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改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8课《一只贝》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京改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8课《一只贝》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京课改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8-01 13:22: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基本信息
课例编号
2015SLYW0900003
学科
语文
年级
九年级
学期
上学期
课题
一只贝
教材
书名:语文
出版社:北京出版社
学生人数
40
课型
新授课
教学人员
姓名
单位
职称
手机
电子信箱
任课教师
刘玉舒
北京市丰台第八中学
中级二级
单元负责人
富霄菱
北京教育学院
学科负责人
王彤彦夏禹
北京教科院
设备与技术要求
教学中是否使用实物投影、交互白板等设备

PPT中是否有音视频内容

教学中是否有演示实验

教学中是否有讨论等学生活动

课程说明
《一只贝》是著名作家贾平凹先生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篇哲理散文,贾平凹先生的散文常选取平凡微小的事物来体现他对人生、生命的思考“于平凡之中洞见生命的真谛”。本文编排在北京版教材第17册第二单元第八课,这个单元的学习重点是鉴赏散文的情趣之美,而本文短小却富含哲理韵味,主题多元。这篇散文,通过描写一只贝遭受苦难与冷落的痛苦经历,最终以隐忍、坚韧的精神孕育了美丽的珍珠,这只贝的价值不仅在于珍珠的可贵,更在于无人欣赏时的默默承受,这个故事也警示我们,不要只注重事物的表面,而忽视其内在的价值,在拥有时一定要懂得珍惜,因为一旦失去就很难再获得。以贝为叙述对象,写大海里的贝的不同遭遇,寓示了丰富的人生哲理。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依据文本内容整体感知文章的能力。2.品味本文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理解贝的“可怜”和“可敬”。3.了解托物言志的方法,并深入探究本文蕴含的多元主题。教学重点:品味本文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理解贝的“可怜”和“可敬”。教学难点:了解托物言志的方法,并深入探究本文蕴含的多元主题。
教学过程
时间
教学环节
师生活动
技术应用
拍摄要求
1
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贾平凹先生曾经说过:“
赫然的寓意往往产生
( http: / / www.21cnjy.com )于极平易的事物里。”意思是说深刻的道理往往会在平凡微小的事物中被发现。今天让我们一起学凹先生的一篇散文名作《一只贝》,去感受这只贝带给我们的思考。
2
整体感知与贝相遇
师: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用文中词语概况这是一只怎样的贝?预设:课文第9段“这是一只可怜的贝,也是一只可敬的贝。”板书:可怜、可敬
25
局部精读与贝相识
师:“可怜”是值得怜悯、同情。“可敬”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值得赞美、尊敬。两个截然不同的词语却集中在一只贝的身上,这是为什么呢?师:为什么说这是一只可怜的贝,也是一只可敬的贝呢?一、品读语言,理解贝的可怜师:请两位同学和老师一起朗读课文,其他同学在听的过程中,思考这只贝的可怜体现在哪里?并圈画文中具体语句进行分析。教师示范朗读课文第1段学生1朗读课文第2至4段学生2朗读课文第5至10段预设1:课文第3段第2行“因为有一颗石子钻
( http: / / www.21cnjy.com )进了他的壳内,那是个十分硬的石子,又带着棱角,无论如何不能挤碎,他只好受着内在的折磨。”
“钻”写出了石子强行进入贝体内,“十分硬”强调了石子的坚硬,体现这只贝挤碎他的艰难,“带着棱角”写出了石子尖利的外形,更突出了这只贝的身体被石子折磨的痛苦,可见这只贝很可怜。师:“折磨”是指在肉体上、精神上受痛苦。这只贝的肉体被坚硬的石子折磨着,他的精神是否还承受着什么痛苦打击?预设2:课文第3段第3行“
( http: / / www.21cnjy.com )他的壳上越来越没有了颜色,没有了图案,他失去了做贝的荣誉;但他默默地,他说不出来。”“没有颜色和图案”外壳的丑陋,不漂亮,他失去了做贝的荣誉,精神受到打击,所以这只贝很可怜。师:贝的荣誉是什么,为什么他失去了做贝的荣誉就可怜呢?预设3:课文第1段中写到在海里时,这只
