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2026学年苏教版(2024)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间隔排列:拓展思考》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2026学年苏教版(2024)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间隔排列:拓展思考》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8.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5-08-22 13:43: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5-2026学年苏教版(2024)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
《间隔排列:拓展思考》教学设计
一、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在之前《间隔排列》的基础学习中,已初步认识了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的现象,能直观判断 “两端物体相同”“两端物体不同” 等简单情况中两种物体数量的关系(如两端相同时光滑物体比中间物体多 1),具备一定的观察和简单归纳能力。
此阶段学生思维仍以具体形象为主,对抽象规律的拓展应用存在难度。他们对 “间隔排列” 的认知停留在 “物体个数” 的表面关联,对 “间隔数” 与 “物体数” 的深层联系、非一一间隔排列的规律及实际场景中的变式应用理解不足。同时,学生乐于参与探究活动,但在复杂情境中易忽略关键条件(如环形排列的封闭特征),归纳规律时也缺乏严谨的逻辑梳理能力。
二、核心素养教学目标
推理意识: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能从间隔排列的变式情境中(如环形排列、多层间隔)推理出物体数与间隔数的关系,形成有条理的推理过程。
模型意识:能将间隔排列的不同情况(直线、环形等)抽象为数学模型,用数量关系式表示规律(如环形排列中物体数 = 间隔数),并能运用模型解决问题。
几何直观:借助画图、摆学具等方式,直观呈现间隔排列的结构,通过图形感知规律的本质,提升对复杂排列现象的直观理解能力。
应用意识:能运用间隔排列的拓展规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围栅栏、插彩旗、锯木头等),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创新意识:在探究非标准间隔排列(如两种物体数量差为 2、3)的规律时,能提出新的猜想并通过验证得出结论,培养初步的创新思维。
三、简要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环形间隔排列中物体数与间隔数的关系(物体数 = 间隔数),并能与直线间隔排列的规律(两端相同:物体数 = 间隔数 + 1;两端不同:物体数 = 间隔数)进行区分。
理解间隔排列中 “数量差” 与 “间隔数” 的关联,能解决 “两种物体数量差为 n” 的拓展问题。
运用间隔排列的拓展规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场景问题(如封闭图形周围摆物体、多层间隔排列等)。
教学难点
区分直线间隔与环形间隔排列的本质差异,明确 “封闭” 特征对物体数与间隔数关系的影响。
面对非一一间隔排列的复杂情境(如两种物体交替但数量不同、有重叠间隔)时,能准确提取关键信息并运用规律分析。
将实际问题抽象为间隔排列模型,灵活选择规律解决问题(如锯木头中 “段数” 与 “锯次” 的转化)。
四、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含教材《间隔排列》单元主题图回顾、环形排列情境图、生活中间隔排列的实际案例图、不同间隔排列的对比表格等);白板、彩色粉笔;学具模型(圆形硬纸板代表环形场地,小磁钉代表物体,绳子代表间隔;直线排列用的直尺、小卡片);典型练习题卡。
学具:每人一套间隔排列学具(10 个圆形卡片、10 个三角形卡片、1 根绳子);练习本;画图工具(直尺、铅笔)。
五、教学过程
回顾旧知,情境导入
1.回顾基础规律
课件出示教材《间隔排列》基础课时的主题图:直线排列的情境 —— 小路一旁有 7 棵树,每两棵树之间有 1 朵花,共 6 朵花;两端都是树。
师:同学们还记得这幅图吗?谁能说说树和花的数量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生 1:树有 7 棵,花有 6 朵,树比花多 1 棵。因为两端都是树,树的数量 = 花的数量 + 1。
师:如果把两端的树换成花,变成 “花 — 树 — 花 — 树…… 花”,花和树的数量又有什么关系呢?
生 2:这时候花和树数量一样多,因为两端不同,两种物体数量相等。
师:大家对直线间隔排列的规律掌握得很好!今天我们要在这个基础上,深入研究更复杂的间隔排列问题 ——《拓展思考》。
2.创设环形情境
课件出示教材拓展思考的情境图:圆形花坛周围摆花,花坛一圈等距离摆了 8 盆月季,每两盆月季之间摆 1 盆菊花。
师:看这个圆形花坛,和之前的直线排列有什么不同?
