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核心素养】4.7.2《免疫与免疫规划》(分层作业)含答案-人教版生物(2024)八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新教材核心素养】4.7.2《免疫与免疫规划》(分层作业)含答案-人教版生物(2024)八年级上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45.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5-08-25 19:35:47

文档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生物学科
4.7.2 免疫与免疫规划(分层作业)
基础巩固+能力提升+拓展培优 三维训练
(限时:20min)
一、选择题
1.下列属于保卫人体的第三道防线的组成是(  )
A.皮肤 B.黏膜
C.免疫器官 D.体液中的杀菌物质
2.下列免疫过程,不属于非特异性免疫的是(  )
A.呼吸道黏膜上的纤毛清扫异物 B.吞噬细胞吞噬病原体
C.接种麻疹疫苗后产生相应抗体 D.溶菌酶溶解病菌
3.科学家利用转基因技术培育出了含乙肝病毒基因的番茄,食用该番茄后,小鼠基体内产生了乙肝病毒抗体。从免疫角度分析,产生抗体的过程和该种番茄属于毒( )
A.特异性免疫,抗原 B.非特异性免疫,抗原
C.特异性免疫,抗体 D.非特异性免疫,抗体
4.许多因素能使细胞癌变,但大多数人并没有得癌症,是因为免疫的哪一功能发挥了较大作用( )
A.清除体内衰老、死亡和损伤细胞
B.抵抗病原体的侵入、防止疾病的产生
C.监视、识别和清除体内产生的异常细胞
D.吞噬、溶解侵入人体的细菌和病毒
5.免疫是人体的一种防御功能,下列与人体免疫有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所有的免疫都是人生来就有的
B.免疫功能低弱时,容易引起过敏反应
C.生过水痘的人不会再生水痘,这是一种非特异性免疫
D.将自己的腿部皮肤移植到被烧伤的手背处,移植的皮肤不属于抗原
6.患有严重心脏病的李伯伯接受了心脏移植后,拥有了健康的心脏和生活。从免疫的角度看,移植的心脏相当于(  )
A.过敏原 B.抗原 C.抗体 D.免疫器官
7.在震灾发生之后,抗震救灾指挥部会给重点区域内的儿童和老人集中接种乙脑疫苗,该过程,注射的主要物质及采取的措施分别为(  )
A.抗体、保护易感人群 B.抗原、控制传染源
C.抗体、切断传播途径 D.抗原、保护易感人群
8.注射H7N9流感疫苗可以预防H7N9流感,被毒蛇咬之后需要及时注射抗蛇毒血清。H7N9流感疫苗和抗蛇毒血清中的有效成分在免疫学中分别属于(  )
A.抗原、抗原 B.抗原、抗体 C.抗体、抗体 D.抗体、抗原
9.《汉书·平帝纪》中记载:“元始二年,旱蝗,民疾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即汉代将患病者安置于空院子内为其治疗。这是传染病预防措施中的(  )
A.切断传播途径 B.控制传染源 C.计划免疫 D.保护易感人群
10.根据计划免疫政策,要对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这是为了预防( )
A.水痘 B.甲型肝炎 C.乙型肝炎 D.甲型流感
11.接种疫苗能够提高人体对特定传染病的免疫力。接种卡介苗可以预防的传染病是( )
A.结核病 B.百日咳 C.白喉 D.破伤风
12.艾滋病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传染病,下列行为不会导致艾滋病传播的是(  )
A. B.
C. D.
13.艾滋病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传染病,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艾滋病的病原体是艾滋病病毒
B.可能接触到传染源的人属于易感人群
C.蚊子叮咬、握手会传播艾滋病
D.从免疫的角度看,艾滋病属于免疫缺陷病
14.下列有关免疫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免疫器官有胸腺和脾等
B.过敏反应是免疫功能过强引起的,严重时会导致死亡
C.皮肤和杀菌物质是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
D.免疫并不总是对人体有益
二、资料分析题
15.根据资料,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新冠肺炎由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感染引起。可通过空气传播和接触传播,人感染了新型冠状病毒后常见症状有发热、咳嗽和呼吸困难等,严重的可导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多器官功能表竭,甚至死亡。为抗击疫情,医院对患者采取了严格的隔离治疗,同时专家建议民众尽量减少聚集,外出时佩戴口罩,勤洗手,若出现可疑症状,应主动及时就近就医。我国正在有计划地进行疫苗免费接种,逐步形成群体免疫。
(1)从传染病角度分析,新型冠状病毒是引起新冠肺炎的 。
(2)“戴口罩、勤洗手”属于传染病预防措施中的 。
(3)接种国药集团中国生物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的新冠灭活疫苗目前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疫苗在免疫学上属于 ,由此获得的免疫属于 (填“非特异性”或“特异性”)免疫。
16.阅读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资料一:“甲流”是甲型流感的简称,是由甲型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流感病毒(特别是甲型流感病毒)易发生变异,而使人群普遍易感,已多次引起全世界的爆发流行。科学预防甲流,做好预防很重要!最有效的预防方式——打疫苗。
资料二:抗生素是我国老百姓最熟悉,也是最容易被“滥用”的药物。“滥用”抗生素会对人体产生毒副作用,特异体质的人还会产生过敏反应而休克,使其抗药性增强。“超级细菌”很大程度上就是抗菌药物“滥用”催生出来的。“滥用”抗生素很可能使人类在面临感染时陷入无药可用的境地。
(1)近期,甲流人数日益增多,我们可采取戴口罩、勤洗手、多开窗通风等有效措施阻断其传播,从预防传染病的措施看,“戴口罩”属于 。“甲流”是由甲型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甲型流感病毒发生时将患病学生隔离在家,这是为了 。
(2)从免疫的角度分析,人体通过注射疫苗产生的免疫称为 (填“非特异性免疫”或“特异性免疫”),注射入人体的疫苗相当于 。
(3)除接种疫苗外,请你写出一条可以提高自身抵抗力的措施: 。
(4)注射抗生素对治疗甲流病毒 (填“有”或“没有”)治疗作用。
(限时:10min)
一、选择题
