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主题单元 鼓舞弦动--丰富的民间器乐
学科 高中音乐 年级 高一
单元教学设计说明 本单元以“鼓舞弦动——丰富的民间器乐”为主题,围绕中国各民族、各地域民间器乐的艺术特色与文化内涵展开,是高中音乐课程中“音乐鉴赏”模块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立足音乐学科核心素养(审美感知、艺术表现、文化理解),通过“器乐赏析—形式探究—文化溯源—实践体验”的逻辑主线,引导学生从感性聆听出发,感知民间器乐的音色、节奏、演奏形式等音乐要素;通过对比不同地域(如江南丝竹、广东音乐)、不同民族(如蒙古族马头琴、维吾尔族木卡姆)器乐的风格差异,理解“器乐形式”背后的地理、历史与人文背景;最终通过器乐模奏、创编等活动,深化对民间器乐文化价值的认同,增强文化自信。 单元内容选取人音版高中音乐教材中“鼓舞弦动——丰富的民间器乐”章节的核心内容,整合民间器乐赏析、演奏形式分析、文化背景探究与实践体验等资源。教学逻辑上,从“器乐的感性认知”切入(聆听经典器乐作品),通过“形式探究”(分析演奏形式、音色组合)深化理性认知;结合“文化溯源”(地理环境、历史背景、民俗传统),理解器乐形式与文化表达的关联;最终落脚“实践体验”(模奏与创编),在参与中感受民间器乐的生命力,实现“从音乐到文化”的素养提升目标。单元编排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通过“问题驱动”(如“为什么江南丝竹细腻优雅?广东音乐为何欢快活泼?”)、“对比聆听”(不同地域器乐作品)、“数字化资源”(器乐演奏视频、文化背景纪录片)等策略,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力与文化理解力。
单元学习目标与重难点 学习目标 审美感知: 能通过聆听经典民间器乐作品(如《欢乐歌》《赛马》《十面埋伏》),感知器乐的音色、节奏、演奏形式等音乐要素特征,理解“器乐形式”与地域、民族文化的关联; 能区分不同地域(南方细腻、北方豪放)、不同民族(蒙古族马头琴、维吾尔族木卡姆)器乐的风格差异,从音乐中体验多元文化的美感。 艺术表现: 能模奏简单器乐片段(如《欢乐歌》主旋律、《赛马》节奏型),掌握民间器乐演奏的基本技巧(如二胡滑音、琵琶轮指); 能通过小组合作,对器乐旋律进行简单创编(如改变节奏型、替换音色组合),在实践中体验民间器乐的传承与创新。 文化理解: 能结合地理环境(如江南水乡、内蒙古草原)、历史背景(如农耕文化、游牧文化)、民俗传统(如节庆活动、礼仪习俗),分析器乐形式形成的原因,理解“器以载道”的文化内涵; 能通过器乐案例(如《十面埋伏》的历史故事),认识民间器乐作为民族文化符号的价值,增强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 重点难点 重点:民间器乐风格特征(音色、节奏、演奏形式)的分析;不同地域/民族器乐的文化背景理解;器乐模奏与简单创编的实践体验。 难点:民间器乐“形式”与文化关联的深度理解(如江南丝竹细腻与水乡文化的关联);器乐创编中“传统与创新”的平衡(保留器乐风格的同时融入现代元素)。
教材分析 本单元依托人音版高中音乐教材中“鼓舞弦动——丰富的民间器乐”章节,整合以下核心内容: 基础概念:民间器乐的定义(劳动人民集体创作并传承的器乐演奏形式)、分类(独奏、合奏); 核心内容:典型器乐作品赏析(南方《欢乐歌》、北方《赛马》、蒙古《万马奔腾》)、器乐形式特征(音色组合、节奏特点)、器乐与文化的关系(地理环境、历史背景、民俗传统); 实践拓展:器乐模奏(基本技巧)、器乐创编(旋律改编、音色组合); 文化延伸:器乐的国际传播(如二胡在世界的影响力)、现代音乐中的器乐元素(如流行歌曲中的民乐演奏)。 教材编排逻辑上,从“民间器乐的定义与分类”切入,通过经典作品赏析建立感性认知;继而聚焦“形式特征”(如江南丝竹的细腻、广东音乐的欢快),分析音乐要素与文化背景的关联;随后通过“模奏与创编”实践深化体验;最后落脚“文化价值”(如器乐作为民族符号的意义),体现“从音乐到文化”的学科逻辑。