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6新高考语文二轮专题练
专题四 古代诗歌阅读
五年高考
题组一 新高考一卷(Ⅰ卷)
一、(2025全国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9分)
元珍以诗送绿石砚所谓玉堂①新样者
王安石
玉堂新样世争传,况以蛮溪②绿石镌。
嗟我长来无异物,愧君持赠有佳篇。
久埋瘴雾看犹湿,一取春波洗更鲜。
还与故人袍色③似,论心于此亦同坚。
[注] ①玉堂:宋代称翰林院为玉堂。②蛮溪:指南方的溪流。③袍色:官袍的颜色。古时低级官员袍服为青绿色。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歌开头没有多加铺垫,而是开门见山,直接书写所咏之物。
B.诗人从样式、材料产地以及材质等方面,对绿石砚加以鉴赏。
C.朋友馈赠的绿石砚以及随砚附送的诗作,都令诗人心存感念。
D.石砚出自瘴雾之地,看起来水渍斑斑,但洗后就变得鲜亮了。
2.尾联丰富了诗歌的情感内涵,请简要赏析。(6分)
二、(2024新课标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9分)
宿千岁庵听泉
刘克庄
因爱庵前一脉泉,襥衾来此借房眠。
骤闻将谓溪当户,久听翻疑屋是船。
变作怒声犹壮伟,滴成细点更清圆。
君看昔日兰亭帖,亦把湍流替管弦。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的开头交代,诗人之所以会到千岁庵借宿,是出于对庵前泉水的喜爱。
B.诗歌主要是从听觉的角度来描写泉流,与题目中的“听泉”二字相切合。
C.诗人雅趣与古人相通,在听泉的时候,联想到昔日曲水流觞的兰亭雅集。
D.诗人与兰亭诸贤一样,都把对音乐之美的追求寄托于山水而摒弃了乐器。
2.诗中以对比的方式,对泉声进行了生动的描写,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赏析。(6分)
三、(2023新课标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9分)
答友人论学
林希逸
逐字笺来学转难①,逢人个个说曾颜②。
那知剥落皮毛处,不在流传口耳间。
禅要自参求印可,仙须亲炼待丹还。
卖花担上看桃李,此语吾今忆鹤山③。
[注] ①笺:注释。这里指研读经典。②曾颜:孔子的弟子曾参和颜回。③鹤山:南宋学者魏了翁,号鹤山。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的首联描述了当时人们不畏艰难、努力学习圣人之道的学术风气。
B.诗人认为,“皮毛”之下精要思想的获得,不能简单依靠口耳相传。
C.颈联中使用“自”“亲”二字,以强调要获得真正学识必须亲自钻研。
D.诗人采用类比等方法阐明他的治学主张,使其浅近明白、通俗易懂。
2.诗的尾联提到魏了翁的名言:“不欲于卖花担上看桃李,须树头枝底方见活精神也。”结合本诗主题,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四、(2022新高考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9分)
醉落魄·人日南山约应提刑懋之[注]
魏了翁
无边春色。人情苦向南山觅。村村箫鼓家家笛。祈麦祈蚕,来趁元正七。 翁前子后孙扶掖。商行贾坐农耕织。须知此意无今昔。会得为人,日日是人日。
[注] 人日:旧俗以农历正月初七日为人日。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词人在人日约朋友去南山探春,但因年老体弱,感到此行会比较困难。
B.在人日这天吹打奏乐,祈盼农桑丰收,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C.这首词以朴实的笔触描绘当时农村的风俗景况,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D.词人以议论入词,能够做到情由境出,情至论随,全词并无生硬之感。
2.词人在下阕发表议论,指出如果懂得做人的道理,每天都是人日。词中谈到哪些做人的道理 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
五、(2021新高考Ⅰ)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9分)
寄江州白司马①
杨巨源
江州司马平安否 惠远东林住得无②
湓浦曾闻似衣带,庐峰见说胜香炉。
题诗岁晏离鸿断,望阙天遥病鹤孤。
莫谩拘牵雨花社③,青云依旧是前途。
[注] ①江州白司马:白居易。②惠远:东晋高僧,居庐山东林寺。③莫谩:不要。雨花社:指佛教讲经的集会。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根据内容分析,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应该与白居易的《琵琶行》比较接近。
B.第三句使用“一衣带水”的典故,表现出朋友之间“天涯若比邻”之意。
C.第六句中的“病鹤”指的是白居易,他怀恋长安,时常遥望京城的宫阙。
D.诗人最后开解朋友,目前虽然身处贬谪之中,但未来的前途依然很远大。
2.前人论此诗,认为第二句已包含委婉劝告的意思,对这一观点应怎样理解 请简要分析。(6分)
六、(2020新高考Ⅰ)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9分)
赠别郑炼赴襄阳
杜 甫
戎马交驰际,柴门老病身。
把君诗过日①,念此别惊神。
地阔峨眉晚,天高岘首春②。
为于耆旧内③,试觅姓庞人④。
[注] ①把:握,执。②岘首山,在襄阳。③耆旧:年高望重的人。④姓庞人:指庞德公,汉末襄阳高士。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的首联简单交代了兵荒马乱的时代背景和诗人年老多病的艰难境况。
B.虽然日后仍有朋友的诗篇陪伴,但面对离别,诗人还是感到心惊神伤。
C.诗人请郑炼在襄阳寻访庞德公那样的高士,表达了对先贤的仰慕之意。
D.全诗情感表达含蓄蕴藉,格律谨严,比较典型地体现了杜甫诗的风格。
2.诗的颈联写到峨眉、岘首两座山,对表达离情有何作用 请简要分析。(6分)
题组二 新高考二卷(Ⅱ卷)
一、(2025全国二)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问题。(9分)
咏省壁①画鹤
宋之问
粉壁图仙鹤,昂藏真气多。
骞飞②竟不去,当是恋恩波③。
咏主人壁上画鹤寄乔主簿崔著作
陈子昂
古壁仙人画,丹青尚有文。
独舞纷如雪,孤飞暧似云。
自矜彩色重,宁忆故池群。
江海联翩翼,长鸣谁复闻。
[注] ①省壁:中央官署的墙壁。②骞飞:飞腾。③恩波:帝王的恩泽。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宋、陈这两首诗的题材相同,都是以墙壁上的画鹤作为吟咏对象。
B.在两首诗歌的后半部分,两位诗人都发挥主观想象,以表达情感。
C.宋之问诗的第二句从外在形态与内在气质两方面展现仙鹤的形象。
D.陈子昂诗用“古壁”一词强调墙壁的古旧,以衬托画鹤色彩鲜艳。
2.两首诗各自展现出了什么样的思想境界 请简要分析。(6分)
二、(2024新课标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9分)
雨后为山亭独卧
叶梦得①
过雨虚檐气稍清,卧闻刁斗起连营。
几看薄月当轩过,惊见阴虫绕砌鸣②。
汹汹南江浮静夜,寥寥北斗挂高城。
白头心事今如许,惭愧儿童话请缨。
[注] ①叶梦得:南宋文学家,曾致力于抗金防备及军饷勤务。②阴虫:秋虫,如蟋蟀之类。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雨后空气清新,为山亭的夜晚凉爽宜人,然而诗人的心情却难以平静。
B.本诗第二句与辛弃疾《破阵子》中的“梦回吹角连营”一句立意相似。
C.诗人凭轩望月,浮想联翩,而阶前突然传出的虫鸣声惊扰了他的思绪。
D.颈联通过江水、星空等物象营造出了一个天高地迥、苍茫寂寥的境界。
2.如何理解诗人的“白头心事” 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6分)
三、(2023新课标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9分)
湖上晚归
林 逋
卧枕船舷归思清,望中浑恐是蓬瀛。
桥横水木已秋色,寺倚云峰正晚晴。
翠羽湿飞如见避,红蕖香袅似相迎。
依稀渐近诛茅地[注],鸡犬林萝隐隐声。
[注] 诛茅地:诗中指人的居所。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人描写自己乘船归家途中所见,笔下画面随着行程逐次展开,自然流畅。
B.诗人眼中的景物在秋日余晖的映照之下,有动有静,多姿多彩,令人愉悦。
C.诗人如处仙境的感觉被人居之地的鸡鸣狗吠之声破坏,心情也发生了变化。
D.诗人调动多种感官,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描写,状物生动,笔触鲜活而细腻。
2.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这一观点在本诗中是如何得到印证的 请简要分析。(6分)
四、(2022新高考Ⅱ)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9分)
送 别
李 白
寻阳五溪水,沿洄直入巫山里。
胜境由来人共传,君到南中自称美。
送君别有八月秋,飒飒芦花复益愁。
云帆望远不相见,日暮长江空自流。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根据本诗内容可知,诗人的友人即将乘船出发,沿水路驶往三峡方向。
B.诗人表示友人将去的地方景色优美,而友人的风采正与这美景相称。
C.本诗最后两句的表达方式,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也曾使用。
D.诗中前后两次使用“君”,都是指即将离别的友人,含义并无不同。
2.本诗是如何表现离愁别绪的 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
五、(2021新高考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9分)
示儿子
陆 游
禄食无功我自知,汝曹何以报明时
为农为士亦奚异,事国事亲惟不欺。
道在六经宁有尽,躬耕百亩可无饥。
最亲切处今相付,熟读周公七月诗[注]。
[注] 七月诗:指《诗经·豳风·七月》,是一首描写农民劳作和生活的农事诗。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本诗的首联以问句领起全篇,自然引出下文诗人对儿子的谆谆教诲。
B.诗人指出,不论是侍奉父母还是服务国家,“不欺”都是至关重要的。
C.诗人认为,生逢“明时”不必读书求仕,“躬耕”才是一种理想状态。
D.诗人在最后强调,自己传授给儿子的人生道理是最为真切、确实的。
2.诗人指出“道在六经宁有尽”,又让儿子“熟读周公七月诗”,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 (6分)
六、(2020新高考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9分)
赠赵伯鱼(节选)
韩 驹①
荆州早识高与黄②,诵二子句声琅琅。
后生好学果可畏,仆常倦谈殊未详。
学诗当如初学禅,未悟且遍参诸方③。
一朝悟罢正法眼④,信手拈出皆成章。
[注] ①韩驹( —1135),字子苍,两宋之际著名诗人。②高与黄:指前辈诗人高荷与黄庭坚。③参:领悟,琢磨。诸方:各地方,各方面。④正法眼:这里借指事物的诀要或精义。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从诗的内容可以得知,赵伯鱼是一位勤奋好学、转益多师的诗坛后辈。
B.诗中使用了古语“后生可畏”,表现出作者对赵伯鱼的嘉许以及劝诫。
C.面对后辈的请教,作者谦逊地表示,自己所谈不多,也较为简单粗略。
D.诗中以禅理喻诗的内容,既可为赵伯鱼提供指点,也具有普遍的意义。
2.作者主张什么样的学诗途径 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6分)