1.下列属于人体免疫第一道防线的是( )
A.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 B.皮肤和黏膜
C.吞噬细胞和免疫器官 D.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
2.下列关于人体免疫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接种乙肝疫苗,目的是让乙肝疫苗直接消灭乙肝病毒
B.免疫作为人体的生理功能能识别“自己”和“非己”成分
C.免疫可以维护人体健康,因此免疫功能越强越有利于健康
D.刚出生的婴儿,通过接种卡介苗可以预防脊髓灰质炎
3.猴痘是一种病毒性人畜共患病,通过直接接触感染动物的血液、体液、皮肤或黏膜损伤部位传播。我国首款猴痘疫苗已于2025年1月进入临床试验阶段。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猴痘病毒由蛋白质外壳和遗传物质构成
B.与猴痘患者共用毛巾、餐具等会传播病毒
C.避免接触可能携带病毒的动物,如猴子、松鼠等
D.接种猴痘疫苗会在人体内产生抗体,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4.一种名为“我的皮肤”的生物活性绷带自从在英国诞生后,给皮肤烧伤病人带来了福音。该活性绷带的原理是先采集一些细胞样本,再让其在特殊的膜片上增殖。5~7天后,将膜片敷在患者的伤口上,膜片会将细胞逐渐“释放”到伤口,并促进新生皮肤层生长,达到加速伤口愈合的目的。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皮肤是人体的第二道防线
B.种植在膜片上的细胞样本可以选自任何人
C.皮肤属于上皮组织,有保护和分泌的功能
D.“我的皮肤”的获得过程中会发生细胞的生长、分裂和分化
5.九价人乳头瘤病毒(HPV)疫苗用于预防由HPV感染引起的宫颈癌,需要接种3次。如图表示人体接种3次疫苗的免疫过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注射的疫苗属于抗原
B.疫苗刺激淋巴细胞产生抗体
C.3次疫苗全部接种完毕后可阻止HPV再次进入人体
D.接种3次疫苗能增强免疫效果
6.脊髓灰质炎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疾病。病毒学专家顾方舟为了消灭脊髓灰质炎,带领团队成功研制出“糖丸”疫苗,护佑了几代中国人的生命健康。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用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脊髓灰质炎病毒
B.服用过“糖丸”疫苗的人也可能感染流感病毒
C.脊髓灰质炎病毒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
D.脊髓灰质炎病毒抗体是在病毒刺激下,由吞噬细胞产生的
二、综合题
7.如图的漫画表示人体受到某种病原体感染时发生的免疫反应,请据图回答问题。
(1)当①侵入人体后,会刺激淋巴细胞产生一种抵抗它的物质,使人体获得相应的免疫力。这种物质本质上是一种 。
(2)通过注射疫苗也能获得相应的免疫力,疫苗的作用相当于图中的 (填序号)。
(3)该漫画表示的免疫类型为 (填“非特异性”或“特异性”)免疫,是保护人体的第 道防线。
(4)免疫并不总是对人体有益的,如进行器官移植时,患者会产生不同程度的 现象;人体免疫功能过强时,还会引起 反应。
(5)某同学没有患过甲型H1N1流感。他说自己接种过水痘疫苗,体内具有抵抗病毒的抗体,所以不会感染甲型H1N1流感。你认为他的说法对吗? 。你作出判断的理由是 。
(限时:8min)
一、选择题
1.(2025·山东聊城·中考真题)春夏交替之际,是甲型H1N1流感等常见传染病的高发期。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根据寄生的细胞不同,H1N1病毒属于动物病毒
B.H1N1病毒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
C.对患该病的同学进行住院治疗属于保护易感人群
D.感染甲型H1N1流感痊愈后获得对该病的抵抗力属于特异性免疫
2.(2025·山东聊城·中考真题)基因CCR5突变可使免疫细胞对HIV产生抵抗力。一位同时患有艾滋病和白血病的患者,接受了含有CCR5突变基因的骨髓干细胞移植后康复。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骨髓干细胞可以通过细胞分裂、分化产生新的血细胞
B.该艾滋病患者属于传染源,HIV属于病原体
C.从免疫学的角度,移植的骨髓干细胞属于抗体
D.该实例中CCR5突变基因对艾滋病的治疗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3.(2025·四川广元·中考真题)腮腺炎是春季高发的传染病,它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在儿童和青少年中常见的呼吸道疾病。接种腮腺炎疫苗能有效预防腮腺炎。从免疫和预防传染病角度分析,腮腺炎疫苗和接种腮腺炎疫苗分别属于(  )
A.抗体、控制传染源 B.抗原、切断传播途径
C.抗体、保护易感人群 D.抗原、保护易感人群
二、综合题
4.(2025·黑龙江绥化·中考真题)传染病是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人体通过免疫系统守护健康。请根据传染病和免疫的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传染病是由 引起的、能在人与人之间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
(2)流感会通过空气、飞沫传播。从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分析,空气和飞沫携带病毒传播的过程属于 。(选填“传染源”或“传播途径”或“易感人群”)
(3)接种流感疫苗可以有效预防流感,这属于传染病预防措施中的 。
(4)流感病毒侵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产生抵抗流感病毒的特殊蛋白质叫做 ,这种后天形成的免疫类型为 免疫。(选填“特异性”或“非特异性”)
三、资料分析题
5.(2025·黑龙江·中考真题)阅读下列资料,回答问题。
资料一 每年的3月24日是“世界防治结核病日”。结核病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患者多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接种卡介苗、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活动、不随地吐痰等措施可以有效预防该病,按医嘱规范用药,结核病人可以得到有效治疗并治愈。
资料二 水痘是一种由水痘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水痘的传染性很强,其传播途径包括接触传播和空气传播。接种水痘减毒活疫苗是预防水痘最有效的方式。
