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临沧市部分学校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24年7月10日,“萝卜快跑”遽然登上热搜。武汉市交通运输局向媒体表示,“萝卜快跑”在武汉投放了400多辆无人车。支持者为AI技术的运用欢呼,反对者则对无人车的高歌猛进表现出不安和抵触情绪,有出租车司机联名求助“给一条活路”。
10公里3.9元、L4级自动驾驶技术、不拒载、车内无异味……“萝卜快跑”着实不简单。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出租车司机或网约车司机群体里,嘲讽“萝卜快跑”无人车不善“变通”的声音也高了起来,甚至盖过了最初的“恐惧感”。
7月16日前后,网传“萝卜快跑”停运,但官方回应称,武汉系订单被自动取消,而合肥系技术原因需要调整。短短十几天工夫,情绪的落差之大,观点的纷繁复杂,也折射着“萝卜快跑”无人车在极速发展过程中的一丝“震颤”。但显然,当无人车恪守规则意识“不争不抢”“安全第一”却让不少人类司机感到不适应时,我们应该展开的思考显然超越了技术层面。
首先,无人车是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不必讳言,它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冲撞了传统产业,对于传统产业的劳动者形成直接的“威胁”。
有人说,对于新技术,就该无条件地欢迎,“有什么好嚎的?”理由是,火车和汽车代替马车时,人的感受并不重要。这当然是一种事实,但另一个事实是,被颠覆的传统产业的劳动者在短暂的痛苦之后,从各个方面适应了残酷的现实,并重新找到了生存所需要的岗位。争议开启的思考是有益的:发自传统产业深处的痛感,是在“呼唤”一种良性的关系。这就是:在新技术力量“攻城掠地”之时,也要允许和倡导温情的力量进行某种改善和修补。
具体而言,关键是在政策层面保持开放和引导的态度。既要允许“先行先试”,从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提供帮助,也要抓紧完善相关规则,加强监管,让无人车在公共交通领域里规范地发挥作用,不至于“裸奔”。一年前,《江苏省道路交通安全条例》获得通过,该条例明确:完全自动驾驶汽车发生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的,对汽车所有人、管理人进行处理。这种硬性规定可大大约束无人车的“任性”,保持“在路上”的边界感。
其次,无疑,在无人驾驶网约车的冲击下,传统就业方式面临很大挑战,这是生产力变革过程中难以避免的情形。生产力变革无须阻止,但生产关系调整势在必行。一方面,要通过大力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为传统产业创造更多技术革新、产业转型的契机。另一方面,智能驾驶不只是传统行业的竞争对手,也可以是传统行业的共赢者。城市应该兼顾传统行业特别是出租车行业的利益诉求,引导其与无人车行业深度合作,聚焦商业模式和经营模式探索优势互补的路径。为此,围绕生产力变革改变教育培训体系、加强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可谓迫在眉睫。
再次,新技术发展在引发社会变革、促进现代社会治理成效提升等方面,意义显著,但也可能诱发新的社会风险,如集体失业危机、数据安全失序等。针对产业工人失业的风险,可以通过适时完善法律法规、建立和规范新型劳动关系,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大力培养适应新技术发展的人才,提高劳动者的综合素养:多元开发无人车行业的新岗位、新工种,吸引传统行业中的人员补充到监控、运维等程序中,这样可以最大程度减少失业带来的震动。
(摘自伍里川《“萝卜快跑”引发的思考》)
材料二:
今年以来,“萝卜快跑”在武汉加速落地,由此激发的无人驾驶相关讨论空前激烈。自5月份起,便有武汉市民吐槽自动驾驶车辆“开得慢”“停滞不动”,武汉交通拥堵情况因此加剧:此外,网上也有声音称,武汉的出租车司机对“萝卜快跑”的投放感到不满,认为其是在“抢饭碗”。
对于前者,多位业内专家分析认为。其背后的原因可能主要是自动驾驶技术仍需进一步完善,“自动驾驶车辆将安全设为最重要的判断因素,其他车辆稍微一别就可能将其逼停”;另据记者在广州黄埔实际乘坐无人驾驶车辆的感受来看,自动驾驶车辆速度较慢,时速大多保持在三四十公里,遇到行人和其他车道车辆靠近时有明显的减速操作。
而针对无人驾驶是否抢了出租车和网约车司机的饭碗、是否会取代司机等问题,武汉市交通运输局相关负责人7月9日回应称,“武汉市(出租)汽车行业比较稳定,网上谣言比较多”。该负责人介绍,“萝卜快跑”已在武汉投放400多辆无人驾驶汽车,不是网传的1000辆。
