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文学文本阅读专项训练(有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文学文本阅读专项训练(有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82.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24 14:42: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五年级语文上册文学文本阅读专项训练
一、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太 阳 路
①小时候,我们最猜不透的是太阳。那么一个圆盘,红光光的,偏悬在空中,是什么绳儿系着它呢 它出来,天就亮了;它回去,天就黑了。庄稼不能离了它,树木不能离了它,甚至花花草草也离不得它。那是一个什么样的宝贝啊!我们便想,突然有一天能到太阳上去,那里一定什么都是红的、光亮的,那该多好,但是我们不能。想得痴了,就去缠着奶奶讲太阳的故事。
②“奶奶,太阳是住在什么地方啊 ”“是住在金山上的吧。”“去太阳上有路吗 ”“当然有的。“啊,那怎么走哇 ”奶奶笑着,想了想,拉我们走到门前的那块园地上,说:“咱们一块儿来播种吧,你们每人种下你们喜爱的种子,以后就什么都知道了。”
③奶奶教了一辈子学,到处都有她的学生,后来退休了就在家耕作这块园地,她的话我们是最信的。到了园地,我们松了松土,施了施肥,妹妹种了一溜儿眉豆,弟弟种了几行葵花子。我将十几枚仙桃核儿埋在篱笆边上,希望长出一片小桃林来。从此,我们天天往园地里跑,心急得像贪嘴的猫儿。十天之后,种子果然就全发芽了,先是举拳的一个嫩黄尖儿,接着就分开两个小瓣儿,肉肉的,像张开的一个小嘴儿。我们高兴地大呼小叫。奶奶就让我们五天测一次苗儿的高度,插根棍儿作标记。那苗儿长得生快,插在苗儿旁边的棍儿,后一根总比前一根长出一大截儿来。一个月后,插到第六根,苗儿就相对生叶,直长得老高了。
④可是,太阳路的事,却没有一点儿迹象。我们又问起奶奶,她笑了:“苗儿不是正在路上走着吗 ”这却使我们感到莫名其妙了。
⑤“傻孩子!”奶奶说,“苗儿五天一测,一测一个高度,这一个高度,就是一个台阶;顺着这台阶上去,不是就可以走到太阳上去了吗 ”
⑥我们大吃一惊,原来这每一棵草啊,树啊,都各自有一条去太阳的路。这通往太阳的路,满世界看不见,却到处都存在着啊!
⑦奶奶问我们:“这路怎么样呢 "妹妹说:“这路太陡了。”弟弟说:这路太长了。”我说““这路谁也走不到头儿。”奶奶说:“是的,去太阳的路是陡峭的台阶,而且十分漫长,要走,就得用整个生命去攀登。世上凡是有生命的东西,都在这么走着,有的走得高,有的走得低,或许全要在半路上死去。但是,正是在这种攀登中,是庄稼的,才能结出果实;是花草的,才能开出花絮;是树木的,才能长成材料。”我们都静静地听着,站在暖和的太阳下,发现着每一条路和在每一条路上攀登的生命。
⑧“那我们呢 ”我说,“我们怎么走呢 ”奶奶说:“人的一辈子也是一条陡峭的台阶路,需要拼尽全部的力气去走。你们现在还小,将来要做一个有用的人,就得多爬几个这样的台阶。虽然艰难,但毕竟是一条向太阳愈走愈近的光明的路。”
(有删改)
1.下面对第①段“我们”小时候的特点概括不恰当的是哪一项?( )
A.天真好奇 B.充满幻想
C.胡思乱想 D.爱思考
2.下面对文中画“——”的句子中,两个加点的“长”字的含义理解最恰当的是哪一项?( )
A.生长 高 B.成长 距离大
C.超越 生长 D.滋长 增长
3.短文中“从此,我们天天往园地里跑”的原因是下列哪一项?( )
A.园子里非常有乐趣。 B.希望快点看到种子发芽。
C.那里有一片小桃林。 D.可以去那儿劳动。
4.这篇短文用奶奶的话作结尾,作用是( )。
A.总领全文 B.承上启下 C.设置悬念 D.点明中心
5.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我们”找太阳路的过程,写在下面的括号里。
梦想太阳路→( )→( )→( )
6.文中画“ ”的句子中有两个“太阳的路”,它们的意思一样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这通往太阳的路,满世界看不见,却到处都存在着啊!”这句话是否矛盾?说说你是如何理解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摸 书
名叫莫拉的这位老妇人嗜书如命。她认真地对我说:“世界上有的一切都在书里。”
“世界上没有的一切也在书里。把宇宙放在书里还有富余。”我说。
她笑了,点点头表示同意,又说:“我收藏了4000多本书,每天晚上必须用眼扫一遍,才肯关灯睡觉。”
她真有趣。我说:“书,有时候不需要读,摸一摸就很美,很满足了。”
她大叫:“我也这样,常摸书。”她愉快地虚拟着摸书的动作。烁烁目光真诚地表示她是我的知音。
谈话是个相互寻找与自我寻找的过程。这谈话使我高兴。因为既找到知己,又发现自己有一个美妙的习惯,就是摸书。
闲时,从书架上抽下几本新新旧旧的书来,或许是某位哲人文字的大脑,或许是某位幻想者迷人的呓语,或许是人类某种思维兴衰全过程的记录——这全凭一时兴趣,心血来潮。有的书早已读过,或再三读过,有的书买来就立在架上;此时也并非想读,不过翻翻、看看、摸摸而已。未读的书是一片密封着的诱惑人的世界,里边肯定有趣味更有智慧;打开来读是一种享受,放在手中不轻易去打开也是一种享受;而凡是读过的书,都成为有生命的了,就像一个个朋友,我熟悉它们的情感与情感方式,它们每个珍贵的细节,包括曾把我熄灭的思想重新燃亮的某一句话……翻翻、看看、摸摸,回味、重温、再体验,这就够了。何必再去读呢?
