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件 (39张PPT) 高一历史统编版 中外历史纲要上

文档属性

名称 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件 (39张PPT) 高一历史统编版 中外历史纲要上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84.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8-22 10:22: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9张PPT)
“世界上不存在完全相同的政治制度,也不存在适用于一切国家的政治制度模式……制度创新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
——习近平
天下之治,有因有革,一定要与时俱进才能长治久安。
事异则备变,中国建党百年以来,也未有制度不更新而长存者。
“某一制度之创立,决不是凭空忽然地创立,它必有渊源,早在此项制度创立之先,已有此项制度之前身,渐渐地在创立。”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选官之变——门阀士族到寒门庶族
01
中枢之变——皇权的加强与限制
02
03
赋税之变——丁身为本到资产为宗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唐代状元游街图

选官之变
——门阀士族到寒门庶族
察举制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
请同学们自主阅读教材并思考,从西周时期到隋唐,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其选官标准是什么?
商周时期
战国—秦朝
汉代
魏晋南北朝
隋唐—1905年
血缘关系
军功
品行才能
道德才能门第
考试能力
选官
方式
依据
标准
自主学习
一、选官之变——门阀士族到寒门庶族
(一)九品中正制
基础梳理
相关史料
1、背景
2、方式
中央委任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共分九等,朝廷依此授以相应的官职
3、标准
家世、德才→家世
阅读教材第38页,概括九品中正制产生的背景、方式、标准
高门(上品)
寒门(下品)
九品中正制示意图
察举制
九品中正制
社会动荡,人口流动加剧,乡里清议失去社会基础
地方大族操纵选拔权
曹魏求贤若渴,需要人才
一、选官之变——门阀士族到寒门庶族
(一)九品中正制
基础梳理
史料探究
后期:
(4)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局面,导致社会阶层固化。
九品中正制度……在其初创之时,犹能“盖以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卑”,选拔出有用人才,但后来逐渐被门阀世族所把控,以至于“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朝廷任命中正官时,往往要征求本地出身的高官们的意见,连中正本身的公正性也逐渐丧失。
—《秦汉以来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进研究》
在实行察举的两汉之际,还有考试这样一个辅助性的环节,到了魏晋时代,居然倒退到全凭中正官作出一个模糊评语的地步。
——喻大华《帝制往事》
一、选官之变——门阀士族到寒门庶族
初期:(1)为曹魏政权选拔了大量的人才
(2)评议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九品中正制的影响
4、影响
(二)科举制
重点探讨
相关史料
1、背景
(1)寒门庶族地主势力崛起,要求打破门阀政治
(2)统治者要求巩固权力,加强中央集权
(3)九品中正制的弊端
随着南北朝以来经济的发展,中小地主与富裕农民的数量日益增多,他们要求打破门阀士族的限制,在政治上得到发展。这一要求与隋朝打击豪强地主,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是相符合的。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思考科举制创立的背景.
一、选官之变——门阀士族到寒门庶族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隋文帝
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隋炀帝
始设进士科,科举制度形成。
唐太宗
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为主
武则天
扩大科举取士人数,首创武举、殿试。
唐玄宗
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其地位。
制度创新一:选官制度:科举制
此制产生于隋,完善于唐,大发展于北宋,极盛而衰于明清,1905年废除。这是我国封建社会中持续时间最长、影响范围最广的选士制度。
宋代科举仿行唐制,但在考试程序、考试内容、录取人数和考风考纪等方面做了很大改进,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①考试程序:分殿试、省试、乡试。殿试成定制,由皇帝掌握录取权。
②考试内容:废除死记硬背的明经等科;进士科不再考诗赋,专考经义和时务策;设明法科,考法令和断案。
③录取人数:增加
④考风考纪:采用糊名法
明清两代八股文
①命题范围:专用儒家经典上的文句出题
②考生观点:必须用程朱理学的释经观点,不能有个人见解
③答卷文体:固定格式(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
验明凭证
脱衣搜身
发座位号
正式开考
古代科举制的基层面貌
考前,童生必须准备两样东西:结状(保证书)和应试凭证(准考证)
考试共五场,一场一天,每日凌晨入场,若有一场未通过则淘汰
县试(童生)——府试(秀才)——乡试(举人)——会试(贡士)——殿试(进士)
文人士子依然前赴后继!
思考1
科举制对中国历代王朝统治有什么影响?
材料一: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经过唐代的发展,考试作为一项重要制度确立起来。这样,士人可以不经荐举,直接报名考试……由政府择优录取,从而纠正了魏晋以来世家大族垄断用人做官大权的状况。 ——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 盛于贞观、永徽之际缙绅虽位极人臣,……其有老死于文场者,亦无所恨。故有诗云:“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王定保《唐摭言》卷一
材料四:(科举制度)“为所有西方国家以考试录用人员的文官考试制度提供了一个遥远的榜样。 ——崔瑞德《剑桥中国隋唐史》
材料三:贫苦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是皆科举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积极作用:
(1)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扩大了统治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
(2)读书—考试—做官三位一体,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与行政效率。
(3)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形成社会重学风气。
(4)科举制以儒家学说为主要内容,巩固儒学独尊地位与儒学传播。
(5)以考试成绩为选官标准,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相对公平公正。
(6)对西方近代文官考试制度产生了较大影响
消极作用:(1)禁锢思想,压抑创新,阻碍了科技进步(是导致近代中国自然科学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2) 考试以儒学经义为主,使儒学成为奴化臣民的工具;(3)重才轻品,造成一些官员道德素质低下。
科举制的作用
实质:把官员的选拔权收归中央,反映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
【知识总结】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世官制
(夏商周)
科举制
(产生于隋,确立于唐,发展于北宋,衰落于明清)
军功爵制
(战国)
察举制
(西汉)
九品中正制
(魏晋南北朝)
血缘
军功
品德
才能→家世
考试成绩
演变趋势
选拔标准:
选拔方式:
选拔原则:
由家世门第、财产等级等演变为学识、才能 标准逐步趋向公平、客观
逐渐走向制度化,变得更加的公平、公开
由世袭、推荐、地方品评演变为考试,渐趋科学。
选官制度(时期)
选官标准
选拔基础:
基础日益扩大,官员素质不断提高。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趋势
①选拔标准由家世、财产、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标准逐步趋向公开、公平、客观。
②选拔方式由地方评议演变为以考试作为选拔人才的主要依据,选拔方式渐趋严密科学。
③选官基础:基础日益扩大,官员素质不断提高。
④人才选拔逐渐制度化,变得更加公平、公开、客观。

