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0张PPT)
登 泰 山 记
壹
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点。
贰
结合本文写景状物的写法,进行艺术审美,从而能够知识迁移。
教学目标
叁
理清本文思路,学习借鉴本文比喻、拟人的手法,烘托、动静结合的写景方法。
肆
感悟作者热爱和赞美祖国山河的强烈感情,培养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教学过程
水,周流无滞,似知者通过事理;山,厚重不迁,似仁者宽厚仁爱——无不在自然山水中见出宇宙的生命。天以刚健不已为德,人以自强不息应之;大地坤厚,君子以厚德载物应之。我们可以把它称之为“生命共感”,所以山水文学需要用生命去体验。泰山,五岳之首,它那磅礴的气势和无与伦比的日出景观,古往今来吸引了众多登临者,而这些登临者又以他们那绝妙的诗章为这位东岳尊者增添了无限的光彩,使之更加名扬天下。如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慨叹,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壮志。而在洋洋大观的登览诗文中,清代桐城派代表作家姚鼐的《登泰山记》堪称经典,今天就让我们随着姚鼐的步伐去领略泰山的山水之美,文化之美。
1. 导入新课
一、初读感知
教学过程
姚鼐,字姬传,清代桐城(今属安徽)人,因书斋名惜抱轩而被人称为“惜抱先生”。清代杰出的散文家,桐城派集大成者。与方苞、刘大櫆并称为“桐城三祖”。乾隆二十八年(1763)进士,曾任刑部郎中、《四库全书》纂修官等。乾隆三十九年(1774)辞官,就在这一年辞别京师南下途中登上泰山,写了《登泰山记》。其后先后主讲于扬州梅花、南京钟山等书院四十年。姚鼐治学以经为主,兼及子、史、诗文,作品多为诗序、碑传之类。他的散文简洁精练,温润清新,有文采,形象性强,是桐城派中影响最大的人物之一。著有《惜抱轩全集》,他所编的《古文辞类纂》在近代是一部家传户诵的文章总集。
2. 知人论世
一、初读感知
教学过程
乾隆三十九年(1774),姚鼐四十二岁,以养亲为名,告归故里,途经泰安,与挚友泰安知府朱孝纯(字子颍)同上泰山,登日观峰之后,写下了这篇游记。
①“登”,即由低处向高处行进;
②“泰山”,山名,有“五岳之首”之称。
③“记”,古代一种散文题材。记,一种文体,本文属于山水游记。“泰山”点明浏览的地点,“登”表明侧重于叙述、描写游泰山的经过和所见所感。
3. 识背景
4. 解题
一、初读感知
教学过程
(1)桐城派
桐城派是清代散文影响最大的一个流派,提出“义法”,所谓“义”,即言有物,指文章的内容;“法”,即言有序,指文章的形式。他要求文章内容和形式统一,古文当以“雅洁”为尚,反对冗辞。
对于散文创作有一套完整的理论和鲜明的主张,其创始人是方苞,刘大櫆和姚鼐继承并发展了他的理论,三人并称为“桐城三祖”(因这三人都是桐城人,又都以古文辞著名,世称桐城派)。姚鼐是桐城派的集大成者,他强调“义理、考据、词章,三者不可偏废。”
5. 知识拓展
一、初读感知
教学过程
姚鼐提出文章的核心在于“义理、考据、辞章”三者的统一:“义理”即程朱理学;“考据”指对古代文献、文义、字句等的考据;“辞章”就是文章的文采。在美学上,提出用“阳刚”“阴柔”区别文章的风格,“阳刚”就是豪放,“阴柔”就是婉约,两大风格相互配合,相互调剂,就产生多样的风格。
5. 知识拓展
一、初读感知
教学过程
(2)记
记是一种文体,可以叙事、写景、状物,目的往往在于抒发作者的情怀和抱负,阐述作者的某些观点。
《小石潭记》(唐朝柳宗元)
《岳阳楼记》(宋朝范仲淹)
《醉翁亭记》(宋朝欧阳修)
《桃花源记》(东晋陶渊明)
①碑记:古代一种刻在石碑上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
②游记:是一种描写旅行见闻的散文体裁。
③杂记:是古代因事见义,杂写所见所闻不多加议论的散文体裁。
一、初读感知
教学过程
(3)泰山