(1)资料一中,从传染病角度分析,结核病的传染源是 。
(2)资料二中,水痘传染病的病原体是 。
(3)水痘病毒与结核杆菌相比,结构简单,没有 结构。
(4)从预防传染病的角度分析,接种卡介苗和水痘减毒活疫苗的措施属于 。从获得途径上看,这种免疫过程属于 免疫。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生物学科
4.7.2 免疫与免疫规划(分层作业)
基础巩固+能力提升+拓展培优 三维训练
(限时:20min)
一、选择题
1.下列属于保卫人体的第三道防线的组成是(  )
A.皮肤 B.黏膜
C.免疫器官 D.体液中的杀菌物质
【答案】C
【分析】非特异性免疫是生来就有的,能对多种病原体有免疫作用,包括第一、二道防线;特异性免疫是指第三道防线,产生抗体,消灭抗原,是出生后才有的,只能对特定的病原体有防御作用,是患过这种病或注射过疫苗后获得的。
【详解】AB.第一道防线包括皮肤、黏膜,功能是阻挡、杀菌和清扫异物,AB不符合题意。
C.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主要是淋巴细胞)功能是能产生抗体抵抗抗原(侵入人体内的病原体)。抗原是引起淋巴细胞产生抗体的病原体,抗体是抗原刺激淋巴细胞产生的抵抗抗原的特殊蛋白质,是第三道防线,C符合题意。
D.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是保护人体的第二道防线,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下列免疫过程,不属于非特异性免疫的是(  )
A.呼吸道黏膜上的纤毛清扫异物 B.吞噬细胞吞噬病原体
C.接种麻疹疫苗后产生相应抗体 D.溶菌酶溶解病菌
【答案】C
【分析】非特异性免疫是生来就有的,人人都有,能对多种病原体有免疫作用。包括第一、二道防线。特异性免疫是指第三道防线,产生抗体,消灭抗原,是出生后才有的,只能对特定的病原体有防御作用,是患过这种病或注射过疫苗后获得的。
【详解】ABD.“呼吸道黏膜上的纤毛清扫异物”、“吞噬细胞吞噬病原体”和“溶菌酶溶解细菌”,都是生来就有的,人人都有,能对多种病原体有免疫作用,属于非特异性免疫,ABD不正确。
C.特异性免疫是指第三道防线,产生抗体,消灭抗原,是出生后才有的,只能对特定的病原体有防御作用,是患过这种病或注射过疫苗后获得的。所以接种麻疹疫苗后产生相应抗体,属于特异性免疫,C正确。
故选C。
3.科学家利用转基因技术培育出了含乙肝病毒基因的番茄,食用该番茄后,小鼠基体内产生了乙肝病毒抗体。从免疫角度分析,产生抗体的过程和该种番茄属于毒( )
A.特异性免疫,抗原 B.非特异性免疫,抗原
C.特异性免疫,抗体 D.非特异性免疫,抗体
【答案】A
【分析】第一道防线是皮肤和黏膜,它们不仅能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而且它们的分泌物还有杀菌作用,黏膜的某些附属物如鼻毛、气管黏膜上纤毛等有阻挡和清除异物的作用。人体的第二道防线指的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体液中含有的一些杀菌物质能破坏多种病菌的细胞壁,使病菌溶解而死亡。吞噬细胞能吞噬和消灭侵入人体的各种病原体。人体的第一、二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是人生来就有的,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功能。人体的第三道防线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主要是淋巴细胞)组成,当病原体进入人体后,会刺激淋巴细胞产生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叫做抗体,抗体能够帮助人体清除或灭杀进入人体的病原体;当疾病痊愈后,抗体仍存留在人体内。人体的第三道防线属于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是后天获得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起作用。
【详解】科学家将乙肝病毒的基因送入番茄植株体内,小鼠食用该番茄后体内产生了乙肝病毒抗体。从免疫角度分析,小鼠食用的番茄属于抗原,食用该番茄后可刺激免疫细胞产生抗体,产生的抗体只能消灭相应的病原体,对其它病原体无效,因此属于特异性免疫,故BCD错误,A正确。
故选A。
4.许多因素能使细胞癌变,但大多数人并没有得癌症,是因为免疫的哪一功能发挥了较大作用( )
A.清除体内衰老、死亡和损伤细胞
B.抵抗病原体的侵入、防止疾病的产生
C.监视、识别和清除体内产生的异常细胞
D.吞噬、溶解侵入人体的细菌和病毒
【答案】C
【分析】免疫是指人体的一种生理功能,人体依靠这种功能来识别自己和非己成分,从而破坏和排斥进入体内的抗原物质,或人体本身产生的损伤细胞和肿瘤细胞等,以维持人体内部环境的平衡和稳定。
【详解】人体的免疫功能指的是:防御感染、自我稳定、免疫监视。防御感染是指抵抗抗原的侵入、防止疾病发生、维护人体健康;自我稳定指:清除体内衰老的、死亡的或损伤的细胞;免疫监视指:识别和清除体内产生的肿瘤细胞,维持人体内部环境的平衡和稳定。
可见,大多数人并没有得癌症,是由于免疫监视功能,能监视、识别和清除体内产生的肿瘤细胞,故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5.免疫是人体的一种防御功能,下列与人体免疫有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所有的免疫都是人生来就有的
B.免疫功能低弱时,容易引起过敏反应
C.生过水痘的人不会再生水痘,这是一种非特异性免疫
D.将自己的腿部皮肤移植到被烧伤的手背处,移植的皮肤不属于抗原
【答案】D
【分析】特异性免疫是指第三道防线,产生抗体,消灭抗原,是出生后才有的,只能对特定的病原体有防御作用,是患过这种病或注射过疫苗后获得的,这种免疫只针对一种或几种特定的病原体有免疫作用。非特异性免疫是生来就有的,人人都有,能对多种病原体有免疫作用,包括第一、二道防线。
【详解】A.免疫分为两种,一种是非特异性免疫,是指人生来就有的,另一种是特异性免疫,是出生后逐渐建立起来的,故A错误。
B.人体的免疫功能失调时,还会引发某些疾病,如当抵抗抗原入侵的功能过强时,进入人体的某些食物或药物会引起过敏,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叫过敏原,故B错误。
C.患过水痘的人不会再患水痘,是因为体内产生了抵抗水痘病毒的抗体,属于第三道防线,因此是特异性免疫,故C错误。
D.移植到烧伤患者手背处的自己腿部皮肤,是自身器官,不属于抗原,故D正确。
故选D。
6.患有严重心脏病的李伯伯接受了心脏移植后,拥有了健康的心脏和生活。从免疫的角度看,移植的心脏相当于(  )
A.过敏原 B.抗原 C.抗体 D.免疫器官
【答案】B
【分析】移植的器官会被免疫系统识别为“非己”成分,引发免疫排斥反应。
【详解】A.过敏原是引发过敏反应的物质(如花粉),与移植排斥无关,故A不符合题意。
