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蓑烟雨工作室基于2022新课标下的教学设计·八年级上册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学科 历史 年级 八年级 课型 新授 授课人
课题 第1课 鸦片战争 课时 1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篇课,上承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末期状况,下启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具有重要的历史衔接作用。教材以鸦片战争为切入点,通过介绍战争的背景、过程、结果及影响,揭示中国从封建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进程。核心内容包括鸦片走私与林则徐禁烟、英国发动侵略战争、《南京条约》及其影响等。教材通过丰富的史料和图片,帮助学生理解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和对中国社会的深远影响,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让学生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以及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精神。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先前对林则徐虎门销烟等史事有初步了解,但对鸦片战争的深层背景认知模糊,难以将中英社会差异与战争必然性建立联系。他们虽能识别历史图片,却缺乏解读贸易数据、条约条款等史料的方法,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等抽象概念理解困难,易将战争简单归因于禁烟运动。此阶段学生具备一定的小组讨论和史料分析能力,但逻辑推理深度不足,对“封建制度落后性”等本质问题的探究需教师引导。此外,学生对历史人物故事兴趣浓厚,却对宏观历史进程的理解存在断层,教学中需借助对比表格、动态地图等可视化工具,结合鸦片危害案例与条约条款具象分析,帮助其突破认知障碍,构建系统历史认知。
三、教学目标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 年版)》要求:通过了解林则徐虎门销烟、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俄国割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等两次鸦片战争期间的主要史事,以及《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初步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依据新课标要求,本课需要重点落实以下核心素养目标: 1.知道虎门销烟、鸦片战争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原因和结果,初步养成历史时序意识和历史空间感。(历史解释、时空观念) 2.初步阅读和理解林则徐虎门销烟、三元里抗英斗争的史料,认识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史料实证、家国情怀) 3.理解鸦片战争中国战败原因、《南京条约》的内容等史料,并运用这些史料分析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四、教学重点 鸦片战争的原因、《南京条约》的内容及影响、鸦片战争的历史影响。
五、教学难点 理解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根本原因。
六、教学方法 问题导向法、讲授法、史料实证法、时空定位法、对比分析法、情境创设法。
七、学习方法 自主归纳、观察分析、识读地图、对比归纳、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八、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复备
(一) 新课导入 同学们,当我们站在人民英雄纪念碑前,目光一定会被第一幅浮雕深深吸引——虎门海滩上浓烟滚滚,一箱箱鸦片被倾倒入海,民众们群情激昂,这正是林则徐虎门销烟的震撼场景!这场壮举,如同一根导火索,点燃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场与西方列强的战争——鸦片战争。 认真听讲,知晓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第一幅浮雕作品是虎门销烟。 通过虎门销烟浮雕作品的呈现和介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顺利过渡到本课。
(二) 新课讲授 环节一:鸦片走私与林则徐禁烟
