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2026学年苏教版(2024)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笔算除法》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2026学年苏教版(2024)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笔算除法》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7.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5-08-22 12:48: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5-2026学年苏教版(2024)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
《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笔算除法》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在前期学习中已经掌握了表内除法以及整十、整百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对除法的意义有了初步理解,知道除法是平均分的过程。例如,他们能够口算出 60÷3=20、800÷4=200 等,这为学习笔算除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但三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仍处于发展阶段,对于笔算除法中 “除、乘、减、比” 的步骤以及每一步的算理理解存在困难。他们容易在商的对位、余数的处理等方面出现错误,比如将商的数位对错,或者忘记用除数去除余数。此外,学生对于两位数、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过程缺乏系统性的认识,需要通过具体操作和直观演示帮助他们建立数学表象,理解笔算除法的本质。
在学习习惯上,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动手操作和小组合作能力,喜欢通过具体的情境和活动参与学习。因此,教学中应注重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结合分小棒等操作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笔算除法的算理和算法,培养他们的运算能力和推理意识。
核心素养教学目标
运算能力:掌握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整除)的笔算方法,能正确书写竖式,理解每一步计算的算理,提高计算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推理意识:在探究笔算除法算理的过程中,通过观察、比较、归纳,理解 “从高位除起,除到哪一位商就写在那一位上面” 的合理性,培养初步的逻辑推理能力。
模型思想:能结合具体情境抽象出除法问题,建立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数学模型,并用竖式计算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模型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
数感:在计算过程中,感知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结果范围,能对计算结果进行初步估算和验证,发展数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整除)的笔算方法,理解竖式中每一步计算的含义,能正确列竖式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笔算除法的算理,特别是商的对位问题以及每一步 “除、乘、减” 的实际意义,避免出现商的数位错误和漏写余数等问题。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包含教材中《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单元的情境图、例题、算理演示动画、练习题等);小棒若干(用于演示分物过程);板书用的竖式模型;课堂练习单。
2.学生准备:练习本、铅笔、直尺;每人准备一套小棒(或画有小棒的卡片)。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复习旧知
1.教师出示教材中的购物情境图:“学校要给三年级的 2 个班分发 48 本故事书,平均每个班能分到多少本?”
2.提问:“要求‘平均每个班能分到多少本’,怎样列式?” 学生回答:48÷2。
3.追问:“你能用以前学过的口算方法算出结果吗?” 引导学生回忆口算方法:40÷2=20,8÷2=4,20+4=24。
4.教师小结:“口算虽然能解决问题,但当数字较大或者无法直接口算出结果时,我们就需要一种更精确的计算方法 —— 笔算除法。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除法。”(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生活情境引入除法问题,复习口算除法的方法,让学生感受学习笔算的必要性,激发学习兴趣,为后续学习笔算除法做好铺垫。
探究新知,理解算理
1.教学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整除)
课件出示教材例 1:“把 48 根小棒平均分给 2 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多少根?”
引导学生列式:48÷2。
提问:“我们可以用分小棒的方法来表示 48÷2,怎样分呢?” 学生思考后,教师示范:先分整捆的小棒,4 捆(每捆 10 根)平均分给 2 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 2 捆;再分单根的小棒,8 根平均分给 2 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 4 根。
学生动手分小棒,然后交流:“每个小朋友一共分到多少根小棒?”(2 捆加 4 根,一共 24 根)
教师引导:“怎样用竖式表示这个分小棒的过程呢?” 结合分小棒的过程,讲解竖式写法:
24 2)48 4 ---- 8 8 ---- 0
提问:“竖式中先算的是哪一步?2 乘 2 得 4,这个 4 写在什么位置?表示什么?”(先算 4 个十除以 2,得 2 个十,2 写在十位上,4 表示分掉的 4 个十)
再问:“接下来算什么?8 除以 2 得 4,这个 4 写在什么位置?表示什么?”(再算 8 个一除以 2,得 4 个一,4 写在个位上,表示分掉的 8 个一)
强调:“用除数 2 先除被除数的十位,再除被除数的个位,除到哪一位,商就写在那一位的上面,每一步除得的余数要比除数小(这里没有余数)。”
学生在练习本上模仿书写竖式,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商的对位错误。
【设计意图】通过分小棒的操作帮助学生建立直观表象,理解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算理,再结合竖式演示,让学生明确每一步计算的含义,实现从直观到抽象的过渡,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
2.教学三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整除)
课件出示教材例 2:“三年级有 3 个班,一共收集了 693 个废电池,平均每个班收集多少个废电池?”
学生独立列式:693÷3。
提问:“结合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方法,你能试着用竖式计算 693÷3 吗?”
