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数学下册《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教学设计
一、课程基本介绍
本课程是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的第 2 课时,承接上一课时 “因数和倍数的概念”,聚焦 “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是整数性质学习的核心内容。课程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掌握有序找因数、找倍数的具体方法,发现因数和倍数的特征,同时区分 “倍” 与 “倍数” 的差异,为后续学习质数、合数、公倍数、公因数等知识奠定基础,在整个整数体系学习中起到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
二、教材分析
本课时内容位于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是在学生理解 “因数和倍数相互依存关系”“研究范围为非 0 自然数” 等概念基础上的延伸。教材以 “18 的因数有哪些”“2 的倍数有哪些” 为核心探究问题,通过 “列除法算式”“列乘法算式” 两种方法,引导学生经历 “无序到有序”“零散到系统” 的探究过程,最终归纳出 “一个数的因数个数有限,最小为 1、最大为它本身;一个数的倍数个数无限,最小为它本身、无最大倍数” 的特征。
教材还特别设计了 “区分‘倍’和‘倍数’” 的思考环节,突破易混淆概念;通过丰富的达标练习(如写因数、找倍数、猜数游戏)巩固方法,同时融入 “完全数”“雷劈数” 等数学文化内容,既体现了数学的严谨性,又增强了学习趣味性。本课时内容不仅是后续学习数论相关知识的重要铺垫,也是培养学生数感、逻辑思维和有序探究能力的重要载体。
三、教学目标
进一步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概念,能通过列除法算式或列乘法算式,有序、不重复、不遗漏地找出一个数的所有因数,能写出一个数的若干个倍数(含指定范围内的倍数);
经历 “探究找因数方法 — 归纳因数特征 — 探究找倍数方法 — 归纳倍数特征” 的过程,发展数感与逻辑推理能力,提升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能力;
区分 “倍” 与 “倍数” 的差异,体会数学概念的严谨性;通过数学文化(如完全数、雷劈数)感受数字的奥秘,增强数学学习兴趣,树立学习自信心。
四、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掌握有序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列除法算式从 1 开始除起,或列乘法算式从 1 开始乘起,一对一对找);
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用这个数依次乘非 0 自然数),明确因数和倍数的特征。
(二)教学难点
克服找因数时 “重复” 或 “遗漏” 的问题,形成 “有序思考” 的思维习惯;
准确区分 “倍”(可用于小数、整数,表示两个数量的商)与 “倍数”(仅用于非 0 自然数,与因数相互依存)的概念差异。
五、教学过程
(一)温故引新篇(导入环节)
师: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因数和倍数,谁能结合 “24÷3=8” 这个算式,说说你对因数和倍数的理解?
生 1:24÷3=8,商是整数且没有余数,所以 24 是 3 和 8 的倍数,3 和 8 是 24 的因数,而且它们是相互依存的,不能单独说 24 是倍数。
师:非常准确!那老师再问一个问题:18÷6=3,我们知道 18 是 6 和 3 的倍数,6 和 3 是 18 的因数,那 18 的因数只有 6 和 3 吗?大家可以试着找一找,看看还有没有其他的?
(学生自主尝试找 18 的因数,部分学生能说出 1、18,部分学生出现遗漏)
师:看来大家对 “找一个数的所有因数” 还没有固定的方法,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专门学习 “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一起解决 “怎么找、找全不遗漏” 的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旧知回顾激活概念,以 “18 的因数是否只有 6 和 3” 引发认知冲突,自然引出新课,激发探究欲望。
(二)探究新知篇(新授环节)
1. 探究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师:我们先聚焦第一个问题 ——18 的因数有哪些?要求 “不重复、不遗漏”,大家可以用除法或乘法的思路,在练习本上试着写一写,写完后和同桌说说你的方法。
(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巡视,发现不同思路:有的用 18 依次除以 1、2、3……;有的用 1 依次乘 1、2、3…… 看积是否为 18)
师:谁愿意分享你的方法和结果?
生 2:我用除法,18÷1=18,所以 1 和 18 是 18 的因数;18÷2=9,所以 2 和 9 是 18 的因数;18÷3=6,所以 3 和 6 是 18 的因数;再往下算 18÷4=4.5,不是整数,就停下来了,所以 18 的因数有 1、2、3、6、9、18。
师:这个方法很有条理!从 1 开始除起,遇到商是整数的,就找到一对因数,直到商重复或出现小数,就停止,这样不会遗漏。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 3:我用乘法,1×18=18,2×9=18,3×6=18,再往下 4×4.5=18,不是整数,就不写了,结果和他一样。
师:两种方法都能找到 18 的因数,核心都是 “有序思考”。找到因数后,我们可以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整理。
师:现在请大家用刚才的方法,找一找 30 和 36 的因数,完成后小组内互相检查,看看有没有重复或遗漏。
(学生自主练习,小组交流,教师针对 36 的因数中 “6×6=36” 这一特殊情况进行点拨:只需要写一个 6,避免重复)
师:观察 18、30、36 的因数,大家发现了什么共同特征?
生 4:它们的因数都有 1 和它本身!
