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上 第三单元《论语十二章》知识点+练习题(学生版+教师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七上 第三单元《论语十二章》知识点+练习题(学生版+教师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49.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21 17:38:29

文档简介

《论语十二章》
1.子1曰:“学而时习2之,不亦说(yuè)乎3?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lè)乎?人不知而不愠4(yùn),不亦君子5乎?”
——《学而6》
①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 ②时习:按时温习。时,按时。
③不亦说乎:不也是很愉快吗?不亦……乎,常用于表委婉的反问。说,通“悦”,愉快。
③愠:生气,发怒。 ④君子:指有才德的人。
⑥学而:和下文的“为政”“雍也”“述而”等一样,都是《论语》的篇名,是从名篇第一章第一句中摘取出来的,并没有特别的意义。
孔子说:“学了(知识)就按时复习,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君子吗?”
→从学习方法讲到个人修养,学以致用,体现学习的价值。“学而时习之”强调知识的学习需要自觉,不断实践。“有朋自远方来”体现学习需要相互切磋、相互交流。“人不知而不愠”体现个人修养与别人是否知情并无关联,而是不求名利、自我进步。
2.曾子1曰:“吾2(wú)日3三省4(xǐng)吾身:为人谋5而不忠6乎?与朋友交而不信7乎?传8不习乎?”
——《学而》
①曾子(前505-前436):姓曾,名参(shēn),字子舆,春秋末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
②吾:人称代词,我。 ③日:每天。
④三省:多次进行自我检查。三,泛指多次/一说,实指下文所说的三个方面。省,自我检查、反省。
⑤为人谋:替人谋划事情。为,替、给。 ⑥忠:竭尽自己的心力。
⑦信:诚信。 ⑧传:名→状,传授,这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否竭尽心力?与朋友交往是否诚实?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
→强调应随时反省自己,提高自我修养。
3.子曰:“吾十有五1而志于学,三十而立2,四十而不惑3,五十而知天命4,六十而耳顺5,七十而从心所欲6,不逾矩7(jǔ)。”
——《为政》
①十有五:十五岁。有,通“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②立:立身,指能有所成就。 ③惑:迷惑,疑惑。
④天命:上天的意旨。古人认为天是世间万物的主宰。命,命令。
⑤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通常认为是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
⑥从心所欲:顺从意愿。
⑦逾矩:越过法度。逾,越过、超过。矩,法度、规矩。
孔子说:“我十五岁就立志学习,三十岁就能有所成就,四十岁(遇事)不再感到迷惑,五十岁就能知道上天的旨意/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却又不超出规矩。”
→孔子自述一生进德修业的发展过程。随年龄增长,思想境界也逐步提高,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4.子曰:“温故而知新1,可以2为3师矣。”
——《为政》
①温故而知新: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
故,旧的知识。新,形→名,新的理解和体会。
②以:凭借、依据。 ③为:成为、做、担任。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可以凭借这一点成为/去做老师了。”
→强调思考是学习的关键,能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1(wǎng),思而不学则殆2(dài)。”
——《为政》
①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②殆:疑惑。
孔子说:“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思考却不学习就会心中充满疑惑而无定见。”
→阐明学与思的辩证关系,即学和思要相结合,才能有所得。
6.子曰:“贤哉1,回2也!一箪3(dān)食,一瓢(piáo)饮,在陋巷,人不堪4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雍也》
①哉:语气助词,表感叹,相当于“啊”。
②回:即颜回(前521—前490),字子渊,春秋末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
③箪: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也有用芦苇制成的。 ④堪:能忍受。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碗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修身要经受困苦,贫穷的考验,表现了颜回安贫乐道的君子形象。
7.子曰:“知之1者2不如好3(hào)之者,好之者不如乐4之者。”
——《雍也》
①之:代词,它,这里指学问和事业。一说,指仁德。 ②者:代词,“……的人”。
③好:喜爱,爱好。 ④乐:意动,以……为快乐。
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的人。”
→体现兴趣对学习的重要性.