当一本古旧书拿在手里,它给我的感受便是另一般滋味。不仅它的内容,一切一切,都与今天相去遥远。那封面的风格,内页的版式,印刷的字体,都带着那时代独有的气息与永难回复的风韵,并从磨损变黄的纸页中生动地散发出来。也许这书没有多少耐读的内涵,也没有多少经久不衰的思想价值,它在手中更像一件古旧器物。它的文化价值反成为第一位了,这文化的意味无法读出来,只要看看、摸摸,就能感受到。
莫拉说,她过世的丈夫是个书虫子。她的藏书及其嗜好,一半来自她丈夫。她丈夫终日在书房里,读书之外,便是把那些书搬来搬去,翻一翻、看一看、摸一摸。每每此时,“他像醉汉泡在酒缸里,这才叫真醉了呢!”她说。她的神情好似看到了过去一幅迷人的画。
我忽然想到一句话:“人与书的境界是超越读。”但我没说,因为她早已懂得。
8.文章主要介绍的内容是哪一项?( )
A.莫拉藏书有4000多本。
B.“我”喜欢读各种新书、旧书。
C.莫拉过世的丈夫是个书虫子。
D.“我”和莫拉都有共同的嗜好,那就是摸书。
9.一本古旧书最大的价值是( )。
A.时代价值 B.思想价值
C.收藏价值 D.文化价值
10.结合文章内容,对题目“摸书”的理解不恰当的是哪一项?( )
A.没有时间阅读,摸摸书提醒该挤时间读书了。
B.通过摸书感受书中独有的气息和难以回复的风韵。
C.通过摸书重温、回味读书时的感受与体验,像朋友一样与书中思想进行深层交流。
D.通过摸书想象、憧憬、享受着未读之书里的趣味与智慧。
11.文章结尾写道:“人与书的境界是超越读。”对“超越读”理解正确的是哪一项?( )
A.指快速阅读。 B.指有思维参与的阅读。
C.指对书的深层次理解。 D.指痴迷地阅读。
12.文章用“我”和莫拉的谈话引出爱书的话题,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文章用“摸书”表达作者热爱书的情感。作者为什么不以“爱书”为题,而以“摸书”为题?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①我老家的门前,有棵老槐树,在一个风雨夜里,被雷击折了。家里传来消息说:“它死得很惨,被拦腰折断,又裂为四块,只有锯下来,什么也不能做,劈成木柴烧罢了。”我听了,很是伤感。
②这棵老槐,打我记事起,它就在门前站着,似乎一直没见长,便是那么粗、那么高。我们这些孩子,日日夜夜恋着它,在那里荡秋千,抓石子儿,踢毽子,快活得很。冬天,大地上光秃秃的,老槐也变得赤裸裸的,鸟儿却来报答它,落得满枝满梢。立时,一个鸟儿,是一片树叶;一片树叶,是一个鸣叫的音符;寂寞的冬天里,老槐就是竖起的一首歌。于是,它们飞来了,我们听着冬天的歌儿,喜欢得跑出屋来,在严寒里大呼大叫。
③如今,我回来了,离开了老槐多年的游子回来了。一站在村口,我就急切切地找那老槐,果然,没看到它。进了院门,我立即就看见了那老槐,被劈成碎片,乱七八糟地散堆在墙角,白花花的,刺眼。我心里不禁抽搐起来:它那么高的身架,那么大的气魄,骤然之间,怎么就在这天地间消失了呢?如今老槐树留给我的,就只剩刺眼的树桩了吗?我痛心不已,再也硬不起心肠,蕴藏着的对老槐的一腔柔情,全化作泪水流了下来。
④夜里,我睡不着,走了出来,又不知要到何处,就呆呆地坐在了树桩上。树桩筐筛般大,磨盘样圆,在月下泛着白光。突然,我看见那树桩四周的皮层里,抽出了一圈儿细细的小小的嫩枝,极端地长上来,高的已经盈尺,矮的也有半寸了。
⑤小儿从屋里走出来,摇摇摆摆的,终伏在我的腿上,看着我的眼,说:“爸爸,树没有了。”“没有了。”“爸爸也想槐树吗?”我突然感到孩子的可怜了。我的小儿出生后一直留在老家,在这槐树下爬大,可他的幸福、快乐霎时就消失了。
⑥“爸爸,”小儿突然说,“我好像又听到那树叶在响,是水一样的声音呢。”水一样的声音?这是我曾听过的。可是如今,水在哪儿呢?“爸爸,水还在呢!”小儿又惊叫起来,“你瞧,这树桩不是一口泉吗?”我转过身来,向那树桩看去,啊!真是一口泉呢!那白白的木质,分明是月光下的水影,一圈儿一圈儿的年轮,不正是泉水绽出的涟漪吗?我的小儿,多么可爱的小儿,他竟发现了泉。
