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遂宁市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检测历史试卷 (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川省遂宁市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检测历史试卷 (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8-22 14:57:26

文档简介

2024~2025
二、材料解析题。(第 26题 18分,第 27题 14分,第 28题 18分,共 50分。)
26.(18分)
(1)贡献:图 1 隋朝修建了大运河(2分);图 2 元朝在隋朝大运河的基础上进行了改
造(或答裁弯取直,开凿了会通河和通惠河)并开辟了海运航线(2分);
作用: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民族交融,或加强
了南北交流,巩固了统治。(2分)
(2)例证:①发明活字印刷术 ②发明指南针 ③创制十二气历 ④创制水运仪象台等(任
举两例,每例 1分,共 2分)
原因:①科技奖励 ②社会生产的发展 ③商品经济的活跃 ④文化教育事业繁荣昌盛
⑤历史背景的要求等(任答两个原因,每个 2分,共 4分)
(3)①与吐蕃和亲(或接受唐朝使命,嫁给松赞干布)(2分) ②郑成功(2分)
精神力量:①选文成公主:坚忍与适应力、将个人命运与国家需求相结合的崇高精神
等;②选黄道婆:勇于创新、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③选郑成功:勇敢面对困难、
对祖国的热爱和忠诚等。(2分)
27.(14分)
(1)主题:唐朝对外交流的盛况;(2分) 原因:唐朝的对外开放政策(或国家统一、海
陆交通的发展等)。(2分)
(2)态度:重视海外贸易;(2分) 机构名称:市舶司(2分)
(3)变化:由主动外交变为闭关政策(或由对外开放变为闭关锁国政策)(2分)
影响: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2分)
(4)启示:①坚持对外开放;②对外开放,国家繁荣昌盛,闭关锁国,国家落后挨打等。
(2分)
28.(18分)
(1)含义:统一;(2分) 名称:行省制度(2分)
(2)方式:①设立管理机构 ②平叛 ③战争 ④册封 ⑤颁布法令 ⑥签订条约等;(任答其
中三个方式,每个 2分,共 6分)
原因:因地制宜、因时而动。(2分)
(3)特点:①历史悠久 ②多民族不断交融、发展中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格局 ③汉族起着
凝聚和联系的重要作用。(任答其中特点两个,每个 2分,共 4分)
认识: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华民族是各民族在长期的交融中形成的,并
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要树立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
族共同繁荣等。(言之成理即可,共 2分)
七年级历史试题参考答案第 1 页 (共 1 页)2024-2025学年下期期末教学水平监测
七 年 级 历 史 试 题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总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满分5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上,并检查条形码粘贴是否正确。
2.选择题使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对应题目标号的位置上,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书写在答题卡对应框内,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收回。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昙花,又称“月下美人”,花语是“刹那间的魅力,一瞬间的永恒”,寓意短暂的美好。用此寓意来形容下列朝代最合适的是
A.隋朝 B.北宋 C.明朝 D.清朝
2.与“状元”“进士”“殿试”“八股文”相关的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是
A.中央集权制度 B.三省六部制度
C.科举考试制度 D.金瓶掣签制度
3.欧阳修、宋祁编撰的《新唐书 魏征传》记载:“以人为鉴, 可明得失。……今魏征逝,一鉴亡矣。”这体现了唐太宗
A.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 B.开明宽松的民族政策
C.虚心纳谏的心胸气度 D.重视人才的培养选拔
4.2025年3月6日,世界首部大型民族器乐剧《玄奘西行》亮相新加坡滨海艺术中心剧院,该剧通过多媒体视角和舞美技术,生动展现了玄奘法师舍身求法的伟大精神。与这一“精神”密切相关的是
A.《大唐西域记》 B.《桂苑笔耕集》 C.《早发白帝城》 D.《颜氏家庙碑》
5.《儒林公议》卷上记载“状元登第,虽将兵数十万,恢复幽蓟,逐强敌于穷漠,凯歌劳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可及”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价值取向是
A.自由平等 B.尊师重教 C.法治公正 D.崇文抑武
6.导致以下作品内容和风格差异较大的主要原因是
A.创作地点的差别 B.时代背景的不同
C.读者受众的差异 D.流传范围的区别
7.宋代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由此可见,设置通判的目的是
A.分割宰相权力 B.掌握地方军权 C.分知州的权力 D.掌握地方财权
