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郡中学2025年高二暑假作业检测试卷
语 文
时量:150分钟 满分:150分
得分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1975年,湖北省云梦县古云梦泽之地,人们在睡虎地开挖水渠时,意外发掘出土12座战国末期至秦代的墓葬。在M11号墓中出土了共1155枚竹简,上书4万余字。
这些竹简长23.1至27.8厘米,宽0.5至0.8厘米,内文为墨书泰隶,写于战国晚期及秦始皇时期,反映了篆书向隶书转变阶段的情况。简牍内容主要是秦朝时的法律制度、行政文书、医学著作,以及关于吉凶时日的占书,为研究中国书法,秦帝国的政治、法律、经济、文化、医学等方面的发展历史提供了翔实的资料。这是中国考古史上首次发现的秦简,也是第一次系统发现的秦代律法。自此,考古学家揭开了秦朝法律、行政、医学的神秘面纱。比如,秦简中有一类文书叫《法律答问》,应当为秦律主体(刑法)的一部分。商鞅当年所定的秦法以李悝《法经》为蓝本,分《盗》《贼》《囚》《捕》《杂》《具》六篇,《法律答问》的解释范围与这六篇大体相符。我们今天读起来都会觉得简洁明了,法律法规的理念还非常先进。
这些简牍都出自一个叫“喜”的泰人的墓中。根据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鲁西奇的著作《喜:一个秦吏和他的世界》记载,喜出生在秦昭王四十五年十二月甲午鸡鸣之时,27岁时生下了儿子获,七年后有了儿子恢,又过了九年,他有了女儿,取名穿耳。喜很可能是中国历史上较早拥有“个人意识”的普通人之一,为自己编写年谱便是这种意识最突出的体现。然而,正是这些看似不起眼的个人数据,在两千多年后,成了今人进入秦国与秦朝的一条真实可靠的路径。
喜有没有记录下一些“国家大事”呢 当然有。喜不但记录了,而且还把阅读和使用过的大量文书都放在了自己的墓葬里。难道他预料到自己的工作记录会被后人发现 这当然永远无法知晓,但他之所为的确为揭开古人的生活真相留存了重要的信息来源。
喜的家就在安陆城中,他撰写的《编年记》(《叶书》)里有四次记载了安陆。第一次是秦昭王二十九年“攻安陆”。秦将白起率大军攻下楚国都城郢都(在今湖北荆州),可推知,秦军占领安陆就在这一年。有趣的是,喜的《编年记》中只记下了秦军攻占安陆一事,却不提占据楚都这样的大事,说明安陆与喜一家有着重要的关联。由于喜的墓葬在今天的云梦县,我们不禁要问,安陆与云梦有多大的关联呢 或者问,安陆与云梦是同一个地方吗 答案是肯定的。喜当年居住的安陆城应当是云梦古城的大城。安陆在楚国治下为安陆邑,秦治下为安陆县,其位置就在今云梦县城关镇。1958年,在今云梦县城关发现了先秦时的残垣遗迹。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残存的城垣高度仍在2~4米之间,城址的总面积1.9平方公里,比20世纪中后期的云梦县城关镇要大许多。
喜当年就在这样的城市里长期居住与工作,然而,他很可能不是本地人,而是随祖父辈迁居至此。因为根据科研人员对喜的不同部位骨骼锶元素的测定,推测其童年生活地不在安陆(云梦),存在从他处迁徙至安陆的生活经历,这和云梦县郑家湖墓地所见多数墓主来自关中及
其周邻地区的情况相似。郑家湖墓地位于云梦县城东北约15公里处,始建于三国时期。郑家湖墓地的12位墓主样本中,7人出生于北方,5人出生于南方,其中9位有远距离迁徙经历。两千多年前,这个不同族群融合的地域样本,是秦统一过程中大移民背景的一个缩影。
《编年记》第二和第三次记载安陆都与喜有关。一是秦王政四年,20岁的喜被任命为安陆的乡史;二是秦王政六年,喜被晋升为安陆令史。在这之后,喜离开安陆,至今湖北宜城担任令史,并负责审理法律案件。喜墓出土的陶器中,有六件盖有“安陆市亭”的方形戳印,字体为秦篆。《编年记》关于安陆的最后一次记载是在秦王政二十八年,说“今上”经过了安陆,这一年正是秦始皇出巡东南郡县的时候。史载他经过南郡回关中,应该就是此段路途中路过安陆。
2019年,湖北省博物馆、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和吉林大学考古学院对睡虎地M11墓主“喜”的骨骼开展了“云梦睡虎地出土人骨的综合研究”,取得一系列成果,其中之一就是喜的长相。中央电视台大型文化节目《简牍探中华》在央视一套播出时,“喜”的复原头像首次公开亮相。如今,“喜”的3D复原头像已被放置在湖北省博物馆的“湖北通史展”中,与观众见面。喜向后人或世界证明了自己的存在,我们也因此得以借助现代高科技“复原”他的形貌、家庭、情感,并勾画出他的生平故事,从而真实真切地窥见了那个时代的面貌。
云梦睡虎地不仅留下了喜这个小吏史的故事,还有其他小人物的生活片段,他们的故事又构成了一个时代的缩影。因为他们留下的简牍,让今天的我们可以通过他们的视角走进那段历史,从而知晓中华民族统一复兴的前缘。