对此,工信部信息通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盘和林也认为,现阶段无人驾驶汽车尚不会对传统出租车构成挑战,因为无人驾驶出租车更多还是一项体验项目,尚未形成有效运力,出租车的竞争压力主要来自网约车和出租车行业内部。无人驾驶汽车是科技发展的大势所趋,从经济全局上看,无人驾驶汽车能够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和价值增量,如车路协同建设,车上娱乐设施和车辆智能化带来的汽车产业的产值增长等。
东南大学交通法治与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顾大松表示,长期来看,自动驾驶也许会令行业对出租车司机、货运司机等传统驾驶员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然而,这种替代并非简单的岗位消失,而是就业结构升级,将促进劳动力市场的深刻转型。
(摘自沈钊《在挑战与机遇中前行的无人驾驶:多地试点显成效未来发展可期》)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萝卜快跑”无人驾驶汽车具有低价、高效、安全等诸多优势,现阶段被吐槽主要是不善“变通”,没有具备很好的应对复杂场景的能力。
B.火车、汽车取代马车的历史类比表明,新技术对传统产业的冲击是不可避免的,可通过教育培训、产业升级、开发新岗位等方式应对挑战。
C.“萝卜快跑”无人车项目在武汉市引发的广泛讨论和社会反响,涵盖了技术、经济、社会及政策等多个层面,值得人们深度思考,仔细应对。
D.《江苏省道路交通安全条例》中关于无人驾驶汽车的规定,主要目的是禁止无人驾驶汽车的发展,强化对无人车行为的监管,保持道路安全。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新质生产力(如无人驾驶汽车技术)的发展,必然给传统产业带来巨大挑战,但也可能为传统产业创造更多技术革新、产业转型的契机。
B.新技术与传统产业应形成良性互动,即在新技术快速发展的同时,也要关注传统产业劳动者的利益,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实现共赢。
C.发展科学技术是大势所趋,不能因噎废食,应该通过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社会治理创新的深度融合来解决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D.武汉市民的吐槽和专家的分析,揭示了无人驾驶技术在现实应用中的挑战和局限性,也凸显了它的先进性、潜力和发展前景。
3.下列选项与材料二观点相符合的一项是( )
A.无人驾驶汽车技术已非常成熟,很快就会全面取代传统的出租车。
B.无人驾驶汽车在武汉运力较低,尚未对出租车行业构成重大挑战。
C.无人驾驶汽车的发展已经为传统产业劳动者提供了很多就业机会。
D.武汉出租车行业比较稳定,无人驾驶汽车不会引发任何社会风险。
4.请根据材料内容,简要分析如何在政策层面推动无人驾驶汽车技术的发展。
5.人们常说“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知事下乡
[法]阿尔丰斯·都德
知事先生出巡去了。驭者导前,仆从随后,一辆知事衙门的四轮轻车,威风凛凛地,一直奔向共阿非的地方巡视去。因为这一天,是个重要的纪念日,不比等闲,所以知事先生,打扮得分外庄严。
你看他身披绣花的礼服,头顶折叠的小冠,裤子两旁,贴着银色的徽带,连着一把嵌螺细柄的指挥刀,闪闪地在那里发光,……在他的膝上,还安着一个皮面印花的大护书。
知事先生端坐四轮车内,面上堆着些愁容,只管向那皮面印花的大护书出神;他一路想,几时他到了那共阿非,见了那共阿非的百姓们,总免不了要有一番漂亮而动听的演说:“诸位先生,诸位同事们……”知事先生,把这两句话,周而复始地,足足念了二十余次,可是总生不出下文。
这两句话的下文,差不多断绝了……
四轮车内的空气,热不可当!……那共阿非道上的灰尘,在正午的阳光下,兴奋奔腾地跳舞,甚至于对面的人,都被他障了……那道旁的树林,一齐遮着白灰,只听得整千整万的蝉声,遥遥地在那里问答……
知事先生,正在纳闷的当儿,忽然之间,抬头一望,瞥见了一丛小的槠树林,在那山坡的脚下,招展着树枝,笑嘻嘻地欢迎他。
一丛小的槠树林,招展着树枝,在那里欢迎他,好像说:“快来,快来,知事先生,你不是要筹备演说吗?那么何不请到我们这树林下来,包管你要强得多……”
知事先生,居然中了他的诱惑了。他一面吩咐仆人们停车;一面从四轮车里,跳了下来,径自走进那片小的槠树林里,去筹备他的演说。
在那小的槠树林里,有成群的鸟儿,在头上唱歌;有紫堇花,在旁边发香;还有那无数的清泉在草地上流……他们瞧见知事先生,和他一条这样体面的裤子,一本皮面的印花的护书,登时大起恐慌。那些鸟儿们,一齐停止了歌唱;那泉儿,也不敢再作声了;那紫堇花们,更是急得低着头,向地下乱躲……这些小东西们,自从出世以来,从没有见过一个县知事,在这光景里,大家都私下地互通猜度:这样体面的裤子的主人,究竟是一位什么人物?
