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1.3.1 有理数的加法(课件17张PPT+教学设计+练习等9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1.3.1 有理数的加法(课件17张PPT+教学设计+练习等9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50.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16-08-01 21:52:13

文档简介

有理数的加法学情分析
有理数的加法是小学学过的加法运算的拓展,学生已经具有了正数、负数、数轴和绝对值等知识,加法法则实际上给出了确定两个有理数的和的“符号”与“绝对值”的规则,它是通过分析两个有理数相加时可能出现的各种不同情况,再归纳出同号相加、异号相加、一个有理数与零相加三种情况而得到的。由于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和知识准备的限制,再分情况讨论、应分成哪几种情况、如何归纳不同情况等方面都需要教师的引导甚至是直接讲解,同号两数的加法法则比较易于理解,而异号两数相加时情况比较复杂,学习难度较大,需要教师加强引导。另外根据法则做加法,需要注意“按部就班”的计算,这是一个培养良好运算习惯的过程
本节的教学重点为:分情况讨论有理数的加法法则的思路的建立;异号两数相加的法则
有理数的加法教学效果分析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有理数加法的法则和利用数轴表示直观的阐释有理数加法的法则,以学生易于接受的实际生活例子引入有理数加加法。为此,本节课安排较多的时间用于探索加法法则,以学生作为探索的主体,结合学生的实际,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基础,提出不同要求,为每一个学生创造发挥自己的空间,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特别是学生的创造性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增强了学生的求知欲。这正是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即课程不再只是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究新知识的过程,只有真正被学生经历、理解和接受了的东西才称得上是课程。
经过探究、讨论、相互交流,对有理数的加法运算,同学们基本都能理解并掌握,但仍然有的同学不善于利用加法法则来进行运算,而是仍然采用将算式赋予实际意义,再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解决。特别是异号两数相加的和的符号的确定,模糊不清,这可能是由于引例造成的思维定势,所以需要强调计算要以法则为依据,加强用法则的熟练程度。
有理数的加法课堂教学反思
本课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引入实例,学生听课轻松活泼,课堂气氛活泼,绝大多数同学都掌握了所学知识。教学取得了理想的效果,达到了本节课所预定的教学目标。但是本次教学是着意录制的一堂课所以在上课的过程中师生难免心理上有一定的紧张感。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效果的成与败,主要体现在教师教学的过程中有没有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所以课堂教学不是由教师先设计好课堂,而后去实施,而后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课堂的实际学习情况时控课堂
有理数加法的教学设计
1.创设问题情境,引入课题
问题1 前面我们学习了有理数,有理数有几种分类方法呢?
师生活动:学生回答:有理数可分为正有理数、0和负有理数;有理数还可以分为正数和分数
设计意图:复习从不同角度对有理数进行分类,为分情况讨论有例数的加法法则做准备
教师:在小学,我们学习过正数和0的加法运算,引入负数后,也要研究有理数的加法运算,日常生活中也会遇到有里数的加法问题,例如在本章引言中,我们曾看到一张“收支情况表”,那里把收入记作正数,支出记作负数,在求“结余”时,需要计算8.5+(-4.5),4+(-5.2)等
设计意图:从数学和生活实际两个方面说明学习有理数的加法的必要性。
问题2 小学学过正数与正数相加,正数与0相加。引入负数后,会穿线那些新的情况
师生活动:学生思考、交流、补充,有老师总结:还会出现“负数+负数”“负数+正数”“正数+负数”“负数+0”“0+负数”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引入新数后,相应地要研究新的运算,并根据已有经验,列出有理数加法的所有可能情况,在整个过程中,可以渗透分类讨论、归纳等思想,还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条理性。
观察探究,总结法则
教师:我们借助大家熟悉的生活经验来讨论有理数的加法,看下面的问题。
问题3 一个物体做左右方向运动,我们规定向右为正,向左为负,向右运动5米记作5米,向左运动5米记作-5米,如果物体先向右运动5米,再向右运动了3米,那么两次运动的最后结果是什么?可以用怎样的算是来表示?
