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08张PPT)
第3讲
中外历史上:交通运输·医疗卫生
课标要求
1.了解古代的水陆交通建设及主要交通工具。
2.认识新航路开辟和工业革命对促进交通进步的作用。
3.认识20世纪交通运输的新变化对民众生活及社会变迁的意义。
4.知道古代历史上疫病的流行与影响。
5.了解中医药的主要成就和西医在中国的传播、发展过程。
6.了解现代医疗卫生体系的建立、发展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考点定位
1.古代交通建设对社会发展的意义。
2.工业革命对交通产生的影响。
3.中国近代交通发展的特点及现代世界交通运输的发展趋势。
4.传统中医药学的特点及其成因。
5.近代西医传播与社会思想观念变迁。
6.中国现代医疗卫生体系的作用。
交通与社会变迁
主题一
一、水陆交通的变迁
(一)古代的陆路交通与水路交通
1.产生的原因
(1)原始人在自然界中习惯性的足迹。
(2)人类转向定居生活以后,交通的需要。
(3)生产的发展推动了人工道路的铺设。
夯实必备知识
梳理
2.代表性成就
项目 内容
陆路交通 中国 (1)秦朝:修筑的驰道、直道和五尺道等,构成了以咸阳为中心的全国性道路网。
(2)汉朝:开通了连接亚、欧、北非的大通道——________。
(3)唐朝:驿道以长安为中心向各方辐射。
(4)元朝:扩展了汉唐的交通网,在全国遍设驿站,构成了以大都为中心通向全国乃至境外的驿路交通网
罗马 罗马帝国的道路把罗马和各行省连接起来,形成“条条大路通罗马”的盛况
丝绸之路
水路交通 中国 (1)春秋:已有运河。
(2)秦朝:秦始皇开凿了____,沟通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
(3)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沟通了中国南方和北方。
(4)元朝:____________为世界之最
西方 (1)17世纪开通的法国______运河,是连接地中海和大西洋的新通道,是欧洲历史最悠久且目前仍在通航的运河之一。
(2)17世纪荷兰_____________建立的运河系统,是荷兰经济和文化繁荣的重要体现
灵渠
京杭大运河
米迪
阿姆斯特丹
(二)对海洋的探索与全球航路的建立
1.中国古代海洋探索
(1)西汉时期,已初步形成东、南两条航线,东线通向朝鲜半岛和日本,南线通向印度洋。
(2)宋元时期,造船工艺和航海技术有了重大进步,_______、实用航海图和天文定位技术广泛应用。
(3)明朝时期,从1405年到1433年,郑和七次下西洋,规模罕见。
(4)中国古代已经形成了连通中国与东亚、南亚、西亚、非洲等地的“_______________”。
磁罗盘
海上丝绸之路
2.西方海洋探索
(1)古代探索:波利尼西亚人很早就在太平洋诸岛活动;腓尼基人首次横渡地中海;维京人在北大西洋和北海地区探险;阿拉伯人在印度洋开展繁忙的海上贸易。
(2)新航路开辟
时间 15世纪末16世纪初
概况 ①_________发现从欧洲绕过非洲到达东方的航线。
②哥伦布到达美洲。
③___________穿越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完成环球航行。
④欧洲人还开辟了北大西洋和南太平洋的海上航线
影响 新航路的开辟让全球海路大通,世界主要的大洋和大陆之间,通过海上航线建立了直接联系,环球交通网络逐渐形成
达·伽马
麦哲伦船队
(3)开凿运河
①1869年开通的____________连接了红海和地中海,成为西欧和南亚、东亚之间最近、最直接的水上通道。
②1914年巴拿马运河通航,极大地缩短了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间的航行距离。
苏伊士运河
(三)工业革命与交通的发展
1.陆路交通
(1)火车
西方 1814年,斯蒂芬森改进了蒸汽机车
19世纪上半期,在英国带动下,欧美各国纷纷修建铁路网,铁路成为陆路交通的主干,人类步入铁路时代
中国 1881年,唐山至胥各庄的铁路建成,这是中国人在自己国土上修建的第一条实用铁路
1909年竣工的___________,是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干线,由詹天佑主持修建
京张铁路
(2)汽车:19世纪80年代,德国人发明了汽车。但在20世纪以前,汽车还不够普及。
2.水路交通
西方 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发明了汽船。1812年,英国人制造的汽船试航成功
中国 19世纪60年代中期,中国人建造的蒸汽动力轮船“黄鹄号”试航成功,揭开了中国近代造船工业的序幕
1872年,官督商办的_____________在上海正式成立,成为中国近代航运史上的里程碑
轮船招商局
影响近代中国交通发展的因素
图解历史
(四)交通与社会变迁
1.交通的改进,加强了各地的沟通,促进了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秦朝“_________”政策和道路建设,提高了国家的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不同地区的经济往来。
2.交通的改变影响了城市的发展
(1)清江浦因京杭大运河的疏通而崛起,又因漕运路线的改变和_________的开通而衰落。
(2)京汉和陇海两大铁路开通后,郑州发展态势超越了洛阳与开封两大古都。
(3)美国的伊利运河,推动纽约发展成为国际化商贸中心。
(4)通海运河的建成,使曼彻斯特成为英国最重要的港口之一。
车同轨
津浦铁路
3.交通的改善方便了物品传递和信息交流
(1)唐朝水驿、陆驿和邮路发达;明朝出现民间通信机构民信局。
(2)1897年创办的_____________,是近代中国国家邮政的开端。电报、电话也在晚清时传入中国。
大清邮政官局
二、现代交通运输的新变化
(一)陆海交通的发展
交通方式 世界 中国
汽车 1908年,美国的________汽车诞生,是世界上第一款真正意义上的量产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汽车工业发展起来,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
高速公路 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出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高速公路在各国广泛发展 (1)1988年,中国大陆建成第一条高速公路——_____________。
(2)到2020年底,中国高速公路里程位居世界第一
福特T型
上海沪嘉高速