教材配套的“聆听与思考”“探究与实践”栏目,为学生的深度学习提供了明确引导。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音乐鉴赏基础(如能区分不同乐器音色),但对民间器乐的认知多停留在“传统”“古老”的刻板印象,缺乏对器乐文化内涵的深入理解;常存在三方面问题:一是对器乐“形式”(音色组合、演奏形式)的形成原因(如地理环境、民俗传统)缺乏关联分析;二是对器乐演奏技巧(如二胡滑音、琵琶轮指)的实践体验不足;三是对器乐现代价值的认识局限(易将其与“过时”“老土”划等号)。 此外,学生对音乐赏析有一定的兴趣(尤其对经典作品),但分析音乐要素(如节奏特点、音色搭配)的能力需进一步培养;具备小组合作与简单创作的基础,但在器乐创编中如何平衡“传统风格”与“创新表达”需引导;对数字化资源(如器乐演奏视频、文化背景纪录片)的接受度高,可通过多模态资源增强学习体验。教学中需通过“对比聆听”(不同地域器乐作品)、“文化溯源”(地理/历史背景分析)、“实践体验”(模奏与创编)降低理解难度,通过“问题链”(如“为什么江南丝竹多用丝竹乐器?”“《赛马》如何表现骏马奔腾的场景?”)激发探究欲望。
学习目标 第一课时:民间器乐的定义与分类 能说出民间器乐的定义(劳动人民集体创作并传承的器乐演奏形式),对比民间器乐与专业器乐作品的区别; 能列举民间器乐的两种主要类型(独奏、合奏),结合实例(如《二泉映月》《欢乐歌》)说明其功能与特征; 能通过聆听《二泉映月》,感受二胡独奏的音色特点(如揉弦、滑音),理解其“抒情达意”的功能。 第二课时:南方丝竹的风格特征 能通过聆听《欢乐歌》,感知其音色(丝竹乐器为主)、节奏(轻快灵活)、演奏形式(合奏)的特征; 能结合江南水乡的地理环境(河网密布)、民俗传统(节庆活动),分析《欢乐歌》风格形成的原因(水乡文化孕育细腻气质,节庆活动需欢快节奏); 能模奏《欢乐歌》主旋律(用口风琴或竖笛),体验丝竹乐器的音色组合(如二胡与笛子的呼应)。 第三课时:北方吹打的风格特征 能通过聆听《赛马》,感知其音色(胡琴为主)、节奏(急促有力)、演奏形式(合奏)的特征; 能结合内蒙古草原的地理环境(辽阔草原)、游牧生活(马背文化),分析《赛马》风格形成的原因(草原环境孕育豪放气质,马背生活需激昂节奏); 能模仿《赛马》的节奏型(如马蹄声的模仿),体验吹打乐器的力度感(如锣鼓的烘托)。 第四课时:少数民族器乐的风格特征 能通过聆听《万马奔腾》,感知其音色(马头琴为主)、节奏(自由舒展)、演奏形式(独奏)的特征; 能结合蒙古族的地理环境(草原辽阔)、历史背景(游牧文化),分析《万马奔腾》风格形成的原因(草原视野孕育开阔旋律,游牧传统需长调表达); 能尝试模仿马头琴的滑音技巧,体验少数民族器乐的独特音色(如马头琴的“泣诉感”)。 第五课时:民间器乐的传承与创新 能通过案例(如《茉莉花》的民乐改编、流行歌曲中的民乐元素),分析民间器乐在当代的文化价值(民族符号、情感纽带); 能小组合作,对《欢乐歌》旋律进行简单创编(如改变节奏型、替换音色组合),在实践中体验“传统与创新”的结合; 能通过辩论或讨论(如“民间器乐是否过时?”),表达对民间器乐传承与发展的观点,形成文化自信与责任意识。 第六课时:单元整合与实践展示 能综合前五课时的内容,绘制“民间器乐风格特征思维导图”(包含地域分类、音乐要素、文化背景三部分),系统梳理核心知识; 通过班级音乐会(器乐模奏、创编作品展示),实践民间器乐演奏与创编技能,增强团队协作与艺术表现力; 能撰写短文(200字左右),总结“我心中的民间器乐”,表达对民间器乐文化价值的理解与感悟。