(摘编自王建南《云梦睡虎地,简牍探中华》)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睡虎地发现的秦简内容丰富翔实,使得考古学家能够系统地实探秦朝的部分制度。
B.喜所编写的年谱,为两千多年后我们揭开古人生活真相提供了一条真实可靠的路径。
C.据先秦时的遗迹可知,20世纪中后期的云梦县城关镇要比楚国治下的安陆邑小许多。
D.喜的3D复原头像真实真切地还原了他本人的长相,也让我们能窥见那个时代的面貌。
2.下列对秦人“喜”的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喜”是云梦睡虎地 M11号墓主人,古墓出土的1155枚竹简是他工作生活的资料。
B.“喜”书写的秦简中不仅有国家大事也有个人生活,体现了早期朴素的“个人意识”。
C.在《编年记》中详细记录了秦始皇出巡南郡的全过程,包括其路过安陆的具体情景。
D.“喜”长期在安陆,但他很可能不是本地人,多半是迁徙而来,这在当时并不少见。
3.下列选项最符合《编年记》叙述传递的观点的一项是(3分) ( )
A.社会历史的发展得益于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在创造、拥有和战斗。
B.历史是由帝王将相和英雄人物殚精竭虑创造的。
C.历史的发展是由一个个普通人不可知的命运推动的。
D.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4.请结合材料内容,阐述云梦睡虎地秦简具有哪些重要价值。(4分)
5.假如你是博物馆的策展人,计划举办一场以“睡虎地秦简”为主题的展览,你会从哪些方面设计展览内容 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6分)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徒步走到终点(节选)
西 元
营长树生从橱子里找出背包,认真地装了几样东西。他拿起那只布面文件盒,端详了一会儿,小心地把文件盒一同装进背包里。政委说:“派辆车吧!”树生嘴角动了一下,没说什么,只是摆摆手走出了办公室。树生要到两百多公里外的一个地方看看海崽。他徒步走着,不少路过的卡车司机向他招手,他都拒绝上车。
( 甲)
海崽的老家在大海边的一个小镇子上。镇子面朝海面,背靠终年郁郁葱葱的小山。海风湿湿的,夏季墙壁上会结出一层薄薄的水珠。初上高原的日子,海患觉得这里的空气是火辣辣的,肺子、气管、喉咙、舌头、嘴唇统统给风干了,好似晒干的鱼,每呼吸一口气,都像有条锯子在胸腔里拉过一遍。好多次梦里醒来,海崽都觉得不可思议,自己早已离开家乡十万八千里,来到了一个世界上最荒凉的地方。这里的天空蓝得发紫,远处的雪山纤毫毕现,仿佛就在眼前,可实际上却在几百公里之外。
树生的嘴角微微抽动了一下。那天新兵训练结束后,海患对班长说,他受不了部队生活,要回家,否则 树生和他谈了好多回,花了很多精力。海崽说自己怕,怕班长,怕战友,怕干部,怕营房,怕黑夜,一切都怕,就是想离开,回海边去。后来有一天,海崽真的跑了。他身无分文,在一百多公里外的长途汽车站被找到了。树生狠狠地在海崽屁股上踹了一脚,关了他三天禁闭。
十月的一天,山脊一线的观察点都走了一遍后,队员们排成一线向一号山口处攀爬。海患有些犹豫要不要踩在营长的肩头上。树生看了他一眼,鼓励道:“小伙子,放心踩,要踩实了!”接近山顶,山风骤然变大,使得人的身体变得轻飙飙的,像风筝一样歪歪斜斜要飞起来。虽说脚上穿了羊毛防寒靴,但脚还是最脆弱的地方。海崽脚尖开始疼痛,仿佛被锤子砸上了。后来脚掌麻了,渐渐失去知觉。强风夹带着沙子一样的雪粒,打在脸颊上,好似万千钢针刺在皮肉上。外面严寒如刀,防寒迷彩作训服下面却很快涌出一层热汗,蒸汽顺着脖子和手腕向外冒,内层衣物湿漉漉地贴在皮肤上。但海崽知道不能停下来,每次出发前,班长都会重点强调。只要一停下来,这层热汗就会瞬间变成一层凉水,甚至是薄冰,冷冷地覆在身上。钢枪枪身在你拼尽全力攀登时一下一下狠狠撞击着胯骨和屁股,像个脾气暴躁的兄弟。你更不能徒手去摸它,否则会被粘掉一层皮。海患听说,过去军用水壶必须放在大衣下,贴在胸前或肚子上,要不过不了多久,里面的水就要冻实心儿,一滴也休想倒出来。直到去年,上级给配发了边防巡逻水壶。这东西是钛合金的,双层保温,带肾形饭盒和叉勺一体的餐具,能保证一天都喝上带热乎气儿的水,饭盒还能架在火上加热。海崽简直是太爱它了。
中午时分,巡逻队到达山顶。这里是观察点东侧一处平坦的高地。四周的山峰连绵起伏,一望无际。太阳在头顶正上方,天空又高又远,蓝得让人发慌。刺眼的光线在雪白山峰上随着狂风飞舞,好似金色的波涛。树生在附近察看了一番,没有任何异常情况。于是,他让队员们摘下护目镜,站成两排,中间展开一面国旗,留了张合影。尽管想象过很多回,可当国旗在大风中展开的那一刻,海崽的身心还是为之一振。夹着呼呼的风声,海崽听到树生喊:“海崽,我当初踹你一脚,是要你明白,什么是对,什么是错。要做个硬骨头的好兵!”