在一丛茂盛的叶子底下,聚集了一种极细微的声音,大家都在那里互相猜度,这样体面的裤子的主人,究竟是一位什么人物……
知事先生,对于如此寂静而清凉的树林,心里着实赏识。他撩起了衣裳,摘下了帽子,在一块小槠脚的草地上,舒舒服服地坐下,随手把他的皮面印花的护书,张开了放在膝上,又向那护书里面,抽出一张四六开的大纸。
“这竟是一位美术家呀!”那秀眼鸟先开口说。
“否,否,”接着说的是一只莺鸟,“这哪里会是美术家,你没看见他裤子上的徽带吗?照我来看,十之八九,还是一位贵族哩。”
那莺鸟把自己的主张,重新复述了一遍。
“也不是美术家,也不是贵族,”一只老黄莺抢着来打断他们俩的辩论,它曾经在那知事衙门的花园里,足足唱了一个春天的歌……“只有我知道,这是一个县知事呀。”
这时那些细微的语声,不知不觉地渐渐地放纵起来了。
“这原来是一个县知事!这原来是一个县知事!”
一会儿,那紫堇花发问:“他可含有什么恶意?”
“一点儿也没有。”那老黄莺儿接着答复。
于是那些鸟儿们,重新一个个地,去恢复它们的唱歌;那些泉儿们,照常在草地上,汩汩地流;那些紫堇花们,也依旧放着胆去发它们的香气;好像那知事先生们没有在那里一般……在这喧哗而又清凉的林子间,知事先生,又起了念头,要继续去筹备他的演说了。
知事先生,用一种极有礼貌的声音,正要发出那几个字……不料霎时之间,从背后传来了一阵笑声,把他的文思又打断了。知事先生回头看时,只见一只黄绿色的啄木鸟,歇在他的帽子顶上,嬉皮赖脸地,向着他笑。知事先生,把肩胛一耸,露出不屑睬它的意思,刚想回转头来,继续去筹划他的大演说;哪知道那啄木鸟很不知趣,他笑的不算数,索性地大声喊将起来:
“这又何苦来!”
知事先生,气嘘嘘地涨红了脸,一面随手做个手势赶开那顽皮的畜生;一面加上些气力,回头来重新干他的本行:“诸位先生,诸位同事们……”
知事先生,加了些气力,回头来重新干他的本行。但是事有不巧,那啄木鸟方面的交涉,刚才结束,这里一丛小弱的紫堇花们,觑着知事先生意思缭乱的当儿,也一起翘起了他们的梗儿枝儿,和着一种甜而且软的语气,到他的面前来献殷勤了:
“知事先生,你可觉得香吗?”
