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出来喜洋洋》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下《艺术 音乐》西南大学出版社(2024)

文档属性

名称 《太阳出来喜洋洋》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下《艺术 音乐》西南大学出版社(2024)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其它版本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25-08-22 15:14: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太阳出来喜洋洋》教学设计
一、教学年级
七年级下册
二、教材分析
《太阳出来喜洋洋》选自西南大学版义务教育教科书《艺术 音乐》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龙声华韵”。
《太阳出来喜洋洋》是管弦乐组曲《炎黄风情》中的第四组曲《巴蜀山歌》的第四乐章。《炎黄风情》是鲍元恺 ( https: / / baike. / item / %E9%B2%8D%E5%85%83%E6%81%BA / 3528265 fromModule=lemma_inlink" \t " / Users / xihuahua / Documents\\x / _blank )采用中国各地的民歌素材作为主题材料创作的管弦乐组曲,作品由《燕赵故事》《云岭素描》《黄土悲欢》《巴蜀山歌》《江南雨丝》和《太行春秋》六个部分组成。《太阳出来喜洋洋》是一首脍炙人口的重庆民歌,歌曲中反复出现“啰”这个衬词,所以又叫啰儿调。歌曲为民族五声商调式,具有高亢、铿锵、雄伟的特点。
管弦乐《太阳出来喜洋洋》根据重庆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改编而成。该曲由引子、主题、变奏一、变奏二、变奏三、变奏四、变奏五、变奏六几部分构成。通过不同乐器组演奏管弦乐曲《太阳出来喜洋洋》主题旋律,描绘了热火朝天的劳动场景。
乐队全奏的引子部分,奠定了音乐铿锵有力的基调。主题由弦乐组在中、低音区演奏。木管组在高音区演奏的变奏一,情绪较为欢快。大管、大号、大提琴、低音提琴在低音区演奏的变奏二,营造出音乐的紧张感。变奏三出现在高音区,由弦乐组和木管组演奏,音色变得明亮且富有感染力。随后变奏四,主音“re”的频繁出现凸显了商调式的特点,整个音色氛围呈现出强烈、饱满的感觉。长笛主奏的变奏五音色柔和、悠扬,与其他部分形成鲜明对比。弦乐组在高音区演奏变奏六,随后的扩充部分由全乐队演奏,在激昂、热烈的氛围中结束全曲。
三、学习内容
(1)通过分析重庆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的创作手法和调式特点,学会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多次演唱熟记主题旋律。
(2)准确听辨乐曲中的音区、力度及不同乐器组的音色,让学生分组探讨器乐作品与声乐作品带来的不同感受,对比发现器乐作品音域更广、音色更丰富、情绪更具有推动力。
(3)用课堂乐器帮助学生巩固记忆乐曲的主题旋律。
四、学情分析
(一)学生已有知识技能分析
1.音乐基础知识
对西洋管弦乐队的分类和乐器音色特点有一定了解,并对乐器音色具有一定的听辨及感知能力,能准确分辨乐器组;了解民族五声调式及其调式特点。
2.演唱、演奏技能
能运用正确的演唱姿势,科学的发声方法演唱歌曲;能运用正确的演奏技巧,有感情地表现音乐。
3.音乐欣赏与表达能力
学生能够通过欣赏音乐作品感受音乐的魅力,并能够表达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二)学生已有学习策略分析
通过聆听能识别音区、音色等音乐要素在音乐作品中的作用。
五、教学目标
(1)通过聆听、模唱、律动让学生熟悉重庆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的旋律,引导学生提升发现美、感知美的能力。
(2)通过聆听、观察乐谱找出这首民歌的调式特点,让学生有感情地演唱歌曲,提升学生的艺术表现能力。