( 乙)
树生用双手捂住脸,掩不住嘴角的抽动。树生仿佛做了一个梦,那一天的天空是铅灰色的,密密麻麻下着灰色的冰雹。有几个战友被困住了,于是树生和大家冲进冰雹里把他们拉回来。拳头大的冰雹打在身上竟然不疼,焦急之中,身体麻木了。胳膊、头发湿漉漉的,沾满了黏糊糊、热乎乎的东西。这时,有人大喊:“还有人落在后头了!”于是,树生猛地扭过头,向铺天盖地的冰雹里望过去,但灰蒙蒙的什么也看不见。于是,有更多的战友呐喊着冲进去,冰雹漫天飞舞。树生还记得自己喘着粗气,焦急地抬着一个战友的腿,战友的迷彩服和靴子上有一块一块血迹,身体竟然真的像沉重的岩石。那个画面,树生这辈子都不会忘记,一个身影张开双臂跑进冰雹里,像一只拥有矫健翅膀的鹰冲向风暴,那翅膀在奋力扇动,替他挡住了迎面砸来的冰雹……
树生这时还不知道,文件盒里有一封信,信中写着———
海崽:
这封信是我让你姐代我写的。
你的来信我知道了。如果哪天留不下,也莫难过了,回来就好。你已经去那苦地方十年了,心里头该透亮了。……要是能继续干下去,可称了你的心愿,爹和你姐都打心眼儿里欢喜。听说有任务落下来了,还是想对你说一句,你是国家的人了,只要是国家需要,都要卖力去做,甭惦记家里。
(有删改)
文本二:
树生走了五天五夜,来到了一个由红砖墙围起来的地方。这里大门敞开,无人看守,但行人无不心怀虔敬,经过的车辆鸣笛三下,降低速度慢慢通过。树生坐到一块墓碑前,用手掌擦了擦,放上一枝白色的雪莲花,点燃三支烟,连同文件盒一起放在石台上,他的嘴角微微抽动了一会儿,说道:“海崽,我来看你了……”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文本一中的“踹一脚”和“关禁闭”,既是树生对海崽的惩罚,也是他对海崽的关爱,希望海崽能认识错误并成长。
B.树生回忆中“拥有矫健翅膀的鹰”的“翅膀”,指的是成友的臂章或象征荣誉的标志,突出了军人的使命感。
C.文本二中树生选择在红砖墙围起来的地方向海崽倾诉,是因为这里大门敞开、无人看守,便于他独自表达哀思,不受外界打扰。
D.“雪莲花”与《百合花》中“白色百合花被子”同是人物精神的象征和军民情谊的见证,体现“物象人格化”的手法。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文本通过环境的对比凸显边防的艰苦,如将海崽老家“潮湿的海风”与高原“火辣辣的空气、严寒如刀的风雪”对比,既展现地域差异,也暗含对军人坚守的赞美。
B.文中细节描写生动传神,如“钢枪枪身在攀登时撞击胯骨”“防寒服下热汗变冰”,既刻画了巡逻环境的艰苦,也侧面烘托了边防战士的坚韧,增强了场景的真实感。
C.小说中的文件盒作为主要线索,贯穿全文始终,从树生装盒到最终将其放在墓碑前,串联起回忆与现实,使小说的结构更加完整紧密。
D.小说在叙述中插入了海崽初到高原的不适与逃跑、冰雹中对树生的营救等内容,补充了关键情节,丰富了人物形象,使情感表达更饱满。
8.文本二是原属于文本一中的一段内容,若要将其还原,你认为应该放在甲处,还是乙处 请简要说明理由。(4分)
9.有人评价“小说在常态和艰险的双重境遇中,书写家国意志和崇高信仰的深沉力量”,请结合文本一和文本二,谈谈你对这句话中“双重境遇”的理解。(6分)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孟尝君名文,姓田氏。文之父,齐威王少子而齐宣王庶弟也。孟尝君在薛,招致诸侯宾客及亡人有罪者。孟尝君舍业厚遇之,以故倾天下之士。食客数千人,无贵贱一与文等。孟尝君客无所择,皆善遇之。人人各自以为孟尝君亲己。
齐湣王二十五年,使孟尝君入秦,昭王即以孟尝君为秦相。或说秦昭王曰:“孟尝君贤,而又齐族也,今相秦,必先齐而后秦,秦其危矣。”于是秦昭王乃止。囚孟尝君,谋欲杀之。孟尝君使人抵昭王幸姬求解。幸姬曰:“妾愿得君狐白裘。”孟尝君有一狐白裘,直千金,天下无双,入秦献之昭王。孟尝君患之,遍问客,莫能对。最下坐有能为狗盗者,曰:“臣能得狐白裘。”乃夜为狗,以入秦宫藏中,取所献狐白裘至,以献秦王幸姬。幸姬为言昭王,昭王释孟尝君。孟尝君得出,更封传,即驰去,变名姓以出关。夜半至画谷关。秦昭王后悔出孟尝君,求之已去,即使人驰传逐之。孟尝君至关,关法鸡鸣而出客,孟尝君恐追至,客之居下坐者有能为鸡鸣,而鸡齐鸣,遂发传出。出如食顷,秦追果至关,已后孟尝君出,乃还。始孟尝君列此二人于宾客,宾客尽羞之;及孟尝君有秦难,卒此二人拔之。
齐浴王不自得,以其遗孟尝君。孟尝君至,则以为齐相,任政。
