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情分析
对于三角形的有关概念和分类,学生在小学已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但所学内容粗浅,知识点比较分散,学生对于图形语言、文字语言、符号语言的相互转化比较陌生。在应用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解决问题时,严谨的推理,规范的书写,对于学生而言有一定难度。
效果分析
结合实际引题学生能顺利进入状态,预习自学学生掌握的比较好,说明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但推理对于初二的学生来说还有一定的难点。但应用起来,学生还是比较灵活的。
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本课是由日常生活情景引入的,这样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让学生知道数学来源于实际,又反作用于实际。本节的重点与难点均是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要求学生能利用此定理判定所给的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如果老师直接给出定理,学生的理解会不深,教案的设计思路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出结论,不是直接去接受结论,这样他们理解了,在应用的时候就会游刃有余。
不足之处:学生推理能力还有待提高,在说明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时,应该让学生先测量再推论,这样效果才能更好。
《三角形的边》教学设计
执教者 李小杰 指导教师 张培英
课题
三角形的边
解读理念
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帮助学生提高推理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尊重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鼓励学生实施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学情分析
对于三角形的有关概念和分类,学生在小学已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但所学内容粗浅,知识点比较分散,学生对于图形语言、文字语言、符号语言的相互转化比较陌生。在应用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解决问题时,严谨的推理,规范的书写,对于学生而言有一定难度。
教材分析
内容标准
三角形的有关概念,表示方法,三角形的分类,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经历探索、归纳、验证、应用三角形三边的关系的过程,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和交流合作精神。
能力目标
经历观察、对比、交流等活动,认识三角形,并将三角形分类,在推理中理解三角形的三边的关系。
知识目标
理解三角形的概念,认识三角形的边、顶点、内角、能用符号语言表示三角形,掌握三角形的分类,理解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教学资源
1.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教材
2.课件
教学重点
三角形的概念,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教学难点
在具体的图形中,不重复不遗漏地识别所有三角形,用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判断三条线段是否可以组成三角形。
方法解读
教学方法
启发式、探究式、参与式教学
教学准备
1.把握教材,了解三角形的三要素,掌握三角形的三边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分类思想。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特点,采用多媒体演示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通过观察引入课题
展示含有三角形的几幅图片,引导学生交流自己对三角形的认识。
学生观看图片,谈自己对三角形的认识,得出三角形的定义。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自主阅读课本,把握三角形的相关概念
了解三角形的三要素后,着重研究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通过题组训练,培养学生应用新知的能力
通过温故而知新,回顾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类比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关系得出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关系,从而从边的角度对三角形进行分类。利用等腰三角形为例,培养学生的分类思想
提出问题:三角形的顶点、角、边、表示方法。
强调观察、思考、推理的过程,引导学生明确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出示题组及变式,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引导学生回顾,激发学生类比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分类思想。
阅读教材,把握实质,然后根据课件出示具体题目巩固练习
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得出结论
学生根据题目的难易程度,先独立思考,较难的合作交流,在老师的帮助下掌握知识。
学生独立思考,在老师的启发下合作交流得出三角形根据边的关系的分类。通过例题,学会分类解决问题。
教师寄语
总结提升
进行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三角形三要素 三边的关系 按边分类 例题展示
教学效果预测
结合实际引题学生能顺利进入状态,预习自学学生掌握的比较好,说明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但推理对于初二的学生来说还有一定的难点。但应用起来,学生还是比较灵活的。
课件19张PPT。 李小杰11.1.1三角形的边金曼克中学——我们的探究在路上你能从中找到自己熟悉的图形吗? (1)(2)(3)它们是三角形吗?慧眼识图 由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认识新知cbaCBA阅读课本第2页,认识三角形三要素认识新知④ 三角形的表示方法?△ABC练一练任意画一个△ABC,从点B出发,到点C,有几
条线路可选?分别怎么表示?三角形两边的
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两边的
差小于第三边探索新知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下列长度的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
为什么?
