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教案】
【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新文化运动兴起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过程中的基础知识,如《新青年》的创办、新文化运动的“三提倡,三反对”等;21cnjy.com
(2)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和发展;民主与科学的主要含义;
(3)通过对新文化运动兴起背景的分析,引导学生理解政治、经济与思想文化的辩证关系。
(4)探究在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中,新文化运动对于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以历史人物和重要历史地名、刊物为话题,联系讲解,史料分析,帮助学生理解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www.21-cn-jy.com
(2)开展讨论、辩论等教学活动,提高学生表达、探究的能力,培养“论丛史出”的历史学科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掌握新文化运动是先进的中国人为振兴中华、改造黑暗的旧中国而进行的新的探索。
(2)中国要富强,必须要提倡民主与科学。 ( http: / / www.21cnjy.com )在学习中感受新文化运动中主要代表人物在反封建斗争中表现出的无畏的探求真理的精神,激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使命感。21·cn·jy·com
(3)引导学生学会用辩证的观点和多元价值观看待东西方文化。
【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必修Ⅲ文化发展历程的“近代中国的思 ( http: / / www.21cnjy.com )想解放潮流”这一单元中的第二部分,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讲述了新文化运动思的兴起、主要内容及其历史影响,说明了中国人思想领域的质的飞跃。学习本节内容要从这一大的历史趋势出发,引导学生透过现象把握历史发展的本质特征,进而形成正确看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和方法。要充分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让学生在政治专题和经济专题相应内容的回顾中形成认识;提高对材料的解读能力。
【重点难点】
1、重点:(1)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主要内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2)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2·1·c·n·j·y
2、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引用材料【梁启超《新民说》(19 ( http: / / www.21cnjy.com )02年)】——苟有新民(指经过思想启蒙和教育培植而具有公民权利责任意识的新国民),何患无新制度?无新政府?无新国家?非尔者,则虽今日变一法,明日易一人,东涂西抹,学步效颦,吾未见其能济也。而进入新课。21教育网
一、背景
二、概况
三、内容【四提倡、四反对】
1、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2、提倡科学,反对愚昧、迷信
3、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4、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思维迸发】体验生活:我的北大日记?
【目的】本活动为开放性设问 ( http: / / www.21cnjy.com ),意在让学生们认识到北京大学是新旧思想激烈碰撞的地方,新文化、新思想通过与旧思想、旧文化争鸣,逐渐被青年学生所接受。
【思维发散】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们在百年前开出的两个药方,在百年之后的今天是否过时了?
【目的】开放性设问,让学生们认识到民主、科学两大旗帜在今天仍有较强的生命力。
四、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1、1918年李大钊第一个宣传马克思主义;
2、五四运动大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3、新青年转向:1919年《新青年》主编《马克思研究专号》;
4、马克思研究社团:北京成立“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湖南的“俄罗斯研究会”等等;
5、早期马克思主义产生、建立早期组织: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等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建立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6、工人夜校、工人刊物:创办工人补习学校。出版《劳动界》、《劳动者》、《劳动音》等刊物;
7、中共成立:1921年7月23日中共诞生;
五、新文化运动的评价【方法:论从史出】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3 页 (共 4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共39张PPT)
苟有新民(指经过思想启蒙和教育培植而具有公民权利责任意识的新国民),何患无新制度?无新政府?无新国家?非尔者,则虽今日变一法,明日易一人,东涂西抹,学步效颦,吾未见其能济也。
——梁启超《新民说》(1902年)
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背景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独裁卖国
社会进步
民主政治
维新运动、辛亥革命
西方启蒙思想民主共和观念
尊孔复古
新文化运动
资产阶级先进分子
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北洋军阀
(社会发展之必然要求)
追求
阻碍
压制
推动
(矛盾一)
(矛盾二)
二、新文化运动的概况
新文化运动的标志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新文化运动的代表
陈独秀
李大钊
胡适
鲁迅
新文化运动的支持者
兼容并包 思想自由
蔡元培
新文化运动的基地
兴起标志
代表人物
主要阵地
活动基地
1915年 《青年杂志》
陈 李 胡 鲁
《新青年》
北京大学
二、新文化运动的概况
三、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抛弃官僚的专制的个人政治,而易以自由的自治的国民政治。”
--陈独秀
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国人等欲脱蒙昧时代,…当以科学与人权(即民主)并重。”
--《敬告青年》
提倡科学,反对愚昧、迷信
新文化运动反对封建思想,为什么要把矛头指向以孔子为首的儒家传统道德?
