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张PPT)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中外历史纲要(上)
“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凡我大汉子民,虽远必救!”
情境导入
学习目标
1.通过了解汉朝削藩、开疆拓土、尊崇儒术等举措,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
2.通过了解两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两汉衰亡的原因。
【学科素养】
【课程标准】
能运用历史地图概述汉代丝绸之路的路线;能够按照时序概述两汉兴衰中的重大史事,培养“时空观念”的学科素养;
能通过史料分析,理解汉武帝采取的一系列巩固和发展大一统国家的措施及作用,培养”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学科素养;
能从汉朝面临的形势分析汉初休养生息到汉武帝政策的改变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体现,培养“唯物史观”的学科素养;
认识汉朝对中华文明发展的深远影响,培养“家国情怀”的学科素养。
探究新知
贰
壹
叁
肆
汉初贫弱,休养生息
西汉强盛,巩固“大一统”
东汉兴衰,延续“大一统”
两汉文化,回望“大一统”
汉初贫弱,休养生息
壹
西汉驷马安车
同学们好!我乃是赫赫有名的“汉并天下”瓦当,静静伫立在时光的角落,见证了西汉王朝的兴衰起落。想当年,高祖挥剑定乾坤,我便在工匠的刻刀下应运而生。“汉并天下”是大汉开国的豪迈宣言,也是九州归一的永恒见证!
我曾在长安的宫檐下,看刘邦称帝定都,目睹汉初君臣吸取秦亡教训,以黄老之术休养生息。文景二帝的仁政,让天下渐趋富庶;可郡国并行的隐患,也在我脚下的土地里悄然埋下……今天,就让我带着你们,从西汉建立讲起,探寻“文景之治”的温度与郡国并行的波澜 。
“汉并天下”瓦当
一、汉初贫弱,休养生息
1.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
材料1:“汉兴,接秦之弊,丈从军旅,老弱转粮饷,作业剧而财匮,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
——《史记·平准书》
材料2 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道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周云成康,汉言文景,美矣! ——《汉书.景帝记》
思考:汉初社会状况如何?统治者又该怎样应对?结果如何?
社会状况:汉初社会残破,经济凋敝
措施:统治集团吸取秦亡教训,尊奉黄老无为思想,采取“与民休息”政策。减轻赋税、徭役和刑罚;提倡节俭,减少财政支出。
结果:文、景帝在位期间,经济得到恢复,社会稳定,史称“文景之治”
“兵皆罢归家”,商人不得拥有土地,田租十五税一。
——汉高祖
减轻罪罚,提倡节俭,田租三十税一。 ——汉文、景帝
一、汉初贫弱,休养生息
2.汉初政治制度:
材料1:刘邦接受了皇帝的称号,皇帝之下设三公九卿……地方行政系统仍是郡、县、乡、里。……此外,刘邦为“矫秦县之失策”,还“封建王侯,并跨州连邑”,可在其封地上“自置吏”、“得赋敛”。 ——据樊树志《国史概要》等整理
材料2:秦祚(zuò)虽移,而秦之政制仍行于汉。——钱穆《秦汉史》
汉初继承了秦朝哪些政治制度 与秦朝相比,汉朝地方行政制度的损益变化是什么?
①中央:皇帝制、三公九卿制
②地方:郡县制
(1)汉承秦制:
(2)有所损益变化:
地方:郡国并行制
一、汉初贫弱,休养生息
材料1: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大启九国。 —《汉书·诸侯王表》
材料2:天下之势,方病大瘇,一胫之大几如腰,一指之大几如股。 ——贾谊《汉书·贾谊传》
材料3: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之,其反迟,祸大。 ——晁错《削藩策》
2.汉初政治制度:
中央:
15郡
王国:
42郡
地方:郡国并行制
思考:汉初为什么实行郡国并行制?这一制度造成什么隐患?为此汉景帝采取什么措施?结果如何?
隐患:郡国并行导致诸侯势大,威胁中央集权
措施:汉景帝接受晁错建议,削减诸侯封地(削藩)
原因:吸收亡秦孤立之败的教训
结果:引发七国叛乱,最终平定叛乱
将王国任用官吏的权力收归朝廷
西汉强盛
巩固“大一统”
贰
我以泥土为骨,烈火铸魂,默默的守着大汉宫阙,见证着大汉王朝威服四海的传奇。
昔时幼主刘彻承继大统,削藩镇、铸五铢、罢百家、尊儒术,将四海权柄尽揽于掌中。铁骑踏破匈奴胆,旌旗直抵河西岸,凿空西域通丝路,南收百越扩版图。煌煌大汉,自此威加海内,声震八荒!