(3)通过对声乐作品《太阳出来喜洋洋》和器乐作品《太阳出来喜洋洋》音乐要素的对比,评述他们带来的不同感受,培养学生初步的音乐欣赏与表达能力。
(4)用西方管弦乐展现中国民歌艺术魅力,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
教学重点
听辨管弦乐组曲《炎黄风情》选段《太阳出来喜洋洋》各个乐器组音色、音区等音乐要素。
教学难点
通过声乐作品《太阳出来喜洋洋》和器乐作品《太阳出来喜洋洋》音乐要素的对比,评述两首作品带来的不同感受。
八、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学习问题:开嗓练习。
学习活动:带上呼吸,打开口腔,想象身处山谷深处,带着音高,大声呼唤。
(二)激趣导学
1.热身活动
学习问题:学唱重庆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熟悉主题旋律。
学习活动:教师教唱旋律,纠正音准,带上歌唱状态(第一次学唱歌曲);在有正确的歌唱状态和良好音准的前提下带上律动演唱歌曲(第二次学唱歌曲)。
2.听辨观察
学习问题:了解啰儿调。
学习活动:通过聆听音乐引导学生发现歌曲中的衬词“啰喂”“郎郎扯光扯”等,引出啰儿调的概念:歌曲中出现的衬词是模拟锣鼓敲打等乐器的拟声词,所以又叫啰儿调。
学习问题:了解乐曲的调式。
学习活动:①聆听老师范唱并观察乐谱。②通过观察乐谱发现乐曲围绕商音开展结束在商音上为商调式。③有感情地演唱歌曲(第三次学唱歌曲)。
目标达成:学生通过聆听、学唱歌曲、观察乐谱找出这首民歌的调式,能有效记住旋律并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三)进行新课
1.聆听体验
(1)全曲初次聆听
学习问题:准确听辨主题旋律出现的次数。
学习活动:通过聆听全曲找出主题旋律出现了七次。
(2)再次聆听
学习问题:全曲结构:引子—主题—变奏一—变奏二—变奏三—变奏四—变奏五—变奏六。
学习活动:①聆听除引子外的音乐,找出其中与主题旋律不同的部分,引出变奏部分。②通过与主题音乐谱例对比,找出变奏部分特点:反复重复商音,突出乐曲商调式的调式特点。③聆听全曲了解全曲结构:引子—主题—变奏一—变奏二—变奏三—变奏四—变奏五—变奏六。
2.解决重点
学习问题:准确听辨音乐作品的乐器组音色、音区等音乐要素。
学习活动:①聆听音乐,思考:每个主题的主旋律是用什么乐器组演奏的?第一次——弦乐器和圆号,第二次——木管乐器,第三次——大管、大号、大提琴和低音提琴,第四次——弦乐器和木管乐器,第五次——弦乐器,第六次——长笛,第七次——全奏。②聆听音乐,思考:主题旋律的音区有什么变化?力度在哪个地方的变化最明显?填写下列任务表。
太阳出来喜洋洋
主题 引子 主题 变奏一 变奏二 变奏三 变奏四 变奏五 变奏六
乐器 全奏 弦乐器+圆号 木管乐器 大管+大号+大提琴+低音提琴 弦乐器+木管乐器 弦乐器 长笛 全奏
音区 中、低音区 高音区 低音区 高音区 中音区 高音区 高音区
力度 在变奏五时变化最明显。前面力度一直很强,到变奏五旋律出现的时候力度变弱,然后又变强
学习评价:学生通过教师引导,能正确听辨各个乐器组音色及音区。
目标达成:学生通过引导能准确听辨出各个乐器组的音色、音区等音乐要素,通过音乐要素发现器乐曲音域广,音色多变,音乐层次丰富的特点。
3.突破难点
学习问题:找出声乐作品特点(朗朗上口,有歌词,易于传唱,通熟易懂;音域较窄,有一定局限性;音色较单一);找出器乐作品特点(音域较宽;运用各种乐器组,音色丰富;强调音乐纵向结构,音响更丰满,情绪更有推动性)。
学习活动:对比声乐作品《太阳出来喜洋洋》和管弦乐作品《太阳出来喜洋洋》,评述两首作品音域、音色等各方面带来的不同感受。
4.编创展示
学习问题:运用课堂乐器演奏主题旋律。
学习活动:一部分学生用竖笛演奏主题旋律,另一部分学生可以用课堂打击乐进行合奏。
学习评价:通过课堂乐器演奏,再次巩固主题旋律。
目标达成:学生能熟练地运用课堂乐演奏主题旋律。
5.拓展延伸
鲍元恺用西洋乐器让重庆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走向世界,学生思考还能用什么方式对中国民歌进行创新传承。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