后齐王毁废孟尝君,诸客皆去。后召而复之,冯曜迎之。未到,孟尝君太息叹曰:“文常好客,遇客无所敢失,食客三千有余人,先生所知也。客见文一日废,皆背文而去,莫顾文者。今赖先生得复其位,客亦有何面目复见文乎 如复见文者,必唾其面而大辱之。”
太史公曰:吾尝过薛,其俗同里率多暴桀子弟,与邹、鲁殊。问其故,曰:“孟尝君招致天下任侠奸人入薛中,盖六万余家矣。”世之传孟尝君好客自喜,名不虚传矣。
(节选自《史记·孟尝君列传》,有删改)
材料二:
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嗟乎!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 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 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节选自王安石《读孟尝君传》,有删改)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擅齐之A强B得C一士焉D宜可E以南面而制F秦G尚何取H鸡鸣狗盗之力哉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以为,指认为,与《谏太宗十思疏》“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中的“以为”词义不同。
B.其,表示推测、估计,与《烛之武退秦师》“吾其还也”中的“其”词义不同。
C.传,指古代过关津的符信,与《师说》“六艺经传皆通习之”的“传”词义不同。
D.羞,以 为羞,意动用法,与《鸿门宴》“素善留侯张良”中的“善”用法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孟尝君广纳门下宾客,多至几千人,无论贵贱给的钱都是一样的,因此人人都认为孟尝君与自己亲近。
B.秦昭王没有坚持任用孟尝君为秦相,一个重要原因是齐国王族出身的孟尝君,不可能把秦国看得比齐国还重要。
C.孟尝君被囚后派人向秦昭王的宠姬求助,宠姬以索要狐白裘作为救助条件,但此时这件价值千金的狐白裘已经献给了昭王。
D.司马迁曾经经过薛地,了解到当地风气及人们对孟尝君招纳宾客行为的陈述,对孟尝君的行为并不十分赞同。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孟尝君舍业厚遇之,以故倾天下之士。(4分)
(2)客见文一日废,皆背文而去,莫顾文者。(4分)
14.王安石《读孟尝君传》中说道“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 ”你赞同王安石对孟尝君的评价吗 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的看法。(5分)
※(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歌,完成15~16题。
访妙玉乞红梅
〔清〕曹雪芹
酒未开樽句未裁,寻春问腊到蓬莱。
不求大士瓶中露,为乞嫦娥楹外梅。
入世冷挑红雪去,离尘香割紫云来。
槎枒谁惜诗肩瘦,衣上犹沾佛院苔。
山路梅花
〔宋〕冯山
传闻山下数株梅,不免车帷暂一开。
试向林梢亲手折,早知春意逼人来。
何妨归路参差见,更遣东风次第吹。
莫作寻常花蕊看,江南音信隔年回。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两诗均以“梅花”为核心意象,围绕“寻梅”“得梅”的过程展开,赋予梅花超越自然物象的象征意义。
B.曹诗通过宝玉的视角叙写了一次踏雪寻梅的经历,以“大士”“嫦娥”虚写妙玉,表现了其高洁的情怀。
B.冯诗写山路梅花,不添香着色,不写疏影横斜,却非常传神地写出了梅花带来的春意,实属旅途之佳作。
D.两首诗各有侧重。曹诗紧扣诗题,侧重写宝玉向妙玉乞取红梅花的过程;而冯诗则托物言志,彰显了自己的高洁品性。
16.清代诗人王士祯曾评论冯山的诗歌情趣盎然,请结合全诗分析。(6分)
※(五)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国家文旅部联动陕西西安、江苏南京、湖南岳阳三大文化名城,推出了“跟着课本去旅行”主题线路。各景区结合经典篇目打造沉浸式文学场景,请根据以下情境,补全对应诗文名句。