⑦“泉!生命的泉!”我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紧紧搂住了我的小儿。想这大千世界,竟这么出奇。原来一棵树便是一条竖起的河,雷电可以击折河身,却毁不了它的泉眼,它日日夜夜涌动,永不枯竭。那纵横蔓延在地下的每一条根,该是那一道道的水源了吧!
⑧我有些不能自已了。月光下,一眼一眼看着那树桩皮层里抽上来的嫩枝,是多么精神,一片片的小叶绽了开来,绿得鲜鲜的,深深的:这绿的结晶,生命的精灵,莫非就是从泉里溅起的一道道水柱吗?那锯齿一般的叶峰上的露珠,莫非是水溅起时的泡沫吗?哦,每一个泡沫里都有了一个小小的月亮,灿灿地,在这夜里摇曳开光辉了。
⑨“爸爸,这嫩枝儿能长大吗?”
⑩“能的。”我肯定地说。
说完了,我们就再没有言语,静静地坐在“泉”边,谛听这在空中溅起的生命的水声。
(有删改)
14.第④段写“夜里,我睡不着”,对于“我”睡不着的原因,联系上下文理解正确的是哪一项?( )
A.“我”离开老槐树多年后终于回来了。
B.“我”想去看看夜色下的家乡景色。
C.老槐树被劈得粉碎,“我”看到后内心伤感。
D.“我”想跟小儿一起怀念老槐树。
15.第⑤段写“我突然感到孩子的可怜了”,下面对孩子“可怜”的原因理解正确的是哪一项?( )
A.老家的人不爱“我”的孩子。
B.孩子再也不能在老槐树下玩耍。
C.孩子出生后一直留在老家。
D.孩子走路摇晃,身体不健康。
16.第⑧段画“ ”部分中的“结晶”“精灵”指什么?( )
A.树桩 B.泉水 C.树皮 D.嫩叶
17.“我”对老槐树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短文写的是老槐树,却以“泉”为题目。这是为什么?请简要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母爱像棉花盛开
听说,每一位母亲都是大地上盛开的花朵。有人说母爱温馨如康乃馨,有人说母爱圣洁如鲁冰花……然而,我那与泥土打了一辈子交道的母亲却从来没见过这些娇贵的花儿。我也一直在寻找,寻找一朵属于母亲的花儿。
记得我在一篇小学作文里曾经这样描述过母亲:“我从来没有看到妈妈穿过漂亮的衣服,她很普通,普通得就像田野里随处可见的狗尾巴花。”那是我第一次把母亲比作花儿,尽管那个懵懂的比喻一度成为大家的笑谈,但母亲那淳朴的形象却永远烙在了我心中。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母亲的了解也不断地增多。我曾经见到过母亲年轻时候的照片: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两根乌亮亮的麻花辫,原来母亲也是很美的。然而不幸的是,她婚后,父亲的身体一直不好,母亲便不得不用柔弱的双肩挑起家庭的重担。
母亲不分昼夜操劳着,家务、农活儿、牲口……母亲总有忙不完的事,再也无暇去照一下镜子,杭理一下自己秀美的长发了。在我心中,母亲有时好像命途多舛(chuǎn)的苦菜花,有时却像坚强的向日葵。然而,我又总感到这些花儿还是代表不了母亲,总觉得还缺了些什么。
直到我大学毕业的那一年,刚找到工作我便迫不及待地赶回家,因为我想早点儿把这个好消息告诉母亲。那天,见到母亲时,她正在棉花地里摘棉花。深秋的田野已是一片枯黄,只有星星点点的棉花还在竞相开放,洁白的棉絮漫天飞舞,和母亲的白发一起在风中飘扬。
得知我即将参加工作,母亲的双眼顿时噙满了欣慰的泪水。她高兴地说:“快,帮妈把地里的棉花摘了,明天就送去收购站,说不定还能给你换套像样点儿的西装呢!”望着母亲因长年累月的辛劳而过早苍老的身影,蓦然间,我觉得她仿佛也成了一株随风摇曳的棉花。