泰山又名岱山、岱宗、岱岳、东岳、泰岳,位于山东省中部,总面积24200公顷。主峰玉皇顶海拔1545米,气势雄伟磅礴,有“五岳之首”“五岳之长”“天下第一山”之称。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为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
泰山被古人视为“直通帝座”的天堂,成为百姓崇拜,帝王告祭的神山,有“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说法。自秦始皇开始到清代,先后有13代帝王引次亲登泰山封禅或祭祀,另外有24代帝王遣官祭祀72次。古代文人雅士更对泰山仰慕备至,纷纷前来游历,作诗记文。道教、佛教视泰山为“仙山佛国”,神化泰山,在泰山建造了大量宫观寺庙。
一、初读感知
①其级七千有余(“有”通“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
②少圜(“圜”通“圆”,圆形的,指山石)
③五采(“采”通“彩”,五色)
教学过程
1.知识归纳总结
(1)通假字
①至于泰安(至于,古义:到,到达;今义:表示另提一事)
②是月丁未(是,古义:这,此;今义:常用作判断词)
③复循西谷(复,古义:再,又;今义:往复,重复)
④戊申晦(晦,古义: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今义:昏暗,夜晚)
⑤多平方(平方,古义:方方整整的,指山石;今义:数学名词)
(2)古今异义
二、文本详析
①汶水西流(西:名词作状语,向西)
②济水东流(东:名词作状语,向东)
③崖限当道者(限:名词作状语,像门槛一样)
④道少半(道:名词作动词,走,走路)
教学过程
(3)词类活用
当:
(4)一词多义
①当其南北分者(在,在……的地方,介词)
②崖限当道者(挡住,动词)
③僻不当道者(面对,动词)
二、文本详析
教学过程
余:
①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我,代词)
余始循以入(同上)
余所不至也(同上)
②其级七千有余(几,表示整数后不定的零数,数词)
限:
①越长城之限(界限,名词)
②崖限当道者(门槛,名词)
道:
①道皆砌石为磴(路,名词)
道有天门、崖限当道者、道中迷雾冰滑、观道中石刻、僻不当道者(同上)
②道少半(走,走路,动词)
有:
①其级七千有余(通“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
②泰山正南面有三谷(有,与“无”相对,动词)
道有天门、下有红光、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同上)
二、文本详析
教学过程
及:
①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和,连词)
②及既上(等到,介词)
③皆不及往(赶得上,动词)
云:
①世皆谓之天门云(语气助词,表示不大肯定的语气)
②亭东自足下皆云漫(云雾,名词)
日:
①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太阳,名词)
②或得日,或否(阳光,名词)
③是日(天,名词)
漫:
①亭东自足下皆云漫(弥漫,布满,动词)
②其远古刻尽漫失(磨灭,动词)
二、文本详析
教学过程
明确:
2.第1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作者是怎样写的?
内容:本段交代了泰山的地理位置和环境。
写法:作者采用由“面”到“线”再到“点”的写法:
先写汶水和济水的分流,这是“面”;再引出两水的分界线(古长城),这是“线”;然后以古长城作为参照物点出泰山的最高峰——日观峰的位置,这是“点”。这个“点”为下文叙述登山线路和观日出作好了铺垫。
二、文本详析
教学过程
明确:
3.找出第2段作者的登山线路以及文章的写景特点。
登山路线:由南麓—入中谷—道少半—越中岭—循西谷—至山巅
明确:苍山负雪图、泰山夕照图。
4.作者描写山顶上的景色时,描写了哪几幅图景?