提倡新道德,
反对旧道德
打倒孔家店
儒家道德是历代封建专制统治的思想基础,且当时袁世凯政府借“尊孔复古”而希图复辟帝制。
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 剩下那一个,孤单怪可怜。 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
(最早的新诗《蝴蝶》,胡适,1916年,美国纽约;)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作者写这首诗时是孤独的,白话新诗的主张“不知为什么”得不到好友的支持,一个人在美国只身奋战,只能隐隐的听到来自遥远的中国的应和之声。
1919-1920年间,全国出现四百余种学生刊物,全部使用白话文。各类报纸也纷纷效尤。 1920年教育部通令中小学教材将全部使用白话文。
文化转型
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
醉过才知酒浓,
爱过才知情重。
你不能做我的诗,
正如我不能做你的梦。
(《梦与诗》,胡适,)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不作无病之呻吟 ,要言之有物
兰花草(希望)
词:胡适 曲:陈贤德 张弼
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种在小园中,希望花开早。一日看三回,看得花时过。
兰花却依然,苞也无一个.……
原名《希望》写在1921年。那年夏天友人熊秉三夫妇送给他一盆兰花草,他欢欢喜喜地带回家,读书写作之余精心照看,但直到秋天,也没有开出花来。于是就写了这首小诗。
当年胡适学成归来,也带着一株“兰花草”——自由主义,他千里迢迢不辞辛苦把它带回来,种到中国的土地上,小心地呵护,殷切地期待它开出花来——何止是“一日望三回”啊!
内容
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提倡科学,反对愚昧、迷信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提倡四新,反对四旧
讲坛上的教授
胡适↑
辜鸿铭→
陈独秀
胡适
蔡元培
李大钊
鲁迅
辜鸿铭
体验生活:我的北大日记
Science
(赛先生)
Democracy
(德先生)
民主
科学
思考:
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们在百年前开出的两个药方,在百年之后的今天是否过时了?
十月革命胜利
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四、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李大钊
举起社会主义大旗之第一人
《法俄革命之比较》1918/07/01
《庶民的胜利》1918/11/15
《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1918/11/15
《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1919/05
宣传十月革命,介绍社会主义
1918/07/01《法俄革命之比较观》
俄国革命最近之形势,政权全归急进社会党之手,将从来之政治组织、社会组织根本推翻。……俄国今日之革命,诚与昔者法兰西革命同为影响于未来世纪文明之绝大变动。在法兰西当日之象,何尝不起世人之恐怖、惊骇而为之深抱悲观。尔后法人之自由幸福,即奠基于此役。岂惟法人,十九世纪全世界之文明,如政治或社会之组织等,罔不胚胎于法兰西革命血潮之中。二十世纪初叶以后之文明,必将起绝大之变动,其萌芽即出发于今日俄国革命血潮之中,一如十八世纪末叶之法兰西亦未可知。今之为俄国革命抱悲观者.得毋与在法国革命之当日为法国抱悲观者相类欤。
1918/07/01《法俄革命之比较观》
或者谓法人当日之奔走呼号,所索者“自由”,俄人今日之涣汗绝叫,所索者“面包”。是法人当日之要求,在精神在理性之解放,俄人今日之要求,在物质在贪欲之满足。 ……不知法兰西之革命是十八世纪末期之革命,是立于国家主义上之革命,是政治的革命而兼含社会的革命之意味者也。俄罗斯之革命是二十世纪初期之革命,是立于社会主义上之革命,是社会的革命而并著世界的革命之采色者也。 ……前者根于国家主义,后者根于世界主义;前者桓为战争之泉源,后者足为和平之曙光,此其所异者耳。
1918/11/15《庶民的胜利》
民主主义劳工主义既然占了胜利,今后世界的人人都成了庶民,也就都成了工人。我们对于这等世界的新潮流,应该有几个觉悟:第一,须知一个新命的诞生,必经一番苦痛,必冒许多危险。……第二,须知这种潮流,是只能迎,不可拒的。我们应该准备怎么能适应这个潮流,不可抵抗这个潮流。……第四,须知今后的世界,变成劳工的世界。我们应该用此潮流为使一切人人变成工人的机会,不该用此潮流为使一切人人变成强盗的机会。凡是不做工吃干饭的人,都是强盗。……照此说来,我们要想在世界上当一个庶民,应该在世界上当一个工人。诸位呀!快去作工呵!
