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科学学科
【5E+T教学模式】大象版科学二上2课《水能溶解哪些物质》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水能溶解哪些物质》是大象版科学二年级上册 “溶解” 单元第2课。本单元围绕 “溶解” 这一主题展开,旨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探究活动,了解溶解现象,认识到有些物质能溶解在水中,而有些则不能。本节课承接上一课对溶解现象的初步认识,进一步探究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为后续学习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以及溶解在生活中的应用等内容奠定基础。教材通过精心设计的实验活动,如将食盐、白糖、维生素B2、沙子、植物油等物质分别放入水中观察其变化,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溶解与不溶解的区别,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以及科学思维能力。同时,教材注重引导学生将科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让学生体会到科学就在身边,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二、设计思路 本课时设计以生活情境驱动探究为核心,紧扣二年级学生具象思维特点,遵循认知 — 体验 — 应用的逻辑链条。 开篇从生活场景激活经验,引发哪些物质会像盐一样消失在水里的疑问,自然导入课题。核心探究环节采用预测 — 验证 — 归纳模式,先让学生基于生活认知对物质溶解情况做出猜想,再通过分组实验观察现象、记录特征,最后在集体交流中梳理出能溶解与不能溶解的物质共性,深化对溶解概念的理解。 拓展环节链接生活实例与课后探究任务,让学生在应用中巩固知识,持续激发科学探究兴趣,实现从生活到科学,再回归生活的设计闭环。
三、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知道水能溶解一些物质,能区分溶解与很难溶解于水的物质类别。 科学思维: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的方法,总结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特征。 探究实践: (1)能规范完成 不同物质在水中溶解 的实验操作,掌握科学实验的基本技能; (2)基于溶解知识,开展 “自制饮料” 实践活动,运用溶解原理选择、添加材料,提升知识迁移与实践创新能力 。 态度责任:激发对水与生物生存关系等科学问题的好奇心,增强探索自然现象的兴趣与责任感,体会科学知识在生活及生态系统中的价值 。
三、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意图1.吸引环节播放AI剪辑制作的“毛驴运盐”故事情景视频,借助数字化技术,唤醒学生对学过知识——盐溶解于水的回顾。 教师提出核心问题:还有哪些物质能溶解在水里?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自然巧妙地引出课题《水能溶解哪些物质》,帮助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本环节利用技术手段,呼应学生生活经验,激发探究欲,引出实验主题。2.探究环节探究活动:水能溶解哪些物质 1. 呈现实验材料(白糖、沙子、植物油、维生素B2;水、透明杯子、玻璃棒、小勺等),边演示边指导学生实验操作,观察实验现象。具体实验步骤如下: ①将白糖、沙子、植物油和维生素B2加入水中,用搅拌棒搅拌,观察现象; ②搅拌后静置一会儿再观察。 提醒学生注意观察物质颗粒是否消失、水颜色变化和其他现象(如甜味等) 2. 指导学生填写“水能溶解哪些物质”实验记录表。 3. 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判断各种物质能否溶解在水里,说明自己的理由。 预测学生回答: 4. 根据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将物质分成两类:能溶解和很难溶解两类。 在任务驱动下,学生小组协作,完成“水能溶解哪些物质”实验,引导学生规范操作,梳理观察要点,培养科学记录习惯,为后续分析结论奠基。3.解释环节在学生完成探索活动后,教师和学生一起归纳概括实验得出的结论,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索结果,解释其中的科学原理和概念:有些物质能溶解在水中,如食盐和白糖等;有些物质很难溶解在水中,如沙子和食用油等。促进抽象概念的可视化理解,帮助学生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进一步深化学生对溶解与难溶解物质类别区分的认知。4.迁移环节1. 教师利用AI卡通视频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用溶解知识自制美味饮料的欲望。然后提供材料(酸梅粉、白糖、水果糖、薄荷糖、蜂蜜,杯子、玻璃棒、小勺),将适量的酸梅粉溶解在水中,再根据喜欢的口味添加其他原料,自制一杯饮料。通过品尝,分享动手实践成果。 2. 展示课本小鱼在水中的插图,拓展溶解知识,引发新思考回答“小鱼需要的氧气从哪里来?”与AI智能体PK,实行思维碰撞:“原来,氧气也能溶解到水里。”让学生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迁移到新的学习情境中,延续科学探究热情,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激发学生对水与氧气溶解关系等新探究点的兴趣。5.评价环节 1. 课堂反思与评价 列出课本 “不同物质溶解在水中时的共同特征” 评价项(①物质颗粒或液滴在水中消失不见 ;②水的颜色都没有变化 ;③物质还在水里,只是看不到了 ),设投票互动(同意打√、不同意打 × ),后附参考答案解析(结合溶解本质,如维生素 B 溶解会使水变色,说明②错误 )。 2. 课堂练习评价 通过精选测评题,PPT展示,对学生进行课堂检测,了解学生课堂掌握情况。 3. 评价采用自我评价、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三种方式。 三类评价相互补充,兼具客观性与全面性,有效培养学生批判思维和鉴赏能力,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反馈,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和不足之处,促进学生的自我反思和自我完善。
五、数智融合特色 1.情境创设智能化 利用AI工具剪辑导入情境,营造沉浸式学习氛围。 2.智能体支持个性化 “小鱼氧气从哪里来” ,智能体为学生提供一对一的学习支持,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