(1)【陕西西安】这座昔日的长安城繁华有序,市民谦恭有礼,让人感受到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期望达到的理想政治境界:“ , 。”
(2)【江苏南京】站在南京长江大桥极目远眺,看到远处的起伏山势,王安石在《桂枝香·金陵怀古》中的“ , ”两句不由浮上心头。
(3)【湖南岳阳】登上岳阳楼,洞庭湖浩瀚无垠的磅礴气势扑面而来,使你感到时空的辽阔,想起杜甫在《登岳阳楼》中的句子“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8~22题。
著名逻辑学家、哲学家金岳霖曾说:“逻辑是生活中找寻并满足其愿望的实际工具,没有逻辑,我们的生活将十分沉重。”很多人都认为逻辑学宽广且①枯燥深奥,不容易学习,更不容易运用。但其实逻辑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即便很多人对其没有清楚的概念。
小孩子看电视剧的时候,最喜欢问一个问题:“这个人是好人,还是坏人 ”在孩子的意识里,世界上只有两种人,要么是好人,要么是坏人,他们并不知道,世界上的人②各种各样,种类繁多,不能简单地用好与坏来进行区分。同样,对于许多重要的问题,我们也无法用简单的“是”与“否”来回答,否则就犯了虚假两分的逻辑谬误。虚假两分的思维方式,会把一个可能存在多种问题的答案,假设成只有两个可能的答案,而当我们把结论限制在两个以内的时候,我们的视野就会被限制,思维也会遭到严重的束缚。
所以了解虚假两分的逻辑谬误,有助于我们用开放性的思维去思考问题,特别是在遇到挫折的时候,能够及时地提醒自己:还有第三种可能!这样的话,就不会把问题往极端上想,也不会因为一次偶然的失败,就彻底丧失自信,认为人生一片黯淡。从表面上看,③遇到一次挫折以后就再也振做不起来,似乎是心态过于悲观,但其实是陷入了虚假两分的逻辑陷井。稍加分析就知道,这是把人生错误地分为了两个极端,一个是正极端,一个是负极端,没有中间物。
遇到这样的时刻,我们要记得:人生并不是只有两种可能,还有无限种可能,且每种可能皆可实现。当我们意识到了第三种可能性的存在时,我们就从牛角尖里钻出来了,从而能够欣喜地发现,人生之路不存在绝境,处处都有转机。
18.下列不属于虚假两分逻辑谬误的一项是(3分) ( )
A.我和小王吵了几句,他肯定以后都不会理我了。我失去这个朋友了,要么我卑微地主动低头认错,要么就彻底绝交。
B.一部分人单一地追求“功成名就”“物质富足”的成功,其实身心健康、自我实现、精神富足等也是另一种成功。
C.我化学怎么学都学不好,看来我不能读理工科了,以后选科就只能选纯文科,理科相关的工作和梦想都跟我没关系了。
D.在观看学校组织的辩论赛时,小周肯定地对他的同桌说:“你不支持正方的观点,那就是赞同反方的观点。”
19.下列与文中画横线内容意思最接近的一组成语是(3分) ( )
A.深不可测 林林总总 萎靡不振
B.广大精微 林林总总 一蹶不振
C.深不可测 形形色色 一蹶不振
D.广大精微 形形色色 萎靡不振
20.下列俗语与文中加点的“牛角尖”一词所使用的修辞不同的一项是(3分) ( )
A.树倒猢狲散 B.晚霞行千里
C.羊毛出在羊身上 D.热锅上的蚂蚁
21.文中第三段有错别字,请找出两处含错别字的词语并改正。(4分)
示例:鸡旦改为鸡蛋
① 改为 ② 改为
22.假设你的同学李雷在重要的考试中成绩不理想,他非常沮丧,对你说:“我这次考砸了,说明我根本不是学习的料,我的人生肯定完了!”请结合材料中的相关内容,以韩梅梅的身份写一封信劝导李雷。请注意书信格式,正文内容不多于120字(8行)。(5分)
三、作文(60分)
23.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漫画作者:郑辛遥)
这则漫画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 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长郡中学2025年高二暑假作业检测试卷
语文参考答案
1. D
2. C
3. A