在李大钊的指引和号召下,新文化运动者的指导思想、服务主体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指导思想:民主、科学 到 马克思主义
服务主体:资产阶级 到 工人阶级
五四运动
五四运动后,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迅速,有何表现?
主编《马克思研究专号》
暗示中俄团结
马克思学说研究会,1920年3月31日成立。1921年11月17日, 《北京大学日刊》刊登启示,公开宣布这个组织的成立,征求会员。后来会员发展到120余人,不仅有学生,而且有工人参加。
陈独秀
毛泽东
工人补习学校
邓中夏
中共一大与中共的成立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的表现
(1)1918年李大钊第一个宣传马克思主义;
(2)五四运动大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3)新青年转向:1919年《新青年》主编《马克思研究专号》;
(4)马克思研究社团:北京成立“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湖南的“俄罗斯研究会”等等;
(5)早期马克思主义产生、建立早期组织: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等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建立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
(6)工人夜校、工人刊物:创办工人补习学校。出版《劳动界》、《劳动者》、《劳动音》等刊物;
(7)中共成立:1921年7月23日中共诞生;
材料一:反动军阀污蔑新文化运动是“异端邪说”、“洪水猛兽”,守旧派文人甚至谩骂新文化运动的提倡者是“众叛亲离”,“人头畜鸣” 。
材料二:《新青年》受到广大青年知识分子的普遍欢迎,被誉为”青年界之金针“和青年的“良师益友”。青年得此,如清夜闻钟,如当头一棒。
五、新文化运动的评价
猛烈地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使人们,特别是青年人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
材料三:新文化运动局限在知识分子的圈子内,新思想没有普及到工农群众中去
——李时岳
材料四:“无论政治学术道德文章,西洋的法子和中国的法子,绝对是两样,断不可调和迁就。”“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用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国情的话来捣乱。”
——陈独秀
前期没有同工农群众结合;
对中西方文化存在绝对肯定或否定;
1.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2.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3.知识分子受到了民主与科学的洗礼
4.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性 质:资产阶级领导的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
积极性:
局限性:
1.没有同群众运动相结合
2.对东西方文化绝对肯定或否定
小结:
初期
后期
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提倡科学,反对迷信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兴起
传播马克思主义
(十月革命以后)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新文化运动的发展阶段:
一个懂得尊重思想的民族,才会诞生伟大的思想。
一个拥有伟大思想的国家,才能拥有不断前行的力量。
——《大国崛起》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必修三第5单元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带解析)
一、选择题(共10个小题)
1. “民 ( http: / / www.21cnjy.com )众以为清室退位,即天下事大定,所谓‘民国共和’则取得从来未有之名义而已。至其实质如何,都非所问。”这说明( )2-1-c-n-j-y
A、新文化运动具有历史必要性
B、辛亥革命具有坚实的群众基础
C、国民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
D、君主立宪制得到民众的普遍支持
2. 陈独秀在《青年杂志》创刊号上宣称“批评时政,非其旨也。”这预示着新文化运动()
A、纯粹是一场学术文化运动
B、将思想革命作为救国的根本
C、旨在推翻当时的共和政体
D、以陈独秀的右倾思想为指导
3. 围绕新文化运动提出的“打倒孔家店”的口号,高二(1)班学生展开评论。你认为哪一评论是不妥当的( ) 21*cnjy*com
A、体现了对东西方文化的理性认识
B、本质是资产阶级新文化反对封建旧文化
C、有积极作用也有一定片面性
D、动摇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4. 20世纪早期,一位旧派人士在抨击 ( http: / / www.21cnjy.com )某运动时说:“近阅坊间之出版物,间有主张破除旧有伦教,毁裂吾国固有文学,以期改造一新社会者。……青年学子,根植薄弱,骤睹新奇之说,易启混淆之心,于操行学业前途极有关系。”这段材料从侧面反映了该运动的积极影响,其中不包括( )【来源:21cnj*y.co*m】
A、破除旧有礼教,冲击儒家思想
B、变革文字语言,冲击封建文学
C、提倡民主共和,抨击君主专制
D、动员青年学子,革除社会旧弊
5. “在新文化潮流的冲击下,…… ( http: / / www.21cnjy.com )有的女生已经开始觉悟,抵制学校开设的‘烈女传’……(他们)以实际行动反抗旧礼教,争取女性婚姻自由。”这种现象的出现说明新文化运动( )
A、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B、促进了科学文化的普及和繁荣
C、树立了积极、进取的科学精神
