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2026学年苏教版(2024)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
《毫米、分米和千米》教学设计
核心素养教学目标
量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建立 1 毫米、1 分米、1 千米的直观表象,能准确感知这些长度单位的实际大小,会根据物体实际长度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符号意识:认识长度单位毫米(mm)、分米(dm)、千米(km),能规范运用符号表示物体长度,如 “铅笔长 180mm”“课桌高 7dm”。
运算能力:掌握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之间的换算关系(1 厘米 = 10 毫米,1 分米 = 10 厘米,1 米 = 10 分米,1 千米 = 1000 米),能正确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应用意识:能运用所学长度单位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测量身边物体长度、描述两地距离等,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几何直观:借助直尺、线段图等工具,直观理解长度单位间的关系,通过估测与实测对比,提升对长度的直观判断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认识毫米、分米和千米,明确其实际意义,掌握对应的符号表示(mm、dm、km)。
掌握长度单位间的换算关系:1 厘米 = 10 毫米,1 分米 = 10 厘米,1 米 = 10 分米,1 千米 = 1000 米。
能根据物体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和描述。
教学难点
建立 1 毫米、1 分米、1 千米的准确量感,尤其是 1 毫米的微小长度和 1 千米的较长距离。
灵活进行不同长度单位间的换算,特别是涉及 “千米” 与 “米” 这种较大跨度的单位换算。
结合生活实际合理选择长度单位,避免单位混淆(如误用 “毫米” 表示较长物体,误用 “千米” 表示较短物体)。
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含教材中与长度单位相关的主题图、常见物体长度图片、长度单位换算示意图、1 毫米 / 1 分米 / 1 千米的直观演示视频等);直尺(带毫米刻度)、米尺、1 分米长的硬纸条、1 千米距离的实景图(如学校到附近超市的路线图);不同长度的物体(如硬币、铅笔、课本、课桌、跳绳等)。
学具:每人一把直尺(带毫米刻度)、1 张 1 分米长的纸条、练习本;每小组 1 把米尺、1 个测量记录单。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1.回顾旧知
师:同学们,之前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呀?它们用什么符号表示呢?
生 1:学过厘米和米,厘米用 “cm” 表示,米用 “m” 表示。
师:那 1 米等于多少厘米呢?
生 2:1 米 = 100 厘米。
师:说得真好!那我们能用这两个单位测量身边所有物体吗?(出示 1 枚 1 元硬币)大家试试用直尺量一量这枚硬币的厚度,看看能准确表示吗?
学生动手测量,发现硬币厚度不到 1 厘米,难以用 “厘米” 准确描述。
2.引出新知
师:看来 “厘米” 和 “米” 不够用啦,生活中还有更短或更长的物体需要测量,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新的长度单位 —— 毫米、分米和千米。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旧知唤醒学生对长度单位的认知,结合 “测量硬币厚度” 的实际操作,让学生感受旧有单位的局限性,自然引出新单位,激发学习需求。
认识毫米(mm)
1.感知毫米的必要性
课件出示教材中 “测量橡皮厚度” 的情境图:图中小朋友用直尺量橡皮,橡皮厚度在 1 厘米到 2 厘米之间,更接近 1 厘米,却无法用 “厘米” 精确表示。
师:图中的小朋友在量橡皮厚度,他遇到了什么困难呀?
生 1:橡皮厚度不到 2 厘米,比 1 厘米多一点,不知道怎么说。
师:这时候就需要比 “厘米” 更小的长度单位 —— 毫米。大家看直尺,1 厘米之间有很多小刻度,每 1 个小刻度就是 1 毫米。
2.认识毫米与厘米的关系
师:请大家拿出直尺,数一数 1 厘米之间有几个小刻度。
学生动手数,教师巡视指导。
生 2:1 厘米之间有 10 个小刻度。
师:没错!1 厘米 = 10 毫米,毫米用符号 “mm” 表示(板书:1 厘米 = 10 毫米,1cm=10mm)。比如 1 厘米长的线段,也可以说成 10 毫米长。
3.建立 1 毫米的量感
师:1 毫米有多长呢?大家看 1 枚 1 元硬币的厚度,大约就是 1 毫米;直尺上 1 个小刻度的长度也是 1 毫米。请大家用手指比一比 1 毫米的长度。
学生比划,教师纠正:1 毫米很薄,手指要靠得很近哦。
师:请大家量一量课本的厚度,大约是多少毫米?