B.抗原是能引起免疫反应的物质,移植心脏作为外来物会被识别为“非己”成分而引起免疫反应,故为抗原,故B符合题意。
C.抗体是免疫细胞产生的蛋白质,用于中和抗原,而非外来器官本身,故C不符合题意。
D.免疫器官是产生免疫细胞的场所(如淋巴结),移植心脏不属于免疫器官,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7.在震灾发生之后,抗震救灾指挥部会给重点区域内的儿童和老人集中接种乙脑疫苗,该过程,注射的主要物质及采取的措施分别为(  )
A.抗体、保护易感人群 B.抗原、控制传染源
C.抗体、切断传播途径 D.抗原、保护易感人群
【答案】D
【分析】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生物之间传播的疾病。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有的还具有季节性和地方性的特点。病原体指能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等。传染病若能流行起来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三个环节。
【详解】疫苗通常是用失活的或减毒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抗原是能引起淋巴细胞产生抗体的物质。人体接种疫苗后,会刺激淋巴细胞产生相应的抗体,故从人体免疫角度分析,注射的疫苗属于抗原。一般来说,凡是对健康人采取的措施均为保护易感人群,如接种疫苗等;凡是对病人或怀疑是病人的采取的措施均为控制传染源,如隔离病人等;其余的措施可判断为切断传播途径;在震灾发生之后,抗震救灾指挥部会给重点区域内的儿童和老人集中接种乙脑疫苗,该措施属于保护易感人群,故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8.注射H7N9流感疫苗可以预防H7N9流感,被毒蛇咬之后需要及时注射抗蛇毒血清。H7N9流感疫苗和抗蛇毒血清中的有效成分在免疫学中分别属于(  )
A.抗原、抗原 B.抗原、抗体 C.抗体、抗体 D.抗体、抗原
【答案】B
【分析】(1)引起淋巴细胞产生抗体的物质就是抗原。抗原包括进入人体的微生物等病原体、异物、异体器官等。
(2)抗体是指抗原物质侵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产生的一种抵抗该抗原物质的特殊蛋白质,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主要分布在血清中,也分布于组织液及外分泌液中。
【详解】疫苗是用灭活或减毒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能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反应,属于抗原;抗蛇毒血清中含有针对蛇毒的特异性抗体(由其他动物血清提取而来),可直接与蛇毒结合发挥作用。因此疫苗属于抗原,抗蛇毒血清属于抗体,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选B。
9.《汉书·平帝纪》中记载:“元始二年,旱蝗,民疾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即汉代将患病者安置于空院子内为其治疗。这是传染病预防措施中的(  )
A.切断传播途径 B.控制传染源 C.计划免疫 D.保护易感人群
【答案】B
【分析】传染病的预防措施:1.控制传染源:如隔离患者、封锁疫区、给生病的人打针吃药、让生病的人在家休养、对携带病原体的动物进行焚毁、掩埋处理等;2.切断传播途径:如喷洒消毒液、自来水消毒、杀灭蚊虫、搞好个人卫生、流感流行时戴口罩出门等;3.保护易感人群:如注射疫苗、加强体育锻炼、远离疫区等。
【详解】A.切断传播途径的核心是 “破坏传播链”,例如消灭蚊子(切断疟疾传播途径)、处理污水(切断肠道传染病途径)等。但题干中 “将患病者安置于空院子内为其治疗” 的重点是 “隔离患者”,而非 “处理环境或媒介”,A不符合题意。
B.控制传染源是对传染病患者、疑似患者或病原携带者采取隔离、治疗等措施,防止其将病原体传播给健康人群。因此,将患病者安置在空院子治疗,是对传染源(患病者)进行处理,属于控制传染源,B符合题意。
C.计划免疫是指根据传染病流行规律,有计划地为人群接种疫苗,通过人工免疫来预防特定疾病(如儿童接种卡介苗预防肺结核)。疫苗接种,属于 “保护易感人群” 的具体措施之一,C不符合题意。
D.保护易感人群是对尚未患病的健康人采取防护措施,如接种疫苗、增强体质等,是针对 “健康人群” 降低感染风险。但题干中 “将患病者安置于空院子内为其治疗” 的重点是 “隔离患者”,而非 “保护易感人群”,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0.根据计划免疫政策,要对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这是为了预防( )
A.水痘 B.甲型肝炎 C.乙型肝炎 D.甲型流感
【答案】C
【分析】计划免疫是指根据某些传染病的发生规律,将各种安全有效的疫苗,按照科学免疫的程序,有计划地给儿童接种,以达到预防、控制和消灭相应传染病的目的,这种有计划地进行预防接种,简称计划免疫。
【详解】A.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初次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发生在婴幼儿和学龄前儿童。其预防接种的疫苗为水痘疫苗,而非乙肝疫苗,A错误。
B.甲型肝炎是由甲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炎症病变为主的传染病。其预防接种的疫苗为甲肝疫苗,不是乙肝疫苗,B错误。
C.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病变为主的一种传染病。乙肝疫苗的接种是预防和控制乙型肝炎流行的最关键措施。根据计划免疫政策,新生儿需要接种乙肝疫苗,以预防乙型肝炎的发生,C正确。
D.甲型流感是由甲型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预防接种的疫苗为流感疫苗,且流感疫苗的种类会根据每年流行的病毒株进行更新,与乙肝疫苗无关,D错误。
故选C。
11.接种疫苗能够提高人体对特定传染病的免疫力。接种卡介苗可以预防的传染病是( )
A.结核病 B.百日咳 C.白喉 D.破伤风
【答案】A
【分析】计划免疫:根据某些传染病的发生规律,将各种安全有效的疫苗,按照科学的免疫程序,有计划的给儿童接种,以达到预防、控制和消灭相应传染病的目的。
【详解】卡介苗是一种用于预防结核病的疫苗。接种卡介苗可以增强人体对结核杆菌的免疫力,从而预防结核病。
百日咳、白喉和破伤风分别由不同的病原体引起,需要接种百白破疫苗疫苗进行预防。故BCD错误,A正确。
故选A。
12.艾滋病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传染病,下列行为不会导致艾滋病传播的是(  )