(1)5,6,10;
(2)5,6,11;
(3)3,4,8.能不能不能巩固新知变式训练(1)有长度分别为1cm,2cm,3cm,4cm的四条线段,从其中选三条线段为边可以构成多少个不同的三角形? 答案:一种变式训练(2)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是4和11,第三边长为m,求m的取值范围。 答案:7<m<15(3)已知一个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
2 cm和13 cm,若该三角形的周长为奇数,
则第三边长为多少? 答案:12 cm或14 cm 变式训练温故而知新三角形按角分类:温故而知新(3)为什么?(2)(6)找朋友三角形的分类三角形按边分类:【例】用一条长为18 cm的细绳围成
一个等腰三角形.
(1)如果腰长是底边的2倍,那么
各边的长是多少?
(2)能围成有一边的长是4 cm的等
腰三角形吗?为什么?
典例剖析对自己说,你有什么收获?
对同学说,你有什么温馨提示?
归纳小结必做题:习题11.1第1、2、6、7题.
选做题:如图,线段AB,CD 相交于点O,
能否确定AB +CD 与AD +BC 的大小关系,请
说明理由.
布置作业谢谢同学们! 教材分析
三角形是最简单的平面图形,也是认识许多其他图形的基础,它与实际生活联系密切。通过三角形有关概念的学习,学生将经历在表示与描述几何图形时要实现三种语言,即文字语言、图形语言、符号语言之间的相互转化。三角形的概念,学生在小学也接触过,容易理解,但是需要进一步严格定义。小学只是结合图形说明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组成的,这里要强调:首尾顺次相接。此外,在三角形三边关系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将经历观察、猜想、归纳、验证、应用五个环节,这些都是研究其他几何图形必备的基础、方法和步骤。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评价表
听课人 张培英
评价项目
评价指标
符合程度
A
B
C
D
教学目标
10分
①符合“课程标准”的规定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目标明确,要求具体、切合实际。
√
②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三维”目标有机统一: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价值判断能力、参与能力、社会实践能力;注重学生掌握基础知识。
√
教学内容
25分
①准确反映“课程标准”的内容要求,正确理解和把握教科书的教学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
√
②注意从学生生活实际和社会现实生活中科学合理地选取教育资源,充分体现思想品德课应有的教育价值;教学内容与时俱进,充分体现思想品德课的时代特点。
√
③以学生的生活逻辑为主线,不违背理论逻辑和生活逻辑有机结合,遵循问题解决式的思路安排教学内容层次。
√
教学活动
40分
①贯彻“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原则,以生活为基础,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教学情境,触动学生的心灵,启动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主动性。
√
②坚持启发式教学,教学方式、方法、手段灵活多样;重视对学生进行学习指导,促使学生经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领会思想品德课程目标的意义。
√
③教学互动性强,学生参与有广度和深度。
√
④课堂开放性强,且收放有度。学生能够发现和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引导。
√
⑤合理应用反馈、评价机制,使学生得到及时的鼓励或纠正
√
⑥充分发挥教科书引领教学的功能,课堂结构合理,教学环节紧凑,教学活动进展有序、自然、流畅。
√
教学效果
15分
①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有积极的情感反应,认同正确的价值标准;能力明显提高;探寻到相应的知识,圆满完成各项学习任务,教学目标达成度高。
√
②尊重学生个性,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需要,使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快乐,具有主动探求知识的热情和进一步学习的愿望。
√
③教师能够从教学活动中获得有益的启示,自身教学能力能够可持续发展。
√
教学特色
10分
把教师主导的“目标—策略—评价”过程与学生经历的“活动—体验—表现”过程有机结合起来,或能创造性地实施“课程标准”,或能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或能创造性地开发和运用教学资源,或在教学策略、方法、手段上有独到之处等,能形成较为鲜明的教师个性和教学风格。
√
等级与
赋分
A:90%
及其以上
B:80%
及其以上
C:70%
及其以上
D:60%
及其以下
总计
得分:A
主要优缺点分析:
本节课符合“课程标准”的规定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能创造性的整合教材,目标明确,要求具体,坚持启发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注重对学生的评价,使每个学生有不同程度的收获,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快乐,学生有积极的情感反应,课堂氛围良好,教学目标达成度高。