生 3:课本厚度大约是 7 毫米。
设计意图:通过教材情境图和直尺观察,让学生明确毫米的产生原因和与厘米的关系;结合硬币、课本等实物,帮助学生建立 1 毫米的直观表象,突破 “微小长度感知” 的难点。
认识分米(dm)
1.感知分米的必要性
师:我们认识了比厘米小的毫米,那有没有比厘米大、比米小的长度单位呢?(出示课桌)大家用厘米量一量课桌的高度,看看有什么感受。
学生测量后汇报:课桌高 70 厘米。
师:70 厘米也可以说成 7 分米,“分米” 就是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用符号 “dm” 表示。
1.认识分米与厘米、米的关系
师:请大家拿出 1 分米长的硬纸条,和直尺比一比,看看 1 分米等于多少厘米。
生 1:1 分米和 10 厘米一样长,所以 1 分米 = 10 厘米。
师:正确!(板书:1 分米 = 10 厘米,1dm=10cm)那 1 米等于多少分米呢?大家看米尺,1 米有 10 个 1 分米长的段。
生 2:1 米 = 10 分米。
师:对的(板书:1 米 = 10 分米,1m=10dm)。
2.建立 1 分米的量感
师:请大家把 1 分米长的纸条放在手心,感受 1 分米的长度。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 1 分米呢?
生 3:我的文具盒宽度大约是 1 分米。
生 4:粉笔的长度大约是 1 分米。
师:大家说得都很好!请大家用分米描述一下课桌的高度。
生 5:课桌高 7 分米。
设计意图:通过测量课桌高度的体验,让学生感受 “分米” 的实用价值;结合纸条、米尺等工具,明确分米与厘米、米的关系;联系生活实物,帮助学生建立 1 分米的量感。
认识千米(km)
1.感知千米的必要性
课件出示教材中 “学校到地铁站的距离” 情境图:图中显示学校到地铁站有 2000 米,数字较大。
师:图中学校到地铁站的距离是 2000 米,读起来有点麻烦,有没有更简洁的表示方法呢?
生 1:可以用 “千米”,我听过 “千米” 这个词。
师:非常棒!“千米” 是计量较长距离的单位,1 千米 = 1000 米,用符号 “km” 表示(板书:1 千米 = 1000 米,1km=1000m)。所以 2000 米 = 2 千米。
2.建立 1 千米的量感
师:1 千米有多长呢?大家平时绕操场跑步,操场 1 圈大约 200 米,跑 5 圈就是 1000 米,也就是 1 千米。
课件出示学校到附近超市的路线图:“从学校出发,沿 XX 路走 1 千米到超市”,并配实景照片。
师:我们学校到这家超市的距离大约就是 1 千米,大家想象一下这段路程的长度。
生 2:好像要走很久呢!
师:正常步行 1 千米大约需要 10 分钟,骑自行车大约需要 3 分钟。
3.千米与米的换算
师:那 3 千米等于多少米呢?
生 3:1 千米 = 1000 米,3 千米就是 3 个 1000 米,所以 3 千米 = 3000 米。
师:5000 米等于多少千米呢?
生 4:5000 米里面有 5 个 1000 米,所以 5000 米 = 5 千米。
设计意图:通过 “长距离描述” 的情境,让学生理解千米的产生意义;结合操场跑步、路线实景等学生熟悉的场景,帮助学生建立 1 千米的间接量感;通过简单换算练习,巩固千米与米的关系。
长度单位的综合运用
1.单位换算练习
课件出示练习题:
5 厘米 =( )毫米 3 分米 =( )厘米 4 米 =( )分米
60 毫米 =( )厘米 20 厘米 =( )分米 70 分米 =( )米
2 千米 =( )米 8000 米 =( )千米
师:请大家在练习本上完成这些题,做完后和同桌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完成后,教师请学生汇报,重点讲解:60 毫米 =( )厘米,因为 10 毫米 = 1 厘米,60 毫米里有 6 个 10 毫米,所以是 6 厘米;8000 米 =( )千米,因为 1000 米 = 1 千米,8000 米里有 8 个 1000 米,所以是 8 千米。
2.选择合适的单位
课件出示教材中的练习题:给下面物体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
① 一块橡皮长约 3( ) ② 教室门高约 2( ) ③ 一张银行卡厚约 1( )
④ 学校跑道长约 400( ) ⑤ 北京到上海的距离约 1318( )
师:大家结合物体实际大小和我们建立的量感,想一想该选哪个单位。
生 1:橡皮长约 3 厘米,因为 3 毫米太短,3 分米太长。
生 2:银行卡厚约 1 毫米,它很薄。
生 3:北京到上海很远,所以是 1318 千米。
师:大家都选对了!选择单位时,要先想物体的实际长度,再对比单位的大小。
设计意图:通过换算练习巩固长度单位间的关系,提升运算能力;通过 “选择单位” 练习,让学生学会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运用单位,培养应用意识。
实践测量活动
1.小组合作测量
师:现在请大家小组合作,用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测量身边的物体,把测量结果填在记录单上(记录单包含 “物体名称”“测量单位”“测量结果” 三栏)。
提供测量对象参考:铅笔长度、课本宽度、课桌长度、教室门宽度、跳绳长度等。
学生小组活动,教师巡视指导:测量时直尺要放正,读数要准确;选择合适的单位,比如测量铅笔用 “毫米” 或 “厘米”,测量教室门用 “米” 或 “分米”。
2.成果展示与交流
师:哪个小组来分享一下你们的测量结果?