高铁 1964年,日本的“________ _____”通车运营,是世界上第一条商业运营高铁 (1)20世纪末,中国开始建设高铁,2008年,中国进入高铁时代。
(2)中国高铁在核心技术上实现自主创新,整体技术领先世界。
(3)2014年中国在海外承建的第一条高铁通车
航运 (1)20世纪,航运技术进一步提高,突出表现在航海雷达的使用和海事卫星通信系统的发展。 (2)船舶制造呈现出大型化、专业化、高速化和自动化等多种趋势 (1)1978年前,中国造船业主要是为国防建设服务。
(2)1982年,中国造船企业进入世界造船市场。
(3)2020年,中国造船完工量,以载重吨计,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的国际市场份额均超过40%
东海道新干线
海底隧道 1994年,_____________开通,是世界上最长的海底隧道和第二长的铁路隧道 2018年10月,港珠澳大桥正式开通,其中的沉管隧道是世界上最长的公路沉管隧道
英法海底隧道
(二)航空的发展
1.国外航空
时间 概况
1903年 美国___________设计的“飞行者1号”成功升空,飞机时代开始了
1914年 美国开通了从旧金山到洛杉矶等航线
1919年 定期的国际航班在欧洲开通
20世纪70年代 __________成为空中运输的主流,空中通道把人类带入前所未有的快捷时代
莱特兄弟
宽体客机
2.国内航空
(1)1950年,中国第一家航空公司——_____________________成立,开通中苏国际航线和国内航线。
(2)2025年,中国民用航空共有机场238个,飞机3 818架,定期航线
5 521条。
中苏民用航空股份公司
(三)现代交通与社会生活
1.快捷流通:人流和物流时间的缩短,各种交通网络把整个世界联系成为息息相关的整体,世界成为了“地球村”。
2.出行方便: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经济的繁荣、人口的增长以及市区面积的扩大,使城市居民的工作与生活更为便捷。
3.生活变化:交通工具时刻表,让现代时间观念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4.休闲方式:大众旅游的潮流出现,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
视角1 古代中西交通体系的差异
材料 秦始皇时代,中央政府以极大的决心建立全国的交通道路网。凭借统一国家强大的组织力和雄厚的财政实力,秦朝很快建立起以公路交通为主,辅以运河运输的交通体系。在六国自身交通体系的基础上,这一体系呈现出统一、静态、闭合的特点。与秦帝国修建道路以维护自身统治不同,罗马修筑道路与其大规模的对外侵略战争有直接关系,通过在战争中大肆掠夺,罗马积累了大量财富,这又为修筑道路提供了充分的财力支持。最后,罗马帝国形成了以地中海海运为主动脉、以公路交通为血管的交通体系,呈现出囊括性、开放性的特征。
——摘编自牛秋实、葛臻明《秦汉帝国与罗马帝国的交通及社会比较研究》
强化关键能力
探究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指出,古代中西方交通体系各有怎样的特点?导致其特点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案 特点:秦朝以公路为主、运河为辅,罗马以海运为主、公路为辅;秦朝交通体系呈现闭合的特点,罗马交通体系呈现开放性、囊括性的特点。原因:秦朝以维护统治为目的,罗马与对外侵略战争相联系。
拓展深化
认识古代交通建设对社会发展的意义
(1)从交通角度,便捷交通通信、合理布局交通网、缓解交通运输压力。
(2)从政治角度,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民族间的交融。
(3)从经济角度,促进自然资源开发、带动沿线商业发展、促进旅游业发展、推动城市化进程、促进地区间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促进基础设施建设、便利对外贸易等。
(4)从思想文化角度,有利于不同民族间科技文化的交流发展。
(5)从国防角度,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有利于巩固国防和保卫边疆。
视角2 中国近代早期铁路建设
材料 直到19世纪60年代,随着洋务运动开始引进西方先进技术,中国的铁路事业才进入发展的时代。当时修建的铁路主要有:1881年修建的唐胥铁路;1891年至1894年修建的关东铁路;
1887年至1893年修建的台湾铁路。当时修建这些铁路都是处于经济上的考虑。直到后来才逐渐认识到战备和国防才最离不开铁路事业的发展。这一阶段修建的铁路没有形成网络,星星点点,稀疏地点缀于京津地区。——摘编自翟光润《简论近代中国铁路发展及影响》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早期铁路建设情况的特点并分析其出现的原因。
答案 特点:起步晚;规模小;偏经济目的;未形成网络;分布不平衡。
原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影响;保守势力或思想的束缚;西方列强的阻碍;自身技术落后,不受社会重视;等等。
拓展深化
返 回
中国近代交通发展的特点
从时间上看 鸦片战争后交通业逐渐开始近代化进程,起步晚,进程艰难
从发展水平看 交通业受到西方列强的控制、操纵,同时由于顽固势力阻挠、政治腐败、政局动荡、经济落后,总体发展缓慢,落后于同时代的西方国家
从地域看 地域之间交通发展不平衡,主要出现在东南沿海通商口岸及大城市,西北、西南发展缓慢
医疗与公共卫生
主题二
一、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
(一)历史上的疫病
1.概念:指由细菌、病毒等强烈致病性微生物感染人体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夯实必备知识
梳理
天花 古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五世、俄国彼得二世、法国路易十五等多位君主死于天花,中国清朝的康熙皇帝得过天花
鼠疫 6世纪时,________沿岸爆发鼠疫;14世纪时,欧洲鼠疫大流行,称为“黑死病”
斑疹伤寒 20世纪早期,在俄国和波兰大流行,造成数百万人死亡
流感 1918-1919年,全球大暴发,全世界死亡人口在2 000万人以上
2.疫病的种类
地中海
思维点拨
黑死病与文艺复兴
黑死病对文艺复兴运动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黑死病暴发在14世纪的欧洲,客观上成为文艺复兴运动的助推剂和催化剂。黑死病促使人们去追求现实生活,同时也使得人们对人生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并推动人们冲破了教会的来世主义和禁欲主义,为文艺复兴运动的开始创造了条件。
