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生物学科
4.7.1 传染病及其预防(导学案)
1.举例说出传染病的病因、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明确传染病的概念及种类。
2.列举常见的寄生虫病、细菌性传染病和病毒性传染病。
3.理解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即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并能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学习重点】
1.举例说出传染病的病因、传播途径、预防措施。
2.列举常见的寄生虫病、细菌性传染病和病毒性传染病。
【学习难点】
进行资料分析及调查活动,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一、传染病及其危害
1.传染病
定义:由病原体(如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引起的,能在人与人之间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 疾病。
举例:病毒性结膜炎、艾滋病等。
特点:①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
②有些传染病具有地方性和季节性的特点。
2.病原体
定义: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生物。
种类:根据病原体不同,传染病分为:
细菌性传染病:如结核病、鼠疫、伤寒和淋病等。
病毒性传染病:如人体免疫缺陷综合征(艾滋病)、病毒性肝炎。
寄生虫传染病:如血吸虫病、蛔虫病等。
二、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
1.传染源: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如:携带鼠疫耶尔森菌鼠类是鼠疫的传染源。
2.传播途径: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人或动物所经过的途径。
种类:空气传播;饮食传播;生物媒介传播:媒介生物能携带病原体,但本身不会患病。如:①苍蝇携带痢疾杆菌,苍蝇是传播途径,不是传染源。②西尼罗热由蚊虫叮咬传播。
3.易感人群: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如婴幼儿是手足口病的易感人群。
三、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一)三个预防措施
1.控制传染源:传染病患者:要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治疗、早隔离,防止传染病蔓延。患病动物:也是传染源,也要及时处理。
如:疫病的防疫期间,对可能带有病原体的动物或产品进行消毒或焚毁处理、对相关物品和运输工具进行消毒处理,可以有效控制疾病的蔓延。
2.切断传播途径:讲究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消灭传播疾病的媒介生物,进行消毒等。
如:(1)在流感流行的时候戴口罩出门、保持安全社交距离等。
(2)肥皂洗手可以减少皮肤上的病菌数量。养成勤洗手等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可以降低感染和传播
疾病的风险。
(3)良好的环境卫生设施、污水处理、饮用水消毒等可从根本上消除通过饮用水传播的疾病。
3.保护易感人群:
如:(1)在传染病流行期间,不让易感者与传染源接触。
(2)接种疫苗可以使人体内产生相应的抗体,从而提高对特定传染病的抵抗力。
(3)体育锻炼可以强身健体,增强身体素质,提高免疫力,从而增强机体对疾病的防御能力。
(二)预防传染病的措施:综合措施:既要针对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采取综合措施。
重点措施:又要根据不同病种的特点和具体情况,在三个环节中抓住主要环节,做到综合措施和重点措施相结合。
举例:
1.麻疹和脊髓灰质炎:要以预防接种、保护易感人群为重点。
2.蛔虫病等消化道疾病:要以搞好个人和环境卫生,切断传播途径为重点。
3.性传播疾病(如淋球菌引起的淋病):要以杜绝性滥交,切断传播途径为重点,同时要对患者及时进行
治疗。
一、传染病及其危害
【问题探究】请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判断以下疾病是否可传染,并填写在表格中:
疾病名称 是否可传染
新冠肺炎
近视眼
艾滋病
水痘
贫血
伤寒
肺结核
蛔虫病
血吸虫病
病毒性结膜炎
乙肝
脂肪肝
疾病名称 是否可传染
新冠肺炎 是
近视眼 否
艾滋病 是
水痘 是
贫血 否
伤寒 是
肺结核 是
蛔虫病 是
血吸虫病 是
病毒性结膜炎 是
乙肝 是
脂肪肝 否
答案:
【问题思考】
乙肝和脂肪肝都是肝病,为什么乙肝具有传染性,而脂肪肝不传染呢?2.除了表格中的传染病,你还知道哪些传染病?它们的病因是什么?