4.①文化遗产保护价值:云梦睡虎地的秦简出土及相关研究有助于推动对文化遗产更深入的保护与传承工作。②历史文化教育普及价值:“喜”的故事及简牍内容有助于在大众中普及秦朝历史文化知识,增强民族文化自信与认同感。③学术研究价值:为研究中国书法,秦帝国的政治、法律、经济、文化、医学等方面的发展历史提供翔实资料。云梦睡虎地秦简是首次发现的秦简及首次系统发现的秦代律法,其中《法律答问》反映秦律主体(刑法)情况且理念先进,对学术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每点2分,其中指出价值1分,结合材料内容给出简要理由得1分。任意答出两点即可得4分满分。答案需要具有概括性,细碎答案如书法价值、法律价值、医学价值等归入第三点最多一并得2分)
5.①实物展示:展出秦简原件或高清复制品,重点呈现《法律答问》《编年记》等代表性简牍,并配以释文翻译,帮助观众理解内容。②历史还原:通过3D技术复原“喜”的形象及其工作、生活场景,结合安陆古城示意图,展现秦代基层官吏的真实生活。③互动体验:设置书法体验区(临摹秦隶)、简牍制作工坊,或设计“秦律判案”互动游戏,让观众沉浸式感受秦文化。(每点2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得分)
6. A
7. C
8.示例一:应放在甲处。①承上接续树生徒步的行为,又启下引出海崽的故事,顺畅自然。②开篇写“树生走了五天五夜”,为的就是祭奠海崽,由墓园祭奠提示海崽牺牲结局,形成对海崽经历的悬念,引发读者阅读兴趣。③开篇运用墓碑、雪莲花等意象,暗示海患形象的崇高,奠定悲壮基调。④祭奠场景与后文对海惠成长的回忆形成对照,凸显家国使命下军人精神蜕变的过程,突出小说主题。
示例二:应放在乙处。①保留对营长坚持徒步这一异常行为的悬念,到此才揭开谜底,增强戏剧性和吸引力。②国旗下合影的激昂突转至祭奠的肃穆,使作品具有更强烈的情感冲击力。③与第一段的“文件盒”的伏笔相呼应,使小说情节更加完整。④墓园祭奠与上下文之间的叙事时空跳跃转换,凸显海崽牺牲的壮烈、战友的深情和家人的厚望,深化家国同构的主题。(指出应放何处1分,理由任答三点,言之有理即可得3分)
9.①“常态”境遇是指日常化的生活,包括新兵严格训练和教官严厉管教;海崽入伍时的害怕、逃跑;父亲叮嘱“你是国家的人”的信等。(2分,找到两个相关细节即可)②“艰险”境遇是指极端、危险的环境,包括高原上的严寒气候、巡逻时遭遇的暴风雪、冰雹中海崽为救人的牺牲等。(2分,找到两个相关细节即可)③双重境遇的融合共同书写着家国意志和崇高信仰,常态训练夯实根基,艰险时刻践行使命。(2分)
【解析】“双重境遇”指小说中“常态”与“艰险”两种不同的生存与精神状态,两者相互交织,共同承载了“家国意志和崇高信仰”的主题。具体解析如下:
(1)“常态”指日常化、规律性的生活与精神状态,是人物成长的基础,也是信仰的起点。①新兵训练与管教:文本一中,海恩作为新兵经历了严格的部队训练,因不适应而试图逃跑,被树生严厉处罚(“狠狠地在海崽屁股上踹了一脚,关了三天禁闭”)。这种日常的训练、管教与思想引导,是部队生活的常态,体现了纪律对个体的塑造,为战士的成长奠定了基础。②海患的心理适应过程:海患初到高原时“怕班长,怕战友,怕干部,怕营房,怕黑夜”,甚至因无法忍受而逃跑,这是新兵面对陌生环境的常态心理。他从胆怯到逐渐适应巡逻任务(如攀爬山口时的坚持),展现了个体在日常磨砺中的蜕变。③家庭的朴素嘱托:文本一中海患父亲的信(“你是国家的人了,只要是国家需要,都要卖力去做”)是家庭对军人的常态期望,体现了普通人对“家国”的朴素理解,这种日常化的精神支持,是信仰扎根的土壤。
(2)“艰险”指极端环境、突发危机等非常规状态,是信仰接受考验并升华的关键场景。①恶劣的自然环境:高原的生存环境本身就是“艰险”的体现。文本一详细描写了高原环境的严酷:空气“火辣辣”,呼吸如“锯子在胸腔里拉过”;巡逻时“强风夹带着沙子一样的雪粒,打在脸颊上,好似万千钢针”,脚冻得“失去知觉”,甚至“热汗瞬间变成凉水或薄冰”。这些细节凸显了边防军人日常面临的生理极限考验。②突发的危机事件:文本一中插入树生对在“冰雹中救人”的回忆,“拳头大的冰雹”“战友的迷彩服和靴子上有一块一块血迹”“身体像沉重的岩石”等,展现了任务中的生死考验。
(3)双重境遇的融合意义:①常态是艰险的基础:日常的训练、管教与心理适应,让战士们在身体和精神上积累了应对艰险的能力。例如,海患在巡逻中能忍受严寒与疼痛,正是源于新兵时期的磨砺;树生对海患的严厉,本质上是为了让他在“硬骨头”的常态中学会面对危机。②艰险是常态的升华:当极端环境或危机来临时,常态中培养的纪律性、意志力转化为践行使命的动力。海患从“怕一切”到最终为救人而牺牲,体现了“常态”中孕育的信仰在“艰险”中爆发的力量。③二者共同书写主题:无论是日常的坚守,还是危难中的牺牲,都指向“家国意志”————军人对国家的忠诚、对使命的担当,以及这种信仰在平凡与极端场景中始终如一的深沉力量。
