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6新高考语文二轮专题练
专题五 名篇名句默写
五年高考
题组一 新高考一卷(Ⅰ卷)
一、(2025全国一)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在毕业典礼上,柳教授谦逊地引用韩愈《师说》中的“ , ”两句,勉励学生们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2)张老师给守卫边疆的丈夫发信息,引用秦观《鹊桥仙》中“ , ”两句,表示虽不能朝夕相守,但仍情长意久。
(3)与左图内容相契合的古诗文名句,可以是:“ , 。”
二、(2024新课标Ⅰ)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作文课上,房老师使用《屈原列传》中“ , ”两句话,引导学生描写寻常事物以表示宏大意旨,列举浅近事例来传达深远意蕴。
(2)乡村民宿“爱陶居”开业了,房屋周围按照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 , ”的句意栽种了多种树木,受到游客喜爱。
(3)唐代诗人写时事,常常托之于汉代,如“ , ”,就是借汉喻唐,以古方今。
三、(2023新课标Ⅰ)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自己编写《史记》“ ”,便遭遇了李陵之祸,因痛惜这部书不能完成,所以“ ”。
(2)《旧唐书·音乐志》记载竖箜篌“体曲而长,二十有二弦”,而李贺《李凭箜篌引》中“ , ”两句,说明竖箜篌的弦数还有另一种可能。
(3)小刚临摹了一幅诸葛亮的画像,想在上面题两句诗,却一直没想好。汪老师认为不妨直接用古人成句,比如“ , ”就很好。
四、(2022新高考Ⅰ,60篇)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鲍照的《拟行路难》当中以“ , ”起兴,从日常平凡的生活现象引发自身的感慨。
(2)曹操的《短歌行》中的“ , ”,表达了自己希望接纳更多的人才,模仿了《管子》的“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
(3)李白常常称谢灵运为谢公,比如在“ , ”诗句中。
五、(2022新高考Ⅰ,64篇)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荀子·劝学》中“ , ”两句,以劣马的执着为喻,强调为学必须持之以恒。
(2)乐器在古代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诗经·周南·关雎》中写到乐器的句子是“ ”和“ ”。
(3)自然界鸟类的啼鸣有时会引发人们的悲思愁绪,这在唐宋诗词中屡见不鲜,如“ , ”。
六、(2021新高考Ⅰ节选,58篇)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4分)
(1)贾谊在《过秦论》中交代陈涉的身份,说他不过是个“ , ”,且是被迁戍边的兵卒。
(2)《楚辞·招隐士》中有“王孙游兮不归,青草生兮萋萋”的经典句子。从此之后,将“王孙”与青草一起吟咏,成了古典诗词中表现隐逸、离别等情感的一个传统,如“ , ”。
七、(2021新高考Ⅰ,60篇)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离骚》的创作原因,除了痛心君王听信谗言,不能明辨是非外,还有“ , ”。
(2)针对司马光认为新法“生事”的指责,王安石在《答司马谏议书》中指出,推行变法是为了“ , ”,不是为了生事扰民。
(3)杜康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酿酒始祖”,后世多以“杜康”借指美酒,“杜康”一词也经常在古诗词中出现,如“ ”。
八、(2021新高考Ⅰ,64篇)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庄子·逍遥游》中说,到郊野去的人,只带一日之粮当天回来,肚子还饱饱的;到百里之外去的人,则需要“ ”;而去往千里之外的人,就必须“ ”。
(2)在《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见到了徐公,先是仔细观察,感觉自己没有徐公美,然后“ , ”,最终认定自己确实不如徐公美。
(3)项羽破秦入关,三分关中之地,以秦降将章邯为雍王、司马欣为塞王、董翳为翟王,合称“三秦”。从此“三秦”作为一个地理名词,频繁在古诗词中出现,如“ , ”。
九、(2020新高考Ⅰ)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论语·先进》中写到孔子的四个弟子侍坐时各言其志,子路的志向是,用三年时间治理一个饱经忧患的千乘之国,“ , ”。
(2)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中“ , ”两句,形象地写出了主人公无法排遣的离情。
(3)辛弃疾《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中写道,江中不仅能看到江水,还能看到“ ”;而北望故都,又“ ”,视线常被遮断。
题组二 新高考二卷(Ⅱ卷)
一、(2025全国二)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周末的音乐会圆满成功,媒体报道时引用苏轼《赤壁赋》中的“ , ”两句,形容洞箫的尾音婉转悠长,连绵不断。
(2)老年大学的教室里悬挂着一副对联,写的是陆游《临安春雨初霁》中的“ , ”,对应着开设的书法和茶艺两门课。
(3)与右图内容相契合的古诗文名句,可以是:“ , 。”
二、(2024新课标Ⅱ)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同学们到郊外春游,阳光下树木葱郁,水流淙淙,小慧不禁想起了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文句:“ , 。”
(2)快过年了,于老师牵挂在成都旅行的女儿,给她发短信息时用了李白《蜀道难》中的诗句“ , ”,希望她不要贪玩,早点儿回家。
(3)古代诗人在写离情时,经常在诗的上下两句中分别表达离别双方的情思,如唐诗“ , ”就是如此。
三、(2023新课标Ⅱ)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中记载,李存勖将李克用留给他的三支箭收藏在祖庙中,其后用兵作战,“ , ”,装在锦囊中背在身上,奔赴战场。
(2)陆游《临安春雨初霁》中“ , ”两句,看似闲适恬静,实则透露出诗人由于内心的惆怅而彻夜难眠。
(3)小刚在他创作的历史小说《正气歌》中写道:文天祥月下独步于江边,眼前壮阔的景象使他不禁吟诵起前人的写景名句“ , ”。
四、(2022新高考Ⅱ,60篇)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 , ”两句使用叠字,增添了乡村远景的平静安详之感。
(2)杜甫《蜀相》中“ ”两句自问自答,点明了诸葛武侯祠所在的位置。
(3)古代京城百业兴旺,精英荟萃,又被称为“京华”,这一美称,在唐宋诗词里经常出现,如“ , ”。
五、(2022新高考Ⅱ,64篇)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曹操《短歌行》中“ , ”两句,后世一直传诵不已,苏轼《赤壁赋》中就曾引用过。
(2)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 , ”两句,交代了诗人贬谪之地的偏僻与被贬时间之久。
(3)花与鸟既是传统绘画作品中的重要题材,又常常在古代诗歌中对举出现,如“ , ”。
六、(2021新高考Ⅱ,58篇)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 , ”两句,采用对仗句式,连用两个比喻,表达诗人对官场的厌倦以及对田园的向往。
(2)欧阳修在《伶官传序》中感慨:当李存勖强盛的时候,“ , ”;而等到他衰败的时候,几十个伶人围困他,他就身死国灭,被天下人讥笑。
(3)古代的诗人受到《楚辞·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的启发,创造出“落木”一词,以指代落叶。该词在古典诗词中经常出现,如“ , ”。
七、(2021新高考Ⅱ,64篇)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李白《蜀道难》中“ , ”两句,化用西晋张载《剑阁铭》中“形胜之地,匪亲勿居”的句子,写剑阁的险要,告诫人们警惕战乱。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分析秦王朝灭亡的原因之后,又用两句话对后世统治者提出了警示,这两句话是“ , ”。
(3)“日边”一词的字面意思就是太阳旁边,在古代诗文中常用来比喻京师附近或帝王左右。如诗句“ , ”中“日边”的含义就是如此。
八、(2020新高考Ⅱ)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后世多将军队中的同事称为“袍泽”,这个词源自《诗经·秦风·无衣》中“ ”和“ ”两句。
(2)杜甫《登岳阳楼》中“ , ”两句,描画出了洞庭湖水势浩瀚、无边无际的景象。
(3)苏洵在《六国论》中分析道,秦国战争以外所得土地远远多于战争所得,因此“ , ”,本来就不在于战争。
题组三 全国甲、乙等卷
一、(2024全国甲)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王湾《次北固山下》的名句“ , ”,描写时序交替中的景物, 暗示着时光流逝,蕴含着自然理趣。
(2)小慧为朋友家的农家乐餐厅写宣传横幅,直接使用了陆游《游山西村》里的“ , ”两句诗,朋友看了觉得很贴切。
(3)行至群山深处,见到一挂瀑布飞泻而下,水石激荡,轰鸣作响。于老师回头对学生们说:“这不就是古诗中写的‘ , ’嘛!”