8.当宋、辽、西夏或宋、金、西夏并存时,虽互为敌国,但也并不把对方排除在中国之外。这一观点意在强调
A.中华民族的认同感 B.文明起源的多元化
C.经济措施的有效性 D.科技文化的影响力
9.蒙古族的史学巨著《蒙古秘史》对12世纪的蒙古草原有这样的描述:“天空在旋转,部落在征战,老百姓连睡觉的时间都没有。”结束这一局面的历史事件是
A.铁木真完成蒙古统一 B.蒙古先后灭西夏和金
C.忽必烈定国号为大元 D.元灭南宋,统一全国
10.据以下《南宋时期南北经济比较表》可知,此时中国
时间 比较项 南宋 金朝 南北之比
1196年 赋税(贯) 约6000万 约1431.9万 81:19
1200年 人口数量 约8060万 约4380万 65:35
A.南方农耕技术较北方先进 B.南方人民遭受剥削更重
C.南方的赋税制度更加完善 D.南方已经成为经济重心
11.从岳飞、文天祥、戚继光等优秀历史人物身上,体现出的人文追求和社会责任是
A.争当科技先锋,做好发明创造 B.崇尚英雄气概,传承民族气节
C.增强开放意识,加强对外交流 D.树立健康意识,提高身体素质
12.《马可·波罗行记》在介绍中国时说:“大汗国中,商人所至之处,用此纸币以给赏用,以购商物,以取其货物之售价,竟与纯金无别。”这一记载佐证了
A.宋朝南方商业的繁荣 B.元朝商品经济的发展
C.宋代繁华的都市生活 D.宋元海外贸易的发达
13.以下是两位同学在课堂上就辽宋夏金元时期对外交流的表述,据此可知,他们提到了这一时期对外交流的
A.政策 B.路线 C.内容 D.作用
14.明朝时期,科举考试的范围是四书五经,从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出题,发挥题意也以《集注》为依据,以“八股”为应试文章的程式。此举
A.提高了政府的办事效率 B.有利于选拔实用的贤能
C.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 D.严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15.下图能够反映出我国明清时期
A.科举制度的僵化 B.农产品的商品化
C.君主专制的强化 D.手工业的专业化
16.下表为清朝前期人均占有耕地统计,表中人均耕地变化趋势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清朝年号纪年 时间 人均耕地数(亩)
康熙二十年 公元1673年 27. 92
乾隆十八年 公元1753年 6. 89
乾隆三十一年 公元1766年 3. 56
A.人口快速增长 B.经济迅速发展 C.耕地面积缩减 D.土地兼并严重
17.据《清史稿》记载,施琅曾谏言:“台湾虽在外岛,关四省要害,断不可弃”。1684年,康熙帝采纳其谏言并设置台湾府,其设立的意义是
A.加强了对西域的管理 B.巩固了祖国东南海防
C.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 D.开通了海外贸易线路
18.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与历史学习密切相关。前者解决“真伪”问题,如北宋建立;而后者是对事物的美丑、善恶、好坏、进步或落后等进行评价,如安史之乱。下列属于价值判断的是
A.鉴真东渡 B.开元盛世 C.澶州之战 D.科举取士
19.某校历史兴趣小组准备图片展览,下列图片最能反映出
北宋纸币铜板拓片 南宋《货郎图》(局部) 清朝大徳通票号
A.先进的政治制度 B.发达的农业生产
C.繁荣的商品经济 D.多彩的绘画艺术
20.隋末农民大起义、唐末黄巢起义和明末李自成起义爆发的共同原因说明了统治者
A.当以民为本,关注民生 B.应强化皇权,削弱相权
C.应以农为本,重农抑商 D.当吸取教训,强化军队
21.有同学整理出如下史实,据此推断他的研究主题是
①郑成功收复台湾 ②戚继光抗倭 ③中俄雅克萨之战
A.反抗侵略 B.边疆治理 C.政权并立 D.民族交融
22.下表所列改革都有利于
改革者 措施 内容
王安石 方田均税法 核实土地,按土地多少、好坏平均征税
张居正 一条鞭法 田赋、徭役、杂税合并,计入田亩,用银两收税
雍正帝 摊丁入亩 将丁银(人头税)分摊到田赋中征收
A.提高政府的机构运转效率 B.提高官僚队伍的文化素养
C.减轻无地少地农民的负担 D.消除藩镇割据带来的弊端
23.某学者指出,明朝画作《岁朝春庆祝图》描绘了江南乡村百姓春节的活动,如燃放爆竹、写对联,拜访亲朋好友等,这与现在人们欢度春节的景象高度一致。该学者意在强调我国传统佳节的
A.起源与演变 B.延续与传承 C.内容与形式 D.作用与价值
24.强调所习得的知识要与行动有效统一起来,也就是要在实践中理解知识,同时又要由知识来指导行动。以上观点阐释的理论是
A.反佛倡儒 B.无神论 C.“存天理” D.知行合一
25.从唐、宋、元到明清,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主流表达形式分别由诗、词转变到曲再到小说,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由唐诗、宋词、元曲到明清小说。这一变化过程适应了
A.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需要 B.统治阶级文化生活的需要
C.市民阶级不断壮大的需要 D.儒家正统地位确立的需要
第Ⅱ卷(非选择题 满分50分)
注意事项:
1.请用蓝黑钢笔或圆珠笔在第Ⅱ卷答题卡上作答,不能答在此试卷上。
2.试卷中横线及框内注有“▲”的地方,是需要你在第Ⅱ卷答题卡上作答。
二、材料解析题(第26题18分,第27题14分,第28题18分,共50分。)
26.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物质生产的主要承担者和历史的创造者。眺望历史的天空,多少壮丽的画卷映入眼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8分)
【永载史册的工程】
材料一:
图1 图2
(1)根据材料一两幅图片指出隋朝和元朝在交通上的重大贡献,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些贡献的共同作用。(6分)

