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蓑烟雨工作室基于2022新课标下的教学设计·七年级上册
学科 历史 年级 七年级 课型 新授 授课人
课题 遇见历史——七年级历史导言课 课时 1
一、教材分析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材作为初中历史学习的开篇之作,承担着引领学生踏入历史知识殿堂、培养历史学科素养的重任。该教材以通史体例编写,按照时间顺序,系统讲述了从远古时期到魏晋南北朝的历史发展进程,内容涵盖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等多个领域。 教材划分为四个单元。第一单元聚焦史前时期,通过介绍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等古人类遗址,以及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引导学生了解人类起源与中华文明的曙光,构建对早期人类社会的初步认知。第二单元围绕夏商周时期,阐述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像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春秋战国的诸侯争霸与社会转型,使学生认识到国家形成和制度演变的过程。第三单元着重秦汉时期,突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秦始皇统一六国、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等内容,彰显了秦汉在统一国家发展进程中的关键地位。第四单元讲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展现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的时代特征,赤壁之战、北魏孝文帝改革等史实,呈现了这一时期政治格局的动荡与民族融合的趋势。 在内容编排上,教材注重图文并茂,引导其深入探究历史。此外,教材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将正确的价值观融入历史叙述,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与价值观,助力学生全面提升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新生对历史的认知多停留在碎片化故事层面,缺乏对历史发展脉络、时间线的系统理解。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对很多历史概念理解困难,约50%学生难以区分“史实”与“文学演绎”。学习习惯上,依赖教师讲授,主动查阅史料、整理笔记的意识不足,课堂互动多围绕趣味性话题,对分析类问题参与度低。因此在导言课中,应该先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历史?什么是历史?知道初中历史学什么?历史课堂要求是什么?从而为七年级上册的历史学习做好铺垫。
三、教学目标 1.了解“历史”的基本概念,知道学习历史的途径;明确初中历史的学习内容和课堂要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 2.通过电影片段、互动讨论等方式,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通过具体案例理解学习历史的意义。(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3.认识到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培养学习历史的主动性和责任感。(唯物史观、家国情怀)
四、教学重点 理解 “历史” 的含义、学习历史的意义、初中历史学习内容及课堂要求。
五、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感受历史,建立对历史学科的兴趣。
六、教学准备 课件(含电影《长安的荔枝》片段、教材图片、史料示例等)、实物道具(如历史书籍、仿制文物图片)、奖励贴纸(鼓励学生发言)。
七、教学方法 讲授法、观察分析、时空定位、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八、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复备
(一) 新课导入 新课导入——从电影走进历史(5 分钟)播放电影《长安的荔枝》1分钟预告片 【提问】同学们,看完这段视频,你们发现了哪些细节?比如人物穿的衣服、运输荔枝的方式,或者他们说话的语气? 【总结】这部电影虽然是虚构的故事,但里面藏着很多“真历史”——比如唐朝的交通、官员制度,甚至吃的、穿的,都是历史的一部分。今天,我们就从这里开始,聊聊“历史”到底是什么。 【回答】从荔枝的种植和保鲜技术, 能看到唐朝农业和科技的发展水平;从运输路线和驿站系统,可以了解唐朝的交通和通信状况…… 引导学生从细节中感知历史与生活的联系,自然引出“历史是什么”的核心问题。
(二) 新课讲授 环节一:什么是历史
1.分享环节 【提问】课件展示“建筑遗迹、神话传说、历史著作”等图片,大家在生活中哪里接触过“历史”?比如家里的老照片、博物馆的展品或者爷爷奶奶讲的过去的故事?邀请 2-3 名学生分享。 2.“历史”的含义 【引导】同学们,你能用自己的话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什么是“历史”吗? 【引导】出示“历”“史”的小篆字体和许慎《说文解字》内容,引导学生讲解“历史”的含义。 【小结】历史是指人类社会过去发生的客观事件,以及对这些过去的事实进行有选择、有意识的记录。 了解历史的途径 【引导】思考:同学们,我们通过哪些途径可以了解历史? 【讲授】这些是第一手史料:即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所记录且不经过任何处理和加工的资料,直接反映了所研究对象的情况,包括出土文物、历史遗址、档案、信函、日记、照片等。 【讲授】这些是第二手史料:距离那个时代较远的记录、转述,或者后人运用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间接反映了研究对象的情况。 分享有关“历史”的故事。 【回答】“历”在古代指经历过的已经发生的事;“史”指记事的人,古代有专门记录事件的史官,他们要保持中正的态度记事。 【回答】出土文物、照片、遗址…… 【回答】历史文献、课本、影视作品、文学作品…… 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让学生意识到历史并非遥不可及。 通过汉字溯源和古籍解读,帮助学生从文字本义理解历史的内涵,培养对传统文化的敬畏感。 通过区分一手史料和二手史料,初步渗透史料实证意识,为后续历史学习奠定方法论基础。