8.子曰:“饭疏食,饮水1,曲肱2(gōng)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3而4富且贵,于5我如浮云6。”
——《述而》
①饭疏食,饮水:吃粗粮,喝冷水。饭,吃。疏食,粗粮。水,文言文中称冷水为“水”,热水为“汤”。
②肱:胳膊上从肩到肘的部分,这里指胳膊。 ③不义:指不合乎道义或不正当的行为。
④而:表转折。 ⑤于:介词,对、对于。
⑥如浮云:像浮云一样。
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来睡觉),乐趣也在其中。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我来说就像天上的浮云。”
→讲富贵和仁义之间该如何抉择,体现了孔子宁愿贫贱而坚守义、不义之财不可取的观念。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1。择其善者2而从3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①焉:于此,意思是在其中。
②善者:好的方面、优点。善,形→名,好(的方面)、优点。
③从:跟从,引申为学习。
孔子说:“多人同行,其中一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其学习,看到他不好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强调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请教,取长补短,同时要有端正的态度。
10.子在川上1曰:“逝者如斯夫(fú),不舍昼夜2。”
——《子罕》
①川上:河边。川,河流。
②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时光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
逝,往、离去。斯,代词,这,文中指河水。夫,语气词,用于句末表感叹。
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的流逝就像这河水一样啊!日夜不停地流淌/日夜都不放弃/停止。”
→这句话是孔子对于时间流逝、生命短暂的感叹。告诫人们要珍惜时光。
11.子曰:“三军1可夺2帅3也,匹夫4不可夺志也。”
——《子罕》
①三军:指军队。 ②夺:改变。
③帅:主帅,军队的主将。
④匹夫:指平民中的男子,这里泛指平民百姓。
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向却不可改变。”
→强调坚守志向,要捍卫自己的人格,坚守气节
12.子夏1曰:“博2学而3笃(dǔ)志4,切问而近思5,仁6在其中矣。”
——《子张》
①子夏:即卜(bǔ)商,字子夏,春秋末期晋国人,孔子的弟子。
②博:广泛。 ③而:表并列。
④笃志:坚定志向。笃,坚定。
⑤切问而近思:恳切地发问求教,多思考当前的事情。切,恳切。
⑥仁:仁德。
子夏说:“广泛学习又坚定自己的志向,恳切地发问求教,多思考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
→讲提升个人修养的方法,即要博学,笃志,切问,近思,这也是求仁的途径。
【作者】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zōu)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倡导“仁”,主张“有教无类”,相传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三年,晚年修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后《乐》失传,就变成了五经)。孔子被后世尊为孔圣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等,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其思想对世界有深远的影响。
→四书:《大学》《论语》《中庸》《孟子》
【作品简介】
《论语》是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语录体儒家著作,主要以语录和对话的形式集中体现孔子的政治主张、道德修养、教育思想及为人处世等共20篇章的内容。
→语录体是中国古代散文的一种形式,是个人讲话或者两个及两个以上的人进行对话的辑录。在古代,常用于门人弟子记录老师的言行。因其偏重于只言片语的记录,不重文采,不讲篇章结构,不重篇章之间甚至段落之间时间及内容上的必然联系,故称之为语录体。作为一种文体,语录体具有亲切、警策、精辟的特点。《论语》及宋代记载程颢、程颐言行的《二程遗书》,均堪称语录体的典范。
宋代朱熹将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本文所选的十二则,一方面阐述了学习应有谦虚好学、时刻反省、实事求是的精神;另一方面阐述了温故知新、学思结合、学以致用的学习方法,对后世的教育理论影响极大。中间插有关于思想道德修养的问题和教育为人处世的原则等论述。
→启示:①学习要有端正的态度和良好的方法;
②做人要有仁爱之心,要心胸开阔、意志坚强、理想远大。
【创作背景】
春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社会动荡、转型的时代。由生产力的发展而引起社会制度的变更,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权力下放、礼仪僭(jiàn)越等现象,是孔子思想产生和形成的社会根源。
鲁国是周朝的同姓诸侯国之一,其在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的特殊性是孔子儒家思想产生的特殊土壤(孔子是鲁国贵族)。