二、(2023全国甲)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邹忌讽齐王纳谏》中记载,齐王接受邹忌的意见,广开言路。一开始有很多人进谏,以至“ ”;过了几个月后,则“ ”。
(2)鲍照曾以“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表达内心愤懑,李白《行路难》中的两句诗“ , ”,描写相近动作,抒写近似心情。
(3)花和雪都是古诗词中常见的物象,古代诗人常常以雪喻花,或以花喻雪,比如“ , ”。
三、(2023全国乙)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白居易《琵琶行》中“ , ”两句,写琵琶女结束演奏后的动作及神态,同时也引出下文对其身世的叙述。
(2)宋代张孝祥以“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描写舟泛水上,境界非凡,与苏轼《赤壁赋》中“ , ”两句所写的景致非常相似。
(3)小刚因病不能参加比赛,汪教练给他发了一条信息,写道:“人生中的机遇绝非只有一次,古诗云:‘ , 。’我对你永远充满信心!”
四、(2022全国甲)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诗经·卫风·氓》中男女主人公有过愉悦的往昔,“ , ”,就是对他们小时候欢乐相处的描写。
(2)杜甫《登高》中“ , ”两句都使用了叠字,从听觉、视觉上突出了对景伤怀的感受。
(3)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 , ”两句,表现了当年刘裕率军北伐时的强大气势。
五、(2022全国乙)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白居易《琵琶行》中“ , ”两句,写琵琶女以娴熟的技艺演奏了当时有名的两首乐曲。
(2)李商隐《锦瑟》“ , ”两句中的数目字,引发了后世读者的多种解读。
(3)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中“ , ”两句,以花落归根为喻,抒发了诗人虽然辞官,但仍关心国家前途命运的情怀。
六、(2021全国乙)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乐曲演奏过程中的停顿也有情感表达的作用。白居易《琵琶行》中对此进行说明的诗句是:“ , 。”
(2)即便“故国不堪回首”,李煜在《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中还是不由自主地想到自己当年在金陵的宫殿,慨叹已物是人非:“ , 。”
(3)范仲淹《岳阳楼记》中描写了春日的洞庭湖景色,其中写到花草的句子是:“ , 。”
七、(2020全国Ⅰ)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离骚》中“ , ”两句对古代服饰的“上衣下裳制”有所反映。
(2)元代戏剧家马致远的杂剧《青衫泪》根据白居易的诗《琵琶行》改编而成,剧名来自诗中的“ ”两句。
(3)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苏轼自言想要重返天上,但又有所顾虑,原因在于“ , ”。
八、(2020全国Ⅱ)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荀子·劝学》中举例说,笔直的木材如果“ ”,就会弯曲到符合圆规的标准;即使再经曝晒也不会挺直,因为“ ”。
(2)欧阳修《醉翁亭记》中称出游时的食物都可来自山间,肥美的鱼从溪水中捕捞出,所谓“ , ”;而用泉水酿制的美酒,口味甘洌。
(3)苏轼在《赤壁赋》中发议论说,江水不停地流去,“ ”;月亮时圆时缺,“ ”。
九、(2020全国Ⅲ)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在《论语·述而》中孔子指出,即使吃粗劣的食物,枕着胳膊睡觉,也可以乐在其中;而“ , ”。
(2)白居易《观刈麦》中“ , ”两句,写劳动者珍惜夏日时光,不顾劳累,也忘记了炎热。
(3)《阿房宫赋》中以一连串的排比夸张表现阿房宫的奢华, 如写架起房梁的椽子“ ”,嘈杂的音乐声“ ”。
三年模拟
练题型 单篇理解赏析型
1.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 , ”两句,以“离人”试图摆脱月光却无法如愿的情景,来写亲人的相思之苦。
2.古语曰:“赏罚若明,四方可行。”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也有言“ , ”,以此劝谏太宗理性赏罚、公平执政。
3.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中,运用比喻的修辞和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杭州美景的两句是“ , ”。
4.王安石在《答司马谏议书》中针对司马光来信中提及的“侵官”进行反驳,他认为自己接受君主命令,“ , ”,并非侵夺官权。
5.温庭筠《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中的“ , ”两句,通过描写主人公起床后的动作细节,表现其慵懒倦怠之情状。
6.唐朝自由开放、平等待人的风气使大多数仁人志士将驰骋疆场、杀敌报国作为人生追求,统治者对此也予以鼓励,使其恩赏加身。高适《燕歌行》“ , ”两句便描绘了这种社会情形。
7.苏轼的《赤壁赋》写从变化的角度看,天地间万事万物时刻都在变动,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停止的句子是“ , ”。
8.元宵佳节,西安大唐不夜城中女孩们身着华丽汉服,笑语盈盈,观赏华丽灯会,辛弃疾在《青玉案·元夕》中用“ , ”描绘了同样的场景。
9.老子认为,凡事初始,便于控制,利于解决,因此他在《老子》第六十四章说,治世者要善于把握先兆,“ , ”。
10.《赤壁赋》中“客”对曹操的评论和感慨是“ , ”。
11.《离骚》(节选)一诗中,屈原非常自豪地自叙其高贵的出身——“ , ”,表明了他对中华文明发自内心的认同。
12.《阿房宫赋》中通过秦朝统治者搜刮天下百姓财富和挥霍财富两种截然不同的情形,来批判秦朝统治者穷奢极欲的句子是“ , ”。
13.李贺《李凭箜篌引》中,表明时间是深秋九月的一句是“ ”,交代演奏者姓名和地点的一句是“ ”。
14.在《归去来兮辞》中,陶渊明借“云”和“鸟”表现自己顺应自然天性,过自由自在的田园生活的句子是“ , ”。
15.《念奴娇·过洞庭》中“ , ”两句,描绘诗人外在形象,表现了诗人平静豁达、超凡脱俗的气度。
16.秦惠王为了早日实现“西并巴、蜀”的目的,派遣了大量军士开凿蜀道,而李白在《蜀道难》中用“ , ”两句给这一开辟过程增添了神话色彩。
练题型 双篇关联比较型
1.姜夔的《扬州慢》中“ , ”两句,与陆游的“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有花虽开却无人欣赏之意。
2.诗人常通过回溯往昔、追忆逝去的青春岁月表达情感。如陆游《书愤》中“ ”抒发豪情壮志,刘克庄《贺新郎》(国脉微如缕)中“ ”表达报国从军的夙愿。
3.看问题的角度不同,结论相异。对荆轲刺秦这一历史事件,司马迁肯定了荆轲的英勇无畏,而苏洵在《六国论》中用“ , ”表达了不同见解。
4.李斯在《谏逐客书》中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强调广纳人才的必要性,苏洵的《六国论》中也有涉及利用人才来维护国家稳定、对抗秦国的句子,它是: , 。
5.王安石在《桂枝香·金陵怀古》中化用窦巩《南游感兴》“伤心欲问前朝事,惟见江流去不回。日暮东风春草绿,鹧鸪飞上越王台”的句子是: , 。
6.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指出,有的同志存在“想当然”发号施令的主观主义作风,苏轼在《石钟山记》中也用“ , ”表达了同样的观点。
7.苏洵在《六国论》中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向秦国割地求和,贾谊《过秦论》中也论及这一史实,即“ , ”。
8.王昌龄《出塞》中的“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与高适《燕歌行》中的“ , ”两句,都表明了对李广的追忆与敬仰。
9.心灵的自在,精神的自由,是许多文人墨客追求的人生境界。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里说“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黄庭坚在《登快阁》里说“ , ”,二人的表达有异曲同工之妙,都表达了对被纷乱现实束缚的厌恶,而追求心灵与精神的独立自由。
10.《阿房宫赋》中用“六王毕,四海一”来形容秦始皇灭掉诸侯国统一天下的过程,《过秦论》中“ , ”与此表达的意思相同。
11.君子敬“小”而慎微,如司马迁《屈原列传》“ ”,表明“小”可以表达深远的意义;又如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 ”,指出“小”也会酿成大的祸患。
12.毛泽东《清平乐·六盘山》末二句:“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他创作时很可能借鉴了宋朝刘克庄《贺新郎》中的句子:“ , ”
13.司马迁《报任安书》中,“ , ”与《离骚》“虽九死其犹未悔”同样表达不惧死亡的精神。
14.好战必亡,而忘战也必危。南宋诗人林升《题临安邸》中写道:“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 , ”也有类似的担忧。
15.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 , ”,与《战国策·楚策》中“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所阐述的道理相通。
16.对于爱人的分离,“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两句流露出无尽的忧伤,秦观《鹊桥仙》“ , ”两句则表现出达观的心态。
练题型 情境迁移应用型
1.小刚假期登泰山,观赏了日出时天边云彩奇异变化的壮美景象。他拍摄了照片,发朋友圈时选用了姚鼐《登泰山记》中的“ , ”作为文案。