3.疫病的影响
(1)使人类饱受疫病的折磨,给人类健康带来巨大威胁。
(2)使人口大量死亡,导致劳动力短缺,生产停滞,许多地区发生严重饥荒。
(3)导致政治、经济的变动。
4.疫病的防治
项目 时期 措施
重视公共卫生 古代中国 (1)不少地方官在任期间组织人力清理污水、疏通井渠河道。
(2)在大灾之后,及时掩埋尸体,发放药物,采取各种方法预防疫病
古代罗马 注意________,把修建饮水道、下水道当作重要工程
公共卫生
进行疫病防治 东晋 东晋葛洪所著《___________》记载了青蒿对疟疾的治疗作用
明朝 中国古人发明了人痘接种防治天花,明朝中期已经广泛使用,后来传到欧洲
建立救治机构 古代中国 (1)西汉后期,______对疫病患者进行隔离。
(2)隋唐时期,寺庙病坊收治病人
古代罗马 医院收治疫病患者
肘后备急方
政府
近代医学进步 18世纪晚期 英国医生詹纳发明_____________,降低天花的发病率
19世纪 细胞与细菌学说发展迅速,法国巴斯德创立__________,被广泛应用到医学领域
1928年 英国弗莱明发现了________,改变了人类对细菌传染束手无策的状态
牛痘接种法
巴氏消毒法
青霉素
(二)中医药的成就
1.古代中医药的成就
朝代 成就
战国时期 扁鹊用望、闻、问、切四诊法进行诊断
战国至西汉 《__________》,总结了先秦、秦汉时期大量的医家经验,是一部重要的中医基础理论著作
东汉晚期 (1)名医华佗精通外科手术,创制了麻醉药“_______”以及健身方法“五禽戏”。
(2)张仲景提出__________的原则,著成《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临床学的基础
黄帝内经
麻沸散
辨证施治
唐朝 (1)孙思邈著成临床百科全书《______》,被后人尊称为“药王”。
(2)《________》是世界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布的药典
明朝 李时珍著成《本草纲目》,集中药学知识之大成,被誉为“_____
__________”
千金方
唐本草
东方
药学巨典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中西医结合方针;中医典籍的整理,秘方验方的挖掘,中成药剂的开发;2015年,屠呦呦因从青蒿中分离出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概念阐释
中医
中医一般指以中国汉族劳动人民创造的传统医学为主的医学,所以也称“汉医”。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学科。中医承载着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是在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指导下,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而成的医学理论体系。
(三)西医在中国的传播
1.西医发展
(1)近代以来,西医以化学、生物学、物理学等实验科学为依托,借助精密仪器及数据分析,在解剖学、诊断学、药学等方面取得很大成就。
(2)17世纪,英国生理学家威廉·哈维著成《____________》,揭示了血液循环的规律。
(3)荷兰人列文虎克通过手工磨制的显微镜,对肉眼不可见的微生物进行了细致观察。
(4)19世纪,人们将生理与临床结合起来,探索各种药物的功能和作用,创立了实验药理学。
心血运动论
2.西医传播
(1)明末清初:西医传入中国,但影响有限。
(2)鸦片战争后
具体表现
西式医院建立 ①这些医院分科完备,技术先进。
②牛痘接种法、麻醉术、放射技术陆续被引入中国
西医院校建立 把教学、科研与临床结合在一起,培养了相当数量的西医人才
引入西方措施 ①西医凭借其特有的消毒、化验等手段,积极采取措施预防传染病、____________、治疗感染者、普及公共卫生知识,对人们的健康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②中国一些大城市借鉴了西方的公共卫生措施,中国的公共卫生事业初步发展起来
隔离传染源
二、现代医疗卫生体系与社会生活
(一)现代医疗卫生体系的建立
1.体系构成:包括基本医疗卫生体系、_______________、药品供应体系与医疗保障体系等内容。
2.体系建设
医疗服务体系
(1)西方国家医疗卫生体系
内容 成就
基本医疗卫生体系 ①各层级的医院、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基层医疗单位大量出现。
②______________工作取得很大进展,威胁人类健康的麻疹、百日咳、白喉、脊髓灰质炎、肺结核等重大传染病得到控制
医疗服务体系 ①药品供应得到基本保障。
②城乡居民享有一定的医疗服务权利
医疗保障制度 ①美国的医疗保障体系在社会保障体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②欧洲尤其是北欧国家宣布建成“__________”。这为民众的医疗卫生事业带来物质支持
公共卫生监督
福利国家
(2)中国医疗卫生体系
内容 成就
基本医疗卫生体系 ①国家搭建起覆盖全国的医疗网络。
②推行__________,积极防治传染病,把食品、饮用水、药品的安全监督视为重要的工作
医疗机构的服务职能 ①逐步把城乡居民______________、健康教育、预防接种、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处理等内容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
②药品供应体系也不断完善,国家规范药品收费标准,加大医疗扶贫力度
计划免疫
健康档案管理
医疗保障体系 ①20世纪60年代,国家已经把城镇工作人员纳入公费医疗系统。
②改革开放后,建立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城乡医疗救助制度
概念阐释
医疗保险制度
医疗保险制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按照保险原则为解决居民防病治病问题而筹集、分配和使用医疗保险基金的制度。它是居民医疗保健事业的有效筹资机制,是构成社会保险制度的一种比较进步的制度,也是目前世界上应用相当普遍的一种卫生费用管理模式。
(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与社会生活
1.促进了人民健康状况的改善
