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选择性必修部分第十五单元第1讲古代: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生产工具与劳作 课件(共9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6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选择性必修部分第十五单元第1讲古代: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生产工具与劳作 课件(共9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8-21 20:14: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91张PPT)
第1讲
古代: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生产工具与劳作
课标要求
1.知道人类由食物采集者向食物生产者演进的过程及意义。2.知道古代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3.了解历史上劳动工具的变化和主要劳作方式。
考点定位
1.农业和畜牲业的产生。
2.古代东西方食物生产的主要差异。
3.传统农具的演进特点。
4.中世纪西欧和中国封建社会庄园经济的异同。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主题一
一、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
1.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1)食物采集:原始农耕和畜牧出现以前,人类利用简单的工具从事__________来获取食物。
(2)食物生产:大约1万年前,原始的农耕和畜牧出现,成为人类获取食物的主要手段。
夯实必备知识
梳理
采集
和渔猎
2.农耕和畜牧的出现
(1)时间:大约1万年前。
(2)概况
农业 西亚 小亚细亚半岛南部等地是小麦、 的原产地
东亚 中国黄河中上游、长江中下游分别是粟和水稻的发源地
中美洲 是______、甘薯等作物的原产地
畜牧业 西亚 距今约9 000年前,西亚的人们已经饲养绵羊和山羊
中国 距今约8 500年前,中国贾湖的居民已经饲养猪,后来河姆渡的居民也饲养猪和狗
南美 距今约6 000年前,印第安人驯化了骆马
玉米
大麦
(3)意义
①历史地位:初步改变了纯粹依赖自然资源的状况,加速了人口的增长。
②生活方式:促进了生活和生产方式的变化,人类从迁徙过渡到定居,并逐渐形成______。
③生产方式:随着农业生产力的提高,推动了手工业的出现和科技文化的进步。
聚落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农业和畜牧业产生,是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转变成食物的生产者的根本因素。
思维点拨
二、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及生产关系的变化
(一)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1.状况
地区 食物生产 土地制度
两河流域、尼罗河流域 种植___________,饲养山羊、绵羊、牛等家畜 (1)古巴比伦王国,王室、神庙、政府官员、贵族、商人等拥有土地,合伙经营或将土地出租给佃户。
(2)古埃及的土地主要由王室和神庙占有
大麦和小麦
中国黄河流域、长江流域 (1)主要分为北方______和南方稻作两大农业区。 (2)战国以后,铁器得到推广,重视灌溉,精耕细作。 (3)以_____为基本单位进行生产。通过家庭手工业等途径补贴家用 (1)商和西周时期,土地掌握在________________手中,农夫集体耕作,以家庭为基本单位进行生产。
(2)秦以后,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粟麦
家庭
君主和各级贵族
古代希腊、罗马 (1)大麦和小麦从西亚传入希腊,实行谷物与蔬菜轮作,建立果园,从事农产品加工。 (2)古罗马以谷物生产为主,同时种植橄榄和葡萄 (1)古希腊城邦中只有公民才能拥有土地,农业生产中使用奴隶劳动的现象非常普遍。
(2)古罗马实行土地国有,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
古代美洲 主要粮食作物是玉米、______、马铃薯 (1)阿兹特克人的土地除了贵族私有的部分外,还有村社的公有土地,每个家庭的主人可以获得一块_____并终身使用。
(2)为了充分利用资源,两年不耕作的土地将被村社收回
甘薯
份地
2.影响:大河流域灌溉农业发达,孕育出古巴比伦文明、古埃及文明、古代中国文明和古代印度文明。
