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五四运动【新版八上历史授课典案+备课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 五四运动【新版八上历史授课典案+备课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05.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8-21 20:48:35

文档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历史学科
第11课 五四运动
学教环节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阅读胡适的诗,了解本课内容。 教师出示胡适的诗《蝴蝶》,介绍胡适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之一,引出新课。 通过诗歌使学生了解本课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展示目标 阅读学习目标,了解本课的重难点。 展示学习目标,让学生了解本课的重难点。 让学生初步了解知识要点。
新文化运 动的兴起 1.学生阅读材料,结合教材回答: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2.学生阅读教材回答:新文化运动的开始标志、主要阵地和代表人物分别是什么 3.学生阅读教材,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活动,阅读PPT材料,归纳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4.学生根据PPT材料,讨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影响。 5.阅读材料,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思考: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 1.教师展示材料,引导学生从各方面分析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2.教师安排学生阅读教材,总结新文化运动的概况。 3.安排学生阅读教材,归纳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展示材料,逐条解读内容。 4.展示三段材料,引导学生回答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并进行总结。 5.通过材料形式,设问: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1.通过史料,引导学生逐步掌握论从史出的历史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学科核心素养。 2.以问答形式带领学生掌握基本史实,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意识。 3.培养学生结合历史人物和事件,分析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 4.通过史料阅读分析,使学生掌握在材料中提取重要信息并进行分析、理解、总结、归纳的能力。 5.学会辩证思考问题,培养历史解释等学科核心素养。
五四运动 的爆发 1.学生快速阅读教材,找到PPT展示的问题的答案。 2.学生跟随老师了解巴黎和会概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巴黎和会上,以时任外交总长陆征祥为首席代表的中国代表团提出了什么正当要求 结果如何 (2)中国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为什么不但未能得到应有的权益,主权还受到侵犯呢 3.学生通过时间轴等线索,回答问题:五四运动的主力、地点、运动形式以及口号。 1.教师出示问题,检查核对自主学习环节的问题。 2.教师介绍巴黎和会概况,说明中国正当诉求。同时总结学生回答,指出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是五四运动的导火索。由此得出结论:弱国无外交。 3.教师以时间轴展示五四运动的过程,引导学生回答五四运动的主力、地点、运动形式以及口号。 1.通过自主学习环节,增强学生对本课的了解,使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通过分析材料,引导学生逐步掌握论从史出的历史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学科核心素养。 3.通过时间轴,使学生梳理清楚历史事件的发展脉络,培养学生时空观念的核心素养。
五四运动 的爆发 4.学生了解陈独秀《北京市民宣言》的主要内容,观看图片,知道五四运动进一步扩大的史实。回答两个阶段的主力、运动中心发生的变化。 5.学生阅读图片及文字材料,回答问题:通过以上图片和材料,说明五四运动取得哪些初步胜利。 4.教师出示陈独秀起草的《北京市民宣言》,说明五四运动进入第二阶段,工人阶级成为五四运动的主力,运动的中心也由北京转移到了上海。 5.出示材料,引导学生回答五四运动的结果。 4.通过丰富的材料和图片对五四运动进行讲解和分析,培养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和史料实证观念。 5.通过对五四运动结果的探究,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历史学习,积极参与历史教学活动,从而培养家国情怀。
五四运动 的历史 意义 1.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根据教材内容归类,回答问题:五四运动的性质与历史意义是什么 2.对比新旧民主主义革命,以表格形式从起止时间、革命性质、革命任务、领导阶级、指导思想、群众参与、奋斗目标等方面进行罗列展示,尝试分析总结。 3.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及材料,概括五四精神的内涵。 1.指导学生根据教材内容正确理解五四运动的性质和意义。 2.教师补充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区别。 3.出示材料,总结五四精神,强调五四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精神。 1.展示材料,鼓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从而掌握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2.通过对比,培养学生的历史时空观念,突破本课重难点,从而更好地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具体内容。 3.从精神角度了解五四运动的内在核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板书设计