中枢之变
——皇权的加强与限制
三公九卿制
中外朝制
三省六部制
中央官制的演变
尚书、中书、门下形成三省
三省六部制
尚书台改称尚书省,与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三省,三省共同辅助决策。
中书起草诏令、门下封驳审议、尚书执行。

尚书令地位提高
二、中枢之变——皇权的加强与限制
唐太宗 三省六部制 扩大任用宰相的范围。宰相议事的地方叫政事堂,后改称中书门下,三省出现了一体化的趋势
中枢政务机构的演变
秦朝
西汉
皇帝
尚书台
三公
东汉
皇帝
尚书省
中书省
门下省
魏晋南北朝
“虽置三公,事归台阁。”尚书台确立为新的行政中枢,三公权力受到削弱。
尚书台改称尚书省
二、中枢之变——皇权的加强与限制
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
——《朱子类语》
二、中枢之变——皇权的加强与限制
★ 阅读教材,根据图示说明三省六部的职责,及其办事流程
(一)三省六部制
政事堂(议政)
决策机构
执行机构
自主学习
皇 帝
中书省
尚书省
门下省












草拟政令
负责执行
审核诏令



④驳回
提交上奏
同意后交予审议
④通过审议
政事堂
中央行政机构
隋唐三省六部
特点(影响):
①决策权与行政权分离,分工明确,提高了行政效率;
②集体宰相制,互相牵制,互相监督,减少决策失误;
③三分相权,削弱相权,加强皇权。(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利于加强皇权。
④ 一定程度上节制君权。皇帝所颁布诏令,未经政事堂通过,不能施行——皇权下的民主。
④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对此后历朝产生了深远影响。
思考:以上三幅图片分别是什么政治制度?分别是什么时候的政治制度?反映了怎样的趋势?
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
制度创新二:中央行政制度
C
B
7、易中天评价某制度“更看重的是权力的制衡,把立法与执法、决策与行政分离开······它是一个严密而精致的体系,尽可能地实现了官僚政治与皇权政治的平衡。”他最有可能评价的是(  )
A.西周的分封制 B.汉朝的中朝制度
C.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D.清朝的密折制度
8、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参预朝政。其目的是( )
A.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 B.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C.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 D.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
针对训练
二、三省六部制
三省六部制
隋唐
三省制
魏晋南北朝
尚书台
东汉
中朝外朝制
汉武帝
三公九卿制
秦代
汉唐以来中枢权力体系的发展趋势:
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
演变特点:
①皇帝通过削弱/分化相权来强化皇权;
②中朝官向外朝官转化;
③宰相职位由实位转为虚位,宰相权力不断分化。
中国古代中央中枢体系的演变趋势、演变特点
中朝掌决策,外朝掌执行
虽置三公,事归台阁
三省共同决策行使权力
决策权与行政权分离,程序化
丞相集决策、行政、司法等于一身
合作探究
二、三省六部制