(二)生产关系的变化
1.根本条件:随着农业产生,________发展,出现了剩余产品。
2.主要表现
(1)社会结构:男子开始在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妇女地位下降。
(2)阶级关系:剩余产品出现和私有制产生,氏族内部出现了贫富分化,出现了阶级分化。
(3)治理方式:为了调节阶级之间的利益冲突,产生了国家。
生产力
3.历史影响
(1)生产力:生产关系的变化,推动了人类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
(2)社会形态:随着国家、文字和阶级的出现,人类进入文明社会——奴隶社会。
国家的产生
图解历史
视角 古代东西方耕作方式的差异
材料 在罗马帝国时代,来源于地中海地区的二田制已在高卢、不列颠部分地区实行,后来才逐步在二田制和抛荒制基础上发展起三田制。三田制已是西欧中世纪农业技术的最重要进步之一。与西欧不同,我国战国秦汉时代推广铁犁牛耕,进入传统农业社会发展阶段后,没有插入一个普遍化的二田制、三田制休耕农业发展时期,而是直接过渡到轮作制和复种制。诸子著作留下了当时农业生产“一年两收”和“四年五熟”的记载。《氾胜之书》记有“区种麦……禾收,区种”,说明当时关中地区已实行谷子和冬麦轮作复种。
——摘编自卢锋《精耕细作的技术体系——我国传统农业
生产力系统考察之二》
强化关键能力
探究
根据材料,指出古代东西方在耕作方式上的差异,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其原因。
答案 差异:古代西方主要实行二田制和三田制的休闲农作制;古代中国主要实行轮作制和复种制。
原因:古代西方地广人稀;古代中国人多地少,铁犁牛耕等精耕细作技术的推广。
拓展深化
古代东西方食物生产的主要差异
项目 东方 西方
农耕技术 耕作制度 实行轮作制和复种制或间作套种制 普遍实行休闲农耕制
土地集中 土地兼并后需要大量农业劳动力分散经营,减少的是自耕农,增加的是佃农和雇农 土地集中是为了发展畜牧业,如圈地运动是为了养羊,所需劳动力少,大量失地农民只能到城市谋生
拓展深化
经济比重 经济结构 农业以种植业为主,种植业中尤以粮食生产为中心,畜牧业只占次要地位 农牧并重、农牧结合
饮食 素食结构,粮食占主导地位,肉食比重小 食物结构中肉、奶的比重较大
返 回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
主题二
一、古代劳动工具的变化与进步
(一)农业工具的变化
1.耕作工具
夯实必备知识
梳理
材质 制作及方法(材质) 应用(形制)
石器 从打击发展到磨制,工序较多 原始农业,__________
青铜 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已出现小件青铜器 人类逐渐掌握青铜冶炼技术,青铜在当时是珍贵的资源,青铜农具数量有限
刀耕火种
铁器 (1)小亚细亚东部的赫梯人率先掌握冶铁技术。 (2)中国南北朝时期,出现以_______制作的农具 (1)随着熔炉的进步,铁器大量出现。
(2)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在农业生产中逐步推广
灌钢法
概念阐释
青铜时代
以使用青铜器为标志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处于铜石并用时代之后,早于铁器时代之前,在世界范围内的编年范围大约从公元前4000年至公元初年。世界各地进入这一时代的年代有早有晚。在青铜器时代,世界上青铜铸造业形成几个重要的地区,这些地区成了人类古代文明形成的中心。在古代文化发达的一些地区,青铜时代与奴隶制社会形态相适应。但也有一些地区,没有经过青铜时代便直接过渡到铁器时代。
2.灌溉工具
(1)原始社会末期,人类已经能够制造陶器,汲水灌溉。
(2)在古埃及和中国等地,人们已懂得利用杠杆原理进行灌溉。
(3)中国东汉末期已出现_____;三国时期马钧改进翻车;唐朝出现_____,借助水力汲水入筒进行灌溉。
3.畜牧业工具:古人用圈厩来饲养禽畜,用马槽来喂马。
翻车
筒车
(二)手工业工具的进步
类别 工具 表现
纺织 骨针 约3万年前,中国的山顶洞人已经用骨针缝制兽皮
纺轮 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古人使用_______作为纺线工具
纺车 汉朝的画像石中出现了人们使用纺车纺纱的场景
提花机 汉朝人们能够使用构造复杂的________织出带有精美花纹的丝织品
织布机 元朝以后,纺织机成为农耕家庭不可或缺的生产工具
陶纺轮
提花机
陶瓷 坯车 新石器时代晚期,采用坯车制坯
匣钵 中国南朝时,为了防止在烧制过程中气体和有害物质污损坯件,工匠把坯件放在耐火泥制成的匣钵中
支钉 唐宋时期,为了使器物在烧制过程中不粘连,工匠在器物底部放置已烧制好的黏土块——支钉
冶炼 锻打 包括熔化原料的土炉,打击金属原料的锤,磨平金属的锉等
铸造 包括熔化金属原料的______、使液态金属成型的范等
坩埚