课堂小练 1.蔡元培、陈独秀和胡适三人虽年有长幼,但生肖都是兔,因此被后人形象地称作新文化运动中的“三只兔子”。下列有关他们在新文化运动中的活动,叙述正确的是 (  ) A.1915年,陈独秀在北京创办《青年杂志》 B.蔡元培担任北京大学校长,发起了新文化运动 C.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倡白话文 D.陈独秀和胡适都在新文化运动后期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 2.五四运动之所以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主要原因是 (  ) A.它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 B.它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C.中国无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D.它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答案] 1.C 2.C
课后作业 请完成第 11 课的练习题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第四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备·单元学习内容                         
  综述:民国初年的政治混乱,表明革命者的理想并没有实现。先进的知识分子苦苦探寻着中国的新出路。在袁世凯独裁和军阀混战中,社会变革的脚步也未停歇。以陈独秀、李大钊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掀起新文化运动,打开了遏制新思想涌流的闸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美等国操纵巴黎和会,任意侵犯中国的正当权益。中国人民再也不能任人宰割,轰轰烈烈的五四爱国运动爆发。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结构:
备·单元课标要求                         
  新文化运动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作了思想准备,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五四运动后中国出现了新变化: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历史出现了重大转折,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核心素养表达的课程要求:
1.了解新文化运动的人物、内容、意义;了解五四运动的背景、过程、意义;了解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思想传播、组织建立、活动开展。(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2.通过相关史料,结合五四运动前后史实,分析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的必然性和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原因。(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3.从世界历史背景、国内革命发展情况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诞生的伟大意义。通过分析五四运动对中国社会变革产生的影响,认识民族精神对国家命运和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历史学科
第11课 五四运动
备·教学目标                         
  1.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知道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主要阵地、代表人物;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
2.通过阅读资料和提取《北京学生示威游行》《1919年5月7日北京高等师范学校被捕学生回校时受到热烈欢迎》《上海工人罢工游行》等图片信息,掌握五四运动的爆发时间、经过、口号、胜利和意义,认识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伟大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史料实证、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唯物史观)
3.通过学习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人的思想主张,认识到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一次思想大解放运动,感受到新文化运动中的主要代表人物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关心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树立远大的理想信念。(家国情怀)
4.通过对五四运动的学习,感悟五四青年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五四运动孕育了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精神,五四精神的核心是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青年学生应该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为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努力奋斗。(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备·内容分析                         
  【本课结构】
本课共包含三个子目: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五四运动的爆发、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以引进新思想为主要目标,从民主、科学、文学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等几大领域,对封建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进行彻底批判,为五四运动的爆发提供了思想理论支持。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列强在巴黎和会上拒绝中国代表提出的合理要求,直接导致了五四运动爆发。接着讲述由于北洋政府镇压学生运动,激怒了中国的工人阶级,以上海为中心的工人大罢工席卷全国,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中国近代史有两条明显的主线,其中之一就是中国人民的不断抗争,其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两个阶段,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本课内容在全册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本课重难点】
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五四运动的爆发和历史意义。
难点: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和“五四精神”。
