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花》 教学设计
课型: 唱歌课
教学内容: 唱歌《采花》
教材分析: 歌曲《采花》是流传于四川南坪的传统小调 属于民 歌中的小调类别 歌词以朴素的语言叙述了一年之中每个月盛开的花 卉 , 不仅具有生产和生活知识 , 也充满了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 歌曲 旋律简洁明快 , 采用五声调式中的羽调式 , 使得整首歌曲显得轻盈跳 跃 , 极具表现力
教学目标:
1 . 掌握歌曲旋律的创作手法、切分节奏、五声调式等相关知识;
2. 能够用欢快的情绪演唱歌曲
3. 通过聆听、教唱、节奏练习等方式 , 提升学生的音乐感知和音乐表
现能力
4.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 ,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教学重点 :
学会并正确演唱歌曲, 体会民歌的艺术魅力。
教学难点:
掌握好歌曲中切分音的节奏。
教具准备:
多媒体, 电子琴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五千年的文化积淀与劳动人 民的智慧相碰撞,形成各地风格迥异、特色鲜明的民族音乐,每个地 区都有一些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民歌, 如 : 江苏民歌《茉莉花》、新 疆民歌《玛依拉》, 今天, 就让我们翻开“ 神州音韵 ”第三乐章, 共同 走进祖国的西南,在学唱四川民歌《采花》的过程中一起感受民歌的 艺术魅力。
二、教学过程
1 、介绍民歌相关知识
(1) 民歌的概念: 中国音乐体裁的一种, 是人民群众在生活实践过 程中经过广泛的口头传唱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歌曲艺术。
(2) 民歌的体裁:
小调: 人们在劳动之余, 日常生活当中用以抒发情怀,娱乐消遣 的民歌。结构均衡、节奏规整、 曲调细腻、婉柔等特点。
号子: 伴随劳动而产生,是劳动人民在集体劳动过程中为了统一
节奏、协调动作、激发劳动热情和缓解疲劳而即兴演唱的歌曲。
山歌:人们在田野劳动或抒发情感时即兴演唱的歌曲。内容广泛 , 节奏短小 , 曲调爽朗、情感质朴、高亢、节奏自由。
2、学唱歌曲
(1) 聆听歌曲 , 小组讨论 , 回答问题:
①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
②歌词写了什么内容
(2) 节奏练习:
板书歌曲中的节奏 , 讲解切分节奏 , 并进行节奏练习。
x x x xx x x x x xx
xx xx→x x x
(3) 教唱歌曲旋律并讲解旋律的调式及创作手法
老师弹唱一句 , 学生跟唱一句 , 完整演唱一遍旋律之后进行讲解。
提问 a : 在刚才演唱旋律过程中 , 同学们有没有发现旋律中主要 有哪几个音
学生答: 有五个音 1 2 3 5 6
教师: 对 , 这首歌曲中主要出现的音高是 1 2 3 5 6 , 也是中国民 族调式中的宫 商 角 徵 羽 , 我们今天演唱的这首歌曲是 c 羽调式 , 五声调式是中国传统音乐的基础 , 具有独特的音乐表现力和文化内涵。
提问 b: 同学们在演唱旋律中 , 有没有发现乐句之间有什么联系 学生答: 旋律每一句最后一个音和下一句开头音高相同
教师: 对 , 同学们观察能力真强 , 同学们 , 这就是歌曲旋律所 采用的“ 鱼咬尾 ”的音乐创作手法 , 主要是指前一句的结束音与后一句 的开始音相同 , 如 : 诗词中有“ 归来见天子 , 天子坐明堂 ”, 就是鱼咬 尾的表现形式。
有没有同学试着用这种手法创编两句旋律呢 举例 , 如:1 2 3- 3 5 6- ......
同学们记住这种创作手法了吗 学生答: 记住了
(4) 加入歌词演唱歌曲。
三 、 拓展延伸
1 .小组合作 , 运用独唱、对唱、说唱、齐唱、一领众合等方式 , 自选段落及不同形式演唱。
2.聆听四川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 进一步讲解四川民歌的特 点: 旋律欢快 , 歌词大都来源于人们的生产生活 , 歌曲的内容丰富多 彩。
四 、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 , 我们主要学唱了歌曲《采花》, 感受和体会了四川 民歌的音乐风格特点 , 中国各地的民歌多姿多彩 , 民歌是中国民族民 间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 中国的民族民间音乐历史悠久、博大精深 , 希望同学们在学习、演唱民歌的同时 , 更加热爱我们中国的民族民间 音乐文化。
板书设计
x x x xx x x x x xx
(
)xx xx → x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