西方国家 自然科学领域的新技术广泛应用到临床中
许多国家把__________视为医疗卫生事业的重中之重
孕产妇与初生婴儿死亡率大大降低
世界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延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医疗技术发展迅速。在断肢再植手术、______
___________、人造瓣膜、试管婴儿等领域,都取得了世界领先的成就
人民健康状况明显改观,我国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达到了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防疫工作
人工合
成牛胰岛素
2.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世界范围来看 二战后,许多国家和地区注重_________的建设,净化饮用水,科学处理垃圾、粪便与污水等许多做法在城市中推广开来,并影响到乡村
乡村卫生条件有所改观,刷牙、洗手、洗脸、洗澡等行为成为个人卫生习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开展形式多样的清理环境、预防疾病、保护健康的爱国卫生运动
公共卫生
3.强化了全民的卫生意识
(1)许多国家的公共卫生观念日益深化,传染病的预防、食品药品与公共卫生的监管,以及卫生知识的宣传取得巨大进步。
(2)不少国家越来越注重精神卫生,大力普及精神医学知识;普通人也能够重视心理健康,实现身心幸福。
视角1 近代西医传播
材料 鸦片战争以后,西医大规模传入我国,中西医论争逐渐兴起,前期争医术为主,后期争医政(人员、经费、地位)为主。一些人士批评中医不清人体结构,管理松散,肯定西医考试录取医生,精于解剖。李鸿章认为中西医方法论不同,医药有别,希望“学者合中西之说而会其通”。19世纪末《中西医粹》《中西骨骼辨正》《中西汇参铜人图说》等著述相继刊出,1910年中西医学研究会成立,“以科学方法整理中国医药”。——摘编自赵洪钧《近代中西医论争史》
强化关键能力
探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释说明中国近代“中西医论争”。
答案 材料主要叙述了近代中西医争论的概况及影响。其具体要点如下。
背景:鸦片战争后,西方近代医学传入中国,对中医形成挑战。
内容:中西医学理论、方法的不同;前期争医术为主,后期争医政为主。
影响:有利于思想的解放;有利于中西医学的融合和中医的现代化。
拓展深化
近代西医传播与社会思想观念变迁
全新视野看医学 社会上出现新的知识体系,开始改变人们的观念行为
冲击传统中医学界 很多士大夫、医家接纳西方医学知识观点,中西医开始对话,渐趋会通
传统医学观念的变革 明清时期,很多人对西方医学持好奇、开放、接纳的态度,西方解剖学的科学实证精神对当时知识界具有一定影响,一批先知开始摈弃传统思想的束缚,树立起科学求实的精神
视角2 现代中国公共卫生的发展
材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指出“卫生工作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有利于生产,有利于工作,有利于学习,有利于改造我国人民低弱的体质”。经过党和人民的努力,到1964年,血吸虫病流行的县市减少2/3,各种传染病的发病率大幅下降。1956年,斑疹伤寒发病率下降89%,回归热下降了91%。过去田园荒芜的疫区,出现了田增产、人增寿的景象。
改革开放后,我国实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不断健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已覆盖全国。人均寿命从1949年35岁上升到2008年73岁。
——摘编自杨先材《中国历史新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根据材料,概括现代中国公共卫生事业的历史演变历程及影响。
答案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重视公共卫生和人民健康,采取各种措施大大降低传染病发病率,有利于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
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不断增长,也同步实行卫生体制改革,健全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大大提高了人民的健康和寿命,反映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效,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和综合国力的增强。
③国家的和平稳定、人民当家作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给人民带来健康和幸福。
拓展深化
中国现代医疗卫生体系的作用
精神文明 中国现代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迫切需要,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了贡献
生命健康 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致力于维护、保障和增进全体居民的健康,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命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也将为改善全球健康作出更大贡献
生活方式 中国现代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有利于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有助于人民群众养成文明卫生的生活方式
防疫抗灾 中国现代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在防疫抗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返 回
典题演练
落实
(2025·江阴模考)中国近代通行原则源于英法联军在中国制定并实行的《租界规程》中载明的条文:车辆超过时必须靠路左。1945年左右蒋介石政府迫于美国的压力,把靠左通行改为靠右通行,并特地发布了近代中国第一部交通规则——《城市交通规则》。这说明
