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中国同盟会【新版八上历史授课典案+备课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8课 中国同盟会【新版八上历史授课典案+备课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45.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8-21 20:51:39

文档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历史学科
第8课 中国同盟会
学教环节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1.观看图片,思考原因。 2.朗读学习目标。 1.展示涉及孙中山名称的地点图片,提问:这些地点为什么都以“中山”命名 引发学生思考,导入本课。 2.学生朗读学习目标,教师提示本课重难点。 1.让学生联系日常生活,对本课内容初步产生兴趣。 2.有利于加强学生在学习中对本课重难点的关注。
孙中山早 年的革命 活动 1.结合课本及PPT资料,参与完善孙中山的档案。 2.阅读PPT材料,回答问题:孙中山的观念发生了什么转变 孙中山拯救国家的方式发生了什么变化 3.学生自主阅读,回答问题:兴中会成立的时间、地点及口号。观看PPT图片,思考口号的含义及兴中会的性质。 4.回答广州起义的概况。 1.展示PPT资料,并找同学完善孙中山的档案。 2.出示文字材料,引导学生概括其从“医人”到“医国”的转变。继续展示材料,引导学生概括孙中山在探索救国之路上从改良到革命的变化过程。 3.提问兴中会成立的相关信息。展示兴中会的口号,引导学生分析其含义,并总结其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性质。 4.教师提问并展示广州起义的概况。展示相关材料,让学生知道起义虽然失败,但是革命志士仍然前赴后继,投入到起义之中。补充陆皓东被称为“为共和革命牺牲的第一人”的知识。 1.加强学生的课堂参与,使之更好地了解孙中山。 2.通过阅读、分析史料,使学生掌握在材料中提取重要信息并进行分析、理解、总结、归纳的能力。 3.通过自主阅读、分析材料,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历史思维分析方法,培养唯物史观。 4.根据相关材料,使学生掌握准确的历史分析方法。通过对中国近代史上革命者为革命事业不断奋斗的历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中国同盟 会与三民 主义 1.阅读文字及图片材料,思考:章炳麟、邹容、陈天华等革命思想家的代表著作的共同点。 2.阅读材料,感受此时各种革命团体的发展。 3.阅读PPT文字材料,结合教材P48“材料研读”,思考:孙中山为什么能成为革命党公认的领袖 1.展示章炳麟、邹容、陈天华等革命思想家及其著作,引导学生分析并总结其共同点,以此引出同盟会成立的思想基础。(补充教材P51“知识拓展”,使学生认识到进步思想的积极性。) 2.展示材料,说明此时各种革命团体纷纷成立,为同盟会的成立打下了组织基础。 3.出示材料并结合教材P48“材料研读”,引导学生分析孙中山为什么能成为革命党公认的领袖,并进行总结。 1.通过对丰富的材料和图片进行讲解和分析,培养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及史料实证观念。 2.通过分析材料,培养学生分析史料的能力。 3.通过阅读、分析材料,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通过总结、凝练主题,延伸学生的视角。
中国同盟 会与三民 主义 4.踊跃回答,完成表格。结合材料思考:同盟会成立的影响是什么 5.学生根据同盟会的政治纲领和三民主义的内容,回答问题:三民主义与同盟会政治纲领的关系是什么 并尝试总结三民主义的地位。 4.出示表格,引导学生完成表格内容并总结。出示文字材料,引导学生分析其成立的影响。 5.教师解释“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十六字政治纲领的具体内涵,引导学生回答其与三民主义之间的联系。同时强调孙中山早年目睹列强侵略、清政府腐败的情况,受过西方教育,看到人民受封建主义与帝国主义双重压迫等经历,使学生了解他提出的三民主义从反清、间接反帝到明确反帝,主张建立民主国家、改善民生,以政治革新与经济发展抵御帝国主义的转变。 4.通过完成表格,培养学生把握历史关键信息的能力,并进行归纳和概括。 5.培养学生进行深度思考的能力,学会解读历史名词并明确相互间的联系。
革命党人 发动的武 装起义 1.阅读课本内容,完成表格:三次起义的时间、地点、领导人和结果。 2.阅读孙中山对黄花岗起义的评价,并分析:该起义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3.感受革命党人的精神品质, 并分析理解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内容。 1.以表格形式展示三次起义的概况。 2.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了解黄花岗起义的情况,并通过材料形式引导学生回答其意义。 3.教师提问:这些革命党人的哪些品质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并谈谈你对习近平总书记讲话内容的理解。 1.通过表格形式,培养学生解读史料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2.通过解读史料,深入理解黄花岗起义的意义,在历史解释与史料实证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3.通过讲解革命党人勇于牺牲的精神,激发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板书设计
课堂小练 1.1912年,孙中山在演讲中说:“今吾国之革命乃为国利民福革命,拥护国利民福者,实社会主义。”这里的“社会主义”是指他主张的 (  ) A.民族主义 B.民权主义 C.民生主义 D.共和主义 2.中国同盟会政治纲领中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指的是 (  ) A.推翻清朝统治,反对民族压迫 B.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C.抗击西方列强的侵略 D.推翻君主专制政体 [答案] 1.C 2.A
课后作业 请完成第8课的练习题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历史学科
第8课 中国同盟会
备·教学目标                         
  1.了解孙中山等人成立兴中会的相关史实;掌握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时间、政治纲领、性质及成立的意义;知道早期革命志士的奋斗的相关史实。(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2.通过故事讲述,了解孙中山少年时期的经历和志向;通过阅读史料,了解孙中山“医人”“医国”“改革”等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都离不开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他个人的爱国情怀。(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
3.通过早期革命志士的奋斗,感受孙中山等革命党人百折不挠追寻救国之路的探索精神、大无畏的革命勇气和坚持民主共和的坚定信念,激发爱国主义情感。(家国情怀)
备·内容分析                         
  【本课结构】
本课共包含三个子目: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中国同盟会与三民主义、革命党人发动的武装起义。本课主要内容是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矢志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建立共和国的史实。在孙中山等人的推动下,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广为传播,革命团体不断出现,各地革命活动蓬勃发展。孙中山先后建立兴中会和中国同盟会,并提出三民主义,随后进行了一系列革命活动,尽管这些革命活动都失败了,但革命党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民主革命逐渐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