答案:乙肝是由肝炎病毒引起,病毒能不断增殖、传播,具有传染性;而脂肪肝是由肝细胞内脂肪沉积过多导致,不传染。
【归纳总结】
什么是病原体?请举例说明。
答案:病原体是指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生物。例如,引起新冠肺炎的新冠病毒,引起肺结核的结核杆菌,引起蛔虫病的蛔虫等。
2.什么是传染病?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答案:由病原体(如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引起的,能在人与人之间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叫做传染病。
二、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
【问题探究】阅读流感和甲肝的相关资料,回答以下问题:
1.分析流感的传播途径,为什么咳嗽或打喷嚏时要用手帕捂住口鼻,为什么老人和小孩更易患流感?
答案:流感的传播途径主要是飞沫、空气传播。咳嗽或打喷嚏时用手帕捂住口鼻是为了避免将含有大量流感病毒的飞沫散布于空气中,传染给他人。老人和小孩体质差,抵抗传染病的能力弱,所以更容易患流感。
2.资料中提到将甲肝患者用过的碗筷同家人分开,饭馆的餐具严格消毒,这种做法有什么科学道理?谈谈你的认识。
答案:将甲肝患者用过的碗筷同家人分开,饭馆的餐具严格消毒,是为了切断传播途径,避免健康人感染。
3.传染病在人群中流行要经过哪些环节?
答案:传染病在人群中流行,必须经过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这三个基本环节,缺少其中任何一个环节,传染病就流行不起来。
【问题思考】
请举例说明什么是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缺少传染病流行的任何一个环节,传染病还会流行起来吗?为什么?
答案:传染源是指能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例如流感患者、甲肝患者等。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如饮食传播、生物媒介传播、飞沫传播、接触、血液传播等。易感人群是指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易感染的人群,如老人、小孩、未接种疫苗的人等。缺少其中任何一个环节,传染病就流行不起来。
三、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问题探究】
阅读麻疹的相关材料,找出麻疹的病原体、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并思考以下问题:展示的日常生活中预防传染病的做法的图片,如在流感流行时戴口罩出门、保持安全的社交距离、养成勤洗手等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对可能带有病原体的动物或相关产品进行消毒或焚毁处理、接种疫苗等,这些措施对预防传染病流行分别起什么作用?
答案:麻疹的病原体是麻疹病毒,传染源是麻疹患者,传播途径是通过喷嚏、咳嗽和说话等由飞沫传播,易感人群是人类,高风险人群是医务人员、未完成麻疹疫苗全程接种的儿童、前往麻疹高发地区的旅行者和出入境口岸、机场等场所的工作人员等。在流感流行时戴口罩出门、保持安全的社交距离、养成勤洗手等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对可能带有病原体的动物或相关产品进行消毒或焚毁处理等措施属于切断传播途径;接种疫苗属于保护易感人群;尽可能在人群中检出病原体携带者,并及时对他们进行治疗属于控制传染源。
【问题思考】
1.请举例说明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的具体措施。
答案:控制传染源的具体措施如对患者进行隔离治疗,对携带病原体的动物进行捕杀等。切断传播途径的具体措施如加强环境卫生管理,对公共场所进行消毒,避免接触传染源等。保护易感人群的具体措施如接种疫苗,加强营养,锻炼身体等。
2.在预防传染病时,为什么要采取综合措施?
答案:在预防传染病时,采取综合措施是因为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复杂,单一措施可能无法有效预防传染病的传播。综合运用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的措施,可以从多个方面阻断传染病的传播,提高预防效果。
【归纳总结】
总结传染病的预防一般措施,并简要说明每个措施的作用。
答案:传染病的预防一般措施可以分为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三个方面。控制传染源可以防止病原体的扩散;切断传播途径可以阻止病原体从传染源传播到易感人群;保护易感人群可以提高人群的免疫力,降低感染的风险。
1.我国科学家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可治疗疟疾而获得诺贝尔奖。疟疾是由按蚊将其携带的疟原虫输入人体血液而引起的疾病。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疟疾属于非传染性疾病 B.灭蚊属于控制传染源
C.疟原虫是疟疾的病原体 D.青蒿素是一种抗生素
【答案】C
【分析】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如细菌、病毒等)引起的,能在人与人之间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
【详解】A.疟疾由疟原虫引起,通过按蚊传播,属于传染性疾病,故A错误。
B.灭蚊属于切断传播途径,而非控制传染源(传染源为疟疾患者或携带者),故B错误。
C.病原体是指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生物。疟疾由疟原虫感染引起,因此疟原虫是疟疾的病原体,故C正确。