题组三 全国甲、乙等卷
一、(2024全国甲)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9分)
次韵钱逊叔泛舟虹桥①
吕本中
半篙春涨绿平溪,二月江城草色齐。
舟比蜉蝣千顷外,□同斥一枝栖②。
野桥柳线斜风软,曲槛花光夕照低。
却讶探骊人不至③,清樽画舫倩分题④。
[注] ①次韵:依次用所和诗中的韵作诗。②本句首字原缺。③探骊:这里指精通写诗作文。④分题:诗人聚会,分题目而赋诗。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歌开篇写春水、草色,围绕色彩落笔,营造出一种愉悦的情感氛围。
B.春水新涨,水面辽阔宽广,在波间漂浮的船只显得如同蜉蝣一样细小。
C.斥见于《庄子·逍遥游》,用来与鹏做对比,因此诗中缺字应是“鹏”。
D.诗歌的尾联写到了“分题”,以此收束,与题目中的“次韵”形成照应。
2.颈联中“软”“低”二字的使用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请简要赏析。(6分)
二、(2023全国甲)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9分)
临江仙
晁补之
身外闲愁空满眼,就中欢事常稀。明年应赋送君诗。试从今夜数,相会几多时。
浅酒欲邀谁共劝,深情唯有君知。东溪春近好同归。柳垂江上影,梅谢雪中枝。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这首词真实描写了送别的场景,充分地表现出词人对朋友的眷恋之情。
B.词人时常感到缺乏快乐,而即将到来的离别又会强化这种愁闷的感受。
C.因不忍与朋友分别,词人更珍惜当下,数算还剩下多少时日可以相聚。
D.春天即将到来,词人希望与朋友同归东溪游览,共同欣赏春日的美景。
2.词的结尾两句被后代评论家称赞为“绝妙”,请简要分析其妙处。(6分)
三、(2023全国乙)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9分)
破阵子
陆 游
看破空花尘世,放轻昨梦浮名。蜡屐登山真率饮,筇杖穿林自在行。身闲心太平。
料峭余寒犹力,廉纤细雨初晴。苔纸闲题溪上句,菱唱遥闻烟外声。与君同醉醒。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词人以“空花”“昨梦”喻指过往的虚无,“看破”“放轻”宣示自己告别过去。
B.词人着屐拄杖、登山穿林,一个远离尘世、悠游自在的山野隐逸形象跃然纸上。
C.细雨初晴的春日,依然会使人感觉到寒冷,但这并没有影响词人的轻松自得。
D.词人在最后表示,希望远方友人能与自己同饮共醉,表达了真挚的思念之情。
2.这首词是如何表现词人闲适心情的 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四、(2022全国甲)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问题。(9分)
画眉鸟
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画眉禽
文 同
尽日闲窗生好风,一声初听下高笼。
公庭事简人皆散,如在千岩万壑中。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欧诗和文诗题目大体相同,都是以画眉鸟作为直接描写对象的咏物诗。
B.欧诗所写的画眉鸟在花木间自由飞行,文诗中的画眉鸟则在笼中饲养。
C.欧诗认为鸟笼内外的画眉鸟,其鸣叫声有差别,而文诗对此并未涉及。
D.欧诗中的“林间”与文诗中的“千岩万壑”具有大致相同的文化含意。
2.这两首诗中,画眉鸟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请简要分析。(6分)
五、(2022全国乙)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9分)
白下驿饯唐少府
王 勃
下驿穷交日,昌亭旅食年。
相知何用早 怀抱即依然。
浦楼低晚照,乡路隔风烟。
去去如何道 长安在日边。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这首诗系饯行之作,送别的对象为唐少府,是诗人早年的知心好友。
B.诗人与唐少府都曾有过潦倒不得志的经历,这也是他们友谊的基础。
C.颈联中的“低”“隔”,使得饯别场景的描写有了高低远近的层次感。
D.颔联和尾联中的问句,使语气起伏,也增添了诗作的豪迈昂扬气概。
2.本诗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都是王勃的送别之作,但诗人排遣离愁的方法有所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
六、(2021全国甲)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9分)
和南丰先生出山之作①
陈师道
侧径篮舁两眼明②,出山犹带骨毛清③。
白云笑我还多事,流水随人合有情。
不及鸟飞浑自在,羡他僧住便平生。
未能与世全无意,起为苍生试一鸣。
[注] ①南丰先生:曾巩,陈师道敬重仰慕的师长。②侧径:狭窄的路。篮舁:竹轿。③骨毛清:谓超凡脱俗,具有神仙之姿。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出山之初的曾巩,展现出来的是一个明净爽利、风骨秀异的高士形象。
B.颔联两句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白云和流水对于曾巩出山的态度。
C.住在山中的僧人虽然不能像飞鸟一样自由自在,但其生活也令人羡慕。
D.陈师道在诗中书写了曾巩的人生志趣与处世情怀,笔端饱含敬佩之情。
2.在陈师道看来,曾巩是如何处理“仕”与“隐”的关系的 请简要分析。(6分)
七、(2021全国乙)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9分)
鹊桥仙·赠鹭鸶
辛弃疾
溪边白鹭,来吾告汝:“溪里鱼儿堪数。主人怜汝汝怜鱼,要物我欣然一处。
白沙远浦,青泥别渚,剩有虾跳鳅舞。听君飞去饱时来,看头上风吹一缕。”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上阕结尾句“要物我欣然一处”,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望。
B.因“溪里鱼儿堪数”,故作者建议鹭鸶去虾鳅较多的“远浦”“别渚”。
C.本词将鹭鸶作为题赠对象,以“汝”“君”相称,营造出轻松亲切的氛围。
D.词末从听觉和视觉上分别书写了鹭鸶饱食后心满意足的状态,活灵活现。
2.这首词的语言特色鲜明,请简要分析。(6分)
八、(2020全国Ⅰ)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9分)
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①
陆龟蒙
虽失春城醉上期,下帷裁遍未裁诗②。
因吟郢岸百亩蕙③,欲采商崖三秀芝④。
栖野鹤笼宽使织,施山僧饭别教炊。
但医沈约重瞳健⑤,不怕江花不满枝。
[注] ①袭美,即陆龟蒙的好友皮日休。②下帷:放下室内悬挂的帷幕。指教书。裁诗:作诗。③《楚辞·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比喻培养人才。④商崖:这里泛指山崖。⑤沈约,南朝诗人,史载其眼中有两个瞳孔。这里以沈约代指皮日休。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作者写作此诗之时,皮日休正患病居家,闭门谢客,与外界不通音讯。
B.由于友人患病,原有的约会被暂时搁置,作者游春的诗篇也未能写出。
C.作者虽然身在书斋从事教学,但心中盼望能走进自然,领略美好春光。
D.尾联使用了关于沈约的典故,可以由此推测皮日休所患的疾病是目疾。
2.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6分)
九、(2020全国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9分)
读 史
王安石
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终欲付何人。
当时黮闇犹承误①,末俗纷纭更乱真。
糟粕所传非粹美②,丹青难写是精神。
区区岂尽高贤意,独守千秋纸上尘。
[注] ①黮闇:蒙昧,糊涂。②糟粕:这里用来指代典籍,也作“糟魄”,《庄子·天道》:“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这首诗从大处着眼,并不是针对某个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而作。
B.历代高人贤士一世奔忙,建立功业,但无法避免身后湮没无闻的可能。
C.历史人物在其所处的时代已经难免被误解,在世俗的传言中更会失真。
D.颈联的上下两句反复陈说,表明诗人的观点,堪称这首诗的警策之语。
2.这首诗阐述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对我们有何启示 (6分)
十、(2020全国Ⅲ)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9分)
苦 笋
陆 游
藜藿盘中忽眼明①,骈头脱襁白玉婴。
极知耿介种性别,苦节乃与生俱生。
我见魏征殊媚妩②,约束儿童勿多取。
人才自古要养成,放使干霄战风雨。
[注] ①藜藿:藜和藿。泛指粗劣的饭菜。②唐太宗曾说,别人认为魏征言行无礼,我却觉得他很妩媚。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人看到盘中摆放的一对剥去外皮的竹笋, 洁白鲜嫩,不禁眼前一亮。
B.诗的三、四两句既是对苦笋的直接描写,又有所引申,使苦笋人格化。
C.诗人虽然喜爱苦笋,但毕竟吃起来口感苦涩,所以吩咐不要过多取食。
D.全诗以议论收尾,指出人才养成既需要发展空间,也要经受风雨磨炼。
2.诗人由苦笋联想到了魏征,这二者有何相似之处 请简要分析。(6分)
三年模拟
练题型 内容理解概括题
一、(2025山东部分学校学业水平质量检测)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9分)
次韵子瞻闻不赴商幕①(其三)
苏 辙
埙动篪鸣只自知②,忧轻责少幸官卑。
声名谩作耳中瑱③,科第空收颔底髭。
西鄙猖狂犹将将,中朝闲暇自师师。
近成新论无人语,仰羡飞鸿两翅差。
[注] ①嘉祐六年,苏辙参加制科考试,充任商州军事推官。王安石认为苏辙袒护宰相,专攻人主,迟迟不肯撰写制词,苏辙最终决定不去商州赴任。②埙:古代吹奏乐器。篪:古代的竹管乐器,像笛子。③瑱:古代挂在冠冕两旁用来堵耳朵的玉质饰物。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从题目可知,在本诗创作前,苏轼曾因听闻苏辙未去商州赴任而给他写过诗。
B.首联诗人交代能享受埙篪和鸣,庆幸官职低、责任少,实则传达内心的不平。
C.颔联写自己用声名换取官职徒增谩骂,参加科举也只是徒增胡须,含有自嘲之意。
D.颈联运用对比,写出边境敌人疯狂集结,而朝臣却悠闲自在,讽刺意味强烈。
2.本诗尾联有何含意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二、(2025福建厦门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9分)
寄题石湖先生范至能参政[注]石湖精舍(其一)
杨万里
万顷平湖石琢成,尚存越垒对吴城。
如何豪杰干戈地,却入先生杖屦声。
古往今来真一梦,湖光月色自双清。
东风不解谈兴废,只有年年春草生。
[注] 范至能参政,范至能即范成大,字至能,曾任参知政事,后因言官弹劾被赋闲职,晚年退居石湖,自号石湖居士。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句写石湖是因越王勾践凿石开渠而形成的,交代了石湖的历史由来。
B.颔联古今相照,昔日战场干戈声与当下的杖屦声形成反差,令人感慨。
C.本诗第六句与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中的“表里俱澄澈”一句意趣相近。