今天,就让我带着你们,穿越时空,揭开西汉走向巅峰的传奇密码!
“汉并天下”瓦当
二、西汉强盛,巩固“大一统”
材料1: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 ——司马迁《史记》
材料2:(面对丞相田蚡骄横)武帝曰:“君除(任命)吏尽未?吾亦欲除吏!”
——《史记》
材料3:豪强强占民田宅,役使贫民如奴仆。 ——《盐铁论·未通》
朋党宗强比周,设财役贫,豪暴侵凌孤弱,恣欲自快。
——《史记·游侠列传》
材料4:(富商大贾)冶铸煮盐,财或累万金,而不佐国家之急,黎民重困。
——《汉书·食货志》
材料5:今师异道,人异论……是以上亡以持一统。 ——《汉书》
材料6:匈奴数千人盗边,渔阳尤甚......匈奴二万骑入汉,杀辽西太守,略二千余人……又入雁门杀略千余人。 ——《汉书》
【思考】汉武帝即位初期面临着怎样的社会问题呢?
1.背景:
王国问题
思想混乱
盐铁暴利
地方豪强作乱
丞相权重
选官问题
匈奴问题
二、西汉 强盛,巩固“大一统”
材料1:(主父)偃说上曰:“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子弟,以地侯之。……不削而稍弱矣。”
——《前汉书》
问题 措施 作用
王国问题
丞相权重
选官问题
豪强作乱
推恩令
削弱诸侯王势力,
加强中央集权
2.措施:
“藩国始分,而子弟毕侯矣”,“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十余里。”
酎[zhòu]金夺爵酎金是春节祭祖时诸侯要献的贡金。武帝时以列侯所献“酎金”成色不好、斤两不足为借口,削夺106位列侯爵位和封地,基本解决离心诸侯。
政治方面
结合教材并依据材料,总结汉武帝采取的措施并分析其作用。
二、西汉强盛,巩固“大一统”
问题 措施 作用
王国问题
丞相权重
选官问题
豪强作乱
推恩令
削弱诸侯王势力,
加强中央集权
2.措施:
“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中、外是相对皇帝居住的宫禁而言。
中朝
削弱相权,加强君权
(武帝)元光元年诏:“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元封五年诏:“其令州郡察吏民有茂才异等可为将相及使绝国者”。
察举制
选官标准:孝廉、才能
方式:自下而上举荐
拓宽了人才选拔的范围,扩大了统治基础
政治方面
结合教材并依据材料,总结汉武帝采取的措施并分析其作用。
二、西汉强盛,巩固“大一统”
问题 措施 作用
王国问题
丞相权重
选官问题
豪强作乱
推恩令
削弱诸侯王势力,
加强中央集权
2.措施:
中朝
削弱相权,加强君权
察举制
拓宽了人才选拔的范围,扩大了统治基础
材料1:“刺者,言其刺举不法;史者,使者,言其为天子所使也”。——《汉书百官公卿表》
材料2:(酷吏)捕郡中豪猾,郡中豪猾相连坐千余家。 ——《史记·酷吏列传》
刺史制度
刺史制度特点:
位卑权重,以卑驭尊
强化对地方势力的控制,加强中央集权
任用酷吏
汉 张汤(酷吏)
汉 赵禹(酷吏)
政治方面
结合教材并依据材料,总结汉武帝采取的措施并分析其作用。
二、西汉强盛,巩固“大一统”
2.措施:
经济方面
④抑制工商业者,颁布算缗、告缗令,向他们征收财产税。
①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
材料1:“罢半两钱,行五铢钱。”
材料2:“於是悉禁郡国无铸钱,专令上林三官铸。钱既多,而令天下非三官钱不得行,诸郡国所前铸钱皆废销之,输其铜三官。”
作用:稳定了金融,削弱地方实力,加强中央集权
②实行盐铁官营,由政府垄断盐、铁的生产和销售。
材料3:西汉共设置了三十五处盐官,分布在全国28个郡国;铁官则至少设置了49处,分布于40郡国。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作用:抑制富商大贾的实力,加强中央集权,增加政府收入。
③推行均输平准,国家插手并经营商业贸易。
均输:设均输官,把应由各地输京的物品转运至各地贩卖。政府统一征收、运输、买卖
平准:在长安和主要城市设立掌管物价的官吏,利用均输官所出物资,根据市场物价,贵时抛售,贱时收购。
算缗:向大商人、高利贷者征收财产税
告缗:鼓励民间告发隐瞒财产者
作用:增加政府收入;平抑物价
作用:抑制工商业者;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阅读课文,总结汉武帝经济改革的措施并分析其作用。
二、西汉强盛,巩固“大一统”
2.措施:
思想方面
董仲舒发挥先秦儒家的伦理观,将其概括为“三纲”,又特别阐发了《公羊春秋》的“大一统"思想。董仲舒学大量借用了阴阳家的思想因素,这尤其表现在其“天人感应”理论上。另外董仲舒对法家思想也有所吸收,不否定刑罚的统治作用,认为天有阳、阴,故治有德、刑,德为阳,刑为阴,德主刑辅,不可偏废。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 董仲舒传》
汉武帝为什么会接受董仲舒尊崇儒术的建议?