【特殊句式】
一、省略句
1.人不知(吾)而(吾)不愠。
2.可以(之)为师矣。
3.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二、倒装句
1.贤哉,回也!(主谓倒装)
三、判断句
1.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四、反问句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不亦……乎”,意为“不是……吗”,表委婉的反问)
【扩展延伸——“而”的用法归纳】
词性 用法及意义 例句
连词 表并列,可译为“和、与”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论语》
表承接/顺承,可译为“就、便、于是、然后”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
表递进,可译为“更”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荀子》 (君子应当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对自己的言行进行反省和检查)
表修饰(如方式或状态等),连接状语和中心语 吾尝跂(踮着脚跟)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荀子》
表因果,可译为“因而、所以” 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 ——九上《醉翁亭记》
表转折,可译为“可是、但是、却”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
表假设,可译为“如果、假如”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论语》 (人如果连信用也没有,不知道这个人还能办成什么事)
练习题
【选择】
1.下列加点字词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C )
A.不亦说乎(yuè) 不愠(yùn) 三省吾身(xǐng)
B.传不习乎(chuán) 逾矩(jǔ) 学而不思则罔(wǎng)
C.好之者(hào) 论语(lún) 思而不学则殆(dài)
D.为人谋(wèi) 曾子(zēng) 乐之者(lè)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D )
A.人不知而不愠/博学而笃志→表转折/表并列 B.为人谋而不忠乎/可以为师矣→替/成为、做
C.择其善者而从之/人不堪其忧→代,他的/代,那种 D.学而时习之/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代词,它
3.(易错题)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B.为人谋/而不忠乎
C.学/而不思/则罔 D.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4.下列古文默写错误的一项是( C )
A.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B.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C.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D.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B )
A.“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一则告诉我们认知和兴趣是成正比的,这里强调了“乐之”在学习中的重要性。
B.“一箪食,一瓢饮”,“三军可夺帅也”二则都是讲个人修为,前者讲的是颜回安贫乐道的品质,后者讲的是人要有远大的目标和志向。
→“三军可夺帅也”是强调一个人要有坚定的目标和意志,不可轻易动摇
C.“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一则说明在孔子眼中,别人不了解,并不影响一个有修养的人的心境。
D.“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一则强调学习无论什么环境都可以发生。见人之善就学,是虚心好学的精神;见人之不善就反省自己,是自觉修养的境界。
【填空】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不亦说乎 通“悦”,愉快 (2)吾日三省吾身 自我检查、反省
(3)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诚信(真诚,诚实) (4)温故而知新 新的理解与体会
(5)思而不学则殆 疑惑 (6)逝者如斯夫 这,文中指河水
(7)曲肱而枕之 胳膊 (8)博学而笃志 坚定
2.理解性填空。
Ⅰ关于学习方法与态度
①阐述学习与思考辩证关系的句子: 学而不思则罔 , 思而不学则殆 。
②强调复习重要性的句子: 温故而知新 , 可以为师矣 。
③表明以学习为乐的句子: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④讲述个人修养需坚持不懈的句子: 吾日三省吾身 : 为人谋而不忠乎 ?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 传不习乎 ?
Ⅱ关于道德修养与个人品质
①阐述志向高远与坚守节操的重要性的句子: 三军可夺帅也 , 匹夫不可夺志也 。
②形容贤才虽生活简朴但精神充实的句子: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Ⅲ关于人生哲理与价值观
