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示范高中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一般人赞美姜夔的词,说他是“清空”的。“清空”是什么呢?是指要摄取事物的神理而遗其外貌。就是你写梅花时,并不是正式地写梅花,而是不沾滞于梅花的外貌,这是所谓的“清空”。他们把姜夔的词跟吴文英的词对举,说姜夔是清空的,吴文英是质实的。“质实”的一派,就是吴文英那一派,他们写得典雅奥博,也就是用很多的典故,但写得非常深奥,词采非常丽,但过于胶着于所写的对象,过于沾滞。他写一个题目就完全围绕这个圈子来写,不跳出去。这就是“质实”。
这是一般人的议论,从外表上看起来也果然是如此的,然而我却有些不同的看法。我以为姜白石的清空缺乏感发的力量,他完全是用思想来安排,而吴文英却不然。吴文英在运用典故时,常常加进感发。吴文英是南宋最后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作者。他的作品一方面有南宋的长处,一方面有北宋的长处。他是把周邦彦的思力安排跟辛弃疾、苏东坡的感发结合起来的人。这可能是我的偏见,但也不仅是我一个人的偏见。周济在《宋四家词选·序论》中也说过:“梦窗立意高,取径远,皆非余子所及。惟过嗜鋀钉,以此被议。”“梦窗”是吴文英的号。他说梦窗的“立意高”,就是有非常高远的情思。“取径远”,是说梦窗写的时候一方面掌握主题,一方面是从高远的地方写下来的。“皆非余子所及”,不是其他人所能赶上的。我个人以为吴词不是姜词所能赶上的。世界上当然有赞美姜白石的人,写《词源》的张炎就是赞美姜白石而贬吴文英的。《词源》说吴文英的词“如七宝楼台,眩人眼目,碎拆下来,不成片段”。张炎在这里的意思就是说,吴文英的词如一个七宝的楼台,用了很多漂亮的字,可是你把它拆碎下来一研究,都是不成片段的。这是张炎的偏见。他又说,吴文英的词“质实”,“质实”的结果是凝滞,即死板晦昧,让人读起来不明白,可是我以为不是如此的。我以为吴文英的词是能从质实之中跳出来的,他的空灵是在高处的变化。这也不是我一个人的见解。周济就说了,“若其虚实并到之作,虽清真不过也”,说周邦彦也比不上他。又说“梦窗奇思壮采”,就是说吴文英有非常不平凡的情意,有非常丰富壮丽的彩色。“腾天潜渊”,飞起来飞到九天,沉下去沉到九渊。“返南宋之清泚,为北宋之秾挚”,挽回来南宋的那种清泚(清泚正是姜白石的特色),就是写得很清,一点也没有浅俗的话。看起来很清,如同水,反而缺少真正感发的力量,正如水太清了里边就连鱼都没有了。他说吴文英是挽回了南宋的清泚,成为北宋的秾挚,就是回到北宋那种秾挚深厚的感情。除去他这样说以外,另外一个清代词评家况周颐也曾经说,吴文英的词“与东坡、稼轩诸公实殊流而同源”,这是吴文英词的好处。
(摘编自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之姜夔》)
材料二:
姜词“清空”的表现之一为意之“清”。所谓“意”,就是词中所表达出来的主观感情、思想,以及理想、志趣,也就是词的意蕴和内涵。姜词不论是感慨身世、时事、交友酬答,还是念物、怀人、纪游,无不使人感到一股“清气”幽悠而来。如《念奴娇·闹红一舸》“……翠叶吹凉,玉容销酒,更洒菰蒲雨。嫣然摇动,冷香飞上诗句。日暮,青盖亭亭,情人不见,争忍凌波去?只恐舞衣寒易落,愁入西风南浦……。”姜夔此首咏物词,以荷喻志,骨重神寒,不可不谓其志“清”。其他如“第四桥边,拟共天随住”(《点绛唇·丁未冬过吴松作》),“鲈鱼应好,旧家乐事谁省”(《湘月·五湖旧约》)等都表达了他不为世用、以隐居为志的“清”气。