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标要求:通过了解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
登科后
孟郊【唐】
昔日龌龊不足夸,
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
一日看尽长安花。
商周时期
战国—秦朝
汉代
魏晋南北朝
隋唐—1905年
血缘
军功
品行才能
家世、道德才能→门第
考试能力
选官
方式
依据
标准
一、门第与才学的博弈---走向公平的选官制度
1)人口流动加剧,乡里清议失去社会基础
2)地方大族操纵选拔权,干扰选拔
3)曹魏求贤若渴,需要人才
4)有识之士的建议
一、门第与才学的博弈---走向公平的选官制度
(一)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
1.背景
2.创立:曹魏时期,中央委任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朝廷按中正官评定等级授官。
3.标准:从初创时重视家世、道德和才能,演变为西晋时主要看重家世。
高门(上品)
寒门(下品)
4.影响:
积极:初期起到了选拔人才的作用;将评议权收归中央,在一定时期内加强了中央集权。消极:后期逐渐沦为士族门阀统治的工具,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
(二)科举制(隋-1905)
1.背景
随着门阀世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隋文帝废除,改为主要通过察举选拔官员。隋唐时期,……崛起的庶族地主阶级强烈要求加入政权,分享政治权力,唐代统治者也在治国方针上确立了“人尽其才,才尽其用”,“选天下之才为天下之务”的原则。从南北朝时代考试取士措施中发展起来的科举制便在这样的氛围中确立。——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
社会经济发展,门阀世族衰落,庶族地主势力增强,九品中正制不再适应社会需要
统治者打破门阀世族的政治垄断,为扩大统治基础,巩固统治的需要
继承发展前代选官制度
隋唐时期纸和印刷术的发展
一、门第与才学的博弈---走向公平的选官制度
隋文帝
隋炀帝
唐太宗
武则天
唐玄宗
·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分科考试选拔官员。
·始设进士科,科举制度形成。
·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为主。
·扩大科举取士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
·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
选官标准:才学
选官方式:分科考试
思考与前代选官制度相比,
科举制“新”在哪里?
(二)科举制(隋-1905)
一、门第与才学的博弈---走向公平的选官制度
2.历程
材料1 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其推重谓之“白衣公卿”,又曰“一品白衫”。其艰难谓之“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其有老死于文场者,亦所无恨。故有诗云:“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王定保《唐摭言》卷1《散序进士》
材料2(科举制)为所有西方国家以考试录用人员的文官考试制度提供了一个遥远的榜样。
——崔瑞德《剑桥中国隋唐史》
1.为底层知识分子提供了参政的机会,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2、打破了世家大族对官员选拔的垄断,加强了中央集权。
3、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提升了官僚队伍的质量,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4、促进教育的发展,有助于重学风气的形成
5.影响西方文官制度
6.局限:考试内容以儒学为主,抑制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后期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二)科举制(隋-1905)
一、门第与才学的博弈---走向公平的选官制度
3.影响
(2022·湖南高考·3)据下表可知( )
A.世家大族没落
B.科举制存在严重弊端
C.门阀观念强化
D.九品中正制仍可延续
材料 上(唐太宗)遣使点兵,封德彝奏:“中男虽未十八,其躯干壮大者,亦可并点。”上从之。敕出,魏征固执以为不可,不肯署敕,至于数四……乃不点中男。
——司马光《资治通鉴》
二、皇权与相权的博弈---走向成熟的三省六部制
唐太宗的权力受到谁的限制?以上情境反映了唐朝的什么制度?
秦朝
三公九卿制
西汉
中外朝制
东汉
设尚书台
魏晋南北朝
设三省
隋唐时期
三省六部制
中书省
门下省
尚书省
皇帝
起草诏令
提交上奏
同意
封驳
审议通过
审核诏令
执行诏令
六部:吏户礼兵刑工
二、皇权与相权的博弈---走向成熟的三省六部制
其后又置政事堂,盖以中书出诏令、门下掌封驳,日有争论,纷纭不决,故使两省先于政事堂议定,然后奏闻。——《文献通考·卷五十·职官考四》
影响:
①相权三分,削弱了相权,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加强了皇权;
②三省集思广益,可以减少决策失误,职权分明,分工合作,提高行政效率;
③皇帝颁行的诏令,未经政事堂通过,不能施行,在一定程度上节制了君权。
④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改革,对此后历朝产生了深远影响。
(2018·高考全国卷Ⅱ)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
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
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
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
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
大抵来说,汉朝的宰相是“领袖制”,唐朝的宰相是“委员制”。唐朝宰相共有三个衙门,称为“三省”:中书、门下、尚书。三加一才等于汉朝的宰相。——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思考】什么是赋税制度?中国古代有哪些常见的赋税种类呢?