①说明时光易逝,应珍惜当下的句子: 逝者如斯夫 , 不舍昼夜 。
②表达对待富贵贫贱的正确态度/认为贫富不是幸福与否的关键因素: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对比阅读】
【甲】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节选自《〈论语〉十二章》)
【乙】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1,毁于随2。方今圣贤3相逢,治具毕张4,拔去凶邪,登崇畯良5(jùn)。占小善6者率7以录,名一艺者无不庸8。爬罗剔抉9,刮垢磨光10。盖有幸而获选,孰云多而不扬11。诸生业患不能精,无患有司12之不明;行患不能成,无患有司之不公。
(选自韩愈《进学解》,有删改)
【注】①行成于思:做事成功是因为多思考分析,失败则是由于漫不经心/轻率随性。行,做事。
②随:因循随俗。③圣贤:圣君和贤臣。
④治具毕张:治国的措施都得以实施。治具,治国的措施。毕,全部。张,指建立、确立。
⑤登崇畯良:重用贤能之士。畯,通“俊”,才智出众。⑥占小善:这里指具有一点点长处。
⑦率:都。⑧庸:通“用”,采用、任用、录用。⑨爬罗剔抉:认真鉴别筛选人才。
⑩刮垢磨光:指精心培养人才。 不扬:不被任用。 有司:负有专责的部门及其官吏。
学业因勤奋而专精,因玩乐而荒废;德行因独立思考而有所成就,因顺循随俗而败坏。当今圣君与贤臣相遇,各种治国的措施都得以实施,拔除凶恶奸邪之人,提拔任用优秀人才。具有一点点长处的人都被录用,自命有一项技艺的人没有不被任用的。认真鉴别筛选人才,精心培养人才。大概是有幸被选中,谁说人才多了就不会被任用呢。各位学生要担心学业能否精进,不用担心主管部门不明察;要担心德行能否养成,不用担心主管部门不公正。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学而时习之( 按时 ) (2)人不知而不愠( 生气 )
(3)盖有幸而获选( 大概 ) (4)诸生业患不能精( 担心,忧虑 )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而”,与“博学而笃志”中“而”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D )→表并列
A.学而时习之→表顺承 B.孰云多而不扬→表转折 C.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D.溪深而鱼肥→表并列
3.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迷惑。殆,疑惑
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读书,就会(对自己的学业)有疑惑。
(2)占小善者率以录,名一艺者无不庸。→占,具有。率,都。录,录用。名,自称。庸,被任用
具有一点点长处的人都已被录取,拥有一技之长的人没有不被任用的。
4.【甲】【乙】两文均涉及我们的学习与成长。小秦准备以两文的相同之处为论据来拟写一篇演讲稿。你认为小秦演讲稿的论题是什么?请写下来。
示例一:勤学与思考是我们学习有成的两个关键。→学习和思考相互依存
示例二:成长的秘诀是勤于学习,善于思考。→思考对于行为养成、学业精进的重要性
◎将文中富含哲理的句子分类归纳到“为学之道”“修身之道”两类中,完成下面的学习任务单。
学习任务单
为学之道
学习方法 温习交流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温故知新 ①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② 学思结合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习态度 以学为乐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谦虚好学 三人行,……其不善者而改之。
③ 珍惜时间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修身之道/为人处世
宽厚平和 ④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善于自省 吾日三省吾身:……传不习乎?
循序渐进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不逾矩。
⑤安贫乐道 一箪食,……回也不改其乐。
坚守道义 饭疏食,……于我如浮云。
坚定志向 ⑥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学中修身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有些章节内容丰富,可能同时指向不同的主题,如“学而时习之……不亦君子乎?”“博学而笃志……仁在其中矣”,既关乎学习,也关乎修养,归类不要绝对化。《论语十二章》
1.子1曰:“学而时习2之,不亦说(yuè)乎3?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lè)乎?人不知而不愠4(yùn),不亦君子5乎?”
——《学而6》
①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 ②时习:按时温习。时,按时。
③不亦说乎:不也是很愉快吗?不亦……乎,常用于表委婉的反问。说,通“悦”,愉快。
③愠:生气,发怒。 ④君子:指有才德的人。
⑥学而:和下文的“为政”“雍也”“述而”等一样,都是《论语》的篇名,是从名篇第一章第一句中摘取出来的,并没有特别的意义。
孔子说:“学了(知识)就按时复习,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君子吗?”
2.曾子1曰:“吾2(wú)日3三省4(xǐng)吾身:为人谋5而不忠6乎?与朋友交而不信7乎?传8不习乎?”