A. B.
C. D.
【答案】D
【分析】艾滋病是一种病毒性传染病,是人类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后导致免疫缺陷,使人体免疫功能缺损的疾病,HIV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是本病的唯一传染源。
【详解】ABC.HIV主要存在于感染者和病人的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乳汁中,因此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有:性传播、血液及血制品传播和静脉注射吸毒、母婴传播等,A图中性传播、B图中静脉注射传播、C图中母婴传播都会导致艾滋病传播,故ABC不符合题意。
D.交谈、握手拥抱、礼节性亲吻、同吃同饮、共用厕所和浴室、共用办公室、公共交通工具、娱乐设施等日常生活接触不会传播HIV,所以图中蚊虫叮咬不会传染艾滋病,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13.艾滋病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传染病,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艾滋病的病原体是艾滋病病毒
B.可能接触到传染源的人属于易感人群
C.蚊子叮咬、握手会传播艾滋病
D.从免疫的角度看,艾滋病属于免疫缺陷病
【答案】C
【分析】艾滋病是一种病毒性传染病,是人类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后导致免疫缺陷,使人体免疫功能缺损的疾病,HIV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是本病的唯一传染源。
【详解】A.艾滋病是由艾滋病病毒(HIV)引起的一种传染病,HIV主要攻击人体的免疫系统,导致免疫缺陷和机会性感染,A正确。
B.易感人群是指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或免疫力较弱,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由于艾滋病主要通过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等体液传播,因此可能接触到这些体液的人属于易感人群,B正确。
C.艾滋病主要通过性接触、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蚊子叮咬和握手等日常接触不会传播艾滋病病毒,因为这些行为不会使病毒进入血液系统或造成足够的病毒暴露,C错误。
D.艾滋病病毒主要攻击人体的免疫系统,特别是T淋巴细胞,导致免疫细胞数量减少和功能受损。这使得患者容易感染各种机会性病原体,并发展成严重的免疫缺陷状态。因此,艾滋病确实属于免疫缺陷病,D正确。
故选C。
14.下列有关免疫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免疫器官有胸腺和脾等
B.过敏反应是免疫功能过强引起的,严重时会导致死亡
C.皮肤和杀菌物质是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
D.免疫并不总是对人体有益
【答案】C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人体的三大防线,熟知三大防线的特点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详解】A.第三道防线是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其中免疫器官有胸腺、淋巴结和脾等,A正确。
B.当免疫功能过强时,进入体内的某些食物和药物会引起过敏反应,例如生活中有时会看到这样一些现象:有的人吃了鱼、虾、蟹等食物后,会发生腹痛、腹泻、呕吐或是皮肤奇痒难熬;有的人吸入花粉或尘土后,会出现鼻炎或哮喘;有的人注射青霉素后会发生休克。这些都是过敏反应的表现。严重的过敏反应,还会导致死亡;B正确。
C.第一道防线是皮肤、黏膜、纤毛,功能是阻挡、杀菌和清扫异物;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功能是溶解、吞噬病原体,C错误。
D.免疫并不总是对人体有益。在进行器官移植时,患者的免疫系统会对异体器官产生不同程度的排斥,因此,必须寻找与患者身体相匹配的器官,还要长期使用免疫抑制药物。当人体的免疫功能失调时,还会引发某些疾病。例如,当免疫功能过强时,进入体内的某些食物和药物会引起过敏反应,D正确。
故选C。
二、资料分析题
15.根据资料,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新冠肺炎由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感染引起。可通过空气传播和接触传播,人感染了新型冠状病毒后常见症状有发热、咳嗽和呼吸困难等,严重的可导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多器官功能表竭,甚至死亡。为抗击疫情,医院对患者采取了严格的隔离治疗,同时专家建议民众尽量减少聚集,外出时佩戴口罩,勤洗手,若出现可疑症状,应主动及时就近就医。我国正在有计划地进行疫苗免费接种,逐步形成群体免疫。
(1)从传染病角度分析,新型冠状病毒是引起新冠肺炎的 。
(2)“戴口罩、勤洗手”属于传染病预防措施中的 。
(3)接种国药集团中国生物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的新冠灭活疫苗目前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疫苗在免疫学上属于 ,由此获得的免疫属于 (填“非特异性”或“特异性”)免疫。
【答案】(1)病原体
(2)切断传播途径
(3) 抗原 特异性
【分析】传染病能够在人群中流行,必须同时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这三个环节。传染病的预防措施包括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等措施。
【详解】(1)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之间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病原体包括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等。新型冠状病毒能引起新冠肺炎,所以从传染病角度分析,它是引起新冠肺炎的病原体。
(2)传染病的预防措施包括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戴口罩、勤洗手”可以阻止病原体通过空气、接触等途径传播,属于切断传播途径。
(3)疫苗是用灭活的或减毒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在免疫学上属于抗原。它能刺激人体淋巴细胞产生抗体,抗体只针对特定的病原体起作用,由此获得的免疫属于特异性免疫。
16.阅读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资料一:“甲流”是甲型流感的简称,是由甲型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流感病毒(特别是甲型流感病毒)易发生变异,而使人群普遍易感,已多次引起全世界的爆发流行。科学预防甲流,做好预防很重要!最有效的预防方式——打疫苗。
资料二:抗生素是我国老百姓最熟悉,也是最容易被“滥用”的药物。“滥用”抗生素会对人体产生毒副作用,特异体质的人还会产生过敏反应而休克,使其抗药性增强。“超级细菌”很大程度上就是抗菌药物“滥用”催生出来的。“滥用”抗生素很可能使人类在面临感染时陷入无药可用的境地。
(1)近期,甲流人数日益增多,我们可采取戴口罩、勤洗手、多开窗通风等有效措施阻断其传播,从预防传染病的措施看,“戴口罩”属于 。“甲流”是由甲型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甲型流感病毒发生时将患病学生隔离在家,这是为了 。
(2)从免疫的角度分析,人体通过注射疫苗产生的免疫称为 (填“非特异性免疫”或“特异性免疫”),注射入人体的疫苗相当于 。
(3)除接种疫苗外,请你写出一条可以提高自身抵抗力的措施: 。
(4)注射抗生素对治疗甲流病毒 (填“有”或“没有”)治疗作用。
【答案】(1) 切断传播途径 控制传染源
(2) 特异性免疫 抗原
(3)加强体育锻炼(合理即可)
(4)没有