2015年 1 月 26 日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评价表
听课人 周爱芳
评价项目
评价指标
符合程度
A
B
C
D
教学目标
10分
①符合“课程标准”的规定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目标明确,要求具体、切合实际。
√
②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三维”目标有机统一: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价值判断能力、参与能力、社会实践能力;注重学生掌握基础知识。
√
教学内容
25分
①准确反映“课程标准”的内容要求,正确理解和把握教科书的教学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
√
②注意从学生生活实际和社会现实生活中科学合理地选取教育资源,充分体现思想品德课应有的教育价值;教学内容与时俱进,充分体现思想品德课的时代特点。
√
③以学生的生活逻辑为主线,不违背理论逻辑和生活逻辑有机结合,遵循问题解决式的思路安排教学内容层次。
√
教学活动
40分
①贯彻“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原则,以生活为基础,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教学情境,触动学生的心灵,启动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主动性。
√
②坚持启发式教学,教学方式、方法、手段灵活多样;重视对学生进行学习指导,促使学生经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领会思想品德课程目标的意义。
√
③教学互动性强,学生参与有广度和深度。
√
④课堂开放性强,且收放有度。学生能够发现和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引导。
√
⑤合理应用反馈、评价机制,使学生得到及时的鼓励或纠正
√
⑥充分发挥教科书引领教学的功能,课堂结构合理,教学环节紧凑,教学活动进展有序、自然、流畅。
√
教学效果
15分
①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有积极的情感反应,认同正确的价值标准;能力明显提高;探寻到相应的知识,圆满完成各项学习任务,教学目标达成度高。
√
②尊重学生个性,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需要,使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快乐,具有主动探求知识的热情和进一步学习的愿望。
√
③教师能够从教学活动中获得有益的启示,自身教学能力能够可持续发展。
√
教学特色
10分
把教师主导的“目标—策略—评价”过程与学生经历的“活动—体验—表现”过程有机结合起来,或能创造性地实施“课程标准”,或能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或能创造性地开发和运用教学资源,或在教学策略、方法、手段上有独到之处等,能形成较为鲜明的教师个性和教学风格。
√
等级与
赋分
A:90%
及其以上
B:80%
及其以上
C:70%
及其以上
D:60%
及其以下
总计
得分:A
主要优缺点分析:
优点: 课上利用有效、实用的教学手段,增强了课堂的感染力,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方面起到很好的作用;教学设计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有感而发,突出所学知识的鲜活性;恰当地创设情境,充分体现本节课的教育作用;板书设计简明扼要,让学生对本节课重要知识点一目了然。
不足:对问题的设定的层次性如果更有梯度,教学效果会更好。
2015年1月 26 日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评价表
听课人 满素莉
评价项目
评价指标
符合程度
A
B
C
D
教学目标
10分
①符合“课程标准”的规定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目标明确,要求具体、切合实际。
√
②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三维”目标有机统一: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价值判断能力、参与能力、社会实践能力;注重学生掌握基础知识。
√
教学内容
25分
①准确反映“课程标准”的内容要求,正确理解和把握教科书的教学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
√
②注意从学生生活实际和社会现实生活中科学合理地选取教育资源,充分体现思想品德课应有的教育价值;教学内容与时俱进,充分体现思想品德课的时代特点。
√
③以学生的生活逻辑为主线,不违背理论逻辑和生活逻辑有机结合,遵循问题解决式的思路安排教学内容层次。
√
教学活动
40分
①贯彻“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原则,以生活为基础,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教学情境,触动学生的心灵,启动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主动性。
√
②坚持启发式教学,教学方式、方法、手段灵活多样;重视对学生进行学习指导,促使学生经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领会思想品德课程目标的意义。
√
③教学互动性强,学生参与有广度和深度。