A.近代中国人主动学习西方文明
B.中国近代交通发展带有殖民色彩
C.交通规则最早出现于甲午战争后
D.中国近代交通规则发生根本变化
命题设计
聚焦考点 中国近代交通
情境设置 中国近代通行原则(社会情境)
解题指津
易错排查 材料中交通规则的改变是美国的强制行为,不是中国人主动学习,故A项错误
“英法联军在中国制定”说明应该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故C项错误
《城市交通规则》的制定不能说明中国近代交通规则发生根本变化,故D项错误
关键能力 国民政府“迫于美国的压力,把靠左通行改为靠右通行”,体现出美国交通意志强加于中国的特点,B项正确
1
2
3
1.(2025·邯郸模考)据下表判断1870-1900年的铁路公里数(单位:千公里)
4
5
年份 全世界 欧洲 美洲 亚洲 非洲 澳洲
1870年 210 105 93 8 2 2
1880年 373 169 175 16 5 8
1890年 617 224 331 34 9 19
1900年 790 284 402 60 20 24
A.英国丧失了世界工厂地位 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
C.美国工业化进程大大加快 D.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迅猛
√
据表格数据可知,19世纪末美洲的铁路公里数增长迅速,远超其他地区,可推知美国在19世纪末工业化进程大大加快,故选C项;
据所学工业革命的知识可知,19世纪末,英国并未丧失世界工厂的地位,排除A项;
仅从这一时期的铁路公里数,无法看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发展情况,排除B项;
经济全球化指的是世界经济联系的加强,仅从铁路公里数无法看出其是否发展迅速,排除D项。
1
2
3
4
5
2.(2025·漳州模考)大运河的开凿,沟通了江淮,地形所造成之南北阻碍被完全打通,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取得直接联系,于是文化传播,商贾贸迁,日趋便利,而运道所经由之都会,亦骤增重要而日趋繁荣,扬州其最著者也。据此可知
A.交通设施建设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B.南方经济发展赶上并超过北方
C.水域的连通解决了黄河泛滥问题
D.交通便利弥补了地域文化差异
√
1
2
3
4
5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大运河的开凿对南北交通、文化交流、经济发展具有积极意义,有利于国家统一、民族交融等,这些都说明交通设施建设推动了社会的发展,A项正确;
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是在宋代实现的,且仅凭材料信息无法判断南北方经济发展状况,排除B项;
黄河的泛滥问题没有彻底解决,排除C项;
运河的开通有利于地域文化交流和统一性的增强,但是弥补地域文化差异的说法错误,排除D项。
1
2
3
4
5
3.(2025·抚顺高三模考)宋朝在疫情发生的时候,免费向疫区染病的疫民施药,以此来帮助疫区的百姓渡过难关。只要有疫情或者灾害发生,宋廷都会对疫民或者灾民提供救助。这反映出宋代
A.社会救助具有系统性和规范性
B.北宋已经有了尚未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
C.民本思想在当时社会广泛传播
D.对疫民或灾民的救助体现了政府的人文关怀
√
1
2
3
4
5
1
2
3
宋代政府在发生疫情时,主动帮助疫区和灾民,这说明宋代政府有较为强烈的爱民意识,体现了政府的人文关怀,D正确。
4
5
4.(2025·烟台月考)全球卫生治理属于全球治理的一个专门领域,专注于全球卫生问题的应对和解决。2008年世界卫生组织卫生研究司提出了全球卫生治理框架,该图示体现出当
今全球卫生治理的突出特点是
A.治理模式的法制化
B.治理主体的多元化
C.参与主体的平等性
D.体系运转的高效性
√
1
2
3
4
5
1
2
3
从图示内容可以看出,全球卫生治理框架包括“首脑峰会政治承诺”“治理平台问责制度”“技术运作框架”“国家层面实施机构”等多种渠道、多个国家或国际组织、多个部
门,体现出当今全球卫生治理主体的多元
化,B项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治理模式的法制化”,排
除A项;
材料信息没有体现参与主体是否平等,排除C项;
材料内容没有体现该体系运转的效率,排除D项。
4
5
5.(2025·泰安模考)阅读下面的中央政府支出统计表(据《世界发展报告(1993)》),以下对此表解读正确的是
1
2
3
4
5
项目 教育 医疗 住房环境社会保障和福利 三者共占总支出的% 占GNP的% 年份 1980 1991 1980 1991 1980 1991 1980 1991 1980 1991
美国 2.6 1.7 10.4 13.8 37.8 28.7 50.8 44.2 11.02 11.18
英国 2.4 3.2 15.5 13.3 30.0 31.8 47.9 48.3 18.30 18.45
法国 8.6 6.9 14.8 15.3 46.8 46.4 70.2 68.6 27.59 29.98
德国 0.9 0.6 19.0 18.1 49.6 48.9 69.5 67.6 21.06 21.97
A.高福利有利于经济发展并能从根本上消除贫困
B.英国的医疗福利开支呈上升趋势,实现了“收入均等化”
C.福利国家制度有利于稳定西方国家的统治秩序
D.四国的社会福利支出占GNP的比重均下降
√
1
2
3
4
5
1
2
返 回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福利国家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有利于社会的稳定,故C项正确。
高福利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贫困,故A项错误。
B项“收入均等化”表述有误,故排除。
材料数据显示,四国的社会福利支出占GNP的比重均上升,故D项错误。
3
4
5
课时精练
1.(2025·宿迁模考)古代有很多著名的人工道路。罗马帝国的道路把罗马和各行省连接起来,形成“条条大路通罗马”的盛况。秦朝修筑的驰道、直道和五尺道等,构成了以咸阳为中心的全国性道路网。这些人工道路的铺设
A.表明人类不再依赖天然道路与河流
B.推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C.是古代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D.使人类由分散孤立走向了一个整体
