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上3《现代诗二首》教学设计
教材解读
四上第一单元以“自然之美”为主题,编排了《观潮》《繁星》《现代诗二首》三篇课文。《观潮》写钱塘潮这一“天下奇观”,在潮来潮去中展现了一幅幅雄奇多姿的画卷;《繁星》描绘了作者眼中三个不同时期、不同地方的满天繁星;现代诗《秋晚的江上》描绘了倦鸟归巢和红霞满天的美景,《花牛歌》描绘了草地里悠然自得的花牛。
本单元语文要素是“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边读边想象画面,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阅读经验:二年级时已经提出过“读句子,想象画面”的学习要求;三下第一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体会优美生动的语句”。本单元则是进一步学习和掌握这样的阅读方法。
《现代诗二首》是一篇略读课文,选编了刘大白的《秋晚的江上》和徐志摩的《花牛歌》两首现代诗。
《秋晚的江上》共两节。第1节中“归鸟”“斜阳”构成了一幅晚归图。“斜阳”原本只是倦鸟归巢的背景,然而“驮着”一词却把“倦鸟”与“斜阳”紧密联系到了一起。“驮着”既赋予画面动感,又让画面充满情意,给人想象的空间。诗的第2节是第1节的继续与发展,“归鸟翻翅,斜阳掉落”的动感画面,极富想象力。最后两行“头白的芦苇,也妆成一瞬的红颜了”,画面色彩的迅速切换,既充满神奇,又透着生机。简洁的勾勒,夸张独特的想象,修辞的妙用,让倦鸟、斜阳、芦苇构成了一幅瑰丽的秋江晚景图。
《花牛歌》由四节组成。每一节就是一幅画:花牛坐在草地上,压扁了剪秋罗;花牛在草地里睡觉,天上白云悠悠;花牛甩动小尾巴在草地里散步;花牛在草地里做梦,夕阳偷偷落到了西山的青峰之上。这四幅画面中,花牛“坐”是动景,花牛“眠”是静景,花牛“走”又是动景,花牛“做梦”又是静景。四幅画面动与静的交替变化,呈现了一种律动之美,也展现了一头可爱俏皮、悠闲自在的花牛。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巢、苇”等7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能说出诗中的景物和画面。
3.品味诗句中生动的用词,感受秋晚江上的美景,体会花牛的悠闲。
4.能够留意身边的景致,展开想象,尝试仿写课文中的一首诗。
教学重难点
品味诗句中生动的用词,感受秋晚江上的美景,体会花牛的悠闲。展开想象,尝试仿写课文中的一首诗。
教学过程
◎揭示课题,了解作者
1.再读单元篇章页主题句: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唐·王维
通过前面两篇课文的学习,我们感受了钱塘江大潮的壮观,体验了走月亮的美妙。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欣赏两位现代诗人眼中的美妙景致。
2.揭示课题:现代诗二首
读一读两首诗的题目:《秋晚的江上》《花牛歌》
◎任务一 学习《秋晚的江上》,感受江景的美好
1.了解诗人刘大白:刘大白(1880—1932),浙江绍兴人,现代著名诗人。
2.自由朗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检查反馈,认读字词:归巢、芦苇、一瞬
3.品读第一节诗,想象画面,体会“驮”的情趣
归巢的鸟儿,
尽管是倦了,
还驮着斜阳回去。
(1)圈一圈诗中描写的景物。
交流反馈:归巢的鸟儿 斜阳
(2)边读边想象,说说仿佛看见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3)这一节诗中,哪个字最妙、最有想象力?
①“驮”着斜阳,实际上是指?
②“驮”字可以换成“背”“扛”“抱”这些词吗?(“驮”的时候,身体是趴下去的,这更符合鸟儿飞翔时的身体姿态)
③从这个“驮”字,你仿佛看见了一只怎样的鸟儿?(不知疲倦、吃苦耐劳……)
(4)带着体会,有感情地朗读这节诗。
4.品读第二节诗,想象画面,体会“掉”和“妆”的情趣
双翅一翻,
把斜阳掉在江上;
头白的芦苇,
也妆成一瞬的红颜了。
(1)圈一圈诗中描写的景物。
交流反馈:归巢的鸟儿 斜阳 江上 芦苇
(2)边读边想象,说说仿佛看见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3)这一节诗中,哪个字最妙、最有想象力?
引导体会“掉”的情趣:
斜阳“掉”在江上,实际上是指?
不说映在江上、落在江上,却说“掉”在江上,妙在哪里?
引导体会“偷白”“妆”“红颜”的情趣:
“头白的芦苇,妆成一瞬的红颜”其实是指?
“妆”字妙在哪里?让你产生了怎样的联想?
(4)带着体会,有感情地朗读这节诗。
◎任务二 学习《花牛歌》,体会花牛的悠闲
1.了解诗人徐志摩:徐志摩(1897—1931),浙江海宁人,现代著名诗人。
2.自由朗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检查反馈,认读字词:一穗剪秋罗 霸占
3.这首诗,每一节都是一幅花牛图,分别“画”了花牛的哪几种姿态?
交流,反馈:坐、眠、走、做梦
4.再读一读每节诗,边读边想象,你仿佛看见了一只怎样的花牛?
交流分享,板书:悠闲、自在
5.花牛这样的悠闲自在,你是从哪些诗句中体会到的?
交流分享,引导体会诗句表达出的情趣:
压扁了一穗剪秋罗:我花牛想坐就坐,才不管什么剪秋罗呢!
白云霸占了半个天:我花牛想眠就眠,才不管你白云霸占了半个天呢!
小尾巴甩得滴溜溜:我花牛想走就走,你看我的小尾巴甩得滴溜溜响!
太阳偷渡了西山的青峰:我花牛想做梦就做梦,才不管你太阳偷渡的事呢!
6.哪些诗句写得特别妙、特别有想象力?
“霸占”“偷渡”两句运用拟人,把白云、太阳当成人来写,富有情趣,从侧面烘托了花牛的悠闲自在、无忧无虑。
7.花牛还会在草地里做什么呢?展开想象说一说。
◎任务三 比较两首诗写法上的共同点
1.配上背景音乐,有感情地朗读两首诗,读出诗中所写的画面。
2.这两首诗写得这么有画面感,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点呢?
交流,反馈:都善于抓住景物特点,展开丰富的想象。
◎小练笔,尝试仿写其中的一首诗
你有没有发现大自然中一些美妙的风景呢?
试着模仿其中一首诗,展开想象写一写。
课件呈现鸭子戏水的短视频,为缺少生活经验积累的学生提供仿写的素材。
【设计意图】
本教学设计以“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为核心,紧扣单元语文要素“边读边想象画面”,设计意图如下:
1.落实要素,发展能力:通过圈画景物、品读关键词(如“驮”“掉”“妆”“霸占”),引导学生从诗句中提取视觉信息,结合生活经验构建画面,深化对“想象画面”方法的掌握,实现从二年级“读句子想象”到四年级“品味语言想象”的进阶。
2.聚焦语言,体悟诗趣:以“哪个字最妙”为抓手,对比替换词语(如“驮”与“背”“扛”),体会拟人、夸张等修辞的精妙,感受诗人用词的生动性与想象力,培养语言鉴赏力。
3.对比整合,提炼方法:通过比较两首诗的写法,总结“抓住景物特点+展开丰富想象”的创作规律,帮助学生建立诗歌阅读的思维模型。
4.迁移运用,激发创造:结合生活素材(如鸭子戏水视频)设计仿写,将阅读积累转化为表达实践,鼓励学生观察自然、诗意表达,实现审美体验与语言创新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