生 3:之前是直线的,这个是圆的,围成了一圈。
师:像这样封闭起来的排列,叫环形间隔排列。那月季和菊花的数量有什么关系呢?今天我们就来探究这类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直线间隔排列的基础规律,为拓展学习做好知识铺垫;对比直线与环形排列的情境,突出 “封闭” 这一关键特征,自然引出课题,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探究环形间隔排列的规律
1.猜想数量关系
师:圆形花坛摆了 8 盆月季,每两盆月季之间摆 1 盆菊花,大家猜一猜菊花有多少盆?
生 1:我觉得是 7 盆,因为直线上两端相同时间隔数比物体数少 1。
生 2:可能是 8 盆吧,因为围成一圈了,首尾连起来了。
师:到底是多少呢?我们可以用学具摆一摆验证。
2.动手操作验证
师:请大家用圆形卡片代表月季,三角形卡片代表菊花,在桌上摆一个圆形,先放 8 个圆形(间隔均匀),再在每两个圆形之间放三角形,看看能放多少个。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提醒学生将圆形摆成封闭的一圈,间隔要均匀)。
师:谁来说说你摆的结果?
生 3:我在 8 个圆形之间摆三角形,正好摆了 8 个,和圆形数量一样多。
课件演示摆的过程:8 盆月季围成一圈,每两盆之间出现 1 个间隔,共 8 个间隔,每个间隔摆 1 盆菊花,正好 8 盆。
3.总结规律
师:为什么环形排列中月季和菊花数量一样多呢?大家观察一下,环形排列有 “两端” 吗?
生 4:没有两端,因为围成了一圈,首尾接起来了,第一盆月季和最后一盆月季之间也有一个间隔。
师:没错!环形排列中,没有 “两端”,每一个物体(月季)对应一个间隔,间隔数和物体数相等。所以菊花的数量 = 月季的数量 = 8 盆(板书:环形间隔排列:物体数 = 间隔数)。
出示练习:圆形池塘周围栽了 12 棵柳树,每两棵柳树之间栽 1 棵桃树,桃树有( )棵。
生:12 棵,因为环形排列中柳树和桃树数量相等。
设计意图:通过 “猜想 — 操作 — 验证” 的过程,让学生自主发现环形间隔排列的规律;结合 “有无两端” 的对比,帮助学生理解规律的本质,突破 “环形与直线排列差异” 的难点。
对比直线与环形间隔排列的规律
1.整理规律表格
师:我们学了直线和环形两种间隔排列,它们的规律不同,我们来整理一下吧。
课件出示表格,师生共同填写:
排列类型 特征 物体数与间隔数的关系 举例(物体 A、间隔 B)
直线排列(两端相同) 有起点和终点,两端都是物体 A 物体 A 数 = 间隔 B 数 + 1 7 棵树,6 朵花(树 = 花 + 1)
直线排列(两端不同) 有起点和终点,两端分别是 A 和 B 物体 A 数 = 间隔 B 数 5 朵花,5 棵树(花 = 树)
环形排列 封闭图形,无两端 物体 A 数 = 间隔 B 数 8 盆月季,8 盆菊花(月季 = 菊花)
师:大家对比表格,说说哪两种排列的规律容易混淆?为什么?
生 1:直线两端不同和环形排列,它们都是 “物体数 = 间隔数”,但一个是直线,一个是环形。
师:区分它们的关键看 “是否封闭”,直线两端不同是开放的,有明确的首尾;环形是封闭的,首尾相连。
2.案例辨析
课件出示案例:① 学校走廊长 20 米,每隔 5 米放 1 盆花,两端都不放,共放几盆花?② 圆形操场周长 20 米,每隔 5 米插 1 面旗,共插几面旗?
师:这两个案例都是 “20 米、每隔 5 米”,为什么排列规律不同?