概念阐释
匣钵
窑具之一。在烧制陶瓷器过程中,为防止气体及有害物质对坯体、釉面的破坏及污损,将陶瓷器和坯体放置在耐火材料制成的容器中焙烧,这种容器即称匣钵,亦称匣子。使用匣钵烧制陶瓷器,不仅可提高装烧量、制品不致粘结、提高成品率,而且匣钵还具有一定的导热性和热稳定性,可保证陶瓷质量。匣钵的形状依器物形状而异。
二、古代劳动方式的发展
1.农业
(1)条件:随着铁犁牛耕的逐步推广,一家一户的个体劳作成为可能。
(2)表现
项目 家庭式 庄园式
中国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统治者鼓励发展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生产模式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_____除军事作用外,也带有庄园经济的色彩
西方 氏族部落解体之后,一家一户的___________日渐普及 罗马共和国晚期,出现了大型______庄园;在中古时期的西欧,大量农奴或农民在领主的庄园中服劳役
坞堡
家庭式劳作
奴隶制
2.手工业
(1)方式:包括____________和手工业作坊两种。
(2)传承:世代传承,或父子相继,或师徒传授。
(3)管理:由统治者登记造册进行管理。
手工业家庭
概念阐释
手工业作坊
封建社会城市中的手工业生产的基本单位。手工作坊主拥有私有的生产资料,分散经营,以本人的手工劳动为主要的生活来源,一般不雇佣工人,只有做辅助性工作的帮工和学徒。帮工、学徒没有工资,仅有维持生计的微薄报酬,因此,作坊主与帮工、学徒之间不存在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
视角1 古代青铜器和铁农具的制造
材料一 我国大约在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开始利用铜。到了商代,青铜冶炼技术已臻于成熟,春秋战国时期更有进一步的发展。人们可以从出土的大量精美的先秦青铜器,例如展示了酒礼器中至尊气象的四羊方尊,湖北随县出土的大型编钟等,看到当时青铜冶铸技术所达到的高超境界。除大量的青铜器之外,还总结出有一定合理性的青铜合金配比规律,即按照青铜器的不同用途的性能要求,配置不同比例的青铜合金。这就是《考工记》中记载的“金有六齐”。
——摘编自金秋鹏《中国古代科技史话》
强化关键能力
探究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周时期青铜器铸造的特点。
答案 历史悠久;冶铸技术不断进步;铸造工艺水平高(依照不同用途配制不同配方)。
材料二 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的应用、推广及大量出现,与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有着必然的联系。据统计和考证,《山海经》里著名的铁山之中,“秦地即占10处之多”,河南、山西都有铜矿。战国早期,出现用退火热处理方法获得的展性铸铁(可锻铸铁),并出现“一范两器”的范具。随着铁制农具种类的丰富和形制、功能的创造,农民希望掌握新型工具从事和发展农业生产。战国时期,列国诸侯相继变法,铁农具的制造生产在各国“富国强兵”的变法改革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位置。
——摘编自杨玄《春秋战国时期黄河流域的金属农具研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大量出现的历史条件。
答案 黄河流域具有丰富的金属自然资源;冶铁工艺的创新和进步;大量土地的开发;劳动人民对落后农具的变革要求;列国变法的推动。
拓展深化
传统农具的演进特点及评价
特点 从制作材料上看 经历了由骨、木、石等直接源于自然的材料到青铜、铁等需要加工的金属材料的变化
从制作方法上看 经历了由原始的打制、磨制到金属冶炼、铸造的变化
从依靠的动力上看 经历了从人力到畜力再到自然力的变化
从农具种类上看 经历了由单一性向多样性的变化
拓展深化
评价 传统农业工具是中国古代从事农业生产不可缺少的手段,是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传统农业工具不断适应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要求,体现了古代人民的智慧
视角2 中西封建庄园经济
材料一 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汉书·食货志》
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船车贾贩,周于四方;废居积贮,满于都城。琦赂宝货,巨室不能容;马牛羊豕,山谷不能受。——《后汉书·仲长统传》
根据材料,分析汉朝庄园经济的特点。
答案 土地主要来自兼并,以农为本、兼事商贸之农商结合特征。
材料二
观察图片,从中可得到哪些信息?