——《学而》
①曾子(前505-前436):姓曾,名参(shēn),字子舆,春秋末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
②吾:人称代词,我。 ③日:每天。
④三省:多次进行自我检查。三,泛指多次/一说,实指下文所说的三个方面。省,自我检查、反省。
⑤为人谋:替人谋划事情。为,替、给。 ⑥忠:竭尽自己的心力。
⑦信:诚信。 ⑧传:名→状,传授,这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否竭尽心力?与朋友交往是否诚实?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
3.子曰:“吾十有五1而志于学,三十而立2,四十而不惑3,五十而知天命4,六十而耳顺5,七十而从心所欲6,不逾矩7(jǔ)。”
——《为政》
①十有五:十五岁。有,通“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②立:立身,指能有所成就。 ③惑:迷惑,疑惑。
④天命:上天的意旨。古人认为天是世间万物的主宰。命,命令。
⑤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通常认为是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
⑥从心所欲:顺从意愿。
⑦逾矩:越过法度。逾,越过、超过。矩,法度、规矩。
孔子说:“我十五岁就立志学习,三十岁就能有所成就,四十岁(遇事)不再感到迷惑,五十岁就能知道上天的旨意/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却又不超出规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1,可以2为3师矣。”
——《为政》
①温故而知新: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
②以:凭借、依据。 ③为:成为、做、担任。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可以凭借这一点成为/去做老师了。”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1(wǎng),思而不学则殆2(dài)。”
——《为政》
①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②殆:疑惑。
孔子说:“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思考却不学习就会心中充满疑惑而无定见。”
6.子曰:“贤哉1,回2也!一箪3(dān)食,一瓢(piáo)饮,在陋巷,人不堪4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雍也》
①哉:语气助词,表感叹,相当于“啊”。
②回:即颜回(前521—前490),字子渊,春秋末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
③箪: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也有用芦苇制成的。 ④堪:能忍受。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碗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7.子曰:“知之1者2不如好3(hào)之者,好之者不如乐4之者。”
——《雍也》
①之:代词,它,这里指学问和事业。一说,指仁德。 ②者:代词,“……的人”。
③好:喜爱,爱好。 ④乐:意动,以……为快乐。
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的人。”
8.子曰:“饭疏食,饮水1,曲肱2(gōng)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3而4富且贵,于5我如浮云6。”
——《述而》
①饭疏食,饮水:吃粗粮,喝冷水。饭,吃。疏食,粗粮。水,文言文中称冷水为“水”,热水为“汤”。
②肱:胳膊上从肩到肘的部分,这里指胳膊。 ③不义:指不合乎道义或不正当的行为。
④而:表转折。 ⑤于:介词,对、对于。
⑥如浮云:像浮云一样。
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来睡觉),乐趣也在其中。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我来说就像天上的浮云。”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1。择其善者2而从3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①焉:于此,意思是在其中。
②善者:好的方面、优点。善,好。 ③从:跟从,引申为学习。
孔子说:“多人同行,其中一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其学习,看到他不好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10.子在川上1曰:“逝者如斯夫(fú),不舍昼夜2。”
——《子罕》
①川上:河边。川,河流。
②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时光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
逝,往、离去。斯,代词,这,文中指河水。夫,语气词,用于句末表感叹。
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的流逝就像这河水一样啊!日夜不停地流淌。”
11.子曰:“三军1可夺2帅3也,匹夫4不可夺志也。”
——《子罕》
①三军:指军队。 ②夺:改变。
③帅:主帅,军队的主将。
④匹夫:指平民中的男子,这里泛指平民百姓。
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向却不可改变。”
12.子夏1曰:“博2学而3笃(dǔ)志4,切问而近思5,仁6在其中矣。”
——《子张》
①子夏:即卜(bǔ)商,字子夏,春秋末期晋国人,孔子的弟子。
②博:广泛。 ③而:表并列。
④笃志:坚定志向。笃,坚定。
⑤切问而近思:恳切地发问求教,多思考当前的事情。切,恳切。
⑥仁:仁德。
子夏说:“广泛学习又坚定自己的志向,恳切地发问求教,多思考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
【作者】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zōu)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倡导“仁”,主张“有教无类”,相传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三年,晚年修订六经。孔子被后世尊为孔圣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等,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其思想对世界有深远的影响。
