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语文学科
《我的家人》教学设计
核心素养目标
文化自信:学生通过观察家人特点,感受家庭文化的独特性,增强对家庭价值观的认同,培养文化自信。
语言运用:学生需运用具体事例和生动描写(如语言、动作、神态)展现家人特点,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学会用文字传递情感。
思维能力: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家人特点,选择典型事例,培养观察、分析和逻辑思维能力,学会通过细节刻画人物形象。
审美创造:激发学生对家庭生活的审美感知,通过文字描绘温馨的家庭场景,体会亲情的美好,培养审美情趣。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家人的外貌、动作、语言等方面的特点,并用恰当的语言进行描述。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抓住家人的特点,用具体事例来表现家人的形象。
难点:如何把事例写具体、写生动,体现出家人的特点和自己的真情实感。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家人特点明显的图片、优秀范文、PPT 课件。
学生准备:回忆家人的特点和相关事例,准备一张家人的照片。
教学过程
活动一:从“印象”出发,勾勒家人的画面感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写一篇作文——《我的家人》。写人啊,其实就是在写一个“印象”。那什么叫“印象”呢?老师查了查词典,印象啊,就是客观事物在我们大脑中留下的痕迹。(板书:印象 = 客观事物 + 人脑中的痕迹)
师:就像你看到一个东西,它会在你脑子里“画”出来,让你一想到它,就能“看”到画面,还能回忆起发生过的事情。我们写人,就是要写出这个“画面”、写出“发生的事儿”、还要写出“我和他的关系”。(板书:有图有样 + 有事有情 + 有你有我)
师:那我们来玩个小游戏,看看你对“印象”理解了多少。我说一个人,你马上说说你脑子里出现的画面或者事情。
师:比如说:我说“老师”,你想到什么?
生:我想到了我们的数学老师,他总是穿着西装,走起路来特别快,像在赶时间。
师:哇,你脑子里已经出现了画面,这个就是“有图有样”。你不仅记住了老师的穿着,还记住了他走路的样子,很好!
师:再比如说:“妈妈”。你脑子中浮现的是什么画面?或者她做了什么事让你印象特别深?
生:我妈妈每天早上都给我做鸡蛋饼,热乎乎的,我还记得香味。
师:这个“香味”就特别真实,你不仅记得画面,还闻到了味道,这就是“有事有情”。妈妈做的饭,让你感受到她的爱,这就是情感。
师:那“有你有我”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你要写出你和这个人的关系。比如,刚才你说妈妈做的鸡蛋饼,是不是你每天早上都吃?是不是你和妈妈之间的小习惯?
生:我想写我弟弟,他总是在我写作业的时候捣乱,还喜欢抢我的玩具。
师:太棒了!你写出了“印象”里的“有事”,也就是弟弟捣乱、抢玩具;也写出了“有你有我”,因为你和弟弟之间的关系就是“经常吵架”的兄弟姐妹关系,真实又有趣!
师:那我们今天写《我的家人》,就是要抓住这三点:
1.有图有样:你要让人一读就知道这个家人长得什么样,平时穿着什么样,喜欢做什么事,有没有特别的习惯。
2.有事有情:你要选一两件你印象最深的事,说明这个家人为什么让你难忘,他是怎么影响你的。
3.有你有我:你是怎么和他相处的?你们之间有没有特别的小秘密、小习惯、小冲突?
师:现在,请你先想一想,你最想写谁?然后想一想,这个人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可以用三个词来概括。
生:我想写爸爸,他很爱笑、很能干,还经常教我骑车。
师:“爱笑”是画面,“能干”也是画面,“教我骑车”是事儿,你已经抓住了“印象”的三个关键点,真棒!