D.尾联中描绘春到石湖,芳草萋萋的美景,用绵延春草寄寓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2.范成大官拜宰辅仅70天就被赋闲职,杨万里在诗中是如何劝慰友人的 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分析。(6分)
三、(2025辽宁大连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9分)
秣陵送客入京①
朱 放
秣陵春已至,君去学归鸿。
绿水琴声切,青袍草色同。
鸟喧金谷②树,花满洛阳宫。
日日相思处,江边杨柳风。
[注] ①京,指洛阳,唐代洛阳被称为东都,武则天称帝后曾定都洛阳。②金谷,指金谷园,西晋富豪石崇在洛阳的私家园林。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歌开篇直接破题,交代了送别的时间和地点,并巧妙以“归鸿”喻友人。
B.诗歌颈联描写了想象中友人所到之地洛阳的繁华热闹,暗含着美好祝愿。
C.诗歌末句与杜甫《登岳阳楼》的末句在表现手法上一样,都是以景结情。
D.这首送别诗虽也抒发了不舍与思念之情,但却无一般送别诗的悲伤哀愁。
2.学校古典诗歌社团的同学们在研习这首诗歌时,对“青袍草色同”一句的理解,产生了分歧。一方认为“青袍”是指代“诗人与友人”,一方认为“青袍”只是指代“友人”。请结合诗歌,谈谈你的理解。(6分)
四、(2025湖北“新八校”协作体第二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9分)
示逢子
曾 几
清臞①骨相类诸生,黾勉②寒窗守一经。
用赋要窥司马室,学诗频过伯鱼庭③。
可怜亲发镜中白,莫负子衿身上青。
五桂荫门家世事,寂寥天畔几回星。
[注] ①清臞:清瘦。②黾勉:努力,勉力。③过伯鱼庭:伯鱼,孔子之子孔鲤,字伯鱼。《论语·季氏》记载:“(孔子)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 ’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后用“过庭之训”指父亲的教导。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以“清臞骨相”“黾勉寒窗”刻画学子形象,体现孜孜苦读的勤勉之态。
B.颔联连用司马相如作赋和孔鲤过庭的典故,强调诗赋学习需登名家门庭并亲领教诲。
C.颈联中的“子衿”出自《诗经》,强调后辈的学子身份,与“亲发”形成情感呼应。
D.尾联“五桂荫门”喻指家族累世功名,寄托对后辈继承家学、重振门风的期许。
2.本诗蕴含深刻的劝学之意,请结合诗句谈谈本诗对我们治学的启示。(6分)
练题型 情感概括分析题
一、(2025广东梅州质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9分)
鹿鸣宴①
张 栻②
从昔山川夸八桂,只今文物盛南州。
秋风万里携书剑,春日端门拜冕旒③。
圣世取才先实用,儒生报国岂身谋。
且看廷策三千字,为写平时畎亩忧。
[注] ①鹿鸣宴,旧时科举考试后,由州县长官为新科举子而设的宴会。②张栻,南宋著名理学家和教育家,作此诗时任静江(今广西桂林)知府。③冕旒,古代帝王的礼冠。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从昔”与“只今”呼应,夸赞了广西不仅风光秀美,而且人文兴盛。
B.“秋风”“春日”,不仅是写季节的转换,在时节上也暗合“乡试”与“殿试”。
C.颔联上句想象儒生赴考的情景,“万里”表现路途遥远,“书剑”衬托儒生形象。
D.尾联的“畎亩忧”指儒生对田地收成的担忧,体现了他们生活的贫寒和艰辛。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儒生怎样的情感态度 请结合诗歌分析。(6分)
二、(2025福建适应性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9分)
燕堂春夜
陆 游
南楼①下疏更,一点纱笼满院明。
映月疏梅入帘影,读书稚子隔窗声。
呻吟药裹身宁久 汛扫胡尘意未平。
草檄北征今二纪②,山城仍是老书生。
[注] ①:形容击鼓的声音,这里指更声。②纪:十二年。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开头以声光入诗,营造出夜的静谧与孤寂,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B.疏梅月影与稚子书声相映成趣,流露出诗人书斋生活的自适与旷达。
C.颈联中岁月无多的感伤与北伐未成的愤慨相互交织,形成巨大的张力。
D.“草檄北征”与“王师北定”都表达了收复北方河山的决心与渴望。
2.末句“仍”字意涵丰富厚重,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三、(2025山西一模)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问题。(9分)
岳州城上
姚 鼐
高接云霄下石矶,城头终日敞清晖。
孤筇[注]落照同千里,白水青天各四围。
山自衡阳皆北向,雁过江外更南飞。
人间好景湘波上,却照新生白发归。
[注] 筇:古书上说的一种竹子,可以制手杖。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写岳州城楼的雄伟壮丽,“高接云霄”夸张地写出城楼之高,“敞清晖”写出城楼的开阔明亮。
B.颔联写出登临的时间、人物及所见景象,千里夕照下,诗人登楼远眺,周围天水相接,江波荡漾。
C.颈联在写景的同时又陈述了事实,写北雁南飞,到了湘江外衡山的回雁峰就更改方向,待春而回。
D.全诗前六句写景,分别写出高城、天光、夕阳、白水、远山,层次井然,虚实结合,结尾直抒胸臆。
2.“人间好景”本应让人心旷神怡,可这首诗却给人一种淡淡的忧愁情绪,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其原因。(6分)
四、(2025山西太原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9分)
剑潭赠李似表
刘子翚[注]
夜窗把酒对鹅峰,分手悠悠各转蓬。
舣棹相逢烟浪际,有家皆在乱离中。
胡儿久占清河地,壮士谁收赤壁功
它日著鞭先后耳,飘零不用叹途穷。
[注] 刘子翚:南宋著名诗人。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夜窗把酒”运用细节表现与友人相聚的场景,“各转蓬”则暗示此后的漂泊生活。
B.二人在烟雾弥漫的波浪间停船相遇,感叹“皆在乱离”,反映出社会的动荡不安。
C.诗人借助赤壁典故和反问句式表达国土沦陷、渴盼收复失地的强烈情感。
D.诗人劝勉友人不要为眼前的分离而忧叹,相信将来定有并肩缓辔而行的时候。
2.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指出,“情者文之经”。请简要梳理诗歌离散之情的发展脉络。(6分)
五、(2025浙江杭州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9分)
读陶渊明归去来
邵 雍
归去来兮任我真,事虽成往意能新。
何尝不遇如斯世,其那[注]难逢似此人。
近暮特嗟时翳翳,向荣还喜木欣欣。
可怜六百余年外,复有闲人继后尘。
[注] 其那,即“其奈”,怎奈。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赞扬了陶渊明坚守本真的精神,表达诗人对其人生选择的高度认同。
B.颔联将“如斯世”与“似此人”对比,以强调污浊世风中陶渊明的独特品格。
C.颈联化用陶渊明辞句,既表现其归隐之乐,又暗含诗人读辞后的人生感受。
D.尾联“闲人”实为诗人自况,表明对陶渊明的追随非慕形迹,而是心魂相契。
2.诗歌尾联的“可怜”,或解为“可喜”,或解为“可惜”,你如何理解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练题型 观点态度分析题
一、(2025黑龙江大庆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9分)
学 书[注]
陆 游
九月十九柿叶红,闭门学书人笑翁。
世间谁许一钱直,窗底自用十年功。
老蔓缠松饱霜雪,瘦蛟出海孥虚空。
即今讥评何足道,后五百年言自公。
[注] 庆元四年(1198),陆游七十四岁时写了这首学习书法的诗。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本诗首句以秋景起兴,暗示时光流转,烘托出静谧的学习氛围。
B.第二句中的“笑”字,写出了人们对诗人闭门学习书法的态度。
C.诗人认为学习书法不值一钱,但他也心甘情愿地付出十年努力。
D.整首诗语言平易明畅,又不乏用词上的精心锤炼,富有表现力。
2.作者主张什么样的学书态度 请结合诗歌的内容加以分析。(6分)
二、(2025福建厦门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9分)
追和东坡题李亮功归来图[注]
黄庭坚
今人常恨古人少,今得见之谁谓无。
欲学渊明归作赋,先烦摩诘画成图。
小池已筑鱼千里,隙地仍栽芋百区。
朝市山林俱有累,不居京洛不江湖。
[注] 苏轼曾在韶州与李亮功同游,应邀写了《李伯时画其弟亮工旧隐宅图》,其中有“乐天早退今安有,摩诘长闲古亦无”之句,亮工,即李亮功。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古人指陶渊明、王维等有隐逸之风的人;今人指时人,也包括先题诗的苏轼。
B.本诗标题与第三句都关联了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点明李亮功的归隐之志。
C.鱼游欢快,芋叶飘摇,作者踏足亮功隐宅,亲身感受到了田园之趣和归隐之乐。
D.本诗既写古又写今,古与今映照;既叙事状物,又抒怀作评,理趣与情趣兼备。
2.请简要分析黄庭坚对归隐问题的看法与“今人”有何不同。(6分)
三、(2025新八省高考综合改革适应性演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9分)
秋怀(其二十一)
邵 雍
寒露缀衰草,凄风摇晚林。
鸟声上复下,天气晴还阴。
节改一时事,人怀千古心。
谁云子期死,举世无知音。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全诗的结构安排清晰明了,前四句描写秋天景色,后四句则是展开议论。
B.诗歌从寒露、凄风、鸟声、晴阴等多个角度落笔,使秋日景色立体可感。
C.诗人了解人性中软弱的一面,指出人或许会在一念之间改变自己的气节。
D.诗的尾联使用了“伯牙绝弦”的典故,以此展现出诗人宽广自信的胸襟。
2.孔子说:“德不孤,必有邻。”请结合这句话,谈一谈你对本诗主旨的理解。(6分)
四、(2025广东东莞、揭阳、韶关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9分)
和 棋
释宝昙
意适何曾较疾迟,战酣夜漏继朝晖。
骊山信有无双手,野老宁知第一机。
静等鱼龙潜夜壑,迅如鹰隼击秋围。
春风过尽花无数[注],我固无因客亦非。
[注] 花无数:古人常以落花来比喻棋盘上棋子的错落。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交代弈棋双方自夜及朝沉浸于对弈,“战酣”写出对弈场面的激烈。
B.“无双”“第一”分写双方棋道之深,不分伯仲,为后文写和棋埋下伏笔。
C.颈联形象地写出了弈者既有安静等待对手的耐心,也有出手时的迅速果断。
D.尾联既形象地呈现了棋局的态势,又流露出对弈双方的淡然、愉悦之情。
2.本诗既写弈棋,也表达了诗人的人生体悟,请结合诗歌内容谈谈你的理解。(6分)
练题型 形象鉴赏题
一、(2025江西六校第二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9分)
泰 和①
文天祥
书生曾拥碧油幢②,耻与群儿共竖降。
汉节几回登快阁,楚囚今度过澄江。
丹心不改君臣谊,清泪难忘父母邦。
惟有乡人知我瘦,下帷绝粒坐蓬窗。
[注] ①此诗作于文天祥抗元兵败被俘后被押解北上途中。诗人途经泰和(今江西泰和县),目睹故土沦陷,自己身陷囹圄,写下此诗以明志。②碧油幢:青绿色的军帐,代指军权。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写自己曾投笔从戎领军抗元,对那些轻易变节投降的“群儿”,表达出不屑与之为伍的态度。