D、出现了比较偏激的社会思潮
6. 1919年6月20日,来中国访问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杜威在写给女儿的信中说:“要使我们国家14岁多的孩子领导人们展开一场大清扫的政治改革运动,并使商人和各行各业的人感到羞愧而加入他们的队伍,那是难以想象的。这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国家……”在当时的中国之所以出现这一现象,其主要原因是 ( )
A、戊戌变法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B、新文化运动使人们的思想得到了空前的解放
C、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D、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进入了新阶段
7. 中国近代思想主要经历了“师夷长 ( http: / / www.21cnjy.com )技以制夷”、“中体西用”、“维新变法”、“民主共和”、“民主与科学”及“马克思主义”的演进过程。这些思想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
A、发展资本主义
B、救亡图存
C、实践民主共和
D、反对专制统治
8. 有人说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 ( http: / / www.21cnjy.com )文化领域的继续,是对辛亥革命的“补课”。含义主要是指新文化运动 ( )
A、主张民主共和
B、深入学习西方思想文化
C、挽救民族危亡
D、彻底批判封建正统思想
9. 日本学者福泽谕吉的《文明 ( http: / / www.21cnjy.com )论概略》就社会转型的问题说:“汲取欧洲文明,必须先其难者而后其易者,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按照这个顺序做,虽然有困难,但是没有真正的障碍,可以顺利达到目的。倘若次序颠倒,看似容易,实则不通。”如果按此次序排列,近代中国近代化进程应该走的道路是 ( )
A、新文化运动——辛亥革命——洋务运动
B、辛亥革命——洋务运动——新文化运动
C、新文化运动——洋务运动——辛亥革命
D、洋务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10.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7—18世 ( http: / / www.21cnjy.com )纪和19世纪中后期我国所译西书变化图》,从中得出的推断是 ( )
( http: / / www.21cnjy.com )
①自然科学书籍增长显著 ②学习西方成为社会思潮
③维新变法思想兴起 ④马克思主义成为社会思潮的主流 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A、①③正确,②④不正确
B、①②③正确,④不正确
C、①②④正确,③不正确
D、①②正确,③④不正确21教育网
二、非选择题
11. 下列图表展示了中国近代前期的学校教育,反映了近代教育和思想的发展。
近代学校 教学内容 地位(作用)
( http: / / www.21cnjy.com )
(1) 结合所示信息补充表中缺漏的项目。 ( http: / / www.21cnjy.com )(20分)
(2) 根据表格所示历史信息给本研究性课题命名。(2分)
(3) 谈谈你对近代教育的认识。(4分)www.21-cn-jy.com
必修三第5单元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解析)
1.【答案】 A
【解析】 ( http: / / www.21cnjy.com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材料信息的解读能力。材料中可以看出民众把清室退位与‘民国共和’混为一谈,这说明唤醒国民民主意识的重要性,也体现了新文化运动解放人们思想具有历史必要性。B与事实不符,辛亥革命没有广泛发动群众;C不对,国民革命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统治,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的是辛亥革命;D 不对,辛亥革命建立的是民主共和制,因此选A。
【点评】全面理解新文化运动的“新” (1)新领导:新文化运动的领导者是资产阶级的激进派。 (2)新基础:中国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为其奠定了经济基础。 (3)新思想:指导思想,前期是西方民主和科学及达尔文的进化论。后期是社会主义思想。 (4)新内容:前期以宣传民主和科学为突破口。后期以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主要内容,提出走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 (5)新成果: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2·1·c·n·j·y
2.【答案】 B
【解析】 考查理解分 ( http: / / www.21cnjy.com )析能力。新文化运动是一场思想文化运动,从材料“批评时政,非其旨也”可以看出新文化运动的宗旨并不是为了批评时事政治,而是想通过思想文化运动来拯救中国。新文化运动是反映资产阶级要求的思想解放运动,而不仅仅是纯粹的学术文化运动,故A项是错误的;新文化运动是反映资产阶级要求的运动,不可能推翻共和政体,排除C项;D项是陈独秀在国民革命运动时期的错误,而不是在新文化运动时期。
3.【答案】 A
【解析】 分析题干, ( http: / / www.21cnjy.com )实际是要求评价新文化运动中反封建的主张和影响,因为“孔家店”是指以儒家学说为中心的封建礼教,就儒家思想而言,应该全面认识和评价,即看到它的消极影响,也要注意其包含的合理积极内容,儒家思想不等于封建礼教,此题主旨没有涉及对东西方文化认识问题,所以答案为A。
【点评】此题难度较大,解题关键是要全面正确认识儒家思想,再结合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进行评价,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全面看问题的能力和评价能力。【来源:21·世纪·教育·网】