生:我写妈妈,她做饭很好吃,经常带我去公园玩。
师:很好,你写出了“好吃”这个画面,也写出了“去公园”这件事,也说明了你和妈妈的关系——你们一起玩儿,妈妈很陪伴你。
生:我想写爷爷,他总是坐在沙发上听戏,有时候会讲以前的故事。
师:这个画面感特别强!爷爷听戏、讲故事,这是你对他的印象,也是你和爷爷之间的互动,你和他之间有“交流”,这就是“有你有我”。
师:不过,老师要提醒大家哦,写印象不是写“标签”哦。比如不能只说“我爷爷很温柔”,你要想想,他是怎么温柔的?有没有一件事让你感受到他的温柔?
生:我爷爷有一次我生病了,他守了我一晚上,还给我讲故事。
师:这就对了!这个故事就让你的爷爷“活”起来了,别人一听就知道,这个爷爷是真的温柔,不是你说出来的,是通过一件事表现出来的。
师:所以呀,写《我的家人》不是写谁,而是写“谁在我心里的样子”,是写“我和他之间的故事”,是写“他给我的感受”。我们写人,就是在写“印象”的三个关键词:
①有图有样(画面感)
②有事有情(具体的事+情感)
③有你有我(关系、互动)
师:接下来,我们就要开始动笔啦!先想好你要写谁,再用这三个关键词来帮你梳理思路,准备下一段的写作指导哦!
活动二:方法指导,建构写作支架
1.绘“印象”画像——用文字给家人“画张相”(图像法)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写自己的家人。那怎么才能让读者一读你的作文,就觉得“这个人活了”呢?你们有没有这样的感觉:一个人特别有特点,你一闭眼就能想到他(她)的样子?
生:有的!我一想到我妈妈,就想起她做饭时老是哼歌。
生:我爸爸打喷嚏特别响,像放鞭炮一样!
师:真有意思!这就是“印象”——让人一眼就能记住、一眼就能想象出来的样子。那我们怎么用文字把这些“印象”画出来呢?我们来学第一个方法——图像法。
出示例句:
“爸爸讲故事时,披着黑斗篷,声音忽高忽低,讲到紧张处还会突然瞪大眼睛。”
师:这句话写出了爸爸的哪些方面?谁能看出来?
生:动作!“披着斗篷”“瞪大眼睛”,还有他的声音。
师:太棒了!这就是图像法——用动作、穿着、神态、声音等来“画”出人物的样子。不是写他多高、多胖,而是写他让你印象深的地方。
小练习:选一个你印象深的家人,用一句话写一写他(她)最显眼的样子。
生:我奶奶做饭时总爱念叨:“这个菜要放点蒜,不然没味道!”
生:我弟弟一哭就翻白眼,像小妖怪一样!
师:哈哈,这个“像小妖怪”的感觉就特别生动!我们写的时候,就要像这样,写得具体、写得生动,让人一读就能“看见”这个人。
2.搭“印象”支架——让特点更突出(关联法)
师:但我们光写样子还不够,怎么让这个印象更深刻呢?我们来学第二个方法——关联法。
师:大家有没有发现,我们常常会把一个人做的事和我们熟悉的东西联系起来?比如爸爸讲故事,你能想到什么?
生:像放电影!
生:像听广播!
生:像在看动画片!
师:对了!这就是关联法。把你不熟悉的“印象”和你熟悉的场景、物品联系起来,就能让别人更容易理解,也更容易记住。
出示例句:
“爸爸讲故事像打开了一台神奇收音机,主持人都没他讲得好听,我脑子里像在放大片!”
师:这句话用了哪些“关联”?
生:收音机、电影,还有脑袋里在“放大片”!
师:非常棒!这种写法就像给印象加了“特效”,让它更生动、更有画面感。
小练习:选一个你写过的特点,用“关联法”来写一写。
生:我奶奶的手就像熨斗,衣服再皱都能熨平。
生:我妈妈一唠叨,就像广播电台天天播出。
师:哈哈,这个“广播电台”太形象了!你妈妈要是听到了,估计又要开始“播音”了。
3.借“他人之口”——侧面烘托印象(衬托法)
师:刚才我们用了“图像法”和“关联法”,现在我们来学第三种方法——衬托法。意思是:借别人的话来夸一夸这个人!