答案 农奴的住宅矮小,封建主的城堡宏伟高大,农奴受到残酷剥削,阶级差异明显;城堡有壕沟与高大的城墙,具有较高的军事防御能力;建有教堂且处于较高的位置,显示了宗教活动在人们生活当中占有重要地位;庄园以农田、牧场为主,还有作坊,说明庄园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
拓展深化
中世纪西欧和中国封建社会庄园经济的比较
(1)不同点
项目 西欧 中国
大地产形成途径 以封地为基础加以兼并 主要靠兼并、买卖获得
庄园私有权程度 在很长时间内庄园主不具有完全的土地所有权 具有完全的私有权
地租形态 以劳役地租为主,实物地租为辅 以实物地租为主,劳役地租为辅
拓展深化
庄园内的政治权力 庄园主对佃户具有一种法权 庄园主对依附农民行使以族权为形式的权力
管理模式 连成一片,易于管理 比较分散,不易管理
对国家的影响 使西欧摆脱强大组织渗透,造就西方文明的多样性 没能摆脱帝国的渗透,具有保守、消极的特点
拓展深化
返 回
(2)相同点
①都是在社会生产力相对低下、商品货币经济不发达的条件下形成的。
②以拥有大量的地产为前提条件。
③有许多依附于庄园的劳动力。
④庄园的劳动者受到庄园主的经济剥削,定期向庄园主缴纳劳役地租或实物地租,并承担各种义务。
⑤庄园内有着严密的生产管理体系。
⑥整个庄园表现出很强的自给自足性。
典题演练
落实
(2024·苏州模拟)据研究,在战乱频仍的东晋和南北朝时期,田庄式经营比较盛行;而西汉和盛唐时,租佃经营则较为常见。由此可见,汉代至唐代
A.精耕细作农业发展 B.人身依附关系强化
C.政局影响生产关系 D.民族交融不断增强
命题设计
聚焦考点 古代劳作方式的发展
情境设置 田庄式经营与租佃经营(社会情境)
解题指津
易错排查 精耕细作农业指的是农业生产技术和方法的精细,田庄式、租佃式是土地的经营模式,排除A
租佃式经营关系下人身依附关系更加松弛,排除B
农耕经济是中原地区汉族的主要生产方式,少数民族以游牧、渔猎为主,材料反映的主要是农耕经济的经营方式,无法体现民族交融,排除D
关键能力 政局较为动乱的时代,盛行田庄式经营,统一盛世时期则盛行租佃经营,说明政局对经营方式产生影响,故选C
1
2
3
1.(2024·宿迁模考)据《周易·系辞下》记载,神农氏之前存在包牺氏。包牺氏“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通‘畋’)以渔”。后来,由于民人众而禽兽少,神农氏“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这体现了
A.古代文明的多元特征
B.社会分工日益专业化
C.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
D.人类生产方式的变化

4
5
依据材料可以看出,材料反映的是从采集和渔猎发展为农耕经济,这说明人类生产方式的变化,D项正确;
材料反映的是原始社会晚期人类生产方式的进步,不能体现“古代文明的多元特征”,排除A项;
材料没有涉及社会分工的专业化,排除B项;
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是小农经济的特点,小农经济形成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排除C项。
1
2
3
4
5
2.(2025·盐城调研)有学者指出,第一次社会大分工是人类从只会攫取大自然恩赐的现成的动物或植物,即渔猎或采集,到能够凭着自己的劳动创造生活资料,即游牧、养殖或种田。这一次大分工
A.最早发生在南亚地区
B.促进了阶级社会的出现
C.标志着国家开始产生
D.致使人类生存能力下降

1
2
3
4
5
依据材料可知,这一次大分工是指从渔猎或采集到游牧、养殖或种田,这说明从采集经济向农耕经济转变,生产力得到发展,有利于国家的产生,促进了阶级社会的出现,B项正确;
材料不能体现第一次社会大分工最早发生在南亚地区,排除A项;
国家产生的标志是出现了国家机器,材料不能体现,排除C项;
第一次社会大分工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会增强人类生存能力,而非下降,排除D项。
1
2
3
4
5
3.(2024·苏州质检)有学者在《中国青铜器时代》中提到:商周的青铜冶炼业很发达,制造水平很高,为什么青铜农具数量很少呢……铜器在古代是贵重的“美金”是原因之一且是重要原因。这反映了商周青铜农具数量少的直接原因是
A.青铜器制作技术不成熟
B.青铜器相对比较昂贵
C.铜矿比较少且开采困难
D.铁农具已经开始推广

1
2
3
4
5
1
2
3
根据材料“铜器在古代是贵重的‘美金’是原因之一且是重要原因”可知,商周青铜农具数量少的直接原因是青铜器相对比较昂贵,B项正确;
青铜器制作技术不成熟与材料“商周的青铜冶炼业很发达,制造水平很高”信息不符,排除A项;
铜矿比较少且开采困难不是直接原因,排除C项;
铁农具出现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排除D项。
4
5