学生尝试计算,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并记录。
指名学生板演,然后讲解:
231 3)693 6 ---- 9 9 ---- 3 3 ---- 0
提问:“3 乘 2 得 6,写在什么位置?表示什么?”(6 个百除以 3 得 2 个百,2 写在百位上,表示分掉的 6 个百)
再问:“9 除以 3 得 3,写在什么位置?表示什么?3 除以 3 得 1,写在什么位置?表示什么?”(9 个十除以 3 得 3 个十,3 写在十位上,表示分掉的 9 个十;3 个一除以 3 得 1 个一,1 写在个位上,表示分掉的 3 个一)
学生交流:“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和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有什么相同之处?”(都是从高位除起,除到哪一位商就写在那一位上面,每一步都要经历除、乘、减的过程)
【设计意图】通过知识迁移,让学生自主探究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推理意识,同时通过对比,巩固笔算除法的一般方法。
3.总结笔算方法
教师引导:“观察我们今天学的竖式,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整除)的笔算方法:从被除数的高位除起,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那一位的上面;每次除得的商与除数相乘后,要从被除数的那一位里减去,余下的数要比除数小,再把被除数下一位上的数落下来继续除。”(板书)
【设计意图】通过归纳总结,让学生从具体实例中抽象出笔算除法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形成清晰的认知。
巩固练习,深化理解
1.基础练习(教材 “做一做”)
计算下面各题:
3)63 2)842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提醒学生注意商的对位和每一步的计算过程。
集体订正时,指名说出每道题的计算过程,如:“63÷3,先算 6 个十除以 3 得 2 个十,写在十位上,2 乘 3 得 6,6 减 6 得 0;再把 3 落下来,3 个一除以 3 得 1 个一,写在个位上,1 乘 3 得 3,3 减 3 得 0,结果是 21。”
【设计意图】通过基础练习巩固笔算除法的方法,强化算理理解,提高计算准确性。
2.辨析练习
课件出示错题:
21 21 3)63 2)424 6 4 ---- ---- 3 2 3 2 ---- ---- 0 4
提问:“这些竖式计算对吗?错在哪里?” 学生小组讨论后汇报:“第一题是正确的;第二题中,十位上的 2 除以 2 得 1,写在十位上,1 乘 2 得 2,2 减 2 得 0,然后要把个位上的 4 落下来,4 除以 2 得 2,写在个位上,正确结果是 212。”
引导学生总结:“计算时要注意,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那一位的上面,不要漏掉下一位的数,每一步计算后都要检查余数是否比除数小。”
【设计意图】通过辨析错题,帮助学生规避常见错误,强化对笔算步骤和算理的理解,培养严谨的计算习惯。
3.解决问题(教材练习题)
题目 1:“学校买来 252 本漫画书,平均分给 3 个年级,每个年级分到多少本?”
学生读题后,列式:252÷3,用竖式计算得 84 本。
提问:“为什么用除法计算?”(把 252 平均分成 3 份,求每份是多少)
题目 2:“一台织布机 3 小时织布 936 米,平均每小时织布多少米?”
学生列式:936÷3,计算得 312 米。
追问:“这里的 936÷3 表示什么意思?”(把 936 米平均分成 3 份,求每份是多少,即每小时织布的米数)
【设计意图】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将笔算除法与生活情境结合,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同时巩固对除法意义的理解。
课堂活动,拓展提升
1.“竖式接力” 游戏
规则: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发放一道未完成的竖式(如 484÷4、639÷3 等),小组内每人完成一步计算,最后共同核对结果。
示例:小组接力完成 639÷3:
第一位学生算 6 个百除以 3 得 2 个百,写在百位上,2 乘 3 得 6,6 减 6 得 0;
第二位学生把 3 落下来,3 个十除以 3 得 1 个十,写在十位上,1 乘 3 得 3,3 减 3 得 0;
第三位学生把 9 落下来,9 个一除以 3 得 3 个一,写在个位上,3 乘 3 得 9,9 减 9 得 0;
小组共同检查结果是否正确。
游戏结束后,评选 “最快接力组” 和 “最准接力组”。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合作中巩固笔算步骤,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性,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2.小组合作:编题互考
要求:每个小组根据生活情境编一道两位数或三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整除)的应用题,交换给其他小组解答,解答后互相检查。
示例:“一组编题:‘一个果园收获了 486 千克苹果,每 3 千克装一箱,可以装多少箱?’二组解答:486÷3=162(箱)。”
活动结束后,各小组展示编的题目和解答过程,教师评价题目合理性和计算准确性。
【设计意图】通过编题互考,让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除法的应用,深化对笔算除法的掌握,培养创新思维和合作能力。
课堂总结,梳理知识
1.教师提问:“今天我们学习了笔算除法,你有哪些收获?”
2.学生自由发言,回顾内容: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整除)的笔算方法、竖式的书写格式、计算时要注意的事项等。
3.教师结合学生回答,板书知识脉络:
笔算除法(首位能整除)→方法:从高位除起,商写对应位,除、乘、减→应用:解决实际问题
4.强调:“笔算除法的关键是理解每一步计算的算理,注意商的对位和余数的处理,这样才能保证计算正确。”
【设计意图】通过总结梳理知识体系,让学生形成结构化认知,强化对重点内容的记忆和理解。
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整除)的笔算方法,知道了在计算时要从被除数的高位除起,除到哪一位,商就写在那一位的上面,每一步都要进行除、乘、减的操作,且余数要比除数小。
我们通过分小棒理解了笔算的算理,明白了每一步计算所表示的含义,这对我们正确计算非常重要。
笔算除法在生活中应用广泛,希望同学们课后能多做练习,熟练掌握这种方法,用它解决更多的实际问题。
课后请完成教材练习中的相关题目,明天我们将学习首位不能整除的笔算除法,大家可以提前预习,思考 “如果被除数的首位除以除数有余数,该怎么处理”。
【设计意图】通过小结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衔接后续学习,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自主探究能力,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的连续性和实用性。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