10. BDG 【解析】句意:凭借齐国的强大,得到一个贤士,(齐国)就应当可以依靠国力面向南称王而制服泰国,还用得着鸡鸣狗盗之徒的力量吗 “撞”作谓语,“齐之强”作宾语,语义完整,应在B处断开;“得”作谓语,“一士”作宾语,“焉”为句末语气词,应在D处断开;“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为反问句,应在其前断开,故在G处断开。
11. D【解析】A项,正确。认为/把······作为。句意:每个人都自认为孟尝君亲近自己。/喜爱狩猎就该想到把设网三面、留一面不设作为限度。B项,正确。表推测、估计,恐怕/表祈使,还是。句意:泰国恐怕就危险了。/我们还是回去吧。C项,正确。古代过关津的符信/指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句意:更换了出关的符信。/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全面学习了。D项,错误。意动用法,以 为差/形容词作动词,与 交好。句意:宾客们都以这两个人为羞耻。/(项伯)向来与留侯张良交好。
12. A【解析】A项,原文“无贵贱一与文等”的意思是“无论贵贱都和自己(孟尝君名文)一样”,所以文中并未提到“无论贵贱给的‘钱’都是一样的”,不正确。注意“文”是孟尝君的名,不是“钱”的意思。B项,材料一明确提到“或说秦昭王曰:‘孟尝君贤,而又齐族也,今相秦,必先齐而后秦,秦其危矣。’于是秦昭王乃止”。由此可知,秦昭王不任用孟尝君为秦相,正是因为孟尝君是齐国王族,担心其优先考虑齐国利益而危及秦国。选项表述与文本一致,正确。C项,材料一“幸姬曰:‘妾愿得君狐白裘。’孟尝君有一狐白裘,直千金,天下无双,入秦献之昭王”,清晰地说明了宠姬索要的狐白裘已献给秦昭王,与选项描述相符,正确。D项,材料一“太史公曰”提到薛地“多暴桀子弟”,且指出这与“孟尝君招致天下任侠奸人入薛中”有关,但也认为他“好客自喜”(以乐于养客而沾沾自喜),可推断出对其行为并不十分赞同。选项分析符合文本,正确。
13.(1)孟尝君舍弃家业优厚地对待他们,因此使天下的贤士倾慕(归附)。[“遇”,对待;“以故”,因此,所以;“倾”,使 倾慕(归附);三个词各1分,句意1分。]
(2)宾客们看到我一旦被废黜,都背弃我而离开,没有人顾念我。(“一日”,一旦:“废”,被废黜;“去”,离开;三个词各1分,句意1分。)
14.示例一:①赞同。(1分)②王安石认为“孟尝君不过是鸡鸣狗盗之徒的首领,哪里说得上得到了贤士”。(2分)③正是因为鸡鸣狗盗之徒出现在他的门庭上,所以真正的贤士才不会归附他。(或者:孟尝君拥有齐国强大的国力,只要得到一个贤士,就可以帮助齐国面向南称王而制服秦国,根本用不着鸡鸣狗盗之徒的力量。)(2分)
示例二:①不赞同。(1分)②王安石认为“孟尝君不过是鸡鸣狗盗之徒的首领罢了,哪里说得上得到了贤士”。(2分)③事实上这些鸡鸣狗盗之徒对孟尝君是有一定帮助的。孟尝君在被秦昭王囚禁之后,他手下的狗盗者偷取狐白裘帮孟尝君脱身,鸡鸣者模仿鸡叫助孟尝君成功出关。(2分)(亮明态度1分,翻译或阐释清楚王安石的观点2分;结合材料一说明理由2分,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解答本题,首先表明自己的观点。如果是赞同,可根据材料二中“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概括为正是因为鸡鸣狗盗之徒出现在他的门庭上,所以真正的贤士才不会归附他。根据材料二中“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可以概括为孟尝君拥有齐国强大的国力,只要得到一个贤士,就可以帮助齐国面向南称王而制服秦国,根本用不着鸡鸣狗盗之徒的力量。如果是不赞同,根据材料一中“于是秦昭王乃止,囚孟尝君,谋欲杀之”可知,秦昭王把孟尝君囚禁起来,图谋杀掉孟尝君。根据材料一中“乃夜为狗,以入秦宫藏中,取所献狐白裘至,以献秦王幸姬。幸姬为言昭王,昭王释孟尝君”,可以得出狗盗者偷取献给了秦昭王的狐白裘献给幸姬,幸姬说情后,秦昭王释放孟尝君。根据材料一中“客之居下坐者有能为鸡鸣,而鸡齐鸣,遂发传出”,可以得出鸡鸣者模仿鸡叫成功骗开关门,于是孟尝君成功出关。