(有删改)
19.文中的“我”在小学作文里把自己的母亲比作( )。
A.康乃馨 B.鲁冰花
C.狗尾巴花 D.苦菜花
20.第三自然段中“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两根乌亮亮的麻花辫,原来母亲也是很美的”,这个句子运用的人物描写方法是( )。
A.外貌描写 B.动作描写
C.语言描写 D.心理描写
21.“母亲不分昼夜操劳着,家务、农活儿、牲口……母亲总有忙不完的事,再也无暇去照一下镜子,梳理一下自己秀美的长发了。”这个句子中作者要表达的感情是哪一项?( )
A.“我”觉得母亲很命苦。
B.“我”觉得母亲不爱打扮。
C.“我”感受到母亲很爱美。
D.“我”感受到母亲对家庭的奉献。
22.第四自然段中“我又总感到这些花儿还是代表不了母亲,总觉得还缺了些什么”,你认为这些花儿到底还缺了些什么呢?( )
A.命途多舛 B.挺拔坚强
C.温馨圣洁 D.无私奉献
23.第六自然段中“得知我即将参加工作,母亲的双眼顿时噙满了欣慰的泪水”,表明此时母亲的心情是( )。
A.失望 B.高兴 C.羞愧 D.伤心
24.文中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有读者认为,文章的题目“母爱像棉花盛开”拟得很妙。对此,你同意吗?请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理由。(至少写出两点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1.C 2.A 3.B 4.D
5.示例:
寻觅太阳路观察太阳路理解太阳路
6.不一样。 第一个“太阳的路”是指植物生长、向太阳攀登的过程;第二个“太阳的路”是指通向进步、通向光明未来的路。
7.不矛盾。“这通往太阳的路”并不是指通向太阳的实际的路程,而是指通向未来、取得成功、实现人生价值的光明之路。这通向未来的路,没有人能预知,是“无形”的,因此“看不见”;但我们都可以凭借自己的努力去奋斗,去攀登,因此这条路“到处都存在”
二、8.D 9.D10.A 11.C
12.别出心裁,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真实还可以使文章所叙述的事情更加清楚并紧扣文章主题,还能增加读者的阅读兴趣。
13.因为以“摸书”为题能设置悬念,引发读者的好奇心,也能更具体形象地说明作者对书的热爱,一个“摸”字表达了作者爱书爱到人迷的程度。
三、14.C 15.B 16.D
17.①“我”收到家里的消息,知道老槐树被雷击折时很伤感;②进了院门,“我”看到老槐树被劈成碎片,感到刺眼痛心;③在月下,小儿发现了树桩是一口“泉”时,“我”甚是喜悦。
18.①月光下树的年轮像泉水绽出的涟漪所以月光下的树桩很像一口泉;②老槐树的生命没有结束,因为嫩枝又长了出来,所以它的生命像泉一样永不枯竭;③以“泉”为题目,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很新颖。
四、19.C 20.A 21.D 22.D 23.B
24.母亲是一个勤劳、坚强、为家庭无私奉献的人。从母亲不分昼夜为家庭操劳,可以看出母亲很勤劳;从母亲在父亲身体不好时,挑起家庭的重担,可以看出母亲很坚强;从母亲多年为家庭默默付出,毫不抱怨,可以看出母亲是一个为家庭无私奉献的人。
25.示例:
我同意。①文章题目写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主题明确,母亲就像棉花一样,牺牲自己的美丽容颜,为家庭默默地奉献;②将母爱比作棉花盛开,这种比喻很少见,能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