【本课重难点】
重点:中国同盟会的成立及其纲领。
难点:中国同盟会与三民主义。
备·教学提示                         
  1. 课标教学活动建议:收集有关孙中山的事迹,举办关于孙中山的故事会。
  【活动】示例:
1892年,从香港西医书院毕业的孙中山受聘于澳门镜湖医院,孙中山是澳门地区的第一个华人西医。他的解剖手术技巧很高超,在澳门被人称为“国手”。孙中山因医术精湛在澳门的影响越来越大,渐渐遭到葡萄牙人的忌恨,葡萄牙人以他没有获得葡萄牙行医许可执照为由,不准他在澳门继续行医。迫不得已,孙中山只好离开澳门前往广州,重新开了一家诊所。
在广州的这段日子是孙中山逐渐向革命事业过渡的一个时期。当时他认为李鸿章是清朝少有的具有革新意识的官僚,这让他对清朝还抱有一定的幻想,希望通过改良的方式挽救国家和民族。1894年,他写了一封《上李鸿章书》。但随着清朝在甲午中日战争战场上的节节失利,他认识到清朝已经是一座摇摇欲坠的大厦。孙中山的思想在这一时期发生巨大改变,他放弃了原来的改良救国思想,决心以彻底的革命来挽救国家和民族。随着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盘剥愈演愈烈,孙中山正式坚定了弃医救国的志向和思想。
  2. 列表总结兴中会与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情况,并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
【活动】示例:
组织 成立时间 地点 领导者 宗旨或政治纲领 意义
兴中会 1894年 11月 檀香山 孙中山 “振兴中华”(“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
中国 同盟会 1905年 8月 东京 孙中山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它的成立,使全国资产阶级革命派有了一个统一的领导机构和明确的奋斗目标,有力推动了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
备·教材答案                         
  【想一想】
为什么《辛丑条约》签订后,国内革命情绪日益高涨起来 (教材P48)
[答案] 《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是中华民族的巨大耻辱。从此,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材料研读】
孙逸仙者,近今谈革命者之初祖,实行革命者之北辰,此有耳目者所同认。……孙逸仙者,非一氏之私号,乃新中国新发现之名词也。有孙逸仙,而中国始可为……
——章士钊《孙逸仙·自序》
材料中的孙逸仙就是孙中山,谈谈章士钊对孙中山革命领袖地位的认识。(教材P48)
[答案] 章士钊认为孙中山是革命者的“初祖”和“北辰”,并为当时有识之士所公认,这肯定了孙中山从“医人”转向“医国”,从要求改革到投身革命推翻清朝政治,成为民主革命先行者的伟大功绩。孙中山在领导民族民主革命的伟大历程中,创建革命团体,建立政党,确立三民主义,发动武装起义。这一系列活动,使孙中山成为革命党公认的领袖。而且章士钊认为“孙中山”已经不仅是一个人的名号,更是中国革命的指路明灯和挽救中华民族危亡的灯塔,是中国革命的希望和曙光。
【材料研读】
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
——孙中山《<黄花岗烈士事略>序》
阅读材料,说说黄花岗起义的历史意义。(教材P50)
[答案] 黄花岗起义虽然失败,但革命党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起义推动了民主革命浪潮的进一步高涨,也加速了全国革命高潮的到来;起义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清朝的统治,为后来武昌起义的成功准备了条件。
【课后活动】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列位:你道现在的朝廷,仍是满洲的吗 多久是洋人的了。列位若还不信,请看近来朝廷所做的事,那一件不是奉洋人的号令 ……朝廷固然是不可违拒,难道这洋人的朝廷也不该违拒么
——陈天华《猛回头》
材料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主张 (教材P51)
[答案] 清政府彻底沦为“洋人的朝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社会矛盾尖锐,民族危机加重。表达了作者呼吁民众起来推翻清政府统治的主张。
2.阅读关于革命党人事迹的书籍,讲述一位革命党人为革命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故事。(教材P51)
[提示] 符合史实即可。
备·教学资源                         
  [更多课件、课时训练、音频、视频详见电子资源]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第三单元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备·单元学习内容                         
  综述: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面临的民族危机日益加重。在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等人的推动下,民主革命思想得到广泛传播,革命团体不断涌现。孙中山在日本建立中国同盟会,负责领导各地的革命活动。民主革命逐渐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但是,革命胜利果实最终落入袁世凯手中。他上台后,破坏民主共和,复辟帝制,遭到举国反对。袁世凯死后,中国陷入军阀割据的混乱局面。
结构:
备·单元课标要求                         
  19世纪90年代以后,列强对华侵略加剧,中华民族危机日益深重。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在中国延续几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拉开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但未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
核心素养表达的课程要求:
1.了解孙中山的革命活动、辛亥革命、中华民国的创建、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帝制复辟与军阀割据等相关历史事件。(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2.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国际和国内背景,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三民主义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资产阶级革命派倡导的民主革命是顺应历史潮流的,符合民族利益的。感受中国人为实现民族独立和解放而努力奋斗的精神,激发爱国主义情怀和不断进取的精神。(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家国情怀)
3.从世界历史背景、国内经济政治状况等方面认识到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但未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史料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