√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这些人工道路的铺设是罗马帝国发展的必然要求,秦朝道路的修建也是秦朝巩固统治的要求,C项正确;
A项表述太绝对,排除;
秦朝修驰道、直道和五尺道之前就已经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材料措施是在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而非推动建立,排除B项;
D项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排除。
13
14
15
16
17
2.(2024·泰州月考)波斯帝国时期修筑的道路,把中亚、两河流域、小亚细亚、叙利亚和埃及串联了起来。汉武帝时期,建立了从中原经新疆至大夏的商路,构成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古代世界大国修建大通道旨在
A.快递传播信息
B.加强帝国间的联系
C.巩固帝国统治
D.促进经济文化交流
√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根据材料可知波斯帝国和汉代均修建道路,这有利于统治者对统治区域内的管理,巩固统治,C项正确;
道路的修建有利于信息的传递,但不是世界大国修建道路的目的,排除A项;
加强帝国间的联系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
促进经济文化交流不是大国修建道路的主要目的,排除D项。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3.(2024·徐州月考)元朝通过大运河将江南米粮运往都城;明太祖时则基本不再依靠大运河进行漕运;明成祖以后又全面恢复大运河漕运。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A.北方地区局势持续动荡
B.江南地区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
C.运河漕运具有明显优势
D.政治中心的变迁影响运河漕运
√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据“明成祖以后又全面恢复大运河漕运”可知,元朝和明成祖以后的都城在北方,而经济重心在南方,需要通过大运河漕运保证都城的物资供应,明太祖时都城在今南京,因此不需要运河漕运提供物资,这说明政治中心的变迁影响运河漕运,D项正确;
材料没有涉及北方地区的局势,排除A项;
江南地区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符合史实,但不能说明变化的原因,排除B项;
由材料无法得出运河漕运具有明显优势,排除C项。
13
14
15
16
17
4.(2025·连云港月考)电视剧《一代儒商孟洛川》中有一个情节:1869年,法国鸿丰洋行的一船洋纱以极低的价格出现在上海市场,使原来的上海洋纱市场受到致命打击。众人纷纷猜测其中原因,下列猜测最为合理的是
A.商船为海盗劫持,销赃而来
B.巴拿马运河开通,航程缩短,运费降低
C.工业革命完成,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D.苏伊士运河开通了,航程缩短导致运费降低
√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抓住关键信息“1869年”“法国洋纱以极低的价格出现在上海市场”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1869年,苏伊士运河开通了,缩短了大西洋、地中海到中国的航程,导致运费降低,D项正确;
A、B、C三项都不符合题意,均排除。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5.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首次将蒸汽机用于克莱蒙脱号轮船上。1825年,英国发明家斯蒂芬森制造的蒸汽机车运载450名旅客,以24千米/小时的速度从达灵顿驶往斯托克。据此可知,19世纪初
A.近代运输业的蓬勃发展
B.蒸汽时代开始到来
C.美国交通革新领先世界
D.世界科技中心西移
√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材料体现的是轮船和火车的出现,助推了近代交通运输业的发展,A项正确;
瓦特改良蒸汽机标志着蒸汽时代的到来,排除B项;
材料中的火车是英国人发明的,排除C项;
材料与世界科技中心转移的说法无关,排除D项。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6.(2024·南京期中)1905年京汉铁路正式通车后,武汉闹市区不再局限于长江边的租界一隅,以前被称为“草庐茅店,三五零星”的硚口至谌家矶一带,也变得“三十里几比室直连矣”。由此可见,近代中国铁路建设
A.促进了城区面貌的变迁
B.推动了生活方式的改变
C.增强了城市的经济功能
D.提高了国家的行政效率
√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京汉铁路通车后,武汉闹市区的范围扩大,原来偏远荒凉的郊区也逐渐繁华起来,这反映了铁路建设对城区面貌的影响,A项正确;
材料没有涉及生活方式、城市的经济功能和国家的行政效率,排除B、C、D三项。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7.近代以前的清江浦“舟车鳞集,冠盖喧阗,两河市肆,栉比数十里不绝”;到清末民初,“自海道开通,河运失效,商业遂一落千丈。津浦铁路通车后,出此途者益鲜”“昔之都会遂成下邑”。据此推断
A.外来侵略导致清江浦衰落
B.清江浦的兴衰受到交通影响
C.清江浦地理位置比较优越
D.商业发展水平影响城市兴衰
√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清末民初,随着海道开通、津浦铁路通车,运河失效,清江浦车水马龙的盛况不再,商业一落千丈,繁华都会没落成一般小邑,反映出清江浦的兴衰受到交通影响,B项正确;
外来侵略导致清江浦衰落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
清江浦地理位置比较优越与“昔之都会遂成下邑”不符,排除C项;
商业发展水平影响城市兴衰与海道、铁路的兴起导致清江浦没落不符,排除D项。
13
14
15
16
17