于是一唱百和,那些泉儿们,登时就在他的脚下,潺潺地奏起一种文雅的音乐;那些秀眼鸟儿,也在他头顶的树枝上,使尽毕生的本领,唱出一阕怪美丽的调子来给他听;其余树林周围、上下左右一切的东西,没有一个不是效尤着,全体一致地来阻止知事先生演说的起草。那树林周围的东西,全体一致地,来阻止知事先生演说的起草……
知事先生,鼻孔里熏醉了香味;耳朵里充满了歌声;他未始没有意思,想摆脱这些妖媚的蛊惑,可是他办不到了……
他偃仰在草地上,徐徐解去他华美的装饰,把他已成的演说,艾艾……艾艾地,从头又述了两三回:“诸位先生,诸位同事们……”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写知事出巡,打扮庄严隆重,结尾写知事舒服偃仰,解去华美装饰,前后对比,说明知事已彻底摆脱了繁琐礼仪的束缚。
B.文中第二次出现“诸位先生,诸位同事们……”的字样,是知事先生进入林子,头脑清醒不少,但受干扰,于是恼羞成怒。
C.文末第三次出现“诸位先生,诸位同事……”的字样,是知事先生融入自然,身心愉悦,筹划出演说稿,轻松自得。
D.正是因为知事先生在楮树林间跟各种动植物进行了直接的对话和交流,才使得他受到启迪,灵感迸发,最终筹划出了他的演讲稿。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借老黄莺亲身经历来点明知事先生的身份,既丰富了人物形象,说明他无恶意,又凸显了小说主题,可谓匠心巧运。
B.小说句式多变,运用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同时用词考究,使文章晦涩抽象,高超的语言驾驭艺术增强了文本文学性。
C.文章三次出现“诸位先生,诸位同事们……”字样,展现了主人公知事先生的内心变化,体现了作者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D.小说没有刻意构建复杂尖锐的矛盾,知事跟林中动植物的交流,主要是借助拟人手法来完成的,展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8.本文独具特色,虽微波屡兴,但总体上平和推进,呈现出一种散文化、诗意化的美感。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一特色的理解。
9.有人说,本文标题虽是“知事下乡”,但实则是一篇揭示“人与自然的关系”的主题的小说。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选自《荀子·劝学》)
文本二:
先王之教,莫荣于孝,莫显于忠,忠孝人君人亲之所甚欲也显荣人子人臣之所甚愿也。然而人君人亲不得其所欲,人子人臣不得其所愿,此生于不知理义。不知理义,生于不学。学者师达而有材,吾未知其不为圣人。圣人之所在,则天下理焉。在右则右重,在左则左重,是故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若此则名号显矣,德行彰矣。故师之教也,不争轻重尊卑贫富,而争于道。其人苟可,其事无不可,所求尽得,所欲尽成,此生于得圣人。圣人生于疾学,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尝有也。
疾学在于尊师,师尊则言信矣,道论矣。故往教者不化,召师者不化,自卑者不听,卑师化不听之术而以强教之,欲道之行、身之尊也,不亦远乎?学者处不化不听之势,而以自行,欲名之显、身之安也,是怀腐而欲香也,是入水而恶濡也。凡说①者,兑②之也,非说之也。今世之说者,多弗能兑,而反说之。夫弗能兑而反说,是拯溺而硾③之以石也,是救病而饮之以堇④也,使世益乱;不肖主重惑者,从此生矣。
(选自《吕氏春秋·劝学》)
【注】①说:说教。②兑:通“悦”。③硾(zhuì):拴上重物往下沉。④堇:毒草名,根部有剧毒。
10.材料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要断句,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忠孝A人君B人亲C之所甚欲也D显荣E人子F人臣G之所甚愿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就,接近、靠近,与《活板》“持就火炀之”的“就”字意思相同。
B.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跬步”形容距离极近或数量极少。
C.彰,指彰显,与《荀子·劝学》“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的“彰”字意思不同。
D.“之”的用法多样,“取之于蓝”与“先王之教”两句中的“之”用法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荀子·劝学》以积土成山兴风雨、积水成渊生蛟龙设喻,引出“积善成德”才能拥有智慧、具备圣人情怀的论断。
B.《荀子·劝学》中以“骐骥一驽马”“朽木一金石”两组比喻,着重表明坚持与否必将产生两种不同的结果,强调坚持不懈的重要性。
C.《吕氏春秋·劝学》指出君主父母不能得到忠孝之臣的原因是不懂道理信义,而不懂道理信义是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
