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 课件(共26张PPT) 高一历史 统编版2019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 课件(共26张PPT) 高一历史 统编版2019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0.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8-23 16:49: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
课程标准:了解辽宋夏金元在经济、文化与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
1127-1279年
916-1125年

960-1127年
南宋
1115-1234年
1038-1227年
西夏

北宋
1206-1368年

916年
1127年
1279年
1368年
时 空 坐标
960年
一、经济之变:辽宋夏金元时期经济的发展概况
部门 发展概况 意义
农业 耕作制度
经济结构
棉花种植
手工业 制瓷业
矿冶业
印刷业
商业 市场
货币
城市
海外贸易
经济格局 经济重心南移
稻麦复种制推广,一年两熟;一年三熟
提高了粮食产量
出现固定种植经济作物的农户
突破传统自然经济结构
宋朝开始,元朝普遍
带动了纺织业的发展
宋:五大名窑;元:青花瓷、釉里红
成为中华文明新的物质象征
煤开采量大,成为居民普遍使用的燃料
大大提高了金属冶炼的产量和质量
发展迅速
带动了造纸业的发展
基层市场;官方-榷场;民间贸易
促进民族交融和经济文化交流
北宋出现最早的纸币——交子
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打破时空限制;城市经济功能增强
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外贸税收成为宋元两朝国库的重要财源
经济繁荣,文化交流与传播
北宋:对南方依赖明显。南宋:南方成为经济重心。元:全国大部分人口和税收集中在江南
经济、人口、文化
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下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下,散。
——《唐六典》
市井经纪之家……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要闹去处,通晓不绝。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宋代城市出现的新变化
①坊市界限被打破;
②商业交易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③城市的经济功能得到加强。
魏晋南北朝
奠定基础
唐安史之乱后
开始南移
北宋
南移继续
江南地区得到开发,南北经济差距缩小
时期:
过程:
表现:
南方经济实力逐渐超过北方
在经济上对南方依赖明显。
南宋
完成南移
南方成为经济重心。“苏湖熟,天下足“
元朝
经济差距继续扩大
全国大部分人口和税收集中在江南
经济格局之变——经济重心南移:
材料三 北宋籍贯可考的进士9630人,南方9164人,两浙、两江和福建五路7038人,占总数的73%。
——刘海峰《中国科举史》
材料一
材料二
思考:
1.元代交通建设有哪些创新之处?为什么?有什么作用?
2.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有哪些?
①经济:南方工商业城市增多,海上贸易繁荣。
②人口:南方的人口迅速膨胀,比重不断增长。
③文化:促进南方文化教育发展,文化重心南移。
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
仁宗朝,商人、佃农、奴婢均为编户齐民。齐,等也。无有贵贱,谓之齐民。
自今后,客户起移,更不取主人凭由,须每年收田毕日,商量去住,各取稳便。
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有钱则买,无钱则卖
主奴依附→自由契约
贵贱有序→身份平等
不抑兼并、管理放松
重视门第→不问家世
门第观念淡化,阶层流动性加强 (平民化)
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人身依附关系削弱(自由化)
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宽松化)
二、社会之变
三、文化新变化 (一)理学(新儒学)
孔子创立
春秋
继承发展,成为显学
战国
孟子
荀子
焚书坑儒,遭打击
秦朝
儒学独尊
西汉武帝
吸收佛道,新发展
魏晋南北朝
“三教合一”遭挑战
隋唐
韩愈
儒学复兴运动

宋朝
回顾从春秋战国到隋唐时期儒学的发展历程。
物物皆有理。如火之所以热,水之所以寒,至于君臣、父子间皆是理。
——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
(1)宇宙观:理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根本原则。
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天理人欲,不容并立。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朱熹
(2)人生观:人生的目标是“存天理,灭人欲”。
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
——《朱子语类》
(3)方法论:“格物致知”。
程颢
程颐
朱熹
1.主要内容
三、文化新变化 (一)理学(新儒学)
理学家提出“理”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它以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吸收佛道思想中的精粹,形成了析理精微、论证明确的哲学体系,这是两汉的粗糙儒学所无法比拟的。理学家以儒家“圣人”为最高境界,充分肯定人的现实生活、道德精神的意义;它摒弃佛道所宣扬的彼岸世界,不相信灵魂不灭、轮回转世之说,而力求在现实世界中实现崇高的理想,所以它是一种理性主义的哲学。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伦理化:以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
佛道化:辩证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
世俗化:注重普及,强调每个人的个体作用
哲学化:理是世界本原,形成逻辑严密的哲学体系
正统化:地位逐渐提升成为官方学说
◎程朱理学:北宋五子画作
2.理学特点
三、文化新变化 (一)理学(新儒学)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宋代一大批知识分子毅然肩负起重振儒家文化的重任,积极参与现实,参与政治,恪守道德规范,表现出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独立的人格意识。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3.影响:
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和道德,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重要作用。
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制度,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成为维护专制集权统治的工具。
三、文化新变化 (一)理学(新儒学)
辛弃疾
柳永
李清照
苏轼

