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一、课标内容
通过了解西晋时期的政权更迭和人口迁徙,认识这一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特点及其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二、素养目标
1.唯物史观:认识西晋时期在我国历史上民族大交融方面的重要地位;知道历史上各族人民在进一步交往中,加深了解,共同书写中华民族的历史。
2.时空观念:解读《西晋北方各族内迁分布图》,分析北方游牧民族内迁的影响。
3.史料实证:了解西晋建立、统一全国及八王之乱的基本史实;了解北方各族内迁。
4.历史解释:通过西晋的治国方略,分析八王之乱的原因。
5.家国情怀:认识到统治阶级的贪婪腐败是导致西晋政治黑暗的重要原因,以史为鉴,居安思危。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西晋的统一和衰亡的原因;八王之乱。
【教学难点】
西晋短暂而亡的原因。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史书《三国演义》的开篇第一句:
话说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合久必分”是很自然的事,而“分久必合”更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三国是如何统一的呢?今天就让我们走入课堂,探究三国统一的历史过程吧!板书课题——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二)新课探究
探究一:西晋的建立与统一
教师讲解:三国后期,魏国实力增强,吴、蜀两国日益衰落。263年,魏灭蜀。曹魏中期,大臣司马懿逐渐控制了魏国的军政大权。司马懿死后,他的两个儿子相继专权。魏国皇帝形同傀儡。“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典故就出自此时。266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称帝,改国号为晋,以洛阳为都,史称西晋。司马炎就是晋武帝。280年,西晋灭吴,统一了全国。由此,三国尽归司马氏。
教师提问:西晋完成国家统一之后,司马炎是如何治理这个国家的?
学生回答:西晋王朝制定了一系列优待大地主、大贵族的政策。
教师讲解:西晋建立过程中得到了世家大族的支持。作为回报,朝廷格外照顾他们的利益,允许他们占有大量土地,还给予很高的官位。但是,他们中的许多人没有治理国家的才干,只知道维护自己家族的权势,在生活上以豪华奢侈为荣,追求享乐。西晋的腐朽统治引发了严重的社会危机和政治危机。
探究二:八王之乱与西晋灭亡
教师提问:阅读教材第99页,归纳八王之乱的历史背景。
学生回答:西晋初年,晋武帝认为,曹魏削弱所封诸王的势力,导致孤立而亡,于是大封同姓诸王。后又陆续派遣诸王据守州郡重镇。这些出镇的宗室诸王,既手握重兵,又掌管民事,势力日益强大。晋惠帝昏庸无能。统治腐朽、民族矛盾突出。
教师提问:请说一说“八王之乱”的概况。
学生回答:八王之乱是指司马家族中手握重兵的八个宗室亲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而爆发的混战,历时十几年,成为西晋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教师提问:观察下图,八王之乱带来了哪些影响
学生回答:给北方社会造成巨大灾害,人民饱受痛苦,西晋从此衰落。中原人口大量死亡,幸存者纷纷逃离,其中逃往南方的即数以十万计,出现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
教师提问:316年,内迁的匈奴人攻陷西晋都城。西晋灭亡。为什么西晋的统治如此短暂?
学生回答:①统治集团非常腐朽:奢侈之风盛行,在位皇帝(晋惠帝)昏庸无能。②统治集团发生内乱:八王之乱使西晋由盛而衰。③民族矛盾激化:内迁的北方各族备受欺压,乘机起兵反晋,西晋灭亡。
教师提问:北方游牧民族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东汉末年以来,中国西部和北部周边的各少数民族开始不断地向内地迁徙。魏晋之际,在北方的战乱之下,少数民族内迁形成高潮。那么,在这一时期内迁的少数民族主要有哪些呢?归纳整理少数民族内迁的时间、民族、路线、结果和影响。
学生回答:内迁的民族主要有匈奴、鲜卑、羯、氐、羌。原来生活在西北地区的氐人和羌人,由西向东迁入关中地区;分布在漠北地区和西北地区的匈奴人和羯人,由北向南迁到汾河流域一带;鲜卑人有一部分迁到辽河流域南部,有一部分迁到河套、河西走廊及河湟一带。西晋时,山西、陕西内迁的各族人口,已经占当地总人口的一半。少数民族学习汉族生产生活方式,汉族学习少数民族生活文化;促进了民族交融。
教师提问:西晋统治者是如何对待内迁各族的?产生了什么影响?
学生回答:西晋统治腐朽,向内迁各族人民收取重税,征兵派役,甚至掠卖少数民族人民为奴婢。这些暴政激起了内迁各族人民的强烈反抗。一些少数民族的首领乘机起兵反晋。
(三)课堂总结
西晋统一的短暂,固然是多种矛盾冲突的结果,但统治阶级的贪婪腐败是导致当时政治黑暗不可忽略的一个问题。历史提示我们,应居安思危,吸取历史教训。西晋时期也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大融合的重要时期,各族人民在进一步交往过程中加深了对彼此的了解。
(四)板书设计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当堂演练
( C ) 1.据史料记载:咸熙二年年底,曹奂屈从臣下的压力,同意禅帝位于晋王,晋朝建立。材料中的“晋王”指的是
A.司马懿 B.司马昭 C.司马炎 D.司马睿
( C )2.西晋人鲁褒作《钱神论》讥讽道:“(钱)无德而尊,无势而热,排金门而入紫闼。危可使安,死可使活,贵可使贱,生可使杀……凡今之人, 惟钱而已。”这说明了当时的社会风气是
A.攀附门第 B.醉心功名 C.骄奢享乐 D.推崇经商
( B ) 3.研究表明,从汉朝开始,北方人口开始向南方迁移,特别是东汉末年到两晋之间,形成了人口南迁的潮流。“潮流”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北方自然条件恶劣 B.北方战乱频繁 C.南方地广人稀 D.江南经济发达
( C ) 4.学者苏秉琦指出:“‘五胡’不是野蛮人,是牧人,他们带来的有战乱,还有北方民族充满活力的气质与气魄。”此观点旨在强调
A.北方各族内迁带来灾难 B.北方各族推进江南开发
C.文明在交融中焕发生机 D.北方各族文化更为先进
( D ) 5.(历史解释)长沙走马楼发掘的古井群中,出土了三国吴简14万余片。从其记载的户籍、书信等信息中发现,当时吏民姓名中使用“客”“思”(“客”即外来者,“思”即思念)两字作名字的比例很大。针对这种现象,最合理的解释是
A.这两个字寓意吉祥 B.北方各族迁居中原,学习汉族文化
C.受外来的佛教影响 D.中原人口迁居湖南思念北方家乡
五、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中通过通过小组合作,对“西晋为什么是一个短命的王朝”进行分析,培养学生归纳分析问题的能力;采用读图分析法,让学生学会从图中获取有效的历史信息,了解内迁各族的分布及特点。本课做到了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