【作品简介】
《论语》是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语录体儒家著作,主要以语录和对话的形式集中体现孔子的政治主张、道德修养、教育思想及为人处世等共20篇章的内容。
宋代朱熹将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本文所选的十二则,一方面阐述了学习应有谦虚好学、时刻反省、实事求是的精神;另一方面阐述了温故知新、学思结合、学以致用的学习方法,对后世的教育理论影响极大。中间插有关于思想道德修养的问题和教育为人处世的原则等论述。
【创作背景】
春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社会动荡、转型的时代。由生产力的发展而引起社会制度的变更,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权力下放、礼仪僭(jiàn)越等现象,是孔子思想产生和形成的社会根源。
鲁国是周朝的同姓诸侯国之一,其在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的特殊性是孔子儒家思想产生的特殊土壤。
练习题
【选择】
1.下列加点字词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不亦说乎(shuō) 不愠(yùn) 三省吾身(xǐng)
B.传不习乎(chuán) 逾矩(jù) 学而不思则罔(máng)
C.好之者(hào) 论语(lún) 思而不学则殆(dài)
D.为人谋(wéi) 曾子(zēng) 乐之者(lè)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人不知而不愠/博学而笃志 B.为人谋而不忠乎/可以为师矣
C.择其善者而从之/人不堪其忧 D.学而时习之/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3.(易错题)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B.为人谋/而不忠乎
C.学/而不思/则罔 D.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4.下列古文默写错误的一项是(  )
A.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B.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C.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D.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一则告诉我们认知和兴趣是成正比的,这里强调了“乐之”在学习中的重要性。
B.“一箪食,一瓢饮”,“三军可夺帅也”二则都是讲个人修为,前者讲的是颜回安贫乐道的品质,后者讲的是人要有远大的目标和志向。
C.“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一则说明在孔子眼中,别人不了解,并不影响一个有修养的人的心境。
D.“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一则强调学习无论什么环境都可以发生。见人之善就学,是虚心好学的精神;见人之不善就反省自己,是自觉修养的境界。
【填空】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不亦说乎 (2)吾日三省吾身
(3)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4)温故而知新
(5)思而不学则殆 (6)逝者如斯夫
(7)曲肱而枕之 (8)博学而笃志
2.理解性填空。
Ⅰ关于学习方法与态度
①阐述学习与思考辩证关系的句子: , 。
②强调复习重要性的句子: , 。
③表明以学习为乐的句子: , 。
④讲述个人修养需坚持不懈的句子: : ? ? ?
Ⅱ关于道德修养与个人品质
①阐述志向高远与坚守节操的重要性的句子: , 。
②形容贤才虽生活简朴但精神充实的句子: , , , ,

Ⅲ关于人生哲理与价值观
①说明时光易逝,应珍惜当下的句子: , 。
②表达对待富贵贫贱的正确态度/认为贫富不是幸福与否的关键因素: , 。
【对比阅读】
【甲】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节选自《〈论语〉十二章》)
【乙】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方今圣贤1相逢,治具毕张2,拔去凶邪,登崇畯良3(jùn)。占小善4者率以录,名一艺者无不庸5。爬罗剔抉6,刮垢磨光7。盖有幸而获选,孰云多而不扬8。诸生业患不能精,无患有司之不明;行患不能成,无患有司之不公。
(选自韩愈《进学解》,有删改)
【注】①圣贤:圣君和贤臣。②治具毕张:治国的措施都得以实施。治具,治国的措施。
③登崇畯良:重用贤能之士。④占小善:这里指具有一点点长处。⑤庸:同“用”,任用。
⑥爬罗剔抉:认真鉴别筛选人才。⑦刮垢磨光:指精心培养人才。⑧不扬:不被任用。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学而时习之( ) (2)人不知而不愠( )
(3)盖有幸而获选( ) (4)诸生业患不能精( )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而”,与“博学而笃志”中“而”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学而时习之 B.孰云多而不扬 C.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D.溪深而鱼肥
3.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占小善者率以录,名一艺者无不庸。
4.【甲】【乙】两文均涉及我们的学习与成长。小秦准备以两文的相同之处为论据来拟写一篇演讲稿。你认为小秦演讲稿的论题是什么?请写下来。
◎将文中富含哲理的句子分类归纳到“为学之道”“修身之道”两类中,完成下面的学习任务单。
学习任务单
为学之道
学习方法 温习交流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温故知新 ①
②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习态度 以学为乐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谦虚好学 三人行,……其不善者而改之。
③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修身之道/为人处世
宽厚平和 ④
善于自省 吾日三省吾身:……传不习乎?
循序渐进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不逾矩。
⑤ 一箪食,……回也不改其乐。
坚守道义 饭疏食,……于我如浮云。
坚定志向 ⑥
学中修身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