2.刘明同学在写作文时,想引用两句诗来赞美革命者信仰坚定、视死如归,于是引用了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老师看了,认为不如引用“ , ”。
3.一位文学爱好者去洞庭湖游玩,面对眼前秀美的湖光山色,想到唐诗宋词中许多描绘它的妙辞,其中“ , ”两句写得最具神韵,不禁放声吟诵起来。
4.李华与友人在网络上结识,用“ ,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表达了无法见面却充满期待的心情。
5.读书小组要开展“报国之志”诗歌专题探究活动,小刚负责“戍边守疆,保家卫国”板块的诗句整理,我们学过的相关诗歌很多,比如“ , ”就很好。
6.“三国迷”小达写了一篇关于三国英雄人物的论文参加学校举办的“历史文化节”,其中引用了赞叹三国英杰的古人诗词,如“ , ”。
7.张老师上课时想让同学们主动发言,但同学们碍于张老师年长,羞于交流。此时张老师可以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的“ , ”进行引导。
8.小王参加“世界电信日”主题纪念活动时,感慨道:“昔日《春江花月夜》有云‘ , ’,古人即使以飞禽游鱼为信使,也往往难以传达思念;而今信息传输瞬间千里,距离不再是情感的障碍了。”
9.学校举行“德义”主题团日活动,李老师举《谏太宗十思疏》中的“ , ”,告诫同学们“德义”不仅关乎个人成长,还关乎国家安危。
10.小华和外国友人假期来杭州参加研学活动,为了让友人知道杭州的历史底蕴与繁华,他引用了柳永《望海潮》中的“ , ”两句。
11.学校新修了一座小巧玲珑的建筑供学生小憩,想请王老师命名,王老师脱口吟出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中的“ , ”,然后说就叫“易安阁”吧。
12.元宵之夜,小慧看到街上车流涌动的景象,不由得联想起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中“ ”一句;看到烟花绽放于夜空,又不禁吟诵出本词中的“ ”。
13.强华要写一篇短文,向同学们介绍中国国家博物馆“镜里千秋——中国古代铜镜文化”线上展览活动,他引用诗句“ , ”,来再现古人使用铜镜的生活场景。
14.语文老师讲到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关系时,引用了《论语·雍也》中的“ , ”,说明如果偏重一方,就会削弱作品的艺术效果。
15.学校组织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当解说员说到“没有忧患意识的国家,随时都有灭亡的危险”时,小刚深有感触,即刻想到《五代史伶官传序》中的“ , ”。
16.小明父母告诫他:不是自己的东西绝不能占为己有。小明觉得这个告诫可以用更文雅的方式表达,如《赤壁赋》里的“ , ”。
练题型 文化(语言)现象总结型
1.中国古典诗词中“空”字的使用频率很高,或营造空灵幽静的氛围,如“ ”;或有徒劳之意,流露无奈感伤的情绪,如“ ”。
2.很多诗歌通过今昔对比,突出世事变迁,如“ , ”,对比之间,尽是感慨。
3.古诗文对“烟”字情有独钟,比如常用“烟”字表现杨柳的生机之盛与朦胧之美,如“ ”;或用“烟”字形容水雾弥漫,如“ ”。
4.古代诗歌中常在上下两句对举出现“前后”“上下”“远近”“天地”等词语,来表述时间或空间的变换,如“ , ”。
5.拟声词常以叠词的形式出现,古诗词中这样的例子有很多,如“ , ”。
6.在表现怀人主题的古代诗歌中,诗人经常采用“对写”手法,从对方着笔,含蓄地表达情感,可谓“此处思念,彼处着墨”,如“ , ”。
7.以景结情是诗人惯用的一种技巧,它可以使读者在景物描写中驰骋想象,体味诗的意境,如“ , ”。
8.酒食是诗歌中常见的描写对象,古人无论贫富,设宴待客皆有酒有菜,比如“ , ”。
9.山川风物、四时好景激发了文人墨客无限才情。古代许多诗词文赋都描绘了“水天相接”的美景,这些句子意境或开阔,或唯美,或空明,如“ , ”。
10.在古诗文中,作者常用拟人手法赋予“云”这一意象丰富的情感,如“ , ”。
11.“徘徊、犹豫不决”在古诗文中有不同的表达,可生动地塑造人物形象、衬托人物心情,如:“ , 。”
12.诗词中使用设问的方式,有助于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引发读者思考。请试举一例:“ 。”
13.古诗词中数词“九”常常表示虚指,如“ , ”。
14.列锦,亦称“名词铺排”,是指由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排列在一起,用以烘托气氛、创造意境、表达情感的一种修辞手法。古典诗歌作品中常见的运用这一修辞手法的诗句,如“ , ”。
15.“荷”,又称莲、芙蓉、芙蕖等,是我国古典诗文中的常见意象,意蕴丰富。如“ ”一句便是取其美好形象表达愉悦畅快之情,而“ ”一句则是取其高洁品质寄寓高尚的情操。
16.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无声之境”十分受高人雅士青睐,它是一种超脱耳根直诉灵魂的体验,比如有诗词云:“ , 。”
17.小明学习成语时发现,很多成语出自唐宋诗词,如“千呼万唤”出自白居易《琵琶行》“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这样的诗句还有“ , ”等。
18.唐代许多诗人在送别亲朋好友时,写下了很多安慰对方、乐观豁达的诗句,例如“ , ”。
练综合 模拟题组
1.(2025山东潍坊一模)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劳动之美是多元且动人的,既有“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的辛劳朴素,也有王维《山居秋暝》中“ , ”的纯美雅致。
(2)在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时,同学们惊叹于古建筑空中连廊的精美,纷纷赞叹杜牧《阿房宫赋》中的“ , ”描写得精妙绝伦。
(3)古代诗歌语言具有跳跃性,如“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又如“ , ”,都表现为空间上的转换。
2.(2025河北石家庄一模)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项脊轩志》细节动人,如十五之夜,月照桂树,影随风动,让人觉得“ ”;再如“ ”时,时日长久,能“以足音辨人”。
(2)刘克庄《贺新郎》(国脉微如缕)中“ , ”两句振聋发聩,呼吁为人才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3)古典诗词往往不出现颜色词却能表现出色彩,如“ , ”两句,通过独特意象让读者体会到画面中白色的存在。
3.(2025新八省高考综合改革适应性演练)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子路表示自己如果治理一个危难中的中等国家,三年之后,“ , ”。
(2)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 , ”两句,通过河中画船、天空飞鸟描绘出长江上的美丽景色。
(3)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使用相邻的两个数字来表示一个大概、差不多的数量,这种用法在古诗词中也很常见,如“ , ”。
4.(2025广东广州一模)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班会课上,老师用“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告诫同学们学习应持之以恒,这让大家立刻联想到《谏太宗十思疏》中的“ , ”。
(2)家庭聚会时,小明爸爸站起来祝酒:“我借杜甫《客至》中的‘ , ’,用一杯薄酒祝福大家。”小明接话道:“爸爸,这两句诗是诗人自谦的说法,用‘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更好吧。”
(3)蛇年新春献礼视频《以武止戈》展示人民军队维护和平、保家卫国的决心,中国古代诗歌中也有不少含有“戈”的诗句,如“ , ”。
5.(2025山东淄博、滨州一模)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班会课上,张老师使用《谏太宗十思疏》中的“ , ”,引导同学们认识到了坦诚相待的重要性。
(2)班级举行同主题诗句集锦活动,语文老师要求学生们搜集以水流喻指时间过得飞快,提醒人们珍惜时间的句子,并以《离骚》中的“ , ”为例进行示范。
(3)古代女性头饰常在唐宋诗词中出现,如“ , ”。
6.(2025河北唐山一模)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小刚参加“国乐盛典”音乐会,听到轻重交织、清脆悦耳的琵琶声,想起了《琵琶行》中的“ , ”。
(2)在历史课上,于老师让同学们归纳古代官员的选拔制度,小刚同学想到《陈情表》中的“ , ”就说明了汉代选拔官员的方式。
(3)小慧同学假期去爬长城,倚着垛口远眺,她想到了古人所作的带有“长城”的诗句:“ , 。”
7.(2025湖北七市州二诊)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离骚》中,写诗人崇尚美德并自我约束,虽早上满怀赤诚向君王进谏,傍晚就惨遭贬黜的名句是“ , ”。
(2)《登泰山记》中,姚鼐在游览泰山的过程中,用“ , ”表达出对错过了偏僻处的石刻景观的些许遗憾。
(3)在古诗文中,古人借多样的传统乐器表现出丰富的审美情趣,学习时有之,游乐时有之,独处时有之……请写出相关名句“ , ”。
8.(2025广东一模)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诗经·卫风·氓》中的“桑之未落,其叶沃若”,表面上描写桑叶,实则写人的爱情,由物及人是古代诗歌常用的手法,屈原《离骚》(节选)中的“ , ”也运用了该手法,表达对时光易逝的忧虑。
(2)盘庚迁都时遭到了臣民的反对,在课堂上讲解这一知识点时,于老师引用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中的“ , ”点明了反对盘庚迁都的群体。
(3)诗歌意象具有鲜明的暗示性和联想性,“落木”和“江”两个意象以其独特的内涵而倍受喜爱,小张在作文中引用包含这两个意象的诗句“ , ”,来渲染环境描写。