B.颔联写“登快阁”时的豪迈与“过澄江”时的落魄,对照鲜明,突出了诗人人生境遇的巨大变化。
C.颈联对仗工整,“丹心”对“清泪”,“君臣谊”对“父母邦”,体现了诗人忠孝难以两全的矛盾心理。
D.全诗语言沉郁质朴,运用典故、对比、直抒胸臆等手法,将诗人忠君爱国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2.尾联“惟有乡人知我瘦,下帷绝粒坐蓬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形象特点 请加以分析。(6分)
二、(2025广东深圳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9分)
送古壶与人
赵师秀
小壶纯素无文采,验是殷商物至今。
损处怕教凡手触,铸时应有吉星临。
久藏厚土金声尽,微贮清泉翠色深。
持赠高人安几席,为勾古意入新吟。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写古壶的外观与年代,有意突出古壶之“古”,并与“今”拉开距离。
B.诗人猜想铸壶之时天降祥瑞,与屈原写的“摄提贞于孟陬兮”有相通之处。
C.第三联上句表现古壶遭遇不幸,下句描写古壶依然美丽,前后形成了反差。
D.诗人希望古壶能够得到高人的赏爱,并表达想将怀古之情写入新诗的愿望。
2.与“宝剑赠英雄”类似,诗人特意将古壶赠予高人。请结合“高人”这一身份特征,分析其可能的原因。(6分)
三、(2025湖北部分重点中学第二次联考)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9分)
落 花[注]
[唐]李商隐
高阁客竟去,小园花乱飞。
参差连曲陌,迢递送斜晖。
肠断未忍扫,眼穿仍欲稀。
芳心向春尽,所得是沾衣。
[注] 本诗作于会昌六年作者闲居永乐期间。
1.下列对诗句意思的阐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中的“竟”字写出了诗人待宾客散尽、人去楼空后,袭上心头的孤独惆怅之情,这时他才注意到满园落花。
B.三四两句的“参差”写落花飘拂纷飞,“迢递”写落花连绵不断,二者写出了落花“乱飞”的具体情状。
C.“眼穿仍欲稀”一句表现了诗人站在满天落花之中盼望宾客的来信,对方却音讯日渐稀疏,再次突出了诗人的孤寂。
D.这首诗托物言志,不仅写花,也兼写人,语意双关,低回凄婉,是典型的由自然景物兴发咏叹之意的作品。
2.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中,梅花“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和本诗描绘的“落花”形象及寄寓的情感有何异同 (6分)
四、(2025河北部分重点高中一模)阅读下面的诗词,完成问题。(9分)
瘦马图①
[宋]龚开
一从云雾降天关,空尽先朝十二闲。
今日有谁怜瘦骨 夕阳沙岸影如山。
浣溪沙·题丁兵备丈画马
[清]王鹏运
苜蓿阑干满上林,西风残秣独沉吟。遗台何处是黄金 ②
空阔已无千里志,驰驱枉抱百年心。夕阳山影自萧森。
[注] ①作者曾参与抗元活动,宋亡后,隐居不仕,卖画为生,最后守志而亡。②战国时郭隗以“千金买马骨”劝说燕昭王,昭王听从建议,筑黄金台以招揽群贤。
1.下列对这两首作品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两首作品体裁不同,但题材大体相同,皆以画中马为描写对象,既有对其形象的描绘,也寄托了作者深沉的感慨。
B.龚诗开头想象骏马腾云驾雾自天而降,格调明朗刚健;王词开篇描绘上林苑苜蓿丛生、栏杆横斜,意境凄凉萧瑟。
C.龚诗中马昔日的辉煌与今日的落寞形成了鲜明对比,王词中千金买马骨的典故与画中马的境遇形成了鲜明对比。
D.两首作品的作者致力于通过塑造马的形象、营造动人的意境,侧面展现画家高超的画技,表达对画家绘画技艺的赞美。
2.两首作品的最后一句都写到了夕阳之下的“山”“影”,但作用却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练题型 表达技巧鉴赏题
一、(2025河南安阳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9分)
上 元①
郭利贞
九陌②连灯影,千门度月华。
倾城出宝骑,匝路转香车。
烂熳惟愁晓,周游不问家。
更逢清管发,处处落梅花③。
[注] ①上元:正月十五。②九陌:《三辅旧事》有“长安城中八街、九陌”。③落梅花:笛曲《梅花落》。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上元节的夜晚,全城出动,人们骑上骏马,大路上满是华美的香车。
B.颈联从游人的心理落笔,以其流连忘返的心态侧面衬托出上元夜的美妙。
C.游兴正浓时,一阵清越的笛声响起,不免引发人们曲终人散的失落感。
D.本诗选取“灯影”“宝骑”“香车”等典型意象,再现了大唐社会的繁荣景象。
2.从章法上说,律诗的四联分别为起、承、转、合,它们在艺术构思上的功用各不相同。请联系全诗,谈一谈本诗首联作为起句在艺术构思上的妙处。(6分)
二、(2025广东六校第四次联考)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问题。(9分)
刘仙岩①
曹 辅
石磴仙岩路,登临莫倦攀。
乱泉归万壑,一目尽千山。
障雨收云后,松风吹莫还。
道人今不见,无处觅玄关。
刘仙岩
吕愿中
平明小队出郊墟,尽日登临据隼旟②。
闻道仙人尸解去,尚应犹学世间书。
[注] ①刘仙岩:位于桂林南溪山,相传北宋初年一个名叫刘仲远的人在此修道成仙。②隼旟(yú):画有鸟隼的旗帜,古代为州郡长官所建,也用来指代州郡长官。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曹诗前两句说努力攀登莫倦怠,吕诗前两句说爬了一整天才登顶,表明刘仙岩地形险峻,不易登临。
B.由曹诗颔联中的“乱泉”“万壑”“千山”等意象,可知作者在刘仙岩上极目远眺,风景开阔雄浑。
C.曹诗的颈联写到了山上天气变化莫测,林间清风吹拂,令人不禁流连忘返,营造出清新幽静的意境。
D.曹诗的颔联和颈联分别运用了以动衬静和多种感官相结合的手法描写登山所见,摹景状物层次丰富。
2.两首诗的标题和题材相同,但表达方式和主旨不尽相同,请结合诗歌内容分别简要分析。(6分)
三、[2025八省八校(T8)第一次联考]阅读下面这两首清诗,完成问题。(9分)
阎典史①祠
[清]王家枚
斗大孤城扼暨阳②,留将遗发见高皇。
惨罗雀鼠充军食,尽化沙虫吊国殇。
此日冠裳新俎豆,当年竹木旧戈枪。
阴风萧飒栖霞寺,毅魄常存振大纲。
题阎典史祠(节选)
[清]赵翼
明季虽多殉节臣,乙酉之变殊少人。
将帅降幡蚤竖垒,公卿款表先趋尘。
高门王谢献城亟,盛名巢由拜路频。
何哉节烈奇男子,乃出区区一典史。
[注] ①阎典史:阎应元,明末抗清名将,爱国志士。1645年,离任江阴典史的他返城率10万义民,面对24万清军铁骑,困守孤城81天。②暨阳:江阴市古称。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王诗开篇以夸张的笔法描摹出阎典史率义军坚守的孤弱无援的江阴小城,守城将士们遗发明志,以死捍卫家园。
B.赵诗以宏大的历史叙事开篇,讲述了明朝末年乙酉之变,清兵南下之际,阎典史抗击清军的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
C.王诗借“冠裳”“俎豆”表现了百姓告祭英烈的场景,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一片神鸦社鼓”的立意一致。
D.赵诗结句采用反问手法加强抒情,诗人表面质疑阎典史此类节烈非凡的英勇将领的出现,实则对其充满赞叹与敬佩。
2.两首诗均展现了对历史英雄阎典史的敬仰与怀念,但描写角度和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结合诗句作具体分析。(6分)
四、(2025湖北武汉二模)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问题。(9分)
题临安西湖
[南宋]高孝
朱帘白舫乱湖光,隔岸龙舟①舣②夕阳。
今日欢游复明日,便将京洛③看钱塘。
武林④春游即事
[南宋]李德真
风光如此莫伤春,云树烟花一色新。
杜宇不啼真解事,帝乡谁是肯归人
[注] ①龙舟:龙形的船,古代常供帝王专用。②舣(yǐ):停船靠岸。③京洛:此处指北宋都城汴京。④武林:杭州别称。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高诗中“乱”字点出船只往来穿梭的情形,“舣”字写出龙舟停靠的姿态,用词讲究。
B.李诗中“云树”句,与《望海潮》中的“云树绕堤沙”一样,状写杭州自然风物之美。
C.高诗写景,渲染西湖的繁华热闹;李诗描绘杭州春日,则突出其清新优美的特点。
D.两首诗都起笔写景,然后抒情,在对美景的描绘中巧妙融入诗人对现实的思考。
2.东汉郑玄认为诗歌有“刺过讥失,所以匡救其恶”的作用。这两首诗都有“刺过讥失”的功能,同为讽刺诗,请简要分析它们在写法上的异同。(6分)
练题型 语言鉴赏题
一、(2025河南许昌、平顶山、汝州名校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9分)
次韵王定国扬州见寄①
黄庭坚
清洛②思君昼夜流,北归何日片帆收
未生白发犹堪酒,垂上青云却佐州!
飞雪堆盘脍鱼腹,明珠论斗煮鸡头③。
平生行乐亦不恶,岂有竹西④歌吹愁
[注] ①元祐初,黄庭坚的好友王定国因直言进谏遭贬,出为扬州通判。②洛:洛河,连通运河,经扬州。③鸡头:芡实,俗称鸡头米。④竹西:扬州地名。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先抒写对友人的思念,接着借友人的询问,表达出对早日与友人重逢的期盼。
B.诗人善用意象营造意境,如通过昼夜不停流淌的“清洛”,营造出悠远绵长的意境。
C.颈联写扬州美食,用“飞雪”形容细白的鱼脍,用“明珠”形容晶莹的芡实,想象新奇。
D.诗人指出人生在世及时行乐并无不妥,他以此劝慰友人,表现出豁达的人生态度。
2.黄庭坚的诗作向来精于炼字,请结合颔联中“犹”“却”二字简要分析。(6分)
二、(2025广东佛山一模)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9分)
送蜀郡李掾
岑 参
饮酒俱未醉,一言聊赠君。
功曹善为政,明主还应闻。
夜宿剑门月,朝行巴水云。
江城菊花发,满道香氛氲。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友人即将前往江城赴任,诗人与友人饮酒作别,以诗作赠,可见情谊之深切。
B.友人有着卓越的政治才能,但尚未得到明君的赏识重用,只能饮酒聊以自慰。
C.前行之路,“夜宿”“朝行”,日夜兼程,长途跋涉,可见友人赴任路途之远。
D.有月相伴,有云可观,同过蜀地,所感与李白《蜀道难》中的惊险有所不同。
2.诗歌的尾联广受称道,请赏析这一联的精妙之处。(6分)
三、(2025湖北“新八校”协作体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9分)
曲江对酒①
杜 甫
苑外江头坐不归,水精宫殿转霏微。
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
纵饮久判②人共弃,懒朝真与世相违。
吏情更觉沧洲③远,老大徒伤未拂衣④。
[注] ①这首诗写于乾元元年(758)春,是诗人最后留驻长安时的作品。此时诗人虽任拾遗,但有名无实,不受重用。②判,甘愿的意思。③沧洲,水边绿洲,古时常用来指隐士的居处。④拂衣,振衣而去。《新五代史·郑遨传》:“见天下已乱,有拂衣远去之意。”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C)
A.开篇叙事,诗人坐于江畔,精美的宫殿还在眼前,但似乎已失往日风采。
B.落英缤纷,本是浪漫景致,但诗人无心赏玩,转而对酒抒发满腹牢骚。
C.尾联流露出诗人归隐江湖的想法,这也是他“纵饮懒朝”的主要原因。
D.全诗格律精工,构思巧妙,含蓄蕴藉,很好地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2.诗的第三句原作是“桃花欲共杨花语”,后来杜甫“自以淡笔改三字”(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试联系全诗,从景与情的角度分析杜甫“改三字”的理由。(6分)