4.(2025·泰州调研)《管子·海王》记载:“一女必有一针一刀,若其事立;耕者必有一耒一耜一铫,若其事立;行服连轺輂者,必有一斤一锯一锥一凿,若其事立。不尔而成事者,天下无有。”材料旨在说明
A.手工业生产工具不断地改进
B.铁制工具对生产活动的重要性
C.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存在纺织业
D.政府采取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

1
2
3
4
5
1
2
3
针、刀、铫、斤、锯、锥、凿等都是铁制工具,这说明当时各行各业都离不开铁制工具,体现铁制工具对生产生活的重要性,B项正确;
材料反映不出手工业生产工具的改进而且材料还涉及农业,排除A项;
纺织业在商周就出现了,排除C项;
通过材料无法看出政府的政策,排除D项。
4
5
5.(2024·扬州月考)公元前59年王褒到(四川)湔山时写下了《僮约》,描述了田庄经济的场景:“脍鱼炰鳖,烹茶尽具……牵犬贩鹅,武阳买茶”“绵亭买席”“贩于小市”“往来市聚”。以下理解正确的是
A.生产模式专门性
B.田庄丰富的商业活动
C.自然经济封闭性
D.辞赋夸张无史料价值

1
2
3
4
5
1
2
返 回
材料体现的是田庄内部的商业交换活动频繁,B项正确;
材料与生产模式的专门性无关,排除A项;
材料强调的是商业活动丰富,并非自然经济的封闭性,排除C项;
辞赋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排除D项。
3
4
5
课时精练
1.(2025·泰州质检)农耕文明的产生和发展是人类历史上一次划时代的伟大变革,自此人类实现了由攫取经济向生产经济的重大转变,开始通过劳动来增值天然产品,改变了整个社会的经济面貌。农耕文明的优越性在于
A.高度发达的社会分工
B.商品经济的发展
C.有序的社会组织和管理系统
D.采集渔猎经济的发展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农耕文明优越性在于有序的社会组织和管理系统,C项正确。
农耕文明虽然有高度发达的社会分工,但材料主旨不在于社会分工,排除A项;
农耕文明下商品经济发展较慢,排除B项;
采集和渔猎是最原始的生产,不属于农耕文明的范畴,排除D项。
13
14
15
16
17
2.(2025·徐州调研)在古代农牧阶段,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各具特色(如下表)。当时居民的食物结构呈现各
自的特点,究其原因在于
A.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的不同
B.社会形态制约着民众的选择
C.各自的族群进化程度的差异
D.耕作方式和生产技术的优劣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地区 主要粮食作物
古代中国 粟、稻、大豆
古代印度 稻
两河流域 小麦
古代埃及 各种麦类
古希腊、罗马 麦类
由材料“当时居民的食物结构呈现各自的特点”并结合所学可知,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的不同,对以种植业为首的农业文明产生重大影响,A项正确;
社会形态制约着民众的选择说法错误,不符合题干史实,排除B项;
材料没有体现各自的族群进化程度的问题,排除C项;
耕作方式和生产技术的优劣不是影响当时居民的食物结构呈现各自的特点的主要因素,排除D项。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3.(2025·苏州质检)如图为著名的撒哈拉沙漠中的塔西里·那杰岩画。一位学者认为,这幅画作描绘了妇女采集谷物的场景。这可以佐证
A.原始人已过上定居的生活
B.当时还处于打制石器时代
C.采集渔猎时代的群体生活
D.农耕畜牧时代的个体生产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岩画描绘了妇女集体采集谷物的场景,符合采
集渔猎时代的特征,C项符合题意;
“采集谷物的场景”只能发现其食物的获取方
式,无法判断其居住方式,排除A项;
根据岩画无法判断其生产工具的情况,排除B项;
“采集谷物的场景”说明其食物获得方式非常原始,没有达到农耕水平,排除D项。
13
14
15
16
17
4.(2025·江阴质检)据现有考古发现,长江下游地区在距今8 000年前后,出现栽培稻和定居村落;距今5 000年前后,出现规模化的水田和较多的复合农具,水坝和宫殿等遗址也被发现。这说明
A.早期国家出现促进农业进步
B.水稻栽培技术源于中国
C.长江流域成为当时经济中心
D.农业革命推动文明发展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从“出现栽培稻”到“出现规模化的水田和较多的复合农具”可知,农业生产有了较大的进步,从出现“定居村落”到发现“水坝和宫殿等遗址”可知,文明也随之有了较大进步,故选D项;
题干内容仅述及“宫殿等遗址”,并不能据此扩大为“早期国家”,排除A项;
中国是水稻原产地之一,题干内容的着重点在于“经济的作用”,排除B项;