写景特点:先写由京师到泰安,点明游览的时间和节令;再写由山麓到山顶,详细记述路程的远近、山路的石级、经由的路线、古人登山的情况以及相关的地理知识;最后写到达山顶后所见景象,由远及近、由上而下地写出了泰山的高峻、雄浑和壮丽。
二、文本详析
教学过程
明确:
5.作者描写这两幅图景时运用了哪些手法?
“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明确:动静结合、拟人、比喻手法:
“负”字以动写静,显出雪的厚度,又以拟人手法,使雪山奕奕传神。
“烛”字名词活用为动词,显出雪光的亮度,写出日光和雪光相映的奇景。
“居雾”以静写动,写出雾的轻,呈停聚不动的状态。
“若带”以小喻大,写出云雾的具体形状,烘托出泰山的高峻雄伟。
二、文本详析
教学过程
明确:
6.有人说,“半山居雾若带然”这一句是神来之笔,试分析。
这是在山顶远望和俯视所得的画面。“居雾”以静写动,写出了雾的轻盈,呈停聚不动的状态。“若带”以小喻大,写出了云雾的具体形状,烘托出泰山的高峻雄伟。整句话描绘出了泰山安详、明媚、肃穆中有温柔飘逸美的特殊风韵,它使这幅雪山晚晴图神采顿现,给整个画面以无限的生机和情趣。
明确:是按照时间的推移描写景物的变化的。突出了泰山日出时的色彩鲜明、气势雄伟。
7.文章通过景物变化写泰山顶上的日出,是按照什么顺序写景物变化的?突出了泰山日出的什么特点?
二、文本详析
教学过程
明确:
8.第4段写泰山的人文景观,重点写了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重点写了日观亭附近的建筑和下山路上的石刻等名胜古迹,可说是一幅日观峰古迹图。既增加了游记的知识性,也有助于表现泰山的整体风貌和悠久历史。
二、文本详析
教学过程
观点一:
9.第5段介绍泰山的自然景观,作者以“三多”“三少”“三无”来概括,作者为什么这么写?请谈谈你的看法。
能增添泰山之美。“三多”:泰山多石,石多平方状,多松树。“三少”:少土,石少圆状,少杂树。在“三多”“三少”的醒目排列中,着重写了山石的苍黑颜色和平方形状,又着重写了松树生于石缝之中和平顶的状貌。这样,用短句写出了鲜明形象,突出泰山苍劲峻峭的面貌。“三无”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峰数里内无树,用简明的文字,写出泰山之冬的静美。
二、文本详析
教学过程
观点二:
山水之美有多种体现。虽说“山得水而活,水得山而媚”,山水配合会使山水更添动态美。但是,杂花生树、草长莺飞是一种美,乱石穿空、惊涛拍岸也是一种美;泠泠作响的溪水是一种美,大气磅礴的高山也是一种美。虽说此时的泰山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峰数里内无树,少了一些生机活力,但多石,石多棱角,多生于石缝的松树,却给人一种苍劲峻峭的庄严之美。作者这么写,恰恰增添了冬季泰山独特的美。
二、文本详析
教学过程
明确:
10.最后两段有什么作用?