√
④课堂开放性强,且收放有度。学生能够发现和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引导。
√
⑤合理应用反馈、评价机制,使学生得到及时的鼓励或纠正
√
⑥充分发挥教科书引领教学的功能,课堂结构合理,教学环节紧凑,教学活动进展有序、自然、流畅。
√
教学效果
15分
①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有积极的情感反应,认同正确的价值标准;能力明显提高;探寻到相应的知识,圆满完成各项学习任务,教学目标达成度高。
√
②尊重学生个性,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需要,使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快乐,具有主动探求知识的热情和进一步学习的愿望。
√
③教师能够从教学活动中获得有益的启示,自身教学能力能够可持续发展。
√
教学特色
10分
把教师主导的“目标—策略—评价”过程与学生经历的“活动—体验—表现”过程有机结合起来,或能创造性地实施“课程标准”,或能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或能创造性地开发和运用教学资源,或在教学策略、方法、手段上有独到之处等,能形成较为鲜明的教师个性和教学风格。
√
等级与
赋分
A:90%
及其以上
B:80%
及其以上
C:70%
及其以上
D:60%
及其以下
总计
得分:A
主要优缺点分析:
教师能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有积极的情感反应,有不同程度的收获,注意从学生生活实际和社会现实生活中科学合理地选取教育资源,充分体现数学课应有的教育价值。能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在教学策略、方法、手段上有独到之处,有较为鲜明的教师个性和教学风格。
教师的语言表达再抑扬顿挫些、再充满激情一点,定能使整堂课更有感染力和亲和力,教学目标达成度会更高。 2015 年 1 月 26 日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评价表
听课人 刘新春
评价项目
评价指标
符合程度
A
B
C
D
教学目标
10分
①符合“课程标准”的规定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目标明确,要求具体、切合实际。
√
②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三维”目标有机统一: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价值判断能力、参与能力、社会实践能力;注重学生掌握基础知识。
√
教学内容
25分
①准确反映“课程标准”的内容要求,正确理解和把握教科书的教学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
√
②注意从学生生活实际和社会现实生活中科学合理地选取教育资源,充分体现思想品德课应有的教育价值;教学内容与时俱进,充分体现思想品德课的时代特点。
√
③以学生的生活逻辑为主线,不违背理论逻辑和生活逻辑有机结合,遵循问题解决式的思路安排教学内容层次。
√
教学活动
40分
①贯彻“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原则,以生活为基础,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教学情境,触动学生的心灵,启动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主动性。
√
②坚持启发式教学,教学方式、方法、手段灵活多样;重视对学生进行学习指导,促使学生经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领会思想品德课程目标的意义。
√
③教学互动性强,学生参与有广度和深度。
√
④课堂开放性强,且收放有度。学生能够发现和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引导。
√
⑤合理应用反馈、评价机制,使学生得到及时的鼓励或纠正
√
⑥充分发挥教科书引领教学的功能,课堂结构合理,教学环节紧凑,教学活动进展有序、自然、流畅。
√
教学效果
15分
①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有积极的情感反应,认同正确的价值标准;能力明显提高;探寻到相应的知识,圆满完成各项学习任务,教学目标达成度高。
√
②尊重学生个性,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需要,使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快乐,具有主动探求知识的热情和进一步学习的愿望。
√
③教师能够从教学活动中获得有益的启示,自身教学能力能够可持续发展。
√
教学特色
10分
把教师主导的“目标—策略—评价”过程与学生经历的“活动—体验—表现”过程有机结合起来,或能创造性地实施“课程标准”,或能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或能创造性地开发和运用教学资源,或在教学策略、方法、手段上有独到之处等,能形成较为鲜明的教师个性和教学风格。
√
等级与
赋分
A:90%
及其以上
B:80%
及其以上
C:70%
及其以上
D:60%
及其以下
总计
得分:A
主要优缺点分析:
课堂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坚持启发式教学,教学手段灵活多样,课堂辩论环节开放性强,收放有度,教师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引导,点评准确到位。学生能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教学目标达成度高。建议采取更为灵活有效的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2015年 1月 26日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评价表
听课人 臧敏
评价项目
评价指标
符合程度
A
B
C
D
教学目标
10分
①符合“课程标准”的规定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目标明确,要求具体、切合实际。
√
②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三维”目标有机统一: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价值判断能力、参与能力、社会实践能力;注重学生掌握基础知识。
√
教学内容
25分
①准确反映“课程标准”的内容要求,正确理解和把握教科书的教学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
√
②注意从学生生活实际和社会现实生活中科学合理地选取教育资源,充分体现思想品德课应有的教育价值;教学内容与时俱进,充分体现思想品德课的时代特点。
√
③以学生的生活逻辑为主线,不违背理论逻辑和生活逻辑有机结合,遵循问题解决式的思路安排教学内容层次。
√
教学活动
40分
①贯彻“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原则,以生活为基础,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教学情境,触动学生的心灵,启动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主动性。
√
②坚持启发式教学,教学方式、方法、手段灵活多样;重视对学生进行学习指导,促使学生经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领会思想品德课程目标的意义。
√
③教学互动性强,学生参与有广度和深度。
√
④课堂开放性强,且收放有度。学生能够发现和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引导。
√
⑤合理应用反馈、评价机制,使学生得到及时的鼓励或纠正
√
⑥充分发挥教科书引领教学的功能,课堂结构合理,教学环节紧凑,教学活动进展有序、自然、流畅。
√
教学效果
15分
①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有积极的情感反应,认同正确的价值标准;能力明显提高;探寻到相应的知识,圆满完成各项学习任务,教学目标达成度高。
√
②尊重学生个性,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需要,使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快乐,具有主动探求知识的热情和进一步学习的愿望。
√
③教师能够从教学活动中获得有益的启示,自身教学能力能够可持续发展。
√
教学特色
10分
把教师主导的“目标—策略—评价”过程与学生经历的“活动—体验—表现”过程有机结合起来,或能创造性地实施“课程标准”,或能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或能创造性地开发和运用教学资源,或在教学策略、方法、手段上有独到之处等,能形成较为鲜明的教师个性和教学风格。
√
等级与
赋分
A:90%
及其以上
B:80%
及其以上
C:70%
及其以上
D:60%
及其以下
总计
得分:A
主要优缺点分析:
能大胆地整合教材,创造性开发和运用联系学生生活的教学资源,以学生活动引领课堂,注重对学生的及时点评和引导;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教学情境,能触动学生的心灵;设计有思维价值的问题,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如果教师的情绪再饱满些,更好地融入到课堂教学中,课堂气氛会更热烈,教学效果会更好。
2015年1月 26 日
评测练习
(1)有长度分别为1cm,2cm,3cm,4cm的四条线段,从其中选三条线段为边可以构成多少个不同的三角形?
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是4和11,第三边长为m,求m的取值范围。
(3)已知一个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2 cm和13 cm,若该三角形的周长为奇数,
则第三边长为多少?
(4)已知一个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2 cm和13 cm,若该三角形的周长为偶数,
则第三边长为多少?
课标分析
理解三角形的概念,认识三角形的边、顶点、内角、能用符号语言表示三角形,掌握三角形的分类,理解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经历观察、对比、交流等活动,认识三角形,并将三角形分类,在推理中理解三角形的三边的关系。
经历探索、归纳、验证、应用三角形三边的关系的过程,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和交流合作精神。
重点:三角形的概念,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难点:在具体的图形中,不重复不遗漏地识别所有三角形,用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判断三条线段是否可以组成三角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