四、(2025陕西商洛三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9分)
望海潮·洛阳怀古①
秦 观
梅英疏淡,冰凘溶泄,东风暗换年华。金谷俊游,铜驼巷陌②,新晴细履平沙。长记误随车。正絮翻蝶舞,芳思交加。柳下桃蹊,乱分春色到人家。
西园③夜饮鸣笳。有华灯碍月,飞盖妨花。兰苑未空,行人渐老,重来是事堪嗟!烟暝酒旗斜。但倚楼极目,时见栖鸦。无奈归心,暗随流水到天涯。
[注] ①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秦观被贬为杭州通判,临行前重游西园。②金谷:西晋石崇的园林,在洛阳西北。铜驼:西晋都城洛阳皇宫前一条繁华的街道,因宫前立有铜驼而得名。人们多以金谷、铜驼代表洛阳的名胜古迹。③西园:宋时洛阳的董氏西园为著名的园林。后世泛指优美的园林。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词的前三句描绘了一幅梅花渐疏、冰消雪解、春风轻拂的初春美景图。“暗换年华”写季节悄悄地更替,有时光流逝之感。
B.“长记”领起词人对往昔游宴之事的回忆,词人踏沙而行,原本心情愉悦,但因失误随车和絮翻蝶舞的繁杂景象扰乱了心思。
C.下片前三句继续追忆前事。“碍”“妨”描绘了一幅灯多而交映、车众而并驰的夜饮盛况,同时也侧面表现了月朗花繁的美景。
D.词的结尾两句写出了词人因宦海浮沉、仕途不顺即将离开的无奈,内心也萌生思归的心绪,神思早已暗自随流水奔至天涯。
2.清代陈廷焯《白雨斋词话》:“柳下桃蹊,乱分春色到人家”二句,设想奇绝,语意妙绝。试简要赏析这两句。(6分)
五、(2025山东省实验中学三诊)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9分)
临江仙[注]
欧阳修
记得金銮同唱第,春风上国繁华。如今薄宦老天涯。十年歧路,空负曲江花。
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孤城寒日等闲斜。离愁难尽,红树远连霞。
[注] 欧阳修被贬任滁州太守期间,一位同榜及第的朋友将赴任阆州(今四川阆中)通判,远道来访,欧阳修席上作此词相送。词中的“曲江花”代指新科进士的宴会,“阆苑”指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上片回忆了当年自己与朋友同榜及第,一同到琼林苑赴宴赏花的情形,表达与友人久别重逢的喜悦之情。
B.上片运用对比手法,抒发了词人对过去春风得意的岁月的怀念与留恋,对宦海浮沉、如今遭受贬谪的境遇的悲惋与无奈。
C.下片写朋友到一个神仙之地任职,自己今后就再难见到朋友了,表达出对朋友到另外一个新地方任职的羡慕之情。
D.词作结尾以景结情,写朋友离去后,生活无聊,只能将思念付予那些经霜的红树以及与它们相连的远处的红霞。
2.前人评此词,称其飘逸“皆(李)白之品流也”。请结合全词作简要赏析。(6分)
练题型 诗评情境题
一、(2025江西部分学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9分)
夜宿东渚放歌(其三)
杨万里
天公要饱诗人眼,生愁秋山太枯淡。
旋裁蜀锦展吴霞,低低抹在秋山半。
须臾红锦作翠纱,机头织出暮归鸦。
暮鸦翠纱忽不见,只见澄江净如练。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写天公生怕秋山枯淡无味,要在诗人面前展现机巧,引出对秋山景色的描写。
B.颔联写天公裁蜀锦,展吴霞,顿时给秋山增添妩媚姿色,“抹”字可谓生动巧妙。
C.颈联画面感极强,暮鸦的归来形成了“翠纱”上生动的点缀,此影像仿佛天工织就。
D.全诗从首联到尾联,都使用了比喻手法,展现了诗人独特的心灵旅程和艺术表现力。
2.钱锺书评价杨万里作诗“擅写生……如摄影之快镜”,请结合本诗对此评价简要分析。(6分)
二、(2025广东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9分)
南阳夏日
寇 準
绿杨阴密覆回廊,深院帘垂昼景长。
人静独闻幽鸟语,风来时有异花香。
世间宠辱皆尝遍,身外声名岂足量。
闲读南华真味理,片心惟只许蒙庄[注]。
[注] 蒙庄,即庄子。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歌的首联以浓密的绿杨树荫展现了回廊的清凉,描写出夏日庭院的宜人环境。
B.颔联写鸟的鸣叫和不同寻常的花香,运用多感官描写,增添了夏日的生动气息。
C.颈联转向诗人的心境,“世间宠辱皆尝遍”表达了对自己各种经历的悲叹、感伤。
D.尾联“闲读南华真味理”一句中,作者看似在闲读,实则深谙书中真正的思想。
2.司马光《温公续诗话》认为寇準诗的特点是“融远”。融,即融合、通透之意;远,即境界高远。请分析本诗是如何体现“融远”的。(6分)
三、(2025山东济南一模)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问题。(9分)
雨中赠仙人山贾山人
柳宗元
寒江夜雨声潺潺,晓云遮尽仙人山。
遥知玄豹在深处,下笑羁绊泥涂间。
浩初①上人见贻绝句欲登仙人山因以酬之
柳宗元
珠树玲珑隔翠微,病来方外事多违。
仙山不属分符客②,一任凌空锡杖③飞。
[注] ①浩初:僧人法名。②分符客:柳宗元自谓。分符,这里指接受朝命为柳州刺史事。③锡杖:僧人所持的禅杖。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寒江”句多感官营造出凄清的氛围;“潺潺”二字写夜雨淅淅沥沥连续不断,衬托诗人凄冷孤寂的感受。
B.“晓云”句写出夜雨后天空逐渐放亮,山雾缭绕的景象;“玄豹”这一神秘的意象,给读者带来想象的空间。
C.“珠树”句中的“隔翠微”三字,近距离描写了仙人山绿树葱茏的景象,充分表达了对仙人山的喜爱之情。
D.两首诗都是酬赠诗,对象都是独立于红尘俗世之外的人士,作者借诗表达不能与友人登仙人山的复杂情感。
2.明代李攀龙《唐诗训解》说柳宗元诗往往“末收句健”,请结合两首诗的末句分析。(6分)
四、(2025安徽马鞍山二模)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问题。(9分)
九日登高
王 勃
九月九日望乡台[注],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漫书五首(其一)
司空图
长拟求闲未得闲,又劳行役出秦关。
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
[注] 望乡台:诗中指玄武山,诗人将玄武山比作戍边将士筑起的望乡台。
1.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两首诗起笔不尽相同,王诗开篇承题,点明诗人登高的时间、地点,司空诗则直陈求闲而不得的困境。
B.王诗中的“他”字和司空诗中的“闲”字重复出现,运用近似日常的口语,浅切直白,也增添了韵律之美。
C.两首诗中诗人处境不同,王勃是身居他乡,登高怀远,司空图则是回到阔别已久的故乡,对乡音感到陌生。
D.相较而言,王诗更工整,如“望乡台”对“送客杯”、“南中”对“北地”等,体现初唐诗人对格律的探索。
2.诗人用看似违背常理的表达,取得了独特的艺术效果,古人称这种手法为“无理而妙”。请结合这两首诗的最后一句,谈谈你的理解。(6分)
专题四 古代诗歌阅读
五年高考
题组一 新高考一卷(Ⅰ卷)
一、(2025全国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9分)
元珍以诗送绿石砚所谓玉堂①新样者
王安石
玉堂新样世争传,况以蛮溪②绿石镌。
嗟我长来无异物,愧君持赠有佳篇。
久埋瘴雾看犹湿,一取春波洗更鲜。
还与故人袍色③似,论心于此亦同坚。
[注] ①玉堂:宋代称翰林院为玉堂。②蛮溪:指南方的溪流。③袍色:官袍的颜色。古时低级官员袍服为青绿色。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D)
A.诗歌开头没有多加铺垫,而是开门见山,直接书写所咏之物。
B.诗人从样式、材料产地以及材质等方面,对绿石砚加以鉴赏。
C.朋友馈赠的绿石砚以及随砚附送的诗作,都令诗人心存感念。
D.石砚出自瘴雾之地,看起来水渍斑斑,但洗后就变得鲜亮了。
2.尾联丰富了诗歌的情感内涵,请简要赏析。(6分)
答案 ①尾联两句以砚喻人。②由石砚的绿色联想到友人官位低微,暗含惋惜;③继而赞美友人的节操坚贞不移,一如石砚的质地坚硬纯正。(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二、(2024新课标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9分)
宿千岁庵听泉
刘克庄
因爱庵前一脉泉,襥衾来此借房眠。
骤闻将谓溪当户,久听翻疑屋是船。
变作怒声犹壮伟,滴成细点更清圆。
君看昔日兰亭帖,亦把湍流替管弦。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D)
A.诗的开头交代,诗人之所以会到千岁庵借宿,是出于对庵前泉水的喜爱。
B.诗歌主要是从听觉的角度来描写泉流,与题目中的“听泉”二字相切合。
C.诗人雅趣与古人相通,在听泉的时候,联想到昔日曲水流觞的兰亭雅集。
D.诗人与兰亭诸贤一样,都把对音乐之美的追求寄托于山水而摒弃了乐器。
2.诗中以对比的方式,对泉声进行了生动的描写,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赏析。(6分)
答案 ①乍听与久听的不同:乍听泉声时,感觉是一条溪水从门前流过;久听后感觉水声逐渐弥漫于四周,使人有身处舟中之感。(3分)②激流声与涓滴声的不同:泉流时而汹涌,听来壮阔雄伟;时而滴沥,听来清亮圆润。(3分)
三、(2023新课标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9分)
答友人论学
林希逸
逐字笺来学转难①,逢人个个说曾颜②。
那知剥落皮毛处,不在流传口耳间。
禅要自参求印可,仙须亲炼待丹还。
卖花担上看桃李,此语吾今忆鹤山③。
[注] ①笺:注释。这里指研读经典。②曾颜:孔子的弟子曾参和颜回。③鹤山:南宋学者魏了翁,号鹤山。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A.诗的首联描述了当时人们不畏艰难、努力学习圣人之道的学术风气。
B.诗人认为,“皮毛”之下精要思想的获得,不能简单依靠口耳相传。
C.颈联中使用“自”“亲”二字,以强调要获得真正学识必须亲自钻研。
D.诗人采用类比等方法阐明他的治学主张,使其浅近明白、通俗易懂。
2.诗的尾联提到魏了翁的名言:“不欲于卖花担上看桃李,须树头枝底方见活精神也。”结合本诗主题,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答案 ①卖花担上的桃李花虽然美丽,但已失去根基,只有枝头树梢上的花朵才能使人感受到它的生机活力;②读书治学不能满足于道听途说,要认真阅读原典,深刻体会其精神内涵。
(每点3分,第①点阐明名言的含意,第②点结合魏了翁名言与林诗的相似之处进行分析,意思对即可)
四、(2022新高考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9分)
醉落魄·人日南山约应提刑懋之[注]
魏了翁
无边春色。人情苦向南山觅。村村箫鼓家家笛。祈麦祈蚕,来趁元正七。 翁前子后孙扶掖。商行贾坐农耕织。须知此意无今昔。会得为人,日日是人日。
[注] 人日:旧俗以农历正月初七日为人日。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A.词人在人日约朋友去南山探春,但因年老体弱,感到此行会比较困难。
B.在人日这天吹打奏乐,祈盼农桑丰收,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C.这首词以朴实的笔触描绘当时农村的风俗景况,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D.词人以议论入词,能够做到情由境出,情至论随,全词并无生硬之感。
2.词人在下阕发表议论,指出如果懂得做人的道理,每天都是人日。词中谈到哪些做人的道理 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
答案 ①“翁前子后孙扶掖”,认为家庭中应存在亲厚和睦、谐乐融洽的伦理关系;②“商行贾坐农耕织”,指出社会上各行各业的人应各守本分,各司其职。