材料八 唐代把相权分别操掌于几个部门,由许多人来共同负责,凡事经各部门之会议而决定。……唐制遇下诏敕,便先由门下省和中书省举行联席会议,会议场所称为“政事堂”。……政府的最高机构,则在政事堂。凡皇帝命令,在“敕”字下,须加盖中枢、门下之印,即须政事堂会议正式通过,然后再送尚书省执行。若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认为是违法的,不能为下面各级机关所承认。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分割相权,加强皇权
分工明确,提高行政效率
减少皇帝的决策失误,具有一定的公开性、民主性
三分相权
决策的程序性分工、家事和国事分离,节制君权
决策权和行政权分离,
职责分明,彼此制约
思考:三省六部制有什么特点和意义?
特点:
意义:
2、三省六部制
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对此后历朝产生了深远影响。

赋税之变
——丁身为本到资产为宗
租调制
租庸调制
两税法




赋税
徭役
田赋(租):以田亩为依据的土地税
丁税: 以人丁为依据的人头税
户税(调):以户为依据的财产税
其它杂税
兵役
力役
杂役
一.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
赋役制度:
统治者为维护国家机器运转,以土地和人口为依据,向人民征收一定数量的田赋、人头税,征发徭役而形成的基本制度。具有无偿性、强制性、固定性。
概念解读
向臣民征收的实物或货币
强制民众承担的无偿劳动
特点:
无偿性、固定性、强制性
1.春秋到两汉时期的赋税制度
教材补遗
齐国管仲的“相地而衰征”,按土地肥瘠征税;
鲁国实行“初税亩”,规定不论公田和私田,一律按实际亩数征税。
春秋时期
编户齐民:政府把农民编入户籍(称为编户),实行按编户征收租赋和征收徭役、兵役的制度。是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兵役的依据。编户齐民是国家赋税的主要承担者,农民的负担有四项:田租(土地税)、算赋和口赋(人头税)、徭役、兵役。
秦汉时期
租税轻,丁税重
这是我国征收土地税的开始。
三、赋税制度
三、赋税制度
1、租调制
根据材料回答:什么是均田制?什么是租调制?租调制的征税依据是什么?
北魏太和九年(485),颁布了均田制,规定男子年15岁以上,受种植谷物的露田40亩,妇女20亩,如果是二年休耕一次的地,则加倍受田,三年休耕一次的加两倍受田。奴婢和平民一样受露田。……在均田制的基础上,次年颁布实行了新的租调制,规定一夫一妇为纳税单位,租额相对减轻,即一对夫妇年纳粟2石,帛1匹…以后相继建立的北齐、北周、隋、唐都曾颁布过此令,唯办法略有变更。
——吕建中:《中国古代赋税制度述略》
均田制:指政府不触动原有私有土地的基础上,把无主荒地分配给无地或少地农民耕种,接受土地的农民要向封疆国家交纳赋税和服役,土地只允许使用不允许买卖,实际上是一种封建土地国有制。
户调,是人头税,交纳定量的绢或布
纳绢代役。服徭役期间,不去服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
田租,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交纳定量的谷物




(1)唐朝前期:租庸调制
基础:国家向成年男子授田的均田制
特点:
①以人丁为主要征税标准②贵族官僚享有免交租庸调的特权③可纳绢或布代役,称为庸。
影响:
①以庸代役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②保证了农民生产时间,促进了农业发展;
③增加了财政收入。
1.魏晋:
租调制。废除了前代许多苛捐杂税,主要向民众征收租调
2.唐朝:
四、隋唐时期的赋税制度
四、基础知识
1.背景
仔细观察地图,唐鼎盛时期和唐后期户口数有何变化?
户口锐减,逃户增多,税收不足。
三、赋税制度
两税法
土地买卖兼并盛行
均田制无法推行
租庸调制无法维持
政府财政收入下降
二傻,把你家地都卖给我吧!