【概念阐释】赋税制度是中国古代国家宏观管理经济的重要手段,是统治者为维护国家机器运转而强制征收的一系列规定和措施。
相互依存,
维持国家运转
人 民
国 家
+财政收入:赋税
-财政支出:养兵、赈灾、俸禄···
三、中央与地方的博弈---走向简约的赋税制度
保国安民是上位者应尽的职责
依法纳税是每个国民应尽的义务
田税:以田亩为基础的土地税
人口税:以人丁为依据的人头税
户税:以户为单元的财产税
徭役:以成年男子为基础的力役 、军役、杂役等
唐朝大历十四年,在崔祐甫的力荐下,一个数年前遭到贬谪的大臣从道州司马任上直接入阁拜相,他就是中唐时期著名的财政大臣——杨炎。杨炎创制并推行“两税法”,把安史之乱以来被地方军政长官把持的财政大权重新收回到了中央手中。据说杨炎这个人有三大优点:一、长得帅;二、文章写得漂亮;三、擅长理财。
——《旧唐书·杨炎传》
财政大臣杨炎
钱穆先生说“某一制度之创立,绝不是凭空忽然的创立,它必有渊源”,那么两税法的制度渊源可以追溯到何时何制?
思考:
(一)魏晋南北朝—租调制
魏晋以来,
战乱频繁
产生大量无主荒地
土地收归国有
分配给农民使用,
农民向国家承担赋役
百姓安定,国家财政收入增加
土地制度:均田制
赋税制度:租调制
田亩税(租):粮食
人头税(调):帛或布
(二)唐初—租庸调制
庸:用帛或布代徭役
【思考】以“庸”代“役”有何作用?
赋税制度:租庸调制
保证农民有较充足的生产时间,农民负担相对减轻,政府税收也有了保障
三、中央与地方的博弈---走向简约的赋税制度
【史料阅读】
唐初赋敛之法曰租庸调......玄宗之末,版籍浸坏,多非其实。及至德兵起,所在赋敛,迫趣(cu)取办,无复常准。赋敛之司增数而莫相统摄,各随意增科,自立色目,新故相仍,不知纪极。民富者丁多,率为官为僧以免课役,而贫者丁多无所伏匿,故上户优而下户劳。吏因缘蚕食,旬输月送,不胜困弊,率皆逃徙为浮户,其土著百无四五。至是,炎建议作两税法。先计州县每岁所应费用及上供之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为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使与居者均,无侥利。居人之税,夏、秋两征之。其租庸调、杂役悉省。 ——《资治通鉴》
(三)唐中后期—两税法
三、中央与地方的博弈---走向简约的赋税制度
租庸调制 两税法
征税标准
征税项目
征税对象
征税次数
人丁
财产(为主)
田租、户调、
力役、杂税等
户税、地税
授田农民
不分主客农商
一律纳税
不定时
夏、秋两季
概括:两税法实行的原因、内容、与租庸调制进行对比有何创新意义
国家动乱,户籍制度荒废
赋税制度没有固定标准
政府随意征税,赋税不均,阶级矛盾尖锐
流民增多,政府财政收入不足
放松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简化了税收名目,减轻了人民负担
扩大了征税对象,保证国家财政收入
明确收税时间,减轻人民负担
国家无田可授,均田制逐渐瓦解
均田制的破坏无余,租庸调变为两税法,两税法中户税的“定税计钱,折钱纳物”,都意味着货币使用范围比较以前有了发展,土地公开地买卖,土地关系变化加速;与此同时,自耕小农的分化过程也在加速进行,封建性的租佃关系也在更加发展。这一事实,也就决定了两税法只能暂时解决政府的税收问题,而不能遏止此后农民的破产与逃亡。
——王仲荤《隋唐五代史》
材料:国家定两税,本意在忧人。厥初防其淫,明敕内外臣:税外加一物,皆以枉法论。奈何岁月久,贪吏得因循。浚我以求宠,敛索无冬春。织绢未成匹,缫丝未盈斤。里胥迫我纳,不许暂逡巡……昨日输残税,因窥官库门。增帛如山积,丝絮似云屯。号为羡余物,随月献至尊。夺我身上暖,买尔眼前恩。进入琼林库,岁久化为尘。
—《白居易集》卷2《重赋》
阅读材料,分析两税法的弊端?