9.(2025江西九江十校联考)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在校园十大夏景标识语征集活动中,张芳直接引用周邦彦《苏幕遮》中“ , ”两句来作为校园荷塘的标识语,同学们都觉得很贴切。
(2)小刚在困难面前心情有些低落,同桌给他写了张纸条,引用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中的“ , ”两句,鼓励他重拾信心,相信未来。
(3)在唐诗宋词中,“梧桐(梧、桐)”这一意象常常蕴含着文人的孤独忧愁或离情别绪,如“ , ”等。
10.[2025八省八校(T8)第一次联考]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荀子《劝学》中“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表明师生之间可以教学相长,这与韩愈《师说》中“ , ”理想的师生关系一致。
(2)《明湖居听书》写小玉说书时,“满园子的人都屏气凝神,不敢少动”“忽听霍然一声,人弦俱寂”,与《琵琶行》中用明月侧面表现琵琶女高超技艺的句子“ , ”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3)黛玉葬花以“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悲泣春花,哀叹命运。在古诗词中,不乏含“花”字且借以抒发悲凉之意的佳句,比如“ , ”。
11.(2025江苏苏锡常镇四市一调)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借盘庚迁都的史实表达自己的变法决心,其中“ , ”体现了他的行事准则和决不后悔的改革之志。
(2)古代诗人望月怀远时,时有奇想,如李白“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 , ”两句立意和构思与其相似,可以说是同一机杼。
(3)以水的流动不居来表现人生多故、世事无常,是我国古代诗文中极为常见的现象,出现在很多作者笔下,如“ , ”就是很有代表性的一例。
12.(2025河南安阳、鹤壁、焦作、濮阳二模)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五代史伶官传序》中,“ , ”是晋王李克用临终前对庄宗的嘱咐,也是庄宗奋发图强、接连取胜的精神动力。
(2)《赤壁赋》中,作者与客人乘舟泛于江面。文中先描写了凌空驾风而行般的体验,接着又以“ , ”描述那种宛若腋下生翅、超凡为仙的感觉。
(3)古代诗人常在诗歌中描写水中映月的景象,如唐诗中就有“ , ”的诗句。
13.(2025广东深圳一模)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长城,在中国古代具有军事防御的重要功能,这从贾谊《过秦论》中的“ , ”就可以看出。
(2)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要协调发展,如柳永《望海潮》便以“ , ”和“羌管弄晴,菱歌泛夜”表现杭州市民物质的充裕与精神的充实。
(3)古代诗词常常以“梦”为马,将梦的主体带到另一空间或另一时间,如“夜来幽梦忽还乡”,又如“ , ”。
14.[2025八省八校(T8)第二次联考]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在《赤壁赋》的结尾,主客二人于人生感悟上高度契合。他们“ ”,空间被遗忘;“ ”,时间被忽略,共同抵达“物与我皆无尽也”的乐境。
(2)在古诗中诗人常借“衣”来寄托情思,如高适《燕歌行(并序)》中,“ ”展现了战士的忠诚与辛劳;陆游《临安春雨初霁》中,“ ”则体现了诗人对高洁品格的追求。
(3)月背采样凯旋、神舟遨游苍穹……近年来我国航天科技发展迅猛。回溯古代,科技不发达,诗人们常常借助广袤苍穹里的璀璨星辰来抒发内心的万千情思,如“ , ”。
专题五 名篇名句默写
五年高考
题组一 新高考一卷(Ⅰ卷)
一、(2025全国一)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在毕业典礼上,柳教授谦逊地引用韩愈《师说》中的“ , ”两句,勉励学生们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2)张老师给守卫边疆的丈夫发信息,引用秦观《鹊桥仙》中“ , ”两句,表示虽不能朝夕相守,但仍情长意久。
(3)与左图内容相契合的古诗文名句,可以是:“ , 。”
答案 (1)(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
(2)两情若是久长时 又岂在朝朝暮暮
(3)(示例1)水面清圆 一一风荷举
(示例2)江南可采莲 莲叶何田田
(示例3)惟有绿荷红菡萏 卷舒开合任天真
(示例4)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每答对一空给1分,有错别字该空不给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符合要求,即可给分)
二、(2024新课标Ⅰ)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作文课上,房老师使用《屈原列传》中“ , ”两句话,引导学生描写寻常事物以表示宏大意旨,列举浅近事例来传达深远意蕴。
(2)乡村民宿“爱陶居”开业了,房屋周围按照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 , ”的句意栽种了多种树木,受到游客喜爱。
(3)唐代诗人写时事,常常托之于汉代,如“ , ”,就是借汉喻唐,以古方今。
答案 (1)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举类迩而见义远
(2)榆柳荫后檐 桃李罗堂前
(3)(示例1)汉家烟尘在东北 汉将辞家破残贼
(示例2)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 千村万落生荆杞
(示例3)金山西见烟尘飞 汉家大将西出师
(示例4)汉皇重色思倾国 御宇多年求不得
三、(2023新课标Ⅰ)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自己编写《史记》“ ”,便遭遇了李陵之祸,因痛惜这部书不能完成,所以“ ”。
(2)《旧唐书·音乐志》记载竖箜篌“体曲而长,二十有二弦”,而李贺《李凭箜篌引》中“ , ”两句,说明竖箜篌的弦数还有另一种可能。
(3)小刚临摹了一幅诸葛亮的画像,想在上面题两句诗,却一直没想好。汪老师认为不妨直接用古人成句,比如“ , ”就很好。
答案 (1)草创未就 就极刑而无愠色
(2)十二门前融冷光 二十三丝动紫皇
(3)(示例1)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示例2)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示例3)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
(示例4)功盖三分国 名成(高)八阵图
四、(2022新高考Ⅰ,60篇)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鲍照的《拟行路难》当中以“ , ”起兴,从日常平凡的生活现象引发自身的感慨。
(2)曹操的《短歌行》中的“ , ”,表达了自己希望接纳更多的人才,模仿了《管子》的“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
(3)李白常常称谢灵运为谢公,比如在“ , ”诗句中。
答案 (1)泻水置平地 各自东西南北流
(2)山不厌高 海不厌深
(3)(示例1)脚著谢公屐 身登青云梯
(示例2)谢公宿处今尚在 渌水荡漾清猿啼
五、(2022新高考Ⅰ,64篇)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荀子·劝学》中“ , ”两句,以劣马的执着为喻,强调为学必须持之以恒。
(2)乐器在古代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诗经·周南·关雎》中写到乐器的句子是“ ”和“ ”。
(3)自然界鸟类的啼鸣有时会引发人们的悲思愁绪,这在唐宋诗词中屡见不鲜,如“ , ”。
答案 (1)驽马十驾 功在不舍
(2)琴瑟友之 钟鼓乐之
(3)(示例1)又闻子规啼夜月 愁空山
(示例2)其间旦暮闻何物 杜鹃啼血猿哀鸣
(示例3)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示例4)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示例5)江晚正愁余 山深闻鹧鸪
六、(2021新高考Ⅰ节选,58篇)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4分)
(1)贾谊在《过秦论》中交代陈涉的身份,说他不过是个“ , ”,且是被迁戍边的兵卒。
(2)《楚辞·招隐士》中有“王孙游兮不归,青草生兮萋萋”的经典句子。从此之后,将“王孙”与青草一起吟咏,成了古典诗词中表现隐逸、离别等情感的一个传统,如“ , ”。
答案 (1)瓮牖绳枢之子 氓隶之人
(2)(示例1)随意春芳歇 王孙自可留
(示例2)春草明年绿 王孙归不归
(示例3)又送王孙去 萋萋满别情
七、(2021新高考Ⅰ,60篇)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离骚》的创作原因,除了痛心君王听信谗言,不能明辨是非外,还有“ , ”。
(2)针对司马光认为新法“生事”的指责,王安石在《答司马谏议书》中指出,推行变法是为了“ , ”,不是为了生事扰民。
(3)杜康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酿酒始祖”,后世多以“杜康”借指美酒,“杜康”一词也经常在古诗词中出现,如“ ”。
答案 (1)邪曲之害公也 方正之不容也
(2)举先王之政 以兴利除弊
(3)(示例)何以解忧 唯有杜康
八、(2021新高考Ⅰ,64篇)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庄子·逍遥游》中说,到郊野去的人,只带一日之粮当天回来,肚子还饱饱的;到百里之外去的人,则需要“ ”;而去往千里之外的人,就必须“ ”。
(2)在《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见到了徐公,先是仔细观察,感觉自己没有徐公美,然后“ , ”,最终认定自己确实不如徐公美。