照这样下去,地都不在我手上了。
二傻,把你家地都卖给我吧!
二傻,把你家地都卖给我吧!
快跑,朝廷又来收税啦!
呜呜,都收不到税了!
土地兼并
逃税、避税
如果你是唐朝的统治者,会采取怎样的措施来挽救危局呢?
三、赋税制度
3、两税法
(1)背景
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政府直接支配的土地减少,均田制无法推行,租庸调制无法维持,政府财政收入锐减。
内容
规定:每户按人丁和财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
(2)目的:缓和阶级矛盾,增加财政收入,巩固封建统治。
(3)
唐朝中后期及宋
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建议,实行两税法:“先计州县每岁所应费用及上供之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为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使与居者均,无侥利。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其租庸调、杂徭悉省。”
—— 《资治通鉴》卷226
量出制入。中央根据财政支出先做预算,定出总税额,再分配到各地征收,
不区分主户和客户,一律以当时居住地登入户籍,缴纳赋税。商人也要交税。
按田亩征收地税;按人丁、资产征收户税;
每年分夏秋两季征收
财政原则:
课税主体:
课税标准:
纳税期限:
租庸调制 两税法
征税标准
征税项目
征税对象
征税次数
征收内容
以人丁为主
以财产为主
租庸调、杂役
户税和地税
受田农民
不分主客农商,一律纳税
一次征收
夏、秋两季
征收实物
钱物两收
放松了人身控制
简化了税收种类
扩大了收税对象
固定了征税时间
实物税向货币税过渡
4.唐朝后期:两税法
变化创新之处:
三、赋税制度
两税法与租庸调制相比,有哪些变化与创新?反映了赋税制度怎样的发展趋势?
合作探究
①征税标准以人丁为主向以财产为主转变
②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渐减弱
③税收种类简化
④征税内容由实物向货币转化
发展趋势
(二)两税法·内容
两税法
三、赋税之变——从人丁到土地财产
地位:是赋税制度史上的转折点,它标志着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渐过渡到以土地、财产多少为主。
结合教材p41【问题探究】材料,说明两税法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有何弊病?
①"量出为入"造成统治者的横征暴敛。
②政府增加许多苛捐杂税,农民负担更严重;
③土地兼并越来越严重。
影响:
积极:(1)两税法简化税收名目,有利于减轻人民的负担,缓和社会矛盾。
(2)两税法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
(3)两税法“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有利于改变贫富不均的现象。
(4)由“舍地税人”到“舍人税地”方向发展,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5)两税法以货币为主要征税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合作探究:赋税制度的演变趋势?
征税标准
人身控制
征税内容
人丁为主 → 土地财产为主 (以两税法为标志)
必须服徭役 → 纳绢代役 → 折银代役
实物地租 → 货币地租 (以两税法和一条鞭法为标志)
征税时间
不定时 → 基本定时(以两税法为标志)
明“一条鞭法”
唐“庸”
规律总结
请用唯物史观的视角来说明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
实质是生产关系的调整,体现了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规律
三、赋税制度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选官制度
中央官制
赋税制度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
三省制
三省六部制
租调制
租庸调制
两税法
公平、开放、制度化
人身控制放松化
科学、规范、成熟化
课堂小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
9、史学家钱穆先生说:“租庸调制的精神,不仅在于轻徭薄赋,而尤重为民制产。”下列对“租庸调制”解读正确的是(  )
A.保证农民较充裕的生产时间 B.税收形式是货币地租
C.收税时间是每年的夏秋两季 D.有效消除了土地兼并
10、《资治通鉴》记载:“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为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使与居者均,无侥利。”据此判断,材料中两税法(  )
A.推行以庸代役 B.扩大了收税对象
C.以人丁为主征税 D.加强了对农民人身控制
A
B
针对训练
11、780年,宰相杨炎奏请唐德宗实行赋税制度改革,收税“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古代赋税制度逐渐由“舍地税人”朝“舍人税地”方向发展。这有利于 ( )
A.放松人身依附关系 B.保证农民生产时间
C.促进农产品商品化 D.催生新的经济因素
12、从均田制到租庸调制再到两税法,赋税制度的变化反映出( )
A. 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不断加强 B. 完全废除以人丁为主的收税标准
C. 收税标准由繁到简的发展历程 D. 社会矛盾消除,巩固国家统治
A
C
针对训练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