从行文看,最后两个自然段对泰山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是略写。这些静物无论在哪个季节都能看见,而且是人人皆知的,所以作者略写。但作者略写这些仍让其发挥了作用:写人文景观突现了泰山的古老风貌和悠久的历史文化,而风雪中不在道旁的石刻“皆不及往”,
交代了冬季泰山的安静险峻,也给游者留下了一丝遗憾。从写法上看它与第2段相照应,行程有始有终,文章脉络清晰。同时将泰山的特点进一步补充完整。
二、文本详析
教学过程
1.文中运用比喻和拟人修辞手法的语句绘景摹色各有特色,找出具体的语句并体会其特点和作用。
①“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明确:
这是初登山顶时刹那间的感受,作者不言冰雪覆盖青山,却说青山负白雪,赋予静态的青山以动态,用语新颖、传神。进而说苍山上的雪像蜡烛一样照着天南,形象、生动地绘出了积雪的明亮。
三、深入探究
教学过程
②“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这是在山顶上远望和俯视所得的画面。作者纵目远眺,夕阳照耀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好像山水画一般,而山腰间停留着的云雾好像飘带一般,使人感到那种特有的宁静气息,而且设喻新奇,给人以美的享受。
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这一比喻写出了西边诸峰的特点,更显出日观峰的雄峻,且赋予山峰以人的情感,形象而生动。
三、深入探究
教学过程
2.本文在描写景物时很少直接写出,而是采用了侧面烘托的写法,请分析。
明确:
本文巧用烘托来突出景物特征。如写泰山的高峻,先用“其级七千有余”暗暗点出,然后借山顶俯视所见“半山居雾”和在日观亭时“足下皆云漫”的图景从侧面加以烘托。又如写雪,除“冰雪”“雪与人膝齐”等正面描写外,又以“明烛天南”“白若樗蒱”“绛皓驳色”等作侧面烘托,引人想象,生动有趣。
三、深入探究
教学过程
3.姚鼐的《登泰山记》将“义理、考据、词章”(即要求文章要表达一定的道理,并且有坚实的事实证据,同时也要文采斐然)融会于一体,成功地实践了他的文学主张。请结合文章分析。
明确:
①《登泰山记》的行文,以时间和自己的游踪为序而展开,依次记述了作者于隆冬岁梢从泰山南麓经中岭登上泰山之巅的沿途观感,在日观亭上所见日出的绚丽景致,日观亭附近的庙宇、皇帝行宫,归途中的石刻等文物古迹,以及冰雪泰山的肃杀寂静景象,以此表达对泰山的热爱。这是姚鼐“义理”的创作思想。
三、深入探究
教学过程
②“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引用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水经注》中的“又合环水,水出泰山南溪”作注解,以古人名著来考证泰山的名胜。接着写道:“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东谷天门,远在秦汉时代,就是皇帝祭天、举行封禅仪式的地方;东谷也是古时人们登泰山顶峰通常经由的山口。这体现了他“考据”的创作思想。
③“观日出”的描写是全文最精彩的段落。日出的景象瞬时变幻,难以描摹。但姚鼐把日出的场面描写得十分壮观,达到了应有的艺术高度。文辞清丽,给人如诗如画的感觉。还有严谨的结构,错落变换的句式,都体现他“词章”的创作思想。“义理、考据、词章”的综合运用,使这篇文章成为古代散文中广为传诵的名篇。
三、深入探究
教学过程
4.本文的写作特点
(1)有序有物,章法严谨。
全文由介绍泰山到记叙登泰山的经过,进而描写登泰山所见之景,围绕泰山逐层推进,并然有序。作者从始至终紧扣“登”字,文章第一段开始介绍泰山的山水形势,为“登”字做铺垫,寥寥几十字收笔。接着,作者犹如一个训练有素的导游,向读者介绍登山的路线,使读者对登山的路线有总印象之后,带领读者登山观景。途中,说古道今,介绍有关的地理知识,描绘泰山的景色。
三、深入探究
教学过程
(2)作者剪裁得体,很好地体现了文章有序有物的特点。
介绍泰山时,简略交代,写登山情况时,一笔带过。作者的重点是写景,景物的重点是日出。作者在突出这个全文的重点时,一是在描绘泰山晚照图和名胜古迹时,惜墨如金,略作勾勒点染,对日出着墨较多,以示突出。详略分明,安排合理。二是在写日出时,把从丁未日观晚照之后到戊申日观日出之前的这一段经过,一概略去不提,文章第三段集中描写日出景象,非常鲜明突出。
(3)清新简洁,准确生动。
《登泰山记》的语言简洁而生动。全文四百多字,写尽了泰山景色的多姿及作者的豪兴,做到了篇无冗句,句无冗字。全篇以短句为主,适当运用长句,做到清新简洁而不局促,明确形象却不呆板。作者用字精妙,状物传神。
三、深入探究
作者以简洁的笔法,写出了泰山的壮丽和独具特色的自然与人生景观,能唤起人们对泰山的向往,对祖国山河的爱。
本课小结
再 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