董仲舒新儒学的内容:
①“大一统”“尊崇儒术”
——思想统一,加强中央集权
②“君权神授”“天人感应”
——加强君权;避免暴政
③“施行仁政”“德刑并用”
——缓和社会矛盾
④“三纲五常” ——维护统治
原因:
新儒学适应了汉武帝加强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
影响:①儒学逐渐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②巩固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
接受董仲舒建议,尊崇儒术
二、西汉强盛,巩固“大一统”
2.措施:
民族关系方面
(1)对匈奴:
①武力征服:卫青、霍去病三战匈奴,控制了阴山以南和河西走廊的大片区域
②设郡管理: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
卫青、汉武帝、霍去病
①出使西域: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
(3)对东南和西南:
治理东南沿海、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比之前更加有效
经汉武帝的开拓,西汉的疆域较汉初时扩大了近一倍,汉民族也正式形成。汉武帝通过政治、经济、思想、疆域等多方面措施进一步实现大一统,巩固并发展了统一多民族国家。
(2)对西域:
意义: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大大促进了西域与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
②设置机构:公元前60年,设置西域都护府(汉宣帝)
东汉兴衰 ,
延续“大一统”
叁
我曾见证西汉的无上荣光。岁月流转,当战火的余烬渐渐平息,刘氏血脉再次崛起,光武帝刘秀披荆斩棘,重建大汉江山。我目睹“光武中兴”的繁荣盛景,见证明章之治下百姓安居乐业,儒学在太学中薪火相传。可谁能料到,外戚与宦官的争斗如阴霾笼罩朝堂,黄巾起义的烽火燃遍九州大地,豪强割据的局势愈演愈烈。从鼎盛到衰亡,东汉的命运究竟经历了怎样的跌宕起伏?且听我细细道来这跌宕两百年的风云变幻!
“汉并天下”瓦当
三、东汉兴衰,延续“大一统”
1.王莽新朝(公元9年-23年)
政治:西汉后期,政治黑暗
背景:
经济:土地兼并剧烈,赋税徭役沉重
社会:破产农民沦为奴婢或流亡,社会动荡不安
材料:易代和复古是西汉末年颇为流行的社会思潮,最终实现这两个要求的希望都集中到了一个人身上,这就是外戚王莽。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皇位,改国号新,西汉灭亡。
建立:
①土地国有化,推行井田制;
②禁五铢,多次改革币制;
③任意改变中央和地方的官名和行政区划
改革:
①改革措施不切实际,使社会矛盾更加激化。
②23年,绿林军攻入长安,政权被推翻。
结果:
王莽改制的新钱币
2.东汉的建立
25年,刘秀重建汉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3.光武中兴
阅读教材,归纳刘秀的内政举措,并分析其作用
措施 目的(作用)
政治
经济
文化
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缓和社会矛盾,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继承西汉独尊儒术的传统,
儒学得到了继续发展
加强皇权;
增强尚书台的作用
严格控制外戚干政
裁并郡县,裁减官吏,节省开支
节省开支,提高工作效率
整顿吏治,惩处贪污腐败
缓和阶级矛盾
清查全国垦田、户口数量
释放奴婢
重视儒学
光武帝
“虽置三公,事归台阁”.