(一)世界形势对比 1.19世纪初的世界形势 【引导】出示“鸦片战争前世界与中国形势图”和文字材料,引导学生观察地图,材料分析,归纳鸦片战争前世界与中国形势。 【提问】出示系列历史图片,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后,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后,生产力迅速提升,大量的商品被机器生产出来。1820年英国的工业产量占世界工业总产量的一半,而人口只有2000万。作为19世纪的世界工厂——英国迫切需要的是什么?因此,英国将矛头指向何处? 【回答】①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前,清朝统治下的中国危机四伏。②西方已经进入资本主义发展时代,英国成为头号工业强国,不断向外扩张,掠夺殖民地。 【回答】急需殖民扩张、寻找海外市场。 【回答】矛头指向中国 通过地图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英国打开中国市场的必然性。
(二)鸦片走私及危害探究 【过渡】出示战前的中英贸易图,请大家探究,如果在中英正常的贸易情况下,英国能否打开中国的市场?为什么? 【提问】出示文字材料,为什么白银会大量流入中国? 【讲授】讲清贸易顺差,并引导学生思考贸易逆差。 【提问】那如果英国在正常的商品贸易下不能获利,他们会做什么? 【提问】出示罂粟图片和文字介绍,你们知道鸦片是什么吗? 【引导】出示英国输入中国鸦片激增表、文字材料和历史图片,请大家继续探究鸦片走私给中国带来哪些危害? 【回答】不能。因为中英正常贸易的情况下,白银会大量流入中国。 【回答】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排斥。 知道贸易顺差(出超),贸易逆差(入超)。 【回答】走私鸦片。 【回答】鸦片是以罂粟为原料制成的毒品,有镇痛作用,易成瘾,吸食鸦片会引起体质衰弱和精神颓废,寿命缩短。过量使用鸦片还会造成急性中毒而猝死。 【回答】①白银大量外流直接威胁到清政府的财政。②摧残人的身体和精神,导致吏治腐败,军队战斗力削弱。 借助贸易图、罂粟图等,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分析中英贸易逆差的原因及鸦片输入的危害,渗透史料实证思维,同时通
【提问】出示动画图片,面对鸦片在中国的泛滥,当时的中国统治阶级采取了什么措施?请大家研读课本,找到当时不同派别对鸦片泛滥所持的态度。 【提问】那么当时的在位皇帝采取了哪一派别的主张? 【回答】清政府当朝对于鸦片形成了“弛禁”与“严禁”两个派别。弛禁派以许乃济为代表,严禁派以林则徐为代表。 【回答】1838年底,道光帝派力主禁烟的为钦差大臣林则徐,前往广东禁查鸦片。 过 “贸易顺差 / 逆差” 等概念解析,培养历史理解能力,也为后来学习不同派别的禁烟措施作铺垫
(三)林则徐虎门销烟 1.人物扫描 【提问】出示林则徐人物信息,请大家结合信息介绍林则徐的生平。 2.虎门销烟 【引导】出示提纲,请大家研读课本,回答虎门销烟的时间、地点、人物、意义。 【讲授】出示图片,为纪念 “虎门销烟”,国际联盟将每年的6月3日定为“国际禁烟日”,1987年6月,联合国改6月26日为国际禁毒日。同学们,通过学习这一历史事件,我们对鸦片应该持有什么态度? 【回答】林则徐,福建侯官人。任湖广总督期 间,他严禁吸食鸦片,成效显著。后受命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禁烟。为了了解西方情况,他派人翻译外文书报,亲自主持编写《四洲志》,因而被誉为“开眼看世界第一人”。后因投降派陷害被革职。 【回答】1839年6月3-25日;广州虎门海滩;林则徐;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回答】远离毒品 珍爱生命。 通过人物生平介绍与销烟史实梳理,结合国际禁毒日的现实关联,强化史料实证能力,同时通过林则徐名言阅读,激发家国情怀,让学生感受民族抗争精神的历史传承。
环节二:英国发动侵略战争
(一)英国发动侵略战争 1.原因解析 【引导】出示文字材料,请学生探究:有人说“鸦片战争”因林则徐禁烟而起,林则徐是罪魁祸首,你同意吗? 2.过程 【引导】出示地图,请学生梳理战争第一阶段,说出英军侵略路线。 【讲授】出示图文材料,讲授关天培战 【回答】①根本原因: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②直接原因: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为战争爆发提供了借口。 【回答】珠江口→定海→天津→南京。 【回答】1840年6月-1941年5月,1840年6月英军抵达广州,发动战争,封锁珠江口→浙江定海→天津。道光帝将林则徐撤职查办,改派琦善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和英军谈判。 知道关天培战死虎门 通过史料辩论 “林则徐是否为战争罪魁祸首”,引导学生区分战争的根本原因与直接原因,培养辩证思维和历史解释能力,深化对 “英国殖民扩张本质” 的理解。