五、(2021新高考Ⅰ)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9分)
寄江州白司马①
杨巨源
江州司马平安否 惠远东林住得无②
湓浦曾闻似衣带,庐峰见说胜香炉。
题诗岁晏离鸿断,望阙天遥病鹤孤。
莫谩拘牵雨花社③,青云依旧是前途。
[注] ①江州白司马:白居易。②惠远:东晋高僧,居庐山东林寺。③莫谩:不要。雨花社:指佛教讲经的集会。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B)
A.根据内容分析,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应该与白居易的《琵琶行》比较接近。
B.第三句使用“一衣带水”的典故,表现出朋友之间“天涯若比邻”之意。
C.第六句中的“病鹤”指的是白居易,他怀恋长安,时常遥望京城的宫阙。
D.诗人最后开解朋友,目前虽然身处贬谪之中,但未来的前途依然很远大。
2.前人论此诗,认为第二句已包含委婉劝告的意思,对这一观点应怎样理解 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示例1)①“劝诫”是这首诗的主旨,诗人在尾联点明该主旨,劝说白居易不要沉迷于宗教,消磨了志气,要对人生充满信心;②诗歌的第二句在问候中提到僧人和寺庙,为结尾正式的劝诫做了铺垫。
(示例2)①第二句用“惠远”“东林”来表现高僧的淡泊遁世的态度,“惠远东林住得无 ”以问句的形式,委婉地表达了对白居易出入佛寺的关切以及劝告,含蓄地劝诫友人不要轻易产生逃避情绪而消磨了志气,要对人生充满信心。②诗歌的第二句在问候中提到僧人和寺庙,为结尾正式的劝诫做了铺垫。
六、(2020新高考Ⅰ)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9分)
赠别郑炼赴襄阳
杜 甫
戎马交驰际,柴门老病身。
把君诗过日①,念此别惊神。
地阔峨眉晚,天高岘首春②。
为于耆旧内③,试觅姓庞人④。
[注] ①把:握,执。②岘首山,在襄阳。③耆旧:年高望重的人。④姓庞人:指庞德公,汉末襄阳高士。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B)
A.诗的首联简单交代了兵荒马乱的时代背景和诗人年老多病的艰难境况。
B.虽然日后仍有朋友的诗篇陪伴,但面对离别,诗人还是感到心惊神伤。
C.诗人请郑炼在襄阳寻访庞德公那样的高士,表达了对先贤的仰慕之意。
D.全诗情感表达含蓄蕴藉,格律谨严,比较典型地体现了杜甫诗的风格。
2.诗的颈联写到峨眉、岘首两座山,对表达离情有何作用 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①峨眉山位于蜀地,岘首山位于襄阳,二者相距遥远;②以两山相距之远代指自己与朋友的远离,不舍之情见于言外。
题组二 新高考二卷(Ⅱ卷)
一、(2025全国二)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问题。(9分)
咏省壁①画鹤
宋之问
粉壁图仙鹤,昂藏真气多。
骞飞②竟不去,当是恋恩波③。
咏主人壁上画鹤寄乔主簿崔著作
陈子昂
古壁仙人画,丹青尚有文。
独舞纷如雪,孤飞暧似云。
自矜彩色重,宁忆故池群。
江海联翩翼,长鸣谁复闻。
[注] ①省壁:中央官署的墙壁。②骞飞:飞腾。③恩波:帝王的恩泽。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D)
A.宋、陈这两首诗的题材相同,都是以墙壁上的画鹤作为吟咏对象。
B.在两首诗歌的后半部分,两位诗人都发挥主观想象,以表达情感。
C.宋之问诗的第二句从外在形态与内在气质两方面展现仙鹤的形象。
D.陈子昂诗用“古壁”一词强调墙壁的古旧,以衬托画鹤色彩鲜艳。
2.两首诗各自展现出了什么样的思想境界 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咏省壁画鹤》通过描写白壁上仙鹤的气宇轩昂,运用拟人手法,想象仙鹤飞腾却流连不去,是感恩帝王的恩泽,暗喻自己同样深受皇恩不愿离去,表达了忠君情怀,思想境界上体现出儒家的入世情怀。《咏主人壁上画鹤寄乔主簿崔著作》描写古壁上仙鹤“独舞”“孤飞”的姿态,暗示了自己特立独行、傲岸不群的人格,“自矜”与“宁忆”表达不愿随波逐流的清高与知音难遇的孤寂。尾联的诘问将画中鹤与自身遭遇相结合,托物言志,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感慨。思想境界上展现了诗人坚守本心,追求高洁情操的志趣,彰显出“独善其身”的出世精神。
二、(2024新课标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9分)
雨后为山亭独卧
叶梦得①
过雨虚檐气稍清,卧闻刁斗起连营。
几看薄月当轩过,惊见阴虫绕砌鸣②。
汹汹南江浮静夜,寥寥北斗挂高城。
白头心事今如许,惭愧儿童话请缨。
[注] ①叶梦得:南宋文学家,曾致力于抗金防备及军饷勤务。②阴虫:秋虫,如蟋蟀之类。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C)
A.雨后空气清新,为山亭的夜晚凉爽宜人,然而诗人的心情却难以平静。
B.本诗第二句与辛弃疾《破阵子》中的“梦回吹角连营”一句立意相似。
C.诗人凭轩望月,浮想联翩,而阶前突然传出的虫鸣声惊扰了他的思绪。
D.颈联通过江水、星空等物象营造出了一个天高地迥、苍茫寂寥的境界。
2.如何理解诗人的“白头心事” 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6分)
答案 ①“白头心事”即诗人念念不忘、但多年来一直未能实现的抗击外敌、收复失地的志愿。②“卧闻刁斗起连营”,军事意象的出现表明诗人时时牵挂对敌战事;③“惭愧儿童话请缨”,写诗人感慨自己虽壮心不已,却已无法像年轻人一样请缨杀敌。
三、(2023新课标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9分)
湖上晚归
林 逋
卧枕船舷归思清,望中浑恐是蓬瀛。
桥横水木已秋色,寺倚云峰正晚晴。
翠羽湿飞如见避,红蕖香袅似相迎。
依稀渐近诛茅地[注],鸡犬林萝隐隐声。
[注] 诛茅地:诗中指人的居所。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C)
A.诗人描写自己乘船归家途中所见,笔下画面随着行程逐次展开,自然流畅。
B.诗人眼中的景物在秋日余晖的映照之下,有动有静,多姿多彩,令人愉悦。
C.诗人如处仙境的感觉被人居之地的鸡鸣狗吠之声破坏,心情也发生了变化。
D.诗人调动多种感官,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描写,状物生动,笔触鲜活而细腻。
2.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这一观点在本诗中是如何得到印证的 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①诗人心境澄清:首句以“归思清”三字点出归家途中诗人的内心状态,此时的他心如止水,平和静谧;②心境投射出仙境:受心境影响,诗人眼中的桥、寺、翠羽、红蕖等,或宁静安详,或灵动明快,仿佛有了感情,令人如入“蓬瀛”。(每点3分,意思对即可)
四、(2022新高考Ⅱ)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9分)
送 别
李 白
寻阳五溪水,沿洄直入巫山里。
胜境由来人共传,君到南中自称美。
送君别有八月秋,飒飒芦花复益愁。
云帆望远不相见,日暮长江空自流。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B)
A.根据本诗内容可知,诗人的友人即将乘船出发,沿水路驶往三峡方向。
B.诗人表示友人将去的地方景色优美,而友人的风采正与这美景相称。
C.本诗最后两句的表达方式,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也曾使用。
D.诗中前后两次使用“君”,都是指即将离别的友人,含义并无不同。
2.本诗是如何表现离愁别绪的 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
答案 ①寓情于景:通过写秋天萧瑟的芦花,渲染悲凉气氛,强化离别的愁绪。②以景结情:末尾写孤帆远去,江水悠悠,正是诗人绵绵思绪的形象表现。
五、(2021新高考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9分)
示儿子
陆 游
禄食无功我自知,汝曹何以报明时
为农为士亦奚异,事国事亲惟不欺。
道在六经宁有尽,躬耕百亩可无饥。
最亲切处今相付,熟读周公七月诗[注]。
[注] 七月诗:指《诗经·豳风·七月》,是一首描写农民劳作和生活的农事诗。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C)
A.本诗的首联以问句领起全篇,自然引出下文诗人对儿子的谆谆教诲。
B.诗人指出,不论是侍奉父母还是服务国家,“不欺”都是至关重要的。
C.诗人认为,生逢“明时”不必读书求仕,“躬耕”才是一种理想状态。
D.诗人在最后强调,自己传授给儿子的人生道理是最为真切、确实的。
2.诗人指出“道在六经宁有尽”,又让儿子“熟读周公七月诗”,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 (6分)
答案 ①蕴含于“六经”中的圣人之道博大精深,普通人用尽一生钻研也无法穷尽;②道不远人,《诗经》中就有像《七月》这样重视农事的诗篇,熟读可以悟出立身根本,从而做到脚踏实地。(每点3分,答案的概括性要强,若只是翻译诗句,须酌情扣分)
六、(2020新高考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9分)
赠赵伯鱼(节选)
韩 驹①
荆州早识高与黄②,诵二子句声琅琅。
后生好学果可畏,仆常倦谈殊未详。
学诗当如初学禅,未悟且遍参诸方③。
一朝悟罢正法眼④,信手拈出皆成章。
[注] ①韩驹( —1135),字子苍,两宋之际著名诗人。②高与黄:指前辈诗人高荷与黄庭坚。③参:领悟,琢磨。诸方:各地方,各方面。④正法眼:这里借指事物的诀要或精义。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B)
A.从诗的内容可以得知,赵伯鱼是一位勤奋好学、转益多师的诗坛后辈。
B.诗中使用了古语“后生可畏”,表现出作者对赵伯鱼的嘉许以及劝诫。
C.面对后辈的请教,作者谦逊地表示,自己所谈不多,也较为简单粗略。
D.诗中以禅理喻诗的内容,既可为赵伯鱼提供指点,也具有普遍的意义。
2.作者主张什么样的学诗途径 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6分)
答案 ①先要“遍参诸方”,以前人为师,经过长期艰苦的学习;②然后“一朝悟罢”,领悟到诗歌艺术的真旨,就能信手拈出,皆成佳作。
题组三 全国甲、乙等卷
一、(2024全国甲)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9分)
次韵钱逊叔泛舟虹桥①
吕本中
半篙春涨绿平溪,二月江城草色齐。
舟比蜉蝣千顷外,□同斥一枝栖②。
野桥柳线斜风软,曲槛花光夕照低。
却讶探骊人不至③,清樽画舫倩分题④。
[注] ①次韵:依次用所和诗中的韵作诗。②本句首字原缺。③探骊:这里指精通写诗作文。④分题:诗人聚会,分题目而赋诗。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C)
A.诗歌开篇写春水、草色,围绕色彩落笔,营造出一种愉悦的情感氛围。
B.春水新涨,水面辽阔宽广,在波间漂浮的船只显得如同蜉蝣一样细小。
C.斥见于《庄子·逍遥游》,用来与鹏做对比,因此诗中缺字应是“鹏”。
D.诗歌的尾联写到了“分题”,以此收束,与题目中的“次韵”形成照应。
2.颈联中“软”“低”二字的使用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请简要赏析。(6分)
答案 ①“软”字形象地写出桥边柔软的柳枝在微风吹拂下轻轻飘动,令人感受到春色的温柔;②“低”字表现了在夕阳的余晖中,栏杆旁花丛的光彩映照到水面,给人以柔和亲近之感。
二、(2023全国甲)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9分)
临江仙
晁补之
身外闲愁空满眼,就中欢事常稀。明年应赋送君诗。试从今夜数,相会几多时。