8.(2024·镇江模考)下面是根据《北京市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编制的2017年北京公共交通数据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种类 运营线路 运营车辆 运营线路长度 全年客运总量
公共电汽车 881条 24 131辆 19 299千米 33.3亿人次
轨道交通 22条 5 210辆 609千米 37.8亿人次
A.公共电汽车是北京市民最主要的交通工具
B.北京交通工具种类不能满足市民出行需求
C.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为人们在市内通行提供方便
D.轨道交通因价格低廉吸引了市民乘坐
√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公共汽车、电车、地铁等主要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为人们在市内通行提供了方便,故C项正确;
表格显示在全年客运总量中轨道交通总量高于公共电汽车总量,故A项错误;
材料无法体现“北京交通工具种类不能满足市民出行需求”,故B项错误;
材料中没有对比公共电汽车和轨道交通的价格,无法得出轨道交通价格低廉的结论,故D项错误。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9.(2025·镇江模考)古希腊伯罗奔尼撒战争前期,雅典爆发严重鼠疫,死亡军民人数在一半以上,雅典将军伯里克利也未能幸免,雅典政治的走向明显转变。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在巴比伦身染疫病而亡,他一手缔造的帝国随之土崩瓦解。这从侧面反映出疫病的流行
A.促进医学进步
B.影响国家的治理能力
C.改变战争走向
D.推动制度的根本转型
√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根据材料可知,雅典鼠疫使雅典政治的走向明显转变;亚历山大身染疫病而亡,使其帝国随之土崩瓦解,这反映了疫病的流行影响国家的治理能力,B项正确;
材料没有涉及医学进步,排除A项;
改变战争走向只体现了材料前半部分信息,排除C项;
材料体现不出制度的根本变化,排除D项。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0.(2024·盐城月考)西汉政府在蝗灾旱灾之后,对疫病患者进行隔离,“民疾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南齐时设立了“六疾馆”用以隔离病人;隋唐时期有“病坊”,一些寺院也收治病人。这些史实说明,我国古代防疫活动的开展
A.是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
B.受到了外来宗教的援助
C.得益于救治机构的建立
D.源于大一统的政治体制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
13
14
15
16
17
根据题干可知,西汉政府对疫病患者进行隔离;南齐时设立“六疾馆”用以隔离病人;隋唐时设立“病坊”收治病人。这些说明救治机构的建立为防疫活动的开展提供了保障,C项正确;
材料无法看出古代商品经济的发展繁荣,A项错误;
只有隋唐时“一些寺院也收治病人”,不能说明我国古代防疫活动受到了外来宗教的援助,排除B项;
建立救治机构开展防疫活动与政治体制无关,排除D项。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1.(2024·泰州月考)南北朝时期的“六疾馆”,有学者认为可用以隔离患病之人。南宋真德秀任职泉州期间,鉴于“淤泥恶水,停蓄弗流,春秋之交,蒸为疠疫”,作《开沟告诸庙祝文》,兴工清理沟渠。这说明中国古代
A.最早出现了专门机构来隔离病人
B.已出现从公共卫生角度对疫病防和治
C.疫情导致了社会政治经济的巨大变动
D.中医药学具有丰富的临床诊疗的经验
√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南北朝时期出现用以隔离患病之人的“六疾馆”,南宋地方官员为防范水灾引发疠疫,兴工清理沟渠等,这说明中国古代已出现从公共卫生角度对疫病防和治,B项正确;
A项错在“最早”出现,排除;
C项在材料中无体现,排除;
材料不能说明中医药学具有丰富的临床诊疗的经验,D项错误。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2.(2024·徐州质检)1873年,为防止霍乱、鼠疫、天花等传入沿海口岸,上海与厦门的海关当局先后制定了检疫章程,并任命卫生官员,仿效西方国家实施检疫措施。这一时期的检疫,因由海关办理,通称“海关检疫”,海关医官绝大多数由教会医院的医生兼任。这表明
A.国外传染病现象十分严重
B.中国近代卫生事业得到发展
C.通商口岸有利于西学传播
D.中国近代海关殖民现象严重
√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材料反映了近代中国通商口岸制定检疫章程,严格检疫,这促进了中国近代卫生事业的发展,B项正确;
海关检疫主要是起到预防的作用,不能据此认为国外传染病严重,排除A项;
C、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13
14
15
16
17
13.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从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受到启发,提炼出抗疟有效成分青蒿素。对此解释准确的是
A.《肘后备急方》奠定中医临床学的理论基础
B.古代中医药学对后世医学的发展具有启发性
C.“东方药物巨典”对中医药学发展作出贡献
D.中医药学至今在世界医学领域占据中心地位
√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屠呦呦受《肘后备急方》的启发提炼出了青蒿素,说明古代中医药学对后世医学的发展具有启发性,故选B项;
奠定中医临床学的理论基础的说法没有依据,排除A项;
“东方药物巨典”指的是《本草纲目》,排除C项;
“至今……占据中心地位”的说法无从体现,排除D项。
13
14
15
16
17
14.下面为陕甘宁边区防疫工作统计表(节选)。这些措施反映出当时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时间 具体措施
1941年11月 《解放日报》开设“卫生专栏”,重点介绍传染病的预防和一些卫生保健知识
1942年4月 边区设立防疫总委员会,分区、县先后成立卫生防疫委员会