死虎门和三元里抗英斗争的史事,并提问学生听后的体会。 【引导】出示地图,请学生梳理战争第二阶段,说出英军侵略路线和战争的结果。 3.战败原因 【引导】出示时间轴,引导学生对比中国、英国在政治、经济、军事、对外方面的不同点,并探究:思考“天朝上国”清政府为何会战败? 【提问】所以鸦片战争的性质是什么? 和三元里抗英斗争的史事,体会中国军民的反抗精神。 【回答】1841年1月-1842年8月,再次北上,厦门→定海→宁波→吴淞→镇江→南京下关江面。清政府战败求和,签订《南京条约》【回答】①根因: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无力抵抗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②其他:统治者昏庸愚昧,战和不定,经济落后,武器陈旧等 【回答】英国为打开中国市场而发动的一场非正义的侵略战争。 利用课件地图,师生共同标注战争地图,加深对战争进程的了解。 通过中英对比,引导学生从唯物史观角度分析封建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的差异,理解战争胜负的根本原因。
环节三:《南京条约》
(一)《南京条约》 1.条约签订 【提问】《南京条约》什么时候签订的?签订双方是谁?条约的性质是什么? 2.条约内容 【引导】出示表格,请学生结合教材,完成下表,归纳条约的内容,分析条约的危害,并说出最能体现英国发动战争目的条款是? 3.《南京条约》的附属条约 【提问】小组合作,《南京条约》的附属条约都有哪些?条约的影响是什么? 【回答】1842年8月,清政府被迫同英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性质)——中英《南京条约》。 【回答】五口通商便利了外国商品的输出,侵犯了中国贸易主权;割地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赔款增加了中国人民的负担;协定关税破坏中国的关税主权。 【回答】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回答】1843年中英《虎门条约》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1844年中美《望厦条约》破坏了中国的领海主权;1844年中法《黄埔条约》开启了宗教入侵的先河。 通过表格归纳条约条款及危害,帮助学生理解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的具体影响,强化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附属条约特权,认识列强侵略的递进性,深化对 “主权丧失” 的系统认知。
(二)战争影响 【引导】引导学生小组交流,说一说鸦片战争前后中国在政治、经济和社会性质方面发生的变化。 【回答】政治上从战前主权完整到战后领土、关税主权不完整;经济上从自给自足封建经济到自然经济遭到破 通过战前战后中国社会对比,
【讲授】学生说完变化后,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理清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含义,请学生从中总结中国在战后的社会性质方面所发生的变化。 【引导】引导学生合作探究鸦片战争的影响。 坏被卷入资本主义体系……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回答】①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②中国独立主权的完整性遭到破坏,传统的小农经济逐步瓦解破坏,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③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成为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④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成为中国人民的历史任务。⑤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引导学生理解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的内涵,结合思维导图梳理影响,培养历史概括能力。
(三) 课堂小结 1840至1842年的鸦片战争是英国为打开中国市场、掠夺原料发动的侵略战争,清军被迫签订《南京条约》,割香港岛、赔2100万银元、开放五口通商并协定关税。随后英、美、法又通过附属条约攫取领事裁判权等特权。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也警示着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 认真听讲,回顾所学内容,记好课堂笔记。 引导学生回顾课堂知识,培育家国情怀。
九、 随堂练习 4道随堂测试题(详见配套教案)
十、 板书设计
十一、 教学反思 本节课较好达成教学目标,落实核心素养。通过史料实证与时空定位,帮助学生理解鸦片战争背景与影响,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概念阐释上,部分学生对“形式独立但主权受损”的抽象表述理解不透彻,可结合“租界治外法权”等案例具象化分析。小组讨论“战争必然性”时,部分学生忽视工业革命对英国的经济驱动,后续需增加中英棉纺织品贸易数据对比,强化唯物史观引导。此外,三元里抗英等抗争史实的情感升华环节,可引入抗英民谣或人物日记,增强家国情怀渗透的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