( http: / / www.21cnjy.com )贝和其他的贝一样,有着相同的生活环境,相似的经历.在海里时他们“壳的样子很体面”,“体面”既指外在样子的好看,也指内心的光荣。当他们被冲到海岸,生命结束后,只有壳上留有漂亮的色彩和线条,孩子们也喜欢捡拾漂亮好看的贝壳,壳的漂亮就成了贝存在的价值,即贝的荣誉。预设4:这只贝和其他贝相比壳很丑陋
( http: / / www.21cnjy.com ),而且随着潮涨潮落他的壳变得越来越破烂不堪了。和其他贝相比,他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失去了做贝的荣誉,所以他很可怜。师:我们知道这只贝最后孕育出美丽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珍珠,价值要高于其他贝壳。但是当珍珠没有被人们发现时,这只贝和其他贝在外壳方面相比,他失去了做贝的荣誉。
师:对比孩子们对待这只贝和别的贝的态度,我们是否能感受到这只贝的可怜?预设5:课文第2段中写到孩子们对待其他贝壳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动作是“捡”“串”“系”体现了孩子们对其他贝壳的喜爱。“但是,这只贝没有却没有捡起”,而且在课文第5段写到这只贝孕育的珍珠被孩子们发现了,可他的壳却被孩子们“用脚踢飞了”,最后也没有找到,孩子不喜欢他,冷漠无情的对待他,所以他很可怜。师:他和别的贝一样,也曾被
( http: / / www.21cnjy.com )咸咸的海水浸泡,也曾经受风浪的压力。他和别的贝不同,一颗硬硬的、带着棱角的石子钻进了他的壳内,折磨着他。他失去了做贝的荣誉,有了难以言说的痛苦,最后他留下了珍贵的珍珠,壳却早已了无踪迹,这只贝的遭遇让我们觉得他十分可怜。板书:遭遇二、品读语言,理解贝的可敬师:这只贝既忍受着身体上的苦痛,又承受着精神上的打击,为什么说他又是可敬的呢?这只贝的可敬体现在哪里?圈画文中具体语句进行分析。预设1:课文第8、9段“珍珠?这是哪儿来的呢?这是石子钻进贝里,贝用血和肉磨制成的。”贝用自己的血和肉磨制珍珠,他的精神很可敬。板书:精神师:请同学们思考这只贝具有什么精神?(如果文章只写到第四段,这只贝孕育的珍珠始终没有被人们发现,这只贝具有什么精神?)预设2:课文第3段“因为
( http: / / www.21cnjy.com )有一颗石子钻进了他的壳内,那是个十分硬的石子,又带着棱角,无论如何不能挤碎,他只好受着内在的折磨。”“无论如何”写出这只贝试图凭靠自己的努力来消除痛苦,不论时间多么漫长,斗争多么艰辛,他始终没有放弃,体现了这只贝坚韧不拔的精神。预设3:课文第3段“他的壳上越来越没有
( http: / / www.21cnjy.com )了颜色,没有了图案,他失去了做贝的荣誉;但他默默地,他说不出来。”从“默默地”中体会到这只可怜的贝,面对不幸的命运,他不抱怨,以非凡的忍耐力默默承受,将磨难转化为成长,最终磨砂成珠,体现了他隐忍不屈的精神。师:贝的成功取决于他对痛苦的态度,坚持不放弃,以隐忍、坚韧的可贵精神去面对,将生命中偶然的不幸,转化为必然的辉煌成就。对于这只贝而言,石子钻进壳里的遭遇是偶然的,但最终孕育出珍珠的结果其实又是必然的。因为不论遇到什么情况,他始终会以隐忍、坚韧的可贵精神去面对。
12
主题探究与贝相知
师:本文是一篇托物言志的哲理散文,所谓托物言志是通过描写的物来表明作者的人生态度或人生感悟。师:本文所托之物是贝,作者的所言之志又是什么呢?预设1:人生总是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我们要像贝一样,以隐忍、坚韧的精神,积极面对人生的苦难,只有经受磨炼后我们才能创造更伟大的成功。师:这只贝不寻常的经历带给你什么思考或感悟呢?预设2:不要只注重事物表面,而忽视其内在的价值。而且我们要重视内在的美丽,追寻内在的价值。师:贾平凹先生曾经说过:“我称之为
( http: / / www.21cnjy.com )闲话,是他们在写作时常常把一件事说得清楚之后又说些对主题可有可无的话,但是,这些话恰恰增加了文章的趣味。天才的作家都是这样,有灵性才情的作家都是这样。”他的意思是散文要有趣味,得会说闲话。师:有位诗人曾说:“不说的地方,正是要说的地方。”结尾处孩子们寻而不得这只贝带给你什么思考?预设3:孩子们三次错过贝,发现珍珠后,重
( http: / / www.21cnjy.com )新找寻他,是被他可贵的精神所打动,表示敬意之情。而且孩子们寻而未见的结局,更能激发起人们的对这只贝的怀念和敬意。结尾这种贝不求回报,不张扬,默默隐去,更加令人尊敬。预设4:这个结尾也告诫我们在拥有时一定要懂得珍惜,因为一旦失去就很难再获得。师:贾平凹的哲理散文是于平凡之中洞见
( http: / / www.21cnjy.com )生命的真谛。本文短小却富含韵味,这只遭受苦难与冷落,含下所有痛楚的丑贝却孕育了美丽的珍珠,贝的价值不仅在于珍珠的可贵,更在于无人欣赏时的默默承受。师:贝的故事也警示我们,不要只注重事物的表面,而忽视其内在的价值,在拥有时一定要懂得珍惜,因为一旦失去就很难再获得。师:老师推荐给同学们一些贾平凹先生的作
( http: / / www.21cnjy.com )品,写人的粗犷《秦腔》,写石的拙朴《丑石》,写月的圆润《月迹》,写山的丰厚《走三边》,写水的清秀《商州三录》。好,同学们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