D.抗生素主要用于治疗细菌引起的疾病(如青霉素),而青蒿素是针对疟原虫(寄生虫)的药物,不属于抗生素,故D错误。
故选C。
2.下列不属于传染病的是( )
A.红眼病 B.坏血病 C.蛔虫病 D.登革热
【答案】B
【分析】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的疾病;非传染病则通常由遗传、营养缺乏等因素导致,不具备传染性。
【详解】A.红眼病由细菌或病毒引起,具有传染性,属于传染病,故A不符合题意。
B.坏血病因缺乏维生素C导致,属于营养缺乏病,不具有传染性,故B符合题意。
C.蛔虫病由寄生虫感染引起,可通过传播途径传染,属于传染病,故C不符合题意。
D.登革热由登革病毒引起,通过蚊虫传播,属于传染病,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3.下面的关系简图中,a代表病原体,甲、乙、丙代表某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据此说法错误的( )
A.a是患了病的人或动物 B.丙感染a后可能转变成甲
C.切断乙可以控制该传染病 D.甲在一定条件下可转成丙
【答案】A
【分析】(1)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传染病流行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这三个环节。传染源是指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易感人群是指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
(2)题图中:甲是传染源,乙是传播途径,丙是易感人群,a是病原体。
【详解】A.a代表病原体,病原体是能引起人和动物患病的微生物和寄生虫的统称,不是患了病的人或动物,患了病的人或动物属于传染源,A错误。
B.易感人群(丙)如果感染了病原体a,就可能成为传染源(甲)。比如一个原本健康的人(丙)感染了流感病毒(a)后,就会成为流感的传染源(甲),可以将病毒传播给其他人,B正确。
C.乙代表传播途径,切断传播途径是控制传染病流行的重要措施之一。例如通过消毒、加强卫生管理等方式切断传播途径,能有效控制传染病的传播,C正确。
D.甲作为传染源,当体内病原体被清除,自身对该传染病具备一定免疫力后,在一定条件下可能又成为易感人群丙。比如传染病患者治愈后,若其免疫力下降,或者遇到新的更强的病原体变异株,就可能再次成为易感人群,D正确。
故选A。
4.蛔虫可寄生在人的小肠里,靠吸食小肠内半消化的食糜生活。蛔虫和蛔虫病患者分别属于( )
A.病原体、传染源 B.病原体、传播途径
C.传染源、易感人群 D.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答案】A
【分析】传染病是由细菌、病毒或寄生虫等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之间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的特点,有的还具有季节性和地方性的特点。传染病若能流行起来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三个环节,缺少其中任何一个环节,传染病都不能传播和流行。
【详解】A.能够导致人或动物患病的病毒、细菌、寄生虫等称为病原体。蛔虫是一种寄生虫,能够导致人患蛔虫病,因此蛔虫属于病原体;传染源是指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蛔虫病患者能够携带和散播病原体,属于传染源,故A符合题意。
B.蛔虫属于病原体;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建康人所经过的途径,包括空气传播、饮水传播、饮食传播、接触传播等,蛔虫病患者属于传染源,不属于传播途径,故B不符合题意。
C.蛔虫是病原体而非传染源;易感人群是指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蛔虫病患者是传染源而非易感人群,故C不符合题意。
D.蛔虫是病原体而非传播途径,蛔虫病患者是传染源而非易感人群,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5.下列古人的防疫措施中,属于切断传播途径的是( )
A.南北朝有隔离馆“六疾馆”
B.秦朝掩埋因疫情而死的尸体
C.殷商用火燎、烟熏消毒防疫
D.明朝医者用“人痘”预防天花
【答案】C
【分析】传染病的预防措施包括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切断传播途径指阻断病原体从传染源传播到易感人群的途径,如消毒、灭蚊等。
【详解】A.南北朝设立隔离馆“六疾馆”是将患者隔离,属于控制传染源,故A不符合题意。
B.秦朝掩埋尸体是处理传染源,避免病原体扩散,属于控制传染源,故B不符合题意。
C.殷商用火燎、烟熏消毒是直接消灭环境中的病原体,属于切断传播途径,故C符合题意。
D.明朝用“人痘”预防天花是通过接种疫苗增强免疫力,属于保护易感人群,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6.大灾之后要防大疫。如果发生地震,要在灾区及时喷洒消毒液,这种措施属于预防传染病中的( )
A.控制传染源 B.切断传播途径
C.保护易感人群 D.预防接种
【答案】B
【分析】传染病的流行必须同时具备三个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传染病流行的时候,只要切断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中的任何一个环节,传染病就流行不起来,因此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详解】A.控制传染源指隔离或处理已患病的个体或病原体携带者,而喷洒消毒液针对的是环境中的病原体,故A不符合题意。
B.切断传播途径是通过消毒、灭蚊等措施阻断病原体传播,喷洒消毒液属于此类,故B符合题意。