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画数轴,借助数轴表示运动的过程和结果,再列出算式表示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强调用数轴表示运动情况时注意如下几点
原点O是第一次运动的起点;(2)第二次运动的起点是第一运动的终点;(3)由第二次运动的重点与原点的相对位置得出两次运动的结果
设计意图:借助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问题解释有理数的加法,让学生感受加法法则的合理性。
追问1 上面我们实际上得到的是“正数+正数”的情况,你能模仿上述过程,解决下面的问题吗?
如果物体先向左运动5米,再向左运动3米。那么两次运动后的结果是什么?能否用算式表示?
师生活动:先让学生独立解决,然后全班交流,有求学生讲清楚:在数轴上,以谁为起点、两次运动的相互关系、如何表示结果。
设计意图:“负数+负数”的情况与“正数+正数”完全类似,由学生模仿解决,既巩固刚学习的方法,又加深他们对法则的理解
追问2 你能从“符号”和“绝对值”两个方面,用一句话概括一下上述两种情况吗?
师生活动:学生尝试总结,教师给于帮助
设计意图:给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机会,并在研究思路上加以引导,另外,渗透从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
问题4 前面得到了同号两数相加的法则,线面可以研究什么问题?(待学生回答:异号两数相加)类比前面的研究过程,我们来探究下面的问题:
如果物体先向左运动3米,再向右运动5米,那么两次运动的结果怎么样?如何用算式来表示?
如果物体先向右运动3米,再向左运动5米,那么两次运动的结果怎么样?如何用算式来表示?
师生活动:学生独立思考后在相互交流。教师应再次提醒学生用数轴表示运动的情况要注意三点,引导学生发现:对于(1),两次运动后的结果是落在原点的右侧距离原点2米处,对应算式:5+(-3)=2;对于(2),两次运动后的结果是落在远点的左侧距离原点2米处,对应算式是3+(-5)=-2
追问:类比前面的做法,你能从符号和绝对值这两个方面,概括一下上述两种情况吗?
师生活动:学生尝试总结,教师给于帮助,得出异号两数相加的法则。
设计意图:让学生思考“已经解决了什么问题,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可以培养思维的理性,再次引导学生结合数轴表示异号两数相加的结果,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但在探究过程中加强了指导,以帮助学生解决难点。
问题5 如果物体先向左运动5米,再向右运动5米,那么两次运动的结果怎么样?如何用算式来表示?如何用一句话来表示?
师生活动:有学生独立完成,请一位学生回答结果。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问题6 如果物体第1秒向右(或左)运动5米,第2秒原地不动,很显然,两秒后物体从起点向右(或左)运动了5米,你能用算式表示吗?
师生活动:有学生独立完成,请一位学生(中等程度的学生)回答结果。
设计意图:利用物体在一个时间段不运动,引出与0相加。
问题7 你能归纳一下前面所有的结论吗?自己尝试给出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师生活动:学生归纳交流,教师给于适当的帮助,由教师进行总结,要指出有理数的加法法则有三种情况:同号两数相加、异号两数相加、一个数与0相加;异号两数相加中互为相反数的两数相加为特例,要边总结边板书。
教师提醒学生,做有理数的加法时,既要考虑符号,又要考虑绝对值。
设计意图:锻炼学生的思维严谨性,培养归纳和概括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估计学生独立完成有困难,所以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由教师给出完整的加法法则。
3.举例示范,巩固新知
例1(1)(-3)+(-9);(2)(-4.7)+3.9;(3)0+(-7);(4)(-9)+(-9)
师生活动:教师提醒学生计算时要先观察两个加数的符号与绝对值,首先确定和的符号,再确定和的绝对值,让学生独立思考后完成,展示结果并讲解理由。
设计意图:加深学生对有理数加法法则的理解
4.加强学生对有理数加法法则的理解
练习:教材第18页练习1,2,3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在生活中何时使用加法,并会用加法解决问题,从而进一步感受学习有理数加法的必要性。
5.课堂小结,自我完善
师生共同回顾本节所学的主要内容,并请学生呢个回答以下问题:
有理数的加法法则是什么?你怎么理解这一法则?
我们通过生活实例,借助数轴讨论了有数的加法法则,其中使用了哪些思考方法?
进行有理数加法运算时需要注意哪几个步骤?
设计意图:(1)让学生梳理本节的知识框架,并说出自己的理解;
使学生关注分类讨论,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使学生掌握有理数加法的一般步骤。
6.布置作业
教材习题1.3第1,8,9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