宋代词人在词中抒写志向的不在少数,如苏东坡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抒写的豪杰之志,辛弃疾“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英气等,但均不似姜词的“清气”,大约只有朱敦儒的“玉楼金阙慵归去,且插梅花醉洛阳”(《鹧鸪天·西都作》)等词中抒发的超尘脱俗的情志能与之并论。如《鹧鸪天·正月十一日观灯》“巷陌风光纵赏时,笼纱未出马先嘶……花满市,月侵衣,少年情事老来悲。沙河塘上春寒浅,看了游人缓缓归”。都城繁华,只觉“春寒浅”;花灯辉煌,只爱一轮冷月。笼纱马嘶,淡隽而出。出游气象万千的临安灯夜,姜夔不为华丽富贵所动,他的心境极为恬淡,仿佛置身于外,此亦不可不谓“清”———心气之清。姜夔的其他纪游词,也都透射出这种心气之清淡。如参加安远楼落成典礼时所作的“西山外,晚来还卷,一帘秋霁”(《翠楼吟·淳熙丙午冬》);诣石湖时所作的“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暗香·旧时月色》)。姜夔还曾为张鉴填过贺寿词《阮郎归》:“……静看楼角拂长枝,朝寒吹翠眉。休涉笔,且裁诗,年年风絮时。绣衣夜半草符移,月中双桨归。”“福如东海,寿比南山”之类的贺寿之词,易露俗气。此词就是姜夔为张鉴填的两首贺寿词之一。姜夔一生不仕,其生活来源除了卖字以外,主要靠友人周济。范成大去世后,他到杭州跟随张鉴先后达十年之久,可以说,张鉴对他也是恩重情厚。但姜夔并未因此就在贺寿词中表现俗气媚态,只有词觅清幽,共览明月,咏诗赏字的清雅友情的表述,表明姜夔有独立人格,与那些仰人鼻息、阿谀奉承的食客不同。这种清高,体现在他的交游酬赠之词作中也正是一种“清气”———清情之气。
(摘编自陈志斌《野云孤飞,去留无迹———论姜夔词的清空特征》)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清空”是指摄取事物的神理而遗其外貌,即不沾滞于事物的外貌。
B.叶嘉莹认为吴文英的作品兼有南宋、北宋的长处,在感发的方面强于姜夔。
C.宋代词人抒写志向时表现不同,苏东坡豪气,辛弃疾英气,朱敦儒、姜夔清气。
D.姜夔一生不仕、生活清贫的经历和独立的人格,决定了他不会表现出俗气媚态。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质实”派作词完全限于题目这个圈子,那么对事物之“神”的挖掘可能浅薄。
B.张炎认为吴文英的词过于“质实”而造成凝滞,是因为他虽站在高处却看不到吴词的变化。
C.“清”固然好,但如果没有一点浅俗,就会缺少真正感发的力量,可见“清”也应适度。
D.由“不为世用、以隐居为志”“不为华丽富贵所动”可知,姜夔的“清”是远离功名利禄的。
3.下列选项,不符合材料二中“清气”的一项是( )
A.“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表达了诗人的雄心壮志和对未来的憧憬,展现出宏大的抱负与气魄。
B.“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其五》),展现了诗人远离尘世、悠然自得的心境,体现出一种闲适淡泊的情志。
C.“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描绘出一个在冰天雪地中独自垂钓的渔翁形象,体现出诗人的孤高与超脱。
D.“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借梅花即使凋零成泥也依然保持香气,表达了词人坚守高洁品质的情志。
4.两则材料运用了哪些相同的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
5.叶嘉莹对“清空”与“质实”进行了思辩解读,这对我们思考问题有哪些启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叫孙芸芬