税外加征,官僚贪污,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土地买卖合法化,土地兼并加剧,贫富差距拉大,易激发社会矛盾
选官制度的创新
从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
选拔愈加公平
中央官制的创新
从三公九卿到三省六部
皇权愈加强化
赋税制度的创新
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
人身愈加自由
唐朝的制度创新
隋唐国力强盛,盛世迭出!
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e7d195523061f1c0092ce48a5fc95870a0687ac45bc8b2caB227BFDC40F9DB2B7A559DE97B8BDC6E716585DDCE188C7BF488BAA08C98985C74A3E1B5E305210FABE6A8AE2A6A8AB67019A6860E9B7AF50332438F0FF03B26A9CD689E5240BAC9B89EAE39F70BE857AE7A1BAF70A60C4D0BB43E62AE7887BCACF9350FA2AA123F66A185EE1908E0559712327FCB0A0B40299DEFF6C1399D7F
隋唐之世,制度变革,创新频现
共绘统一多民族国家繁荣之锦绣画卷
科举之制
国家得英才而治,民族因文化而融
三省六部
中枢决策因科学而明,分工合作致效率以升
两税法行
公平得以彰显,民生得以安定
愿吾辈学子
以此为鉴,勇于创新
共筑中国梦之伟业!
(2024·湖南·学业水平真题)下列关于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三省的职权分工明确
B.六部为尚书省下设机构
C.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D.调整了地方与中央关系
(2024·江西·高考真题)唐代诏令用纸书写,颁下州县的诏令需长时间传递,白麻纸招虫,不能耐久,故用黄麻;重大诏命或当朝宣命,无须久存,故用白麻。黄轻白重,遂为故事。大约到德宗时,中书只有黄麻可用,白麻已皆在翰林院。这折射出( )
A.行政效率提高
B.中央集权加强
C.决策事权转移
D.科举影响扩大
(2024·广东·高考真题)两税法依据田地、杂产等资产评定户等,但对杂产种类及其价值没有明确规定。唐文宗时,湖州刺史庾威在所属五县,“自立条制,应田地、奴婢,下及竹、树、鹅、鸭等并估计出税,差军人一千一百五十人散入乡村,检责剩征税钱四千九百余贯”,结果被朝廷以“扰人”罪名贬官。由此可见,两税法( )
A.存在一定的制度缺陷
B.强化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C.赋予地方官员加征权
D.解决了政府的财政困难
(2024·浙江·高考真题)贞元十年(794年),时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陆贽向唐德宗上万字长文《均节赋税恤百姓六条》,直指当时赋税改革之弊。他批评的是( )
A.租庸调制
B.两税法
C.均田制
D.地丁银
(2023·天津·高考真题)表格反映了( )
唐朝租庸调制和两税法
A.减轻部分农民的负担
B.保证农民的生产时间
C.强化农民的人身依附
D.增加政府的算赋收入
租庸调制 两税法 授田数 税 授田数 税
40 2.0 40 2.0
30 2.0 30 1.5
20 2.0 20 1.0
10 2.0 10 0.5
(2022.1·浙江高考·5)唐初,三省长官是当然的宰相,他们常在政事堂共商国家大事。后来,皇帝又时而指定某些级别略低的官员参加政事堂会议,这些人事实上已加入宰相集团。会议所作决议以文字形式报呈皇帝批准,付外执行。皇帝此举的主要目的是( )
A.调整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B.将知识分子引入统治集团
C.集思广益以减少决策失误
D.分散相权以强化君主权力
(2021·江苏高考·3) 唐代李逢吉作科举主考官时,一次性录取的几十位进士,均为出身贫寒的士子。他的政敌李德裕亦“颇为寒素开路”,以致被贬谪时,“八百孤寒齐下泪”。由此可知唐代科举( )
A.加强了君主集权
B.促进了阶级流动
C.消除了门第观念
D.激化了政治矛盾
(2021·北京高考·2)下图为唐代告身(官员接受官职的凭证)书写格式示意图。该图说明唐代告身( )
①由中书省和门下省官员共同草拟
②在皇帝画可同意后交门下省审议
③最终由尚书省的官员签署并颁下
④可体现三省相互牵制又分工配合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