C.保护易感人群是增强未感染者的免疫力(如接种疫苗),与喷洒消毒液无关,故C不符合题意。
D.预防接种是保护易感人群的具体方法,与喷洒消毒液无关,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混淆易错】
(1)不是所有细菌都是病原体,只有引起人患病的细菌才是病原体,与人共生的细菌不是病原体。
(2)传染源≠病原体。传染源是人或动物,能患病、携带并传播病原体。
(3)传染源不仅包括人,也包括能散播病原体的动物。但苍蝇、蚊子不属于传染源,它们属于传播途径中的生物媒介。
(4)易感人群感染病原体后,会变成传染源。但传染源不一定都会表现出临床症状,如艾滋病病毒携带者在感染前期并没有表现出临床症状,但能传播艾滋病。
(5)传染病能够在人群中流行,必须同时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这三个基本环节。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生物学科
4.7.1 传染病及其预防(导学案)
1.举例说出传染病的病因、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明确传染病的概念及种类。
2.列举常见的寄生虫病、细菌性传染病和病毒性传染病。
3.理解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即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并能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学习重点】
1.举例说出传染病的病因、传播途径、预防措施。
2.列举常见的寄生虫病、细菌性传染病和病毒性传染病。
【学习难点】
进行资料分析及调查活动,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一、传染病及其危害
1.传染病
定义:由病原体(如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引起的,能在人与人之间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 疾病。
举例:病毒性结膜炎、艾滋病等。
特点:①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
②有些传染病具有地方性和季节性的特点。
2.病原体
定义: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生物。
种类:根据病原体不同,传染病分为:
细菌性传染病:如结核病、鼠疫、伤寒和淋病等。
病毒性传染病:如人体免疫缺陷综合征(艾滋病)、病毒性肝炎。
寄生虫传染病:如血吸虫病、蛔虫病等。
二、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
1.传染源: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如:携带鼠疫耶尔森菌鼠类是鼠疫的传染源。
2.传播途径: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人或动物所经过的途径。
种类:空气传播;饮食传播;生物媒介传播:媒介生物能携带病原体,但本身不会患病。如:①苍蝇携带痢疾杆菌,苍蝇是传播途径,不是传染源。②西尼罗热由蚊虫叮咬传播。
3.易感人群: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如婴幼儿是手足口病的易感人群。
三、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一)三个预防措施
1.控制传染源:传染病患者:要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治疗、早隔离,防止传染病蔓延。患病动物:也是传染源,也要及时处理。
如:疫病的防疫期间,对可能带有病原体的动物或产品进行消毒或焚毁处理、对相关物品和运输工具进行消毒处理,可以有效控制疾病的蔓延。
2.切断传播途径:讲究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消灭传播疾病的媒介生物,进行消毒等。
如:(1)在流感流行的时候戴口罩出门、保持安全社交距离等。
(2)肥皂洗手可以减少皮肤上的病菌数量。养成勤洗手等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可以降低感染和传播
疾病的风险。
(3)良好的环境卫生设施、污水处理、饮用水消毒等可从根本上消除通过饮用水传播的疾病。
3.保护易感人群:
如:(1)在传染病流行期间,不让易感者与传染源接触。
(2)接种疫苗可以使人体内产生相应的抗体,从而提高对特定传染病的抵抗力。
(3)体育锻炼可以强身健体,增强身体素质,提高免疫力,从而增强机体对疾病的防御能力。
(二)预防传染病的措施:综合措施:既要针对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采取综合措施。
重点措施:又要根据不同病种的特点和具体情况,在三个环节中抓住主要环节,做到综合措施和重点措施相结合。
举例:
1.麻疹和脊髓灰质炎:要以预防接种、保护易感人群为重点。
2.蛔虫病等消化道疾病:要以搞好个人和环境卫生,切断传播途径为重点。
3.性传播疾病(如淋球菌引起的淋病):要以杜绝性滥交,切断传播途径为重点,同时要对患者及时进行
治疗。
一、传染病及其危害
【问题探究】请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判断以下疾病是否可传染,并填写在表格中:
疾病名称 是否可传染
新冠肺炎
近视眼
艾滋病
水痘
贫血
伤寒
肺结核
蛔虫病
血吸虫病
病毒性结膜炎
乙肝
脂肪肝
疾病名称 是否可传染
新冠肺炎
近视眼
艾滋病
水痘
贫血
伤寒
肺结核
蛔虫病
血吸虫病
病毒性结膜炎
乙肝
脂肪肝
【问题思考】
乙肝和脂肪肝都是肝病,为什么乙肝具有传染性,而脂肪肝不传染呢?2.除了表格中的传染病,你还知道哪些传染病?它们的病因是什么?