三、东汉兴衰,延续“大一统”
4.东汉衰亡
材料1:逮桓灵之间,主荒政缪,国命委于阉寺,士子羞于为伍,故匹夫抗愤,处士横议,遂乃激扬名声,互相题拂,品核公卿。——《后汉书·党锢传》
材料2:(东汉豪强地主南阳樊氏)治田殖至三百顷。广起庐舍,高楼连阁,波陂灌注,竹木成林,六畜放牧,鱼蠃梨果,檀棘桑麻,闭门成市,兵弩器械,资至百万 。 ——司马彪《续汉书》
①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1)原因:
依据材料,分析东汉衰亡的原因
外戚、宦官专权是封建君主专制高度发展的产物
②“党锢之祸”
③豪强地主势力发展迅速,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日益尖锐。
黄巾起义:184年,张角创立民间秘密宗教“太平道”,起义军称为“黄巾军”
(2)结果:
动摇了东汉王朝的统治基础,出现了军阀割据局面,东汉政权名存实亡。
袁绍
曹操
孙策
刘表
刘璋
刘备
袁术
张鲁
马腾
公
孙
度
魏
蜀
吴
三、东汉兴衰,延续“大一统”
肆
两汉文化
回望“大一统”
《讲经图》东汉画像砖
我这“汉并天下”瓦当,两朝风雨未改初心。看司马迁挥毫写就千年春秋,赋文词藻华美绽放;蔡伦造纸、张衡制仪点亮科技之光;张仲景著书立医学典范,华佗创麻沸散、编五禽戏;《九章算术》更解开数学奥秘。想知道两汉文化如何铸就华夏文明丰碑?且随我一探究竟!
司马迁
班固
“汉并天下”瓦当
四、两汉文化,回望“大一统”
史学
文学
科技
《史记》:西汉司马迁,纪传体通史
《汉书》:东汉班固,纪传体断代史
汉赋:铺陈排比,辞藻华丽
乐府诗:乐府采集民歌而成
五言诗:朴实生动
(2)数学:
《九章算术》:总结了战国、秦、汉时期的数学成就
《周髀算经》:最早引用勾股定理
(1)医学:《黄帝内经》:奠定中医学的理论基础
《神农本草经》:中国第一部药物学专著
《伤寒杂病论》:最早的临床治疗学巨著
华佗:麻沸散
(3)造纸术: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
(4)农学:《汜胜之书》《四民月令》
国家统一、政局稳定、经济发展、民族融合、中外交流的大一统局面之下,两汉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文化。
课堂小结
东汉建立
西汉与东汉
——大一统国家的巩固
西汉强盛
——巩固“大一统”
“光武中兴”
“文景之治”
东汉衰亡
汉初贫弱,休养生息
郡国并行
政治
经济
思想
民族关系
史学、文学、科技
两汉回望——文化璀璨
东汉的兴衰
——“大一统”延续
以民为本,
社会稳定,
走向辉煌;
背离人民,
社会动荡
走向灭亡。
情境练习
A
2.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定价为40万钱一张。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朝廷这种做法( )
A.加强了货币管理 B.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
C.削弱了诸侯实力 D.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
1.汉初儒家代表人物陆贾的《新语》云:“昔舜治天下也,弹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寂若无治国之意,漠若无忧天下之心,然而天下大治……故无为者乃有为也。”陆贾的上述思想( )
A. 适应了休养生息的政治需要 B. 契合了德法并用的治国理念
C. 为尊崇儒术提供依据 D.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C
3.东汉时期,宦官专权和外戚干政的局面交替出现,即“宗室权落,外戚兴起;外戚势衰,而宦官又盛”。这一现象的根源是 ( )
A.皇帝权力的渐趋衰微 B.宗族观念的根深蒂固
C.君主专制制度的弊端 D.地方割据势力的膨胀
4.《史记》《汉书》《后汉书》等文献中常见有“四海之内”“六合同风”“九州共贯”“方内安宁”“日月所照”等类似表述。这反映了汉代( )
A.边疆治理趋于完善 B.地方行政制度的发展
C.“华夷之辨”的思想意识 D.“大一统”的政治理念
C
D
情境练习
布置作业
查阅相关资料,进一步了解这些历史人物的事迹,自拟标题,写一篇小短文,介绍其中一位或多位你感兴趣的历史人物。
两汉人民创造了灿烂的历史与文化,其中许多杰出人物的昂扬进取、不屈不挠的精神和斗志,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志向,霍去病“匈奴未灭,无以家为”的壮志,张骞“凿空”的勇气,苏武绝不“屈节辱命”的精神,马援“马革裹尸”的情怀,班超“投笔从戎”“立功绝域”的追求,脍炙人口,广为流传,熔铸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张骞
苏武
THANKS!
谢谢观看
中外历史纲要(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