(3)项羽破秦入关,三分关中之地,以秦降将章邯为雍王、司马欣为塞王、董翳为翟王,合称“三秦”。从此“三秦”作为一个地理名词,频繁在古诗词中出现,如“ , ”。
答案 (1)宿舂粮 三月聚粮
(2)窥镜而自视 又弗如远甚
(3)(示例1)城阙辅三秦 风烟望五津
(示例2)心折此时无一寸 路迷何处见(是)三秦
(示例3)镜写三秦色 窗摇八水光
(示例4)三秦流血已成川 塞上黄云战马闲
九、(2020新高考Ⅰ)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论语·先进》中写到孔子的四个弟子侍坐时各言其志,子路的志向是,用三年时间治理一个饱经忧患的千乘之国,“ , ”。
(2)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中“ , ”两句,形象地写出了主人公无法排遣的离情。
(3)辛弃疾《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中写道,江中不仅能看到江水,还能看到“ ”;而北望故都,又“ ”,视线常被遮断。
答案 (1)可使有勇 且知方也
(2)才下眉头 却上心头
(3)中间多少行人泪 可怜无数山
题组二 新高考二卷(Ⅱ卷)
一、(2025全国二)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周末的音乐会圆满成功,媒体报道时引用苏轼《赤壁赋》中的“ , ”两句,形容洞箫的尾音婉转悠长,连绵不断。
(2)老年大学的教室里悬挂着一副对联,写的是陆游《临安春雨初霁》中的“ , ”,对应着开设的书法和茶艺两门课。
(3)与右图内容相契合的古诗文名句,可以是:“ , 。”
答案 (1)余音袅袅 不绝如缕
(2)矮纸斜行闲作草 晴窗细乳戏分茶
(3)(示例1)客路青山外 行舟绿水前
(示例2)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示例3)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示例4)今朝试卷孤篷看 依旧青山绿树多
二、(2024新课标Ⅱ)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同学们到郊外春游,阳光下树木葱郁,水流淙淙,小慧不禁想起了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文句:“ , 。”
(2)快过年了,于老师牵挂在成都旅行的女儿,给她发短信息时用了李白《蜀道难》中的诗句“ , ”,希望她不要贪玩,早点儿回家。
(3)古代诗人在写离情时,经常在诗的上下两句中分别表达离别双方的情思,如唐诗“ , ”就是如此。
答案 (1)木欣欣以向荣 泉涓涓而始流
(2)锦城虽云乐 不如早还家
(3)(示例1)少妇城南欲断肠 征人蓟北空回首
(示例2)当君怀归日 是妾断肠时
(示例3)白狼河北音书断 丹凤城南秋夜长
(示例4)渭北春天树 江东日暮云
三、(2023新课标Ⅱ)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中记载,李存勖将李克用留给他的三支箭收藏在祖庙中,其后用兵作战,“ , ”,装在锦囊中背在身上,奔赴战场。
(2)陆游《临安春雨初霁》中“ , ”两句,看似闲适恬静,实则透露出诗人由于内心的惆怅而彻夜难眠。
(3)小刚在他创作的历史小说《正气歌》中写道:文天祥月下独步于江边,眼前壮阔的景象使他不禁吟诵起前人的写景名句“ , ”。
答案 (1)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请其矢
(2)小楼一夜听春雨 深巷明朝卖杏花
(3)(示例1)落木千山天远大 澄江一道月分明
(示例2)滟滟随波千万里 何处春江无月明
(示例3)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示例4)星垂(随)平野阔 月涌大江流
四、(2022新高考Ⅱ,60篇)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 , ”两句使用叠字,增添了乡村远景的平静安详之感。
(2)杜甫《蜀相》中“ ”两句自问自答,点明了诸葛武侯祠所在的位置。
(3)古代京城百业兴旺,精英荟萃,又被称为“京华”,这一美称,在唐宋诗词里经常出现,如“ , ”。
答案 (1)暧暧远人村 依依墟里烟
(2)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3)(示例1)世味年来薄似纱 谁令骑马客京华
(示例2)冠盖满京华 斯人独憔悴
(示例3)游观须知此地佳 纷纷人物敌京华
(示例4)江亭夜语 喜见京华新样舞
五、(2022新高考Ⅱ,64篇)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曹操《短歌行》中“ , ”两句,后世一直传诵不已,苏轼《赤壁赋》中就曾引用过。
(2)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 , ”两句,交代了诗人贬谪之地的偏僻与被贬时间之久。
(3)花与鸟既是传统绘画作品中的重要题材,又常常在古代诗歌中对举出现,如“ , ”。
答案 (1)月明星稀 乌鹊南飞
(2)巴山楚水凄凉地 二十三年弃置身
(3)(示例1)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示例2)青鸟不传云外信 丁香空结雨中愁
(示例3)风暖鸟声碎 日高花影重
(示例4)花藏密叶多时在 莺占高枝尽日啼
六、(2021新高考Ⅱ,58篇)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 , ”两句,采用对仗句式,连用两个比喻,表达诗人对官场的厌倦以及对田园的向往。
(2)欧阳修在《伶官传序》中感慨:当李存勖强盛的时候,“ , ”;而等到他衰败的时候,几十个伶人围困他,他就身死国灭,被天下人讥笑。
(3)古代的诗人受到《楚辞·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的启发,创造出“落木”一词,以指代落叶。该词在古典诗词中经常出现,如“ , ”。
答案 (1)羁鸟恋旧林 池鱼思故渊
(2)举天下之豪杰 莫能与之争
(3)(示例1)落木千山天远大 澄江一道月分明
(示例2)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七、(2021新高考Ⅱ,64篇)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李白《蜀道难》中“ , ”两句,化用西晋张载《剑阁铭》中“形胜之地,匪亲勿居”的句子,写剑阁的险要,告诫人们警惕战乱。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分析秦王朝灭亡的原因之后,又用两句话对后世统治者提出了警示,这两句话是“ , ”。
(3)“日边”一词的字面意思就是太阳旁边,在古代诗文中常用来比喻京师附近或帝王左右。如诗句“ , ”中“日边”的含义就是如此。
答案 (1)所守或匪亲 化为狼与豺
(2)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3)(示例1)闲来垂钓碧溪上 忽复乘舟梦日边
(示例2)唯有残生梦 犹能到日边
(示例3)天上碧桃和露种 日边红杏倚云栽
(示例4)之子棹从天外去 故人书自日边来
八、(2020新高考Ⅱ)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后世多将军队中的同事称为“袍泽”,这个词源自《诗经·秦风·无衣》中“ ”和“ ”两句。
(2)杜甫《登岳阳楼》中“ , ”两句,描画出了洞庭湖水势浩瀚、无边无际的景象。
(3)苏洵在《六国论》中分析道,秦国战争以外所得土地远远多于战争所得,因此“ , ”,本来就不在于战争。
答案 (1)与子同袍 与子同泽
(2)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
(3)秦之所大欲 诸侯之所大患
题组三 全国甲、乙等卷
一、(2024全国甲)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王湾《次北固山下》的名句“ , ”,描写时序交替中的景物, 暗示着时光流逝,蕴含着自然理趣。
(2)小慧为朋友家的农家乐餐厅写宣传横幅,直接使用了陆游《游山西村》里的“ , ”两句诗,朋友看了觉得很贴切。
(3)行至群山深处,见到一挂瀑布飞泻而下,水石激荡,轰鸣作响。于老师回头对学生们说:“这不就是古诗中写的‘ , ’嘛!”
答案 (1)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
(2)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
(3)(示例1)飞湍瀑流争喧豗 砯崖转石万壑雷
(示例2)风磴吹阴雪 云门吼瀑泉
(示例3)虚空落泉千仞直 雷奔入江不暂息
(示例4)峰回失喜大飞瀑 声震万壑惊春雷
二、(2023全国甲)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邹忌讽齐王纳谏》中记载,齐王接受邹忌的意见,广开言路。一开始有很多人进谏,以至“ ”;过了几个月后,则“ ”。
(2)鲍照曾以“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表达内心愤懑,李白《行路难》中的两句诗“ , ”,描写相近动作,抒写近似心情。
(3)花和雪都是古诗词中常见的物象,古代诗人常常以雪喻花,或以花喻雪,比如“ , ”。
答案 (1)门庭若市 时时而间进
(2)停杯投箸不能食 拔剑四顾心茫然
(3)(示例1)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
(示例2)白雪却嫌春色晚 故穿庭树作飞花
(示例3)惆怅东栏一(二)株雪 人生看得几清明
(示例4)正怜香雪披(飞)千片 忽讶残霞覆一丛
三、(2023全国乙)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白居易《琵琶行》中“ , ”两句,写琵琶女结束演奏后的动作及神态,同时也引出下文对其身世的叙述。
(2)宋代张孝祥以“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描写舟泛水上,境界非凡,与苏轼《赤壁赋》中“ , ”两句所写的景致非常相似。
(3)小刚因病不能参加比赛,汪教练给他发了一条信息,写道:“人生中的机遇绝非只有一次,古诗云:‘ , 。’我对你永远充满信心!”