师:你有没有听过家人、朋友、同学夸过你家人?比如你爸爸很会讲故事,奶奶会怎么说?
生:老人常说:“你爸小时候就爱编故事,总把人逗笑了。”
生:我同学说:“你爸要是开故事班,我第一个报名!”
师:太棒了!这些话就是“衬托”——不是你自己说他好,而是别人说他好。别人说的更有说服力!
出示例句:
“妈妈总说:‘要不是你爸讲故事好听,我才不嫁他呢!’”
师:这句话用的是谁的嘴?写出了爸爸的什么特点?
生:是妈妈说的,说明爸爸讲得真的很好!
小练习:写一句别人夸你家人的句子。
生:我同学说:“你妈妈做的糖醋排骨是我吃过最好吃的!”
生:我爷爷说:“你弟弟这双眼睛,像极了他爸爸小时候。”
师:哇,这个“像极了”的说法特别有感情,写作文时就要这样,让别人的话来“撑起”你写的印象!
4.选“典型事例”——让印象“站得住脚”(事例选择)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会了怎么写印象,那怎么让这个印象更有说服力呢?我们得写事例。但不是随便写件事就行,我们要选那些让人印象深刻的事。
师:那什么样的事才让人印象深刻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大脑的“记忆机制”吧!
师:所以我们写事例的时候,要从这三个方面去选。来,我们一起来列个“事例清单”。
小练习:以“爱讲故事的爸爸”为例,列出几个事例。
类型 事例描述
做得好的事 有一次爸爸讲《西游记》,模仿了八个人的声音。
常做的事 每晚睡前爸爸都要给我讲一个故事。
与我有关的事 我害怕打针时,爸爸讲了个勇敢小熊的故事,让我放松了。
师:我们写作文的时候,只要选一两个这样的事例,就能让印象更真实、更生动。写得多不如写得透,写得准!
5.课堂总结与写作指导(整合三法,明确目标)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了三种方法:
①图像法:用文字“画”出印象;
②关联法:用生活场景“放大”印象;
③衬托法:用别人的话“撑起”印象。
师:还学会了怎么选事例:
①做得好的事
②常做的事
③与我有关的事
师:写作就像搭积木,先搭好“印象”,再用“事例”来支撑。你们现在可以试着写一个开头,加上一个印象,再配上一个小事例,试试看!
生:我的爸爸是一个爱讲故事的人。他讲故事时总是穿着黑斗篷,声音忽高忽低,讲到紧张处还会瞪大眼睛。奶奶说:“你爸小时候最喜欢讲故事,哄得我连鸡蛋都送给他了!”有一次他给我讲《西游记》,竟然模仿了八个人的声音,我听得入了迷,连吃饭都忘了。
师:太棒了!这句话里有图像、有衬托、还有事例,写得非常生动!同学们,写作其实不难,只要你用心观察、用脑思考、用情表达,你就能写出一篇让人印象深刻的作文!
活动三:用“三线”织故事,细节绘印象——让“我的家人”跃然纸上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给家人画了“印象像”,我们还要给这幅“画像”添上“证据”——用具体的事例来证明这个印象是真的!还记得我们印象最深的那位家人吗?今天,我们就要用“时间线”“频率线”“场景线”三条线,把这个人写得更真实、更立体!
1.梳理“时间线”——从过去到现在,印象“一直都在”
师:好,我们先来回忆一下,你印象最深的家人,他(她)身上的这个特点,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生:我爸爸爱讲故事,从我上幼儿园就开始了。
生:不对,我妈妈说我还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她就开始给我唱歌了!