题干内容仅述及“长江下游地区”,并没有将其与其他地区进行比较,排除C项。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5.(2025·徐州质检)据考古学家和古人类学家推断,从旧石器时代的早期到中期,世界人口的年增长率不足0.001%;而从公元前9000年到公元前3000年,世界人口的年增长率已提高到0.03%,与采集和渔猎时期相比高出30倍。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农业生产改善了人类的生存条件
B.铁犁牛耕的广泛应用
C.人类掌握了某些动物的生长规律
D.水利工程的大量修建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据材料信息可知,与旧石器时代早期和中期相比,新石器时代人口增长率显著增加,结合所学原始农业产生的史实可知,农业生产改善了人类的生存条件,故选A项;
铁犁牛耕的广泛使用是在封建社会初期,排除B项;
材料反映人口增长率提高的原因是农业的产生,排除C项;
水利工程的修建是农业发展的原因,不是人口增长的原因,排除D项。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6.(2024·常州调研)原始农业和畜牧业产生以后,各项具体劳动如动物的繁殖、饲养和农作物的播种、收割等,更是与气象变化息息相关,久而久之,人们便形成了“季”和“年”的概念。这说明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
A.促进了生活方式的变化
B.增加了人类的食物供应
C.加速了人口的快速增长
D.推动了天文历法的发展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据材料可知,农业生产与季节、气象变化有极为密切的关系,人们在长期的农业和畜牧业劳动中观察气象、总结出季节变化规律,形成了指导人们生产生活的天文历法知识,故选D项;
材料强调的是在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劳动中,人们逐渐形成了历法观念,故A项与材料不符,排除;
农业和畜牧业发展提高粮食产量,增加食物供应,但与材料观点不符,排除B项;
C项所述与材料观点不符,排除。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7.(2025·岳阳月考)在印第安人的部落和村社中,玉米磨坊设置在村镇中心,因为家家户户都要磨面,所以磨坊也是全村的重要社交场所。有时村民大会也在这里举行,从而又使磨坊与权力联系在一起。这反映了
A.玉米是美洲的主要粮食作物
B.印第安人实行直接民主
C.食物生产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D.印第安人注重集体活动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根据题干内容可知,磨坊是印第安人磨面的地方,而该地也可以召开村民大会,从而使得磨坊又与权力联系起来,这反映了玉米生产对印第安人的社会生活有重要影响,故选C项;
A项与题干内容没有关系,排除;
题干内容并没有述及其运作方式,排除B项;
题干内容仅述及“磨坊也是全村的重要社交场所”“有时村民大会也在这里(磨坊)举行”,但是并不能据此扩大为印第安人注重集体活动,排除D项。
13
14
15
16
17
8.(2024·连云港月考)考古人员在汉代的各边疆地区都发现了铁制起土工具,而且数量甚多。相比之下,青铜农具已较少见,石器、蚌器、骨器农具更少见。这反映了汉代
A.国家对经济的控制力增强
B.民间冶铁业技术较先进
C.各地农业发展趋向于均衡
D.社会生产力水平的进步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根据材料可知,汉代铁农具在边疆广泛使用,反映了汉代社会生产力水平的进步,D项正确;
材料未体现国家对经济的控制力,排除A项;
材料无法体现汉代铁农具是民间还是官方生产,且无法体现冶铁业技术是否先进,排除B项;
材料只是强调边疆地区发现了大量铁农具,无法体现汉代各地农业发展趋向于均衡,排除C项。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9.(2024·扬州月考)在世界冶金史上,中国炼铁开始的年代虽非最早,但冶炼生铁并铸成铁器的时间却比国外早两千年。从考古发掘出土的遗物来看,在春秋晚期,已有铁制农具和兵器。据此可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A.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出现
B.冶铁和铸造技术的进步
C.统治者对手工业的高度重视
D.精耕细作技术的成熟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中国冶炼生铁并铸成铁器的时间比国外早两千年,春秋晚期,我国已经出现铁制农具和兵器,反映了古代中国冶铁和铸造技术的进步,B项正确;