备·教学提示                         
  1.结合相关的文字材料和图片材料,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具体原因。
【活动】示例:
材料一 从1915年开始,新文化运动在中华大地兴起。新文化运动者们认为,中国之所以危亡,民主与科学之所以不能实现,是由于封建伦理道德的严重束缚。陈独秀指出,封建伦理道德阻碍了中国人的觉醒和社会进步。
材料二 20世纪20年代,梁启超在《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中说:“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渐渐有点废然思返。觉得社会文化是整套的,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悟。”这段话正确地说明了由辛亥革命所唤起的中国社会的希望,同民国初年中国政治的混乱之间形成一种巨大的落差,巨大的落差产生了巨大的波潮,于是而有新文化运动。
2.以“背景—标志—代表人物—基本内容—历史意义”为线索,让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进行有机整合。
【活动】示例:
3.出示材料,客观地评价新文化运动,以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活动】示例:
材料一 陈独秀认为:“无论政治学术道德文章,西洋的法子和中国的法子,绝对是两样,断断不可调和迁就的……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取西洋的新法子……”
材料二 “当高楼大厦在我国大地上遍地林立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材料三 新文化运动是要把欧洲两千多年发展起来的自由、民主和科学应用于中国,彻底改变几千年以来中国人民处于奴隶地位的旧伦理、旧道德、旧政治、旧思想,建立起人民本来就是主人地位的新伦理、新道德、新政治、新思想。
4. 观看教材中《北京学生示威游行》和《1919年5月7日北京高等师范学校被捕学生回校时受到热烈欢迎》的图片,从中感受五四运动中青年学生的爱国精神,进而总结出“五四精神”,即忧国忧民、不屈不挠、乐于奉献、敢于斗争。
5. 出示各地纪念五四青年节的新闻时政热点,体会“五四精神”的传承与发展。
【活动】示例:
2023年5月4日,上海孙中山故居纪念馆和上海台商子女学校、崇明区城桥中学联合举办以“青春担大义、热血耀中华”为主题的五四运动104周年纪念活动。活动中,城桥中学校长陈贤、上海台商子女学校校长陈俊男分别为学子们送上青春寄语,希望学子们做新时代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为民族的进步和发展带来新气象、新力量、新希望。重温五四运动历史,也让参与活动的沪台学子感触颇深。城桥中学高二学生表示,“青年者,国家之魂”,作为新时代青年,要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释放青春的正能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6. 组织学生讨论“为什么说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并参照教材内容分析“旧”和“新”的分界线是什么,“新”有哪些表现,最终得出结论。
【活动】
旧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革命任务 反侵略(反帝)反封建
革命性质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时间 1840—1919年 1919—1949年
指导思想 君主立宪、民主共和等资产阶级思想 马克思主义
领导阶级 资产阶级 无产阶级
革命方向 建立资本主义社会 建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
革命结果 失败,没有改变中国社会的性质 成功,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备·教材答案                         
  【想一想】
五四爱国学生为什么喊出“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口号 (教材P66)
[答案] 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列强无视中国战胜国地位,欲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全部转让给日本,严重侵犯中国主权,而国内北洋政府中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等亲日派官僚卖国求荣,政府还对内专制镇压、对外投靠列强,因此五四爱国学生喊出“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口号,表达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反抗及对国家独立、民主政治的追求。
【材料研读】
务望全国工商各界,一律起来设法开国民大会,外争主权,内除国贼。中国存亡,就在此一举了!今与全国同胞立两个信条道: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国亡了!同胞起来呀!
——《北京学界全体宣言》(1919年5月)
说说你对这份宣言的感受。(教材P67)
[答案] 这份宣言满溢爱国激情与抗争力量,令人热血沸腾。国家危亡之际,它号召全国工商各界团结起来,以 “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明确斗争目标,彰显民族凝聚力。“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 的信条,尽显国人面对强权坚韧不屈的气节。最后的疾呼,如警钟一般激发人们的爱国本能,让人深感救亡图存之责。它是五四运动抗争精神的集中体现,也是激励后世拼搏奋进的光辉篇章。
【课后活动】
1.结合本课所学,说说你如何理解五四精神。(教材P69)
[答案] 五四精神彰显于五四运动。彼时面对外交失败,青年学生高呼 “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展现出炽热的爱国情怀,将个人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同时,它追求思想解放与社会变革,反对封建礼教、旧道德,传播新思想、新文化;要求打破专制,推动民主政治;倡导以科学思维方法认识、改造社会,反对迷信愚昧。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交融的五四精神,激励着一代代中国人为民族复兴而努力拼搏。
2.观看电影《我的1919》,谈谈你的感想。(教材P69)
[提示] 影片中,顾维钧在巴黎和会上凭借卓越外交智慧与坚定气节,为中国主权据理力争,那句对山东权益的有力捍卫之语,震撼人心。 它深刻展现出弱国无外交的残酷,身为战胜国的中国仍被列强欺凌,山东权益遭随意处置,凸显出国家强大对维护主权的关键意义。国内各界对和会高度关注,发起一系列爱国运动,学生、工人、商人齐心抗议,彰显出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这部电影堪称生动历史课,时刻告诫我们铭记过往、珍惜当下,全力为民族复兴拼搏,使中国稳健屹立于世界舞台 。
备·教学资源                         
  [更多课件、课时训练、音频、视频详见电子资源]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