师:哇,这位同学的观察特别细致!其实,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第一条线——时间线,也就是这件事发生得久一点,从过去到现在,印象一直在。
师(示范):比如“我的爸爸特别爱讲故事。从我在妈妈肚子里开始,他就天天对着肚子念童话;我刚会坐时,他跪着讲恐龙;现在我四年级了,睡前故事仍是雷打不动的‘必修课’。”
师:你们也试试,用一句话,把家人的这个特点,从过去说到现在,看看他(她)是不是“一直都在”。
生:我奶奶最爱做手工,从我出生起,她每年都会给我做一件毛衣,今年已经第八件了。
师:太棒了!这就是“时间线”的力量,你们看,印象是不是更真实了?
2.绘制“频率线”——经常发生,印象“更深一层”
师:好,除了“一直都在”,这件事是不是也“经常发生”呢?这就是我们的第二条线——频率线,我们要选出那些反复发生的、让你印象特别深的小事。
生:我家每天晚上都要讲故事,不管是爸爸还是妈妈,只要我一上床,他们就会讲。
生:我妈妈喜欢做饭,不只是每天,连周末、节假日都在煮饭,连我生病的时候,她都给我熬粥。
师:哈哈,看来你们都找到了“高频事件”!那我们就可以这样写:
师(示范):“每天放学回家,爸爸系着围裙在厨房炒菜时会讲‘美食故事’;周末爬山,他牵着我的手讲‘大自然的秘密’;就连我生病发烧,他坐在床边讲的故事,都带着退烧药的甜味。”
师:你们也试试,用“每天”“总是”“常常”这样的词,来写写这件事是不是“经常发生”。
生:我姐姐总是帮我整理书包,不管她有多忙。
师:嗯,这就是“频率线”带来的印象加深,是不是感觉更真实、更有温度了?
3.区分“场景线”——不同地方,印象“丰富多彩”
师:好了,第三条线来了,我们来看看这个印象,是不是在不同的场景里都有体现?这就是我们今天的“第三线”——场景线。
师:比如,爸爸讲故事,不只是在家里,在旅行的时候、在车上、甚至在医院里,他都会讲。这就是“场景线”——不同地方都有这个印象。
生:我妈妈做饭,不仅在厨房,有时候在户外也做,比如春游的时候她带锅来煮面。
师(示范):“家里的沙发是‘故事剧场’,爸爸讲冒险故事时会跳上沙发当‘悬崖’;阳台的摇椅是‘秘密基地’,他讲睡前故事时声音轻得像羽毛;上次坐飞机去旅行,他一路讲太空故事,故事讲完,飞机正好落地。”
师:你们也试试,写一写这个印象在不同地方出现的样子。
生:我爸爸讲故事,有时候在阳台,有时候在床上,有时候在车上讲,我都听入迷了。
师:看,这就是“场景线”的妙用,印象是不是更加立体、丰富了?
4.聚焦“这一次”——写好一个细节,让印象“活起来”
师:刚才我们用“三条线”把印象写得更真实了,但还不够!我们要写好“这一次”,用细节来让印象更生动!
师:老师教大家四个方法:图像法、对比法、关联法、比喻法,我们来逐一看看。
①图像法——像看电影一样写
师:什么叫图像法?就是你要像拍电影一样,把那个画面写出来,让人“看到”。
师(示范):“有次爸爸讲《狼来了》,突然弓起背,爪子似的手朝我扑来,‘嗷呜’一声!我吓得缩进被子,却忍不住笑。妈妈在旁边说:‘你爸比狼还吓人!’”
师:你们也试试,写一写当时爸爸、妈妈的动作、表情、说话。
生:那次爸爸讲《大灰狼》,他瞪着眼睛,张大嘴巴,还学狼叫,把我吓得躲在被子里。
师:不错,但可以加点细节,比如别人说了什么,或者你做了什么。
②对比法——用别人衬托他(她)
师比如,如果妈妈讲,你很快就睡着;如果是爸爸讲,你听得很入迷,这就是对比法。
师(示范):“妈妈讲故事像念课文,我听着听着就打哈欠;爸爸讲故事像演电影,我盯着他的脸,连眨眼睛都怕错过情节。”
生:我奶奶讲,我就想睡觉,爸爸讲,我就想继续听。
师:对,这就是对比法,用别人来衬托主角!
