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远古时期的人类活动(教案)-【课堂无忧】新课标同步核心素养课堂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课 远古时期的人类活动(教案)-【课堂无忧】新课标同步核心素养课堂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95.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8-22 11:13: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一蓑烟雨工作室基于2022新课标下的教学设计·七年级上册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
学科 历史 年级 七年级 课型 新授 授课人
课题 第1课 远古时期的人类活动 课时 1
一、教材分析 本课为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开篇,也是中国古代史的起点,上承人类进化科学理论,下启原始农业与文明起源内容。通过介绍元谋人、北京人等古人类遗址,构建中国史前时期人类活动的基本图景,是培养时空观念、史料实证等核心素养的基础课。核心内容分析如下:其一,时空界定,即史前时期是从约 170 万年前元谋人至公元前 21 世纪,以文字出现为界区分史前史与文明史;其二,了解人类遗址分布及代表。中国古人类遗址分布广泛,集中于黄河、长江流域,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为主要代表;其三,重点把握北京人的特征和生存生活情况;其四,发现山顶洞人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进步性。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在小学科学和生物学中对人类进化、北京人等有初步了解,但认知碎片化,难将生物进化理论与历史考古实证结合。他们能识别古人类图像,却缺乏历史地图解读方法,对 “170 万年” 等时间跨度及 “考古发现如何证明历史” 存在理解困难,易将神话与史实混淆。但这一阶段的学生有较强的猎奇心理,乐于参与角色扮演、石器模拟等互动活动,教学中需借助时间轴、对比表格等可视化工具,设计 “考古探秘” 为主题的活动,帮助学生建立时空观念、史料实证等核心素养,同时激发其对中华文明起源的探究兴趣。
三、教学目标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 年版)》要求:通过了解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等旧石器时代的人类及其文化遗存,知道中国境内原始社会时期的人类活动。依据新课标要求,本课需要重点落实以下核心素养目标: 1.阅读历史地图,知道元谋人、郧县人、蓝田人、北京人等旧石器时代人类及其文化遗存。(时空观念、史料实证) 2.通过探究化石等史料,知道北京人的特征和生产生活状况,了解北京人发现的意义,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原始社会的重要依据。(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3.认识到中国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激发我们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培养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唯物史观、家国情怀)
四、教学重点 北京人的体貌特征、生产工具与用火意义。
五、教学难点 理解化石证据的史学价值;掌握历史地图分析方法。
六、教学方法 讲授法、问答法、史料实证法、时空定位法、对比分析法、情境创设法。
七、学习方法 观察分析、识读地图、对比归纳、小组讨论、问题探究。
八、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复备
(一) 新课导入 【问题引导】出示图片,你知道哪些关于人类起源的美丽传说?这些传说反映了古代人类对自身起源的怎样的认识? 【引出课题】展示达尔文《物种起源》封面,你知道人类究竟是如何起源的吗?科学的解释是什么?引出达尔文的进化论。 【过渡】在有文字记载之前,我们的祖先是怎样生活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远古时期,探寻人类的早期活动。 【回答】中国神话传说女娲造人、古埃及神话阿图姆神创造人类、基督教传说上帝人…… 【回答】人类是由古猿演化而来。 通过认知冲突激发探究兴趣,建立 “神话≠史实” 的认知,引出考古实证的重要性,进而顺利过渡到本课内容学习。
(二) 新课讲授 环节一:邂逅古人类——探寻远古曙光
(一)我国境内早期人类遗址分布特点 1.研读地图 【引导】出示地图,发布任务,请同学们结合“小贴士”的步骤指导分组研读地图,尝试概括中国境内古人类遗址分布特点。 2.时空定位 【提问】那你们知道什么是“旧石器时代”吗? 【回答】①分布广泛,集中分布在黄河、长江流域。②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化石和旧石器时代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 【回答】在金属工具出现之前,人类以石器为主要生产工具的时代称为“石器时代”,其中使用打制石器的时代称为“旧石器时代”。 通过地图图例(符号)与识别地图方法的引导帮助落实“运用历史地图”的学习要求,掌握识别历史地图的方法。
(二)我国境内的古人类 1.研读教材 【引导】出示地图,发布任务,请同学们浏览教材,找出我国境内最具代表性的古人类有哪些?并结合课件的提示,分组介绍他们的历史信息。 【回答】①蓝田人距今约160万年,发现于陕西蓝田,考古发现了一个下颌骨和一个头盖骨化石。②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发现于云南省元谋县,考古发现了两颗门齿化石和粗糙的石器。元谋人我国目前已知最早的古人类之一。③郧县人距今约100万年,发现于湖北郧阳,考古发现了3个头骨化石。 通过地图识读,培养时空观念借助考古史料渗透 “论从史出” 思维,初步认识我国境内的古人类代表。