夏天敏
这些日子,她不断做一个梦。梦里娘总叫一个名字,孙芸芬。谁是孙芸芬?她不理,娘生气了,喊你呢,你莫装聋作哑。她说,我叫孙芸芬?娘更生气,你不叫孙芸芬叫啥子?她又气又伤心。你们跟我说过我叫孙芸芬吗?她哇哇地哭,醒来满眼是泪。老伴如果活着,肯定会被她惊醒。
她想老伴了。他们的婚姻是媒妁之言。换了八字,就成了。结婚那天,有人问,新娘叫啥?他爹说,没问。那咋称呼?他爹说,叫“家顺媳妇”就行。她也没觉得什么,叫得应就行。
娘连续不断地托梦来。多少年没回娘家了,她决定回去一趟。换了新衣,把头梳得光光生生的,出发了。
娘家村子叫清风寨。那里天寒地冻,以前只产荞麦,蔬菜也种不出。现在不一样了,还没到寨口,远远就见逶迤起伏的坡上一大片不知名的花,那花黄灿灿的,海浪一般涌向天际。车上有人说这花叫万寿菊,是药材,有公司收购的。
临家门正碰着兄弟。她叫兄弟憨憨,兄弟说他给自己起名字了,叫孙正兴。她说,好是好,可爹娘当初给咱取的啥名呢?兄弟愤愤不平,取啥名,养一窝娃,锅都吊起了,他们有啥心肠,生一个,憨憨,生俩,芳芳,叫得应就行。
吃完饭去给爹娘上坟烧纸。烧着烧着她哭起来了。她说,娘你告诉我,我是不是叫孙芸芬?娘呀你光梦里叫我,也没人给我作证。还有弄错字了咋办?……
兄弟见她哭哭啼啼讲半天,不耐烦起来。兄弟想不通哪个“芸”哪个“芬”有什么关系?但又被她的执着打动,于是和她盘点寨里比他们大一辈的老人。兄弟媳妇说,别费劲了。兄弟说,不懂就别多嘴。
终于想起还有一个小舅奶,嫁到外村,好在不远。于是在天黑前赶到了小舅奶的村庄。
小舅奶快九十的人了,脸像风干的枣,人缩成小小一团,在床上。小舅奶认了好一阵,才想起。她忙问自己名字是不是孙芸芬?乖儿,你不是叫二妹吗?孙芸芬?从没听你爹妈说过哩。兄弟说,小舅奶,你再想想?小舅奶说,想个鬼,你爹妈就算扁担倒下也认不得是个“一”字。倒是村小的刘老师给你姐取过。
她的心火又燃起了。第二天,去村小问学校老师,谁也不知道。校长知道她的来意,帮着翻档案,刘老师早就退休了,她家在县城。
到了县城,终于找到刘老师。老人家现在也八十多岁了,但眼不花耳不聋。老师说当年是给她起过名字,她问是哪几个字?孙芸芬。老师说得笃定。她请老师写在了纸上。
那张纸她揣进胸口的口袋,她终于有了名字,就像终于找到了源头。
她想有了名字,就让大家晓得。得趁现在。
出门遇到周三婶,她说,以后不要叫我“民娃奶奶”了,叫我孙芸芬。周三婶觉着别扭,说,你嫁过来就没名字,叫王孙氏哩。现在你又说自己姓孙,不姓王。这不乱了规矩?民娃奶奶你是不是老糊涂了?她说,还叫我“民娃奶奶”。周三婶忙说,好好好,你叫孙奶奶。她说,你没说我名哩。周三婶说,你叫……我叫孙芸芬,她说。周三婶说,记住了,你叫孙芸芬,说着抽身就走。在周三婶身后她嘀咕,你娘家姓啥?我还不晓你名字哩。
她在村里走,村巷寂寥,年轻人都进城打工了。好不容易又遇到一个,却是话痨吴七婶,还没说明白就给她绕住了。不行,得赶紧撤。吴七婶说,你那个、那个啥,民娃奶奶,我还没听清楚呢?啥名字……
她很沮丧,这事咋这难呢?还得另想办法,正琢磨着,哪知门外有人喊,民娃奶奶,你家孙子摔了。她一听,急忙奔到学校医务室。
校医说,没骨折,要静养半个月。这下,她不能出门了。
她对孙子讲了找名字的事。孙子说,奶奶可怜,活了一辈子连名字都没有。我一定教奶奶写会名字。哪知光一个横就写得她毛抓火燎的,额上尽冒热汗。
她老惦记着啥时能出门。再看自己的字越写越顺。她突发灵感,何不把名字贴到每家每户,他们一出门就能看到、就念,一人念,两人念,人人都念,不就都知道了?孙芸芬呀孙芸芬,你不笨呢,你还没老。这个名字给了她念想、灵感、动力,让她活得有盼头,有滋味了。
她去小卖部买了二十本作业本。周大爷惊讶,纳闷这还是平日里连个塑料袋都舍不得买的民娃奶奶?一回去,她就开始写字,一页纸就写三个字。这样写,她也心疼的,但顾不得了,写小了人家看得见吗?