答案 (1)沉吟放拨插弦中 整顿衣裳起敛容
(2)纵一苇之所如 凌万顷之茫然
(3)(示例1)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示例2)大鹏一日同风起 扶摇直上九万里
(示例3)一朝沟陇出 看取拂云飞
(示例4)玉经磨琢多成器 剑拔沉埋更倚天
四、(2022全国甲)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诗经·卫风·氓》中男女主人公有过愉悦的往昔,“ , ”,就是对他们小时候欢乐相处的描写。
(2)杜甫《登高》中“ , ”两句都使用了叠字,从听觉、视觉上突出了对景伤怀的感受。
(3)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 , ”两句,表现了当年刘裕率军北伐时的强大气势。
答案 (1)总角之宴 言笑晏晏
(2)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3)金戈铁马 气吞万里如虎
五、(2022全国乙)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白居易《琵琶行》中“ , ”两句,写琵琶女以娴熟的技艺演奏了当时有名的两首乐曲。
(2)李商隐《锦瑟》“ , ”两句中的数目字,引发了后世读者的多种解读。
(3)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中“ , ”两句,以花落归根为喻,抒发了诗人虽然辞官,但仍关心国家前途命运的情怀。
答案 (1)轻拢慢捻抹复挑 初为《霓裳》后《六幺》
(2)锦瑟无端五十弦 一弦一柱思华年
(3)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六、(2021全国乙)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乐曲演奏过程中的停顿也有情感表达的作用。白居易《琵琶行》中对此进行说明的诗句是:“ , 。”
(2)即便“故国不堪回首”,李煜在《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中还是不由自主地想到自己当年在金陵的宫殿,慨叹已物是人非:“ , 。”
(3)范仲淹《岳阳楼记》中描写了春日的洞庭湖景色,其中写到花草的句子是:“ , 。”
答案 (1)别有幽愁暗恨生 此时无声胜有声
(2)雕栏玉砌应犹在 只是朱颜改
(3)岸芷汀兰 郁郁青青
七、(2020全国Ⅰ)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离骚》中“ , ”两句对古代服饰的“上衣下裳制”有所反映。
(2)元代戏剧家马致远的杂剧《青衫泪》根据白居易的诗《琵琶行》改编而成,剧名来自诗中的“ ”两句。
(3)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苏轼自言想要重返天上,但又有所顾虑,原因在于“ , ”。
答案 (1)制芰荷以为衣兮 集芙蓉以为裳
(2)座中泣下谁最多 江州司马青衫湿
(3)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八、(2020全国Ⅱ)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荀子·劝学》中举例说,笔直的木材如果“ ”,就会弯曲到符合圆规的标准;即使再经曝晒也不会挺直,因为“ ”。
(2)欧阳修《醉翁亭记》中称出游时的食物都可来自山间,肥美的鱼从溪水中捕捞出,所谓“ , ”;而用泉水酿制的美酒,口味甘洌。
(3)苏轼在《赤壁赋》中发议论说,江水不停地流去,“ ”;月亮时圆时缺,“ ”。
答案 (1)以为轮 使之然也
(2)临溪而渔 溪深而鱼肥
(3)而未尝往也 而卒莫消长也
九、(2020全国Ⅲ)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在《论语·述而》中孔子指出,即使吃粗劣的食物,枕着胳膊睡觉,也可以乐在其中;而“ , ”。
(2)白居易《观刈麦》中“ , ”两句,写劳动者珍惜夏日时光,不顾劳累,也忘记了炎热。
(3)《阿房宫赋》中以一连串的排比夸张表现阿房宫的奢华, 如写架起房梁的椽子“ ”,嘈杂的音乐声“ ”。
答案 (1)不义而富且贵 于我如浮云
(2)力尽不知热 但惜夏日长
(3)多于机上之工女 多于市人之言语
三年模拟
练题型 单篇理解赏析型
1.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 , ”两句,以“离人”试图摆脱月光却无法如愿的情景,来写亲人的相思之苦。
答案 玉户帘中卷不去 捣衣砧上拂还来
2.古语曰:“赏罚若明,四方可行。”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也有言“ , ”,以此劝谏太宗理性赏罚、公平执政。
答案 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3.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中,运用比喻的修辞和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杭州美景的两句是“ , ”。
答案 云树绕堤沙 怒涛卷霜雪
4.王安石在《答司马谏议书》中针对司马光来信中提及的“侵官”进行反驳,他认为自己接受君主命令,“ , ”,并非侵夺官权。
答案 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以授之于有司
5.温庭筠《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中的“ , ”两句,通过描写主人公起床后的动作细节,表现其慵懒倦怠之情状。
答案 懒起画蛾眉 弄妆梳洗迟
6.唐朝自由开放、平等待人的风气使大多数仁人志士将驰骋疆场、杀敌报国作为人生追求,统治者对此也予以鼓励,使其恩赏加身。高适《燕歌行》“ , ”两句便描绘了这种社会情形。
答案 男儿本自重横行 天子非常赐颜色
7.苏轼的《赤壁赋》写从变化的角度看,天地间万事万物时刻都在变动,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停止的句子是“ , ”。
答案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8.元宵佳节,西安大唐不夜城中女孩们身着华丽汉服,笑语盈盈,观赏华丽灯会,辛弃疾在《青玉案·元夕》中用“ , ”描绘了同样的场景。
答案 蛾儿雪柳黄金缕 笑语盈盈暗香去
9.老子认为,凡事初始,便于控制,利于解决,因此他在《老子》第六十四章说,治世者要善于把握先兆,“ , ”。
答案 为之于未有 治之于未乱
10.《赤壁赋》中“客”对曹操的评论和感慨是“ , ”。
答案 固一世之雄也 而今安在哉
11.《离骚》(节选)一诗中,屈原非常自豪地自叙其高贵的出身——“ , ”,表明了他对中华文明发自内心的认同。
答案 帝高阳之苗裔兮 朕皇考曰伯庸
12.《阿房宫赋》中通过秦朝统治者搜刮天下百姓财富和挥霍财富两种截然不同的情形,来批判秦朝统治者穷奢极欲的句子是“ , ”。
答案 奈何取之尽锱铢 用之如泥沙
13.李贺《李凭箜篌引》中,表明时间是深秋九月的一句是“ ”,交代演奏者姓名和地点的一句是“ ”。
答案 吴丝蜀桐张高秋 李凭中国弹箜篌
14.在《归去来兮辞》中,陶渊明借“云”和“鸟”表现自己顺应自然天性,过自由自在的田园生活的句子是“ , ”。
答案 云无心以出岫 鸟倦飞而知还
15.《念奴娇·过洞庭》中“ , ”两句,描绘诗人外在形象,表现了诗人平静豁达、超凡脱俗的气度。
答案 短发萧骚襟袖冷 稳泛沧浪空阔
16.秦惠王为了早日实现“西并巴、蜀”的目的,派遣了大量军士开凿蜀道,而李白在《蜀道难》中用“ , ”两句给这一开辟过程增添了神话色彩。
答案 地崩山摧壮士死 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练题型 双篇关联比较型
1.姜夔的《扬州慢》中“ , ”两句,与陆游的“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有花虽开却无人欣赏之意。
答案 念桥边红药 年年知为谁生
2.诗人常通过回溯往昔、追忆逝去的青春岁月表达情感。如陆游《书愤》中“ ”抒发豪情壮志,刘克庄《贺新郎》(国脉微如缕)中“ ”表达报国从军的夙愿。
答案 中原北望气如山 少时棋柝曾联句
3.看问题的角度不同,结论相异。对荆轲刺秦这一历史事件,司马迁肯定了荆轲的英勇无畏,而苏洵在《六国论》中用“ , ”表达了不同见解。
答案 至丹以荆卿为计 始速祸焉
4.李斯在《谏逐客书》中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强调广纳人才的必要性,苏洵的《六国论》中也有涉及利用人才来维护国家稳定、对抗秦国的句子,它是: , 。
答案 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5.王安石在《桂枝香·金陵怀古》中化用窦巩《南游感兴》“伤心欲问前朝事,惟见江流去不回。日暮东风春草绿,鹧鸪飞上越王台”的句子是: , 。
答案 六朝旧事随流水 但寒烟衰草凝绿
6.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指出,有的同志存在“想当然”发号施令的主观主义作风,苏轼在《石钟山记》中也用“ , ”表达了同样的观点。
答案 事不目见耳闻 而臆断其有无
7.苏洵在《六国论》中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向秦国割地求和,贾谊《过秦论》中也论及这一史实,即“ , ”。
答案 于是从散约败 争割地而赂秦
8.王昌龄《出塞》中的“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与高适《燕歌行》中的“ , ”两句,都表明了对李广的追忆与敬仰。
答案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 至今犹忆李将军
9.心灵的自在,精神的自由,是许多文人墨客追求的人生境界。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里说“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黄庭坚在《登快阁》里说“ , ”,二人的表达有异曲同工之妙,都表达了对被纷乱现实束缚的厌恶,而追求心灵与精神的独立自由。
答案 万里归船弄长笛 此心吾与白鸥盟
