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2食物链和食物网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3.7.2食物链和食物网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6.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5-08-21 23:32: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食物链和食物网》教学设计
一、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食物链和食物网
学科:生物学
年级:初中(七年级)
课时:1 课时(45 分钟)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能准确说出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定义,理解生态系统中生物间通过捕食关系形成食物链和食物网的过程。
掌握食物链的书写规则,能正确书写简单的食物链。
理解营养级的概念,能判断生态系统中生物所处的营养级。
阐述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通过食物链、食物网传递的特点,说出能量流动的源头、途径和特点,以及碳循环的基本过程。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析呼伦贝尔草原的案例资料,培养提取关键信息、梳理生物间捕食关系的能力。
借助小组讨论 “食物网中生物数量变化的影响”,提升合作探究和逻辑推理能力。
通过观察食物网示意图、书写食物链等活动,强化图文转化和实践操作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生物间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理解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结合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案例(如捕杀狼群导致荒漠化),树立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食物链的定义及书写规则(起点、箭头方向、组成成分)。
食物网的形成及生物间复杂的捕食关系。
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流动、逐级减少)。
(二)教学难点
营养级的判断(尤其是消费者在不同食物链中营养级的变化)。
物质循环(如碳循环)与能量流动的区别与联系。
分析食物网中某一生物数量变化对其他生物及生态系统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
探究法:通过案例分析和问题链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食物链、食物网的形成机制。
小组合作法:围绕核心问题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合作与表达能力。
直观演示法:借助食物网示意图、能量流动动画、碳循环图解等直观教具,突破抽象概念。
讲练结合法:通过即时练习巩固食物链书写、营养级判断等重点知识。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含呼伦贝尔草原案例视频、食物网示意图、能量流动动画、碳循环图解)。
学生任务单(含案例资料、食物链书写练习、小组讨论问题)。
板书提纲(提前设计关键知识点框架)。
六、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草原的 “生态谜题”(5 分钟)
播放呼伦贝尔草原资料短片:展示草原美景、牛羊成群的景象,引出 “牧民为保护牛羊捕杀狼群,却导致草原荒漠化” 的矛盾现象。
提问:“为什么捕杀狼群会让草原逐渐荒漠化?草原上的生物之间存在怎样的联系?”
导入课题:今天我们通过学习 “食物链和食物网”,解开这个生态谜题。
(二)新课讲授:探究食物链与食物网(20 分钟)
1. 食物链的形成(7 分钟)
概念讲解:结合 PPT 案例 “兔吃草、狼吃兔”,明确 “不同生物之间通过捕食关系形成的链状联系称为食物链”。
书写规则探究:
呈现 “草→兔子→狼” 的食物链,引导学生观察并总结规则:
① 起点必须是生产者(如草);
② 用 “→” 连接,箭头指向捕食者(表示能量流动方向);
③ 终点是不被其他动物捕食的动物(如狼);
④ 只含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含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
即时练习:让学生在任务单上完成 “农作物→田鼠→猫” 的食物链书写,同桌互评。
2. 食物网的形成(8 分钟)
过渡提问:“一个生态系统中只有一条食物链吗?” 展示复杂食物网示意图(如 PPT 中的 7 条食物链案例)。
小组活动:
① 任务:小组合作数出示意图中的食物链数量,记录并标注最长 / 最短的食物链。
② 总结:多条食物链彼此交错形成的复杂网络称为食物网,它反映生物间复杂的捕食关系。
案例分析:回归呼伦贝尔草原案例,小组讨论 “为什么捕杀狼群会加速荒漠化?”
引导结论:食物网中某一环节消失(如狼减少)会打破平衡 —— 兔子数量激增→过度啃食草→草场退化→荒漠化。体现生物间 “相互依赖、相互制约” 的关系。
3. 营养级的概念(5 分钟)
概念引入:“食物链的每个环节都有特定的‘营养地位’,称为营养级”。
实例解析:结合 “草→蝗虫→青蛙→蛇→鹰” 的食物链,标注营养级:
① 生产者(草)→第一营养级;
② 初级消费者(蝗虫,草食动物)→第二营养级;
③ 次级消费者(青蛙,以草食动物为食)→第三营养级;
④ 以此类推。
思考讨论:“老鹰在不同食物链中可能处于第几营养级?”(结合 PPT 问题),明确 “植物营养级固定,消费者营养级随食物链变化”。
(三)深入探究:物质和能量的传递(12 分钟)
1. 能量流动(7 分钟)
能量源头:提问 “生物生命活动的能量来自哪里?” 结合 PPT 明确 “太阳能是根本来源,通过生产者光合作用固定在有机物中”。
传递途径:展示 “草→兔→狼” 能量流动示意图,说明能量通过食物链 / 食物网传递。
特点总结:通过动画演示能量在各营养级的消耗(呼吸作用、生长发育等),得出能量流动特点:单方向、逐级减少(不可逆、不循环)。
2. 物质循环(以碳循环为例)(5 分钟)
碳的存在形式: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是主要形式。
循环途径:结合碳循环图解,梳理:
① 进入生物:植物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
② 生物体内传递:通过捕食关系在生物间流动;
③ 返回大气:生物呼吸作用、分解者分解作用、化石燃料燃烧。
对比能量流动:强调 “物质可循环,能量单向流动”。
(四)巩固练习:知识应用与检测(5 分钟)
采用 “小组抢答” 形式,完成 PPT 中的课堂练习题(如判断食物链正确性、分析生物数量变化影响等)。
重点讲解易错题:如 “水稻→鼠→蛇→鹰” 中营养级的判断,强化 “消费者营养级 = 所处环节数” 的逻辑。
(五)课堂小结与升华(2 分钟)
学生自主总结:“本节课学到了哪些关于食物链和食物网的知识?”
教师补充:强调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 “营养结构”,生物依赖它实现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人类活动需遵循生态规律,保护生物多样性。
(六)作业布置
基础题:在练习本上绘制 “草原生态系统” 的食物链(至少 3 条),并标注各生物的营养级。
拓展题:调查家乡的一个生态系统(如公园、农田),尝试绘制食物网,分析其中 1 种生物数量变化可能带来的影响,撰写 200 字小报告。
板书设计
食物链和食物网
食物链与食物网
食物链:捕食关系→链状联系
书写规则:①生产者起点 ②箭头指捕食者 ③仅生产者+消费者
例:草→兔子→狼
食物网:多条食物链交错→复杂网络
特点:生物间相互依赖、制约
营养级: 生产者→第一营养级;草食动物→第二营养级……
物质和能量传递
能量流动:
源头:太阳能
途径:食物链/食物网
特点:单向、逐级减少
物质循环(碳):
形式:CO 途径:光合→捕食→呼吸/分解/燃烧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