浅酒欲邀谁共劝,深情唯有君知。东溪春近好同归。柳垂江上影,梅谢雪中枝。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A.这首词真实描写了送别的场景,充分地表现出词人对朋友的眷恋之情。
B.词人时常感到缺乏快乐,而即将到来的离别又会强化这种愁闷的感受。
C.因不忍与朋友分别,词人更珍惜当下,数算还剩下多少时日可以相聚。
D.春天即将到来,词人希望与朋友同归东溪游览,共同欣赏春日的美景。
2.词的结尾两句被后代评论家称赞为“绝妙”,请简要分析其妙处。(6分)
答案 ①景物描写的画面感强:低垂的柳条在江水中映出倒影,雪中盛开的梅花也开始凋落,正是一派美丽的春日风光;②以虚景写真情:这里的美景并非写实,而是词人心境的外部投射,词人与友人感情深厚,想到能与友人相聚便心生欢喜。(每点3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三、(2023全国乙)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9分)
破阵子
陆 游
看破空花尘世,放轻昨梦浮名。蜡屐登山真率饮,筇杖穿林自在行。身闲心太平。
料峭余寒犹力,廉纤细雨初晴。苔纸闲题溪上句,菱唱遥闻烟外声。与君同醉醒。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D)
A.词人以“空花”“昨梦”喻指过往的虚无,“看破”“放轻”宣示自己告别过去。
B.词人着屐拄杖、登山穿林,一个远离尘世、悠游自在的山野隐逸形象跃然纸上。
C.细雨初晴的春日,依然会使人感觉到寒冷,但这并没有影响词人的轻松自得。
D.词人在最后表示,希望远方友人能与自己同饮共醉,表达了真挚的思念之情。
2.这首词是如何表现词人闲适心情的 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答案 ①采用直抒胸臆的表现方法;②开篇即言志,表明自己看轻尘世浮名;③在描写登山、穿林等生活场景时,也直白地表达出感受。(每点2分,①与②③是总分关系,意思对即可)
四、(2022全国甲)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问题。(9分)
画眉鸟
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画眉禽
文 同
尽日闲窗生好风,一声初听下高笼。
公庭事简人皆散,如在千岩万壑中。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A.欧诗和文诗题目大体相同,都是以画眉鸟作为直接描写对象的咏物诗。
B.欧诗所写的画眉鸟在花木间自由飞行,文诗中的画眉鸟则在笼中饲养。
C.欧诗认为鸟笼内外的画眉鸟,其鸣叫声有差别,而文诗对此并未涉及。
D.欧诗中的“林间”与文诗中的“千岩万壑”具有大致相同的文化含意。
2.这两首诗中,画眉鸟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①欧诗中的画眉鸟寄托了诗人的感情,诗歌表面上是写鸟,实际上是写人,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追求;②文诗中画眉鸟的鸣叫声烘托出轻松的气氛,有助于表现诗人在公务闲暇时悠然自得的状态。
五、(2022全国乙)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9分)
白下驿饯唐少府
王 勃
下驿穷交日,昌亭旅食年。
相知何用早 怀抱即依然。
浦楼低晚照,乡路隔风烟。
去去如何道 长安在日边。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A.这首诗系饯行之作,送别的对象为唐少府,是诗人早年的知心好友。
B.诗人与唐少府都曾有过潦倒不得志的经历,这也是他们友谊的基础。
C.颈联中的“低”“隔”,使得饯别场景的描写有了高低远近的层次感。
D.颔联和尾联中的问句,使语气起伏,也增添了诗作的豪迈昂扬气概。
2.本诗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都是王勃的送别之作,但诗人排遣离愁的方法有所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
答案 ①《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以彼此间的深情厚谊排遣离愁;②本诗中的“去去如何道 长安在日边”则是用对友人前程的美好祝愿来排遣离愁。
六、(2021全国甲)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9分)
和南丰先生出山之作①
陈师道
侧径篮舁两眼明②,出山犹带骨毛清③。
白云笑我还多事,流水随人合有情。
不及鸟飞浑自在,羡他僧住便平生。
未能与世全无意,起为苍生试一鸣。
[注] ①南丰先生:曾巩,陈师道敬重仰慕的师长。②侧径:狭窄的路。篮舁:竹轿。③骨毛清:谓超凡脱俗,具有神仙之姿。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C)
A.出山之初的曾巩,展现出来的是一个明净爽利、风骨秀异的高士形象。
B.颔联两句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白云和流水对于曾巩出山的态度。
C.住在山中的僧人虽然不能像飞鸟一样自由自在,但其生活也令人羡慕。
D.陈师道在诗中书写了曾巩的人生志趣与处世情怀,笔端饱含敬佩之情。
2.在陈师道看来,曾巩是如何处理“仕”与“隐”的关系的 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①在曾巩那里,“仕”与“隐”并非截然对立,而是可以兼容于一身的;②曾巩向往离世高蹈、超凡脱俗,但他又不能忘情于天下苍生,愿意承担社会责任,有深厚的济世情怀。(每答出一点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
七、(2021全国乙)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9分)
鹊桥仙·赠鹭鸶
辛弃疾
溪边白鹭,来吾告汝:“溪里鱼儿堪数。主人怜汝汝怜鱼,要物我欣然一处。
白沙远浦,青泥别渚,剩有虾跳鳅舞。听君飞去饱时来,看头上风吹一缕。”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D)
A.上阕结尾句“要物我欣然一处”,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望。
B.因“溪里鱼儿堪数”,故作者建议鹭鸶去虾鳅较多的“远浦”“别渚”。
C.本词将鹭鸶作为题赠对象,以“汝”“君”相称,营造出轻松亲切的氛围。
D.词末从听觉和视觉上分别书写了鹭鸶饱食后心满意足的状态,活灵活现。
2.这首词的语言特色鲜明,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①使用对话口吻,浅近直白,通俗易懂;②语言诙谐风趣,活泼生动。(每点3分)
八、(2020全国Ⅰ)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9分)
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①
陆龟蒙
虽失春城醉上期,下帷裁遍未裁诗②。
因吟郢岸百亩蕙③,欲采商崖三秀芝④。
栖野鹤笼宽使织,施山僧饭别教炊。
但医沈约重瞳健⑤,不怕江花不满枝。
[注] ①袭美,即陆龟蒙的好友皮日休。②下帷:放下室内悬挂的帷幕。指教书。裁诗:作诗。③《楚辞·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比喻培养人才。④商崖:这里泛指山崖。⑤沈约,南朝诗人,史载其眼中有两个瞳孔。这里以沈约代指皮日休。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A.作者写作此诗之时,皮日休正患病居家,闭门谢客,与外界不通音讯。
B.由于友人患病,原有的约会被暂时搁置,作者游春的诗篇也未能写出。
C.作者虽然身在书斋从事教学,但心中盼望能走进自然,领略美好春光。
D.尾联使用了关于沈约的典故,可以由此推测皮日休所患的疾病是目疾。
2.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6分)
答案 ①表达了不能与友人相聚,一起赋诗饮酒、饱览春色的遗憾;②宽慰友人,表达对友人能够战胜病患的信心和对以后美好生活的展望。(每点3分)
九、(2020全国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9分)
读 史
王安石
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终欲付何人。
当时黮闇犹承误①,末俗纷纭更乱真。
糟粕所传非粹美②,丹青难写是精神。
区区岂尽高贤意,独守千秋纸上尘。
[注] ①黮闇:蒙昧,糊涂。②糟粕:这里用来指代典籍,也作“糟魄”,《庄子·天道》:“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B)
A.这首诗从大处着眼,并不是针对某个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而作。
B.历代高人贤士一世奔忙,建立功业,但无法避免身后湮没无闻的可能。
C.历史人物在其所处的时代已经难免被误解,在世俗的传言中更会失真。
D.颈联的上下两句反复陈说,表明诗人的观点,堪称这首诗的警策之语。
2.这首诗阐述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对我们有何启示 (6分)
答案 第一问:史书是由人编写的,难以做到绝对客观,所以历史记载与历史真实之间存在差异。(3分)
第二问:在读书时必须保持批判精神,善于分辨,切忌盲从。(3分)
十、(2020全国Ⅲ)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9分)
苦 笋
陆 游
藜藿盘中忽眼明①,骈头脱襁白玉婴。
极知耿介种性别,苦节乃与生俱生。
我见魏征殊媚妩②,约束儿童勿多取。
人才自古要养成,放使干霄战风雨。
[注] ①藜藿:藜和藿。泛指粗劣的饭菜。②唐太宗曾说,别人认为魏征言行无礼,我却觉得他很妩媚。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C)
A.诗人看到盘中摆放的一对剥去外皮的竹笋, 洁白鲜嫩,不禁眼前一亮。
B.诗的三、四两句既是对苦笋的直接描写,又有所引申,使苦笋人格化。
C.诗人虽然喜爱苦笋,但毕竟吃起来口感苦涩,所以吩咐不要过多取食。
D.全诗以议论收尾,指出人才养成既需要发展空间,也要经受风雨磨炼。
2.诗人由苦笋联想到了魏征,这二者有何相似之处 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①历史上的魏征以“犯颜直谏”著称,其言行常常令人难以接受,好比苦笋的滋味并不适口;②苦笋与生俱来的“苦节”,象征耿介性格,与魏征方正的人格相似,应该得到认可。(每点3分)
三年模拟
练题型 内容理解概括题
一、(2025山东部分学校学业水平质量检测)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9分)
次韵子瞻闻不赴商幕①(其三)
苏 辙
埙动篪鸣只自知②,忧轻责少幸官卑。
声名谩作耳中瑱③,科第空收颔底髭。
西鄙猖狂犹将将,中朝闲暇自师师。
近成新论无人语,仰羡飞鸿两翅差。
[注] ①嘉祐六年,苏辙参加制科考试,充任商州军事推官。王安石认为苏辙袒护宰相,专攻人主,迟迟不肯撰写制词,苏辙最终决定不去商州赴任。②埙:古代吹奏乐器。篪:古代的竹管乐器,像笛子。③瑱:古代挂在冠冕两旁用来堵耳朵的玉质饰物。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C)
A.从题目可知,在本诗创作前,苏轼曾因听闻苏辙未去商州赴任而给他写过诗。
B.首联诗人交代能享受埙篪和鸣,庆幸官职低、责任少,实则传达内心的不平。
C.颔联写自己用声名换取官职徒增谩骂,参加科举也只是徒增胡须,含有自嘲之意。
D.颈联运用对比,写出边境敌人疯狂集结,而朝臣却悠闲自在,讽刺意味强烈。