小组代表 1:我们测量的铅笔长 18 厘米 5 毫米,也就是 185 毫米;课本宽 15 厘米,也就是 1 分米 5 厘米。
小组代表 2:教室门高 2 米 1 分米,也就是 21 分米;跳绳长 2 米,也就是 20 分米。
师:大家测量得很准确,单位选择也很合适!测量时能灵活转换单位,非常棒。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测量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长度单位,巩固测量方法和单位换算知识;培养合作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感受数学的实用性。
解决实际问题
1.基础问题
课件出示题:① 一根绳子长 2 米,剪去 5 分米,还剩多少分米?
师:这道题要注意什么?
生 1:单位不一样,要先换算单位,2 米 = 20 分米,20-5=15(分米),还剩 15 分米。
② 一块木板长 80 厘米,用毫米作单位是多少毫米?
生 2:1 厘米 = 10 毫米,80 厘米 = 800 毫米。
2.拓展问题
课件出示题:小明从家到学校要走 600 米,他每天上学和放学各走 1 次,一共要走多少米?合多少千米?
师:“上学和放学各走 1 次” 是什么意思?
生 3:就是每天走 2 个 600 米,600+600=1200(米),1200 米 = 1 千米 200 米。
师:如果小明中午也回家吃饭,那他每天要走多少米呢?
生 4:中午回家吃饭的话,一天要走 4 个 600 米,600×4=2400(米)=2 千米 400 米。
设计意图:通过基础问题巩固单位换算和简单计算;通过拓展问题结合生活情境,提升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培养推理意识。
课堂总结
1.回顾知识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了哪些新的长度单位呀?它们和之前学的单位有什么关系?
生 1:学了毫米、分米、千米,1 厘米 = 10 毫米,1 分米 = 10 厘米,1 米 = 10 分米,1 千米 = 1000 米。
生 2:毫米用 “mm” 表示,分米用 “dm” 表示,千米用 “km” 表示。
2.谈量感体会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对这些单位的长度有什么感受?比如 1 毫米和 1 千米的区别。
生 3:1 毫米特别小,1 千米特别长,走路要走好久。
师:以后在生活中,大家要学会用这些单位描述物体长度,选择合适的单位哦。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主梳理知识脉络,回顾长度单位间的关系;通过谈感受,强化量感认知,为后续生活应用奠定基础。
小结
本节课围绕 “毫米、分米和千米” 三种长度单位展开教学,从学生已有的 “厘米、米” 知识入手,通过情境创设和实际操作,逐步引出新单位。在认识毫米时,结合直尺观察和硬币测量,让学生明确毫米的意义及与厘米的关系,建立 1 毫米的微小量感;认识分米时,通过课桌测量和纸条比划,感受分米的实用价值,掌握其与厘米、米的换算;认识千米时,借助操场跑步、路线实景等场景,帮助学生理解千米的长距离意义,巩固千米与米的关系。
教学中注重师生互动和实践操作,如小组合作测量身边物体、单位换算练习、解决实际问题等,让学生在 “做中学”,既巩固了知识,又提升了量感、运算能力和应用意识。通过 “选择合适单位”“解决行程问题” 等环节,将数学知识与生活紧密结合,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实用性。
后续教学中,可鼓励学生在生活中继续观察和测量,如记录家庭物品的长度、描述出行路线的距离等,进一步强化对长度单位的认知和运用能力,让量感在实践中不断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