学习评价 过程性评价(60%) 课堂参与:观察学生在聆听器乐作品、小组讨论(如“器乐风格与文化背景的关系”)、实践体验(模奏与创编)中的表现,评价其音乐感知力、文化理解力与参与积极性; 探究任务:评估学生完成的“器乐风格分析表”(含音色、节奏、演奏形式及文化背景)、“器乐创编方案”(含改编思路与设计说明),关注其分析能力与创新能力; 反思日志:通过学生的课后总结(如“我以前觉得民间器乐老土,现在发现它很美”“《赛马》为什么能表现骏马奔腾?”),评估其审美观念的转变与文化认同的形成。 结果性评价(40%) 单元测试:设计选择题(如“下列器乐作品中属于合奏的是”)、简答题(如“分析《欢乐歌》风格形成的文化背景”)、实践题(如“模奏《欢乐歌》主旋律并说明其风格特征”),检测知识掌握程度与实践能力; 作品展示:评价学生小组的“器乐创编作品”(如旋律改编、音色组合)与“班级音乐会”表现(演奏技巧、舞台呈现),关注其艺术表现力与团队协作能力; 短文撰写:通过“我心中的民间器乐”短文,评估学生对民间器乐文化价值的理解深度与表达清晰度。
教学过程 以 “南方丝竹的风格特征”为例 导入(5分钟) 播放江南水乡风光视频(河网密布、小桥流水),提问:“这样的地理环境会对当地器乐的风格产生什么影响?”引导学生思考“地理环境与音乐风格的关系”,引出本节课主题——南方丝竹的风格特征。 新课讲授(25分钟) 作品赏析:播放《欢乐歌》音频,引导学生从音色(丝竹乐器为主:二胡、笛子、琵琶)、节奏(轻快灵活)、演奏形式(合奏)三个维度感知其风格;结合歌词内容(反映江南节庆活动),理解器乐的功能(烘托欢乐氛围)。 文化溯源:展示江南水乡地理环境图片(河网密布)、民俗传统资料(如春节舞龙灯、端午赛龙舟),分析《欢乐歌》风格形成的原因:水乡环境孕育细腻气质,丝竹乐器音色柔和;节庆活动需欢快节奏,合奏形式增强互动性。 演奏体验:教师示范《欢乐歌》主旋律的演奏(用口风琴模拟二胡音色),学生模仿练习;对比南方丝竹与北方吹打的演奏风格(如《赛马》的急促有力总结“南方丝竹细腻、北方吹打豪放”的差异。 活动设计(10分钟) 小组探究:“如果《欢乐歌》诞生在内蒙古草原,它的风格会有什么变化?”每组结合草原的地理环境(辽阔草原)、民俗传统(那达慕大会),讨论可能的音色组合(如马头琴与鼓)、节奏特点(如自由舒展),并派代表分享观点;教师点评并总结“地理环境对器乐风格的决定性作用”。 总结(5分钟) 强调《欢乐歌》是江南水乡文化的“音乐符号”,其细腻优雅的风格承载了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鼓励学生在后续学习中继续探索“北方吹打”“少数民族器乐”的风格奥秘,理解“多彩的民间器乐”背后的文化多样性。
板书设计 高中音乐《鼓舞弦动——丰富的民间器乐》单元教学设计 一、民间器乐的定义与分类 定义:劳动人民集体创作并传承的器乐演奏形式 分类:独奏(如二胡、古筝)、合奏(如江南丝竹、广东音乐) 二、南方丝竹的风格特征 音色:丝竹乐器为主(二胡、笛子、琵琶) 节奏:轻快灵活 演奏形式:合奏 文化背景:江南水乡地理环境(河网密布)、节庆民俗传统 三、北方吹打的风格特征 音色:胡琴、锣鼓为主 节奏:急促有力 演奏形式:合奏 文化背景:内蒙古草原地理环境(辽阔草原)、游牧民俗传统 四、少数民族器乐的风格特征 音色:马头琴、手鼓为主 节奏:自由舒展 演奏形式:独奏/合奏 文化背景:蒙古族草原文化(游牧传统)、维吾尔族绿洲文化 五、民间器乐的传承与创新 文化价值:民族符号、情感纽带 现代发展:流行音乐中的民乐元素、国际舞台上的民乐演奏
作业设计 基础性作业 完成教材课后习题:分析《赛马》的音色、节奏特征,结合蒙古族游牧生活说明其风格形成的原因;对比《欢乐歌》与《赛马》,总结南方丝竹与北方吹打的风格差异。 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民间器乐的演奏形式只与地理环境有关,与民俗传统无关; 南方丝竹比北方吹打更“高雅”。 拓展性作业 查阅资料,了解马头琴的演奏技巧(如滑音、颤音),对比二胡的演奏风格,撰写一篇300字左右的分析短文。 尝试模仿《欢乐歌》的节奏型,用打击乐器(如木鱼、响板)创作一段简单节奏,录制音频并标注“如何体现欢快情绪”。 实践性作业 小组合作:选择一首学过的器乐作品(如《欢乐歌》),对其音色组合进行简单创编(如替换一种乐器,如用箫代替笛子),在班级音乐会上展示并说明改编思路。 实地体验:采访家中长辈或社区老人,收集一首本地传统器乐曲(如婚庆锣鼓),记录其演奏形式与节奏特点,分析其文化背景(如与当地婚俗的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