生 5:18 的因数有 6 个,30 的因数有 8 个,36 的因数有 9 个,都是有限的。
师:总结得很到位!一个数的因数个数是有限的,最小的因数是 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用红色字体标注)。
2. 探究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
师:掌握了找因数的方法,我们再来探究 “找一个数的倍数”。以 “2 的倍数有哪些” 为例,大家试着找一找,看看能发现什么规律。
(学生自主尝试,有的用 2 依次乘 1、2、3……;有的用 2、4、6…… 依次加 2)
师:谁来分享你的方法和结果?
生 6:我用乘法,2×1=2,2×2=4,2×3=6,2×4=8…… 一直乘下去,能写出很多,所以 2 的倍数有 2、4、6、8、10、12……
师:为什么用省略号?
生 6:因为自然数有无限个,2 乘无限个自然数,就有无限个倍数,写不完。
师:非常正确!那 3 的倍数、5 的倍数有哪些?大家快速写几个,然后说说找倍数的方法。
生 7:3 的倍数有 3、6、9、12……,5 的倍数有 5、10、15、20……,方法都是用这个数依次乘 1、2、3……
师:观察 2、3、5 的倍数,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
生 8:它们的倍数都从它本身开始,没有最大的倍数。
师:对!一个数的倍数个数是无限的,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用红色字体标注)。
3. 区分 “倍” 和 “倍数”
师:大家注意过吗?我们之前学过 “1.5 是 0.3 的 5 倍”,这里的 “倍” 和今天学的 “倍数” 一样吗?小组讨论 2 分钟,说说你的看法。
生 9:不一样!“1.5 是 0.3 的 5 倍” 里,1.5 和 0.3 是小数,而 “倍数” 只能在非 0 自然数里说,比如 18 是 6 的倍数,18 和 6 都是自然数。
师:太准确了!“倍” 是两个同类数量相除的商,可用于小数、整数;“倍数” 是相对于 “因数” 而言的,只能用于非 0 自然数,且相互依存(用红色字体标注)。
设计意图:通过 “自主探究 — 方法分享 — 归纳特征 — 概念辨析”,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过程,突破重点难点,培养有序思考能力。
(三)巩固提升篇(练习环节)
师:我们已经掌握了找因数、找倍数的方法和特征,现在通过练习检验一下学习成果,大家要认真思考哦!
基础练习:写出 10、17、28、32、48 的因数;写出 4、7、10、6、9 的 5 个倍数。(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汇报,重点检查 17 的因数(1、17)、48 的因数是否找全)
判断练习: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①1 是 1,2,3,…… 的因数;②8 的倍数只有 16,24,32,40,48;③因为 36÷9=4,所以 36 是 9 的倍数;④5.7 是 3 的倍数。(学生分组讨论,指名辨析,强化 “因数特征”“倍数无限性”“研究范围为非 0 自然数” 等关键点)
拓展练习:①找 100 以内 13 的倍数;②一个数既是 60 的因数,又是 15 的倍数,这个数可能是多少?③猜数游戏:“我的最大因数和最小倍数都是 18”“我是 42 的因数,又是 7 的倍数,还是 2 和 3 的倍数”(学生自主完成,小组合作解决拓展题,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因数和倍数的特征推理)
设计意图:通过基础、判断、拓展三层练习,兼顾不同学情,巩固方法与特征,提升知识应用能力。
(四)总结回顾篇(小结环节)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探究了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谁能说说你有哪些收获?
生 10:我会用除法或乘法有序找一个数的因数,不会重复或遗漏。
生 11:我知道一个数的因数个数有限,最小是 1、最大是它本身;倍数个数无限,最小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
生 12:我分清了 “倍” 和 “倍数” 的区别,“倍数” 只能用于非 0 自然数。
师:大家总结得很全面!我们不仅掌握了方法,还发现了因数和倍数的特征,分清了易混淆概念,希望大家能把这些知识运用到后续学习中。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主总结,梳理知识框架,强化核心内容,形成系统认知。
(五)拓展延伸篇(作业环节)
基础作业:完成教材对应练习题,写出 15、24 的所有因数,写出 8、12 的 10 个倍数;
提升作业:思考 “一个数的最大因数和最小倍数有什么关系?”,举例说明;
文化作业:阅读 “雷劈数” 的数学文化资料,尝试找一找其他 “雷劈数”(如 2025:20+25=45,45 =2025),下节课分享。
设计意图:通过分层作业,巩固基础、深化思考、渗透数学文化,兼顾知识掌握与兴趣培养。
六、教学反思
本课时教学围绕 “有序探究” 核心,通过温故知新引发兴趣,借助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突破重点难点,分层练习巩固知识,整体达成教学目标。亮点在于:以 “18 的因数是否只有 6 和 3” 引发认知冲突,自然导入新课;通过 “除法 + 乘法” 两种方法对比,让学生自主归纳找因数的有序思路;融入数学文化内容,增强学习趣味性。
但教学中也存在不足:部分学生在找较大数(如 48)的因数时,仍会出现遗漏,说明 “有序思考” 的习惯尚未完全养成;在区分 “倍” 和 “倍数” 时,少数学生仍混淆适用范围,需要更多实例对比。后续教学中,需增加 “找较大数因数” 的实操练习,设计更多 “倍” 与 “倍数” 的对比案例,强化概念辨析,同时关注学困生的思维过程,及时给予针对性指导,帮助全体学生扎实掌握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