【领先世界的科技】
材料二:中国古代科技体系水平在宋朝达到一个新的高度,科技奖励是其背后的有力支撑……与此同时,宋代社会生产飞跃发展,商品经济异常活跃,文化教育事业繁荣昌盛,出现越来越多的未知领域,对科技提出迫切需求,当时的历史背景也要求宋代科技人才在国防、军事领域有所发明和创造。
——摘编自萨日娜《中国古代如何鼓励科技创新》
(2)结合所学,举两例证明材料二“中国古代科技体系水平在宋朝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并根据材料归纳“达到一个新的高度”的原因。(6分)

【彪炳千秋的功业】
材料三:
朝代 唐朝 南宋 清朝
人物 文成公主 黄道婆 ②
事迹 ① 推广改进棉纺织技术 收复台湾
作用 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增进了唐蕃的友好关系。 提高了棉布的质量和印染工艺水平。 使台湾重新回到祖国怀抱。
(3)根据材料三表格提示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①②所指的内容,在表格的三位人物中选取其中一位人物谈谈你从他(她)身上汲取的精神力量。(6分)

27.近来,以关税大战为代表的各种冲突使全球化遭遇严重挑战,世界的“互动”受到严重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唐朝时期,往来于丝绸之路的人们不再仅仅是商人和士兵,还有为寻求信仰理念和文化交流的使者、学者、僧侣等人员,每年都有大批外国客人前往长安。当时,世界上有70多个国家和地区与中国有往来,中国大量先进的技术通过各种方式传播到其他国家,并接纳了相当数量的遣唐使及留学生,让他们学习中国文化。同时,佛教等迎来了在中国广泛传播的机会┈
——据胡柏翠《兴盛的唐朝旅游活动及其历史影响》整理
材料二:对外国人来说,唐朝统治下的中国比其他任何时期都开放。思想自由在宗教问题上表现得最明显。帝国疆土的扩大,陆上和海上商路的重新开放,致使许多外国宗教思想和大批传教士涌入中国,其中佛教的情况尤其如此。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阅读材料一,为其表述的内容拟定一个合适的主题(不得摘抄材料原句),根据材料二分析出现这一主题状况的原因。(4分)

材料三:上(高宗)曰:“市舶之利最厚,若措置(经营)合宜,所得动以万计”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一六
(2)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三说明“高宗”对海外贸易的态度,并回答为此在“措置”上设置的机构名称是什么。(4分)

材料四:
图3《郑和下西洋路线图》 图4《广州十三行》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从材料四图3到图4反映的中国明清时期对外政策的变化及带来的影响。(4分)

(4)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现实,谈谈你得到的启示。(2分)

28. 我国是多个民族在不断交融中形成和发展的。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中国处于单一政权的统治之下是常态……南北朝都不代表“常态”,但又以不同的方式推动了“回归”……
——历史学家阎步克《波峰与波谷》
材料二:
《五代十国形势图(后周时期)》 《辽北宋西夏形势图1111年》 《元朝形势图(1330年》
图5 图6 图7
(1)结合材料二3幅图的变化,说明材料一中“回归”的含义,并指出图7反映的为巩固“回归”成果,元朝政府实行的地方行政区划与管理制度的名称。(4分)

材料三:
《历代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的治理》(部分)
朝代 对西北地区 对西藏地区 对东北地区
唐朝 设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 ———— 设安东都护府
元朝 设置北庭都元帅府 设宣慰使司都元帅府 设辽阳行省
清朝 平定噶尔丹及大小和卓叛乱;设置伊犁将军;妥善安置回归的土尔扈特部。 册封达赖和班禅;设置驻藏大臣;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 康熙皇帝两次雅克萨之战;签订《尼布楚条约》
(2)根据材料三,归纳至少三种我国治理边疆的方式,并分析采取不同治理方式的主要原因(8分)

材料四: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几千年的历史过程所形成的……它的主流是由许许多多分散孤立存在的民族单位,经过接触,混杂,联结和交融,同时也有分裂和消亡,形成一个你来我去、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中华民族这个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还有它的特色:汉族构成起着凝聚和联系作用的网络,奠定了以这个疆城内许多民族联合成的不可分割的统一体的基础。
——摘编自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2)根据材料四归纳中华民族发展的特点,并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历史上国家与民族发展方面的认识。(6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