1942年5月 通过《预防管理传染病条例》,对传染病进行分类,并规定相应的报告和防治制度
1944年7月 开办了规模庞大的卫生展览会,历时八天,参观者万余人
A.陕甘宁边区疫病泛滥
B.探索建设近代医疗卫生体系
C.近代卫生体系更加成熟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逐步壮大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表格中的防疫措施随着时间的推进不断发展完善,这体现了抗日根据地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B项正确;
材料呈现的是陕甘宁边区对疫病的预防,并未提及疫情,A项错误;
近代卫生体系包含医疗、卫生等多个方面,仅由陕甘宁边区的疫病预防工作无法反映这一体系的成熟,C项错误;
材料没有涉及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逐步壮大,D项错误。
13
14
15
16
17
15.(2024·宿迁模拟)1958年2月中央提出“鼓足干劲……苦战三年,加速消灭血吸虫病”,各地结合兴修水利和农业生产高潮,发动了声势浩大的血吸虫病防治运动。至1958年11月,流行近百年的血吸虫病,已在半数以上的流行区基本消灭。据此可知,此时医疗卫生工作
A.适应了国民经济恢复需要
B.注重与群众运动相结合
C.解决了血吸虫病治疗问题
D.超越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根据材料可得出当时各地广泛发动人民群众参与防疫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B项正确;
国民经济恢复是在1952年,排除A项;
材料没有涉及治疗问题的解决,排除C项;
当时的防疫符合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排除D项。
13
14
15
16
17
16.(2024·苏州调研)我国1982年宪法规定,企业事业组织和国家机关退休人员的生活受到国家和社会的保障;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2004年宪法修正案规定“国家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这说明我国
A.公民社会福利水平降低
B.弱势群体利益得到保障
C.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完善
D.法制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与1982年宪法相比,2004年宪法修正案中对社会保障问题的规定,体现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保障的对象、内容与时俱进,制度规范不断强化,说明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完善,C项符合题意;
公民社会福利水平降低与史实不符,A项错误;
弱势群体利益得到保障在材料中没有体现,B项排除;
法制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的说法与材料主旨不符,D项排除。
13
14
15
16
17
17.(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近代以来,中医学在传承中寻求变革,但传统中医观念及诊疗方法依然流行。传统中医认为药食同源,注重个人的养生与保健,以阴阳五行学说解释人体的生理现象和病理变化,采用望、闻、问、切四诊法诊断,针灸治疗使用广泛。中国近代,无论是清政府还是中华民国政府,医疗制度侧重于服务达官贵人,对百姓影响甚少。而先进知识分子认为,国民健康不仅是个人的私事,更是国家的公事。国家必须尽到责任,维护国民健康,培养国民民族气魄与健全体格。个人必须配合政策,尽好国民的责任。——摘编自皮国立《碰撞与汇通:近代中医的变革之路》
非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建立起省、市、县、乡镇、社区的医疗网络,方便患者就医。在传染病防治方面,我国推行计划免疫,有效控制了很多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疫病,如百日咳、白喉、脊髓灰质炎、肺结核等,并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医疗机构为患者服务的意识日趋强化,各级医疗机构明确了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意识。推行医疗保险制度和救助制度,确保全民病有所医。注重公共卫生建设,强化全民卫生意识。——摘编自张栋《新中国以来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轨迹》
非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医疗卫生事业的主要特点及其历史影响。(6分)
答案 主要特点:重视传统中医观念及诊疗方法的传承;医疗制度以服务权贵为主;国民健康与救亡图存相联系。(答出其中两点,言之成理即可)
历史影响:推动了中国医学的进步;顺应了救亡图存的时代需要;配合了思想解放运动和政治运动的开展;有利于增强民主意识;有利于社会转型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答出其中两点,言之成理即可)但百姓受益不多,作用有限。(言之成理即可)
非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现代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相较于近代中国的进步之处,并说明取得进步的主要原因。(6分)
答案 进步之处:医疗网络遍及城乡;计划免疫有法律保障,有效控制了很多重大疫病;医疗卫生领域为人民服务意识强烈;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得到推广;公共卫生建设成效突出;全民卫生意识提升。(答出其中两点,言之成理即可)
主要原因:新中国的成立;党和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视等。(言之成理即可)
非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返 回
13
14
15
16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