强调:生产者制造有机物,消费者依赖生产者获取能量,分解者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回归非生物环境,非生物环境为生产者提供原料,四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
(三)课堂小结(5 分钟)
知识梳理:通过思维导图形式,回顾本节课核心知识点:
生物生存的环境条件→生态因素(生物因素 + 非生物因素)。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环境影响生物、生物适应环境、生物影响环境。
生态系统组成→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 非生物环境。
提问巩固:“生态系统中最基本的成分是什么?”“对照实验的关键原则是什么?”
(四)课堂练习(3 分钟)
完成 PPT 中的课堂练习题(如:“下列属于生态系统的是?”“人在生态系统中属于什么成分?”),及时反馈学习效果,针对错误进行讲解。
(五)作业布置(2 分钟)
课后完成课本习题,整理实验报告(包括实验步骤、数据、结论、反思)。
观察校园或社区的一处环境(如花坛、池塘),尝试分析其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选做:设计一个小型生态瓶(注明各成分),下节课分享。
板书设计
7.1生态系统的构成
生物生存的环境条件
生态因素
非生物因素:水、温度、光、空气、土壤等
生物因素:捕食、竞争、合作、寄生
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
环境影响生物
生物适应环境(如仙人掌、雷鸟)
生物影响环境(如退耕还林、蚁穴溃堤)
实验探究:鼠妇分布(科学探究步骤、对照实验原则)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生物部分: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真菌)
非生物部分:阳光、空气、水、温度等
3. 关系:相互依存、物质循环、能量流动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