生 2:①是直线走廊,两端不放花,是直线排列;②是圆形操场,是环形排列。
师:①中两端不放花,间隔数 = 20÷5=4,花的数量 = 间隔数 - 1=3 盆;②中环形排列,旗的数量 = 间隔数 = 20÷5=4 面。大家要注意先判断排列类型哦。
设计意图:通过表格整理和案例辨析,帮助学生系统区分不同间隔排列的规律,强化对 “封闭特征”“两端情况” 等关键条件的关注,提升规律的应用准确性。
探究间隔排列的数量差拓展问题
1.基础数量差回顾
师:直线两端相同的间隔排列中,两种物体数量差是 1(如树比花多 1)。如果数量差不是 1,会是什么情况呢?
课件出示教材拓展例题 1:一排灯笼,按 “红灯笼 — 黄灯笼 — 红灯笼 — 黄灯笼……” 排列,最后一个是红灯笼,红灯笼比黄灯笼多 2 个,已知黄灯笼有 5 个,红灯笼有多少个?
师:这是直线排列还是环形排列?两端是什么?
生 1:直线排列,两端都是红灯笼(因为最后一个是红灯笼,开头也是红灯笼)。
师:黄灯笼有 5 个,红灯笼比它多 2 个,红灯笼有 7 个。大家用学具摆一摆,看看是不是这样。
学生摆学具:红 — 黄 — 红 — 黄 — 红 — 黄 — 红 — 黄 — 红 — 黄 — 红,共 5 个黄灯笼,7 个红灯笼,差 2 个。
2.总结数量差规律
师:观察摆的结果,红灯笼比黄灯笼多 2 个,这和排列的 “组数” 有关吗?5 个黄灯笼对应 5 组 “红 — 黄”,还多 2 个红灯笼,正好是开头和结尾各多 1 个。
师:如果直线两端相同,两种物体按 “A—B—A—B……A” 排列,A 比 B 多 n 个,那么 A 的数量 = B 的数量 + n。这里的 n 和什么有关?
生 2:n 是 1、2、3…… 只要两端都是 A,多几个就是数量差。
出示练习:一排棋子,按 “黑 — 白 — 黑 — 白…… 黑” 排列,黑棋子比白棋子多 3 个,白棋子有 4 个,黑棋子有( )个。
生:4+3=7 个。
3.反向应用
课件出示题:一排气球,红气球比蓝气球多 1 个,共 15 个气球,红、蓝气球各有多少个?
师:这是两端相同的排列,红比蓝多 1 个,总数量 = 红 + 蓝 =(蓝 + 1)+ 蓝 = 2 蓝 + 1=15,所以蓝气球有 7 个,红气球有 8 个。大家可以摆一摆验证。
设计意图:从 “数量差为 1” 拓展到 “数量差为 n”,通过摆学具和算式分析,让学生理解数量差与排列结构的关系;反向练习培养学生的逆向推理能力,深化对规律的灵活应用。
解决生活中的间隔排列实际问题
1.封闭图形周围摆物体
课件出示教材拓展例题 2:一块正方形草坪,边长 10 米,在草坪四周每隔 2 米放 1 盆花(四个角都放),共要放多少盆花?
师:这是环形排列吗?正方形是封闭图形,属于环形排列的一种。
生 1:先算正方形的周长,10×4=40 米,每隔 2 米放 1 盆,间隔数 = 40÷2=20 个,所以花的数量 = 间隔数 = 20 盆。
师:四个角都放,会不会重复算?我们画图看看(课件画图:正方形四个角各放 1 盆,每边中间放(10÷2-2)=3 盆,每边共 5 盆,4 边共 5×4=20 盆,和之前结果一致)。
2.锯木头问题(间隔与次数)
师:生活中还有 “锯木头” 这样的间隔问题。课件出示:一根木头锯成 3 段,需要锯几次?
生 2:我用卡片摆一摆,锯 1 次分成 2 段,锯 2 次分成 3 段,所以锯 3 段要锯 2 次。
师:锯的次数和段数有什么关系?
生 3:段数 = 锯的次数 + 1,锯的次数 = 段数 - 1。
出示题:一根木头要锯成 5 段,每锯 1 次用 2 分钟,共要几分钟?
生:锯的次数 = 5-1=4 次,4×2=8 分钟。
3.多层间隔排列
课件出示:一个方阵花坛,最外层每边摆 6 盆花,最外层一共摆多少盆花?
师:这是多层间隔,先看最外层,四个边,每边 6 盆,能直接算 6×4 吗?