10.《阿房宫赋》中用“六王毕,四海一”来形容秦始皇灭掉诸侯国统一天下的过程,《过秦论》中“ , ”与此表达的意思相同。
答案 吞二周而亡诸侯 履至尊而制六合
11.君子敬“小”而慎微,如司马迁《屈原列传》“ ”,表明“小”可以表达深远的意义;又如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 ”,指出“小”也会酿成大的祸患。
答案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12.毛泽东《清平乐·六盘山》末二句:“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他创作时很可能借鉴了宋朝刘克庄《贺新郎》中的句子:“ , ”
答案 问长缨何时入手 缚将戎主
13.司马迁《报任安书》中,“ , ”与《离骚》“虽九死其犹未悔”同样表达不惧死亡的精神。
答案 虽万被戮 岂有悔哉
14.好战必亡,而忘战也必危。南宋诗人林升《题临安邸》中写道:“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 , ”也有类似的担忧。
答案 佛狸祠下 一片神鸦社鼓
15.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 , ”,与《战国策·楚策》中“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所阐述的道理相通。
答案 悟已往之不谏 知来者之可追
16.对于爱人的分离,“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两句流露出无尽的忧伤,秦观《鹊桥仙》“ , ”两句则表现出达观的心态。
答案 两情若是久长时 又岂在朝朝暮暮
练题型 情境迁移应用型
1.小刚假期登泰山,观赏了日出时天边云彩奇异变化的壮美景象。他拍摄了照片,发朋友圈时选用了姚鼐《登泰山记》中的“ , ”作为文案。
答案 极天云一线异色 须臾成五采
2.刘明同学在写作文时,想引用两句诗来赞美革命者信仰坚定、视死如归,于是引用了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老师看了,认为不如引用“ , ”。
答案 (示例1)亦余心之所善兮 虽九死其犹未悔
(示例2)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示例3)捐躯赴国难 视死忽如归
3.一位文学爱好者去洞庭湖游玩,面对眼前秀美的湖光山色,想到唐诗宋词中许多描绘它的妙辞,其中“ , ”两句写得最具神韵,不禁放声吟诵起来。
答案 (示例1)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
(示例2)遥望洞庭山水色 白银盘里一青螺
(示例3)气蒸云梦泽 波撼岳阳城
(示例4)楼观岳阳尽 川迥洞庭开
4.李华与友人在网络上结识,用“ ,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表达了无法见面却充满期待的心情。
答案 无由会晤 不胜区区向往之至
5.读书小组要开展“报国之志”诗歌专题探究活动,小刚负责“戍边守疆,保家卫国”板块的诗句整理,我们学过的相关诗歌很多,比如“ , ”就很好。
答案 (示例1)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示例2)汉家烟尘在东北 汉将辞家破残贼
(示例3)报君黄金台上意 提携玉龙为君死
(示例4)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示例5)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6.“三国迷”小达写了一篇关于三国英雄人物的论文参加学校举办的“历史文化节”,其中引用了赞叹三国英杰的古人诗词,如“ , ”。
答案 (示例1)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
(示例2)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示例3)英雄无觅 孙仲谋处
7.张老师上课时想让同学们主动发言,但同学们碍于张老师年长,羞于交流。此时张老师可以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的“ , ”进行引导。
答案 以吾一日长乎尔 毋吾以也
8.小王参加“世界电信日”主题纪念活动时,感慨道:“昔日《春江花月夜》有云‘ , ’,古人即使以飞禽游鱼为信使,也往往难以传达思念;而今信息传输瞬间千里,距离不再是情感的障碍了。”
答案 鸿雁长飞光不度 鱼龙潜跃水成文
9.学校举行“德义”主题团日活动,李老师举《谏太宗十思疏》中的“ , ”,告诫同学们“德义”不仅关乎个人成长,还关乎国家安危。
答案 思国之安者 必积其德义
10.小华和外国友人假期来杭州参加研学活动,为了让友人知道杭州的历史底蕴与繁华,他引用了柳永《望海潮》中的“ , ”两句。
答案 三吴都会 钱塘自古繁华
11.学校新修了一座小巧玲珑的建筑供学生小憩,想请王老师命名,王老师脱口吟出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中的“ , ”,然后说就叫“易安阁”吧。
答案 倚南窗以寄傲 审容膝之易安
12.元宵之夜,小慧看到街上车流涌动的景象,不由得联想起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中“ ”一句;看到烟花绽放于夜空,又不禁吟诵出本词中的“ ”。
答案 宝马雕车香满路 东风夜放花千树
13.强华要写一篇短文,向同学们介绍中国国家博物馆“镜里千秋——中国古代铜镜文化”线上展览活动,他引用诗句“ , ”,来再现古人使用铜镜的生活场景。
答案 (示例1)照花前后镜 花面交相映
(示例2)当窗理云鬓 对镜帖花黄
(示例3)可怜楼上月裴回 应照离人妆镜台
(示例4)晓镜但愁云鬓改 夜吟应觉月光寒
14.语文老师讲到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关系时,引用了《论语·雍也》中的“ , ”,说明如果偏重一方,就会削弱作品的艺术效果。
答案 质胜文则野 文胜质则史
15.学校组织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当解说员说到“没有忧患意识的国家,随时都有灭亡的危险”时,小刚深有感触,即刻想到《五代史伶官传序》中的“ , ”。
答案 忧劳可以兴国 逸豫可以亡身
16.小明父母告诫他:不是自己的东西绝不能占为己有。小明觉得这个告诫可以用更文雅的方式表达,如《赤壁赋》里的“ , ”。
答案 苟非吾之所有 虽一毫而莫取
练题型 文化(语言)现象总结型
1.中国古典诗词中“空”字的使用频率很高,或营造空灵幽静的氛围,如“ ”;或有徒劳之意,流露无奈感伤的情绪,如“ ”。
答案 空山新雨后/夜静春山空/空山不见人/空山凝云颓不流 塞上长城空自许/隔叶黄鹂空好音/莫使金樽空对月/怀旧空吟闻笛赋
2.很多诗歌通过今昔对比,突出世事变迁,如“ , ”,对比之间,尽是感慨。
答案 (示例1)雕栏玉砌应犹在 只是朱颜改
(示例2)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
(示例3)人面不知何处去 桃花依旧笑春风
(示例4)六朝旧事随流水 但寒烟衰草凝绿
(示例5)过春风十里 尽荠麦青青
3.古诗文对“烟”字情有独钟,比如常用“烟”字表现杨柳的生机之盛与朦胧之美,如“ ”;或用“烟”字形容水雾弥漫,如“ ”。
答案 烟柳画桥/绝胜烟柳满皇都/绿杨烟外晓寒轻 烟涛微茫信难求/但寒烟衰草凝绿/烟波江上使人愁/多少楼台烟雨中
4.古代诗歌中常在上下两句对举出现“前后”“上下”“远近”“天地”等词语,来表述时间或空间的变换,如“ , ”。
答案 (示例1)远看山有色 近听水无声
(示例2)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示例3)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5.拟声词常以叠词的形式出现,古诗词中这样的例子有很多,如“ , ”。
答案 (示例1)大弦嘈嘈如急雨 小弦切切如私语
(示例2)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示例3)呦呦鹿鸣 食野之苹
6.在表现怀人主题的古代诗歌中,诗人经常采用“对写”手法,从对方着笔,含蓄地表达情感,可谓“此处思念,彼处着墨”,如“ , ”。
答案 (示例1)还顾望旧乡 长路漫浩浩
(示例2)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示例3)今夜鄜州月 闺中只独看
7.以景结情是诗人惯用的一种技巧,它可以使读者在景物描写中驰骋想象,体味诗的意境,如“ , ”。
答案 (示例1)不知乘月几人归 落月摇情满江树
(示例2)撩乱边愁听不尽 高高秋月照长城
(示例3)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8.酒食是诗歌中常见的描写对象,古人无论贫富,设宴待客皆有酒有菜,比如“ , ”。
答案 (示例1)烹羊宰牛且为乐 会须一饮三百杯
(示例2)钟鼓馔玉不足贵 但愿长醉不愿醒
(示例3)盘飧市远无兼味 樽酒家贫只旧醅
(示例4)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
9.山川风物、四时好景激发了文人墨客无限才情。古代许多诗词文赋都描绘了“水天相接”的美景,这些句子意境或开阔,或唯美,或空明,如“ , ”。
答案 (示例1)江天一色无纤尘 皎皎空中孤月轮
(示例2)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
(示例3)白露横江 水光接天
(示例4)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示例5)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
10.在古诗文中,作者常用拟人手法赋予“云”这一意象丰富的情感,如“ , ”。
答案 (示例1)云无心以出岫 鸟倦飞而知还
(示例2)吴丝蜀桐张高秋 空山凝云颓不流
(示例3)纤云弄巧 飞星传恨
(示例4)云想衣裳花想容 春风拂槛露华浓
(示例5)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11.“徘徊、犹豫不决”在古诗文中有不同的表达,可生动地塑造人物形象、衬托人物心情,如:“ , 。”
答案 (示例1)景翳翳以将入 抚孤松而盘桓
(示例2)岂敢盘桓 有所希冀
(示例3)爱而不见 搔首踟蹰