环节二:为何学历史
【提问】出示两个关于“忘记历史”的视频,大家觉得,我们为什么要学历史呢?分角度思考学习历史的意义。 1.对于国家、社会 引导学生认识历史与国家命运的关联,培
【讲授】课件展示“南京大屠杀遇难者30万”“九一八事变”图片,“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比如 918 事变、南京大屠杀,这些历史提醒我们要珍惜和平,强大国家。 【讲授】引用龚自珍名言:“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如果一个国家的历史被遗忘,这个国家的根基就动摇了。 【提问】出示四张图片,请学生结合图片说一说从中得出的历史启示。 2.对于个人而言 【引导】引用两则文字材料,引导学生思考学习历史对于个人而言的意义。比如从唐太宗身上学纳谏的智慧,从岳飞身上学爱国精神。” 【引导】举反例:《水浒传》里写宋江吃玉米,但玉米是明朝才传入中国的,这就是历史错误。学历史要持有什么样的精神呢? 3.对于现实而言 【讲授】课件展示“中考历史学科考察方式”和“中考试题分布”,明确“历史是中考必考科目,占70分,而且学好历史能帮我们看懂新闻、理解社会,比如为什么我们要坚持改革开放,这些都能在历史中找到答案。 【回答】读史使人明智,学习历史人物的优秀品质,传承民族精神。 【回答】质疑、批判、理性、客观、求真的史学精神。 倾听案例,思考历史与国家、个人的关系;记录重点名言。 养家国情怀。 借助历史人物案例和反例辨析,引导学生体会历史对个人品德修养和思辨能力的塑造作用,培养求真、批判的史学精神 明确历史学科的中考地位和现实应用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环节三:初中历史学什么
1.课程设置 【讲授】课件展示初中教材封面,初中历史分三大块:中国古代史(七年级)、中国近现代史(八年级)、世界史(九年级)。 2.七上学习内容 【讲授】教唱朝代歌:“三皇五帝始,尧舜禹相传……”带领学生读 2 遍,强调 七年级上册讲夏商周、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 【讲授】展示七上目录图片,第一单元学原始社会,比如北京人、河姆渡遗址;第二单元学夏商周,会接触甲骨文、百家争鸣;第三单元学秦汉,比如秦始皇统一中国、丝绸之路…… 【强调】每单元的标题反映这一时代主题/阶段特征,务必背诵!下方的时间轴对应本单元涉及的主要时间及对应事件,重点掌握!同时要理解下方的学习目标。 【引导】阅读单元导言,你们会发现其主要包含的是哪些内容? 【引导】课件展示第1课示例,请学生合作探究,讨论回答每课教材的主要构成部分。 跟读朝代歌;标记七上重点单元。 【回答】概述了本单元主要内容,要求认真阅读理解,并在学习完本单元所有内容后能根据每一句导言对应自己学过的每一个知识点。 【回答】①课文标题:点明学习主题。②课文导言:内容导入指出学习重点③课文子目:点明该 通过梳理初中三年历史学习框架,建立整体认知。 借助朝代歌、目录解析等形式,将抽象的教材结构转化为具象的知识脉络,强调单元主题、时间轴和学习目标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掌握教材阅读方法。
【补充】提示学生注意注释很可能是命题素材!相关史事,俗称小字部分,属于少量知识点,也常作为命题素材;注意观察课本图片,含图片及标题或说明,这是命题的重点素材;课后习题同理。 部分学习内容小主题。④正文部分:是学习的主要内容,也是考试的重要出题点。讲述该部分相关历史知识,非常重要。 提示注释、图片等命题素材,培养应试意识。
环节四:我的历史课堂要求
1.分环节明确要求(结合课件图片举例) (1)课前要带课本、学案、红笔(订正)、黑笔(记录)、蓝笔(做题);课代表会提前写背诵任务在黑板上,大家要提前背。 (2)课中认真听讲,不做小动作;发言要举手;笔记用红笔标重点、蓝笔写补充……(展示范例笔记) (3)课后作业要当天完成,选择题要圈关键词,比如“不正确的是”;背诵要当天过关,作业要装订保存,丢了会扣分哦。 2.鼓励课外拓展 推荐看《明朝那些事儿》、去故宫博物院,读万卷书 + 行万里路,历史会更有趣! 明确历史课堂要求,不理解的地方及时提出。 分课前课中、课后明确具体要求,配合范例展示,帮助学生快速适应初中历史学习规范 推荐课外拓展资源,进一步激发自主学习兴趣。
环节五:招募历史课代表
1.说明要求 【说明】需要 2 名课代表,负责督促大家准备课堂、收发作业、检查背诵,要有责任心、学习态度好。 2.鼓励现场报名 【引导】想报名的同学举手,简单说一句“我能胜任的理由”,课后会公布结果。(若无人举手,可留课后报名时间) 自愿报名,简要发言。 通过公开招募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管理的积极性,培养责任意识和服务精神,同时增强学生对历史课堂的归属感
(三) 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知道了历史是什么、为什么学、学什么,还有课堂要求。历史就像一面镜子,映照着过去,也指引着未来。希望从这节课开始,我们一起在历史里探险,发现更多有趣的故事! 齐声呼应,期待后续课程。 用历史如镜的比喻总结本课核心内容,升华历史学习的意义,强化课堂情感共鸣。
九、 教学反思 1.学生对哪个环节最感兴趣?(如电影导入、朝代歌)下次可加强。 2.课堂要求是否讲清楚?学生提问集中在哪些点? 3.时间分配是否合理?(如“为何学历史”是否超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