D.《吕氏春秋·劝学》批判了当时学生不听教化、自以为是,而老师只顾说教,不懂如何使人心悦诚服的社会现象。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②故师之教也,不争轻重尊卑贫富,而争于道。
14.同为“劝学”,但两个选段所强调的学习态度却各有不同。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代答闺梦还
张若虚
关塞年华早,楼台别望违。
试衫著暖气,开镜觅春晖。
燕入窥罗幕,蜂来上画衣。
情催桃李艳,心寄管弦飞。
妆洗朝相待,风花暝不归。
梦魂何处入,寂寂掩重扉。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闺梦还”点明本诗抒写的是闺怨之情,“代答”表明是假借女子之口来写的。
B.五至八句描写烂漫的春景,与《春江花月夜》开篇描绘的春江美景的特点相似。
C.九、十两句的“朝”和“暝”不仅交代了时间变化,也写出了思妇等待的漫长。
D.这首诗构思巧妙,从楼台到镜前再到门边,不断地转换地点,渲染了思念之情。
16.有人评价本诗体现了“诗人对唯美的竭力追求”,请从内容与形式两个角度简要赏析。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历史老师指出秦朝采取严刑峻法,最终导致灭亡,小明想到杜牧《阿房宫赋》中“ , ”两句就指出秦朝是自取灭亡的。
(2)各地区为了争抢人才,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这些做法与苏洵《六国论》中“ , ”两句表达的观点有一致之处。
(3)小圆到南京游玩,站在长江北岸,看到缓缓流淌的长江和远处苍翠的幕府山、紫金山,不禁吟咏起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的“ , ”两句词。
五、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胡杨,杨柳科落叶中型天然乔木。据化石资料表明,胡杨始于新生代,距今已有6500万年的历史。胡杨的意思是西域的杨树,说明了胡杨的故乡所在。
在中国,胡杨分布在西北区域的新疆、甘肃、青海柴达木、内蒙古西部一带的内陆河流域。因其生命力顽强,素有“生而千年不死,死而千年不倒,倒而千年不朽”的传说。秋天的胡杨林金黄灿烂,粗壮的躯体扭曲成各种姿态,犹如耸立于林间的一个个雕塑,令人 A 。
作为“荒漠河岸林”的具有耐寒、耐热、耐盐碱、抗风沙等特性的胡杨因有很好的防风固沙作用和傲骨凛冽的风格被誉为“大漠英雄”。除此之外,它还有一种“超凡脱俗”的本领:能“闻到水,嗅到水,跟着水走”。沙漠河流流向哪里,它就跟随到哪里。所以,只要在大漠中见到干枯的胡杨林,( )。
为了适应荒漠的极端环境,胡杨使出 B ,其根系可以深入到20米以下的地层中吸收水分,树叶和枝干能排出体内过量的盐分而形成“胡杨泪”,同时多种形态的叶片相互配合与外界环境协调,故胡杨又称为变叶杨、异叶杨。
那么,“变叶杨”具体是如何变化的呢?
首先,多种形态的叶片集中于同一株树上,且自下而上为线形→披针形→缺刻披针形→缺刻卵形→缺刻菱形→缺刻阔卵形→缺刻扇形,呈渐变状态,形成不同的叶型。
其次,从扫描电镜下看到,( ),叶片表皮超微形态结构亦呈渐变状态,各种表皮附属物蠢蠢欲动,比如:表皮绒毛从无到有并逐渐增大密度,表皮蜡质层逐渐增厚,表面蜡质片层密度逐渐增加,气孔密度亦渐增加。
另外,从异形叶的功能上看,光合能力最大的叶型为缺刻披针形、缺刻菱形和缺刻卵形,居于树冠的中层;抗逆能力最强的叶型为缺刻阔卵形以及缺刻扇形,( )。
这样看来,顶层叶片的高强度抗性,为中层叶片进行最大光合作用提供了保护伞,二者的结合便于底层叶片的发育。不同叶型既 C ,又相互配合,共同完成生命活动。
①一到秋季就进入了观赏季的胡杨林,②胡杨叶片中的叶绿素含量降低,③具有保护功能的黄酮类及叶黄素等色素含量增加,④不仅增加了植株的适应能力,⑤同时又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18.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19.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0.文中最后一段标序号的句子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21.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6个字。
22.下列句子中的“相信”与例句中加点的“相信”,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相信很多人都没有料想到,再日常不过的睡觉在今天会成为一个问题。
A.诛杀忠臣而立无节行之人,是内使群臣不相信而外使斗士之意离也。
B.家长们要提醒孩子,不要相信网络上的陌生人。
C.我们需要更加坚定地相信自己,坚信一切皆有可能。
D.这个方案经过多轮完善,相信它能顺利解决当前的问题。
六、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文。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据此,有同学质疑:“既然语文重运用,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学习日常很少用到的文言文呢?”