(三)古人类的生存技能 1.史料实证 【提问】出示古人类制作的石器以及元谋人遗址7号坑底的炭屑和烧骨,这些考古发现说明了什么? 【回答】远古人类已能制作工具和使用天然火。 史料实证,引导学生得出历史结论。
(四)化石 1.史料实证 【提问】出示古人类化石,距今这么久远,我们是怎么知道他们的存在呢?“历史的密码”到底是什么呢? 2.概念解读 【提问】化石是什么呢? 【讲授】考古学家通过考古发掘,发现古代人类化石及其生活遗迹。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重要证据,考古发现是研究历史的第一手资料。 【回答】化石。 【回答】古代生物的遗骸或遗迹埋藏在地层中,经过漫长的时间,被周田沉积物中的矿物质所渗入,逐渐石化,称为“化石”。化石是研究远古人类历史的重要证据。 从物证到解释,重在让学生成为历史的“解码者”。
环节二:探秘北京人——解锁生存密码
北京人 【引导】播放北京人发现过程的视频,请学生们观看视频,说一说北京人的发现过程。 【回答】北京人距今约70万-20万年,发现于北京周口店龙骨山。1921年,古人类学家根据遗址中的3枚牙齿,将它命名为“北京直立人”或“北京人”;1929年我国学者裴文中发现第一个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同年又发现用火遗迹,相继发掘5个头盖化石,共出土40多个个体的直立人化石,以及和大量动物化石和约10万件石器 视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易于了解北京人遗址的发掘历程和裴文中的贡献。先前古人类学习的过程为学生探秘北京人打下良好铺垫,易于顺利归纳北京人的历史信息。
北京人的体貌特征 1.史料实证 【引导】出示北京人头部复原像和北京人背鹿像(复原雕像)、北京人头盖骨模型,请学生们观看图像,说一说北京人的体貌特征。 【提问】同学们说得都很好,再请大家仔细地观察这两幅图像,北京人的头部和四肢像什么呀? 【回答】前额低平、眉骨突出、鼻梁低扁、颧骨突出、牙齿突出,脑容量比现代人小。 【回答】头部像猿,四肢像人。 通过图像直观呈现 “猿人过渡” 特征。
北京人的生产生活 1.史料实证 【引导】出示考古学家步日耶绘制50万年前北京人生活想象图和《韩非子》史料记载,请同学们讨论:北京人过着什么样的生活呢?为什么? 2.观察分析 【提问】出示北京人采集、狩猎(想象画),观察图片,想一想北京人依靠什么方式获得食物? 3.史料实证 【引导】出示北京人使用的刮削器、砍 【回答】①群体生活,共同劳动。生产力水平的低下(根本原因),加之环境的险恶。 【回答】②依靠狩猎和采集生存。 史料实证,逐步引导学生进行历史分析和历史解释,落实唯物史观等核心素养要求。
砸器、尖状器等图片和课本文字记载,思考北京人使用的生产工具是什么? 【引导】出示北京人遗址中发现的灰烬、烧石和烧骨等遗迹,这反映出了什么历史信息?火的使用对北京人的生活有什么影响?请大家合作探究。 【回答】③生产工具,打制石器技术成熟。 【回答】④北京人已经学会使用火,还会长时间保存火种。学会用火改善了生存条件,是人类进化史上的里程碑。 以灰烬层等一手考古证据为锚点,具象化“用火意义”这一抽象概念。
北京人发现的意义 【引导】出示文字材料、遗址图片和北京人遗址化石数量统计,请学生结合以上信息归纳北京人发现的意义。 【回答】①历史地位: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之一。②对研究人类起源和古人类演化的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先前学习,加之具体的材料引导,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北京人发现的意义。
环节三:遇见山顶洞人——感知文明微光
(一)山顶洞人 1.基本信息 【提问】出示遗址图片和发掘信息,请同学们结合先前的学习和课件提示,自主归纳山顶洞人的历史信息。 2.山顶洞人的生活 【引导】出示遗址中出土的石器、骨器、角器和饰物等,引导学生结合历史信息归纳山顶洞人的生活情况。 【回答】山顶洞人距今约70万-20万年,发现于北京周口店龙骨山,所处时代是旧石器时代,模样和现代人基本相同,属于晚期智人 【回答】使用打制石器,制作骨器,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懂得人工取火,具有爱美意识,会埋葬死者;过着集体生活,没有贫富贵贱的差别。 基于先前古人类的学习,学生很容易回答山顶洞人的基本信息和生活情况,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环节四:课后活动——山顶洞人进步之处
【引导】出示表格,请学生结合课堂所学,完成下表,并说说与北京人相比,山顶洞人有了哪些进步。 【回答】①模样和现代人基本相同,具有现代人类特征。②制作骨器,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懂得人工取火等。 通过表格归纳培养对比分析能力,以实物史料佐证人类智力与审美意识发展
(三)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探秘远古时期人类活动,了解了从约 170 万年前元谋人到 3 万年前山顶洞人,也知道了考古发现如化石、石器是研究史前史的重要证据,这些发现印证了中国是人类文明重要发源地,也为探索中华文明起源奠定基础。同学们,你们爱上历史了吗? 认真听讲,回顾所学内容,记好课堂笔记。 引导学生回顾课堂知识,深化记忆。
九、 随堂练习 5道随堂测试题(详见配套教案
十、 板书设计
十一、 教学反思 本节课较好达成教学目标,落实核心素养。通过考古史料与时空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构建了远古人类活动的认知框架,激发学生对于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但在引导学生理解 “考古证据” 时,部分学生仍难以从灰烬层、烧骨等实物推理用火场景,需增加进一步情境创设等互动活动。此外,学生对 “百万年时间尺度” 的感知仍较薄弱,后续可设计 “时间压缩” 等情景体验,提升时空观念培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