豪放派苏轼、辛弃疾:风格豪迈奔放,气势雄伟
婉约派柳永、李清照:风格委婉含蓄,细腻感人

散曲(长短句配乐诗歌体裁)
杂剧(戏曲艺术成熟)
关汉卿的《窦娥冤》 马致远的《汉宫秋》
白朴的《梧桐雨》 纪君祥的《赵氏孤儿》
元杂剧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艺术的成熟
多元,繁荣,平民化
三、文化新变化 (二)文学
◎宋朝说书场景
1. 经济:商品经济发展,城市手工业发达,为市民文化的兴起奠定物质基础
2. 文化:科举制发展,推动社会变迁,为市民文化的兴起奠定思想基础
3. 阶级:市民阶层壮大,要求丰富娱乐生活,为市民文化兴起奠定阶级基础
4. 政治:宋朝崇文抑武,社会环境宽松稳定;宋朝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突出,作者通过市民文学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宋代市民文化兴起的原因?
苏轼《次辩才韵诗帖》
米芾《新恩帖》
三、文化新变化 (三)艺术
书法追求个性,不拘法度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
不强调写实,而注重意境和笔墨情趣。
赵佶《写生珍禽图》
不强调写实,而注重意境和笔墨情趣。
宋代王希孟:《千里江山图》
宋徽宗《芙蓉锦鸡图》
马远:《山径行春图》
花鸟画
印刷术:雕版印刷术相当普及,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
火药:被大量制造并用于军事,由燃烧型火器逐步发展为爆炸型火器和管型射击火器。
指南针:用人工磁化的方法造出的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
三、文化新变化 (四)科技
北宋沈括:《梦溪笔谈》,记载和总结了当时许多科技成果
元朝郭守敬:《授时历》,记载总结了当时许多科技成果,设计和监制多种天文仪器,主持全国范围的天文测量
元朝王祯:《农书》,集北方和南方的农业技术于一体,其中关于农业工具的记载尤为丰富
四大发明的历史意义?
1. 造纸术的发明:为人类提供了经济﹑便利的书写材料,掀起一场人类文字载体革命;
2. 印刷术的发明: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传播;
3. 指南针的发明:为欧洲航海家的航海活动,提供了条件;
4. 火药武器的发明:火药武器的使用,改变了作战方式,帮助欧洲资产阶级摧毁了封建堡垒,加速了欧洲的历史进程。
一定时期的文化总是一定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
少数民族也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文化繁荣作出了贡献,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华文明。
多民族政权并立到元统一
宋代强化中央集权
农业和手工业成就突出
商业发达,大城市空前繁荣
经济重心南移
门第观念变化
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
政府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
政治
经济
社会
文化
程朱理学
文学艺术
(多元、繁荣、平民化)
科技领先
本课小结
1.(2024·河北卷)南宋,一些官员发现县令或官员私向收印地契,私向印卖,朝廷为了遏止,颁布《天圣令》规定人民到官府进行登记,向官府买卖,后登记录。这有利于( )
A.增加官田数量 B.规范土地贸易
C.促进土地制度改革 D.遏制土地兼并
B
2.(2024·安徽卷)1311年,朝廷遣官至江浙议海运事。尝令海船自扬子江逆流而上,至江东宁国、池、饶、建康等处运粮,然航道险阻,“粮船俱坏,岁岁有之。又湖广、江西之粮运至真州(今江苏仪征、六合一带)泊入海船,船大底小,亦非江中所宜”。于是将嘉兴、松江秋粮,及江淮、江浙财赋都总管府岁征之粮一并海运。这说明,元代( )
A.江南粮食商品化程度高 B.税粮北运促进海运发展
C.长江流域经济趋于平衡 D.财赋重心沿江逐渐西移
B
当堂检测
4.(2024·山东·高考真题)下表为《宋史·王猎传》中的相关记载。王猎的经历反映出宋代( )
A.士人价值取向发生变化 B.传统观念制约阶层流动
C.商人政治地位得到提高 D.经济发展影响选官方式
B
5.(2023·河北·高考真题)史籍记载,宋朝曾大量调拨广州、泉州、杭州、明州等地收购的香药、犀象、苏木等热带物产,赴雄州等处榷场与辽朝交易。这反映出,当时( )
A.海外商贸非常繁荣 B.区域经济差异明显
C.江南集镇商贸兴盛 D.南北民间贸易活跃
A
王猎,字得之,长垣人。累应进士不第,乃治生积钱,既而叹曰:“此败吾志也。”悉以班(分发)诸亲族。庆历用兵,诏求遗逸,范仲淹荐之,得出身为永兴蓝田主薄。……
当堂检测
当堂检测
8.(2023·江苏·高考真题)下表呈现的是宋代程颐和朱熹的思想观点。这说明理学家( )
A.主张学史时须重视道德教化 B.研究历史注重史料搜集整理
C.通过探究万物获取历史真相 D.借助历史事实领悟心学理念
思想家 观点
程颐 读史须见圣贤所存治乱之机,贤人君子出处进退,便是格物
朱熹 若未读彻《语》《孟》《中庸》《大学》,便去看史,胸中无一个权衡,多为所惑
A
9.(2023·浙江·高考真题)我国古代有位科学家改进和创制了简仪、圭表等多种天文观测仪器,“皆臻于精妙,卓见绝识,盖有古人所未及者”。他还主持大规模科学观测,编制历法,“历成,(世祖)赐名曰《授时》,颁行天下”。这位科学家是
( )
A.郭守敬 B.裴秀 C.徐光启 D.沈括
A
10.(2023·全国·高考真题)南宋时书籍流行,文人刻书蔚然成风,如陆游、范成大、杨万里、朱熹等人在各地任官期间,都曾刊行自己或先人、名宦、师友、乡贤的著述,地方官学、民间书院等亦以刻书为己任。这有助于( )
A.士族阶层的出现 B.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C.科举制度的兴起 D.社会文化水平的提升
D
当堂检测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