【分析】(1)传染病要想流行起来,必须具备三个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这三个环节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据此可知,控制传染病的措施有三个: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2)人体免疫依靠的是我们人体的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皮肤和黏膜,它们不仅能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而且它们的分泌物还有杀菌作用,黏膜的某些附属物如鼻毛、气管黏膜上纤毛等有阻挡和清除异物的作用;人体的第二道防线指的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体液中含有的一些杀菌物质能破坏多种病菌的细胞壁,使病菌溶解而死亡。吞噬细胞能吞噬和消灭侵入人体的各种病原体。人体的第一、二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是人生来就有的,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功能;人体的第三道防线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主要是淋巴细胞)组成,当病原体进入人体后,会刺激淋巴细胞产生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叫做抗体,抗体能够帮助人体清除或灭杀进入人体的病原体;当疾病痊愈后,抗体仍存留在人体内。人体的第三道防线属于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是后天获得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起作用。
【详解】(1)预防传染病的措施包括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从传染病预防措施来分析,佩戴一次性口罩是想通过切断传播途径来预防甲流。“甲流”是由甲型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甲型流感病毒发生时将患病学生隔离在家,这是为了控制传染源。
(2)注射入人体的疫苗可以引起人体免疫细胞产生抗体,所以从免疫的角度分析,注射入人体的疫苗被称为抗原。抗原与抗体具有针对性,一种抗体只能针对一种抗原,因此人体通过疫苗而产生的免疫称为特异性免疫。
(3)如果你身边有人感染甲流,除了戴好口罩保护好自己外,我们还可以通过“锻炼身体、注射甲流疫苗”等方法来提高自身免疫能力。
(4)抗生素是由真菌产生,能够杀死细菌的物质。甲流病毒属于病毒,由于抗生素能够杀死细菌,所以使用抗生素对甲流病毒没有治疗作用。
(限时:10min)
一、选择题
1.下列属于人体免疫第一道防线的是( )
A.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 B.皮肤和黏膜
C.吞噬细胞和免疫器官 D.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
【答案】B
【分析】人体免疫的第一道防线由皮肤和黏膜组成,能阻挡和清除病原体;第二道防线包括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第三道防线为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
【详解】A.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属于第三道防线,故A不符合题意。
B.皮肤和黏膜属于第一道防线,故B符合题意。
C.吞噬细胞属于第二道防线,免疫器官属于第三道防线,故C不符合题意。
D.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属于第二道防线,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下列关于人体免疫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接种乙肝疫苗,目的是让乙肝疫苗直接消灭乙肝病毒
B.免疫作为人体的生理功能能识别“自己”和“非己”成分
C.免疫可以维护人体健康,因此免疫功能越强越有利于健康
D.刚出生的婴儿,通过接种卡介苗可以预防脊髓灰质炎
【答案】B
【分析】疫苗通常是用失活的或减毒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接种疫苗后,人体会产生相应抗体,通过抗体来消灭病原体。
免疫是人体的一种生理功能,人体依靠这种功能识别 “自己” 和 “非己” 成分,从而破坏和排斥进入人体的抗原物质,或人体本身所产生的损伤细胞和肿瘤细胞等,以维持人体的健康。
免疫功能并非越强越好,免疫功能过强可能会对进入人体的某些食物、药物、花粉等产生过敏反应。
卡介苗是用于预防结核病的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用于预防脊髓灰质炎。
【详解】A.接种乙肝疫苗,目的是使人体产生针对乙肝病毒的抗体,抗体与乙肝病毒结合,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并不是乙肝疫苗直接消灭乙肝病毒,A错误。
B.免疫作为人体的生理功能,能够识别 “自己” 和 “非己” 成分,这是免疫的基本功能之一,B正确。
C.免疫功能过强可能引发过敏等疾病,并非越强越有利于健康,C错误。
D.刚出生的婴儿,接种卡介苗是预防结核病,预防脊髓灰质炎需接种脊髓灰质炎疫苗,D错误。
故选B。
3.猴痘是一种病毒性人畜共患病,通过直接接触感染动物的血液、体液、皮肤或黏膜损伤部位传播。我国首款猴痘疫苗已于2025年1月进入临床试验阶段。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猴痘病毒由蛋白质外壳和遗传物质构成
B.与猴痘患者共用毛巾、餐具等会传播病毒
C.避免接触可能携带病毒的动物,如猴子、松鼠等
D.接种猴痘疫苗会在人体内产生抗体,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答案】D
【分析】(1)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主要由内部的遗传物质和外部的蛋白质外壳组成,不能独立生存,只有寄生在活细胞里才能进行生命活动,一旦离开就会变成结晶体,失去生命活动。病毒从其它生物的活细胞中获得营养物质,利用自己的遗传物质进行复制,繁殖新病毒。
(2)非特异性免疫:人生来就有的,对多种病原体起作用的免疫。特异性免疫:出生后才产生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通过注射疫苗获得的免疫力属于特异性免疫。
【详解】A.猴痘病毒属于病毒,结构为蛋白质外壳和内部遗传物质,故A正确。
B.题干明确说明猴痘通过直接接触感染动物的血液、体液、皮肤或黏膜损伤部位传播。 共用毛巾、餐具可能间接接触患者的体液或皮肤损伤污染物,存在传染风险,故B正确。
C.猴痘是人畜共患病,自然宿主包括灵长类动物(如猴子)和啮齿类动物(如松鼠)。 避免接触潜在宿主是有效的预防措施,故C正确。
D.疫苗通过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发挥免疫作用,属于特异性免疫,故D错误。
故选D。
4.一种名为“我的皮肤”的生物活性绷带自从在英国诞生后,给皮肤烧伤病人带来了福音。该活性绷带的原理是先采集一些细胞样本,再让其在特殊的膜片上增殖。5~7天后,将膜片敷在患者的伤口上,膜片会将细胞逐渐“释放”到伤口,并促进新生皮肤层生长,达到加速伤口愈合的目的。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皮肤是人体的第二道防线
B.种植在膜片上的细胞样本可以选自任何人
C.皮肤属于上皮组织,有保护和分泌的功能
D.“我的皮肤”的获得过程中会发生细胞的生长、分裂和分化
【答案】D
【分析】皮肤属于人体第一道防线,由多种组织构成;异体细胞移植会引发免疫排斥,需使用自体细胞;细胞培养涉及增殖(分裂、生长)及可能的分化。
【详解】A.皮肤和黏膜是人体第一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为第二道防线,故A错误。
B.异体细胞的HLA不同会引发免疫排斥,因此种植在膜片上的细胞样本应选用患者自身细胞,故B错误。
C.皮肤是由上皮组织、结缔组织等构成的器官,而非单一上皮组织,故C错误。
D.细胞在膜片上增殖需经历生长、分裂,促进皮肤新生可能伴随细胞分化,故D正确。
故选D。
5.九价人乳头瘤病毒(HPV)疫苗用于预防由HPV感染引起的宫颈癌,需要接种3次。如图表示人体接种3次疫苗的免疫过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注射的疫苗属于抗原