③关联法——联系生活,让印象更真实
师:比如,讲爸爸讲故事,你可以联系你平时看的动画片、听的音频,说爸爸讲得比那些还生动。
师(示范):“爸爸讲《西游记》时,会拿起我的水彩笔当‘金箍棒’,把围巾披在肩上当‘披风’。现在我一看到水彩笔,就想起他喊‘妖怪,哪里跑’的样子。”
生:我爸爸讲故事,比我在手机上听的还要好听。
师:真棒,这就是“关联法”,让你的叙述更有生活感!
④比喻法——让印象更生动
师:比喻法就是把人比作别的东西,比如爸爸讲故事像魔法师、像演员、像主持人……
师(示范):“每当爸爸讲故事,他就像会魔法的巫师——声音忽高忽低,手势忽左忽右,我好像被施了咒语,一会儿跟着孙悟空上天,一会儿跟着小猪佩奇跳泥坑,连时间都跑得飞快。”
生:爸爸讲故事的时候,像动画片里的主角,我都想跟着他去冒险。
师:对,这就是比喻法,让你的描写更有画面感!
5.结尾“心里话”——印象“留得久”
师:最后,我们要给这段文字加一句“心里话”,让印象更深刻,更有温度。
师:可以写:
①你的感受:“每次听爸爸讲故事,我都觉得心里暖暖的。”
②你的愿望:“真希望他能把故事写成书,让所有人都听到。”
③你的变化:“现在我写的作文比以前生动多了,都是爸爸的功劳。”
生:我爸爸讲完故事,我总是睡不着,脑子里全是那些画面。
生:我特别希望爸爸能出一本书,叫《我爸爸讲的故事》。
师:太棒了!这就是“心里话”的力量,让你的文字更有情感,更有温度。
师:好,现在请你们用今天学到的“三线法”“四法细节”“一句心里话”,写一段“印象最深的人”(150字左右),写完后我们来分享!
课堂练笔展示(学生作品节选):
我的爸爸特别爱讲故事。从我在妈妈肚子里开始,他就天天对着肚子念童话;现在我四年级了,睡前故事仍是雷打不动的“必修课”。每天放学回家,爸爸系着围裙在厨房炒菜时也会讲“美食故事”;周末爬山,他牵着我的手讲“大自然的秘密”;就连我生病发烧,他坐在床边讲的故事,都带着退烧药的甜味。
有一次爸爸讲《狼来了》,突然弓起背,爪子似的手朝我扑来,‘嗷呜’一声!我吓得缩进被子,却忍不住笑。妈妈在旁边说:“你爸比狼还吓人!”
每次听爸爸讲故事,我都觉得心里暖暖的。真希望他能把故事写成书,让所有人都听到。
课堂总结:
今天的课,我们学会了用“三线”织故事,用“四法”写细节,用“心里话”留印象。记住:写家人,不只是写他做了什么,更是写你心里怎么想、怎么变、怎么期待。
板书设计
我的家人
抓特点:外貌、动作、语言、性格
举事例:起因、经过、结果(加入细节)
表真情:热爱、珍惜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27张PPT)
(统编版)四年级
上
习作 我的家人
“~”
核心素养目标
1
语言运用:学生需运用具体事例和生动描写(如语言、动作、神态)展现家人特点,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学会用文字传递情感。
2
思维能力: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家人特点,选择典型事例,培养观察、分析和逻辑思维能力,学会通过细节刻画人物形象。
3
审美创造:激发学生对家庭生活的审美感知,通过文字描绘温馨的家庭场景,体会亲情的美好。
4
文化自信:学生通过观察家人特点,感受家庭文化的独特性,增强对家庭价值观的认同,培养文化自信。
每片叶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的家人也是。你的家人有什么特点?能给我们说说吗?