4.【答案】 C
【解析】 从材料“间有 ( http: / / www.21cnjy.com )主张破除旧有伦理,毁裂吾国固有文学”可以看出这是指的新文化运动。C项错误,应该为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的内容,三民主义抨击君主专制,主张创立共和国。故选C。而A、B、D三项均是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特点。新文化运动是一次重要的思想解放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领域里的继续。在运动中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反对传统道德。但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着绝对肯定和绝对否定的偏激看法。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等也需要掌握。21·世纪*教育网
5.【答案】 A
【解析】 “(他们)以实际 ( http: / / www.21cnjy.com )行动反抗旧礼教,争取女性婚姻自由。”说明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促进了妇女的思想解放,从旧道德的束缚下解放出来。B错在科学的普及和繁荣无从体现;C错在科学精神的说法无从体现;D错在比较偏激的说法不对。故选A。
【点评】“似是而非”原意是好像对,实际上并不对。在历史高考选择题中,命题者一般以相关、相似、相近或相反的知识组成干扰题肢,主要考查考生的理解和辨析能力。解答这类题目,一定要根据题干材料和所学知识,对相关题肢逐一辨析,谨防被似是而非的题肢所干扰。
6.【答案】 B
【解析】 注意时间 ( http: / / www.21cnjy.com )“1919年”,这年中国发生了五四运动,文中“这一现象”即指五四运动。五四运动的原因之一是“新文化运动使人们的思想得到了空前的解放”。其他三项明显错误。
7.【答案】 B
【解析】 鸦片战争以 ( http: / / www.21cnjy.com )后,西方工业资本主义不断侵略中国,使中国一步一步地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救亡图存,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进行了艰难而痛苦的抉择,他们向西方学习经历了器物变革——制度变革——思想变革的层面。因此选B。
8.【答案】 D
【解析】 题干阐述了新 ( http: / / www.21cnjy.com )文化运动和辛亥革命之间的关系,即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继续,是其“补课”,尤其注意题干强调的是“思想文化领域”的继续,而辛亥革命所缺乏的是在思想领域彻底的批判封建思想,综合分析,主要应该指的是彻底批判封建正统思想,答案为D。
【点评】此题难度较大,主要考查学生对新文化运动和辛亥革命两者之间关系的认识和理解,考查的是学生的分析和理解能力。21cnjy.com
9.【答案】 A
【解析】 分析材 ( http: / / www.21cnjy.com )料作者认为,正确的社会转型应该是“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即先是思想解放,随后政治革命、经济建设。中国历史进程与此相符的是新文化运动——辛亥革命——洋务运动。故选A。其他各项均错。
【点评】近代中国由于民族危机加深,救亡之道与正常的发展思路并不一致。这是由中国的国情决定的。新文化运动、辛亥革命和洋务运动都是常考的历史基础知识,需要把握。
10.【答案】 B
【解析】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是在19世纪末,而成为主流思想是在20世纪20年代,④错误。
11.【答案】
(1)
教学内容 地位(作用)
外语、军事、科技等(2分) 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2分)
学习西方科技、宣传维新思想(2分) 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人民的觉醒,是近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4分)
民主和科学(2分) 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中国知识分子受到一次民主和科学的洗礼(4分)
马克思主义(2分) 为中共的诞生奠定基础(2分)
(2)与时俱进的中国近代教育。(2 ( http: / / www.21cnjy.com )分)
(3)近代先进的中国人与时俱进,提出了不同的教育思想;在创新中发展,服务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等。(4分)(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考点】 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解析】 第(1)问根据教材知识概括作答。21·cn·jy·com
第(2)问比较灵活,突出教育的主题即可。第(3)问要从社会发展与教育等角度入手。
【点评】归纳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的四个 ( http: / / www.21cnjy.com )阶段
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地主阶级学“器物”;从戊戌变法到20世纪初,资产阶级学“制度”;1915——1919年,资产阶级学“思想文化”;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中国共产党从“俄国人的路”到“走自己的路”。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6 页 (共 6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