B.疫苗刺激淋巴细胞产生抗体
C.3次疫苗全部接种完毕后可阻止HPV再次进入人体
D.接种3次疫苗能增强免疫效果
【答案】C
【分析】(1)抗原与抗体的概念:抗原是指能引起人体免疫反应的物质,如病原体、疫苗等;抗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产生的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
(2)免疫的类型与过程:人体的免疫分为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是后天获得的,针对特定病原体起作用。当人体接种疫苗后,疫苗作为抗原刺激淋巴细胞产生抗体,从而对相应病原体产生免疫作用。多次接种疫苗可增强免疫效果。
(3)图中:第1次接种后,人体进行第一次免疫反应产生了一定数量的抗体;第2次接种后,人体进行二次免疫反应产生了更多的抗体;第3次接种后,人体进行的免疫反应产生了大量的抗体。
【详解】A.注射的九价人乳头瘤病毒(HPV)疫苗能引起人体的免疫反应,促使人体产生抗体,所以属于抗原,A正确。
B.疫苗进入人体后,会刺激淋巴细胞,淋巴细胞会产生一种特殊的蛋白质——抗体,来抵抗疫苗所针对的病原体,B正确。
C.虽然3次疫苗全部接种完毕后,人体能够产生抵抗HPV的特异性抗体,但抗体并不能阻止HPV再次进入人体。抗体的作用是当HPV再次进入人体时,能快速识别并与之结合,将其清除,而不是阻止其进入,C错误。
D.从图中可以看出,接种3次疫苗后血液中抗体的含量大幅度增高,说明多次接种能增强免疫效果,使人体对HPV的抵抗力更强,D正确。
故选C。
6.脊髓灰质炎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疾病。病毒学专家顾方舟为了消灭脊髓灰质炎,带领团队成功研制出“糖丸”疫苗,护佑了几代中国人的生命健康。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用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脊髓灰质炎病毒
B.服用过“糖丸”疫苗的人也可能感染流感病毒
C.脊髓灰质炎病毒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
D.脊髓灰质炎病毒抗体是在病毒刺激下,由吞噬细胞产生的
【答案】D
【分析】病毒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特殊生物,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
【详解】A.病毒个体微小,需用电子显微镜观察,所以脊髓灰质炎病毒要用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故A正确。
B.“糖丸”疫苗仅针对脊髓灰质炎病毒,对流感病毒无特异性免疫作用,故B正确。
C.脊髓灰质炎病毒无细胞结构,只有蛋白质的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构成,故C正确。
D.抗体由浆细胞(效应B细胞)产生,吞噬细胞负责抗原呈递和吞噬,故D错误。
故选D。
二、综合题
7.如图的漫画表示人体受到某种病原体感染时发生的免疫反应,请据图回答问题。
(1)当①侵入人体后,会刺激淋巴细胞产生一种抵抗它的物质,使人体获得相应的免疫力。这种物质本质上是一种 。
(2)通过注射疫苗也能获得相应的免疫力,疫苗的作用相当于图中的 (填序号)。
(3)该漫画表示的免疫类型为 (填“非特异性”或“特异性”)免疫,是保护人体的第 道防线。
(4)免疫并不总是对人体有益的,如进行器官移植时,患者会产生不同程度的 现象;人体免疫功能过强时,还会引起 反应。
(5)某同学没有患过甲型H1N1流感。他说自己接种过水痘疫苗,体内具有抵抗病毒的抗体,所以不会感染甲型H1N1流感。你认为他的说法对吗? 。你作出判断的理由是 。
【答案】(1)蛋白质
(2)①
(3) 特异性 三
(4) 排斥 过敏
(5) 不对 抗体具有特异性
【分析】第三道防线是后天获得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这种免疫叫做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人体的第一、二道防线是人人生来就有的,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功能的免疫,叫非特异性免疫。
【详解】(1)当病原体(①)侵入人体时,淋巴细胞会识别并产生一种特异性蛋白质来对抗它,这种物质称为抗体。抗体能够与病原体结合,标记其被吞噬或直接中和其毒性,从而帮助人体清除病原体。故抗体的本质上属于一种蛋白质。
(2)通过注射疫苗也能获得相应的免疫力;疫苗是由减毒的或杀死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剂,其作用相当于图中的①。有计划的进行预防接种就是计划免疫,它可以提高人体对相关传染病的抵抗力。
(3)漫画中描述的免疫反应是后天获得的,针对特定病原体(如通过抗体和记忆细胞),因此属于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属于人体的第三道防线(前两道为非特异性免疫,包括皮肤黏膜和吞噬细胞等)。
(4)器官移植时,免疫系统会识别供体器官为“非己”成分并攻击它,导致排斥反应。免疫功能过强时,可能对无害物质(如花粉、食物)过度反应,引发过敏反应。
(5)某同学没有患过H1N1流感。他说自己接种过水痘疫苗,体内具有抵抗病毒的抗体,所以不会感染甲型H1N1流感”。他的说法不对。作出判断的理由是抗体具有特异性;接种过水痘疫苗产生的抗体只对水痘病毒有免疫作用,对甲型H1N1流感病毒没有免疫作用。
(限时:8min)
一、选择题
1.(2025·山东聊城·中考真题)春夏交替之际,是甲型H1N1流感等常见传染病的高发期。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根据寄生的细胞不同,H1N1病毒属于动物病毒
B.H1N1病毒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
C.对患该病的同学进行住院治疗属于保护易感人群
D.感染甲型H1N1流感痊愈后获得对该病的抵抗力属于特异性免疫
【答案】C
【分析】传染病是由细菌、病毒或寄生虫等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之间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有的还具有季节性和地方性的特点。传染病若能流行起来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三个环节。因此,控制传染病的措施有三个: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详解】A.病毒根据寄生的宿主细胞不同分为动物病毒、植物病毒和细菌病毒。H N 病毒寄生在人或动物细胞内,属于动物病毒,故A正确。
B.病毒的基本结构由蛋白质外壳(衣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DNA或RNA)组成。H N 病毒是一种RNA病毒,符合这一特征,故B正确。
C.传染病的预防措施包括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对患病同学进行住院治疗主要是为了隔离和控制传染源,防止疾病传播,而保护易感人群是指对未感染人群采取的措施(如接种疫苗或避免接触病原体)。隔离治疗患者属于控制传染源,而非保护易感人群,故C错误。
D.特异性免疫是后天获得的、针对特定病原体的免疫。感染甲型H N 流感痊愈后,身体产生了针对该病毒的抗体和记忆细胞,属于特异性免疫,故D正确。
故选C。
2.(2025·山东聊城·中考真题)基因CCR5突变可使免疫细胞对HIV产生抵抗力。一位同时患有艾滋病和白血病的患者,接受了含有CCR5突变基因的骨髓干细胞移植后康复。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骨髓干细胞可以通过细胞分裂、分化产生新的血细胞
B.该艾滋病患者属于传染源,HIV属于病原体
C.从免疫学的角度,移植的骨髓干细胞属于抗体
D.该实例中CCR5突变基因对艾滋病的治疗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答案】C
【分析】细胞分裂产生的新细胞中除一小部分保持分裂能力,大部分丧失了分裂能力,在生长过程中形态、结构、功能发生了不同的变化,这就是细胞的分化。经过细胞的分化,可以形成形态结构相似,功能相同的细胞群叫组织。