写作要求:
1.明确作文类型:写人作文。
2.确定写作重点:抓住家人最与众不同的地方,写出家人的特点。
3.写作要求:可以写一位家人,也可以写几家人。
家人与我们朝夕相处,是这个世界上我们最熟悉、最亲近、最信赖的人。对家人我们都很了解,你觉得他们有什么特点呢
我的奶奶脾气特别好,总是笑眯眯的, 她还特别会做好吃的,我最喜欢吃奶奶做的饭。
我的爷爷已经退休了,他每天练习书法,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从不间断,非常有毅力。
我的爸爸是卡车司机,他很忙,一年到头很少在家。他很会讲故事,一有空就讲给我和弟弟听。
我的妹妹今年四岁。她很淘气,也很聪明。
可以选择一个家人来写,也可以选择家中的几个人来写。
写好了读给同桌听,看看有没有不通顺的句子。回家读给家人听,请他们评评写得像不像。
写完以后,要尝试分享,并听取他人的建议。
特长
性格 品质
爱好 爱唱歌、爱睡觉、爱吃肉
习惯 早起、走路慢
可以从下方面几个方面选取人物的特点
家人是我们最亲近的人,我们应该多写家人的优点。
家人身上的特点很多,要使自己的习作出彩,我们应该选择他们最与众不同的特点来写。
片段一赏析:
我的姐姐游泳特别好。她有时候静静地躺在水面,一动不动,有时候用力击打水面,溅起晶莹的浪花;有时候潜入水底,好长时间都没露出水面。 (特长事件)
如何把事件写具体
片段二赏析:
我的爸爸胖胖的,憨憨的。一家人在傍晚散步时,爸爸总是挺着圆圆的肚子走在后面,似乎相当沉重。每走一步,他的肚子就会剧烈地抖动一下,很有节奏。爸爸的状态,经常惹得妈妈冷嘲热讽。
(外貌特征)
思维导图
我的家人
品格
特长爱好
性格
做饭好吃、爱干净、喜欢讲故事、唱歌好听……
严厉、温和、暴躁、调皮、聪明、好动……
不怕吃苦、有毅力、乐于助人、勇敢……
天上的月亮有时是弯弯的,有时是圆圆的,我的奶奶却总是弯弯的。奶奶的腰是弯弯的,腿是弯弯的。奶奶看我的时候,她的眉毛、眼睛、嘴角都是弯弯的,笑意顺着一道道弯弯的皱纹往外流。①
我家数奶奶最忙了。②奶奶的手总是闲不住,从早到晚洗呀,擦呀,累得腰更弯了;奶奶的嘴从不闲着,从早到晚说呀,唠叨呀,
“弯弯”的奶奶
①头通过对奶奶外貌的描写,体现了奶奶“弯弯”的特点。
②本段的总起句,从整体上对奶奶的形象进行勾勒,突出奶奶为家人
范文点评
不管人家听不听、烦不烦。只有到晚上电视里放连续剧的时候,奶奶才能安静地坐下来,把弯弯的腰尽量伸得直直的,弯弯的眼睛尽量瞪得圆圆的。可不一会儿,奶奶那伸直的腰又会弯下去,圆圆的眼睛又会渐渐地眯起来,弯弯的嘴发出轻轻的鼾声。
奶奶恨不得把我所有的事都包揽下来,穿衣、吃饭、睡觉、走路……在她眼里我总也长不大。 ③我决心要“造”奶奶的“反”。一天早晨,
③本段的总起句,通过穿衣、吃饭、睡觉、走路等日常的琐事将奶奶对“我”特别的关爱表现得淋漓尽致。
操劳,体出奶奶对家人的爱。
趁奶奶上厕所的时候,我穿好了所有的衣服。等奶奶走进房间正准备喊“宝宝,快醒醒”时,她大吃一惊,把弯弯的眼睛揉了又揉,嘴里喃喃着:“宝宝长大了,真的长大了。”
