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红军长征与遵义会议 课件 【新版八上历史授课课件(配套授课典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5课 红军长征与遵义会议 课件 【新版八上历史授课课件(配套授课典案)】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8-22 00:16: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0张PPT)
人教新版 八上 历史
同步课件
2025年秋统编新版八上历史精简课堂课件
第五单元 从国共合作到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第15课 红军长征与遵义会议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七律·长征
新课导入
 1.了解红军五次反“围剿”的情况,知道遵义会议的内容,掌握红军长征的路线图。
2.通过阅读史料,了解长征的路线及长征过程中发生的重大事件,了解遵义会议的召开及其伟大意义;通过小组讨论,探究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和长征取得胜利的原因。
3.通过阅读史料,认识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同时在体会长征艰苦的历程中感受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并能够在新时代中体会运用“长征精神”。
教学目标
一、红军反“围剿”与战略转移
1.长征的背景
问题1:红军为何要踏上征途,进行战略转移?
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对革命根据地进“围剿”。
从1928—1930年,中国共产党开辟了一系列重要的革命根据地……红军不断发展壮大,全盛时发展到30多万人。
1929—1932年农村革命根据地分布图
李德原名奥托·布劳恩,德国人。1932年到上海,后到苏区担任军事顾问他名义上是军事顾问,实际上独揽了红军的指挥权。第五次反“围剿”开始时,李德等人提出“御敌于国门之外”的口号命令红军进攻敌人守备坚固的据点。在红军遭到重大损失后,又提出“不让敌人侵占寸土”“胜利或者死亡”等口号,调集红军主力与优势敌军决战。敌人分路向中央苏区首都瑞金进攻后,他又分兵御敌,使红军处处被动挨打,
反围剿 时间 国民党 共产党 指挥者 结果
第一次 1930至1931 10万 4万余人 毛泽东 胜利
第二次 20万 3万余人 第三次 30万 3万人左右 第四次 1932 30-40万 7万 周恩来、 朱德
第五次
1933
50万
8万多人
博古
李德
失败
失败原因:博古和李德等人在军事上指挥上犯了“左”的错误。
左倾:急于求成,激进冒险
战略转移
长征
材料:中央根据地五次反“围剿”情况表
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问题1:红军为何要踏上征途,进行战略转移?
避敌主力 诱敌深入集中兵力 各个击破
瑞金
冲破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
渡过乌江夺取遵义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
问题2:观察历史地图,整合教材信息,请在图中圈出长征主要历史事件所在地理位置,了解长征的经过。
1.时间:
2.地点:
3.内容:
遵义会议会址
1935年1月
贵州遵义
(1)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左”的错误
(2)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
(3)增选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
(4)取消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
问题3:结合课本,归纳遵义会议的概况。
二、遵义会议
4.意义:
(1)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开始形成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
(2)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
(3)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中共自1922年7月决定参加共产国际后,成为其中一个支部……过去,对于共产国际的决议及其共产国际派来的代表的意见,往往照抄照搬……而共产国际派来的李德因在军事指挥上犯了错误,在会议上处于被批判的地位,他再也不能对我们发号施令了。 ——《红军长征记》
照抄照搬,马克思主义教条化
独立自主、实事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问题4: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思考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生死攸关的转折”?
三、红军长征的胜利
① 1934.10 瑞金出发
② 冲破四道封锁线
④ 1935.01 遵义会议
⑧ 爬雪山,过草地
⑥ 巧渡金沙江
⑨ 突破腊子口
1936.10 三大主力会师
⑩ 1935.10 吴起镇会师
③ 强渡乌江
⑤ 四渡赤水
⑦ 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
问题5:遵义会议之后有哪些典型的军事行动?
如何理解长征精神?
强渡大渡河 飞夺泸定桥
红军翻过大雪山
如何理解长征精神?
红军走过的水草地
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
如何理解长征精神?
1.不怕艰难险阻、勇往直前、战胜一切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2.永不言败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集体主义精神。
材料1:我们党领导红军......胜利完成震撼世界、彪炳史册的长征,宣告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图谋彻底失败,宣告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肩负着民族希望胜利实现了北上抗日的战略转移。
——习近平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讲话
材料2:红军的西北长征,无疑是一场战略撤退,但不能说是溃退,因为红军终于达到了目的,其核心力量仍完整无损,其军心士气和政治意志的坚强显然一如往昔。
——埃德加·斯诺《红星照耀中国》
材料3: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它向十一个省内大约两万万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它散布了许多种子在十一个省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将来是会有收获的。 ——毛泽东
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
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的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问题7:根据材料并结合教材,分析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
板书设计
1933年秋
1934年10月
1935年1月
1935年10月
1936年10月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吴起镇会师
中央红军
突围西进
开始
遵义会议
转折
三大主力会师
胜利
血战湘江
强渡乌江
四渡赤水
巧渡金沙江
强渡大渡河
飞夺泸定桥
爬雪山
过草地
长征精神
第五次反
围剿失败
原因
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1.1934年,中央红军进行长征的主要原因是 (  )
A.将革命形势推向全国      B.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
C.建立新的革命根据地 D.北伐战争的失败
2.毛泽东于1935年10月著诗《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诗中表达了作者对红军长征即将结束的喜悦心情。长征胜利结束的标志是 (  )
A.甘孜会师   B.会宁会师 C.井冈山会师  D.吴起镇会师
B
B
3.红军长征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是 (  )
A.红军指战员英勇善战
B.日本加紧侵略中国,国民党力量受到牵制
C.长征路上地势险要,便于红军作战
D.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
4.遵义市某校准备开展一场“纪念遵义会议召开89周年”合唱音乐会,演唱《长征组歌》中的四首:①《四渡赤水出奇兵》、②《过雪山草地》、③《遵义会议放光辉》、④《到吴起镇》。如果按红军长征路线依序演唱,其顺序应该是 (  )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②④③①   D.③①②④
D
D
Thanks!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f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