【归纳总结】
什么是病原体?请举例说明。
2.什么是传染病?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二、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
【问题探究】阅读流感和甲肝的相关资料,回答以下问题:
1.分析流感的传播途径,为什么咳嗽或打喷嚏时要用手帕捂住口鼻,为什么老人和小孩更易患流感?
2.资料中提到将甲肝患者用过的碗筷同家人分开,饭馆的餐具严格消毒,这种做法有什么科学道理?谈谈你的认识。
3.传染病在人群中流行要经过哪些环节?
【问题思考】
请举例说明什么是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缺少传染病流行的任何一个环节,传染病还会流行起来吗?为什么?
三、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问题探究】
阅读麻疹的相关材料,找出麻疹的病原体、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并思考以下问题:展示的日常生活中预防传染病的做法的图片,如在流感流行时戴口罩出门、保持安全的社交距离、养成勤洗手等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对可能带有病原体的动物或相关产品进行消毒或焚毁处理、接种疫苗等,这些措施对预防传染病流行分别起什么作用?
【问题思考】
1.请举例说明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的具体措施。
2.在预防传染病时,为什么要采取综合措施?
【归纳总结】
总结传染病的预防一般措施,并简要说明每个措施的作用。
1.我国科学家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可治疗疟疾而获得诺贝尔奖。疟疾是由按蚊将其携带的疟原虫输入人体血液而引起的疾病。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疟疾属于非传染性疾病 B.灭蚊属于控制传染源
C.疟原虫是疟疾的病原体 D.青蒿素是一种抗生素
2.下列不属于传染病的是( )
A.红眼病 B.坏血病 C.蛔虫病 D.登革热
3.下面的关系简图中,a代表病原体,甲、乙、丙代表某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据此说法错误的( )
A.a是患了病的人或动物 B.丙感染a后可能转变成甲
C.切断乙可以控制该传染病 D.甲在一定条件下可转成丙
4.蛔虫可寄生在人的小肠里,靠吸食小肠内半消化的食糜生活。蛔虫和蛔虫病患者分别属于( )
A.病原体、传染源 B.病原体、传播途径
C.传染源、易感人群 D.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5.下列古人的防疫措施中,属于切断传播途径的是( )
A.南北朝有隔离馆“六疾馆”
B.秦朝掩埋因疫情而死的尸体
C.殷商用火燎、烟熏消毒防疫
D.明朝医者用“人痘”预防天花
6.大灾之后要防大疫。如果发生地震,要在灾区及时喷洒消毒液,这种措施属于预防传染病中的( )
A.控制传染源 B.切断传播途径
C.保护易感人群 D.预防接种
【混淆易错】
(1)不是所有细菌都是病原体,只有引起人患病的细菌才是病原体,与人共生的细菌不是病原体。
(2)传染源≠病原体。传染源是人或动物,能患病、携带并传播病原体。
(3)传染源不仅包括人,也包括能散播病原体的动物。但苍蝇、蚊子不属于传染源,它们属于传播途径中的生物媒介。
(4)易感人群感染病原体后,会变成传染源。但传染源不一定都会表现出临床症状,如艾滋病病毒携带者在感染前期并没有表现出临床症状,但能传播艾滋病。
(5)传染病能够在人群中流行,必须同时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这三个基本环节。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