从获得途径来看,免疫分为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前者是指先天具有的对多种病原体有防御作用的免疫,后者是指出生后产生的只对特定的病原体起作用的免疫。
【详解】A.细胞分裂是指一个细胞分成两个细胞的过程,通过细胞分裂,细胞数目增多。骨髓干细胞具有分裂能力,能够进行细胞分裂增加细胞数量。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骨髓干细胞可以分化形成不同类型的血细胞,如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等,以满足机体对各种血细胞的需求,故A正确。
B.传染源是指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传染病,艾滋病患者体内携带HIV,能够将病毒传播给其他人,因此属于传染源;HIV是病毒,属于病原体,故B正确。
C.抗体是免疫活性物质,而移植的骨髓干细胞属于抗原,故C错误。
D.基因CCR5突变可使免疫细胞对HIV产生抵抗力,接受含有CCR5突变基因的骨髓干细胞移植后,患者的艾滋病得到了康复。这表明CCR5突变基因在抵抗HIV感染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为艾滋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通过对CCR5突变基因的深入研究,有可能开发出更有效的艾滋病治疗药物或治疗方法,故D正确。
故选C。
3.(2025·四川广元·中考真题)腮腺炎是春季高发的传染病,它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在儿童和青少年中常见的呼吸道疾病。接种腮腺炎疫苗能有效预防腮腺炎。从免疫和预防传染病角度分析,腮腺炎疫苗和接种腮腺炎疫苗分别属于(  )
A.抗体、控制传染源 B.抗原、切断传播途径
C.抗体、保护易感人群 D.抗原、保护易感人群
【答案】D
【分析】疫苗通常是用失活的或减毒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其属于抗原,接种后可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预防传染病的措施包括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接种疫苗属于保护易感人群。
【详解】腮腺炎疫苗是用失活或减毒的腮腺炎病毒制成,属于抗原,并非抗体。腮腺炎疫苗作为抗原,接种到人体后,能刺激人体淋巴细胞产生抵抗腮腺炎病毒的抗体,从而使人体获得对腮腺炎的免疫力。接种疫苗这种行为,是针对易感染腮腺炎的人群(易感人群)采取的,属于保护易感人群。可见,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二、综合题
4.(2025·黑龙江绥化·中考真题)传染病是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人体通过免疫系统守护健康。请根据传染病和免疫的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传染病是由 引起的、能在人与人之间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
(2)流感会通过空气、飞沫传播。从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分析,空气和飞沫携带病毒传播的过程属于 。(选填“传染源”或“传播途径”或“易感人群”)
(3)接种流感疫苗可以有效预防流感,这属于传染病预防措施中的 。
(4)流感病毒侵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产生抵抗流感病毒的特殊蛋白质叫做 ,这种后天形成的免疫类型为 免疫。(选填“特异性”或“非特异性”)
【答案】(1)病原体
(2)传播途径
(3)保护易感人群
(4) 抗体 特异性
【分析】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生物之间传播的疾病。病原体指能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等。传染病若能流行起来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三个环节,所以预防传染病的措施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详解】(1)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生物之间传播的疾病。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
(2)传染病若能流行起来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三个环节,传播途径指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的途径,因此流感会通过空气、飞沫传播。从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分析,空气和飞沫携带病毒传播的过程属于传播途径。
(3)预防传染病的措施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接种疫苗使人体产生抗体,增强对特定传染病的抵抗力,属于保护易感人群。
(4)接种的流感疫苗进入人体后,会刺激淋巴细胞产生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甲型流感病毒)的特殊蛋白质,叫做抗体,疫苗相当于抗原。该抗体只针对甲型流感病毒这一特定的病原体起作用,对其他的病原体不起作用,属于特异性免疫。
三、资料分析题
5.(2025·黑龙江·中考真题)阅读下列资料,回答问题。
资料一 每年的3月24日是“世界防治结核病日”。结核病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患者多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接种卡介苗、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活动、不随地吐痰等措施可以有效预防该病,按医嘱规范用药,结核病人可以得到有效治疗并治愈。
资料二 水痘是一种由水痘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水痘的传染性很强,其传播途径包括接触传播和空气传播。接种水痘减毒活疫苗是预防水痘最有效的方式。
(1)资料一中,从传染病角度分析,结核病的传染源是 。
(2)资料二中,水痘传染病的病原体是 。
(3)水痘病毒与结核杆菌相比,结构简单,没有 结构。
(4)从预防传染病的角度分析,接种卡介苗和水痘减毒活疫苗的措施属于 。从获得途径上看,这种免疫过程属于 免疫。
【答案】(1)结核病患者(或结核病人)
(2)水痘病毒
(3)细胞
(4) 保护易感人群 特异性(或后天性)
【分析】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有的还具有季节性和地方性的特点。病原体指能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等。传染病若能流行起来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三个环节。因此,控制传染病的措施有三个: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详解】(1)根据资料一中,传染源是患者和动物,结核病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患者多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从传染病角度分析,结核病的传染源是结核病患者。
(2)病原体指能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等。水痘传染病的病原体是水痘病毒。
(3)病毒无细胞结构,只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遗传物质组成,而细菌有细胞结构。水痘病毒属于病毒,结核杆菌属于细菌,水痘病毒与结核杆菌相比,结构简单,没有细胞结构。
(4)易感人群是指对某种病原体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从预防传染病的角度分析,接种卡介苗和水痘减毒活疫苗的措施属于保护易感人群。
注射疫苗所获得的免疫是后天获得的,不是先天有的,这种免疫过程属于特异性免疫。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