15. D【解析】A项,正确。两首诗均以“梅花”为核心意象:曹诗围绕宝玉“访妙玉乞红梅”的过程展开,梅花象征妙玉的高洁与超凡;冯诗围绕“山路寻梅、折梅”的经历展开,梅花象征春意。二者均赋予梅花超越自然物象的象征意义,且叙事线索均包含“寻梅——得梅”的过程。B项,正确。曹诗是《红楼梦》中贾宝玉的诗作,以宝玉的视角展开:“寻春问腊到蓬莱”点出寻梅的行动,“蓬莱”暗喻妙玉所居的栊翠庵(超凡脱俗之地);“不求大士瓶中露,为乞嫦娥槛外梅”中,“大士”(观音)、“嫦娥”均为虚写,以仙界意象烘托妙玉的高洁出尘,呼应其带发修行的身份与清冷性情。C项,正确。冯诗写山路梅花,未用“疏影横斜”“暗香浮动”等传统咏梅的绘形绘色之语,而是通过“车帷暂开”“亲手折”等动作细节,以及“春意逼人来”的感受,传神地写出梅花带来的生机与暖意,语言质朴却富有旅途实景的鲜活感,确为旅途佳作。D项,错误。曹诗紧扣“访妙玉乞红梅”的诗题,确实侧重描写宝玉向妙玉乞取红梅花的过程,符合内容事实;冯诗的梅花是春意的象征(用南北朝陆凯的“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之意),而非“托物言志,彰显自己的高洁品性”。
16.①闻梅而开帷探寻,见梅而亲手折枝,表现出对梅花的喜爱,充满生活情趣。(2分)②希望东风吹开梅花,能在归途中多次欣赏,想象奇特,增添了浪漫情趣。(2分)③将梅花与江南音信相连,赋予梅花特殊意义,富有文化情趣。(2分)
【解析】①“传闻山下数株梅,不免车帷暂一开。试向林梢亲手折,早知春意逼人来”,诗人听闻山下有梅花,就忍不住打开车帷去探寻,见到梅花后又亲手折枝,这种对梅花的急切喜爱之情,通过具体的行动表现出来,充满了生活情趣。②“何妨归路参差见,更遣东风次第吹”,诗人想象让东风依次吹开梅花,使自己在归途中能多次见到梅花,这种奇特的想象,让诗歌增添了浪漫的情趣。③“莫作寻常花蕊看,江南音信隔年回”,诗人将梅花与江南音信相连,认为梅花承载着隔年的江南音信,赋予了梅花特殊的象征意义,使诗歌富有文化情趣。
17.(1)鸣琴垂拱 不言而化 (2)千里澄江似练 翠峰如簇 (3)吴楚东南塬 乾坤日夜浮(每空1分)
18. B
19. C【解析】第①处,深不可测:形容道理、含义等高深难懂,难以搞测。广大精微:指内容广博、道理精深,多形容学问体系。语境是逻辑学枯燥深奥,不易学习,故“深不可测”接近,且“广大精微”不是成语,题干要求填成语。第②处,形形色色:形容事物种类繁多,各式各样。林林总总:形容众多,常常指数量。语境“世界上的人各种各样,种类繁多”形容人的种类繁多,不能简单以好坏区分,故“形形色色”接近。第③处,萎靡不振:形容精神颓丧,不振作。一蹶不振:比喻一受挫折就再也振作不起来。两者都可表示失去信心,但“一蹶不振”更强调受到挫折后难以恢复,符合画线句的意思。
20. B【解析】“牛角尖”用具体事物比喻“钻死胡同的思维”,运用了借喻修辞。A项,用“树倒”比喻势力垮台,“猕猕散”比喻众人散去,是借喻。B项,“晚霞行千里”是句关于天气的谚语,指傍晚出现晚霞,预示天气晴朗,可以远行。“千里”运用了“夸张”的手法。C项,用“羊毛”比喻利益,是借喻;用“羊”比喻人,是借喻。D项,用“热锅上的蚂蚁”比喻焦躁的人,是借喻。
21.①“振做”改为“振作”②“陷井”改为“陷阱”(每处2分,找到错字1分,改正错字1分)
【解析】①“振作”,精神旺盛,情绪高涨;把“振做”改为“振作”。②“所”指捕捉野兽的坑,“陷阱”是固定搭配,比喻使人受骗上当的圈套;把“陷井”改为“陷阱”。
22.(示例)
李雷:
见信好!
“学习好就成功,学习不好就完了”这种认识犯了虚假两分的逻辑谬误。这样可能会限制你的思维,使你丧失自信。其实,人生的道路很多,我们可以选择向自己擅长和喜欢的方向发展,比如艺术、体育、表演等,人生还有无限可能。
此致
敬礼!
韩梅梅
×年×月×日
[①正确使用书信格式2分,包括称呼顶格,问候语、正文空两格,落款写在右下方等。(此致敬礼可以不算分)②正文内容包括:指出虚假两分谬误1分,指出危害1分,给出建议1分。③表达时注意语言要简洁、共情,符合口语化劝导场景;注意正文的字数限制,正文(不包括问候语)超过5行扣1分。]
23.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