生 4:不能,因为四个角的花重复算了,每个角的花属于两条边。
师:正确的方法是:每边 6 盆,4 边先算 6×4=24 盆,再减去重复算的 4 个角的花,24-4=20 盆。也可以想 “每边间隔数”,每边有 5 个间隔,4 边共 5×4=20 盆(因为环形排列,间隔数 = 物体数)。
设计意图:通过 “正方形摆花”“锯木头”“方阵花坛” 等生活案例,让学生将间隔排列模型应用于实际问题;结合画图和分析,突破 “重复计算”“段数与次数转化” 等难点,培养应用意识。
巩固练习
1.基础练习(区分规律)
课件出示题:① 圆形池塘周长 30 米,每隔 3 米栽 1 棵树,共栽( )棵树。② 公路长 30 米,每隔 3 米栽 1 棵树,两端都栽,共栽( )棵树。③ 公路长 30 米,每隔 3 米栽 1 棵树,两端都不栽,共栽( )棵树。
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① 30÷3=10 棵(环形);② 30÷3+1=11 棵(直线两端栽);③ 30÷3-1=9 棵(直线两端不栽)。
2.提升练习(数量差与实际应用)
题:一串珠子按 “2 红 1 蓝” 的规律排列(红 — 红 — 蓝 — 红 — 红 — 蓝……),共排了 10 组,最后一个是蓝色,红珠子比蓝珠子多多少个?
生 1:每组有 2 红 1 蓝,红比蓝多 1 个,10 组就多 10 个。
题:把一根钢管锯成 8 段,每锯 1 次要付加工费 5 元,共要付多少元?
生 2:锯的次数 = 8-1=7 次,7×5=35 元。
3.拓展练习(复杂情境)
题:一个长方形操场,长 40 米,宽 20 米,在操场四周每隔 5 米插 1 面旗(四个角都插),共插多少面旗?如果每两面旗之间摆 2 盆花,共摆多少盆花?
生 3:先算周长(40+20)×2=120 米,旗的数量 = 120÷5=24 面;每两面旗之间摆 2 盆花,花的数量 = 24×2=48 盆。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层次的练习,从基础规律区分到复杂情境应用,全面巩固所学知识;练习中融入生活场景,让学生感受数学的实用性。
课堂总结
1.回顾知识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拓展学习了间隔排列的哪些知识?
生 1:学习了环形间隔排列,规律是物体数 = 间隔数;还对比了直线和环形排列的不同。
生 2:知道了数量差可以是 1、2、3……,还解决了锯木头、摆花盆这些生活中的问题。
2.方法梳理
师:解决间隔排列问题,关键要先判断 “排列类型”(直线 / 环形,两端情况),再找 “物体数与间隔数的关系”,复杂问题可以画图或摆学具帮忙。
师:生活中还有很多间隔排列的现象,比如钟表上的刻度、楼梯的台阶,大家课后可以去观察,用今天学的知识分析一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主梳理拓展知识,总结解决问题的关键方法;鼓励学生课后观察生活,将数学学习延伸到生活中,培养应用意识。
六、小结
本节课是《间隔排列》的拓展思考课,基于学生已掌握的直线间隔排列基础规律,重点探究了环形间隔排列、数量差拓展及生活实际应用问题。通过情境对比,让学生明确环形排列 “封闭无两端” 的特征,自主发现 “物体数 = 间隔数” 的规律;通过表格整理和案例辨析,系统区分了直线(两端相同、两端不同、两端都不)与环形排列的规律差异,强化了规律的准确应用。
在数量差拓展部分,从 “差 1” 延伸到 “差 n”,通过动手操作和逆向练习,让学生理解数量差与排列结构的关联;在生活应用环节,结合 “正方形摆花”“锯木头”“方阵花坛” 等案例,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抽象为间隔排列模型,灵活选择规律解决问题,培养了模型意识和应用意识。
教学中注重师生互动和动手操作,如用学具摆环形排列、画图分析方阵问题等,让学生在 “做中学”,提升了几何直观和推理能力。后续教学中,可鼓励学生结合生活中的复杂间隔现象(如多层环形排列、非均匀间隔)进行探究,进一步提升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