12.诗词中使用设问的方式,有助于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引发读者思考。请试举一例:“ 。”
答案 (示例1)其间旦暮闻何物 杜鹃啼血猿哀鸣
(示例2)座中泣下谁最多 江州司马青衫湿
(示例3)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13.古诗词中数词“九”常常表示虚指,如“ , ”。
答案 (示例1)青泥何盘盘 百步九折萦岩峦
(示例2)亦余心之所善兮 虽九死其犹未悔
(示例3)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若默写诗句中的“九”是具指,则不对,如“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真珠月似弓”等)
14.列锦,亦称“名词铺排”,是指由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排列在一起,用以烘托气氛、创造意境、表达情感的一种修辞手法。古典诗歌作品中常见的运用这一修辞手法的诗句,如“ , ”。
答案 (示例1)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示例2)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
(示例3)鸡声茅店月 人迹板桥霜
(示例4)烟柳画桥 风帘翠幕
(示例5)细草微风岸 危樯独夜舟
(示例6)绿蚁新醅酒 红泥小火炉
15.“荷”,又称莲、芙蓉、芙蕖等,是我国古典诗文中的常见意象,意蕴丰富。如“ ”一句便是取其美好形象表达愉悦畅快之情,而“ ”一句则是取其高洁品质寄寓高尚的情操。
答案 映日荷花别样红/小荷才露尖尖角/一一风荷举/莲动下渔舟/莲花过人头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清水出芙蓉/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16.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无声之境”十分受高人雅士青睐,它是一种超脱耳根直诉灵魂的体验,比如有诗词云:“ , 。”
答案 (示例1)别有幽愁暗恨生 此时无声胜有声
(示例2)相顾无言 惟有泪千行
(示例3)波心荡 冷月无声
(示例4)细雨湿衣看不见 闲花落地听无声
17.小明学习成语时发现,很多成语出自唐宋诗词,如“千呼万唤”出自白居易《琵琶行》“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这样的诗句还有“ , ”等。
答案 (示例1)女娲炼石补天处 石破天惊逗秋雨
(示例2)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示例3)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18.唐代许多诗人在送别亲朋好友时,写下了很多安慰对方、乐观豁达的诗句,例如“ , ”。
答案 (示例1)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示例2)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示例3)青山一道同云雨 明月何曾是两乡
(示例4)离魂莫惆怅 看取宝刀雄
练综合 模拟题组
1.(2025山东潍坊一模)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劳动之美是多元且动人的,既有“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的辛劳朴素,也有王维《山居秋暝》中“ , ”的纯美雅致。
(2)在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时,同学们惊叹于古建筑空中连廊的精美,纷纷赞叹杜牧《阿房宫赋》中的“ , ”描写得精妙绝伦。
(3)古代诗歌语言具有跳跃性,如“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又如“ , ”,都表现为空间上的转换。
答案 (1)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
(2)复道行空 不霁何虹
(3)(示例1)少妇城南欲断肠 征人蓟北空回首
(示例2)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
(示例3)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2.(2025河北石家庄一模)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项脊轩志》细节动人,如十五之夜,月照桂树,影随风动,让人觉得“ ”;再如“ ”时,时日长久,能“以足音辨人”。
(2)刘克庄《贺新郎》(国脉微如缕)中“ , ”两句振聋发聩,呼吁为人才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3)古典诗词往往不出现颜色词却能表现出色彩,如“ , ”两句,通过独特意象让读者体会到画面中白色的存在。
答案 (1)珊珊可爱 (余)扃牖而居
(2)未必人间无好汉 谁与宽些尺度
(3)(示例1)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示例2)鸡声茅店月 人迹板桥霜
(示例3)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示例4)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
(示例5)素月分辉 明河共影
3.(2025新八省高考综合改革适应性演练)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子路表示自己如果治理一个危难中的中等国家,三年之后,“ , ”。
(2)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 , ”两句,通过河中画船、天空飞鸟描绘出长江上的美丽景色。
(3)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使用相邻的两个数字来表示一个大概、差不多的数量,这种用法在古诗词中也很常见,如“ , ”。
答案 (1)可使有勇 且知方也
(2)彩舟云淡 星河鹭起
(3)(示例1)方宅十余亩 草屋八九间
(示例2)秋水才深四五尺 野航恰受两三人
(示例3)绿阴不减来时路 添得黄鹂四五声
(示例4)七八个星天外 两三点雨山前
4.(2025广东广州一模)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班会课上,老师用“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告诫同学们学习应持之以恒,这让大家立刻联想到《谏太宗十思疏》中的“ , ”。
(2)家庭聚会时,小明爸爸站起来祝酒:“我借杜甫《客至》中的‘ , ’,用一杯薄酒祝福大家。”小明接话道:“爸爸,这两句诗是诗人自谦的说法,用‘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更好吧。”
(3)蛇年新春献礼视频《以武止戈》展示人民军队维护和平、保家卫国的决心,中国古代诗歌中也有不少含有“戈”的诗句,如“ , ”。
答案 (1)有善始者实繁 能克终者盖寡
(2)盘飧市远无兼味 樽酒家贫只旧醅
(3)(示例1)王于兴师 修我戈矛
(示例2)金戈铁马 气吞万里如虎
(示例3)辛苦遭逢起一经 干戈寥落四周星
5.(2025山东淄博、滨州一模)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班会课上,张老师使用《谏太宗十思疏》中的“ , ”,引导同学们认识到了坦诚相待的重要性。
(2)班级举行同主题诗句集锦活动,语文老师要求学生们搜集以水流喻指时间过得飞快,提醒人们珍惜时间的句子,并以《离骚》中的“ , ”为例进行示范。
(3)古代女性头饰常在唐宋诗词中出现,如“ , ”。
答案 (1)竭诚则胡越为一体 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2)汩余若将不及兮 恐年岁之不吾与
(3)(示例1)蛾儿雪柳黄金缕 笑语盈盈暗香去
(示例2)钿头银篦击节碎 血色罗裙翻酒污
(示例3)云鬓花颜金步摇 芙蓉帐暖度春宵
6.(2025河北唐山一模)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小刚参加“国乐盛典”音乐会,听到轻重交织、清脆悦耳的琵琶声,想起了《琵琶行》中的“ , ”。
(2)在历史课上,于老师让同学们归纳古代官员的选拔制度,小刚同学想到《陈情表》中的“ , ”就说明了汉代选拔官员的方式。
(3)小慧同学假期去爬长城,倚着垛口远眺,她想到了古人所作的带有“长城”的诗句:“ , 。”
答案 (1)嘈嘈切切错杂弹 大珠小珠落玉盘
(2)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 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3)(示例1)塞上长城空自许 镜中衰鬓已先斑
(示例2)撩乱边愁听不尽 高高秋月照长城
7.(2025湖北七市州二诊)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离骚》中,写诗人崇尚美德并自我约束,虽早上满怀赤诚向君王进谏,傍晚就惨遭贬黜的名句是“ , ”。
(2)《登泰山记》中,姚鼐在游览泰山的过程中,用“ , ”表达出对错过了偏僻处的石刻景观的些许遗憾。
(3)在古诗文中,古人借多样的传统乐器表现出丰富的审美情趣,学习时有之,游乐时有之,独处时有之……请写出相关名句“ , ”。
答案 (1)余虽好修姱以革几羁兮 謇朝谇而夕替
(2)僻不当道者 皆不及往
(3)(示例1)千呼万唤始出来 犹抱琵琶半遮面
(示例2)锦瑟无端五十弦 一弦一柱思华年
(示例3)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示例4)二十四桥明月夜 玉人何处教吹箫
8.(2025广东一模)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诗经·卫风·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