2.本诗尾联有何含意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答案 ①尾联的意思是:最近刚写了一篇文章,却无人切磋评赏,只能仰头羡慕振翅高飞的鸿雁,遗憾自己没有像鸿雁一样的翅膀飞到兄长身边。②苏辙将哥哥引为知音,当作倾诉的对象,表现出兄弟间的深厚感情。③暗含怀才不遇、才能无法施展的无奈与孤独;也表达了渴望得到朝廷赏识,希望有所作为,实现政治抱负的复杂心境。(每点2分)
二、(2025福建厦门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9分)
寄题石湖先生范至能参政[注]石湖精舍(其一)
杨万里
万顷平湖石琢成,尚存越垒对吴城。
如何豪杰干戈地,却入先生杖屦声。
古往今来真一梦,湖光月色自双清。
东风不解谈兴废,只有年年春草生。
[注] 范至能参政,范至能即范成大,字至能,曾任参知政事,后因言官弹劾被赋闲职,晚年退居石湖,自号石湖居士。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D)
A.首句写石湖是因越王勾践凿石开渠而形成的,交代了石湖的历史由来。
B.颔联古今相照,昔日战场干戈声与当下的杖屦声形成反差,令人感慨。
C.本诗第六句与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中的“表里俱澄澈”一句意趣相近。
D.尾联中描绘春到石湖,芳草萋萋的美景,用绵延春草寄寓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2.范成大官拜宰辅仅70天就被赋闲职,杨万里在诗中是如何劝慰友人的 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分析。(6分)
答案 ①诗人借吴越相争的典故,表达对历史兴替、人生荣辱的感慨,劝慰友人不必执着于功名;②诗人用石湖的优美景色,隐喻友人清正的品格,劝慰友人静享自然的清韵;③诗人以盛衰兴亡、万物更替的自然之理,劝慰友人要以超脱的心境面对一时的变化。(每点3分,答出两点即可)
三、(2025辽宁大连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9分)
秣陵送客入京①
朱 放
秣陵春已至,君去学归鸿。
绿水琴声切,青袍草色同。
鸟喧金谷②树,花满洛阳宫。
日日相思处,江边杨柳风。
[注] ①京,指洛阳,唐代洛阳被称为东都,武则天称帝后曾定都洛阳。②金谷,指金谷园,西晋富豪石崇在洛阳的私家园林。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C)
A.诗歌开篇直接破题,交代了送别的时间和地点,并巧妙以“归鸿”喻友人。
B.诗歌颈联描写了想象中友人所到之地洛阳的繁华热闹,暗含着美好祝愿。
C.诗歌末句与杜甫《登岳阳楼》的末句在表现手法上一样,都是以景结情。
D.这首送别诗虽也抒发了不舍与思念之情,但却无一般送别诗的悲伤哀愁。
2.学校古典诗歌社团的同学们在研习这首诗歌时,对“青袍草色同”一句的理解,产生了分歧。一方认为“青袍”是指代“诗人与友人”,一方认为“青袍”只是指代“友人”。请结合诗歌,谈谈你的理解。(6分)
答案 (示例1)“青袍”指代“诗人与友人”。①二人穿着同样的青袍,且青袍之色与草色同,意味着二人拥有同样的相对低下的身份。②二人同着青袍,同处作别之地,彼此间的依依不舍之情溢于言表。(每点3分)
(示例2)“青袍”指代“友人”。①友人身着青袍,在诗人的视线里,渐行渐远,最终与草色融为一体。②与下文想象友人到达洛阳后的情景衔接更自然,更能突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每点3分)
四、(2025湖北“新八校”协作体第二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9分)
示逢子
曾 几
清臞①骨相类诸生,黾勉②寒窗守一经。
用赋要窥司马室,学诗频过伯鱼庭③。
可怜亲发镜中白,莫负子衿身上青。
五桂荫门家世事,寂寥天畔几回星。
[注] ①清臞:清瘦。②黾勉:努力,勉力。③过伯鱼庭:伯鱼,孔子之子孔鲤,字伯鱼。《论语·季氏》记载:“(孔子)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 ’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后用“过庭之训”指父亲的教导。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B)
A.首联以“清臞骨相”“黾勉寒窗”刻画学子形象,体现孜孜苦读的勤勉之态。
B.颔联连用司马相如作赋和孔鲤过庭的典故,强调诗赋学习需登名家门庭并亲领教诲。
C.颈联中的“子衿”出自《诗经》,强调后辈的学子身份,与“亲发”形成情感呼应。
D.尾联“五桂荫门”喻指家族累世功名,寄托对后辈继承家学、重振门风的期许。
2.本诗蕴含深刻的劝学之意,请结合诗句谈谈本诗对我们治学的启示。(6分)
答案 ①勤勉专注,扎根经典。首联“黾勉寒窗守一经”强调治学需以勤勉为基,专注研习经典。②博采众长,师法典范。颔联“用赋要窥司马室”启示我们需广泛学习前人精华,汲取典范智慧;“学诗频过伯鱼庭”则强调重视亲长教诲,虚心求教。③珍惜时光,不负韶华。颈联以父母白发与学子青衿对比,警示学子当珍惜韶华,以学业回报亲人期许。④传承家学,担当使命。尾联“五桂荫门家世事”说明治学需延续家学精神,实现文化血脉的赓续。(每点2分,其中观点1分,分析1分;答出三点即可)
练题型 情感概括分析题
一、(2025广东梅州质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9分)
鹿鸣宴①
张 栻②
从昔山川夸八桂,只今文物盛南州。
秋风万里携书剑,春日端门拜冕旒③。
圣世取才先实用,儒生报国岂身谋。
且看廷策三千字,为写平时畎亩忧。
[注] ①鹿鸣宴,旧时科举考试后,由州县长官为新科举子而设的宴会。②张栻,南宋著名理学家和教育家,作此诗时任静江(今广西桂林)知府。③冕旒,古代帝王的礼冠。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D)
A.首联“从昔”与“只今”呼应,夸赞了广西不仅风光秀美,而且人文兴盛。
B.“秋风”“春日”,不仅是写季节的转换,在时节上也暗合“乡试”与“殿试”。
C.颔联上句想象儒生赴考的情景,“万里”表现路途遥远,“书剑”衬托儒生形象。
D.尾联的“畎亩忧”指儒生对田地收成的担忧,体现了他们生活的贫寒和艰辛。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儒生怎样的情感态度 请结合诗歌分析。(6分)
答案 ①颔联想象儒生赴京赶考的情形,“万里”“书剑”衬托儒生意志坚定、才学与胆识兼备的形象,表达对他们的赞美;②“拜冕旒”想象儒生殿试面圣的情景,表达了对他们科举高中的祝福和期待;③颈联上句的“先实用”点明了当时社会重视有真才实学的人,表达了对读书人将所学应用于实践的期许;④颈联下句的“岂身谋”和尾联的“畎亩忧”,勉励儒生读书不能为个人谋私利,要关心民生疾苦,报效国家。(答对一点得2分,其中对诗句的分析1分,情感态度1分;答对三点得6分)
二、(2025福建适应性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9分)
燕堂春夜
陆 游
南楼①下疏更,一点纱笼满院明。
映月疏梅入帘影,读书稚子隔窗声。
呻吟药裹身宁久 汛扫胡尘意未平。
草檄北征今二纪②,山城仍是老书生。
[注] ①:形容击鼓的声音,这里指更声。②纪:十二年。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B)
A.开头以声光入诗,营造出夜的静谧与孤寂,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B.疏梅月影与稚子书声相映成趣,流露出诗人书斋生活的自适与旷达。
C.颈联中岁月无多的感伤与北伐未成的愤慨相互交织,形成巨大的张力。
D.“草檄北征”与“王师北定”都表达了收复北方河山的决心与渴望。
2.末句“仍”字意涵丰富厚重,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答案 ①历经二十四年岁月波折与磨洗,山河未复的遗恨还在;②对朝廷懦弱苟安、不思进取的愤恨如故;③建功立业的书生理想犹存。(每点2分)
三、(2025山西一模)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问题。(9分)
岳州城上
姚 鼐
高接云霄下石矶,城头终日敞清晖。
孤筇[注]落照同千里,白水青天各四围。
山自衡阳皆北向,雁过江外更南飞。
人间好景湘波上,却照新生白发归。
[注] 筇:古书上说的一种竹子,可以制手杖。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D)
A.首联写岳州城楼的雄伟壮丽,“高接云霄”夸张地写出城楼之高,“敞清晖”写出城楼的开阔明亮。
B.颔联写出登临的时间、人物及所见景象,千里夕照下,诗人登楼远眺,周围天水相接,江波荡漾。
C.颈联在写景的同时又陈述了事实,写北雁南飞,到了湘江外衡山的回雁峰就更改方向,待春而回。
D.全诗前六句写景,分别写出高城、天光、夕阳、白水、远山,层次井然,虚实结合,结尾直抒胸臆。
2.“人间好景”本应让人心旷神怡,可这首诗却给人一种淡淡的忧愁情绪,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其原因。(6分)
答案 ①“孤筇落照同千里”,写诗人独自拄杖登临,面对千里夕照、荡漾江波,渺小的个体与壮阔的背景形成反差,带给人孤寂悲凉的情绪。②“山向北”“雁南飞”都带有背井离乡之意,与诗人此时羁旅的心境相呼应,引发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淡淡的乡愁油然而生。③尾联中夕阳下的“人间好景”与“新生白发”形成反差,容易引发“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感叹,从而产生韶华不再的淡淡哀愁。(每点2分)
四、(2025山西太原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9分)
剑潭赠李似表
刘子翚[注]
夜窗把酒对鹅峰,分手悠悠各转蓬。
舣棹相逢烟浪际,有家皆在乱离中。
胡儿久占清河地,壮士谁收赤壁功
它日著鞭先后耳,飘零不用叹途穷。
[注] 刘子翚:南宋著名诗人。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D)
A.“夜窗把酒”运用细节表现与友人相聚的场景,“各转蓬”则暗示此后的漂泊生活。
B.二人在烟雾弥漫的波浪间停船相遇,感叹“皆在乱离”,反映出社会的动荡不安。
C.诗人借助赤壁典故和反问句式表达国土沦陷、渴盼收复失地的强烈情感。
D.诗人劝勉友人不要为眼前的分离而忧叹,相信将来定有并肩缓辔而行的时候。
2.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指出,“情者文之经”。请简要梳理诗歌离散之情的发展脉络。(6分)
答案 ①首联回忆曾经的相聚与如今的漂泊,“各转蓬”表达漂泊无定、相逢无期的感伤之情。②颔联“有家皆在乱离中”指出战乱背景,道出了人们流离失所的悲哀,离愁进一步加深。③颈联“谁收赤壁功”与尾联“著鞭”相呼应,勉励友人与自己要相信抱负终将会实现,化解离愁的同时也将诗情格调上升为家国之情。(每点2分)
五、(2025浙江杭州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9分)
读陶渊明归去来
邵 雍
归去来兮任我真,事虽成往意能新。
何尝不遇如斯世,其那[注]难逢似此人。
近暮特嗟时翳翳,向荣还喜木欣欣。
可怜六百余年外,复有闲人继后尘。
[注] 其那,即“其奈”,怎奈。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B)
A.首联赞扬了陶渊明坚守本真的精神,表达诗人对其人生选择的高度认同。
B.颔联将“如斯世”与“似此人”对比,以强调污浊世风中陶渊明的独特品格。
C.颈联化用陶渊明辞句,既表现其归隐之乐,又暗含诗人读辞后的人生感受。
D.尾联“闲人”实为诗人自况,表明对陶渊明的追随非慕形迹,而是心魂相契。
2.诗歌尾联的“可怜”,或解为“可喜”,或解为“可惜”,你如何理解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答案 (示例1)认同“可喜”:①前两联表达对陶渊明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