一想到每户人家一出门就大声念“孙芸芬”,她就激动。自己的名字终于被大声念出来了。那声音有苍老的,有嫩声嫩气的,有粗声大嗓的……各种声音交织起,村里的蓝天都是孙芸芬了。
晚上,她半夜起床,又找出手电筒,梳好头,衣服也穿板板正正,熨得妥妥帖帖。拎着糨糊出门了。
深秋的村庄,黑暗、静谧。夜风有点凉,正好拂着她的心。她贴完紧邻的张家,用手电筒射了射,她的名字泛着银色的光,清清楚楚,端端正正。走开几步,又用手电筒射了射,那个被人遗忘的名字,如夜幕中的星星一般,清清楚楚地显示出来。
她贴完最后一张。这时,天空已有微曦。她忍不住叫了一声,孙芸芬,我叫孙芸芬……这个声音在村巷里久久回荡……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交代了清风寨所发生的变化,表面上与情节发展无关,其实是补充了时代背景,也使故事变得更加合理。
B.兄弟憨憨为自己取了名字,却对她为名字哭啼不耐烦,可见他认同男尊女卑,不太认同她找名字的行为。
C.兄弟媳妇不理解、周三婶表示质疑,表明不少女性对名字之事并不在意,更加反衬她的执着难能可贵。
D.她曾被叫做二妹、家顺媳妇、民娃奶奶等,最后确认自己叫孙芸芬,称呼的变化也体现她人生角色的变化。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以“名字”为线索,串连起梦见名字、找名字、写名字、贴名字等多个场景,故事内容丰富却不显散乱。
B.小说借内心幻想来写人,如“各种声音交织起,村里的蓝天都是孙芸芬了”,生动表现了她内心的满足和激动。
C.小说的对话夹杂着“啥子”“咋办”等方言词,还有“扁担倒下也认不得是个一字”之类的戏谑,乡土气息浓郁。
D.开头“谁是孙芸芬”反映她缺少独立意识,结尾“我叫孙芸芬”表明她获得尊严感,首尾呼应,体现了人物的成长。
8.小说为主人公寻找名字设置了各种障碍,故意延迟情节的进展,这样写有哪些效果?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9.《祝福》中的祥林嫂始终没有姓名,而本文的她最终找回了自己的名字。请结合文本,从社会环境的角度分析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节选自《齐桓晋文之事》)
材料二:
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若兵戈屡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乎?”王珪曰:“昔秦皇、汉武,外则穷极兵戈,内则崇侈宫室,人力既竭,祸难遂兴。彼岂不欲安人乎?失所以安人之道也。亡隋之辙,殷鉴不远,陛下亲承其弊,知所以易之。然在初则易,终之实难。伏愿慎终如始,方尽其美。”太宗曰:“公言是也。夫安人宁国,惟在于君。君无为则人乐君多欲则人苦朕所以抑情损欲克己自励耳。”
(节选自《贞观政要》)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君无为A则人乐B君多C欲D则人苦E朕所以抑情F损欲G克己H自励耳。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辟,不正,与《答司马谏议书》“辟邪说,难壬人”的“辟”词义相同。
B.刑,处罚,名词作动词,与《登泰山记》“明烛天南”的“烛”用法相同。
C.其,语气词,表反问,与《烛之武退秦师》“吾其还也”的“其”用法不同。
D.是,正确,与《促织》“独是成氏子以蠹贫,以促织富”的“是”词义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认为“士”能做到无恒产而有恒心,但普通百姓依赖恒产,若无恒产就无恒心,无恒心则易丧失道德约束。