一天放学的时候,突然下起了大雨,我和同学们都没带雨具,焦急地挤在校门口。这时,不知谁喊了一声:“诗语,你奶奶来接你了!”我透过雨帘,看见奶奶站在雨里,艰难地撑着伞。我连忙跑过去,在同学们羡慕的目光下走出校门。由于要给我撑伞,奶奶没法拄拐杖,她的腰更弯了,每走一
步都很费劲。可她却尽力用伞遮住我,任凭雨水顺着她花白的头发、弯弯的皱纹往下流。④我第一次觉得,我这位弯弯的奶奶是那么值得尊敬,那么值得喜爱。
奶奶的腰越来越弯。爸爸妈妈为治好奶奶的腰想了很多办法,可是都没什么成效。我早就下了决心,要好好学习知识,长大后发明一种专治腰的药,让我的奶奶和天下所有“弯弯”的奶奶都直起腰,身轻体健。⑤
④对奶奶在雨中的形象刻画得比较细腻,突出奶奶“弯弯”的特点。
⑤结尾写“我”想治好奶奶的腰的美好愿望,体现“我”对奶奶的爱。
习作开头通过简单的外貌勾勒,体现了奶奶“弯弯”的特点;中间通过为家人和“我”付出的日常行为,以及给“我”送伞的典型事例,体现了奶奶对家人和“我”的爱,同时通过细节描写,进一步突出了奶奶“弯弯”的特点;结尾通过“我”想治好奶奶的腰的美好愿望,体现了“我”对奶奶的爱。习作人物特点鲜明,感情真挚。
名师 点评
拟题思路
2.特点+人物。
1.直接用习作题目。
调皮的弟弟
我的迷糊爷爷
我的家人
勤快的妈妈和懒爸爸
提纲一:人物特点要鲜明
瞧,我们一家人
瞧,我们一家人
开头
中间
结尾
开门见山
爱干净的妈妈
爱讲道理的爸爸
抒发情感
自己爱干净
要求我们干净
调皮的妹妹
爱哭
是个捣蛋鬼
我们的家人,各有各的特点
遇到什么事情都喜欢给我们讲道理
对家人的喜爱之情
提纲二:选择事例要具体
瞧,我们一家人
“爱哭鬼”妹妹
开头
中间
结尾
点题:我的妹妹是个“爱哭鬼”
每次玩游戏,输掉都要哭鼻子
在学校遇到不开心的事情,在家也要哭一场
抒发情感:我的妹妹什么时候才能不哭呢
提纲三:“总—分—总”结构
瞧,我们一家人
爱唱歌的姐姐
开头总写
中间分写
结尾总结
我有一个爱唱歌的姐姐
平时姐姐总喜欢哼唱歌曲
姐姐参加学校的歌唱比赛,获得一等奖
这就是我爱唱歌的姐姐
每次家庭活动,姐姐总是要一展歌喉
提纲四:注重人物描写
瞧,我们一家人
我的懒爸爸
开头
中间
结尾
“你怎么那么懒!”妈妈的抱怨声又来了。
爸爸平时懒得刷牙、懒得洗脸,甚至懒得扫地
爸爸偷懒不洗脚,被妈妈发现了
发出感慨:我的爸爸什么时候才能不懒
语言描写
动作描写
神态描写
妈妈的埋怨、爸爸的辩解
爸爸无可奈何去洗脚
涨红了脸、低下了头
结构安排与段落设置建议
简要介绍家庭成员
提及家庭人数和成员关系,如爸爸、妈妈、兄弟姐妹等。
引出主题
阐述为何选择“我的家人”作为作文主题,激发读者兴趣。
开头引入部分设计
1
2
3
爸爸的特点与故事:
性格特点:如勤劳、幽默、严厉等,举例说明。
爸爸的工作:简述爸爸的工作内容,体现其职业特点。
主体内容分段阐述
总结家庭成员之间的相处之道,如和睦、欢乐等。
概括家庭氛围
抒发对家人的深厚情感,如感激、眷恋等。
表达对家人的爱
展望家庭未来的发展,表达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期待。
展望未来
01
02
03
结尾总结部分构思
再见
Thanks!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