对于这个质疑,你会怎么回应?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D 2.A 3.B 4.①要保持开放态度,允许“先行先试”,为无人驾驶汽车的发展提供基础设施建设和政策支持。
②要抓紧完善相关规则,加强监管,确保无人驾驶汽车在公共交通领域里规范地发挥作用,避免“裸奔”现象。
③政策制定应兼顾传统行业的利益诉求,引导其与无人车行业深度合作,实现共赢。 5.①“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意味着科技在带来巨大进步和便利的同时,也伴随着挑战和风险。
②“萝卜快跑”无人驾驶技术的发展,一方面提升了交通效率、降低了出行成本,安全,便捷;另一方面它也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传统出租车行业,可能引发就业担忧和其他社会风险。
③因此,在享受科技红利的同时,需警惕其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要通过政策引导、法律规制和社会支持,确保科技健康发展,实现科技与社会的和谐共生,造福于人类。
6.C 7.B 8.(1)情节散文化:小说没有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和跌宕起伏的情节,以知事先生下乡途中在橘树林的经历为主线,情节发展平和自然,如知事先生进入树林后,与动植物之间的互动都是日常生活化的场景,没有明显的情节起伏。
(2)语言诗意化:运用细腻的描写营造出充满诗意的氛围,如 “在那小的橘树林里,有成群的鸟儿,在头上唱歌;有紫堇花,在旁边发香;还有那无数的清泉在草地上流”,通过对树林中自然景象的描写,使文章富有诗意美感。 9.(1)自然对人的影响:知事先生原本为演说发愁,进入橘树林后,在自然环境的影响下,身心发生变化。动植物的行为和声音干扰了他起草演说,但也让他放松下来,摆脱了官场的束缚,体现了自然对人的心灵具有治愈和启迪作用。
(2)人与自然的和谐:文中的动植物并没有对知事先生产生敌意,而是与他和谐共处,如老黄莺向其他动植物解释知事先生没有恶意后,动植物们又恢复了生机,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画面,揭示了人与自然应和谐共生的主题。
10.ADE 11.D 12.C 13.①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
②所以老师对学生的教化,不在于对学生贫贱、富贵看轻或看重,而在于看重学生的思想态度。 14.①文本一:作者强调的学习态度是要坚持不懈,用心专一。
②文本二:作者强调的学习态度是要努力学习,其关键是要尊敬老师。
15.B 16.从内容上看:①本诗描写燕来蜂舞、桃李明艳的春景,写出了热闹欢乐、充满生机的季节之美;②本诗用罗幕画衣衬托女子曼妙的身姿,用试衣梳妆的动作写女子柔美的形象,体现了女性之美;③本诗写女子从依依惜别的不舍到翘首以盼的等待再到魂牵梦绕的思念,表达出柔肠百转的相思之美。
从形式上看:①三至十句运用对仗,富有格律美;②“违”“晖”“飞”“扉”押韵,具有音乐美。③“罗幕”“画衣”“春晖”“桃李”“管弦”等词汇优美、生动、含蓄。
17. 族秦者秦也 非天下也 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千里澄江似练 翠峰如簇
18.胡杨作为“荒漠河岸林”,它具有耐寒、耐热、耐盐碱、抗风沙等特性,也有很好的防风固沙作用和傲骨凛冽的风格,被誉为“大漠英雄”。 19.A.叹为观止(赞叹不已/啧啧称奇)B.浑身解数 C.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各尽其职) 20.①改为:一到秋季就进入了胡杨林的观赏季。④改为:不仅增强了植株的适应能力 21.甲:就能判定地表或地下曾经有水流过。
乙:随着叶型的变化。
丙:分布于树冠的顶层。 22.D
23.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