B.孟子认为君王治理国家要做到先解决吃穿住这些最基本的生存问题,再谈道德教育,这样老百姓才会愿意跟随。
C.两则材料中,齐宣王和唐太宗都认识到:治理国家,就要保证百姓的生存与发展,而不是为了个人的权力欲望。
D.孟子将“制民之产”视为“王天下”的前提,太宗的治国论述可看作孟子“仁政”思想在唐代政治中的具体体现。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2)彼岂不欲安人乎?失所以安人之道也。
14.《乡土中国》中指出“靠土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珍贵”,而孟子和唐太宗对百姓与土地的关系早有相关论述。请结合材料分别概括。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摊破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
【南唐】李璟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多少泪珠何限恨,倚栏干。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菡萏”“翠叶”以其高雅珍贵的特质,与“香销”“残”形成强烈反差,暗示美好事物的消逝。
B.“还与韶光共憔悴”一句,将自然景物的衰颓与人生年华的流逝交织,深化了“不堪看”的悲怆。
C.“细雨梦回鸡塞远”中,“鸡塞”指边塞,梦境与细雨的组合,含蓄表达了词人对远方征战丈夫的思念。
D.“小楼吹彻玉笙寒”以笙声的清寒收束,既写乐器因吹奏久而凝水,更隐喻内心孤寂悲凉的极致。
16.王国维《人间词话》评此词上阕:“大有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请结合“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两句,分析词人如何通过意象与修辞传递这种感慨。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张同学在美术馆看到一幅山水远眺图:长江清澈如素绢,群山青翠,不禁吟咏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 , ”的诗句。
(2)杜牧《阿房宫赋》中表现秦人穷奢极侈的“ , ”两句,与《红楼梦》中“珍珠如土金如铁”写法类似。
(3)古人在诗词中往往以“秋月”这一美好意象反衬悲凉的心境,如“ , ”。
五、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想文学确实是没有用的东西。这也是当年我在瑞典(诺贝尔奖颁奖)晚宴上演讲时讲的。我说文学和科学相比确实是没有用处:科学可以造飞机,可以做军舰,可以生产各种各样的机器,生产各种各样的物品,满足人们的生活的需要。但似乎不读小说,也不妨碍我们吃饭,也不妨碍我们睡觉,不看电影,也不妨碍我们恋爱结婚。从这个角度来看,艺术也是一样,( 甲 )。但是,我说文学和艺术的无用,也许就是他们最大的用处。这听起来好像是狡辩,但我觉得这里面还是有一点辩证法的。
不久前,我跟我的朋友王振先生一块儿参观了中国考古博物馆,在那里看到了几千年前的陶器。先民们在陶器上按上绳纹,刻上鱼一样的符号。如果他们不在这个陶器上刻这些符号,丝毫不影响这个陶器的使用价值,依然可以盛水,依然可以盛酒。( 乙 )?