材料信息与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出现无关,排除A项;
材料无法体现统治者对手工业的重视,排除C项;
宋元时期我国精耕细作技术进入全面成熟时期,排除D项。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0.(2025·连云港月考)元代王祯《农书》中写道:“凡制此车,先视岸之高下,可用轮之大小,须要轮高于岸,筒贮于槽,乃为得法。……就系竹筒或木筒于轮之一周。水激转轮,众筒兜水,次第下倾于岸上所横水槽,谓之天池,以灌田稻。”该书中记载的古代生产工具是
A.筒车   B.翻车   C.水排   D.坯车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材料“就系竹筒或木筒于轮之一周。水激转轮,众筒兜水”“以灌田稻”是对水利灌溉工具筒车的描述,A项正确;
翻车属于人力,排除B项;
水排是水力鼓风装置,排除C项;
坯车属于手工业成就,排除D项。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1.(2025·泰州模考)下图为云南省博物馆的馆藏文物“东汉陶制水田模型”,外形酷似鸳鸯火锅,一半是农田,一半是池塘,中间还摆放有陶制的鸭子、鱼、荷叶、莲蓬等,一派水乡泽国的繁荣景象。它生动展现了云南先民
A.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
B.领先世界的农业生产技术
C.因地制宜提高土地利用率
D.庄园化的农田灌溉和水产养殖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根据材料“东汉陶制水田模型”可知,云南先民基于南方自然条件,在水田种植谷物、在池塘养殖与种植经济作物,极大地提高了土地利用率,故选C项;
题干未提及云南先民改进农业工具、改良种子作物
等信息,排除A项;
题干没有将中国农业生产工具等与世界作比较,排
除B项;
材料无法反映“庄园化”,排除D项。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2.(2024·宿迁模考)明代史载,松江原本没有暑袜。有人使用尤墩镇所产轻薄棉布制成单暑袜,大受欢迎;所以松江本地新开设的百余家暑袜店的店主,把尤墩布分发给当地男妇缝纫成袜,男妇以“从店中给筹取值”为生。这表明
A.商帮开始介入商品生产
B.江南市镇体系发展起来
C.家庭手工业已逐渐衰落
D.棉纺织业出现雇佣关系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松江原本没有暑袜,但是松江暑袜店店主将尤墩布分发给当地男妇缝纫成袜,男妇以“从店中给筹取值”为生,这是一种典型的雇佣关系,D正确;
A错在“开始”,排除;
题干主旨并不是关于江南市镇,排除B;
题干反映出家庭手工业和市场的关系,不能说明家庭手工业衰落,排除C。
13
14
15
16
17
13.(2024·江阴月考)匣钵将火焰与坯件隔离,减少了粘釉、火刺、变形等缺陷。某陶瓷专家指出:越窑因在制瓷时使用了匣钵,其青瓷制品器形端正、器壁减薄、釉面更为晶莹光润,瓷器质量有了极大地提高,成为全国瓷器之冠。这表明
A.中国古代科技应用十分广泛
B.唐代越窑制瓷水平为中国历代最高
C.中国古代手工业水平享誉世界
D.中国古代技术创新推动了手工业发展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材料“越窑因在制瓷时使用了匣钵,其青瓷制品器形端正、器壁减薄、釉面更为晶莹光润,瓷器质量有了极大地提高,成为全国瓷器之冠”属于技术创新推动生产发展的典型,故选D项;
仅根据材料不能认为中国古代科技应用十分广泛,故排除A项;
B项说法太过绝对,故排除;
C项材料不能体现,故排除。
13
14
15
16
17
14.《后汉书》记载:“其营理产业,物无所弃,课役童隶,各得其宜,故能上下戮力,财利岁倍,至乃开广田土三百馀顷。其所起庐舍,皆有重堂高阁,陂渠灌注。又池鱼牧畜,有求必给。”这描述的是
A.封建皇室的生活 B.自耕农的日常生活
C.商人家庭的生活 D.地主庄园的生活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课役童隶,各得其宜”“至乃开广田土三百馀顷。其所起庐舍,皆有重堂高阁,陂渠灌注。又池鱼牧畜,有求必给”描述的是东汉豪强地主庄园的场景,规模大,多种经营,闭门为市,故选D项。
13
14
15
16
17
15.(2024·扬州质检)古罗马早期,封闭保守的个体家庭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公元前2世纪以后,广阔的大庄园改变了古罗马的家庭经济,大量奴隶涌入家庭生活中,这些庄园采取一种新型的盈利的农业模式。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国家政策保护奴隶主的利益
B.对外扩张中奴隶制经济的发展
C.公民法加强了产权保护