我想原因是人们不但需要满足吃饭、穿衣的需要,还要满足审美的需要。文学可能就提供给人一种审美的功能,艺术也是这样,这种审美的功能渗透到了我们各行各业中。也就是说,人类不应该只是纯粹物质的动物,而是物质和审美并存的。即使我们的生活中只有物质而没有审美,没有情感,没有人的情感的微妙变化,没有那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细微方面,我们的生活就会很粗糙。我想这也是文学艺术和各行各业间的密切关系。
当然,好的文学是________的,我还是要继续努力。在短期内我相信自己不会被AI陶汰,也希望大家在短期内只利用AI而不被它俘掳,不要被它把你的创造性和智慧给抹杀掉。文学艺术强调个性,从事金融、从事管理、从事一切工作也都要有个性惯注其中。甚至做领导的、当官的也要当出个性来,这才能使社会,使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18.填入文中第四段横线处的词语,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百年不遇 B.空前绝后 C.凤毛麟角 D.千载难求
19.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0.文中第四段有多处错别字,请任意找出两处并加以改正。
2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2.同学小查认为“文学没用,不如多学理科”,请你结合材料内容,写一段劝说词。要求观点明确、能结合材料关键内容说明理由、语言流畅得体,不超过50个字。
六、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鲁迅《故乡》
在我小的时候,(我)看着这个大海是黄颜色的,但是课本上说大海是蓝色的……有一天我就想一直游,我想一直游到海水变蓝。
——余华《一直游到海水变蓝》
生命的意义就在于你能创造这过程的美好与精彩,生命的价值就在于你能够镇静而又激动地欣赏这过程的美丽与悲壮。
——史铁生《我与地坛》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字。
参考答案
1.D 2.B 3.A 4.①对比论证:材料一把姜夔词的“清空”与吴文英词的“质实”进行对比,材料二把姜夔的“清气”和苏轼、辛弃疾等的词志进行对比,突出差异。
②引用论证:材料一引用周济、张炎等人的观点,材料二引用姜夔的词句,增强说服力。
③举例论证:材料一举周济、况周颐等的评价,材料二以姜夔的具体词作分析,使论证更具体。 5.①全面评价,洞察本质。不能只看表象,要避免片面,既关注外在形式,又关注内在本质。
②敢于质疑、挑战权威。不能人云亦云,要有独立的思考,能见人之未见。
6.B 7.D 8.①增强故事的曲折性,使小说情节跌宕起伏,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②丰富人物形象,人物的心情随着寻找名字的情节而变化,展现了主人公丰富的内心世界,突出主人公对名字的执着追求;
③深化小说主题。寻找名字的过程反映社会现实,揭示强大的旧习俗对女性的束缚和压抑,赞美了主人公的觉醒精神。 9.①旧社会与新社会的时代差异。祥林嫂生活在封建礼教严格控制的旧社会,而本文中的“她”生活在社会转型期的新时代,虽有旧传统的遗留,但已然有村小教育、经济转型(万寿菊产业)等现代因素,为“她”的觉醒提供了现实土壤。
②周围人的态度和思想观念不同。祥林嫂面临的是集体漠视,鲁镇人以“祥林嫂”称呼固化其“不洁”标签。而本文中的“她”得到了帮助,虽然有些人还有传统观念,但对于她寻找名字并没有嘲讽或设置阻碍,他人的支持给了她坚持的动力。
③个体意识觉醒程度的不同。祥林嫂的时代大多数人缺乏个体意识,有待被唤醒。而新社会人的主体意识开始觉醒,“她”周围的人们比如兄弟孙正兴也逐渐在意自己的名字。
10.BEG 11.A 12.C 13.(1)重视学校的教育,把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头发花白的老人不会在路上背着或者顶着东西了。(2)他们难道不想安抚百姓吗 是失去了用来安抚百姓的方法。 14.孟子认为要给百姓固定的产业,让他们依靠土地生活;唐太宗认为要不夺农时,让百姓在土地上按时生产。
15.C 16.①意象凋残。“菡萏香销”“翠叶残”以荷花枯萎、芬芳消散,喻指美好事物消逝;
②拟人化愁。“西风愁起”赋予西风人性,将自然之秋与生命之秋联结,“绿波”反衬衰荷,凸显繁华褪尽;
③隐喻迟暮。荷之“憔悴”与“韶光”并置,暗示盛年难驻、美人迟暮的永恒悲慨。
17. 千里澄江似练 翠峰如簇 鼎铛玉石 金块珠砾 春花秋月何时了 往事知多少(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18.B 19.甲:是没有用的 乙:但他们为什么要刻上这些符号呢? 20.将“陶”改为“淘”,将“掳”改为“虏”(或将“惯”改为“贯”) 21.改成:如果我们的生活中只有物质而没有审美,没有情感,没有人的情感的微妙变化,没有那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细微方面,我们的生活就会变得很粗糙。 22.小查,文学并非没用,它能满足审美需要,让生活不粗糙;还能培养个性,这是理科无法替代的。多学文学,生活才会更丰富。
23.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