D.农业耕作技术取得巨大进步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公元前2世纪,随着奴隶制经济的发展,罗马古老的家庭经济的根基发生了动摇。大量奴隶涌入家庭生活中,奴隶主阶级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摆脱出来,靠剥削奴隶生活,因此B项正确。
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古罗马对外扩张使战俘奴隶大量增多,奴隶制经济的发展,排除A项;
公元前2世纪以后罗马境内实行的是万民法,排除C项;
此时期古罗马并未取得农业耕作技术的巨大进步,排除D项。
13
14
15
16
17
16.(2025·连云港月考)西欧封建主在庄园里建有住宅、教堂、磨坊、马厩、仓库等设施,而且备有耕畜和各种生产工具。有的大庄园还有一些手工业作坊和专职手工业者。庄园生产的主要目的是为生产者自家和领主提供生活资料,庄园的产品很少拿出去卖,除非万不得已,庄园里的人们也很少出去采购。据此可知,西欧封建庄园
A.是中古时期的商业经济组织
B.耕地由农奴份地和自由农份地组成
C.以货币地租为主要剥削方式
D.具有相对封闭和自给自足的特点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西欧封建庄园里设施完备,生产的主要目的是为生产者自家和领主提供生活资料,产品很少拿出去卖,也很少出去采购等,说明西欧封建庄园具有相对封闭和自给自足的特点,D项正确;
中古时期的商业经济组织与“除非万不得已,庄园里的人们也很少出去采购”等不符,排除A项;
耕地由农奴份地和自由农份地组成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
材料不能说明西欧封建庄园以货币地租为主要剥削方式,排除C项。
13
14
15
16
17
17.(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非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摘编自吴臻义、吴惠芳《世界文化》
赫梯 公元前1400年左右,赫梯人大规模使用铁器
古希腊 在荷马时代之末,铁制工具普遍使用,农业中装有铁铧的重犁施展威力,希腊多山而贫瘠的土地因之成片地得以开垦与深耕,粮食生产也有较大程度增长
中国 公元前6世纪已经出现铁的使用。从此,木质的耒耜逐渐为铁器所取代,出现了用牛牵引铁犁的耕作方法,农作的效率空前提高。1403年,铁产量达到16万吨
阅读材料,据此拟定一个论题并进行简单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非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答案 示例一:
观点:铁器的应用助推了古代文明的发展与进步。
论证:铁制农具普遍使用之后,古希腊的农业迅速发展,极大地推动了古希腊文明的进步。农业的发展进步,为城邦时代的民主政治的繁荣,以及以人文主义为代表的古希腊哲学的产生与发展奠定了牢固的经济基础。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在中国出现。新的生产工具的使用,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从而带来了一系列社会的剧变。经济上,
井田制逐步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形成;政治上,伴随着诸侯争霸的推进,各国纷纷进行政治改革,专制集权体制初露端倪;思想文化上,“百家争鸣”的文化繁荣局面逐渐兴起。综上所述,无论古代的东方还是西方,铁器特别是铁农具的应用在社会的发展中都扮演着重要角色,是文明发展的重要助推器。
示例二:
观点:随着历史的发展演进,钢铁在人类生活中扮演了越发重要的角色。
非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论证:纵观古代社会,由于社会生产力水平相对低下,铁的产量较低。从铁的使用范围来看,铁的使用较为单一。古希腊以及古代中国对铁器的应用主要集中在农业生产领域,用于其他领域的情况较为少见。近代以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工业革命的进行,社会生产力大大提高,蒸汽机、电力的使用使得铁的产量迅速增加。从用途来看,钢铁的使用也越来越广泛,遍及建筑行业、交通工具制造等等。综上所述,伴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特别是工业化时代到来之后,钢铁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非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返 回
13
14
15
16
17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